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繁 体
您所在的位置: >> 国内>>国内热词>>十八届三中全会

中新网珠海12月19日电 (冒韪 陈彦儒)19日,中国指数研究院华南分院研究总监马文涛在此间出席2013-2014年中国(珠海)房地产发展年会,他做了《解读十八届三中全会下的中国房地产市场机遇与挑战》的主题演讲,他称随着税收、土地、金融等关键要素改革逐步落实,“可以有效抑制高房价”。

马文涛先举了一组数据:今年1-10月全国新房成交总量为近四年同期最高,2013年1-10月,代表城市住宅月均成交2578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8.4%,较2010年和2011年同期分别增长29.6%和40.7%,达近四年同期最高水平。

马文涛认为十八届三中全会以后,政府明确将经济体制改革作为重点,强调在改革过程中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体系。他说:“在土地制度改革方面,未来主要是建立统一的用地市场,包括推进农村住宅担保、转让,提高土地的利用率,促进土地的合法化,在促进集约化发展的同时,可以有效抑制高房价。”

马文涛称三中全会后会出现供求分化,一线城市供不应求压力严峻,部分二三线城市供应过剩风险凸现,一二线热点城市政策继续从紧,少数市场低迷城市微调政策鼓励需求。

“预计2014年中国商品房的销售面积将达到14亿平米,这可能是未来行业的峰值,”马文涛指出,过去十来年,中国房地产快速发展,可能已经透支了未来,建议百姓要作好心理准备。(完)

遴选排除干扰 建立退出机制 回归荣誉本身

院士制度怎么改?(深阅读)

19日,随着53名中科院新增院士和51名工程院新增院士名单的公布,2013年两院院士增选尘埃落定。近年来,社会上关于院士制度改革的呼声越来越强烈,三中全会提出改革院士遴选和管理体制,实行院士退休和退出制度,受到广泛关注和期待。现行的院士制度存在哪些问题?怎样改革才能让院士真正回归荣誉称号?

遴选制度——

被动推荐怎么排除外来干扰

院士是我国科学技术和工程科技的最高学术荣誉称号,每两年一次的两院院士增选,直接关系到院士群体的学术和社会声誉。

不可否认的是,近年来,院士评选越来越多受到学术以外因素的影响。很多占有更多行政资源的官员出现在院士候选人名单中,有的地方和单位甚至制定了“院士工程”,组织了强大的公关团队……

中科院学部科学道德建设委员会主任许智宏院士就曾明确表示,院士增选实行“推荐制”而非“申报制”,候选人应始终处于被动状态。据了解,在美国、欧洲等国家的院士选举中,一般会联系被推荐人的同行帮助提供相关材料,保密并保证材料的准确性。

事实上,在我国,部委、地方、学会、单位等都可以推荐院士候选人,这就难免带来行政干预。而且我国是被推荐人自己提供材料,不可能完全做到被动。

很多院士都表示,院士评选应排除外来干扰,把评审重点集中在评价候选人学术水平和贡献方面。

中科院院长白春礼表示:“将强化学术界同行评议,加强接受社会监督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建立有效防范非学术因素干扰的制度和机制。”

退出与退休——

靠什么打破院士“终身制”

两院章程都规定了院士退出机制,比如中科院规定当院士的个人行为违背院士标准,有不少于5名院士书面提议,要求撤销其院士称号时,由其所在学部常务委员会受理并审议后,通过本学部全体院士投票表决,可做出撤销其院士称号的决定。但实际上这样的案例极少。

2011年12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的谢剑平,被冠以“烟草院士”,工程院表示已多次“劝其主动退出”,今后不再受理烟草科技领域的候选人提名或推荐。但谢剑平迄今仍在院士名单之列。

如何确定学术不端?什么样的院士该退出?如何退出?这是院士制度改革真正破冰绕不开的问题。

目前,我国的院士年龄主要集中于70至89岁,在很多人眼里这个年龄段大多数人已过了科研创造高峰。所以不少人呼吁院士队伍年轻化,高龄院士适时退休。中国工程院秦伯益院士开风气之先,自己申请,并于2005年获准退休。今年80岁的工程院院士沈国舫申请退休,不料所在学校以“你是我们学校的旗帜”为由婉拒。

农工党中央提案曾建议,改院士“终身制”为任期制,一期5年,最多连任一期共10年,到任后转为名誉院士或荣誉院士,而不是现行做法:80岁以后自动转为资深院士。

中国工程院表示,将按照中央要求,“配合国家有关部门研究规范院士退休、待遇、兼职等问题”。根据1983年《国务院关于高级专家离休退休若干问题的暂行规定》,院士退休问题在国家劳动人事制度中加以规范。专家们认为,30多年过去了,我国的科技人才队伍发生了很大变化,相关政策应做一些调整。

