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繁 体
您所在的位置: >> 国内>>国内热词>>中秋佳节

“中秋走了,可月饼还在”。因此,不少市民便为月饼的“节”后余生开动脑筋,朋友之间交换喜欢的月饼、送给忠实的“月饼粉”、翻新月饼吃法等。而记者走访数家大型超市发现月饼已均无售卖,只有网上一些店铺在降价销售所剩不多的月饼礼盒。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博士范志红副教授建议食用月饼要适量,花样吃法要健康。

“月饼粉”口味互换

中秋过后,月饼依然很忙,不少市民为家中剩下的月饼如何解决犯了难。记者采访发现,除了选择自己默默吃掉的以外,还有一些市民选择和朋友交换喜欢的口味或送给一些忠实的“月饼粉”,更有不少市民尝试创意吃法,网友惊呼“奇葩”。

市民张小姐也给月饼建立了一个“朋友圈”,让不同口味的月饼找到适合自己的“主人”。“我们五六个朋友口味不同,就把家里的月饼都拿到了一起,挑选各自喜欢的口味吃。”张小姐笑称,“分赃”还基本均匀,剩余月饼也算各得其所了。

创意吃法网上盛传

月饼大拌菜、月饼三明治、月饼土豆泥、辣椒炒月饼、月饼豆浆……近日,一份月饼“奇葩”吃法的食谱在网上盛传,不少网友在尝试之后觉得还不错。“甜味的月饼就放在大拌菜里,油和糖都省了。”一位网友表示口感不错还避免浪费。

除了网上介绍的一些吃法,不少市民在如何吃月饼上充分发挥了想象力。“我婆婆每年都是发点面,把月饼弄碎,或者泡软了跟面和在一起,蒸开花馒头。别说,成品香香甜甜挺好吃的。”张小姐热情地向记者介绍。

除了一些市民好“钻研”月饼新吃法外,一些公司食堂的大厨也要给员工换换口味。“我们食堂的大厨把剩余的自制月饼去了皮,把馅料放在南瓜面里炸着吃。”市民高小姐称同事还都觉得这样挺好吃,纷纷回家效仿。

专家建议管住嘴

对于网上盛传的月饼新奇吃法到底健不健康,食用月饼时又该注意什么?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博士范志红副教授给市民提出了一些建议。

范副教授告诉记者,一般月饼中的馅料还都是有一定营养价值的,这些月饼的花样吃法主要是利用了月饼“体内”的油和糖,而且降低了月饼本身的油腻程度。不过,范副教授也提醒市民,不建议拿月饼做煎炒类食物。“吃月饼要适量,每天50g为宜。”对于一些“月饼粉”来说,为了健康,爱吃月饼但也一定要管住自己的嘴。

中秋小长假,北京晴好的天气吸引了大量游客。昨日,市旅游委发布数据显示,中秋三天假期北京共接待旅游者304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3.24亿元。其中接待外省市旅游者85万人次,旅游消费9.73亿元;本市居民在京游219万人次,旅游消费3.51亿元。

园博园三天迎客18.4万

“虽然早就在网上、电视上看过大黄鸭了,可是靠近一看,还是觉得特别可爱,这一趟带女儿来看看,挺对的!”9月19日晚间,园博园水面上,著名的“大黄鸭”周围游人如织,来自郑州的游客杨女士正举着相机给孩子和大黄鸭合影留念。

有意思的是,大黄鸭身上还系着一根细线,一个白色的气球“冒充”圆月,与大黄鸭交相辉映。据了解,这枚“圆月”为人造月亮,是园博园专为人们在中秋节夜晚能够在同一侧共赏大黄鸭与圆月设计制造的。

凭借着大黄鸭和园内美景的号召力,5月份开园的丰台园博园成为中秋假期的旅游新热点。市旅游委相关负责人透露,园博园三天内共接待游客18.4万人,接待量居全市各售票景区的首位。

