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繁 体
您所在的位置: >> 天下>>国内热词>>航天员太空授课

20日,王亚平在太空授课中演示了如何在太空中测量航天员的质量,以“助教”身份出现的聂海胜亲自上阵示范。最终太空上的质量测量仪器显示,聂海胜的质量是74公斤。公开资料显示,聂海胜体重多年一直保持在67公斤。为什么聂海胜胖了7公斤?

猜想

1

测量仪出现误差

记者注意到,实验装置是机械弹簧机构和高科技的光栅测速系统的组合体,会不会是弹簧回弹过程中出现较大误差?抑或两个系统间的配合出现问题?

北京教科院基教研究中心物理教研室主任陶昌宏告诉记者,实验过程进行得非常完美,他判断,排除仪器准确程度问题,测量结果不可能出现大的误差。

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教授焦维新解释说,仪器产生大的误差的可能性非常小。焦维新介绍,用此方法测量物体质量,在地球上也是非常容易的事情,制作这样的测量仪器,在地面环境很容易实现校正,因此,升入太空后,出现“跑偏”的可能性不大。

猜想

2

航天员太空浮肿

神九于2012年6月16日发射,升空后24小时,景海鹏、刘旺、刘洋三位宇航员的面部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浮肿。在电视画面中,航天员都感觉胖胖的,是不是因为出现水肿导致聂海胜体重增加?

专家解释,在失重条件下,体液要重新分布,血液上涌,会让脸看起来比较胖。浮肿是一个正常的现象,人处于一种失重状态,首先发生改变的就是这个人血管里流体静压消失,面部浮肿,有头涨的感觉,这些都是正常的现象。

由于失重,心血管功能紊乱,体液上涌,胸部和头部体液充盈,给感受器官一种虚假的信号:体液过量。内分泌系统便自动对身体进行调节,将部分体液以尿液形式排出体外,虽然出现表面上的浮肿,但是航天员体重却在下降。


猜想

3

航天食品太丰盛

据执行神十任务的航天员介绍,在这次飞行中,根据三位航天员的不同口味,专家们专门制订了个性化食谱,除了种类繁多的鱼、肉类罐头、面包等,还有中式菜品,如鱼香肉丝、宫保鸡丁、烧鸡腿等,同时又新增了新鲜水果、小米粥、酸奶、粽子等多种太空食品。

是不是因为神舟十号航天员伙食大为改善,聂海胜没管住嘴?

专家表示,失重会导致心血管系统功能紊乱,味觉失调,食欲不佳,进食量减少,实际摄入的热量要比推荐值少20%。

其次是肌肉萎缩。我们正常人一年骨丢失0.5%~1%,而航天员一个月就会丢失1%~3%。同时失重使人肌肉萎缩,骨软肌瘦导致体重下降。此外,在失重状态下运动看上去容易,但研究结果证明,宇航员在太空中工作时消耗的体力,与在地面上消耗的相当,因此可以排除聂海胜“好吃懒做”导致发胖。

猜想

4

航天工作服太重

航天员服装主要有四类,包括舱外航天服、舱内航天服、空间运动服、航天工作服。舱外航天服就是翟志刚出舱时所穿的那种,系统重量约200公斤。而舱内航天服,也叫舱内压力救生服,是航天员升空时所穿,带有头盔,重量大约是10公斤。空间运动服与地面运动服并无差别。

本次太空授课时,航天员穿的就是蓝色航天工作服。尽管航天工作服具体资料尚未公布,但从此前媒体报道中得知,“航天工作服是长衣长裤,但是比起舱内航天服要轻便得多”。因此,它也不可能成为聂海胜体重发生剧烈变化的原因。


猜想

5

秘密藏在衣兜里

从太空授课公开的视频来看,聂海胜的航天工作服上至少有4个大兜,其中有两个分布在胳膊上,有一个在胸前,最大的大兜儿在腿上。

在太空授课中的最后一个实验,聂海胜在回收实验用具的时候,拿出吸附纸将水球吸附后放进了裤子上的大兜里。尽管在整个直播过程中,记者没有看到聂海胜从工作服上的衣兜里掏出实验用具的动作,但是,他身上的那些大兜,始终看起来鼓鼓的,里面装了些什么?是否有质量很大的物体呢?待航天员凯旋之后,谜底才能揭晓。

本版文/图据新华社、《武汉晚报》等

新华网北京6月20日电(黄从军 白瑞雪 赵薇)刚刚完成太空授课的中国女航天员王亚平,20日在天宫一号通过电子邮件向世界第一位“太空教师”、美国前宇航员芭芭拉·摩根发去回信。回信全文如下。