回归荣誉——

怎样让院士头衔不会异化

在我国,一旦当选院士,所在单位和地方政府都会提供各种额外待遇和权力,比如增加津贴、参与重大决策、优先出版著作等,其政治待遇和工作待遇迅速提升,调动各种社会资源的机会大大增加。

对院士所在单位来说,拥有一个院士几乎意味着捧着一个聚宝盆。就在今年,武汉市还出台规定,出一位院士将重奖千万元,惹来不少争议。相比之下,很多国家的院士终身拥有的只是一种荣誉,至于特权待遇,可能只是所在单位的一个永久免费车位。

中国工程院院士魏复盛直言:“院士原来的定义只是最高学术荣誉称号,并非一种职务,但现在的院士头衔被异化了。”

“中国院士制度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去利益化,取消一系列与院士头衔对应的权力和利益,让院士回归学术头衔和学术荣誉。”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指出。

“我希望大家不要过分突出院士这个头衔。”今年新当选的中科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施一公说,“在参与科研项目评审时,我也希望同等条件下优先把机会给年轻人。”

(据新华社北京12月19日电 记者吴晶晶、余晓洁、顾瑞珍)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党员干部带头推动殡葬改革的意见》,要求广大党员干部带头文明节俭办丧事、带头火葬和生态安葬、带头文明低碳祭扫、带头宣传倡导殡葬改革,这对于缓解人口资源矛盾、树立全新社会风尚、净化党风政风,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殡葬改革是天下难事,难就难在要破千年旧俗。然而,风俗习惯总是随着社会的演进而改变、随着文明的进步而进步的。新中国成立以来,各级党委和政府大力推动,广大党员干部率先垂范,我国殡葬改革取得明显成效,移风易俗、文明节俭办丧事深入人心。但近年来,一些地方的少数党员、干部,甚至个别领导干部“带头”违反规定,利用丧事活动大操大办,借机敛财,产生了上行下效的不良效应,导致在一些地方,丧葬陋俗死灰复燃、封建迷信卷土重来,违规土葬、滥占耕地、攀比成风、重殓厚葬等问题比较突出。这些问题表面看,是精神萎靡、进取意识衰退的表现;根本上看,还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总开关”遭到了锈蚀。这极大地败坏了党和政府形象,破坏了社会风气。

“群众看党员,党员看干部”。推动殡葬改革,根本是搞好制度建设,关键是党员干部要带头。要求群众做到的,党员干部要先做到;要求群众不做的,党员干部要先不做。党员干部不仅要从我做起,严格落实《意见》要求,而且要带头宣传倡导殡葬改革,加强对亲属、朋友和周围群众的教育引导,及时劝阻不良治丧行为,自觉抵制陈规陋俗和封建迷信活动。这既是整治丧葬陋俗的必然要求,更是狠刹奢靡之风、根除隐形腐败、净化党风政风的具体举措。只有党员干部带头做表率,才能把抽象的规定具体化、人格化、形象化,从而形成以上率下、模范带动的辐射作用,起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宣传引导作用,推动殡葬改革顺利推进。

旧俗当破,新风当立。大力营造有利于殡葬改革的良好环境,是当前的一项紧迫任务,只要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党员干部带头推动,我国的殡葬改革就一定能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理解和拥护。本报评论员

据中国之声《央广夜新闻》报道,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加快户籍制度改革”。近日,公安部也明确提出了时间表,到2020年,要基本形成新型户籍制度。改,要怎么改?新,又会新在哪儿呢?记者汤一亮为此专访了公安部副部长黄明。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放开建制镇和小城市落户限制,有序开放中等城市落户限制,合理确定大城市落户条件,严格控制特大城市人口规模。公安部副部长黄明表示,这四句话实际上就是此次加快户籍制度改革的线路图:

黄明:这次户籍制度改革是配套进行的,一方面要解决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问题,另一方面就是要提高公共服务,让那些暂时还不具备在城市落户条件,或者不愿意在城市落户的人,也在医疗卫生、子女教育、社会保障等方面,能逐步享有同当地居民同等的基本公共服务。

黄明说,加快户籍制度改革,重点是要通过调整完善户口迁移政策,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常住人口有序实现市民化,主要任务是解决已经转移到城镇就业的农业转移人口落户问题,稳步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水平,稳步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数字显示,目前我国1.6亿外出农民工约69%集中在直辖市、副省级城市、省会市和东部的一些城市。而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吸引人口集聚的能力不足。黄明表示,要加强政策引导、产业引导和观念引导,加快产业布局调整,加快发展中小城市,有重点地发展小城镇,增强中小城市产业承接能力,以就业带动促进人口集聚,引导人口就地就近转移就业,逐步实现人口的合理均衡分布。

黄明:比如说北京和广州,在过去的十年中,每年都增加流动人口40万以上,上海和深圳每年增长50万以上,人口过度集中,给环境、交通等造成很大的压力。要从政策上引导,加快中小城市的建设,有重点地发展建制镇;要加强产业的引导,要加强产业的转移,让中小城市、建制镇周边的常住人口和农业转移人口能就近、就地打工和转移;还要加强思想观念的引导,要告诉大家进城的目的是追求幸福的生活,合适才可能舒适,舒适才能幸福。