此外,今年的中秋假日本市多个景区景点还增加了不少新项目。什刹海“中秋团圆之夜——摇橹船邀您赏月”,开阔水面的夜航,被誉为中秋赏月的绝佳地点;海淀大觉寺举办“赏月中秋、祈福大觉”古琴民乐演奏会,住古寺、品民俗、听民乐,赏月中秋;石景山游乐园举办2013“北京美食文化嘉年华”暨“欢乐金秋游园会”,集美食文化展示、音乐歌舞表演、游艺嘉年华等内容,营造欢乐祥和的节日气氛;天安门广场公益宣传大屏幕直播中秋音乐会,4000余名观众或坐或站,惬意地欣赏高品位演出,秋夜沁爽。


乡村游总收入8568万元

“这两天天气晴朗,气温也很舒适,到郊区玩最合适不过。”9月20日上午,北京市民吴先生和家人驱车前往平谷黄松峪水库,不仅饱览一番水景,还在平谷的桃园里好好过了一把采摘大桃的瘾。

“假期中,我市乡村民俗游接待人数84.4万人次,旅游总收入8568万元。”市旅游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中秋节假期旅游市场逐步出现一些新变化,一方面团队游客减少,自助游客增加,更多的游客根据个人喜好和经济承受能力“量体裁衣”去旅游;同时自驾车旅游者数量明显增多。

此外,中秋假期旅游者表现出调节出行时间和避开旅游高峰的意识,选择文化旅游和体验旅游的人群增多。旅游者对于旅游产品的选择从转景区、逛商场转向了解人文历史、回归自然、科技知识、体育锻炼等方面发展,从而旅游线路的设计也逐步出现由长变短,就近游、短线游的趋势,旅游者消费趋于理性和大众化,“花钱少、玩得好”成为游客的共同选择。

一日游投诉电话翻了一倍多

为了给游客创造一个良好的旅游环境,9月19日至21日,全市公安、工商、城管、交通、卫生等单位及十六个区县相关部门共出动检查人员3214人次,出动车辆449台次,检查导游员120人次、设备1304台套,旅游车5400台次,检查旅行社、景区、商店等各类旅游企业332家。查处无照经营行为59起,无照游商216人,查处散发小广告行为12起,收缴非法小广告1800余张,查处运营车辆违章26起,查扣“黑车”4辆。

中秋假期三天时间,北京12301旅游服务热线共接听电话276个,同比减少11%。其中咨询电话227个,同比减少21%。咨询景点的电话15个,以问询门票价格、开放时间、行车路线为主;咨询饭店的电话17个,以查询联系电话及接待住宿为主;咨询旅行社情况的48个,以查询资质、信誉状况和联系电话为主;咨询一日游情况的电话36个,以咨询有关一日游的景点、线路和价格为主。咨询其他情况的电话111个。

旅游服务热线接到投诉电话共49个,其中符合正式受理条件的46件,增加109%。涉及景区8件,增加167%;涉及饭店2件,下降33%,反映一日游问题36件,增加125%。游客投诉反映的主要问题,包括景区工作人员服务态度不好,安全保障工作有疏漏,星级饭店服务不周到,设施不完善,“非法一日游”的“黑导”擅自变更游览景点、增加自费项目和购物次数等。

据经济之声《天下财经》报道,从9月18号到21号,广铁累计发送旅客344万人次,每天平均发送旅客达到86万人次,超过了今年春运日均发送84万人次的记录。

在刚过去的中秋节,以往火爆的手机短信祝福方式受到了市民们的冷落,而微信则异军突起,人们在网上大晒各种“美食、聚会和旅行”的图片,导致微信朋友圈的信息量暴涨至平时两倍,甚至还出现拥堵现象。

短信这种传统的信息发布方式会不会被微信取代?有专家说,尽管越来越多的用户倾向使用微信,包括“短信祝福”等习惯也正在被微信改变,但短信还不会被微信完全取代。

短信:上半年减5%

市民种小姐说,每逢中秋节,发送短信祝福是一大乐事,嘀嘀嘀的短信声给节日带来不少欢乐,今年却很少听到了。记者从运营商了解到,前几年,全国各地的短信中心都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中秋节全天的短信发送总量增长幅度在50%以上。某年中秋节当晚,广州、佛山等地的手机短信严重“塞车”,以至网络几近瘫痪,很多短信难以发出,或者发送出去,对方一两天后才收到。

