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繁 体
您所在的位置: >> 国内>>国内热词>>十八届三中全会

——从十八届三中全会看改革新亮点

刚刚闭幕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吹响了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的号角。全会明确提出要“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新一轮改革将给百姓生活带来哪些新亮点?

人民民主: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

全会提出: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建设,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强化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

现状:实行民主选举制度,公民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我国人民当家做主的重要标志。中国宪法和法律为公民行使民主监督权利提供了有效保障。

展望:中共中央党校研究室副主任周天勇认为全会公报提出了“三个更加”的目标:“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提出“强化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今后国家会更加注重健全民主制度,通过制度保证人民依法参与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让公众有更多表达的机会和舞台;用法制约束权力运行,将减少权力侵犯百姓利益的现象发生。

文化:让公众精神更丰富

全会提出: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生产经营机制,建立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现状:国家实施了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农村电影放映工程、乡镇综合文化站工程。但我国的文化建设仍存在一些问题,缺乏好的作品。高昂的票价和书价,让一些百姓对买书、进电影院、看演出“望而却步”。

展望: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许光建教授指出,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灵魂。通过让百姓享受快乐健康的文化,潜移默化地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形成社会主流风尚,防止道德滑坡,迫在眉睫。中央已对此明确作出部署,百姓期待着身边不仅有电影院和图书馆,而且有更多既能吸引人又能弘扬正能量的好作品。

收入:让百姓钱袋更“鼓”

全会提出:紧紧围绕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深化社会体制改革,改革收入分配制度,促进共同富裕。

现状:我国2004年开始酝酿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方案,但至今不同行业、城乡之间收入差距过大,职工工资增长幅度低等问题仍持续存在,已成为我国提高百姓消费总水平、扩大内需、拉动经济的制约因素。

展望: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教授常凯指出,公报回应了百姓对提高收入、共同富裕的期待,但需要具体政策落实。预计国家将更加注重劳动者权利,建立健全职工工资的正常增长机制,让百姓通过劳动和财富能获得与经济发展增长水平相一致的收入。

生态:还蓝天碧水于民

全会提出: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

现状:大范围雾霾、水污染、土地污染等时有发生,损害着公众健康。近年国家逐步采取了严格的环保措施,但环境质量现状仍处于局部有所好转,总体尚未遏制,形势依然严峻,压力继续加大的状态。

展望:国家发展改革委能源所原所长周大地认为,公报出现新名词“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用途管制制度”和“生态保护红线”,意味着谁对生态文明负责、怎么追责,将由法规、制度来约束,污染者将付出代价。公众期待着中央的部署落到实处,让百姓能生活在天蓝水清草绿的环境中。

安全:让百姓放心生活

全会提出:提高社会治理水平,维护国家安全,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改进社会治理方式,激发社会组织活力,创新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体制,健全公共安全体系。设立国家安全委员会,完善国家安全体制和国家安全战略,确保国家安全。

现状:中国已经形成一个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完整的灾难预案体系。全国所有的省级人民政府、96%的市级政府、80%以上的县级人民政府都建立了应急管理的领导机构和相应的办事机构。但我国每年因自然灾害和各类事故死亡达数千人,经济损失超过4000亿元;危害百姓安全的极端公共事件仍时有发生。

展望:许光建教授剖析说,我国正处于经济和社会的转型期,公共安全的社会基础、保障条件还比较薄弱。加强公共安全管理,预防和减少各类灾害、事故、犯罪、恐怖事件、疫病疫情等的发生,保持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成为百姓迫切盼望的事情。全会首次将此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做出重头部署,公众有望今后生活工作的环境更加安全和放心。

农民:过上“城里人”生活

全会提出: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机制。

现状:我国目前留在农村的很多是老人、妇女和儿童,一些地方甚至出现土地撂荒现象。全国多数农民享受的公共服务不足。全国2.6亿农民工工作在城市却很难被城市接纳,我国按照户籍计算的城镇化率只有30%多。

展望: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韩俊表示,公报明确提出让农民“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意味着农民也应过上生活条件较好的“城里人”日子。中央已经指明了“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的大方向,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和集体经济收益分配权是农民合法的财产权利,“更多”就是要更加充分而有保障,今后要在政策上具体落实。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不能动摇,下一步要鼓励发展农业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业专业合作社等新的经营主体,做大做强农业产业,完善城镇化建设,让农民富裕起来,生活改善。

司法:为百姓伸张正义

全会提出:建设法治中国,必须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加快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维护人民权益。要维护宪法法律权威,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健全司法权力运行机制,完善人权司法保障制度。

现状:2008年以来,人民法院每年受理案件都在1000万件以上,案件不仅量大,而且新类型案件、复杂案件越来越多,调处难度越来越大。近年曝光的一系列冤假错案引起了社会各界广泛呼吁防范冤假错案,加强司法公正。

展望:国家行政学院法学教研部主任胡建淼说,公报强调了要把司法体制改革作为建设法治中国的一项重要任务,并且把司法体制改革的方向定位为“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这是一个新提法。老百姓的很多纠纷要靠司法解决,如果判决不公,或者官司一打好几年得不到解决,会令百姓产生怨气。落实公报的战略部署,今后会更加注重司法的公正性和便民性,让司法更好地为百姓伸张正义。(记者林红梅 郑晓奕 高敬)

中新社台北11月13日电 台湾两大经济日报13日发表社论热评刚闭幕的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

台湾《工商日报》的社论说,中共第十八届三中全会在北京顺利完成,全面深化改革,推动经济社会再次转型,是这次历史性会议的主轴。在习近平与李克强所组成的领导班子缜密的规划下,陆续推出涉及各个面向、深入经济社会核心运作的改革方案,希望能够顺利带领已经发展三十年的大陆经济,顺利跨过“中等收入陷阱”,全面开启“发展升级版”的另一个篇章。

社论指出,三十五年前中共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将大陆推上改革开放的道路,在短短三十年内就将大陆打造成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今天的第十八届三中全会,再一次走到历史改革的路口,不只关系到大陆未来十年的走向,对于全球的政经格局、对于台湾的未来,也将产生历史性的影响。我们从当局到民间,都必须密切注意习李改革的一举一动,台湾与大陆的经济互动密切,早已唇齿相依,对于三中全会推出的各种改革,我们绝对不能只做壁上观,更应该积极参与,为我们下一阶段的经济发展创造机会。

《经济日报》的社论说,海内外高度关注的中共第十八届三中全会9日起在北京举行,昨天落幕并提出改革方向,与35年前的第十一届三中全会相比,两者受关注的程度,有若天壤之别。1978年举行十一届三中时,大陆八亿人民多数填不饱肚皮,全球最多人口的国家,GDP在全球的排名,远在10名之外,这个会到底讨论些什么,决定了什么,真没多少人关注。35年之后的中国,GDP已是全球第二,出口、制造业、外汇存底都是全球之首,2013年的十八届三中因此引起各方关注,因为会中决定的改革方向与力度,影响的绝不只是中国,而是全球。

社论说,十一届三中是中共在关键时刻的关键改革,它改变了中国的国运走势,起到了振衰起敝的关键作用。2013年的十八届三中又如何呢?答案或许一样,也是中共在关键时刻的关键改革,也将决定中国国运的盛衰,并将在历史上留名。

刘奇葆在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强调

迅速兴起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热潮

新华网北京11月13日电 11月13日,全国宣传部长会议在京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宣部部长刘奇葆出席会议并讲话,强调宣传思想文化战线要把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准确全面严谨地宣传全会精神,迅速兴起学习宣传贯彻全会精神的热潮。

刘奇葆指出,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重要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全会科学回答了全面深化改革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明确了改革的方向,开启了新的改革窗口,对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里程碑意义。

刘奇葆强调,要深入宣传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义,宣传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基本原则和重大部署,宣传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宣传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的新进展新成就,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改革开放理论宣传,为全面深化改革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提供坚强有力的思想舆论支持。要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要在做好全会精神宣传的同时,深入宣传阐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更好推动讲话精神深入人心、凝聚人心。

中央纪委监察部特邀监察员任建明解读公报反腐部署

未来五年反腐加大“治标”力度

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出炉,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成为公众关注的热点之一,反腐败工作今后将有哪些新变化?昨天,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中央纪委监察部特邀监察员任建明做客新华网,为网友解读十八届三中全会反腐倡廉工作做出的重大部署。他表示,至少今后的五年时间,反腐工作的主要工作重心是加大“治标”力度,为“治本”赢得时间。

谈反腐走向:

“治标”为“治本”赢时间

任建明认为,新的领导集体在反腐败工作方面,至少在现在和今后的五年时间,一个最主要的工作重心就是加大“治标”力度,为“治本”赢得时间,而且在“治标”方面以作风建设作为重要的切入点。

“一年来已经有一些初步成效,也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可能未来新的五年规划里也会提出,要把遏制腐败蔓延势头作为未来五年工作的目标。”任建明说,未来能不能够实现这个目标,真正在“治标”方面有实质性的进展,关键还是要加大反腐败机制体制的改革,从监督权进行突破,是未来能够实现“治标”目的的非常重要的制度支撑。

任建明说,“未来我们还是要依然对反腐败形势的严峻性保持高度的危机感和紧迫感,不仅仅是在‘治标’方面,而且要在深层次的‘治本’上下功夫。”

谈中央巡视组:

巡视人员授权应适当扩大

十八大以来,中央已经启动了两轮巡视组,目前第二轮巡视工作已经进驻各单位。任建明坦言,巡视组毫无疑问是各个监督力量中的“王牌”,是“杀手锏”,最有潜力能够发挥出监督作用。“这一年我们看到,新的中央巡视领导小组做出了一些重大调整,包括对于监督者的监督,组长的轮换等。巡视组组长现在都觉得压力很大,知道这个权力意味着更大的责任。”

针对巡视制度,任建明提出对巡视工作人员的授权“是不是可以适当扩大”等建议,让发现问题的手段、方式多一些选择。

谈特邀监察员:

增加专业人士更换8人

11月初,中央纪委公布聘请40人为特邀监察员,任建明就是其中之一。

从事了10多年反腐研究工作的任建明介绍,十八大后,中央纪委关于特邀监察员聘请的对象思路、人员结构做出了一个重大调整,增加了一些“专业人士”,这一次更换了8个人。他建议,把特邀监察员分成不同的小组,除了参与中央纪委的活动,还可以开展一些专题调研,使提出来的政策建议质量更高。

晨报记者 邹乐

你看我们过去查办的一些大案要案可能首先在人群中间传播,传播了一段时间,然后中央纪委发布一个正式的消息。其实前面的那些传播很多都是谣言的市场,现在我们可能是第一时间在官网上发布,我想这也反映了我们新的领导人的自信以及魄力。

——任建明谈中央纪委监察部改版后的官方网站

《新闻1+1》2013年11月13日完成台本

——两个新机构:事关安全与改革!