黄明说户籍制度改革,要遵循规律、因势利导、统筹配套、有序推进,并把握好三个重要原则。

黄明:一个原则首先是要尊重自愿,农民要不要进城,什么时候进城,进哪一个城,都要由他自己来选择,我们不要把农民赶进城,拉进城。第二个原则就是分类指导,就是我们要根据各地的实际,因地制宜地制定城市的标准,向全社会公布,让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的常住人口都能够了解每个城市的具体条件,合理安排自己的未来,给自己有一个固定的预期和希望。第三个原则是有序推进,这次户籍改革涉及到千家万户,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一定要积极、稳妥,而且要更加扎实,我们不能刮风,不能冒进,不能搞运动。

我国是按照户籍身份来执行公共教育、就业服务、社会保险、医疗卫生等基本公共服务。要使户籍制度改革取得实效,必须逐步剥离附加在户口上的各项福利待遇。

黄明: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个是附着在户籍上的利益比较多,需要逐步地剥离,户籍制度改革本身并不复杂,复杂的是和各种利益挂钩。第二个就是我国的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差距较大,需要合理引导。第三个就是各种利益的诉求不同,需要统筹兼顾。表面上看,是一个户籍问题,实际是背后的一个福利问题,而本质是一个城乡的差距、区域的差距问题。


谈改革,有一句话大家很熟悉,就是顶层设计与各地的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实际上,一直以来,户籍改革虽然难,各地结合各自的特点,也一直在做一些探索和尝试。比如在浙江嘉兴,2008年就让“农业户口”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

姜建民是嘉兴市区城南街道八字桥村村民,2008年之前,他和自己父母就在嘉兴市区买房,并在附近企业工作,虽然一家都在城市工作,但由于农村户口,在医疗、养老等社保以及教育等方面和城市居民待遇不同。

姜建民:当时农业户口到企业上班,养老金也不给交啊。就算换瓶煤气,人家有城市户口就要便宜。我们好象要议价的。

2008年10月开始,嘉兴实行户籍制度改革,取消农业户口,实行统一的居民登记制度,姜建民一家都享有了企业的职工养老保险,姜建民的小孩也顺利地在市区小学就读。嘉兴市农办副主任徐勇指出,嘉兴户籍制度改革实现了居民的自由迁徙,从而逐步改变附着在原来不同户籍上的利益格局:

徐勇:其实改变户籍制度,主要就是改变依附在户籍上的各种福利待遇。各个部门都有一些,民政、教育。

嘉兴率先在全国推行了城乡统筹的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制度。南湖区大桥镇花园村村民黄翠香从2008年开始参加嘉兴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最初每月能领到200多元养老金,现在增加到5百多元,虽然相比城市职工养老保险每月1千多元要低很多,但对于今年63岁,还在田里耕作的黄翠香老人来说,也很满意了。

黄翠香:到底国家每个月打到我卡里,实惠呀。

嘉兴市社会保障局局长于霞芬表示,嘉兴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制度虽然覆盖了所有嘉兴城乡居民,但层级比较多,保障水平差距大,政策呈现了碎片化的状态:

于霞芬:碎片就是政策太多,层次太复杂。逐渐整合一些制度。比如说养老保险现在是两项,职工的和城乡居民的,要做整合。那么医保也一样的,职工的和城乡合保,怎么样做整合吧。体现真正的统筹一体的概念。

如何整合公共资源,更加公平分配给嘉兴城乡居民,是嘉兴户籍制度改革,统筹城乡发展的根本命题。

嘉兴市农办副主任徐勇:接下去的难度,一个是公共财政问题,制度一元化嘉兴已经解决了蛮好了。但是标准的一元化现在还在逐步的解决。另外一个农民毕竟有一块土地的,城市居民是没有,怎么处理好这两个方面的关系。

在广东中山,当地2009年开始在全国率先全面推行流动人员积分制管理制度,以积分排名方式安排外来流动人员入户、子女入学,这也引发过全国的关注。

中山的积分制管理计分标准由基础分、附加分和扣减分等三部分组成。基础分指标包括个人素质、工作经验和居住情况三项内容。附加分指标包括个人基本情况、急需人才、专利创新、奖励荣誉、慈善公益、投资纳税、计划生育等。扣减分指标包括“违法犯罪”和“其他违法行为”两项内容。积分制管理办法规定,积分累计达到一定数额的流动人员,其计划内生育的子女可享受义务教育阶段入读中山市公办学校待遇,目前只安排入读小学一年级和初中一年级。