近几年,随着微信、微博等工具的替代使用,短信的网络拥塞得到一定的缓解,已经很少出现“堵车”现象。一位市民何先生说:“以往中秋都会收到上百条手机短信,今年只收到了十多条,大多数都是通过微信或QQ传递祝福。”

中国的电信运营商们已经明显感受到微信和微博等免费社交工具的强烈冲击。

从数据看,中国移动从2011年开始,其短信收入首次出现了下降。今年上半年,中国移动语音通话及短信继续萎缩,上半年语音通话收入下跌了1.2%,短信及彩信收入下跌了5.5%。尽管运营商未披露中秋节短信数量,但业界估计同比减少也在5%以上。


微信:中秋夜也“塞车”

由于微信只需花费流量钱甚至免费,不少市民选择微信来群发节日祝福信息,有的还带有表情、图片、视频,而且主题五花八门,与亲朋好友分享自己在节日期间的动态。根据腾讯统计,晒美食、晒聚会、晒旅行成为用户发送朋友圈分享的最热三大主题。

不过,与之俱来的是,短信时代的“塞车”现象如今也开始转移到微信等网络工具上。昨日不少网友反映:中秋节晚上,微信的照片、链接很难发送,一些稍大的1~2兆的照片发送多次也发不出去,有的图片要很久才能打开看到。

对此,腾讯公司对记者表示,受节假日影响,微信用户活跃度增强,发送朋友圈的信息量是平时的两倍多。业界预计,这种假日高峰带来的网络拥塞现象也会困扰着微信等工具。

专家视点:

短信不会被微信完全取代

微信似乎正在席卷一切:自2011年微信推出以来,不到三年时间,用户已超过3亿;在个人使用层面,微信这种免费的渠道,加之简易的操作,被越来越多的用户所选择,包括“短信祝福”等习惯正在被微信改变;一些组织、机构也开始使用微信公众平台进行信息发布。

业界认为,虽然短信基数很大,但似乎式微,其未来前景堪忧。截至2013年3月,我国移动互联网用户总数已经达到了8.17亿用户,短信用户依然占据较大基数;短信市场存在着点对点短信以及分发短信等形态,尤其是点对点的短信广告,受到消费者和监管部门的一致反对;但在移动互联浪潮下,有人担心,短信这种传统的信息发布方式会被微信取代。

对此,“小灵通之父”吴鹰表示,短信与微信其实并非是替代关系,而是相辅相成的并列存在。目前对于微信与短信趋势的预测,多是站在个人用户的层面进行分析。但大家没有看到的是短信在政府服务、组织内信息管理、大型企业特别是金融与电商等行业信息告知等方面的巨大市场。他认为,短信不仅不会被微信取代,相反还会发挥更大的作用。(记者薛松)

晒美食晒聚会晒旅行 微信朋友圈信息量暴涨至平时两倍

在刚过去的中秋节,以往火爆的手机短信祝福方式受到了市民们的冷落,而微信则异军突起,人们在网上大晒各种“美食、聚会和旅行”的图片,导致微信朋友圈的信息量暴涨至平时两倍,甚至还出现拥堵现象。

短信这种传统的信息发布方式会不会被微信取代?有专家说,尽管越来越多的用户倾向使用微信,包括“短信祝福”等习惯也正在被微信改变,但短信还不会被微信完全取代。

短信:上半年减5%

市民种小姐说,每逢中秋节,发送短信祝福是一大乐事,嘀嘀嘀的短信声给节日带来不少欢乐,今年却很少听到了。记者从运营商了解到,前几年,全国各地的短信中心都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中秋节全天的短信发送总量增长幅度在50%以上。某年中秋节当晚,广州、佛山等地的手机短信严重“塞车”,以至网络几近瘫痪,很多短信难以发出,或者发送出去,对方一两天后才收到。

近几年,随着微信、微博等工具的替代使用,短信的网络拥塞得到一定的缓解,已经很少出现“堵车”现象。一位市民何先生说:“以往中秋都会收到上百条手机短信,今年只收到了十多条,大多数都是通过微信或QQ传递祝福。”

