现实主义创作如何才能羽翼丰满
2018-08-31 10:44:55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责任编辑:吴静 吴静 |
【见仁见智】 作者:戴清(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教授)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现实主义一直是中国电视剧创作的优秀传统。改革开放40年来,现实主义电视剧创作是一根贯穿始终的红线。以表现时代、直面生活的现实主义精神,书写着每一个历史阶段独具特色的“中国故事”,也赢得了属于自身和电视剧史的辉煌荣光。其在创作上经历的曲折、呈现的症结也为今天提供着可资借鉴的启示。新时代文艺创作的整体环境,因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获得了很大改观。现实主义电视剧创作在媒介融合业态的众声喧哗中表现出强势回归的姿态,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初心》海报 资料图片 《莫斯科行动》海报 资料图片 当下的现实主义电视剧创作,首推表现中国城乡改革大潮的作品,它们承继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改革题材剧的现实主义传统,如《鸡毛飞上天》等。以先进人物为原型创作的纪实题材剧如《黄大年》《初心》《太行赤子》都以“深扎”精神、朴实无华取胜,向观众展现了主旋律创作的新意及其丰富性。现实主义电视剧创作的强势回归,也是适应受众需求、自我调整的必需,这一点突出表现在涉案剧及其子类型的开拓上。如刑侦题材剧《湄公河大案》《莫斯科行动》《猎毒人》等;法治题材剧《小镇大法官》《阳光下的法庭》等,以法官的工作和生活为表现重心,对现代法制精神与人文情怀的表现,使其格局更为恢宏高远,大大拓宽了剧集的思想性与现实主义追求。而近年来,家庭伦理剧、都市情感剧紧扣社会热点,也出现了一批上乘之作,如《情满四合院》《美好生活》等,在艺术风格上多以时尚现代为主,又不乏京腔京韵的传统审美追求,带有很浓郁的日常现实主义色彩。新时代现实主义电视剧创作在叙事艺术、影像质量、表演水准、艺术风格上都实现了跨越式进步。在典型人物塑造之外,成长型人物、“尖形人物”等大量出现,这些人物类型有着各自的审美价值。但性格特质最为丰富的还是典型人物形象,它是现实主义艺术的重要追求与表现。 然而,当下现实题材创作包括某些现实主义电视剧作品也存在一些不足,如对生活开掘不深,艺术真实缺失,回避现实问题,人物形象缺乏艺术概括力、文化价值取向及美学观念等症结。同时,现实主义创作也无法脱离当下的融媒环境,流行审美趣味、文化价值观等构成的挑战与压力。首先是在题材拓宽的同时,精神内涵却日益稀薄,在不同题材类型中都存在以情感表现填充或置换社会现象的问题。如《亲爱的翻译官》《谈判官》《猎场》等“时尚职场剧”所展现的职场与真实职场存在隔膜;国产医疗剧以贴近百姓生活的故事内容以及关乎生存、死亡、生命意义的主题而引发观众共鸣,但过于偏重情感表现或医生的“情感创痛记忆”,则淡化了医疗剧本应具有的职业伦理思考及社会意义,与比较纯粹成熟的医疗剧尚存在距离。都市情感剧向来扣紧社会热点话题,表现出直面现实、揭示生活的努力,但却总是将社会问题置换为情感纠葛,限制了作品的思想格局。如《虎妈猫爸》《小别离》都试图探讨当下的教育问题,却因剧情中存在过多的情感纠葛而阻断了对教育的忧思。《我的前半生》《女不强大天不容》对女性独立和女性精神成长的表现也都因热衷表现三角恋及霸道总裁的呵护,而遗憾地浅尝辄止。此外,亟待提升的还有创作中的艺术真实性。如果说细节不真实还是艺术功力不足的表现,那么,“作品局部真实却整体失真”等问题,就不只是艺术功力的问题,它损害的是“揭示真实”的审美价值与艺术功能。值得关注的还有,现实主义电视剧创作中典型人物形象较少,人物符号化、定型化、泛偶像化等问题。现实主义创作不是对生活的同格化描摹,它需要对现实进行提炼和概括,需要塑造一批紧扣时代发展、生动鲜活且具有说服力的典型人物形象。最后,现实主义电视剧创作的美学观、价值观,与以网文IP为基础的流行价值认知及审美趣味之间存在较大冲突。许多作品虽然影调唯美,但却缺乏真实的质感之美;在价值观上过度迎合年轻观众的流行认知,如“颜即正义”的感官崇拜、金钱权力迷恋、女性独立意识退化、耽于梦想、缺乏理想等。只有少量作品如《匆匆那年》《最好的我们》《春风十里不如你》《如果蜗牛有爱情》《一起同过窗》有着较强的生活实感,整体上亟待调整与纠偏,以全面提升青春故事现实表达的文化品位与思想格局。 伟大的时代呼唤伟大的作品,现实题材剧创作需不断克服、超越不足,提升艺术原创力,坚守深化现实主义精神,方能创作更多现实主义精品力作。 《光明日报》( 2018年08月30日 16版) |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