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繁 体
您所在的位置: >> 国内>>国内热词>>十八届三中全会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关于创新群众工作方法解决信访突出问题的意见》。意见提出,推动信访工作制度改革,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着力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信访问题发生。

意见指出,一些地方和部门还不同程度地存在损害群众利益、伤害群众感情的现象,引发了大量信访问题,尤其是在征地拆迁、劳动和社会保障、教育医疗、企业改制、环境保护等方面的信访问题比较突出,群众反映强烈。

为推动信访工作制度改革,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意见提出:着力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信访问题发生;进一步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渠道;健全解决信访突出问题工作机制;全面夯实基层基础;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意见提出,提高科学民主决策水平。建立健全人民建议征集制度;对与人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决策事项,要通过举行座谈会、听证会、论证会等形式广泛听取意见;健全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把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作为重大决策出台的前置程序和刚性门槛。

意见要求,坚持依法办事。依法保障人民群众参与社会治理和公共事务,坚决纠正限制和干涉群众正常信访活动的错误做法。注重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化解矛盾纠纷,防止以闹求解决、以访谋私利、无理缠访闹访等现象发生。

意见提出,健全公开透明的诉求表达和办理方式。实行网上受理信访制度,大力推行阳光信访,全面推进信访信息化建设,建立网下办理、网上流转的群众信访事项办理程序,增强透明度和公正性;逐步推行信访事项办理群众满意度评价,把办理工作置于群众监督之下,提高信访公信力。

意见要求,突出领导干部接访下访重点。省级领导干部每半年至少1天、市厅级领导干部每季度至少1天、县(市、区、旗)领导干部每月至少1天、乡镇(街道)领导干部每周至少1天到信访接待场所,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接待群众来访,省、市及其工作部门领导干部一般不接待越级上访。

意见提出,充分发挥法定诉求表达渠道作用。严格实行诉讼与信访分离,把涉法涉诉信访纳入法治轨道解决,建立涉法涉诉信访依法终结制度。各级政府信访部门对涉法涉诉事项不予受理,引导信访人依照规定程序向有关政法机关提出,或者及时转同级政法机关依法办理。

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指出,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推进城镇化是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重要途径,是扩大内需和促进产业升级的重要抓手。九龙村的例子就是充分证明。

搬上楼房、住进新居的九龙村农民,要装修新房、购买家电,这些都将扩大需求。而从产业升级上看,随着城镇化的推进,曾经“土里刨食”的九龙村农民,从土地解放出来后,新的生活方式催生了更多服务需求。很多农民买车了,于是驾校培训机构火了;不少农民爱时髦了,于是美容美发的生意旺了……

城镇化绝不是简单地推农民上楼就了事,而是产业支撑、人居环境、社会保障、生活方式等方面由“乡”到“城”的根本转变。在此过程中,新型城镇化正逐步从以工业为主向以现代服务业为主转变。

到2013年底,我国城镇化率已达53.73%,但是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仍然需要加大力度。农民进城后,其对应的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水平仍然没有及时跟上;一边是大城市交通拥堵、房价高企、环境污染,一边是不少小城镇的基础设施还不足、公共服务落后、人气低落……以上种种问题,都在督促我们,只有加快改进城市管理理念和提升城市管理水平,才能真正实现“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

聚焦审判改革终结“垂帘断案”(新观察·关注司法体制改革④)

徐 隽 王 达

中央政法工作会议指出,司法体制改革是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审判委员会制度自1955年建立以来,在促进司法公正,准确适用法律,解决重大疑难案件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然而,随着社会形势的发展变化,部分审判委员会在很大程度上不能满足人民群众对司法公正的迫切需求,审判委员会制度改革已迫在眉睫。

“谁官大听谁的”,不利于司法民主

部分审判委员会形式上看似民主,实则弱化了主审法官对案件的裁判权

审判委员会是人民法院内部对审判工作实行集体领导的组织形式,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审判制度。根据人民法院组织法第十一条规定,其主要工作是总结审判经验,讨论重大或疑难案件和其他有关审判工作;审判委员会委员由院长提请人大常委会任免;审判委员会会议由院长主持,检察院检察长可以列席。

对于审判委员会的组成,法律并未作过多的限制性规定,然而在司法实践中,审判委员会一般由院领导及相关业务庭庭长组成。中国政法大学副校长马怀德说,法院院长作为法院的最高行政首长与裁判者,同时也负责召集与主持审判委员会会议,那些没有行政职务但拥有丰富审判经验的资深法官往往被排除在外,在院长主导审判委员会、主管院领导各负其责的情况下,没有参加庭审的其他委员不能也不愿发表意见,从而直接影响民主决断,降低讨论质量。久而久之,审判委员会这一法院最高审判组织,行政化色彩越来越浓厚,往往走过场,有些地方甚至“谁官大听谁的”。

审判委员会会议首先由了解案情的主审法官对案件进行汇报,然后由未参与庭审的其他委员进行评判并给出最终结论。“这就极易导致审理者不能裁判,而裁判者未经审理,弱化了主审法官、合议庭独立审判的权力。由于审判委员会成员不能完全掌握案件真实情况,因此也不利于做出公正裁判。” 马怀德介绍,几乎所有社会影响较大、上级交办和性质敏感案件的最终裁判都由审判委员会决定,这就容易使主审法官怠于审理,借口案件裁判结果是由审判委员会集体决策作出,而审判委员会则以合议庭审理为由推卸责任,对因此造成的错案,原本都该负责,却成了谁都不负责。


减弱行政化色彩,推动司法公正

建立符合司法规律的审判权运行机制,优化配置审判资源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要健全司法权力运行机制,改革审判委员会制度,完善主审法官、合议庭办案责任制,让审理者裁判、由裁判者负责。这一论断,为审判委员会制度改革提供了基本遵循。

最高人民法院曾下发通知,于2013年底在上海、江苏、浙江、广东、陕西等省市部分法院启动深化司法公开、审判权运行机制改革试点。最高法司改办有关负责人表示,试点工作主要目标是建立符合司法规律的审判权运行机制,优化配置审判资源。