中国的电信运营商们已经明显感受到微信和微博等免费社交工具的强烈冲击。

从数据看,中国移动从2011年开始,其短信收入首次出现了下降。今年上半年,中国移动语音通话及短信继续萎缩,上半年语音通话收入下跌了1.2%,短信及彩信收入下跌了5.5%。尽管运营商未披露中秋节短信数量,但业界估计同比减少也在5%以上。

微信:中秋夜也“塞车”

由于微信只需花费流量钱甚至免费,不少市民选择微信来群发节日祝福信息,有的还带有表情、图片、视频,而且主题五花八门,与亲朋好友分享自己在节日期间的动态。根据腾讯统计,晒美食、晒聚会、晒旅行成为用户发送朋友圈分享的最热三大主题。

不过,与之俱来的是,短信时代的“塞车”现象如今也开始转移到微信等网络工具上。昨日不少网友反映:中秋节晚上,微信的照片、链接很难发送,一些稍大的1~2兆的照片发送多次也发不出去,有的图片要很久才能打开看到。

对此,腾讯公司对记者表示,受节假日影响,微信用户活跃度增强,发送朋友圈的信息量是平时的两倍多。业界预计,这种假日高峰带来的网络拥塞现象也会困扰着微信等工具。

专家视点:

短信不会被微信完全取代

微信似乎正在席卷一切:自2011年微信推出以来,不到三年时间,用户已超过3亿;在个人使用层面,微信这种免费的渠道,加之简易的操作,被越来越多的用户所选择,包括“短信祝福”等习惯正在被微信改变;一些组织、机构也开始使用微信公众平台进行信息发布。

业界认为,虽然短信基数很大,但似乎式微,其未来前景堪忧。截至2013年3月,我国移动互联网用户总数已经达到了8.17亿用户,短信用户依然占据较大基数;短信市场存在着点对点短信以及分发短信等形态,尤其是点对点的短信广告,受到消费者和监管部门的一致反对;但在移动互联浪潮下,有人担心,短信这种传统的信息发布方式会被微信取代。

对此,“小灵通之父”吴鹰表示,短信与微信其实并非是替代关系,而是相辅相成的并列存在。目前对于微信与短信趋势的预测,多是站在个人用户的层面进行分析。但大家没有看到的是短信在政府服务、组织内信息管理、大型企业特别是金融与电商等行业信息告知等方面的巨大市场。他认为,短信不仅不会被微信取代,相反还会发挥更大的作用。(记者薛松)

中新网9月20日电 19日,“月圆中秋浓情西城”2013中秋节群众游园赏月活动举行,当晚现场汇集了猜灯谜、乐舞表演、非遗项目展示等丰富的文化活动,场面热闹。

据主办方介绍,2013中秋节群众游园赏月活动安排包括两个部分,即9月17日至19日白天举办的以群众游园为主的文化活动,和9月19日中秋节当晚举办的中秋主题群众游园活动。

19日主办的游园活动是重头戏,当晚的表演环节京味儿十足,精彩纷呈的非遗表演类项目展示,表演形式涵盖口技、昆曲、古彩戏法、古代诗词歌曲演唱等。

主办方当晚还邀请了面塑、脸谱、内画鼻烟壶等12个传统技艺展示,并与群众现场互动,气氛热烈。

昨晚7点多,市区龙湾盛世上空月正明

东南网9月20日讯(海峡都市报记者 林深圳 杨清竹 白志强 文/图)又是一年中秋夜,明月冉冉升。昨晚7点多,漳州芗城区,龙湾盛世小区上空,月色撩人。

据相关报道,今年的中秋月不是“十五的月亮十六圆”,而是“十五的月亮十五圆”,最圆时刻就出现在当晚7:13。继前年、去年“十五的月亮十五圆”之后,今年的“中秋月”再次出现“十五圆”。从1951年到2050年这100年中,一共有39次“十五的月亮十五圆”,在十六、十七的分别有48次、13次。

如果您错过了昨晚的圆月,想要欣赏“十五的月亮十五圆”,只能等到2021年9月21日了。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市区威镇阁前,一家三口拍月景