中山市教育局党委副书记刘红菱:我们积分入学这个政策现在继续降低门槛,相对一些指标都降低了,而且确保各个镇区的政府是以流入地的公办学校安排为主,这样一项政策。并且学位供给能够在满足了户籍之外,优先安排我们积分入学的达到条件的流动人口子女,安排到公共学校去,刚刚实施的时候是3000多,09年是6000,去年达到8000,今年达到了8800,不断增加公办学位的供给,就是对这些流动人员的子女。

张先生是一名士多店老板,来中山已经10年,妻子也在中山工作。两人前几年在中山石岐购买了一套二手房,今年他通过义务献血、计划生育等加分,最终得到100多的高分,成功取得入户中山市的资格:

张先生:有这个政策以后小孩上学,大人以后养老医疗都好了。

今年中山“积分制”入户,还对有技能的工人实行了技术等级与“白领”持有文凭同样待遇,他们只要通过培训经过技能鉴定,达到了技师或者中级职称,就与大专文凭一样获得60分,并即可入户城镇。有专家表示,积分制以公开透明的方式,解决了有限公共资源如何分配的问题,但是在现实条件之下,如何实现低端劳动力也能享受公共服务,仍将是今后面临的难题。

有困难,大家都还在探索,当然尝试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10年前,河南郑州也曾试图打破户口的藩篱进行改革,全面放开户籍限制。不过8个月后勇敢的试水却无奈仓促终结。

2003年,郑州全面放开户籍:任何人只要在郑州有亲戚投靠,能提供住房证明,就能成为新市民。原籍洛阳的李女士,2004年4月,成了郑州人:

李女士:在郑州之后,我们做生意各方面也比之前的条件更好一些,孩子也解决了上学的问题。

户籍改革,郑州并不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但在大中城市里,郑州却是胆子最大、步子最阔的。一夜之间,如同开闸放水,人口急速膨胀。积极效应一一显现:人气增加、房地产等行业被带动起来。然而,副作用也开始凸显,整个公共服务体系面临极大困难,带给老百姓的直观感受就是拥挤不堪:


市民:各种资源,包括交通、卫生医疗都承受不了。

原本以人口登记为基本功能的户籍制度,逐渐附着教育、社保、医疗等诸多社会福利和公共政策,这成为户籍制度改革的最大障碍。8个月后,郑州不得不叫停户籍全面放开政策。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认为,郑州的户籍改革,不能算作失败,而是一种有益的尝试:

迟福林:户籍制度改革,一定要与基本公共服务制度相结合。因为我们现行的户籍制度下,其实是两元的公共服务制度安排,如果仅仅是作了户籍制度改革,而公共服务制度改革没有配套上的话,户籍制度改革是很难取得成功。

经济学家辜胜阻,细算改革利益账之后发现,依附于户籍制度之上的城乡不平等福利,可以达到60种以上,进城之后,福利均沾,这一切,都需要地方政府要有雄厚的财政实力。他坦言,户籍改革,要解决人往哪里去,也要考虑钱从哪里来:

辜胜阻:人往哪里去,还有一个钱从哪里来,所以现在有研究部门测算,一个农民工的市民化,仅基本公共服务这一块就需要花十万块钱。这样一个高成本的改革需要成本分担。

改革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现在,郑州的户籍改革依然在推进,今年11月1日起,当地居民暂住证已经升级为了IC卡居住证。作为农业大省,从2010年起,吉林放开农民进城落户限制,凡是进城农民有稳定居所、稳定就业岗位、稳定经济来源,就可以进城落户。

吉林省农安县农民蒋亮长年在城里打工,打工的收入早已远远超过种地,却一直都是所谓的“农村户口”。2010年,吉林省放开农民进城户籍限制,他毫不犹豫地转成了城镇户口。

蒋亮:迁过来最大的好处是对子女比较好。因为农村教育方面,各个方面都不如市里好。还有医疗这方面在医院能直接报销,有的时候还得回农村去办,挺不方便的。

蒋亮说,户籍制度改革,不单是户口问题,还涉及到子女上学、医疗、就业等很多东西,让农民真的能和城里人一样,能真正变成城里人了。和蒋亮有同样想法的农民工还有很多,然而,记者采访中发现,更多的城市打工者更喜欢留住农村的根。在吉林省户籍制度改革试点城市之一的通化市,普通农村务工者的落户热情并不高。通化市公安局户政支队支队长张志刚坦言,户籍制度改革在推进过程中,并没有让农民真正“走出去”和“留下来”。

张志刚:户籍制度改革以来呢,就是农民到市区城镇这个量呢不是很大,应该说比例相对比较小,积极性不高。

近期的一项统计发现,吉林省长春、吉林两市接受调查的农民工中,有七成不愿意放弃自己的农村户口。35岁的长春某国企员工刘秀山,看上去是典型的城里人,一年收入六七万元,可他的户口却在吉林市老家农村,这意味着他在城里无法享受政府福利。不过,与传统想法不同,刘秀山根本不想要城里人的福利。

