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首页> 党政网群> 网上博物馆 > 正文

国子监缘何复原“黑色门脸”?回归传统亦有据可依

2019-02-20 11:10:41  来源:中国新闻网  责任编辑:吴静 吴静  

国子监缘何复原“黑色门脸”

古建专家称国子监建筑由于历史原因曾改为红色 复原黑色回归传统有据可依

  集贤门的黑色立柱,看上去深沉大气

  集贤门一根黑色漆皮脱落的立柱,露出了之前曾经使用过的红色

相比以红色为主的北京古代坛庙建筑,国子监的临街大门以黑色油饰,让一些细心的游客感到“与众不同”,并质疑国子监作为曾经的国家最高学府为何不将大门漆成红色?为此古建专家解释,国子监的一些建筑构件原本就是黑色油饰,由于历史原因曾改为红色,复原成黑色是对传统文化的回归,有据可依。

近日,文保志愿者范先生经过国子监街发现,国子监的临街大门竟然刷成了黑色。范先生说,20多年前,他经常从这里经过,印象里国子监是红色大门。不知为何要从红脸变为黑脸?他身边有不少朋友认为,还是红色门脸更符合大众对古建筑的印象。

北京青年报记者调查后了解到,位于东城区安定门内的国子监,始建于元朝,是元、明、清三代国家设立的最高学府,1961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保单位。国子监坐北朝南,现存建筑多为清代所建,中轴线上由南向北依次为集贤门、太学门、琉璃牌坊、辟雍(清帝讲学的场所)、彝伦堂、敬一亭等。集贤门是国子监的临街大门,确如范先生所说,四柱三间的屋宇式大门,立柱、抱框、下槛、上槛、门板全部以黑漆油饰,配以红色和绿色的余塞板、描金的门簪簪头、彩绘额枋,大门整体端庄稳重却不沉闷。

此外,国子监的第二道门太学门也使用了黑色油饰。穿过太学门,琉璃牌坊、辟雍、彝伦堂建筑以红色为主。东西两面配庑构成的四厅六堂,立柱、抱框、门槛等均使用黑色,和红色门窗形成黑红配。北青报记者从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研究部了解到,大约在2006年,文物部门对国子监进行修缮,黑色的油饰得以恢复,而使用黑色是经过了严谨的考证。

北青报记者注意到,作为北京一处知名景区,国子监的游客较为密集,但很少有人注意到建筑上的色彩搭配。北青报记者随机采访了10名游客,其中有3位注意到国子监对黑色的运用,而大部分游客心目中的北京古建是红色的。来自西安的游客杨小姐表示,她在北京上大学研读艺术设计专业,因此对色彩比较敏感。在她印象中,西安是灰色的,北京是红色,国子监里对黑色的使用的确与众不同,但并不了解其历史原因。

对话

黑色使用符合新总规的恢复性修建

对话人:原北京市古代建筑设计研究所所长、《古建园林技术》杂志主编 马炳坚

一些民众对于国子监大门及两庑建筑油漆颜色的质疑,北青报记者采访到《古建园林技术》杂志主编、曾任北京市古代建筑设计研究所所长,从事中国古建筑施工、研究、设计、教学近51年的马炳坚先生,他做出如下解答。

北青报:中国古代建筑运用黑色是否有先例?

马炳坚:在中国古代,建筑上的色彩运用是体现建筑等级的主要内容,有较为严格的使用规定,比如朱红、明黄是皇家建筑专用色,民宅建筑不得使用。而明清两代的“会典”则规定普通百姓家的宅门应为黑色和木本色。宅门上的对联是红底黑字,这种做法叫“黑红净”。按照中国传统的阴阳五行学说,黑色属水,而水能聚财,运用于建筑中有发财的含义,同时还有防火的寓意。

北青报:在北京的古代建筑中,黑色的使用为何越来越少?

马炳坚:民国时期的“西风东渐”,中国传统文化逐渐被边缘化,一些城市建筑风格和色彩运用发生了改变,但尚不明显。传统建筑色彩变化较大是出现在1949年以后,当时“红”与“黑”就被贴上了政治标签,颜色政治概念化,黑色成了“不好”的颜色。因此在后来的胡同民宅中,再很少见到黑色宅门,大部分被红色取代。

北青报:国子监对黑色油饰的运用是否有据可依?

马炳坚:国子监属书院类建筑,凡是书院类建筑,从油漆到屋面的瓦大多用黑色,这与黑属水、水能尅火的理念有关。上世纪90年代末,文物部门在对国子监进行修缮过程中,从部分建筑构件的红色油皮下面发现了黑色油皮,于是便将油漆做成黑色,恢复了传统建筑风貌,这完全是有根据的。

北青报:延伸至北京胡同四合院的整治,传统的色彩风貌是否会加以恢复?

马炳坚:北京出台的新总规指出,北京老城的胡同四合院要进行恢复性修建,这就意味着这次修建要恢复原有的文化传统和历史风貌。

作为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家委员会的专家,东城区、西城区胡同整治的顾问,我在最近两年来特别强调黑色在传统民居建筑中的使用,一些整治过的胡同宅院,有的已经恢复了黑色宅门。但由于历史原因,很多人对这种传统还认识不足,这还需要有一个宣传并使老百姓接受的过程。随着中华传统文化的回归,相信这些问题会得到解决。

文并摄/本报记者 崔毅飞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更多>>新闻图片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