中秋节晚餐竟成最后一次团聚

本报讯(记者谭德磊)昨晚,青山区一居民小区发生意外:一中年男子吃过晚餐,正在楼下聊天休息时,楼上突然掉下一个花盆,男子头部被砸中不幸身亡。

事发红钢城二街坊一居民小区。记者多方了解到,死者潘某今年43岁,家住十八街坊(青山热电厂宿舍),生前是一名电力工人。昨晚6点左右,潘某到岳母家过中秋节,吃过晚饭后,从3楼下到1楼的空地上抽烟、聊天,就在这时,意外发生了:突然从楼上阳台掉下一个花盆,直接砸中了潘某的头部,潘某当场倒地昏迷不醒,失去知觉。

事发后,120急救车赶到现场,将潘某紧急送往武钢总医院,虽经医护人员近一个小时的全力抢救,但潘某终因伤势过重,不幸身亡。“我接到电话快晕过去了。”死者家属潘女士悲痛地说,昨晚8点,她突然接到电话,得知弟弟遭遇不幸,晚上9点就急忙赶到了医院,发现弟弟已经不幸去世。

事发后,辖区钢城派出所民警也及时赶到现场,进行调查取证。目前正在对肇事花盆的来源进行排查,具体事故原因警方正在进一步调查中。

厦门日报讯(记者 吴君宁)今年厦门的中秋旅游市场格外火爆,柬埔寨、韩国及港澳台地区成为最受市民欢迎的出境游目的地,境内赏花观景的旅游路线也受到热捧。据初步估计,今年9月份市民出游量比往年同期增长约60%。

国庆《旅游法》即将实施,黄金周旅游线路价位上涨之说日渐明朗,不少市民都想趁着中秋价格上涨前出游。中国国旅厦门公司的小林告诉记者,“很多市民想赶上这趟末班车,9月份报团量同比增长了起码一半,尤其在中秋假期,不少人早早就报名预订了。”

受到汇率、签证政策放宽的刺激,选择出境游的市民越来越多。记者从我市各大旅行社了解到,出境游中柬埔寨吴哥窟、韩国济州岛等著名目的地最为火爆。旅行社人士分析,新兴的包机游市场省时、低价,颇受市民欢迎。境内的西安大唐芙蓉园、北京的香山红叶等金秋赏花观景路线则吸引了较多中老年市民。

许多业内人士表示,市民赶末班车的心理容易理解,要调整消费心理确实需要过程。“所谓的国庆涨价,是按照《旅游法》规定,将购物、自费等项目透明化地体现在报价中。同一旅游产品,不同价格必然有不同的品质和服务。” 厦门旅游协会常务副会长谢进元认为,从长远看,旅行社更加规范地操作,最终受益的将是整个旅游市场。

东南网9月20日讯(海峡导报记者 廖珍妹 张伟华)昨天是中秋节,往年中秋,月饼市场总是很火爆,今年却不一样。

导报记者走访多家月饼店和超市,发现月饼店多称目前月饼已售罄,接下来只接受之前预订的礼券提货;商家则一致反映,今年购买月饼者多为自家食用或送亲友,单位预订的热潮已经消退。

往年,在中秋节前一天,如果礼盒装月饼还没售完,新华都、大润发等超市一般会进行促销。可今年,月饼市场一直不温不火,甚至少了不少包装华丽的礼盒,反而多了散装性的月饼。

不过,月饼店的状况与之相反。譬如,在胜利西路上的某糕饼铺里,礼盒装月饼被摆在醒目位置。

“我们现在只接受之前预订的礼券提货,这些摆放的月饼,都是给那些还没来提货的市民配备的。”工作人员说,根据他们公司网站上的公告,公司月饼已卖完。

位于延安北路的某茶叶店工作人员的回答也大同小异。“目前在卖的,只有80元装的月饼,其他月饼都是市民预订却还未来领取的。”店长洪女士说。

为何今年漳州月饼市场如此反常?这一切,跟“三公消费”限制有关系。

据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月饼企业负责人透露,今年月饼销量只有往年的七成左右。此外,今年整个月饼市场均以中低档价位的月饼为主。