为完善审判委员会的构成,建立科学的委员选拔任用机制,吉林省长春市中级人民法院打破行政领导对审判委员会的垄断,任用资深法官担任审判委员会委员,将审判一线法官直接派到法院最高审判组织,最大程度地保障司法民主,减弱审判委员会的行政化色彩。“长期工作在审判一线的资深法官,办案经验丰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强,必然会提升审判委员会应对疑难案件的水平。”马怀德表示。

针对以往审判委员会缺少分工、委员职责混淆的现象,湖南省株洲市中级人民法院出台了《审判委员会讨论案件规程(试行)》,用制度确保改革顺利推进。据介绍,改革后的审判委员会下设刑事、行政审判咨询小组与民商事审判咨询小组,专门负责对重大、复杂、疑难案件提供明确咨询意见。这项改革不仅突出了审判委员会的专业分工,使得相关领域法官可以有的放矢地工作,而且还可以提高案件讨论效率和质量。

在改进审判委员会工作规则、建立监督制约机制方面,宁波市江北区人民法院尝试将司法权内部运行部分环节主动向检察机关公开,每次审判委员会会议讨论案件都邀请检察机关派员列席,检察机关列席人员可以对审判过程中的行为提出意见,但没有表决权,从而确保法院独立审判。

让审理者裁判,由裁判者负责

强化主审法官、合议庭办案责任制,弱化审判委员会的审判职能

强调主审法官、合议庭办案责任制,并不是要取消审判委员会。

北京大学教授姜明安认为,可以在保留审判委员会的同时,在审判委员会设立大审判庭,审判委员会认为重大、疑难和典型案件需要自己审理时,可以以大审判庭的形式对案件进行审判。大审判庭的审判人员不是固定的,每次审案可以根据案件涉及的不同法律领域,由审判委员会不同专业背景的成员组成。大审判庭同样应遵循司法程序,在听取当事人及其律师的陈述和辩论后作出裁判。

姜明安表示,这样可以集中法院优势司法资源,审判重大疑难案件,有助于法院去行政化。院长庭长亲自审案,是案件的主审法官,不是发号施令的行政官。

“这样一来,审判委员会不是只裁不审,而是自己亲自听取当事人言辞辩论后由自己直接作出裁判,从而落实‘让审理者裁判,由裁判者负责’的原则。”姜明安说。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陈卫东说:“由于缺乏相应的责任监督机制,过去,审理案件的主审法官意见得不到尊重,却要为领导的错误‘埋单’,致使法院内部无法实现公平正义。”

最高人民法院出台的《关于切实践行司法为民大力加强公正司法不断提高司法公信力的若干意见》就相关问题明确指出,院长、庭长的审判管理职责,应集中在对相关程序事项的审核批准、对综合性审判工作的宏观指导、对审判质效进行全面监督管理以及排除不良因素对审判活动的干扰等方面。该意见进一步规定,深化院长、庭长审判管理职责改革,建立院长、庭长行使审判管理权全程留痕的制度,加强对院长、庭长行使审判管理权的约束和监督,防止审判管理权的滥用。

陈卫东认为,全程留痕制度的确立,可以防止法院工作人员和已退休人员为案件当事人及其关系人转递涉案材料、打听案情、说情打招呼等情况的出现,可以促使审判委员会相关领导在处理合议庭案件时恪守职责,不因过于“关心”案件而留下痕迹,能够有效保证审判管理职责的落实。当发生冤假错案时,通过全程留痕制度能够准确找到责任人,避免法院内部相互推诿责任现象的发生,做到责任和权力统一。

中新网1月29日电 据中纪委监察部网站消息,近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出通知,要求各级人民法院认真学习贯彻中央纪委三次全会精神,进一步加强人民法院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

通知要求,各级人民法院要组织广大干警进一步学习贯彻中央纪委三次全会精神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对形势的判断和工作部署上来。

通知指出,各级人民法院要坚持以零容忍态度坚决惩治腐败,以解决“关系案、人情案、金钱案”问题为重点,加强法院系统司法腐败案件查办工作,切实做到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坚决清除害群之马。与此同时,各级人民法院要加大对贪污、贿赂和渎职犯罪的惩治力度,依法惩处和震慑腐败分子。

通知强调,各级人民法院要增强主动公开、主动接受监督的意识,围绕构建阳光司法机制,让司法腐败无法藏身。

通知要求,各级人民法院要切实加强对干警的纪律教育,强化政治纪律意识,严明党的组织纪律,增强党性观念,坚持党性原则,遵守组织制度,重大问题、重要事项必须按规定向组织请示报告,自觉维护党的团结统一。

通知要求,各级人民法院党组要履行好主体责任,健全完善人民法院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格局。要支持和保障纪检监察部门依法依纪查办案件,全面履行好各项职责。要加强纪检监察机构和队伍建设,对纪检监察干部严格要求、严格监督、严格管理,教育引导广大纪检监察干部求真务实、真抓实干,刚正不阿、铁面执纪,更好地肩负起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使命。

在今年的地方两会上,各地政府除了晒出上年的“成绩单”,对群众普遍关心的环保、民生等问题纷纷立下“军令状”,不少地方领导甚至放出“狠话”,态度之坚决鼓舞人心。这些“军令状”能否落实,而不是变成“空头支票”,令人关注。

下面是一些地方今年两会期间立下的“军令状”——

河北给各地下达“铁令”:钢铁、水泥、玻璃,新增一吨产能,党政同责,就地免职。

上海市委书记韩正表示,自贸区是什么样的改革呢?说到底是对政府管理体制的改革,这种改革是什么呢?是革政府的命!

