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首页> 党政网群> 网上博物馆 > 正文

画家与他的苗族文化博物馆之梦

2018-11-26 16:56:15 曾实 宁南 来源:中国新闻网  责任编辑:吴静 吴静  

中新社贵州雷山11月24日电 题:画家与他的苗族文化博物馆之梦

作者 曾实 宁南

“大院米酒不算香,一斗二升烤一缸,别人来买我不卖,贵客来了才开缸。”身着一袭苗族服饰,手端一碗自酿米酒,眼前这位唱着祝酒歌的中年男子就是贵州省雷山县大塘镇“苗家大院”的主人苗耀升。

  苗耀升。宁南 摄

祖籍黑龙江后居江的画家苗耀升,2004年因一次采风经历,被雷山的环境和民风所吸引,随后定居雷山,在当地,老乡们都亲切地称他老苗。

“当时受邀创作贵州少数民族系列油画,初到雷山,当地苗族同胞的热情好客让我这个异乡人感觉很温暖,一下就被这里的环境和民风所吸引。”苗耀升说。

  收购来的苗族木屋。苗耀升供图

雷山县,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西南部,以苗族同胞为主的少数民族资源和原生态自然环境丰富,苗族同胞在这里世代繁衍生息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形成了农耕、建筑、刺绣、银饰、节日、歌舞、民俗等一系列较为完整的苗族文化体系,被誉为“苗疆圣地”。

  “苗家大院”。曾实 摄

苗耀升有一个占地11亩,由19栋苗族房屋组成的“苗家大院”,用于收藏他所收集的各类与苗族文化相关的物品。小到一块苗族绣片、一盏油灯,大到家具、摆设,凡是与苗族文化相关的物品都在他的收藏范畴。

  苗耀升收集的苗族藏品。宁南 摄

2008年,苗耀升卖掉自己的画作,斥巨资先后买下了这19栋苗族民居,以拆旧如旧的方式,将房屋从大山深处的苗寨原封不动地搬到了他所居住的雷山县大塘镇。

“我看见有些老房子被拆掉当柴烧觉得很痛心,就想把这些东西保护起来。这些房屋从窗棂到门框,每处细节都凝聚了匠人们的审美和心血,同绘画创作一样,也是倾注了情感的。”苗耀升说。

  正在组装的苗族木屋。曾实 摄

苗族的房屋大多是榫卯结构的木质房。给每一块木料编号,再按编号重新组建,苗耀升的“苗家大院”就这样建起来了,这个占地近11亩的大院也就成了苗耀升和他苗族文化收藏品的家。

雷山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侯天江说:“苗耀升已经把苗族文化融进了血液之中。在黔东南生活的14年中,他除了收集那些有形的苗族物品,他还以记录的方式拍摄了大量关于苗族文化的图片和视频,其文化价值是金钱无法衡量的,在我眼中,苗耀升就是我们的苗族同胞。”

  苗耀升收集的苗族藏品。宁南 摄

2016年苗耀升突发脑梗,这让老苗意识到他苦心积攒多年的苗族物品和资料可能会因此而失传。由此,老苗有了建一座苗族文化博物馆的打算。

目前雷山县已有大大小小的博物馆十几座,苗耀升要建的苗族文化博物馆和其他的博物馆有何不同?如何保证博物馆的持续运作?

苗耀升说:“通常,博物馆大多是把藏品与观众隔绝开,观众只能隔着玻璃看展品,我要让‘苗家大院’成为一座会说话、能交流的博物馆,来访者不仅能够看到关于苗族文化的实物,还能触摸,体验这些藏品。”

办民宿、做餐饮、开发文创产品、与高校合作建立实训基地……“苗家大院”有了资金的注入之后,更显活力。

  苗耀升收集的苗族藏品。曾实 摄

2017年“苗家大院“被授予贵州省少数民族传统工艺传习所,雷山县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并与中央民族大学达成合作关系,一座集展览、学术交流、民宿、餐饮等于一体的新型博物馆已初具雏形。

同年,有人出价1.3亿元人民币,打算收购苗耀升的“苗家大院”和所有藏品,被苗耀升拒绝。苗耀升解释道:“我收集的每件物品上都附着了苗族先民世代的文化,这些资源是不可再生的,也是无价的。卖掉它们等于背叛了祖先,也毁掉了我幸福的精神世界,我不能那样做。”

“民间收藏是国家收藏的重要补充,苗耀升以一种更具活力的文化表达方式,将苗族文化做成产业,使得这些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得以传承和发扬,这值得学习,也值得借鉴。“雷山县人大常委会主任刘光信说。(完)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更多>>新闻图片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