刘秀山:因为农村人吧,就是指着土地养老呢,国家现在对农民这块,政策啊、待遇啊也都挺好的。就不见得非得想转。

刘秀山告诉记者,如今城里的小学、中学都已实行免费义务教育,农村户籍和城市户籍的小孩入学费用一样,他觉得已经没有为孩子转户口的必要。另外,即便是城市户籍,一般居民的养老、医疗等保障水平也不高;而在老家农村,取消农业税,农民享受种粮补贴,享受新型的农村医疗保险。这样一来城镇户口对农村人的吸引力越来越弱,甚至没什么吸引力。

刘秀山:比如说,现在种地他有直补,什么费用现在都不收了。再一个农村现在也有医疗啊、补助啊,它也有低保,但是是成年给的。然后呢,农村最起码吧,他有园子有地,就是没有工作,其实也能糊个口。然后呢,如果真是有占地了,或是什么样了。现在国家对农民的土地征收啊,赔偿这块还挺高的。

通化市公安局户政支队支队长张志刚介绍说,由于城镇化、工业化,近年来农村土地大幅升值,这也使得很多农民即便身在城市务工,也不愿意从农村户口变为城镇户口,因为变成城镇户口后就会失去土地,失去分享土地红利的机会。此外,附着在户籍上的各种保障和社会福利仍然停留在很低的水平上,这些都导致城镇户口含金量低。

张志刚:比方说子女上学、就业、医疗、社保等方面达不到他们在农村那种要求,咱们城区生活配套设施保障还没有达到使大量的农村人口涌入城区这种承载能力,这也是制约着农村能不能推城镇化。农民进城以后由于他的就业不稳定,导致他的日常保障来源不稳定,进入到城镇以后可能出现一个贫困现象,所以他不愿意在城市长期生活。

中新社伦敦12月18日电 (记者 周兆军)中国驻英国大使刘晓明18日在英中贸易协会、48家集团、英中协会和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联合举行的演讲会上发表主旨演讲。他表示,十八届三中全会不仅是中国未来发展的新动力,也为中英关系发展提供了合作新机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为中英合作提供了十大新机遇。

刘晓明所说的“十大新机遇”包括:市场准入新机遇,双向投资新机遇,自贸协定新机遇,金融合作新机遇,科技创新合作新机遇,消费能力提升新机遇,中西部发展新机遇,人文交流合作新机遇,城镇化合作机遇,医疗卫生合作新机遇。

刘晓明说,《决定》提出加快自由贸易区建设,改革市场准入、海关监管、检验检疫等管理体制,加快环境保护、投资保护、政府采购、电子商务等新议题谈判,形成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中国和欧盟互为最大贸易伙伴,卡梅伦首相此次访华明确表示将推动欧盟与中国商签自贸协定,中方对此表示赞赏,希望中英双方以卡梅伦访华为契机,及早启动有关磋商,加强在自贸领域的协调与配合,共同推动早日签署中欧自贸协定。

他表示,《决定》表示中国将完善金融市场体系,扩大金融业对外开放;鼓励金融创新,丰富金融市场层次和产品;推动资本市场双向开放,有序提高跨境资本和金融交易可兑换程度,加快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相信借助十八届三中全会的东风,伦敦建设人民币离岸中心进程将进一步加快,两国金融企业也将在对方国家获得更大发展。

刘晓明说,中国有句古语:“来而不可失者,时也;蹈而不可失者,机也。”希望英国的社会各界朋友们,不失时机,抓住机遇,积极开拓与中国的各领域交流与合作,与中国的全面深化改革深度融合,在中国的持续不断发展中互利共赢。(完)

针对备受关注的“户籍制度改革”,公安部副部长黄明昨日接受央视采访时带来了积极信号。他表示,公安部已会同国家发改委等12个部门,形成了《关于加快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稿,目前正进一步修改完善。待报中央审批和部署后,由各地因地制宜研究制定差别化的落户政策和实施方案。到2020年,我国将形成一套新型的户籍制度,其中包括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以合法稳定住所和合法稳定职业为户口迁移基本条件、以经常居住地登记户口为基本形式。

公共服务城乡均等化

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加快户籍制度改革”的部署,受到社会各界高度关注。公安部副部长黄明表示,这次户籍改革是配套进行的,一方面要解决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问题,另一方面就是要提高公共服务,要扩大覆盖面,让那些暂时还不具备落户条件或不愿在城市落户的人,也在医疗卫生、子女教育、社会保障等方面,能逐步享有同当地居民同等的基本公共服务。

农民进城不能搞运动

黄明表示,加快户籍制度改革主要任务,是解决已经转移到城镇就业的农业转移人口落户问题,稳步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水平,稳步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并把握好三个重要原则。一要尊重自愿。农民要不要进城、进哪个城、何时进城,都要让群众自主选择,不能把农民赶进城、拉进城、“被落户”。二要分类指导。要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制定城市的标准,向全社会公布,让农业转移人口及其他常住人口了解每个城市(落户)的具体条件,合理安排自己的未来,给自己固定的预期和希望。三要有序推进。“我们不能刮风、不能冒进,不能搞运动。”