浙江省省长李强承诺,今年“三公”经费零增长。

北京市市长王安顺明确提出治理PM2.5目标,2014年全市大气细颗粒物浓度下降5%。

广东省省长朱小丹将今年广东的GDP增长目标,逆势由去年的8%调高到8.5%。

陕西省省长袁纯清承诺,深入推进避灾扶贫移民搬迁工程,全省100万人口实现脱贫。

河南省省长谢伏瞻承诺,确保“三公”经费只减不增,禁止新建楼堂馆所,在政府过紧日子中让人民过上好日子。

四川省省长蒋巨峰提出,确保全省公共财政预算用于民生支出的比例提高到65%。

……

对于这些言之凿凿的表态,人们在表示欢迎的同时,更关心的是能否言出必行,得到落实。列席了今年北京市十四届人大二次会议的全国人大代表朱良玉表示,对老百姓来说,要听政府说了什么,但更看重做了什么,看重实实在在的变化。现在,政府立下的“军令状”能不能得到落实,都在群众的监督之下。

实际上,过去也有一些地方政府签订的“军令状”最终落空,成了“空头支票”。比如,不少地方政府都与下级政府和相关企业签订了安全生产责任书,但结果是当地安全事故频发;有的地方政府确定了“房价涨幅低于人均收入涨幅”调控目标,但最终是老百姓望房兴叹;有的地方与教育部门、学校签订了学生减负的责任书,结果学生的书包越来越沉重……

“以往有一个普遍现象,政府工作报告在人大会议上一旦通过,好像就没人再理它了。实质上,对政府报告文字上的审查固然需要,但法律意义的审查更有意义。”北京市人大代表、当代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卫爱民说,作为人大代表,政府工作报告至少要在手里捏一年,下一年度,首先要审议去年的工作报告,看说过的话落实了没有,这样才能不让政府的承诺落空。

“军令状”能否兑现,在强化监督的基础上,还必须建立完善的追究问责机制。“没有问责,监督的力量就会受到削弱。”朱良玉、北京市政协委员张强斌等人表示,政府提出的工作目标能否如期实现,关键要建立起各级政府部门和单位的考核问责机制,对于无法完成任务的单位和领导要追究问责。只有建立完善的监督和问责机制,才能防止政策执行的“跑冒滴漏”现象。 (记者赵仁伟、闫祥岭)

中新社北京1月27日电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26日下午邀请全国性宗教团体负责人座谈,共庆新春佳节,代表中共中央和习近平总书记向全国宗教界人士和广大信教群众表示新春祝福。他希望各宗教团体团结广大信教群众,理解改革、支持改革、投身改革。

在听取各宗教团体负责人发言后,俞正声说,过去的一年,各宗教团体带领广大信教群众紧密团结在党和政府周围,坚持走爱国爱教道路,在开展社会服务、维护和谐稳定、深化对外交往、加强自身建设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取得了很好成效。

俞正声指出,全面深化改革是一场伟大的革命,需要把方方面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都调动起来。中国有上亿信教群众,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积极力量,也应该成为推进新一轮改革的重要力量。希望各宗教团体团结广大信教群众,理解改革、支持改革、投身改革。

俞正声强调,要全面加强组织建设、思想建设、作风建设和人才建设,促进宗教团体、宗教院校和宗教活动场所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要抓好爱国爱教这个核心,下大力气培养中青年教职人员特别是后备人才。要加强教风建设,始终做到有所行、有所止,有所为、有所戒。广大宗教界人士要牢固树立国家意识、法律意识和公民意识,引导信教群众自觉在法律法规和政策范围内开展宗教活动。

遵守纪律无条件

——五论学习贯彻习近平同志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讲话

本报评论员

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无规矩不成方圆。对一个执政党来说,有铁的纪律,才有党的团结统一,才有党风的清正廉洁。

党要管党、从严治党,靠什么管,凭什么治?关键靠严明纪律。“遵守党的纪律是无条件的,要说到做到,有纪必执,有违必查,不能把纪律作为一个软约束或是束之高阁的一纸空文。”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上的讲话,表明了从严治党、正风肃纪的坚决态度,对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提出了严格要求,为进一步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指明了方向。

党的纪律是一个制度体系,各项纪律都要严。政治纪律是最重要、最根本、最关键的纪律,把维护党的政治纪律放在首位,才能确保全党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党的领导,也体现在党的严密组织体系和强大组织能力上,一个松松垮垮、稀稀拉拉的组织是不能干事,也干不成事的。党的力量来自组织,党的领导要靠组织,组织纪律是党的各项纪律得以执行的重要基础。严明党的纪律,一项重要任务就是严明党的组织纪律。

我们党是按照马克思主义建党原则建立起来的政党,以民主集中制为根本组织制度和领导制度,90多年来栉风沐雨、历经坎坷,形成了组织严密的光荣传统和独特优势。但也要看到,当前党内存在组织观念淡薄、组织纪律松弛、党内关系庸俗化等问题,这是我们必须正视的现实忧患。如何在新形势下加强党的组织纪律性,更是我们需要认真思考和回答的重大课题。

严明党纪,加强组织纪律性,增强党性是基础。党性说到底就是立场问题,强化党的意识,牢记自己的第一身份是共产党员,第一职责是为党工作,才能忠诚于组织,任何时候都与党同心同德;强化组织意识,时刻想到自己是党的人,是组织的一员,时刻不忘自己应尽的义务和责任,才能自觉接受组织安排和纪律约束。

严明党纪,加强组织纪律性,刚性执纪是保障。“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制定纪律就是要执行的,党的规矩,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必须无条件遵照执行,既不能搞特殊、有例外;也不能合意的就执行,不合意的就不执行。不加强管理,不追究责任,再好的制度也会成为纸老虎、稻草人。无论是执行民主集中制、党内组织生活制度等组织制度,还是执行请示报告制度,都需要各级党组织敢抓敢管、动真碰硬。敢于板起脸来批评,敢于狠下心来问责,就能有效防止“破窗效应”,使纪律真正成为带电的高压线。

哲人有言,断线的风筝不仅不会得到自由,反而会一头栽向大海。有约束才更自由,有纪律才更有力。党的纪律为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划定了行为空间,明确了权利与责任,是我们党自我净化、焕发活力的重要保障。加强纪律性,提高执行力,我们必定能进一步纯洁党风,让党组织成为牢不可破的坚固堡垒,把我们党锻造成更加坚强的领导核心。

【环球时报综合报道】外界热盼已久的中共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首次会议于22日召开,“4名政治局常委率领6个不同领域的改革小组”,外媒认为如此罕见高规格的领导小组,毫无疑问显现了中国领导人实施全面改革的决心。此外,将纪律检查单列成一个小组,直接透出的信号是未来中国反腐“铡刀”将会更加锋利。改革和反腐将为今后中国的健康发展竖起“安全屏障”。