(节目导视)

解说:

一个举世瞩目的会议。

市民:

改革同时进行,这是我感觉非常大的一个亮点。

解说:

一份59次提到改革的公报。

范剑平 国家信息中心首席经济师:

中国走到今天这一步,单独推进经济改革,越来越难以取得突破了。

解说:

中央为什么要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

“中国的目标,直到2020年实现决定性的成效。”

国家安全委员会的设立,又会发挥什么作用?

秦刚 外交部发言人:

“毫无疑问,中国设立国家安全委员会,恐怖分子紧张了,分裂分子紧张了,极端宗教分子紧张了。”

解说:

《新闻1+1》今日继续关注:两个新机构:事关安全与改革!

主持人 白岩松:

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收看正在直播的《新闻1+1》。

昨天十八届三中全会一闭幕,一个非常明确的评论就出现了,它将对中国的发展产生长远的影响。但是产生长远的影响,不意味着不立即行动,我不知道今天大家有没有注意几个细节,昨天刚闭幕,今天习近平主持了中央跟党外人士的座谈会,在抓落实。李克强主持了国务院的会议,在抓落实,而且要强调督促今年的改革目标实现的问题。王岐山马上主持了中纪委的专门的会议,也在抓落实。昨天闭幕,今天就接连开这样的几个会,其实这意味着一种只争朝夕的这样的态度。

同样,在今天也有相当多的媒体,都在关注着两个新的机构,事关国家安全以及改革的专门机构的成立,一个是国家安全委员会,还有一个是中央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这样的一个成立。其实这个关注也是纪实性的迅速发散,而且这种关注有的时候会以一个非常你想不到的提问来表现出来,这个提问发生在今天下午的外交部的例行的记者招待会上。有一个提问是这样说的,请问,中国成立安全委员会是不是针对日本?这个问题该怎么回答呢?

解说:

中国设立国家安全委员会是否针对日本?今天下午,在外交部例行记者会上,有记者向发言人秦刚发出了这样的问题。

秦刚 外交部发言人:

中国决定成立国家安全委员会,它的目的就是完善国家安全体制和国家安全战略,确保国家安全。毫无疑问,中国设立国家安全委员会,恐怖分子紧张了,分裂分子紧张了,极端宗教分子紧张了,总之,那些想威胁和破坏中国国家安全的势力紧张了。记者你问我这个问题,是不是也想拿日本对号入座呢?

解说:

如果说成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大家充满了期待,对于决定成立国家安全委员会,大家更多的应该是好奇,这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机构,它对国家安全到底会发挥什么作用?今天,《人民日报》海外版用“这预示着中国有了国家安全事务新标配”来形容着安全委员会将要设立的意义。我国国家安全委员会将会是一个统筹整合多领域、多部门,涵盖内政外交的决策机构。

(字幕提示:2013年11月13日新闻)

解说: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反恐怖研究中心主任李伟指出,国家安全委员会将是集公安、外交、军队、国防、经济安全,甚至包括海洋这一块内外兼修,不局限于内政。

解说:

评论分析指出,现有的中央外事、国家安全、反恐怖等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带有非正式、临时性的特征,难以作为国家安全事务的核心机构去跟踪、分析和协调日常事务,也缺乏足够的人力、资源,来应对重大突发性应急反应。

专家分析指出,与国务院等日常运作的机构不同,国家安全委员会,在一旦发生危急国家安全和国家利益的突发事件时才会发挥作用。

解说:

随着国家安全委员会的设立,对于国家安全的把握,不再是条块分割,将避免部门间不通气、不沟通、不协调,甚至扯皮推诿的现象,有效整合各部门力量。而超部门、权威性,也成为专家对其设立价值的最大共识。

解说:

专家分析指出,中国的国家安全委员会,将是一个独立的指挥系统。在中央领导下,高于一般的社会建设,经济发展委员会。

解说:

而媒体和专家也相信,作为一个超越部门概念的权威机构,未来的中国国家安全委员会,将担负起更多安全发展战略的顶层设计。

(声音来源:2013年11月13日新闻)

很重要的一个职责是,为国家安全发展制定长远的顶层战略。从这种意义上,中国的思想库和智囊团体系,也将会由此全面升级。

主持人:

当听到要成立专门的国家安全委员会的时候,第一反应就是,的确该成立这样的一个委员会了,因为传统意义上的安全概念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它已经不是哪一个部门能够直接去管理的了。比如说传统意义上,我们谈到国家安全马上想到的是外敌入侵,现在的外敌入侵,既有有形的敌人,又有大量的无形的敌人,你比如说传统意义上的外敌入侵,需要考虑国防之外,现在新加入进来的经济安全存在了,金融安全要考虑了,生态安全当然也要考虑了,现在越来越紧迫的是信息安全也变得越来越紧迫。那么未来是不是还有可能,比如说生物基因,包括卫生安全等等,我觉得这个安全的概念已经全方位的拓展,正是在这样的一种背景下,国家安全委员会的成立,让大家意识到是该了。针对这个问题,接下来马上连线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的研究员高祖贵。高先生您好。

高祖贵 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研究员:

您好,主持人。

主持人:

您怎么看待此时此刻的中国成立国家安全委员会的现实的迫切性?

高祖贵:

确实正如您刚才所说的,在现在设立这样一个机制,是国家发展到这个阶段必然的一个需要。从国内的家度来看,现在我们说我们国家处于一个发展的黄金期,但同时也是一个矛盾的凸显期。很多的社会矛盾变得比较突出,特别是从社会治理的角度来看,我们面临很多的新的情况。从国家安全的角度来看,正如您刚才提到的,国家安全的内涵和范围都有很大的变化。现在我们不仅要碰到信息网络安全、金融安全、重大的产业安全,也要碰到粮食安全,还有一些重大生态环境危机引发的一些安全问题。

当然我们也知道恐怖主义,或者是大规模的传染性疫病,还有一些特别重大的事件都可能引发国家的安全。也就是一句话,现在我们从国内的角度,国家安全已经变得非常突出,从国际的角度来看,我们国家的国际地位持续扩展、持续提高,我们在国家的利益的边界,也在不断的向外扩展。不仅在周边,我们的利益存在密度和深度越来越突出,而且在非洲、中东、拉美,乃至于南太平洋岛国,我们的利益都变得越来越冲突。这种状况下,这个国家的政局的变化或者地区的变化,都会给中国在那个地区的利益造成一些冲击和影响。

还有更重要的是从国际和国内两个大局相互互动的角度,现在内外的界限已经非常模糊了,而且国内发生的事情,会在国外引起一些反响,国际上的一些重大声音也会影响到中国国内。所以在这种情况下,特别是我们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的新一轮的改革开放会持续进一步推进,中国的国际地位在世界上会进一步提高,对世界的影响会进一步上升。这种情况下,我们知道中国和世界的互动,可能会面临一些碰撞和摩擦,当然也会出现一个广度和深度的大扩展,这样的新形势有很多新情况,可能我们现在想到的或者想不到的都会出来。所以它迫切需要有这样的一个机制,为未来的中国和平发展提供一个保障的作用,从制度、从机制上有一个比较强硬的保障,这样未来给中国的发展有一个比较好的制度的支撑,主持人。


主持人:

您提到了机制的概念,其实就是说非常反映要成立它的必要性。我要先举一个例子,比如今年两会的时候,一个热点问题是成立了专门的食品安全委员会。过去大家知道,一抓食品安全的时候是多龙治水,好像哪个部门都管,但是哪个部门又没有全方位的职责,成立了安全委员会就把它进行了一种整合,对于我们未来的食品安全可能非常有关。套用这样的一个概念,国家安全委员会成立了之后,您觉得它的这种职能整合,包括它运行的机制应该是什么样的,据您的分析和判断?