落户基本条件:有稳定职业

黄明介绍说,公安部已会同国家发改委等12个部门,形成了《关于加快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稿,目前正进一步修改完善。待报中央审批和部署后,由各地因地制宜研究制定差别化的落户政策和实施方案。“到2020年的时候,我们要建立一套新型的户籍制度,其中有三个重要特点,一是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二是户口的迁入条件,以合法稳定住所、合法稳定职业为基本条件;三是以经常居住地为登记形式。届时,在城乡之间、城市之间迁徙就比较容易了。

引导人口就地就近转移就业

有关部门统计,目前我国1.6亿外出农民工约69%集中在直辖市、副省级城市、省会市和东部一些城市。而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吸引人口集聚的能力不足,需要加快产业调整,加快发展中小城市,有重点地发展小城镇,引导人口就地就近转移就业。

黄明称,比如说北京和广州,在过去的10年中,每年都增加流动人口40万以上,上海和深圳每年增长50万以上,人口过度集中,给环境、交通等造成很大的压力。要从政策上引导、加快中小城市的建设。有重点地发展建制镇、要加强产业的引导,产业的转移,让中小城市、建制镇周边的常住人口和农业转移人口能就近就地打工和转移。还要加强思想观念的引导,要告诉大家进城的目的是追求幸福的生活,合适才可能舒适、幸福。

■解读

北大社会学系教授陆华杰:

对大城市人口不会形成冲击

北大社会学系教授陆华杰接受北京晨报记者采访时表示,2020年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并不会像有些人想象的,对大城市和特大城市人口造成冲击。

陆华杰称,在经济工作会议之后,本月初,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也在北京召开。中央明确了未来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模式,也提出全面放开建制镇和小城市落户限制,有序放开中等城市落户限制,合理确定大城市落户条件,严格控制特大城市人口规模。他认为,城镇化工作会议确定的整个框架不会变化,户籍登记制度也将在这个大的框架下探索,不会突破这个框架。

他说,到2020年还有7年的时间,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重点在“登记”,户口登记制度不会对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人口产生很大的冲击和压力,不论你到大城市、或是特大城市,还是中小城市,都要进行登记。登记可能会包含一些条件,比如稳定的住所和工作、交社保等。这与是北京户口、还是上海户口可能还是会有一定差别,它主要从社会治理程度来说,要了解哪些人来了,怎样提供相应的基本公共服务。户口登记是很重要的平台。

晨报记者 张璐

■新闻分析

改革最大障碍:户籍含金量不同

改革纵轴更为明晰

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刚刚落幕,针对广受关注的户籍制度改革问题,公安部副部长黄明17日表示,到2020年,要基本形成以合法稳定住所和合法稳定职业为户口迁移基本条件、以经常居住地登记户口为基本形式,城乡统一、以人为本、科学高效、规范有序的新型户籍制度。

此前,户籍制度改革的路线图已经公布。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全面放开建制镇和小城市落户限制,有序放开中等城市落户限制,合理确定大城市落户条件,严格控制特大城市人口规模。”

至此,“横轴”和“纵轴”——加快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时间和空间坐标更为明晰,下一步的关键就在于如何有效、有序推进。

“两条腿”必须同步推进

“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是推进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的一项重大任务。”黄明解读指出,“主要任务是解决已经转移到城镇就业的农业转移人口落户问题,稳步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水平,稳步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徐绍史16日谈到新型城镇化近期工作重点时也表示,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就是按照因地制宜、分步推进、存量优先、带动增量的原则,统筹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不难发现,两部委负责人的表述均强调了两点——“统筹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多位专家及受访群众认为,这两者恰如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两条腿”,必须协调统一、同步推进。

不同户籍享有不同权利

长期以来,随着时代发展和社会管理的需要,原本以人口登记为基本功能的户籍制度,逐渐附着教育、社保、医疗等诸多社会福利和公共政策。如今,这成为户籍制度改革的最大障碍。

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杨伟民认为,户籍制度本身很好改,关键是户籍背后依附的那些制度、服务、权利不一样,加大了改革的难度。

正如杨伟民所言原因,与当前明确的建制镇和小城市、中等城市、大城市、特大城市四级落户政策相对应的,是两种不同的人口迁移趋向——

一方面,中小城市户口含金量不高,农业转移人口不愿意放弃原有农村户口。一些乡镇干部细算了农村户口的优势:农民可在自家宅基地上建单家独院的住房;即使自己不种地,国家粮食补贴、土地流转租金等每亩每年有五六百元收入;若遇征地,一些城郊农民可能成为“百万富翁”。