不过,该负责人说,商家还是有利可图。因为月饼企业一般都是“以销定产”,所以都不会有太大囤积量。受中央“八项规定”的影响,今年企业一开始就把生产量降低了。

东南网9月20日讯(海峡导报记者 王龙祥 文/图 通讯员 郭百惠)往年的中秋节,村民们就想着请戏班子唱大戏,可今年,龙海市白水镇庄林村的村民们想到了更好的方式——自办晚会,庆祝中秋节。9月18日(农历八月十四)晚7:30,两台由村民们自筹、自编、自演的中秋联欢晚会,分别在庄林村的庄林社、美居社同时举行。“不管表演得怎么样,掌声一定要响亮喔!”“快看,舞台上那是我嫂子!”“哎,把咱们女儿跳舞片段录下来”……欢呼声、笑声此起彼伏,七八十岁的阿嬷和四五岁的小朋友同台演出、主持人和演员不时以闽南语插科打诨,亲切、草根的言语与台下的欢呼声、笑声连成一片。精彩的节目,吸引了近千人观看。

庄林社“秋晚”的主要组织者纪建发说,请人唱大戏一晚上就得好几千元,群众的参与感也不强,“今年就想来点不一样的,让大伙儿花钱更少、参与更多。于是,你捐一千、我出二百,由我牵头,大家纷纷解囊赞助晚会。村里的宫庙提供演出服,妇女舞蹈队提前几个月开始排练,年轻人自告奋勇上台唱歌,就连周边村庄的演出队也受邀前来助阵呢。”

庄林村是当地著名的养猪专业村,村民大多富裕,如何进一步丰富健康的文化娱乐生活就成了热门议题。纪建发说,唱歌跳舞、排练节目让村里凑在一块儿打牌、聊八卦的人都变少了,这说明群众的文化娱乐需求更高了,今后还要继续办联欢晚会。

相关新闻

巷口街道 中秋送祝福

东南网9月20日讯(海峡导报记者 蔡晶晶 通讯员 郑文典 文/图)近日,漳州芗城区巷口街道开展迎中秋、庆国庆慰问活动,向辖区20户计生困难家庭、低保户、下岗失业人员发放一批月饼和橄榄油,送上诚挚的节日祝福,让困难群众笑在脸上、暖在心里。

东南网9月20日讯(海峡导报记者 林晓琪 通讯员 吴钦良 陈华俐 黄景林 文/图)18日晚,漳州市龙文区六石村文化广场热闹非凡,一场由村民自发举办的迎中秋武术晚会在这里激情上演。

村民自己编排了八卦阵、狮阵、竞技武术、传统武术、电音三太子、大鼓凉伞、广场舞等原汁原味的群众性表演项目,以健康向上的精神面貌喜迎中秋佳节。

昨晚的明月清辉吸引了千千万万的人间男女,有合家团圆的幸福,也有坚守值班岗位的辛苦。可是让人担心的事情还是发生了:杭州余杭南湖,有5位男女青年划船赏月,不慎落水,截至记者发稿时,其中3人失踪,警方尚未搜救成功。

记者从余杭警方得到消息,9月19日22时27分,警方接到群众报警称:有三男二女在余杭街道南湖划船时翻船落水,其中两名男子张某、李某自行游上岸,但另外三人下落不明。警方迅速赶到现场,得知游水上岸的两名男青年均为安徽籍,但是对另外三位同伴的身份语焉不详。

余杭南湖位于杭州西郊距离市区大约20公里处,原为历史上余杭县的县政府所在地。杨乃武与小白菜的故事就发生在附近。南湖的面积和杭州西湖差不多大,而警方在现场找到的出事船只仅是一条来源不明的小船,并非专供出租的游船。

目前,余杭警方一方面调动了余杭派出所、余杭消防、水上派出所等警力,正在现场开展紧急搜救;同时,警方正在对已上岸的两名男青年进行询问,希望得到进一步的确切信息。

本报记者 陈雷

新华网北京9月19日电(记者赵仁伟 刘敏席敏)“你的一条短信也能让我激动很久……”这是一位“空巢”老人发给外地工作的孩子的短信。中秋节本是举家团圆之时,然而很多“空巢”老人不得不面对“寂寞中秋”。