高祖贵:

确实,您刚才说的是一个非常具有说服力的例子。从国家的安全角度来看,国家整个发展现在进入到了一个制度创新的新阶段,以往的更多的是在改革以往的一些体制机制,不断地调整,现在是新旧体制同时存在,未来可能进入到更多的是在创建和完善一系列的机制当中。国家安全方面领域,我们过去有很多的机制,大家熟知的比如应急状态的问题,你刚才说到的卫生的问题,还有此前碰到的大规模传染病来了的抑制。现在这种情况,我们需要有一个更强有力的、更高的机制,把所有的涉及国家安全都整合起来。这个整合可以设想,尽管现在的机构的明确的定位,它的框架、角色、层级还没有明确,但是我们还是可以设想,它大概应该有几方面的职能,第一方面,确实要充分发挥协调的作用。因为现在国家安全涉及到方方面面,中央和地方和各个领域,需要有这样的一个机构,把各个部门,既让大家各司其职,同时又使各部门充分协调,形成合力,减少中间的相互扯皮的东西,或者相互抵触的东西,影响效率发挥的东西,这是一个协调的功能。

第二个功能,它要发挥一个制度设计和指导的功能。我们现在都强调,国家发展需要一个顶层设计,国家安全领域也同样需要一个顶层设计。这个顶层设计,一个方面体现在确实要强化中央对于国家安全工作的统一的领导强化,这是一盘棋,大家必须要在一个统一强有力的领导下来发挥作用。同时我们也强调,从静态的来说,要有一些国家安全的战略和政策的设计,和各个部门实施的一种检查,它必须要有这个东西。事前应该有一些预案,有一些评估,事发的时候应该有相互的机制,事后还应该有一些完善和评估的功能,这是第二个。

第三个功能,它确实要发挥在重大危机状态下,突发事件应对的时候。因为有这样的机制处置起来,以往的工作机制都是临时的小组,或者临时的工作机制,常态化的机制,会形成自己一套的运作规程、人员的构成,有了这个之后,它应对起来效率会更高,而且效率会更顺畅,效果更好。

主持人:

最后一个问题,其实最近一段时间,全世界很多的国家估计,包括领导人也都在思考新的国家安全这样的一个概念,因为监听风暴愈演愈烈,对于我们来说也要思考这样的问题。但是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大国,举足轻重的大国成立了这样的国家安全委员会,您觉得对于我们潜在的无形的对手、敌人,包括恐怖、极端宗教势力等等,它意味着什么,这种威慑力又会是什么?

高祖贵:

首先我想说的,其实这样一个机制设立之后,对于中国的发展,对于中国在世界的贡献来说,首先是一个积极的利好的因素,因为有了这样一个机制,我们可以更好的为中国的发展处理很多问题,使得中国的发展更加平稳。而且中国的发展,不至于因为国内很多事情处理不好,对地区和国际造成影响。中国发展的越好,对世界和地区具有越大的贡献,这是一个利好,因为如果有了这个机制之后,和平发展走得更结实,更有制度保障了。但同时另外一个方面,像您提到的,它确实会给那些地位势力,或者是站在中国对立面的阻碍我们发展无,和不愿意看到采取方式来牵制中国发展的这样一些力量和因素,显然会起到威慑。我们的力量资源会拥有得更好,这样的话,在应对各种挑战,会更有利、更有效,这显然是一个威慑作用,我想他们会受到一定的压力。从过去的采取的机制来判,比如海洋部门的几个机制合在一起之后,都告诉我们,中国现在只要经过机制重新完善提升之后,我们的应对效率会大大提高。

主持人:

没错。

高祖贵:

这样会使得这些问题和挑战,有一些敌对分子或者恐怖分子再挑战,恐怕他们会遭受更快更有效的打击,显然我想,这对他们来说是非常糟糕的一个消息,但是对我们来说就是大好的消息。

主持人:

没错,就是魔高一尺,但是道高一丈这样的动作,非常感谢高先生给我们带来的解读。

除了国家安全委员会在今天成为传媒关注的热点之外,从昨天的闭幕一直到今天,中央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的成立也极其让人印象深刻。在八九十年代,改革初期的时候体改委是一个让人非常印象深刻的机构,后来在我们的眼前消失了,但是这一次中央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将对未来的中国改革起到什么样的作用,是否会成为一个新的集体的改革的设计师和督促者?来,接下来我们关注这个机构。

解说:

昨天,近5000字的公报一发布,就迅速成了大家研究的对象。

在众多预示着变化的文字里,中央决定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应该备受关注。公报明确的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时间只剩下了七年,显然面对接下来的改革,将要成立的这个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承担着历史重任。

范剑平 国家信息中心首席经济师:

我觉得最大的突破点,就是它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这五个方面的改革作为一个整体来推进。我们很多人一直把改革主要看作是经济领域的改革,但是中国走到今天这一步,单独的推进经济改革越来越难以取得突破了,所以这一次党中央下决心把我们五个方面整体推进。

解说:

很多专家认为,全会决定成立的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不同于以往的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科技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它的范围更广、层次更高、任务更重,将更多的致力于五个方面的改革协同推进。

陈雨露 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专家委员:

我们的改革既要摸着石头过河,同时又要加强顶层设计,也就是全局性来谋划。另一方面,就是要提高执行力,有这样一个领导机构,全面协调、全国领导、加强督促,我想他们能够发挥比较大的作用。

解说:

这次全面深化改革必然会遇到思想观念的障碍、利益固化的藩篱,困难就摆在那里,最大的悬念是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将会如何展开自己的工作?

范剑平:

把过去大家说的政令出不了中南海,要变成我们的政令要能够畅通,不出现政策的堰塞湖,这个当然是我们领导小组一个非常重要的,从政治上来保证改革能够顺利推进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不仅仅是对于地方,对于我们部门也同样如此。因为我们现在条条也好、块块也好,在改革的过程中间,可能都形成了一些新的利益,而这些利益,在整体的改革方案里面,恐怕大家还得要服从大局,这需要我们整个领导小组来统筹。

主持人:

首先我们得来看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在昨天的公报当中体现出来的职责,要负责改革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它既要作为设计者,也要成为督促落实的这种执行者。而且很重要的一点是,这可意味着它背负着深深的改革的职责。接下来我们要连线中国改革发展研究院的院长迟福林。迟院长您好。

迟福林 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

您好岩松。

主持人:

首先刚开始,其实我已经说了,在八九十年代我们的改革记忆当中都会记着体改委,这一次成立的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跟那个的区别是什么?

迟福林:

成立了23年,其中大家记忆犹新的是1982年到1998年十六年期间的国家体改委。两件事记忆犹新,第一,在关键时期成立的高层次的改革协调机构。第二,它在推动改革中,发挥了任何一个机构难以发挥的这种综合协调的重大作用。今天的改革,岩松,在我看来,比着原来更有两个不同,一个是全面改革,这跟过去经济体制委员会有所不同。第二,有所不同从国务院的序列现在到了中央,所以它的层面更高、协调性更强。

主持人:

迟院长,其实我们在谈到过去的三十多年改革的时候,虽然是一个集体领导在推进,但是大家也在说,邓小平是改革的总设计师,从他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这种勇气到南巡再一次推动。是否意味着这个改革深化领导小组,将扮演者中国新的集体的这种改革设计师的角色?

迟福林:

这个事情特别重要,从中国历史看,个人在改革中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但是改革做到今天,需要把个人推动改革的作用和一种体制机制能够结合起来。所以这次我认为建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就是把中央领导集体推动改革形成一种制度化、机制化,形成一种合力。

主持人:

其实大家也会关心这样一个问题,从你们专家的角度来说,其实都一直在希望中国的改革是简政放权,变成小政府大社会,那你们为什么还要支持,这不又多成立一个机构了吗?

迟福林:

这个恰恰是两个不同的问题,成立这样一个机构,更是为了推动简政放权。因为改革走到今天,看来部门协调是很困难的,部门自己改自己,正是这几年或是这些年,改革很多改不下去的重要的原因之一。所以成立全面深化改革的领导小组,正式来推动以政府自身改革为重点的这样一个全面的改革。

主持人:

接下来我们也当然会关心这样一个问题,表面上刚才已经谈到了,它当然是未来改革的一个设计者,但是责任重大。过去我们一提改革的时候,谁是责任主体,现在看来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就是未来中国改革的责任主体,这担子可不轻啊。

迟福林:

是的,它不单是个责任主体,而且给它定了一个责任时间表,到2020年。它到2020年,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起着决定性成果,这是这个领导小组的一个责任目标,这个目标我想给了一个很大的责任压力。

主持人:

最后一个问题,您看它的这个责任里头还有一个督促落实,这是否意味着对地方施加压力,对一些利益群体也要施加压力,另外对方是否会成立这样的机构?

迟福林:

对,最重要的现在就是改革的顶层,有了顶层设计,也要顶层推动。所以成立这样的一个领导小组,正是针对改革面临着利益关系固化的格局,怎么打破这个格局,靠一般的职能部门,或者靠哪一方面很难,需要中央在这个层次下,地方成立,我想成立的可能性很大,但是不管成立不成立,从现在强调各级党委要把改革作为自己的主要职责之一。

主持人:

好,非常感谢迟院长给我们带来的解析。如果说昨天是一个历史性的时刻的话,我们可以把它当成今天是一个新的起跑线,让中国跑得更远。

外媒期待中国改革细节 认为三中全会影响全球分析微妙措辞背后深意

“中国成立国家安全委员会,可能在钓鱼岛问题上针对日本”、“ 未来10年,市场将在塑造世界下一个超级大国过程中发挥决定性作用”、“中国改革开始历史性的新起点”……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传出的信息13日被外媒详细解读,在很多分析看来,“此次三中全会中决定的改革方向与力度,影响的绝不只是中国,而是全球”。台湾《工商时报》称,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不只关系到大陆未来10年的走向,对于全球的政经格局也将产生历史性的影响。”很多外媒感受到中国的改革决心,但也有媒体对“中国的国家电视台念了10分钟的公报全文”觉得难以把握,它们能数出“改革”一词在公报中出现59次,却解读不出一些微妙措辞背后的确切含义,《华尔街日报》抱怨说:这些措辞“在局外人看来就像是猜谜游戏”。澳大利亚《悉尼先驱晨报》13日称,“全世界都在焦急等待中国领导层提供更多的细节”。

外媒关注重点各不同

13日中国外交部的例行记者会上,出现了一段罕见的交锋式问答。当时有记者问:“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设立国家安全委员会。中方设立该机构是出于什么考虑?有人说是因为日本也将设立‘日本版国安会’。你对此有何回应?”外交部发言人秦刚说:“中国决定设立国家安全委员会的目的是为了完善国家安全体制和国家安全战略,确保国家安全。”秦刚还反问道:“你这个问题的后半段好像是给我设了个套。我刚才说了,中国决定设立国家安全委员会的目的是什么。毫无疑问,中国设立国家安全委员会,恐怖分子紧张了,分裂分子紧张了,极端分子紧张了。总之,那些企图威胁和破坏中国国家安全的势力紧张了。记者你问我这个问题,是不是想拿日本对号入座呢?”