“亲爱的芭芭拉·摩根女士:在遥远的太空收到您的来信,我和我的同事感到很高兴,谢谢您对我们的关心和祝愿,对您为世界载人航天和教育事业做出的贡献表示敬佩和敬意。今天,我们顺利完成了太空授课活动,与亿万中国学生一起分享了太空的神奇和美妙,收获了知识和快乐,希望您和世界各地的教师、学生看到后能够喜欢。飞行期间,我经常会通过舷窗遥望我们美丽的家园。太空寄托着人类美好的向往,知识是走向太空的阶梯。我们愿与您一道为开启全世界青少年朋友热爱科学、探索宇宙的梦想共同努力。”

从小学教师训练为职业宇航员的芭芭拉·摩根,是于2007年8月乘坐“奋进号”航天飞机进入国际空间站的。在人类第一次太空授课中,她通过视频向学生展示了在太空运动、喝水等情景。

6月13日,62岁的芭芭拉致信王亚平,表达了她对神舟十号航天员的问候和祝愿,并对王亚平担任首位中国太空授课教师给予热切期盼和鼓励。

中新网北京6月20日电 (记者马海燕)“大家好!我是王亚平,本次授课由我主讲。”当神舟十号女航天员王亚平从距离地球300多公里的太空中传来熟悉的问候时,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报告厅里爆发出热烈掌声。作为太空授课的“地面课堂”,330多位师生在这里亲身经历与神十航天员天地连线。

在天宫一号实验舱里,指令长聂海胜当起了“助教”,负责配合“主讲”管理教具,维护课堂秩序。航天员张晓光担任摄像师,他要先用束缚带把自己固定在舱壁上,再用手持摄像机保持长时间稳定拍摄,才能把精彩图像传回地面课堂。这别开生面的一堂课时时爆发出惊呼声和掌声,让师生们兴奋不已。

“在太空失重环境中,我们个个都像武林高手,在生活中你们都是怎样测量物体的重量呢?”在聂海胜演示失重环境下的“悬空打坐”、“大力神功”后,主讲教师王亚平开始了第一个演示实验——太空中如何称重。启发式提问引来地球上的教室里学生高高举起手臂。

“在家时我用电子秤测量体重,测量大物体时可以用曹冲称象的办法测量物体质量。”“称重的方法有三种:中药房里用杆秤,买菜时用托盘秤,在实验室用弹簧测力计。”学生们的回答不仅让太空中的老师频频点头,也让现场发出热烈掌声。

在全国数千万名师生的注目下,王老师给大家演示了小球在太空中的单摆运动和圆周运动、高速旋转的陀螺旋转、神奇的水膜试验、液体表面张力能使水膜变“魔法水球”,这些都让学生们觉得分外神奇。

13岁的人大附中学生徐海博幸运地在课程中获得了提问机会,他关心的是太空中的上下方位问题。王亚平在指令长聂海胜的帮助下表演了一套“杂技”动作,分别进行了悬空横卧和倒立,并解释,“航天员在太空中无所谓上和下的方位区别。不过,为了便于工作生活,航天员们为天宫一号人为定义了上和下,把朝向地球的一侧定义为下,并专门在‘下方’铺设了地板。”


徐海博对这样的回答方式非常满意。他告诉记者,为自己能亲身参加中国第一次、世界第二次太空公开授课并提问感到自豪。有志于从事科研工作的他更关注王老师讲述的失重环境为人类造福的例子。在失重环境下,人们能够获取结构更加均匀完整、尺寸更大的半导体晶体,有利于开展材料学基础性研究,优化和改进地面生产工艺。失重条件下冷原子钟的频率稳定度会大大提高,可以应用于高精度的卫星导航定位系统……这些都让他增添了探索未知世界的愿望。

王老师的讲解风趣也让课堂笑声不断。“如果诗仙李白在天宫里生活,大概就写不出‘飞流直下三千尺’的名句了,因为,失重环境下水不可能飞流直下。”“同学们,见证奇迹的时刻到了。”

史家小学四年级的邱甜获得了最后一个提问机会,她一连串问出,“您在天上看到的窗外景色与地面有什么不同?星星会闪烁吗?能看到UFO吗?”