今年中秋节是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新修订之后的第一个团圆节,但“常回家看看”这一强制性法律条文仍然不同程度“悬空”。专家表示,一些老人在传统节日期间更需精神慰藉,“空巢”不“空心”还需政府、社区、家庭各方合力。

子女难回家,“团圆节”反成老人“伤感日”

“我工作十几年了,没跟老人一起过一个中秋节。”在北京工作的金先生说,70多岁的老人在安徽老家,不是自己不孝顺,实在是无法成行。记者调查发现,异地工作的人能回家过中秋的只是少数。

18日早上,记者在北京会城门公园看到,不少老人在散步、聊天。说起这个中秋节,很多老人都一脸无奈。78岁的魏大爷苦笑着说:“中秋节原本是亲人团圆的日子,孩子不回来,心里很不是滋味,还不如没有这个节日呢。”

家在湖北宜昌的一位“空巢”老人说,本打算奔波千里到北京和孩子一起过中秋节,当“做饭的厨娘、孩子的保姆、整理家务的小时工”都满足,但又担心给孩子麻烦,一颗纠结的心无处安放。

这个中秋节,独自望月的“空巢”老人不在少数。目前,我国老年人口已近两亿,随着流动人口增加,“空巢”老人数量越来越多。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城市老年人“空巢家庭”比例已经达到49.7%;预计到“十二五”期末,全国65岁以上空巢老人将超过5100万。而在广大农村,青壮年出外打工,留守老人更多。

调查显示,我国空巢老人面临不同程度的焦虑、不安、孤独、失落、抑郁等情绪。根据广东老年公共事务研究中心调查,近一半老人不时有孤独感,近七成老年人认为更需要子女的精神关怀。


不是不想回家,“老人伤神”背后的“子女纠结”

许多年轻人表示,并不是不想在中秋节回家,而是各种因素纠葛无法回家。

今年中秋节,在济南一家企业工作的冯静和往年一样加班,无法回青海老家陪伴父母。“一到节假日就更忙,刚买了房子也不敢轻易请假,不然就扣奖金,还给领导留下临阵脱逃的坏印象。不是不想回,而是不敢回。”她说。

跟冯静一样有“中秋纠结症”的年轻人不在少数。北京白领刘丹丹说,以前中秋节不放假,不能回家也就罢了,现在虽然放假了,但只有3天,回也不是,不回也不是,反而更加纠结。

专家表示,大城市工作压力大,许多年轻人正处在事业上升期,“常回家看看”仿佛成了一个难以完成的命题。

还有相当一部分老人,因为养老社保不完善,“群居”有难度,只能“被空巢”。

一般情况下,精神上的“空巢”本可以通过加强交流来化解,但相比于发达国家养老设施和机构的完善,我国这方面还有很多资源短板。目前,我国约有老年学校5万个,各类老年活动室34.6万个,难以满足近2亿老年人口的文化娱乐需求。

不过,专家表示,传统孝道的退化、人口流动等因素导致家庭观念的消减,也导致一些年轻人忽视了对老人的精神赡养。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的一份研究认为,随着人们工作变动日益频繁,人口流动加速,家庭结构模式的小型化、核心化成为主流。子女越来越关注自己的“小家庭”,对老人的照顾则有所疏忽。

常回家看看”,依法而行还需多少保障?

实际上,7月1日实施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已将“常回家看看”入法,与老年人分开居住的家庭成员,应当经常看望或者问候老年人。新法实施后,江苏、山东等地均出现老年人状告子女精神赡养的案件。

然而事实证明,精神赡养出自于亲情,属于道德上的义务,法律约束很难奏效。中国社会科学院老年科学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伊密说:“常”是什么概念,法律能否规定一周回去一次,还是一个月回去一次?既然条文中没有明确要求,便没有操作性。山东省莱州市人民法院法官徐中彦说,实际操作中,面临执行难问题。

家住北京市西城区的孔先生三年也没能见到出国在外的儿子一面,然而他也觉得儿子很不容易:“即便法律规定子女定期回家,但儿子无法做到,我也不可能将他送上法庭啊。”