实际上,对号入座的日本媒体不少。《读卖新闻》13日报道说,刚刚闭幕的中共三中全会有两大备受瞩目的要点:一是基于强化国家安全体制而新设国家安全委员会,二是继续推进市场经济并赋之以“决定”的地位。其中国家安全委员会除了应对国内安全问题,打击恐怖主义活动之外,也很可能会在钓鱼岛问题上针对日本,在南海问题上对外展开积极行动。

《朝日新闻》13日称,新的中国版国家安全委员会被称为中国内外政策的“司令塔”,它究竟是发展成真正的“强权机构”,还是只成为幕后角色,值得关注。预计在国内公共安全和外交方面,中国将投入更多资源,升级执行部门和智囊机构。在统一战略意见的情况下,这很可能推动中国在对日政策方面采取主动进取的姿态。

美国彭博社13日援引专家的分析说,鉴于中国是在三中全会公报谈国内事务的部分里提出设立国家安全委员会的,因此该委员会很可能成为一个主要处理国内问题的机构,不过它也有可能会扮演某种国际角色。

在日本之外,外媒解读三中全会的重中之重是“中共决定让市场‘起决定性作用’”。美国《华尔街日报》说,在周二发布的未来10年官方改革蓝图中,中国共产党确认将允许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更具“决定性”作用。这一措辞似乎标志着中国不再沿用过去强调市场“基础性”作用的提法。自1992年以来,中国的政策方针一直将市场的作用定义为基础性作用。这样的措辞可能说明,中国决策层有意加快改革,放松对国家自然资源的严格控制,因为这种控制已经使经济出现严重扭曲。路透社说,相较十四大和十六大中的表述“发挥市场在宏观调控下的基础性作用”,此次改为决定性作用,不仅表明了改革的决心,也预示着未来各个领域的改革,包括政府职能的转变等,起决定作用的是市场。

英国《泰晤士报》把政治和经济联系起来评论说,周二晚上发布的公报传达出指引未来10年改革的信息:自由市场在塑造世界下一个超级大国过程中将发挥“决定性”作用,但民主不会。

英国《金融时报》则关注到另一重大话题。该报文章称,另一项潜在极为重大的举措承诺解决“城乡二元结构”,目前的土地所有权制度使农民不能出售自己的土地。这制约了农民家庭在中国欣欣向荣的城市开始新生活的能力。公报表示,要“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

英国广播公司称,如何解读土地改革问题已经引发激烈辩论。在三中全会召开之前,人们对于会议给予农民更多土地使用权的期待很高。但是那些期望从全会中得到具体指令的人只是在公报中读到两句直接相关的内容:第一“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第二,“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不同的媒体给出了不同的解读。法新社称中国将“推动土地改革,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路透社直接引用公告的两句话,而美联社则用更为悲观的语调称会议未能作出土地改革的承诺。


“雷声大、雨点小”吗?

“中共三中全会公报雷声大雨点小?”英国广播公司的一篇分析提出了疑问。文章称,有专家认为,会议公报内容没有出人意料之处,传递信息也无甚新意。还有外媒盯着公报里的“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坚持党的领导”等话语,质疑中国的改革举措。“德国之声”13日在标题中说:“说好的改革呢?”《华尔街日报》说:“最引人注目的是,公报中对政治改革只是一笔带过”,“在三中全会前的大规模铺垫之后,结果令人失望几乎不可避免”。

对此,澳新银行中国区首席经济学家刘利刚13日对《环球时报》表示,公报的信息量比较大,外国人感到一下子很难消化,从公报的表面来看,对于中国了解不深的人来说,似乎看不到什么特别突出的亮点,但如果把该报告仔细阅读和研究,就会发现其中蕴藏着巨大新意,体现了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机制创新”与“政治改革”。

刘利刚认为,除了新机构国家安全委员会,以及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中国还果断地在政治上强调了法律的相对独立性,以防止地方政府对政治经济干预过多,导致最后经济的呆账让国家买单。这样的行政与司法方面的政治体制改革紧扣中国国情,务实地向前迈了一大步。

“缺少一本中国共产党词典”,德国《法兰克福评论报》13日承认,中国共产党倡导深入改革,但是人们始终还没有真正读懂北京的政策,这些会议文件的用语是深奥的,内容是庞杂的。

当然,更多媒体不这么抱怨。台湾《工商时报》社论说,大陆经济改革进入深水区,累积三十几年盘根错节的利益交错,的确让经济改革显得极为困难。但是我们看到中国领导层仍然以强大的决心,不断为改革创造条件,不断进行结构性的革新;一些终极理念虽然看起来还很遥远,但是高举改革大旗的强烈企图心,令人动容。

美国《纽约时报》也评论说,会议宣布建立的两个新机构表明,中共领导人意在避开效率低下的官僚机构,克服更深层次经济改革可能会带来的阻力。会议已释放信号,打算全面改革许多根深蒂固的政策。经这次党内会议讨论的改革的完整清单预计会在接下来几天对外公布,不过,即便中国欢迎经济领域出现更多的市场力量,党的统治地位必须保持在第一位。“最重要的是,坚持党的领导,”会议公报称,“胆子要大、步子要稳。”

“稳”是一些俄罗斯媒体对中国改革的正面评价。俄《报纸报》13日评论称,全会做出的决定将彻底改变中国现行的经济模式。俄科学院远东研究所专家奥斯特洛夫斯基表示,中国实施的每项改革的前提是必须保持经济的稳定,“俄罗斯也实施了许多经济改革措施,由于过于激进,效果并不好。而中国政府从来都是实施循序渐进式的改革。”

中国改革决心事关全球

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所研究员周琪13日对《环球时报》表示,三中全会公报延续了中国水到渠成的政治智慧,体现了循序渐进和稳扎稳打的政策传统。通过仔细研读公报,可以感受到未来的中国很有可能将通过政治改革来促进经济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是在中国经济基础发展到一定阶段,经济指标不再像以往那么重要后,水到渠成的结果,本身并不令人特别意外。在当下的中国,中国领导人迈出这样坚实的一步非常不容易,有了第一步,就不会停滞不前,就不会因为自身不变革而进入新困境,就可以预期实现中国梦的新步骤会接踵而来。

外媒很难理解这种智慧。“全世界都在焦急等待中国领导层提供更多的细节”,澳大利亚《悉尼先驱晨报》13日报道称,中国新的“改革总体规划”有很多鼓励性的语言和暗示,但是缺乏具体细节,让外界难以猜测。

这种焦急从另一面反映出世界对中国关注度的大幅提升。台湾《经济日报》13日的社论说,与35年前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相比,十八届三中全会受关注的程度有若天壤之别。1978年大陆GDP在全球的排名远在10名之外,那时的会到底讨论些什么,决定了什么,没多少人关注。35年之后的中国,GDP已是全球第二,此时会中决定的改革方向与力度,影响的绝不只是中国,而是全球。

韩国舆论已经开始评估“中国改革开放给韩国经济带来的影响”。韩国《中央日报》13日评论说,十八届三中全会确立了中国改革开放新的模式,随之,给韩国当局和韩国企业布置了一个要适应中国的新经济、产业环境,并在其中找机会的课题。

财政资金分配实行公平竞争、专家评审,是推动政府职能转变的重要举措。财政部门自由裁量权减少的同时,资金使用方案更加完整,资金绩效目标更加明确,资金分配上的公信力大大提高

近日,2013年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城市名单,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网站上公示一周后确定,河北石家庄市、唐山市,辽宁铁岭市等10个城市榜上有名。

与以往不同的是,这10个城市并不是由财政部和国家发展改革委研究“敲定”的,而是完全由专家通过公开评审从15个入围城市中选定的。这一方式,开了中央财政资金竞争性分配的先河。

评审专家:临时接到通知,赶过来才知是参加评审

北京国二招宾馆,早上7点30分,在15个城市的40多名代表的见证下,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作人员将7个领域28位专家名单投入会场上一个封闭的箱子中,财政部监督检查局派员依次抽取。专家名单来自两部门多年建立的专家库,涵盖工业、建筑、交通、环保,以及财税政策、投资融资等众多领域。

每抽出一位专家,工作人员立刻与之联系:“您好,我们邀请您作评审专家,请问能赶过来吗?”接到电话的专家,有的正好有空,有的出差在外,也有的脱不开身。一位专家来不了,就再抽出一位补上。一个多小时后,评审组的10位专家才最终确定。

为保证评审的公正性,相继赶来的专家们立刻被工作人员迎进会议室,看相关材料、审阅各地上报方案,避免与外界接触。评审期间,专家的手机均被集中保管,整个评审过程工作组还安排了全程录音、录像备查。