法新社的报道称,22日由习近平亲自主持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简称深改组)第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由于习近平今次担任组长,外界对这个关系中国改革走向的“神秘小组”非常关注。新加坡《联合早报》23日称,中共中央政治局上月开会只宣布由习近平担任深改组组长,但副组长人选一直没有披露,因此引起媒体猜测。但随着22日深改组领导成员正式亮相,中国改革的决心也得到最大程度的展现。

据悉,在习近平担任深改组组长之后,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担任小组第一副组长,另外两名副组长分别为政治局常委刘云山、张高丽。香港《南华早报》23日称,这个负责统筹协调深化改革的小组,由4位现任政治局常委担任领导,规格之高极为罕见。另外, 22日的首次会议上决定,深改组下设6个专项小组,包括经济体制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民主法制领域改革、文化体制改革、社会体制改革、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纪律检查体制改革专项小组,而小组成员更是涵盖党政军各大系统。

日本《产经新闻》23日分析称,未来深改组的最大目标,可能是指导包括行政和社会制度、环境等广阔领域的改革。俄塔社则认为,深改组将负责提供总体方向和结构改革,并协调他们的行动,同时监督执行情况。《南华早报》引用分析人士的话说,6个小组覆盖多个领域,这表明习近平已将该小组的工作列为“重中之重”。德国财经网23日写道,中国的改革正在慢慢铺开。中国已从单纯追求增长数字转向社会平衡发展。2014年的中国仍是世界的发动机。

在这6个小组中,纪律检查体制改革小组被单列出来,而且深改组各层级成员中,中纪委有5位副书记参与,数量之多超过其他单位。《联合早报》认为这表明中国领导层对反腐工作的重视。

英国《金融时报》22日的社评文章称,一年多以前,当习近平成为中共领导人时,他把反腐斗争当作执政期间的一个核心任务。过去一年,中国有数十名高官因涉嫌经济问题被“拿下”,逾18万人因腐败而受到惩罚。中国领导人显然认为,腐败行为会危及中国未来。“俄罗斯之声”认为,从去年情况来看,这场反腐斗争发起者的决心不仅表露在言辞中,也体现在行动中。最重要的是,中国高层明白,官员的奢侈和腐败会让党脱离人民。

德国柏林自由大学国际政治学者梅斯奈尔23日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中国的未来,取决于改革的成败。22日的会议表明该小组正式开始运行。中国的新改革也开始迈出新的脚步。梅斯奈尔指出,上世纪80年代,中国也成立有“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不过,当时目标是经济改革。而现在这个小组,面对的是全面改革,既有经济层面的,也有社会方面的,还有政治、环境、文化、国防等方面。6个专项小组,众多高层领导人的直接参与,并给出时间表。这些都显示出中国的改革决心。

不过,梅斯奈尔也提醒道,中国改革最大的困难是面临势力强大的既得利益集团的抗拒。改革小组只有在深入和持续地进行改革,才能赢得民众的更多的支持。

【环球时报驻日本、德国、法国特约记者 孙秀萍 青 木 杨明 柳直 曲恒】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是新世纪以来党中央连续发出的第十一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一号文件”。文件紧紧围绕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突出强调全面深化农村改革,提出了一系列新观点、新政策、新举措,必将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为农业增产、农民富裕、农村繁荣注入新的活力。

粮食生产“十连增”,农民收入“十连快”。刚刚过去的2013年,我国农业农村发展持续向好、稳中有进,全国粮食总产迈上1.2万亿斤新台阶,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继续缩小,农村改革向纵深推进,农村民生有新的改善,农村社会保持和谐稳定。

站在新起点,我们一定要清醒地看到,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正处在转型期,农村改革发展面临的环境更加复杂、困难挑战增多。农业还是“四化同步”的短腿,农村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面临的资源环境约束矛盾日益尖锐;解决谁来种地的问题更加紧迫;让农村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跟上经济社会结构变化步伐成为当务之急。问题倒逼改革。“三农”发展的诸多难题,依靠改革才能破解;农民群众的新期盼,依靠改革才能实现。

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推进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要始终把改革作为根本动力。新一轮农村改革,针对的病根是城乡二元结构体制,瞄准的目标是健全城乡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把握的要义是城乡统筹联动,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让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一号文件”提出的改革措施既立足当前,也着眼长远,重在为“三农”发展提供体制机制保障。

当前的农村改革,要啃的都是“硬骨头”,要打的都是“攻坚战”。全面深化农村改革,要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胆子要大,步子要稳。要鼓励探索创新,坚守底线,试点先行,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切实保障农民利益。各地农村情况千差万别,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不搞“一刀切”、不追求一步到位,允许采取差异性、过渡性的制度和政策安排。

2014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第一年,是完成“十二五”规划的关键一年。“一号文件”吹响全面深化农村改革集合号,我们要奋发进取,锐意创新,力争在体制机制创新上取得新突破,在现代农业发展上取得新成就,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上取得新进展,迎接“三农”发展新的春天。

1月15日公布的中纪委十八届三次全会公报,明确提出了反腐工作的三个层面,即让领导干部“不想腐”、“不能腐”和“不敢腐”。接受记者采访的多位专家表示,这三个层面是反腐工作的不同角度,将惩治与预防相结合。

北京大学法学院副院长王锡锌教授认为,当下在惩治贪腐使官员“不敢腐”方面已经做了大量工作,反腐败的理想状态应该是在制度保障之下,形成“不想腐”的公共政治文化,而制度和文化的共同保障,是反腐败未来的方向。

“带电的高压线”之下

“不敢腐”

在党建专家、中央党校教授戴焰军看来,过去一年处理大案、要案取得的成就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罕见的。与此同时,对于一些影响没那么大,但群众反映强烈的“苍蝇”,也没有放过。他认为,这样的惩治腐败力度,体现了中央的决心。

中纪委发布的数据,佐证了这一说法。去年一年,已结案处理和正在立案检查的中央管理干部有31人,其中包括刘铁男、倪发科等广受舆论关注的案件。而2013年,全国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共处分182038人。