专家认为,“常回家看看”不仅要靠个人自觉和法律约束,政府和社会也应建立相应的保障机制,让子女能够回得了家。应严格按照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将“回家探亲”的权益落到实处,通过工会监督、法律保障等方式维护劳动者探亲休假权益。

北京大学社会学教授陆杰华说,丰富老龄人口的精神生活不能光靠子女,需要政府和社会的共同参与。比如,广大社区和村镇应为丰富老年人精神生活提供平台,可在老年人集中居住的社区增加活动中心。

中国人民大学老年学研究所所长杜鹏建议,在完善社会养老体系的同时,还应完善老年人社会参与体系。“满足老年人基本生活需要已不再是简单的基本生存需求,积极创造条件提高老年人的社会参与度将日益成为迫切的需要。”

新华网南京9月19日电(记者蔡玉高 秦华江 杨绍功)“往年中秋,月饼券多得用不完,今年却仅有单位发的一盒月饼。”江苏省一位公务员黄嵘告诉记者,中央和地方狠刹公款送礼,在这个中秋节收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

与春节一样,中秋节也是中国人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不过,近年来随着中国人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在“人情社会”的大背景下,中秋节成了公款送礼、公款吃喝的“良机”,腐败奢华之风让节日氛围大为变样。

为了狠刹“吃请”腐败之风,中共十八大后不久,中共中央便出台“八项规定”,要求改进工作作风,大兴节俭之风。不久前,中共中央纪委和中央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发出通知,要求坚决刹住公款送节礼、公款吃喝、公款旅游和奢侈浪费等不正之风,过一个风清气正的中秋节、国庆节。

公款送礼大为降温、月饼走平民路线、礼品包装去高档化……记者采访发现,一股朴实无华、勤俭节约、廉洁过节的清风扑面而来,文明过节成为今年中秋的关键词。

50多岁的出租车司机老王惊奇地发现,中秋节前一两天的非上下班高峰期,南京的主干道都比较通畅。“好事啊!这说明来南京公款送礼的人少了。”老王说,以往凡是碰到重要的节日,节前路经常都堵得水泄不通。

公款送礼大大减少的同时,各式中秋礼品也走起了平民路线。月饼开始回归“吃”的本质,奢华之风不再。在南京新街口一带的大型超市,往年耀眼的月饼礼盒已经难得一见,几十元一斤的散装月饼成为主打产品。铁盒、纸盒等简单包装的单盒月饼售价也都在200元以内。

贵得有些离谱的阳澄湖大闸蟹往年也是中秋的最佳礼品,有经销商甚至给其穿上“黄金甲”来迎合腐败之需。不过,今年的大闸蟹早就“摘金去银”,一些专门做公款生意的蟹商要么改做网络销售,要么干脆改行。

礼品市场同样遇到“寒冬”。上海汉福实业发展有限公司是一家较大的礼品运营企业。董事长助理朱玉华告诉记者,在整个社会“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背景下,今年是礼品公司最难过的一年,不少企业都已经倒闭,五花八门的礼品包装再也难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以往打高端牌发展很好的企业今年却难以为继。

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员王思潮表示,中秋节是合家团圆的日子。然而,在人情社会中,重要的节日成了吃喝送请的“良机”。今年中秋,从中央到地方刮起这股勤俭廉洁之风,有助于节日回归本源。

如王思潮所说,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过节清风非但没有影响到人们的心情,而是让节日的氛围更加浓厚。公款吃请少了,家人与朋友间的聚会变多了。在南京一家事业单位工作的刘宁告诉记者,往年中秋节晚上,各个单位的宴请很多,有时要赶几个“场次”,没有时间与家人团圆。今年中秋,终于可以与家人一起共进晚餐、共赏明月。

中秋诗歌填词、猜谜语、诗歌朗诵、歌唱比赛……为了丰富节日期间百姓生活,各地都准备了多样的文化生活,中秋节成为“诗的节日”“文化的节日”。王思潮表示,通过各种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承下去,用合理消费、节约文明的方式欢度佳节,这才是百姓需要的中秋节。

1  2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