财政部副部长刘昆介绍,近年来,已出台的部分单项政策的潜力和效力逐渐递减。2011年,经国务院批准,首批选择8个节能减排任务较重的城市作为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试点。至2012年底,中央财政累计安排综合奖励资金40亿元,地方省级政府安排资金超过200亿元,8个城市均提前完成了年度节能减排目标。试点开局良好,两部委决定今年再增加10个示范城市,扩大示范带动效应。

“请专家评审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要优中选优。”刘昆表示。

参评城市:评审程序公开,结果公平令人信服

下午1点30分,评审正式开始。按照规定,地方代表陈述、答辩加上专家提问。然后再由专家进行打分,分数排名靠前的城市胜出。

参评城市陈述的主题,主要是在城市规划、产业布局、能源结构调整、生产生活方式转变等方面,采取综合措施全面推进节能减排,并形成有利于节能减排的长效机制。

15个入围城市高度重视、有备而来,方案中既有顶层设计、也有具体措施。不少城市都是由市委书记、市长带队,对专家现场提出的“刁钻”问题认真作答。所有城市答辩完毕后,开始进入专家打分环节。晚上8点30分,在15个入围城市观察员的见证下,专家评审组当场公布了结果:石家庄、唐山、铁岭、齐齐哈尔、铜陵、南平、荆门、韶关、东莞、铜川等10个城市,确定为2013年“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城市”。

不少参评城市代表表示,评审程序公开、结果公平,无论是入选还是落选,结果都令人信服。

新入选的示范城市,将优先享受中央财政各项节能减排政策倾斜;对列入节能减排实施方案、但现有政策未覆盖的项目,中央财政将根据项目投资、节能减排效果等情况给予综合奖励。同时,示范城市所在的省级财政也将安排一定资金,专项用于城市节能减排。除现有政策向示范城市倾斜外,中央财政还将按照3年示范期,每个城市15亿元至20亿元的规模再安排综合奖励资金。

评审专家、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北京分院副院长刘英说,各城市的方案和陈述都很实在,可操作性很强。例如,在实现交通清洁化方面,各城市都制定了未来三年交通运输行业能源消耗的总体目标,还包括在公共交通和私人领域新能源汽车的推广目标,以及新能源汽车充电站等配套设施建设的目标。

河北省唐山市副市长辛志纯表示:“资金使用效果如何,中央财政将追踪考核。唐山作为资源型城市,节能减排的任务很重,回去后一定要抓紧方案的落实。”

财政部:财政资金分配公平竞争是改革方向

“中央财政资金分配,由行政主导到地方竞争答辩、专家评审决策,意味着财政资金分配制度的进一步完善。这种形式有利于财政资金分配的公平公正,同时也减少了资金分配中的权力寻租。”评审专家、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副所长苏明说。

事实上,这种创新的财政资金分配形式,近年来已在广东推广实施。最早实行竞争性分配的佛山市南海区,将这一机制引入到企业技改、公共服务、社会民生等多个领域。

2011年,经过专家评审,南海有三个社区共获得300万元财政资金,用于社区的居家养老服务示范中心建设。如今示范中心已经建成,可以为老人们提供医疗护理、康复保健、文化娱乐等服务,解决了“空巢”老人居家养老的难题。

为确保财政专项资金落到实处、花出效果,南海区创设了一整套绩效评价指标体系。项目资金分批发放,只有达到事先承诺的效果,项目才能获得全部资金。区人大、监察、审计、财政等多部门联合对50万元以上项目“全程追效”,项目绩效评估结果直接影响到领导和部门的“政绩”。

刘昆说,财政资金竞争性分配是一项改革创新,从一些地方实施的效果看,改革打破了以往平均分配和逐级下达财政资金的分配模式,在二次分配环节引入竞争机制,把钱用在刀刃上,切实调动了各方的积极性,提高了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有利于公平与效率的有机统一。

财政资金分配实行公平竞争、专家评审,也是推动政府职能转变的重要举措。刘昆表示,今年中央财政对节能减排和中储粮粮库维护专项资金,在分配上实行了专家评审和竞争机制。财政部门的自由裁量权减少的同时,资金使用方案更加完整,资金绩效目标更加明确,资金分配上的公信力大大提高。下一步将总结完善,扩大范围。本报记者 李丽辉

以“三种意识”推进全面深化改革

——一论认真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

本报评论员

历经35年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历程,跻身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当代中国,迎来新一轮改革的壮丽征程。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着眼“两个一百年”目标的战略全局,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为全面深化改革指明了前进方向,吹响了新的历史起点上改革“集结号”。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深刻揭示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进步发展之道。35年来,从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到人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改善,从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到国家和人民面貌的深刻变化,莫不靠的是改革开放。今天,破解发展中面临的难题、化解来自各方面的风险挑战、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除了深化改革开放,别无他途。全面深化改革,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前途命运,关系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在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改革开放的旗帜,绝不能有丝毫动摇。

这次三中全会制定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方案,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总体思路、目标任务,为的就是高举改革开放旗帜、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为实现亿万人民的中国梦释放强大动力。这是指导新形势下全面深化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党全国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就是要以强烈的进取意识、机遇意识、责任意识,深刻领会全会精神并转化成改造现实世界的强大力量。

35年的改革历程中,我们谱写的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的壮丽史诗,靠的是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今天,改革面临的矛盾越多、难度越大,越要坚定与时俱进、攻坚克难信心,越要有进取意识、进取精神、进取毅力,越要有“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勇气。纵观世界,变革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领导改革开放这一前无古人、世所罕见的伟大事业,最要不得的是思想僵化、固步自封。“逆水行舟用力撑,一篙松劲退千寻”。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作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部署,牢固树立进取意识,全面审视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发展大势,全面把握我国发展新要求和人民群众新期待,更加奋发有为地开拓进取,我们就一定能够坚定不移把改革开放引向深入。

机遇最可宝贵,历史上的中国曾多次与机遇失之交臂。18世纪中叶以来,我们失去了工业革命、世界现代化浪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浪潮所带来的发展机遇。直到1978年以来,我们抓住了机遇,中华民族才大踏步赶了上来。今天,从我国国际环境总体稳定,到经济发展能力和潜力巨大,主客观条件都对我们全面深化改革有利,我们从未这样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这个历史性机遇千载难逢,我们不能丧失,抓住就能赢得战略主动,否则就有可能陷于被动。“来而不可失者,时也。蹈而不可失者,机也。”牢固树立机遇意识,科学判断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充分发挥我们的独特优势,就一定能够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不断提高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不断激发党和国家生机活力。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责任。正是一代又一代人的不懈奋斗,才有了今天的成就。历史的接力棒传到了我们手中,今天推进改革的复杂程度、敏感程度、艰巨程度,一点都不亚于30多年前,我们必须承担起自己的历史责任。三中全会发出了攻坚克难的动员令,我们所需要的,就是以强烈的使命感,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以更大决心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不断解决前进道路上的问题挑战。牢固树立责任意识,牢记对民族的责任、对人民的责任、对党的责任,勇于负责,敢于担当,我们就一定能继续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历史已经并将继续证明,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党和国家保持生机活力的关键,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也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最鲜明的品格。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全会精神上来,坚定信心和勇气,凝聚共识和力量,迎接我们的将是可以载入史册的新胜利。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昨天闭幕,当天发表的公报以及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被视为中国新一届领导层施政纲领的首次系统性亮相。对于已公布的这份近5000字的公报,从澳大利亚的铜矿老板到美国白宫的战略家,全世界都在努力解读。在众多崭新提法中,世界媒体12日关注最多的是,中国将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这被视为一种新的表述,是中国坚定走市场经济道路的一个信号。公报还提到中国将成立“国家安全委员会”,这在周边国家中引发猜测。中国学者认为中国面临多种安全威胁,迫切需要整合资源,提高应对层级,韩国媒体则迅速联想到中日钓鱼岛的紧张局势。德国学者霍尔特曼12日接受《环球时报》采访时说,中国当前的经济增长等指标都不错,在这种情况下中国领导人拿出背水一战的决心和姿态推动改革,需要很大的勇气,这在西方国家是不可想象的。

世界感受中国改革决心

“三中全会(公报):这个时刻终于来了。”昨天傍晚,美国《华尔街日报》网站迅速刊登了三中全会公报发布的消息,透着望眼欲穿之感。报道称,过去4天,一直盯着新浪微博、《人民日报》和央视新闻广播,试图寻找会场上在讨论什么的信息。美国《全球邮报》12日称,十八届三中全会周二在北京闭幕,中国经济未来方向的决定对地球上的每一个人都有潜在影响。

“举世瞩目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三中全会周二闭幕,会议勾勒了中国未来深化改革的重点和路线图。”路透社12日试图迅速解读近5000字的公报,其报道列出了一些“要点”:中国将成立国家安全委员会;市场将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中国到2020年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中央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负责改革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中国要建设城乡统一用地市场,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美联社说,旨在为今后10年制定改革蓝图的四天中共会议结束时发布的简短声明,没给出具体细节。英国《金融时报》认为,公报许多修辞与传统相似,但具体措施可能涉及切实的改变。东京一位熟悉中国政治的华人学者说,按惯例,《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几日内将公布。

英国《金融时报》最关注的是“中共改革方案称维护宪法权威”。报道称,中共在12日公布的一份旨在推进改革的纲领性文件中宣称要维护宪法法律权威,并明确了各级党委在推进改革过程中的“领导责任”。这份外界密切关注的文件勾勒出中国最高领导层对未来五年的改革构想。彭博社关注的则是“政策峰会后中国承诺赋予市场决定性作用”。“俄罗斯之声”说,在之前的中共文件描述中,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的是“基础性”作用。俄纽带新闻网12日报道称,“中国选择了市场改革方针”。分析人士认为,一些改革计划将会受到强大阻力,包括地方政府或国家垄断部门。

