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审美重构“青春版”:年轻人是否已被带进昆曲世界?
2018-12-17 15:55:34 来源:中国新闻网 责任编辑:吴静 吴静 |
图为昆剧艺术家表演《牡丹亭》。中新社记者 杨华峰 摄 中新社香港12月12日电 (韩星童)“要对昆曲这类古典文化有信心,它有符合年轻人审美的特质,也可以教现代人感动”,资深昆曲研究者张丽真近日接受中新社记者访问时表示。 在香港浸会大学教过12年昆曲艺术的张丽真接触过来自不同系的学生,她还记得有一位学竖琴的音乐系学生,自小接触西方音乐,而对中国古典舞台表演有疏离感。但在上过几次课后,“她突然发现昆曲里很美的中国古典音乐世界是她从没接触过的,像发现新大陆一样”,那位学生还告诉张丽真,尽管现在学习西洋乐器,毕业后会自己深入研究中国古典音乐,尤其是昆曲艺术。 这让张丽真很开心,因为让学生对昆曲这类中国古典文化有更深更广的认识,是她的教学理念。 “我一直告诉自己,在昆曲教育中最重要的就是要将它的本质讲得清清楚楚”,张丽真将昆曲的本质概括为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唱法、舞台美术、演出形式等。因此她的切入点是文化历史,“要让学生知道,昆曲的审美与本质是由于那个时代里当时所有的环境才孕育而生的”,张丽真说。 也正因如此,谈及日前获逾千人到场支持的、由香港中文大学博文讲座教授白先勇策划的校园版《牡丹亭》汇演,张丽真跟记者打了一个比喻:“昆曲艺术就像宋代白瓷,你应该告诉人们它为什么连纯白色都这么好看,而不是去给它画几朵花”,她不相信一套现代化的制作就可以把一个历史悠久的文化审美完全包含。 “青春化”的昆曲一时可能吸引到不少年轻观众,但在张丽真看来,他们只是“迷”,而并非懂得昆曲的人,“甚至可能他们以后再看传统昆曲,会觉得很不好看”。 对这一点,香港岭南大学(岭大)文化研究系兼任教授李小良也有感触,五六年前他在北京与一群年轻朋友看北方昆曲剧院演《红楼梦》,那是一场非常大型的演出,演员也选择了年轻一代,“看完表演,我听那群朋友说的最多一句话就是,很美,很好看”。这是青春版给人的感觉,一种用现代美学,剧场及音乐美学去重构古典文化,呈现出非常干净而简约主义的中产艺术审美。 至于它是否达到了吸引年轻人的效果,李小良思考片刻还是回应以肯定,“其实公平一点来说,青春版重构审美,但也有保留,也传递了昆曲主要的艺术特色”,他认为整体建构可以说是成功的。 李小良坦言,昆曲在年轻一代中发展困难重重,“可以说在香港30岁以下的人,对戏曲都没什么认识,更没什么兴趣”。 不过他也提到,过去十年,一些中小学已经开设戏曲的选修课程,大学也有昆曲相关通识课程,他以岭大为例,“那门课每年也都有很稳定的约20个人选修”。 基于现状,李小良认为将于2019年1月20日开幕的戏曲中心应首先保持现有的平均年龄为60岁左右的主流观众,戏剧制作不能远离他们的消费品位。其次才是吸引年轻人,在制作概念上做相应调整,比如应用青春版风格进行推广。 “戏曲中心在硬件和资源方面有很大的优势”,而在这种基础上是能够成功塑造成“潮人集散地”,还是仅为又一个“大型演出场地”,李小良称,这很大程度取决于戏曲中心的项目推广、节目安排方向与策略等,能否在现有的环境下凸显自己的特色。 对此,香港西九文化区管理局对中新社记者表示,有信心吸引不同年龄层的观众、市民和旅客到访戏曲中心。比如西九茶馆剧场,就是专为中学生度身订造,让他们近距离欣赏戏曲并了解中国文化。 另外,戏曲中心将会在开幕后举办各种表演、展览和工作坊等活动,内容包含中国及香港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传统戏剧元素。也将于明年1月22日举办系列讲座,介绍粤剧、其他戏曲历史文化及传统。(完) |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