另一方面,大城市尤其是特大城市面对大量涌入的外来人口,已经不堪重负,交通拥堵、环境污染、教育医疗资源紧张等“病症”日益显现。严格控制这类城市落户条件,是无奈而现实的选择。

中小城镇机遇会更多

统计显示,以常住人口为基数计算,当前我国城镇化率达到52.6%;但按照户籍人口计算,城镇化率只有35.3%。这说明有大量常住城镇的农业转移人口还不是城镇户口,处于“半市民化”状态,也说明许多地方落户门槛仍然较高,一些城镇吸引人口集聚的能力还不足。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刘莘表示,做强小城镇更符合现阶段我国实际发展需要。在大城市普遍“超载”的情况下,中小城镇的机遇反而会更多。

黄明指出,户籍制度改革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积极稳妥、统筹兼顾、扎实推进。对于农业转移人口这一群体来说,既要解决好其中暂不具备落户条件或者不愿落户城镇人口的教育、就业、医疗等基本公共服务保障问题,也要为他们公平有序落户提供阶梯式政策通道。

一些省市已出台方案

事实上,一些省市已经出台改革方案,开始有益探索。例如,云南在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过程中,一段时间内给予进城落户农民“城乡兼有”的特殊身份待遇,让农民既能享受农村惠民政策,又能平等共享城市的公共服务。又如,上海今年开始实行居住证积分制度,对在上海合法稳定居住和就业的持证人进行积分,积分达到标准分值的,可享受相应的公共服务待遇。对紧缺急需专业、特定公共服务领域、远郊重点区域、受到表彰奖励等实行额外加分。

一个普遍共识是,根据十八届三中全会的部署,在新型城镇化的顶层设计之下,此次户籍制度改革与有关领域改革统筹配套、协同推进,涉及面之广、人员之多、力度之大均前所未有,其核心正是实现“人的城镇化”。

“从近期看,要推动公共服务由户籍人口向常住人口扩展;从较长时期看,则要以义务教育、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公共文化、社会保障以及保障住房、就业服务等为重点,逐步完善符合国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的统一和服务水平的基本均衡。” 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彭森说。

据新华社

厉以宁:鼓励民资控股国企

“改成混合所有制后,国资委只要管资本就行了”

厉以宁说,城镇化和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将成为今后中国释放改革红利的两大推手。

晨报讯(记者孙春祥)“国有企业应该放开门户,允许更多的民间资本进入,并改为混合所有制。”国内著名经济学家、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名誉院长厉以宁昨日表示,城镇化和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将成为今后中国释放改革红利的两大推手,而在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方面,应该以民营企业为主导,鼓励民营企业去参股国有企业,甚至控股国有企业,使之成为混合所有制企业。

网易经济学家年会昨日在京举办,厉以宁在做名为“释放更多的制度红利”主旨发言时表示,改革是释放制度红利的一大渠道,而这种改革首先就体现在城镇化方面。“破除城乡不同的待遇、不同的权利,让城乡居民能够处在一个权力平等的地位。农村蕴含着极大的积极性,而目前这个积极性没被调动起来,问题在于户口把这种积极性限制住了。”

厉以宁表示,城镇化要打破户籍限制,但应该着眼于中国的国情。他提出,要采用“双轨制”让农民融入到城市,针对上海等大城市,应该实行“计分制”,让农民工在满足一定条件下加入当地户籍,而针对其他中小城市或小城镇,则应该走“分区推进”。

所谓“分区推进”,厉以宁表示,一是通过棚户区改造、搬走污染工厂等方法,将老城区改造成适宜居住的居民区、商务区、服务区等;二是将民营小微企业纳入到新建的工业园区、高新技术园区、试验区、物流园区等新城区,提高工业区人气;三是通过在新农村搞园林化、搞绿色经济,让公共服务到位,并提供城乡趋同的社会保障,以此来把新农村建成新社区。

除了城镇化之外,厉以宁认为,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鼓励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也是释放制度红利的一大方面。“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是我们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实现方式,国有企业应该门户放开、领域准入,允许更多的民间资本进入,鼓励民间资本控股国有企业,使之改组为混合所有制企业”。厉以宁提出,“国有企业改成混合所有制之后,国资委只要管资本就行了,不要再管企业”。

■新闻链接

格林斯潘警告中国经济出现泡沫

“我们得有足够的资本、创新的债务工具以及担保工具应对”

晨报讯(记者孙春祥)在昨日举办的网易经济学家论坛上,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通过越洋连线与中国经济学家共同探讨十八届三中全会之后的中国经济。格林斯潘表示,中国经济已经出现一些泡沫,并且这种泡沫可能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中国的三中全会是一个转折,中国希望可以转向私有的银行制度,我不是特别确定中国的银行系统发展到什么地步了,但通过我的观察,中国的银行系统越来越复杂,越来越跟美国的银行系统趋同,这可能导致中国银行业不可避免地将遇到美国银行系统所遇到过的问题。”