“中国经济会走哪条道路?”在BBC看来,12日三中全会闭幕给这个问题带来答案,因为“这个会议将为中国未来10年的经济进步确定基调和方向”。韩联社12日报道称,三中全会通过相关文件,未来10年中国国政运行的基调已经确立,那就是深化改革。而未来中国将进入自邓小平开始改革开放以后更加深入进行改革的新时代。社会主义中国在历经30余年的改革开放,在牢牢确立市场经济体制的同时,各种副作用也随之而来,必须通过深化改革维持健康的肌体。

法国《八十九街》称,三中全会期间适逢“光棍节”,这个非正式节日已成为网购狂欢节,在消费如此旺盛下谈论中国经济增长放缓是很困难的,但两位数增长的时代的确已过去,如今中国增长率以西方标准衡量很高,却“几乎无法创造足够的就业机会”,在这种背景下,中共必然会高度重视经济领域的深化改革。“被视为华尔街最具影响力的经济学家罗奇11日接受CNBC采访时说,“中国领导人不会在每个方面都做,但大家会看到哪些领域会有一些行动,这将是鼓舞人心的。”


国家安全委员会备受关注

“国家安全委员会”和 “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香港《南华早报》12日聚焦这两个新机构。报道称,这两个重要的新机构将在新领导层转变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新兴超级大国的战略中发挥重大作用。新的“国家安全委员会”应会行使类似国家安全局的职能,协调对外关系和军队的决策。“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将牵头经济重组。

中国军事专家李杰12日接受《环球时报》采访时说,从发展趋势和大国背景看,国家安全委员会将是集公安、外交、军队、国防、经济安全甚至包括海洋这一块,内外兼修,不局限于内政。美国有类似机构。如发生安全威胁,会比原来单一部门处理层次高,将从整个国家战略层面来考虑,结合国内外形势和各个部门具体情况统筹考虑,而非单独处理那样有局限性。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所长曲星认为,国家安全面临的是综合安全问题,境内外危害国家安全的因素都很多。我们面临的不仅是传统安全还有非传统安全,既有外国对中国的,也有境内敌对势力、恐怖势力、分裂势力、极端势力,因此需要综合整治,需要更高的领导层级,更强的协调机制,更好地整合资源。

韩国《首尔新闻》12日报道称,中国新成立国家安全委员会成为世人瞩目的焦点,而未来该委员会很可能集中处理中国国家安全最现实的问题——周边邻国关系。特别是如何对待存在钓鱼岛争端的日本,未来该委员会很可能会划下“红线”。成立国家安全委员会,中国对美国的新型大国关系也将进一步得到强化。《韩民族新闻》称,三中全会设立国家安全委员会有些出乎意料,这似乎反映了中国领导层已经认识到周边安保形势的严峻性。目前尚不清楚该委员会的地位和具体组成,但应该和美国总统直属的国家安全保障会议类似。

“总体而言,公报内容符合外界的预期,比较稳健,还是坚定地推行稳妥的改革——这好像一直是中国过去几十年改革的特点,也被一些人视为成功的秘诀之一。”德国洪堡大学国际政治学者霍尔特曼12日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当前尽管问题重重,但中国的经济增长数字等指标都不错,在这种情况下中国领导人拿出了背水一战的决心和姿态推动改革,这需要很大的勇气。这在西方国家不可相像,西方多数政治家更多追求短期效益。他强调,考虑到中国的规模与复杂性,它对制度以及制度的顺畅运行要求更高。


中国自己“拿起手术刀”

在韩国《朝鲜日报》看来,此次三中全会中国能否自己“拿起手术刀”成为全球关注焦点,因为开创“中国2.0”时代,就需要铲除过去35年间推行市场经济改革引发的贫富差距、腐败、低效率等副作用。

卡塔尔《海湾时报》11日称,中国如今面临内外压力。在国内,人均收入超过6000美元,这种情况下,中国人要求提高,希望有安全的食品、清洁的空气、透明的政府、住得上房子、优质的教育、社会安全和平等的机会。与此同时,国际上呼吁中国承担一个大国的责任的声音日益响亮。

《新印度快报》对中国的改革看上去十分羡慕,文章强调说,在印度政治家高谈阔论之际中国召开了十八届三中全会。报道说,要理解中国举行此次三中全会的分量,就必须回顾历史。改革35年以来,中国GDP增长率平均每年10%,使5亿多人脱离贫困。虽然中国比印度的绿色革命起步晚10年,但中国人将农业从共产主义解放出来,引入了家庭责任制,投资于研发和技术,所取得的产出3倍于印度。中国通过出口积聚了几万亿美元储备,成为世界工厂。更重要的是,其在价值链上的攀升。无怪乎,哈佛大学教授沃格尔认为,20世纪没有哪位领导人比邓小平改变了更多人的生活。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中国综合研究交流中心研究员角南笃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此次三中全会公报体现出的“大胆、史无前例的改革”有助于解决贫富差距问题、环境问题以及进一步导入市场经济制度。他说,在日本,安倍政权也在实施被称为最困难的制度改革,中国在习近平主席的领导下成功实现改革对日本来说将是有益刺激。

香港《明报》12日称,35年前的那次三中全会属于拨乱反正,革故鼎新,期盼变革的国人一呼百应。而此次三中全会则牵涉到利益重新调整重新分配,触及自家人利益更多,国人对风险的承受力更为敏感。

香港《南华早报》发表评论文章说,历史证明,中国最高领导层能够弥合其意见分歧,令其代表的既得利益集团做出一定牺牲,在最佳的前进道路上达成共识,就像1978年的改革开放和2001年的加入世贸决定一样。

【环球时报驻日本、美国、韩国、德国、法国、英国记者 刘军国 萧达 王刚 青木 杨明 纪双城环球时报记者 杨静婕 汪析 柳直】

中新网北京11月13日电(记者 阚枫)12日,备受瞩目的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闭幕,官方发布的会议公报首次披露了新时期中国改革的总体思路。强调改革决心、促进公平正义、规范权力运行……一系列回应民意期待的改革部署备受关注。

设新机构统筹改革:破除部门利益 显改革决心

一段时间以来,十八届三中全会被视为中国改革新程的一次总部署,而在既得利益藩篱重重的中国社会,改革如何统筹协调,改革谁来顶层设计,社会普遍期待。

在12日公布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中,被一些学者呼吁多年的中国改革的总体协调机构终于得到确立。公报指出,中央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负责改革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各级党委要切实履行对改革的领导责任。

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坦言,看到公报中的这句话“自己十分高兴”。多年来一直呼吁中国应建立高层次改革协调机构的他表示,中央设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显现出高层破除利益格局,铲除改革阻力的决心。

迟福林说,以往改革的协调机构设在政府层面,如今提升到党中央层级,以往的协调机构主要着眼经济体制改革,这次强调“全面改革”,此外,不但强调党中央的责任,还特别指出各级党委要在统筹改革方面发挥作用。

中共中央党校教授戴焰军向中新网记者分析,深水区的中国改革需要触动的利益关系较为复杂,需要一个权威部门统筹协调、排除干扰、顶层设计。“部门之间已然形成利益藩篱,无法期待让部门‘自己改革自己’,必然要有一个统筹机构进行总协调。”

除了设立改革总协调机构,公报还提出“到2020年,我国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戴焰军称,设立改革推进的时间表,这本身也在透露高层的改革决心。

促社会公平正义:关注司法公正 回应民生诉求

“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快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实现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观察约5000字的会议公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改革措施贯穿始终。

在公报关于公平公正的表述中,中共中央党校教授张希贤告诉中新网记者,自己特别关注有关“司法公正”的表述。

公报指出,“加快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维护人民权益。”让维护宪法法律权威,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健全司法权力运行机制,完善人权司法保障制度。

“把司法改革问题单独提出来,作为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怎样实现司法公正已经被高层重点关注,此外,强调完善人权司法保障制度,把人权问题摆到桌面上,研究解决、制定措施、实现保障,这一点非常重要。”张希贤说。

在戴焰军看来,会议公报中,在民生领域和城镇化进程中的“公平”表述亦值得关注。戴焰军说,在民生领域,公报强调“改革收入分配制度”,“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建立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等等,“这些改革部署均在关切民生诉求,回应民意期待,今后中国的改革需要通过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来获得群众基础。”

此外,在破除城乡二元结构方面,公报强调“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

“中国还有一半人口是农民,在中国城镇化的大潮中,对于涉农制度的改革过程中必须体现公平和公正。”戴焰军说,公报中的表述给户籍制度、土地流转等等这些具体改革事项释放出方向。

反腐力度持续加强:“制度防腐”规范权力运行

围绕十八届三中全会,此前媒体关于“改革期待”的诸多网络调查中,“反腐倡廉”一项稳居各大民意榜单前列。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自上而下持续掀起的反腐风暴也让舆论更加关注,这次中国改革的“总部署”将如何部署反腐。

12日公布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公报中,对于民众期待的“反腐改革”亦有专门回应。公报指出,“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是把权力关进制度笼子的根本之策。”

公报称,必须构建决策科学、执行坚决、监督有力的权力运行体系,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廉洁政治,努力实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要形成科学有效的权力制约和协调机制,加强反腐败体制机制创新和制度保障,健全改进作风常态化制度。

“从三中全会公报来看,要在权力上做文章。”国家行政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许耀桐称,这次会议透露出,高层更加关注“制度防腐”,严格规范权力运行,让它在阳光下运行,把它关在制度的笼子里。

对于公报中的反腐内容,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薛澜认为,中共内部惩治腐败的决心,也是国家治理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