从高层的表态来看,这种惩治腐败的力度将成为常态。习近平总书记近日表示,反腐败高压态势必须继续保持,坚持以零容忍态度惩治腐败,“使纪律真正成为带电的高压线”。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竹立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将这种高压惩治腐败比作“清场地”,即在一片良田中出现了杂草,为了实现良性发展,必须将其清除掉。

通过制度建设实现

“不能腐”

中纪委书记王岐山曾表示,治标是为治本赢得时间。在有关专家看来,“治本”的核心就是制度的建设。

“制度建设最重要的,就是通过方方面面制度的完善,不仅把权力关进笼子,而且要关进可靠的笼子,使权力受到有效的监督和制约”,王锡锌告诉记者,制度建设中不能出现“牛笼子关猫”的现象。

王锡锌认为,腐败是人和制度的博弈,如果制度使得腐败的代价很大,官员自然会在面临诱惑时,出于利益考量予以拒绝。

制度的落实和监督同样重要。习近平提出,不能让制度成为纸老虎、稻草人。在戴焰军看来,要达到这一点,关键是在制度设计上,要重视程序的设计,要有一整套让既有的规定得到落实的程序。

营造公共政治文化

“不想腐”

王锡锌认为,经过完善的制度建设,在其长期影响之下,会形成一种“不想腐”的公共政治的文化。“不想腐”的文化和“不能腐”的制度,在他看来,是反腐败未来的理想状态。

在一个潜规则盛行的社会中,人们会认为随便拿点小礼品,或者到处吃喝都没有关系,对腐败的抵触心理就会降低,王锡锌分析说,在这样的氛围中,干部自然也难以做到“不想腐”。

事实上,当下的反腐建设跟解决这些潜规则的作风建设是密切结合的。自2012年12月以来,中央出台“八项规定”,强势解决“四风”问题,并对违反者点名道姓通报曝光,在戴焰军看来,就是防止这些小问题最终演化成腐败。

交通拥堵、人车抢道、尾气熏人,提到“城市病”,市民恐怕第一反应就是交通问题了。在这次治疗城市病的4条深化改革政策里,“完善交通治堵”机制赫然在列。实际上,这些年为了治堵,北京没少下工夫,而今明两年,更多细化与创新的举措即将出台。

另外,过快膨胀的人口规模,给特大城市带来一系列管理难题,从资源到环境均不堪重负。这次的深化改革“首都篇”也对人口调控机制作了部署。

今年立法 居住证有望纳入计划

原文:落实中央关于“严格控制特大城市人口规模”的要求,科学制定人口总量中长期调控目标,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等多种手段,完善以业控人、以房管人、以证管人等人口调控措施。落实人口调控属地责任。实施居住证制度。

解读:北京晨报记者注意到,“实施居住证制度”这一明确提法,无疑意味着北京的居住证管理将结束长达数年的摸底、调研与论证准备,进入真正的落地阶段。

2013年5月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出台居住证管理办法,分类推进户籍制度改革”。上海、深圳、广州等城市则相继出台了居住证制度。

上海2013年7月实施《上海市居住证管理办法》,采取积分制,持证人可享受子女教育、社会保险、住房、基本公共卫生等公共服务待遇。

相比上海等地,北京的准备工作稍显漫长滞后。北京晨报记者注意到,早在2009年12月的北京市政协“新城人口问题”重点督办提案座谈会上,市综治办相关负责人就曾透露,北京市流管办和市公安局已开始采集流动人口与出租房屋的信息,并将其纳入了第二年的立法调研项目。2010年起将启动推广带有信息、服务功能的居住证。

2012年的北京党代会上也提出,要积极探索实有人口服务管理措施,推行居住证制度。公安机关为了居住证制度的推出,正在进行全市实有人口的全覆盖调查,为居住证制度奠定基础。

北京市法制办在2012年政府立法工作计划新闻发布会上也曾透露,北京居住证管理当时有一个大的框架,涉及居住证管理、与暂住证制度的区别、取得的条件,在子女教育、社会保险、购买住房、考取驾照等问题上发挥哪些功能都在研究之中。

北京市居住证管理办法目前仍处于调研阶段。北京晨报记者昨日从相关人士处获悉,居住证管理办法有望列入2014年政府立法计划。


●专家建议

北京居住证制度需要提速出台

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教授杜鹏称,据2010年普查,在北京生活6个月以上的流动人口有704万,结构以青壮年劳动力为主,除此还有30多万的老年人,是随迁过来的父母,还有一部分儿童。另外,中关村科技类人才和社区服务人才,基本都是外来人口发挥了主要作用。外来人口解决了青壮年劳动力不足,弥补了行业和职业上的缺陷,职业伸展型、服务型劳动力得到补充。应该肯定这些青壮劳动力对首都经济发展做出的贡献,加快居住证制度建设,使其能平等获得相应公共服务。

他建议,北京建立居住证制度的条件,可以参照上海、天津等模式,“它们都属于特大型城市,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也属于控制人口规模的范畴。所以相应限制条件,比如纳税或缴社保的年限,这能够使社会更加有序化提供公共服务。不是所有到北京的人都能得到这些,真正需要得到这些服务的人,是有固定住所和工作、做出贡献、已经融入到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人。”

他认为,持证人口与户籍人口的福利可以有一些差距,但在教育、医疗等基本公共服务方面应享受平等的待遇。比如目前大量随迁子女集中在城乡结合部、条件不算好的学校,优质的教育资源形成了竞争。在实现平等的公共服务的情况下,这些孩子应该获得更多的资源。

杜鹏称,在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大背景下,加快社会化进程的背景下,北京有必要尽快出台居住证制度。晨报记者张璐

低排放区 最快明年收“拥堵费”

原文:落实严格的汽车总量调控政策和区域限行政策。

解读:市交通委相关负责人接受北京晨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北京的机动车总量调控包括“保有量”和“使用强度”两个方面,北京机动车“三高”即高强度使用、高密度聚集、高速度增长的问题突出。按照“清洁空气行动计划”的要求,市交通委、市环保局正在抓紧研究制定低排放区政策和征收排污拥堵费政策。此前发布的《北京市2013-2017年机动车排放污染控制工作方案》任务分解表中已经明确,在2015年,低排放区收取拥堵费将择机实施。