王亚平微笑着一一作答:“透过舷窗,我们可以看到美丽色的地球,也可以看到日月星辰,但是我们没有看到过UFO。由于我们处在大气层外,没有大气的阻挡和干扰,看到的星星格外明亮,但是不会闪烁。同样,由于没有大气对光的散射作用,我们看到的太空不是蓝色的,而是深邃的黑色。另外,我要告诉你一件奇妙的事情,我们每天可以看到16次日出,因为我们每90分钟绕地球转一圈。”

邱甜告诉记者,她还没有开始学物理,但通过这堂课她对失重、牛顿第二定律、水的张力等有了难忘的记忆,她也特别喜欢“漂亮、聪明的王老师”,由此萌生了去当航天员的理想,如果不能实现她也愿意做个传播知识的老师。

学生们的问题还有很多,“航天员老师,你们在天上的生活用水是从地面上带到天宫一号去的吗?可以循环使用吗?”“您能看到太空垃圾吗?天宫一号是否有应对太空垃圾的防护措施?”“请问你们在太空中采取哪些措施对抗失重对人体的不利影响?”航天员们一一作答,不仅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更开启了他们探索科学的兴趣之门。

人大附中物理教师宓奇主持了整个课堂,当被问到如何评价太空同行的工作时,他说,“演示实验清楚,动作到位,传达的信息、概念非常清晰,航天员们给教师们作了很好的榜样,这堂课录像可做示范课程。”(完)

神十航天员成功进行中国首次太空授课

中国首次太空授课活动20日上午成功举行,神舟十号航天员在天宫一号展示了失重环境下的物理现象。

太空授课的主讲人为女航天员王亚平。聂海胜辅助授课,张晓光担任摄像师。

在大约40分钟的授课中,航天员通过质量测量、单摆运动、陀螺运动、水膜和水球等5个基础物理实验,展示了失重环境下物体运动特性、液体表面张力特性等物理现象。他们讲解了实验背后的物理原理,并通过视频通话与地面课堂师生进行互动交流。

地面课堂设在位于北京市海淀区的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包括少数民族学生、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及港澳台地区学生代表在内的330余名中小学生参加了地面课堂活动,全国8万余所中学6000余万名师生通过电视直播同步收看。

这次太空授课活动由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教育部、中国科协共同主办。有关专家说,太空授课活动是我国载人航天飞行中首次开展的教育类应用任务,体现了载人航天工程直接为国民教育服务的理念,必将进一步激发广大青少年崇尚科学、热爱航天、探索未知的热情与梦想。(记者白瑞雪、赵薇、任珂)

新华网快讯:太空授课进入第三个项目:太空陀螺运动。

中新网6月20日电 太空授课主讲人是神十女航天员王亚平。地面课堂活动的主持人是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物理老师宓奇和北京市第101中学物理老师史艺。

载人航天工程各系统为太空授课活动提供全面支持和保障

为确保太空授课活动顺利实施,神十航天员进行了认真备课,载人航天工程各系统为太空授课活动提供全面支持和保障。

神十与天宫一号成功实现自动交会对接

神十已在轨飞行8天16小时。期间,飞船与天宫一号成功实现自动交会对接,航天员顺利入驻天宫,空间科学实验和技术试验项目进展顺利,航天员身体状态良好。

新华网快讯:太空授课进入第五个项目:太空制作水球。

新华网快讯:太空授课进入第五个项目:太空制作水球。

新华网快讯:王亚平利用水袋和金属圈做成了一个水膜。这是失重状态下水的表面张力发挥作用的结果。

新华网快讯:太空授课进入第四个项目:太空制作水膜。

新华网快讯:太空授课进入第二个项目:太空单摆运动。

新华网快讯:王亚平展示通过细绳连接在支架上的小球。松手后,小球呈悬浮状。推小球一下,小球开始做圆周运动。

6月20日10:04—10:55,神舟十号航天员将在天宫一号为全国青少年进行太空授课。中央一套节目将直播授课实况,全国8万余所中学6000余万名师生将同步收听收看。

教育部日前下发通知,要求各地教育部门和中学要高度重视,妥善调课,组织收看神舟十号航天员太空授课活动。因故无法于直播时段收看的,可随后组织收看重播或登录教育部门户网站“神舟十号航天员太空授课活动”专栏,收看授课视频。各地中学可围绕太空授课活动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并以此为契机推动“中国梦、我的梦”主题教育活动和中学科技教育的有效开展。

这次太空授课活动由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教育部、中国科协共同主办,授课内容为太空环境下的科学实验,将展示失重环境下物体运动特性、液体表面张力特性等物理现象。(记者 宗河)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