联想到近一年来落马的省部级高官达到11位,中共新一届领导集体的反腐败决心让人震撼。而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上任之初提到的“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此次这句话不仅写进了公报,也给全党敲醒了警钟。薛澜认为,“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才”才是预防腐败的根本,才是廉政体系真正实现的保证。(完)

冬日的北京,阳光洒满大地,驱走寒意。被海外媒体评为“值得期待的关键性会议”——十八届三中会会,便在这样的气氛中闭幕,由此宣告35年来的中国改革进入了“全面深化”的历史新阶段,中国踏上了新的征程。

这是中国改革“再出发”的一次总宣示、总部署、总动员。出现在全会公报中的59处“改革”、44处“制度”、30处“深化”等字眼,昭示着新一轮波澜壮阔的改革大潮,将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大地上席卷。

回望来时路,正是35年前的那个历史性抉择,给13亿中国人带来了深刻改变,创造了经济总量增长142倍、城镇居民收入增加71倍的发展奇迹,托举了一个曾担心“球籍”的大国重新走向世界舞台中心,将社会主义中国推送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当代命运的关键抉择”,这句话早已为历史所证明,也必将为未来所证明。

另一句话,也同样在今日中国的现实语境里得到充分印证。“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一点不比发展时少”——小平同志当年的论断,成为我们今天判断中国大势、把握发展大事时最常用的一句话,也正是人们寄望十八届三中全会奏响改革强音的重要原因。

1978年,邓小平走出国门,访问日本。在乘坐时速210公里的新干线列车时,这位拉开中国改革开放大幕的总设计师谈到自己的感受,一语双关地这样说道:“就感觉到快,有催人跑的意思。我们现在正适合坐这样的车。”整整35年过去,环顾今天的中国,仍然有一种“被催着跑”的紧迫。

这种紧迫,体现在改革与“问题”在赛跑。今天,经济社会面临双重转型,思想观念多变多样,全球化、信息化、城镇化叠加放大。经济发展方式粗放低效,政府与市场的纠结剪不断理还乱,所有制改革遭遇垄断利益壁垒,民主法治进程面临复杂现实国情坚硬强劲的对冲……如果不能继续在一些关键领域推进改革,不能继续推进社会主义市场方向的改革,不能“涉险滩”“啃硬骨头”、深化改革触动利益格局,社会矛盾就会积聚爆发,发展风险乃至危机就会增大加剧。

这种紧迫,还表现在改革正在与越来越年轻的社会主体群体期望值赛跑。当中国经济总量站在了世界第二的位置,中国的社会主体也开始迎来80后、90后一代。这一代人,对过去的物质匮乏、封闭僵化缺乏体认,参照系座标已经发生变化,对理想社会有更高的预期,对社会公正、权益保护、以及对现代文明的标尺更高,对改革不到位带来的负面现象更难以容忍。跟不上这个日渐成为社会主流群体的期望值,改得过慢就容易让失望情绪弥漫,继而滋生大问题。

上坡的路最难走。但再难的路,也要走。“要不要改革”,没有异议;“怎么改革”,引人关注,至为关键。十八大之后,习近平总书记离京考察第一站,正是具有改革开放标志意义的深圳。莲花山上对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的缅怀与追寻,宣示了新一代领导集体“以更大的政治勇气与智慧”深化重点领域改革的坚定决心;执政一年来,习近平李克强17次离京调研16次系统论述深入推进改革,对改革方向、改革方法、改革路径、改革主体、改革动力的勾勒日益清晰。今天,十八届三中全会形成的公报、作出的决定,让人们看到了鲜明的中国改革底牌,充满信心。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核心在哪里?就是要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出决定作用,让“两只手”更为协调、有力。深化政治体制改革从哪里发力?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从哪里突破?就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开始。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关键在哪里?就在于建设好美丽中国。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要处在哪里?必须紧紧围绕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十八届三中全会有史以来第一次将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环境“五位一体”统筹考虑、系统谋划,绘就了新时期全面深化改革的蓝图,体现了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也表明,今天的改革,正在向纵深推进,从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内在规律入手,努力使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使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涌动,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如何看待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关系,如何摆正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关系,如何处理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的关系,如何解决胆子要大和步子要稳的关系,如何理顺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这些全面深化改革的顶层设计,化作了详细的内容,也表明,今天的改革,正在以勇闯地雷阵的英雄气概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以敢啃硬骨头的无畏精神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以通揽全局的胸怀和眼光统筹规划、稳中求进。

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惟其艰难,才更显勇毅;惟其笃行,才弥足珍贵。今天,全面深化改革的号角已经吹响,行进在改革的新征程上,唯有保持勇毅、务实笃行,上下同心、攻坚克难,才能实现总书记强调的“通过改革为经济发展增添新动力”,创造更美好的中国。(石铭)

中新网11月13日电(李金磊)万众瞩目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昨日闭幕,这次“关键性会议”就全面深化改革作出了系统部署,标志着中国新一轮改革大幕正式开启。分析指出,此次三中全会指明了改革方向,下一步则是按照“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要求,破除阻力,出台更加具体细化的改革方案和措施,达致“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改革目标。

十八届三中全会勾勒改革新蓝图

十八届三中全会于2013年11月9日至12日在北京举行。为期4天的全会听取讨论了习近平受中央政治局委托作的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此次会议是在中国面临经济增速放缓、利益藩篱日趋固化、各项改革进入深水区的一次“关键性会议”。会议就全面深化改革作出了全面和系统性的部署,为中国进一步推进改革勾勒了蓝图。

会议强调“加强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不仅明确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还指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同时也明确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阶段性目标——“到2020年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会议围绕着“加快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等方面,提出了下一轮改革的诸多亮点和创新措施——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设立国家安全委员会、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形成合理有序收入分配格局、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形成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

“十八届三中全会从全局勾勒了中国全面深化改革的总路线图,会议描绘的改革蓝图非常注重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具有里程碑意义。”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赵锡军在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表示。

赵锡军指出,此次会议的亮点不少,第一是改革更具全面性,与之前三中全会多聚焦某一方面改革相比,此次会议涉及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等全方位的改革;第二是更加注重制度建设,强调制度创新,其中,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的成立将成为改革的“司令部”,体现了中央对推进改革的高度重视;第三是更加注重市场化,此前“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表述改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说明市场化将成为改革的基调;第四是设立了明确的时间表,“到2020年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体现了中央推进改革的强烈决心。

落实改革新蓝图亟待具体措施

十八届三中全会闭幕,改革新蓝图已经绘就,如何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落实好新蓝图,打赢中国改革的“攻坚战”,各界期待更加具体细化的改革措施出台。

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左晓蕾指出,昨天公布的是三中全会新闻公报,相信过几天将公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会更加具体,因此,需要等待细化的时间表和路线图。

“十八届三中全会确定的是方向,具体的措施更为关键。”首创证券研究所副所长王剑辉指出,第一批推出的政策会确定今后改革的次序,到明年两会之前,可能是重要政策制定的高峰期,一些更有针对性的改革措施可能会出台。此外,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对明年的工作作出安排,相信会连带推出一些局部性的改革措施,值得期待。

“改革不落实则没有意义。”赵锡军指出,目前中国的改革已经已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面临着重重阻力,要拆解缩小收入差距、打破垄断、户籍制度改革、土地制度改革诸多“硬骨头”,必须用巨大的勇气和决心,制定出台更加具体合理的改革措施和明确的时间表。

分析指出,改革需要设计还更需要执行;有了思路还更要有具体的操作要求。如今改革蓝图已经绘就,如何化蓝图为现实,既考验中国执政当局,更需求中国全体民众的共同参与。(完)

中新社北京11月12日电 (记者 马海燕)备受关注的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12日在北京落下帷幕。全会公报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让各方瞩目。

记者注意到,约5000字的公报全文59次提到“改革”,从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到改革目标、改革路径、改革领域等各个方面进行了全方位阐释。

公报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加快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薛澜告诉中新社记者,“加快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与中共十八大报告提出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一脉相承,而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则是新提法,这为中国勾勒出清晰的改革思路和改革领域。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教授洪大用也认为,从公报中可以看出,中国推进改革的目标更加明确,改革路径更加注重整体配套和协调推进,改革更加注重有重点、分阶段进行。

全会指出,当前的重点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洪大用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表示,这一点非常重要,明确重点、核心,才能让各方面的改革有序推进。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真正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有利于释放经济活力。

身为社会学者的洪大用尤其注意到公报提出,“城乡二元结构是制约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主要障碍。必须健全体制机制,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他认为,这意味着在社会领域更加强调改善民生,意味着农民将分享现代化成果,将有助于建立公平的社会秩序和社会的稳定发展。

让薛澜最重视的是全会提出,“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是把权力关进制度笼子的根本之策。必须构建决策科学、执行坚决、监督有力的权力运行体系,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他认为这是中共内部惩治腐败的决心,也是国家治理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

联想到近一年来落马的省部级高官达到11位,中共新一届领导集体的反腐败决心让人震撼。而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上任之初提到的“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此次这句话不仅写进了公报,也给全党敲醒了警钟。薛澜认为,“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才”才是预防腐败的根本,才是廉政体系真正实现的保证。

全会要求,“到2020年,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薛澜表示,制度体系的建立意味着将来的社会运行不会因为领导人和政府换届的改变而改变,成熟的制度有利于中国的长远发展。他也提醒,距离2020年只有7年,要完成“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任务难度很大,时间非常紧迫。

薛澜认为,中央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设立国家安全委员会等新机构的成立都有助于改革蓝图的实现,而越来越深入的改革实践还将在实际行动中一步步展开,改革进入深水区,全面深化改革已是箭在弦上。(完)

12日下午,十八届三中全会闭幕。为期4天的全会听取讨论了习近平受中央政治局委托作的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12日晚,新华网邀请国家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教授宋世明、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副所长周天勇做客新华访谈,权威解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在谈到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全面改革方案时,周天勇表示,这个方案有三个亮点和三个难点。

[主持人]这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一个全面改革方案将改革全面地推向了深入。那么我们公报内容都看到了,亮点在哪里?突破点在哪里?