“拥堵费政策现在要多部门一块研究,不是简单地收拥堵费。我们的目标是治污和治堵相结合,更重要的是让大家享受到更多的蓝天。”市交通委相关负责人说,未来到底是收取排污费还是拥堵费,都在研究中,还没有明确的方案。“制定低排放区政策前,先要搞清楚哪些区域是污染最严重的。”下一步,本市将借鉴国外经验,分析北京道路交通运行、尾气污染监测数据,深入研究适合本市特点的政策方案以及技术保障手段,广泛征求社会各界的意见建议,形成完善的方案后适时出台。晨报记者陈琳

控制强度 限制小汽车过度使用

原文:理顺交通综合执法体制,综合运用法律、经济、科学和行政手段,控制机动车的使用强度,引导绿色出行。

解读:北京小汽车使用强度过高,有数据可证。据北京交通发展研究中心发布的数据显示,北京使用小汽车在5公里内的高达44%,而这段距离其实用不着开车,完全可以通过公共交通或者骑车、步行解决。

北京交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郭继孚说,“1986年北京自行车出行比例达63%,去年这一比例不足13%,20多年来平均每年下降1%至2%。过度使用小汽车,对骑车、步行的环境损害很大,这是一个恶性循环。” 晨报记者 陈琳

精细管理 “三规合一”提前布局

原文:启动城市总体规划修改工作,积极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三规合一”,加强规划、财政、投资、产业、价格等政策手段的协调配合,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

解读:破解“城市病”,不仅是疏堵、控人、治霾,更多还要讲究一个“水磨工夫”从小处全面入手,从基层扎实推进,也就是城市的精细化管理。而在顶层设计上,则需要整体规划的深度整合与细致配合。

北工大规划系副主任武凤文告诉北京晨报记者,“三规合一”使规划统筹协调性更强。目前很多地方的总体规划在修改,因为社会发展较快,土地利用、城市职能功能、产业等都在发展变化,为防止总规在几年后“过时”,所以进行一些修改。另外,在规划设计中,一般先做土地规划,再做总体规划,因为土地规划较宏观,一些细节和调研还不够详实,在后期总体规划时,在用地上可能会出现偏差。“三规合一”使规划统筹协调性更强,更融合,减少一些不必要的麻烦和重复工作。

此外,北京此前多个区县实施了“网格化”管理,下一步的改革方向是,把现已陆续成型的城市管理网格、社会服务网格、社会治安网格有序对接,推进城市网格化管理平台与城市运行监测平台信息共享,大幅度提升本市的基层服务管理能力。

晨报记者 张璐

解放军四总部日前印发《关于军队贯彻落实〈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的措施》。《措施》对从严控制因公临时出国(境)和国内差旅、进一步规范公务接待、严格公务用车管理使用等作出全面部署。《措施》规定,要持续开展军车管理专项整治,公务用车实行集中采购,选用国产自主品牌汽车。

□要点

-军车管理

只能选用国产自主品牌

持续开展军车管理专项整治、公务用车专项清理和打击豪华假军车专项行动,严格军车号牌使用范围和数量限制。严格按编制标准配备公务用车,不得擅自扩大专车配备范围或变相配备专车。公务用车实行集中采购,选用国产自主品牌汽车。根据国家公务用车改革意见,稳妥推进军队公务用车改革。

-办公用房

查团以上干部办公用房

规范和清理办公用房,从严控制新建项目,坚决停止违反规定的拟建、在建办公用房项目,建立健全办公用房统一管理、统一调配制度。深入开展全军基本建设项目和房地产资源普查,组织团以上机关和领导干部办公用房清查整改,不为兼任军队领导职务的地方干部提供办公用房,严禁出租出借办公用房。

-公务接待

探索支出总额控制制度

完善公务接待制度和标准,建立公务接待清单制度,探索实行公务接待费支出总额控制制度。严格执行接待对象、范围和标准等方面的规定,严禁用公款搞私人宴请,严禁以任何名义赠送或接受礼金、有价证券、纪念品、土特产品等,公务接待一律在军队内部招待所或招标定点的地方宾馆餐饮机构安排。

-差旅管理

严控出国访问人数天数

要严格出国(境)管理和国内差旅管理,科学制定年度因公临时出国(境)计划,从严控制出访人数、国家数和天数,严格执行因公出差审批制度,严格按规定乘坐交通工具和食宿。


-会议活动

军费不含庆典活动费用

着力精简会议活动,从严控制会议数量规模,实行会议报备制度,积极利用电视电话和网络视频系统召开会议。加强各类活动管理,从严审批举办各类庆典、论坛、展会、演出活动,除中央、军委和总部统一安排的活动外,军费预算不列支纪念庆典活动费用。从简安排各类节日走访活动,改进慰问部队老干部形式。严禁用公款购买赠送烟花爆竹、花卉等年货节礼,购买印制和邮寄贺年卡、明信片、年历等物品。

-军事资源

统筹安排军事资源投向

科学规划计划、加强集中统管、抓好资源节约,优化军事资源配置利用。紧紧围绕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的总体目标和部署要求,加强顶层设计和战略管理,统筹安排军事资源投向投量,着力提高军事资源管理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水平。

-经费管理

实时监控资金流向流量

严格经费管理使用,健全和落实党委管财制度,改进预算编审办法,深化集中收付、会计制度和资产管理改革。要加大资金监管力度,实时监控资金流向流量,严格经费报销审批制度,压缩行政消耗性开支,下力纠治超范围、超标准、超限额开支。 据新华社电

□释疑

1

四总部为什么要印发《措施》?

