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首页> 党政网群> 网上博物馆 > 正文

《流浪地球》点燃青少年科幻热情 经典和流行孰轻孰重?

2019-02-22 15:55:12 朱颖婕 来源:中国新闻网  责任编辑:吴静 吴静  

《流浪地球》点燃青少年科幻热情,书单却难以满足学生阅读需求

阅读科幻作品,经典和流行孰轻孰重?

■本报记者 朱颖婕

今年春节档,国产科幻影片《流浪地球》实力圈粉,点燃了青少年学生对科幻的热情。同时,寒假里很多学校的作业都少不了带有配套书单的书籍读后感。

但是,翻开一些学校的书单,作品却很传统,科幻作品更是还停留在“哈利·波特系列”,姑且不论哈利·波特系列是魔幻还是科幻。对此,一些家长直言,如今从文字到影像,我们的优质原创科幻文学正在重塑大家的宇宙观和想象力,但中小学开出的老旧书单却难以满足孩子们的阅读需求。

“新科幻”被收进了语文教材,却难在书单里觅踪影

从斩获雨果奖的《三体》到开启我国科幻片新纪元的《流浪地球》,很多人已经意识到,积累酝酿了几十年的中国科幻正在逐渐丰富大众的阅读口味和生活趣味,尤其影响着青少年的成长。2018年,全国高考二卷首次将科幻作品作为语文现代文阅读材料;在春节前教育部公布的31项高中生国家级赛事名单中,科幻文学大赛也占有一席;最新的人教版初一(下)语文教材中,还能找到“中国科幻第一人”刘慈欣的科幻小说《带上她的眼睛》。然而,记者采访发现,在当前不少中小学开出的书单中,科幻作品的种类和数量却十分有限。

沪上某小学校长介绍,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习惯,学校每逢寒暑假都会开列一份书单,几年下来,一共推荐过大约300多本中英文书籍,但这些书仍然以国内外经典儿童文学作品居多,比如大家都十分熟悉的《窗边的小豆豆》《夏洛的网》等,相对而言,收录的科幻作品比较少,尤其是近年来的书籍,即便有也只是一些出版时间比较久的作品,比如《海底两万里》《2001太空漫游》等。

虽然这位校长坦言,科幻作品往往超越了现有的科学认知,而且还涉及多学科知识和理论,低龄段的孩子未必能理解,所以学生书单仍然大多是“老书”。

但是,不少教育界学者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称,这样的想法太过保守,现在不论是家长还是孩子,较过去几十年都有了很大变化,不论是阅读趣味还是知识储备,已非十多年甚至二十多年前可比。今年《流浪地球》热映后,有一位毕业于清华大学、现就职于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的“学霸”爸爸刷屏了,他用六张手绘图向女儿解释了影片涉及的多个知识点,如太阳核聚变反应、行星加速等。

这位学者说:“在这样的情况下,反倒是《海底两万里》这类经典科幻作品需要我们带领着孩子阅读,给他们更多的背景知识,才能意识到这类作品的精彩之处,而那些现当代科幻作品才更适合称为科幻,更容易引起孩子们的共鸣。”

科幻非科普,而是科学想象与人文思考的综合

关于青少年阅读科幻作品的必要性和最佳时机,国际上曾有过不少讨论。美国科幻作家阿西莫夫就曾直言:“儿童应该尽早阅读科幻作品,在9岁或10岁,不能晚于11岁。”刘慈欣曾公开表示,他是在儿时的科幻阅读体验中逐渐走上了科幻写作之路,他认为,好的科幻就是“在看完之后你做了一件以前从未做过的事:走出家门,长久地仰望星空。”乔布斯、埃隆·马斯克等科技大佬也曾经承认自己是不折不扣的科幻迷。

其实,在过去一段时间,科幻在国内被视为科普读物的子类。在严肃性、科学性和想象力、文学性的拉扯中,中外科幻作品呈现出不少差异,比如想象力拓展程度的差异、可读性的差异等。

华东理工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教授安琦认为,科幻作品不是“追求正确”的科普作品,它是科学基础、科学想象、人文思考三者综合的产物,它对孩子们想象力、创造力的启迪以及作品呈现出的对科学真理的探索精神,是其他题材难以替代的。

他至今还记得幼年时阅读作家叶永烈的科幻小说《飞向冥王星》时内心深处那种深深的震撼。在这次观看科幻电影《流浪地球》的过程中,这种震撼再次光临。“我是搞工程的,所以我知道32万吨燃料不可能产生5000公里的爆炸效果,但当空间站义无反顾地飞向木星时,我想到了一句诗词: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即便是这类作品中的科学“硬伤”,也值得玩味,值得和孩子们讨论,它展现出了人类面对末日危机时的巨大勇气,让我们知道太阳不是永恒的,人类的命运是未知的,但人类可以有更大的科学作为。

“科幻作品需要以真实的科学认知为前提,但它又是超前的,其中蕴含的巨大想象力会让一个懵懂的孩子产生对未知宇宙的向往以及对人类未来的思考,这些浪漫的想象比教科书上干巴巴的理论更吸引人。”安琦这样说。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更多>>新闻图片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