[周天勇]我想第一它是全面、综合、协调。第二是要管长期。比如十年内,或者我们到2020年的话起码是一个七年内的改革方案。第三就是我们这次遇到的问题更加复杂、难度更大,所以必须得像刚才所说的那样,要有一些突破点。

难点比如说对改革的一些阻力,总书记和总理在很多场合都说了一些利益的藩篱要破除,我觉得这是一个难点。第二个难点就是这次也提到一个更高层次的开放,就要和国际的一些体制接轨。比如说我们建立的上海自贸区,到底怎么建立?我们过去的管理都不适应。第三个难点实际上就是人们对改革的思维方式,人们的思想是不是解放,这里我看公报里也提出胆子要大一些,这些方面也要有一个观念意识的跟上,也要对全会的公报、中央的决定要有一个共识。我觉得这都是我们需要协调的一些难点。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昨天闭幕,当天发表的公报以及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被视为中国新一届领导层施政纲领的首次系统性亮相。对于已公布的这份近5000字的公报,从澳大利亚的铜矿老板到美国白宫的战略家,全世界都在努力解读。在众多崭新提法中,世界媒体12日关注最多的是,中国将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这被视为一种新的表述,是中国坚定走市场经济道路的一个信号。公报还提到中国将成立“国家安全委员会”,这在周边国家中引发猜测。中国学者认为中国面临多种安全威胁,迫切需要整合资源,提高应对层级,韩国媒体则迅速联想到中日钓鱼岛的紧张局势。德国学者霍尔特曼12日接受《环球时报》采访时说,中国当前的经济增长等指标都不错,在这种情况下中国领导人拿出背水一战的决心和姿态推动改革,需要很大的勇气,这在西方国家是不可想象的。

世界感受中国改革决心

“三中全会(公报):这个时刻终于来了。”昨天傍晚,美国《华尔街日报》网站迅速刊登了三中全会公报发布的消息,透着望眼欲穿之感。报道称,过去4天,一直盯着新浪微博、《人民日报》和央视新闻广播,试图寻找会场上在讨论什么的信息。美国《全球邮报》12日称,十八届三中全会周二在北京闭幕,中国经济未来方向的决定对地球上的每一个人都有潜在影响。

“举世瞩目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三中全会周二闭幕,会议勾勒了中国未来深化改革的重点和路线图。”路透社12日试图迅速解读近5000字的公报,其报道列出了一些“要点”:中国将成立国家安全委员会;市场将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中国到2020年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中央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负责改革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中国要建设城乡统一用地市场,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美联社说,旨在为今后10年制定改革蓝图的四天中共会议结束时发布的简短声明,没给出具体细节。英国《金融时报》认为,公报许多修辞与传统相似,但具体措施可能涉及切实的改变。东京一位熟悉中国政治的华人学者说,按惯例,《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几日内将公布。

英国《金融时报》最关注的是“中共改革方案称维护宪法权威”。报道称,中共在12日公布的一份旨在推进改革的纲领性文件中宣称要维护宪法法律权威,并明确了各级党委在推进改革过程中的“领导责任”。这份外界密切关注的文件勾勒出中国最高领导层对未来五年的改革构想。彭博社关注的则是“政策峰会后中国承诺赋予市场决定性作用”。“俄罗斯之声”说,在之前的中共文件描述中,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的是“基础性”作用。俄纽带新闻网12日报道称,“中国选择了市场改革方针”。分析人士认为,一些改革计划将会受到强大阻力,包括地方政府或国家垄断部门。

“中国经济会走哪条道路?”在BBC看来,12日三中全会闭幕给这个问题带来答案,因为“这个会议将为中国未来10年的经济进步确定基调和方向”。韩联社12日报道称,三中全会通过相关文件,未来10年中国国政运行的基调已经确立,那就是深化改革。而未来中国将进入自邓小平开始改革开放以后更加深入进行改革的新时代。社会主义中国在历经30余年的改革开放,在牢牢确立市场经济体制的同时,各种副作用也随之而来,必须通过深化改革维持健康的肌体。

法国《八十九街》称,三中全会期间适逢“光棍节”,这个非正式节日已成为网购狂欢节,在消费如此旺盛下谈论中国经济增长放缓是很困难的,但两位数增长的时代的确已过去,如今中国增长率以西方标准衡量很高,却“几乎无法创造足够的就业机会”,在这种背景下,中共必然会高度重视经济领域的深化改革。“被视为华尔街最具影响力的经济学家罗奇11日接受CNBC采访时说,“中国领导人不会在每个方面都做,但大家会看到哪些领域会有一些行动,这将是鼓舞人心的。”


国家安全委员会备受关注

“国家安全委员会”和 “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香港《南华早报》12日聚焦这两个新机构。报道称,这两个重要的新机构将在新领导层转变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新兴超级大国的战略中发挥重大作用。新的“国家安全委员会”应会行使类似国家安全局的职能,协调对外关系和军队的决策。“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将牵头经济重组。

中国军事专家李杰12日接受《环球时报》采访时说,从发展趋势和大国背景看,国家安全委员会将是集公安、外交、军队、国防、经济安全甚至包括海洋这一块,内外兼修,不局限于内政。美国有类似机构。如发生安全威胁,会比原来单一部门处理层次高,将从整个国家战略层面来考虑,结合国内外形势和各个部门具体情况统筹考虑,而非单独处理那样有局限性。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所长曲星认为,国家安全面临的是综合安全问题,境内外危害国家安全的因素都很多。我们面临的不仅是传统安全还有非传统安全,既有外国对中国的,也有境内敌对势力、恐怖势力、分裂势力、极端势力,因此需要综合整治,需要更高的领导层级,更强的协调机制,更好地整合资源。

韩国《首尔新闻》12日报道称,中国新成立国家安全委员会成为世人瞩目的焦点,而未来该委员会很可能集中处理中国国家安全最现实的问题——周边邻国关系。特别是如何对待存在钓鱼岛争端的日本,未来该委员会很可能会划下“红线”。成立国家安全委员会,中国对美国的新型大国关系也将进一步得到强化。《韩民族新闻》称,三中全会设立国家安全委员会有些出乎意料,这似乎反映了中国领导层已经认识到周边安保形势的严峻性。目前尚不清楚该委员会的地位和具体组成,但应该和美国总统直属的国家安全保障会议类似。

“总体而言,公报内容符合外界的预期,比较稳健,还是坚定地推行稳妥的改革——这好像一直是中国过去几十年改革的特点,也被一些人视为成功的秘诀之一。”德国洪堡大学国际政治学者霍尔特曼12日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当前尽管问题重重,但中国的经济增长数字等指标都不错,在这种情况下中国领导人拿出了背水一战的决心和姿态推动改革,这需要很大的勇气。这在西方国家不可相像,西方多数政治家更多追求短期效益。他强调,考虑到中国的规模与复杂性,它对制度以及制度的顺畅运行要求更高。

中国自己“拿起手术刀”

在韩国《朝鲜日报》看来,此次三中全会中国能否自己“拿起手术刀”成为全球关注焦点,因为开创“中国2.0”时代,就需要铲除过去35年间推行市场经济改革引发的贫富差距、腐败、低效率等副作用。

卡塔尔《海湾时报》11日称,中国如今面临内外压力。在国内,人均收入超过6000美元,这种情况下,中国人要求提高,希望有安全的食品、清洁的空气、透明的政府、住得上房子、优质的教育、社会安全和平等的机会。与此同时,国际上呼吁中国承担一个大国的责任的声音日益响亮。

《新印度快报》对中国的改革看上去十分羡慕,文章强调说,在印度政治家高谈阔论之际中国召开了十八届三中全会。报道说,要理解中国举行此次三中全会的分量,就必须回顾历史。改革35年以来,中国GDP增长率平均每年10%,使5亿多人脱离贫困。虽然中国比印度的绿色革命起步晚10年,但中国人将农业从共产主义解放出来,引入了家庭责任制,投资于研发和技术,所取得的产出3倍于印度。中国通过出口积聚了几万亿美元储备,成为世界工厂。更重要的是,其在价值链上的攀升。无怪乎,哈佛大学教授沃格尔认为,20世纪没有哪位领导人比邓小平改变了更多人的生活。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中国综合研究交流中心研究员角南笃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此次三中全会公报体现出的“大胆、史无前例的改革”有助于解决贫富差距问题、环境问题以及进一步导入市场经济制度。他说,在日本,安倍政权也在实施被称为最困难的制度改革,中国在习近平主席的领导下成功实现改革对日本来说将是有益刺激。

香港《明报》12日称,35年前的那次三中全会属于拨乱反正,革故鼎新,期盼变革的国人一呼百应。而此次三中全会则牵涉到利益重新调整重新分配,触及自家人利益更多,国人对风险的承受力更为敏感。

香港《南华早报》发表评论文章说,历史证明,中国最高领导层能够弥合其意见分歧,令其代表的既得利益集团做出一定牺牲,在最佳的前进道路上达成共识,就像1978年的改革开放和2001年的加入世贸决定一样。

【环球时报驻日本、美国、韩国、德国、法国、英国记者 刘军国 萧达 王刚 青木 杨明 纪双城环球时报记者 杨静婕 汪析 柳直】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