要以作风建设出战斗力

国防大学教授公方彬昨天接受京华时报记者采访时分析,此次解放军四总部印发《措施》,是中央“整体步伐”在军队领域的体现,也是遏制奢侈之风的一个重要举措。

公方彬指出,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尤其强调作风建设,提出“八项规定”“六项禁令”,去年,党的十八大后又印发《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军队作为我党执政的一个重要力量,必须与党确立的执政理念和要求相一致,党政系统提出来,军队毫无疑问要跟上,在某种意义上讲,军队还要走在前面。

“之所以突出强调,与习主席对军队新的要求也密切相关,是着眼军队战斗力提升的一个举措”,公方彬提到,奢侈之风是不能出战斗力的,习近平主席强调军队要以作风出战斗力,打击豪华假军车、公务车选国产品牌等只是一个方面,正是通过这样一个个措施改变价值取向,最后把官兵的着眼点都集中在战斗力上,能打仗、打胜仗,因此这也是强军的一个步骤。

此外,公方彬认为,《措施》的出台也与社会大众的关注点、敏感点有关。近年来群众监督从党政系统延伸到军队,“老百姓会觉得我是纳税人,军队是我们养的,就要接受监督”,而公众看到的更多是房子和车子,网上出现军车不遵守交通规则、地方领导干部用车挂军牌等事件,往往关注度很高,因此军队改善风气也要从老百姓最能看到成效的内容上改起,在价值导向上向老百姓承诺要转变作风,治奢治廉。

2

《措施》针对的问题在军队中严重吗?

不良风气会在军中蔓延

公方彬指出,军队是整个社会的组成部分,不会独立于社会之外,军队中出现的问题是整个社会风气往部队的延伸,长期以来,社会上奢侈、浪费、腐败等不良风气,不仅在党政系统中不同程度地存在,也蔓延到军队中,“要客观承认,问题不小”。

“但要理性地看到,党对军队的管理是很严的,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就提出,军队精神文明建设要努力走在全社会的前列”,公方彬指出,虽然部分问题在军队中较为严重,但党中央对军队有更高的要求,不会出现社会这么普遍的矛盾和问题。

公方彬强调,要公允地看军队,问题不能回避,但公众不能只看到军车违章、军人公共场所不遵守规矩等个别现象就予以全盘否定,总体上看军队还是做得比较好的。

3

预计《措施》的效力和执行力如何?

长期坚持必定能治好军

“党中央抓的力度有多大,就意味着执行力有多强”,公方彬指出,以前发过很多“管嘴”的文件,可就是管不住,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出台了“八项规定”管自己,所以下面就管住了,“中央如果这样坚持下去,不仅能治好党,必然治好军”。

公方彬提到,以前,军队领导干部聚餐较多,但现在少了,这并不是因为吃了就会受到处罚,而是官兵的自觉意识提升了。“现在开启的良好局面能不能持续,要看政策的执行情况,如果对党政部门的要求放松下来,对军队的要求也放宽了,那么规定就没用了”,公方彬认为,关键在于风气和价值观的形成。

公方彬还强调,执行力的加强不能光靠号召,制度的完善也十分重要。“做不到怎么办?制裁的时候有没有跳出一个封闭的系统?”公方彬提到,法制完善的一个体现是,即使总统犯法,司法程序一旦启动,谁都不能叫停,而不是谁说不查就能不查,不让人有侥幸心理。要解决“牛栏关不住猫”的问题,就要完善制度。

此外,公方彬认为还要激发广大官兵的责任意识、担当意识,让官兵积极参与到监督中来,并适度引进体制外的监督,让军队接受广大人民群众的监督,多一点监督力量,规定执行的效果就会更好一些。

京华时报记者商西

1月6日,《中央和国家机关差旅费管理办法》(下称《差旅费办法》)公布,从今年1月1日起公务人员国内出差在城市间交通费、住宿费、伙食补助费和市内交通费执行新的标准。仅一个月之前,《党政机关国内公务接待管理规定》(下称《公务接待规定》)印发,其中要求各级党政机关在接待国内公务人员前来本地出席会议、进行考察调研等活动时照章办事。两套规定,对国内公务差旅活动两个主体的行为进行了规范。然而专家指出,两套规定之间仍有灰色地带,执行中存在一定困难。

两套规定之间仍有灰色地带

先行公布的《公务接待规定》由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对接待住宿、用餐、公务用车等做出了规定。其中明确,住宿以标准间为主,省部级干部可以安排普通套间。用餐上,接待对象应当按照规定标准自行用餐。《公务接待规定》提出,接待单位可以安排工作餐一次,但对陪餐人数以及工作餐的菜品做出要求,明确“不得提供鱼翅、燕窝等高档菜肴和用野生保护动物制作的菜肴”。公务用车上,接待单位应当安排集中乘车,控制随行车辆。

随后公布的《差旅费办法》则由财政部下发,与《公务接待规定》在若干标准上一致,针对公务人员国内出差所产生的城市间交通费、住宿费、伙食补助费和市内交通费作出规定。与2006年同样是财政部下发的规定相比,明确了部级及相当职务人员住普通套间,可乘坐头等舱;司局级及以下人员住单间或标准间,只能坐经济舱。

除了这两套规定,去年11月25日中央出台《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下称《厉行节约条例》)规定,国内差旅人员应当严格按规定乘坐交通工具、住宿、就餐,费用由所在单位承担,差旅人员住宿、就餐由接待单位协助安排的,必须按标准交纳住宿费、餐费。

《公务接待规定》允许安排差旅人员乘车,允许安排一次工作餐。有专家指出,如果国内差旅人员受到了接待,又将相关票据拿回去报销,会形成同一笔费用报销两次。

“向接待单位缴纳费用”或难执行

一位官员向北京青年报记者介绍,在这两套规定中,住宿费和城市间交通费没有太多灰色地带,一般城市间交通费在出差前就由本单位预订,在目的地的住宿虽由公务接待单位预订,但差旅人员会向定点饭店缴纳住宿费,并拿发票回本单位报销。

但公务用车和接待用餐就不那么明确了,2006年财政部公布的《差旅费办法》并没有对市内交通的接待和报销作出明确规定。上述官员介绍,一般在当地的交通出行都由接待单位负责安排;至于用餐,“八项规定”后接待单位虽仍会请客吃饭,但一般只有一次简单的便饭。这两项费用的支出,差旅人员往往不向接待单位付钱。

那么接待单位为差旅人员提供食宿的情况应该如何处理?按照《厉行节约条例》,差旅人员应向接待单位按标准缴纳住宿费用和餐费。《差旅费办法》也规定,差旅人员由接待单位或其他单位提供交通工具的,应向接待单位或其他单位交纳相关费用。

但上述官员表示,在他任职期间没有由差旅人员向接待单位交钱的先例,这笔钱通过哪种渠道交纳,也没有清楚的机制。“住宿费比较简单,接待单位安排好,我们把钱交给宾馆就好,但餐费一般是不会交给接待单位的。”上述官员说,“你出差,人家请你吃个饭,你要给钱,人家会收么?”

上海财经大学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蒋洪表示,要求差旅人员向接待单位交纳接待费用,在现实执行中会存在困难。

控制差旅支出需要细则和公开

此前几年,蒋洪曾多次呼吁取消公务接待。“有人来出差,为什么要接待?他们可以安排自己的工作。”蒋洪说,“我一直反对公务接待,公务接待完全是没有必要的。”他表示,公务接待给了公务人员大吃大喝的机会,并且各个单位和地方之间会攀比。“你来我这儿,我按照这个标准招待你;我去你那儿,这个标准肯定不能差。这就增加了无谓的开支。”蒋洪说。

蒋洪表示,《公务接待规定》的出台意味着公务接待行为再次被默认,而两套规定分别对差旅人员一方和接待差旅人员的一方进行管理,会存在灰色地带或是制度漏洞。在这套制度之下,需要更加透明和严格的制度来控制公务差旅支出。

《公务接待规定》和《差旅费办法》都对报销管理有明确规定。前者要求填写接待清单并提供相应票据,接待清单应当详列接待对象的单位、姓名、职务和公务活动项目、时间、场所、费用等内容。后者则要求提供出差审批单、机票、车票、住宿费发票等报销凭证,如果没有住宿费发票则不得报销住宿费以及城市间交通费、伙食补助费和市内交通费。蒋洪表示,接待清单作为一个制度刚刚起步,如果接待清单可以对外公布,则有助于实现外部监督。

而前述官员则表示,中央部门公布两套规定,其中存在的“灰色地带”,需要各地制定细则以完善制度设计,再由基层单位加以执行。

文/记者 罗丹阳

昨天,民政部副部长窦玉沛就“落实两办《意见》推动殡葬改革”与网民在线交流。针对目前较为突出的骨灰装棺再葬、滥占耕地、修建大墓豪华墓等问题,窦玉沛表示,今后将通过年检的方式,加大对大墓豪华墓的查处力度。民政部还将制定具体管理办法,对公墓、殡仪馆的管理进行规范。

禁止火化后再土葬

窦玉沛介绍,殡葬改革的一个关键目的,就是要节约土地、木材等自然资源,但目前骨灰装棺再葬、修建豪华墓现象突出。

“火化后又装进棺材进行土葬,比传统的埋葬多了一道火化的手续。这是殡葬改革不彻底、不到位的表现。”窦玉沛说,此次两办下发的《意见》专门明确,在火葬区,党员、干部不得实行火葬后装棺二次葬。

他表示,这一问题在下一步必须着力解决。除了落实《意见》的要求外,民政部门要加大投入,完善骨灰堂、公益性公墓等设施建设,尤其是要推广生态环保、可降解的骨灰盒和生态墓。同时,民政部门将通过减免费用或奖补方式,倡导不留坟头等少占或不占地的殡葬方式。

将大力查处豪华墓

对于豪华墓,窦玉沛表示,民政部门将通过年检等方式,加大对大墓豪华墓的查处力度,对违法行为坚决查处。据了解,此前民政部门经常会不定期会同相关部门,在适当时机对各类公墓开展一次全面清理整顿,年检的方式意味着今后此类的清理检查将成为常态。(记者陈荞)

毫不动摇坚持党对政法工作的领导

本报评论员

1月7日至8日在京召开的中央政法工作会议,是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背景下召开的一次全局性重要会议。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站在党和国家全局的高度,深刻阐述了事关政法工作全局和长远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进一步明确了新形势下政法工作的方向目标、地位作用、主要任务和基本遵循。讲话旗帜鲜明、内涵丰富、思想深刻,是指导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政法工作的纲领性文献。各级党委特别是政法系统,要深入学习领会、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讲话精神上来,努力开创政法工作新局面。

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党对政法工作的领导。政法机关作为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机关,是党和人民掌握的刀把子,必须置于党的绝对领导之下。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都是人民根本意志的反映,在本质上是一致的。要正确处理好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坚持党的领导和确保司法机关依法独立公正行使职权的关系,既要坚持党对政法工作的领导不动摇,又要加强和改善党对政法工作的领导,不断提高党领导政法工作的能力和水平。

必须清醒认识新形势下政法工作的主要任务。维护社会大局稳定是政法工作的基本任务,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是政法工作的核心价值追求,保障人民安居乐业是政法工作的根本目标。要把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作为各项政法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处理好维稳与维权、活力与秩序、民主与专政的关系,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

必须始终坚持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当前,人民群众对执法司法的意见还比较多,执法不严、司法不公、司法腐败等问题还比较突出。确保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关键是广大政法干警要有职业良知;要信仰法治,有坚守法治的定力;还要靠制度来保障,让执法司法权力在制度的笼子里运行,通过公开树立执法司法公信力。要强调文明执法、公正执法,也要强调严格执法,始终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必须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政法队伍。做好政法工作,必须按照政治过硬、业务过硬、责任过硬、纪律过硬、作风过硬的要求,建设一支信念坚定、执法为民、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政法队伍。政法干警面对重大政治考验,必须挺身而出,绝不能当“骑墙派”。要旗帜鲜明反对腐败,抓好党纪国法和铁规禁令在各级政法机关的严格执行,真正让铁规发力、禁令生威,努力用铁的纪律带出一支铁的政法队伍。

必须深化对司法体制改革重大意义的认识。司法体制改革是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深化司法体制改革,是要更好坚持党的领导、更好发挥我国司法制度的特色、更好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要正确把握深化司法体制改革的方向、目标、重点,积极稳妥有序地推进司法体制改革,让司法真正发挥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最后一道防线的作用,努力让人民群众从每一个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今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第一年,政法工作既承担着深化司法体制改革的重任,又肩负着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有力司法保障、创造良好社会环境的光荣使命。让我们以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作风,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做好新形势下政法工作的决策部署,切实提高政法工作现代化水平,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创造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公平正义的法治环境、优质高效的服务环境。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