格林斯潘表示,当市场非常乐观的时候,就会出现泡沫,而只要是泡沫,最终都会破灭,历史告诉我们,泡沫破灭基本无法避免,所以应该更关注怎么应对泡沫破灭。格林斯潘认为,“我们得有足够的资本、创新的债务工具以及担保工具,这样在出现清盘时才可以很好的应对泡沫”。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重大部署,其中围绕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总体要求,明确了教育改革的攻坚方向和重点举措,对于促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决定》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直面现代化建设需要解决的体制机制问题,回应广大人民群众关切和期盼,在全面深化改革特别是推进社会事业改革创新方面把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摆在突出位置,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站在党和人民事业全局高度,加快社会事业改革创新、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政治决心和战略考虑。

(一)改革是新时期教育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

回顾改革开放35年的辉煌历程,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高瞻远瞩地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重要方针,20世纪80年代中期发布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坚定不移推进教育改革。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强调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战略地位,发布面向新世纪的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努力构建充满生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围绕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作出战略部署,特别是2010年发布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努力推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继往开来,形成了全党全社会关心支持教育改革发展的良好局面,我国人才培养体制、考试招生制度、现代学校制度、办学体制、管理体制等多方面改革正在向纵深推进。我国教育快速发展,从人口大国转变成为人力资源大国,正在向人力资源强国进军,这完全得益于持续深化的教育改革所注入的活力动力。

(二)教育改革是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我国发展进入新阶段、改革进入深水区,经济社会发展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教育也深度融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大潮之中。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布局中,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密切联系。按照《决定》关于“紧紧围绕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深化社会体制改革”的新部署和“必须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的新要求,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不仅要破除制约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促进教育体系自身完善,而且要与各项改革事业相互配合、协同攻关,为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

(三)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是满足人民群众对多样化高质量教育需求的可靠保障

我国已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由世纪之初的1000美元上升到目前的6000美元以上,社会开始由生存型消费进入发展型消费阶段,广大人民群众对通过接受良好教育提高自身素质、增强发展能力、改善生活质量,以及更好服务国家社会的愿望愈加迫切,也更为多样化。习近平同志明确指出,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就是要以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依归,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为主线,以改进政府教育管理方式、激发释放学校办学活力、构建全民终身学习体系为重点,努力满足人民群众对多样化高质量教育的现实需求。

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攻坚方向和重点举措

教育要发展,根本靠改革。《决定》关于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新部署新要求,集中反映了今后教育领域以改革推动发展、提高质量、促进公平、增强活力的总体思路,也明确提出了今后工作的攻坚方向和重点举措。

(一)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必须坚持立德树人基本导向

如果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那么,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之魂。《决定》明确提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形成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活动的有效形式和长效机制,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字里行间深深寄托着对青少年一代的殷切期望。我们党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的进程中,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极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赋予立德树人以深刻理论内涵和全新时代特征,意义非常深远。今后教育领域的所有改革,都必须坚持立德树人基本导向,始终高度重视教育和帮助学生打牢共同思想基础、端正政治立场和前进方向、砥砺品德陶冶情操、激发历史责任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将个人成长成才与投身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践紧密相连。

坚持立德树人基本导向,本质要求是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尽力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决定》要求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要求统筹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实行公办学校标准化建设和校长教师交流轮岗,不设重点学校重点班,破解择校难题,标本兼治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这就是要把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宏观政策要求细化为学校教育的具体安排,把中小学生尤其是小学生从过重课业负担下解放出来,使其腾出更多时间探究思考、加强锻炼、了解社会、参与实践。

坚持立德树人基本导向,必须积极为多样化、个性化、创新型人才成长提供良好环境和机制。《决定》强调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促进高校办出特色争创一流,以及推进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改革发展,清晰表明了我们党关于促进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学有所成、学有所用的政策基点。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必然要在更新教育观念、理顺结构体系、创新培养模式、加强能力建设、推动内涵发展上下功夫,全面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相适应的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教育体制机制,尽快办出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

(二)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必须有利于促进公平提高质量

教育领域综合改革要以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为着力点,加大攻坚力度,力求取得突破性进展。

考试招生制度就是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决定》明确了“探索招生和考试相对分离、学生考试多次选择、学校依法自主招生、专业机构组织实施、政府宏观管理、社会参与监督的运行机制”的改革方向,着眼于从根本上解决一考定终身的弊端,提出坚持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试行学区制和九年一贯对口招生;推行初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加快推进职业院校分类招考或注册入学;逐步推行普通高校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的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机制;探索全国统考减少科目、不分文理科、外语等科目社会化考试一年多考;试行普通高校、高职院校、成人高校之间学分转换,拓宽终身学习通道。相信这一制度改革的顶层设计,再跟进系列配套政策,将是我国教育考试招生制度系统性综合性最强的一次改革,将显著扭转应试教育倾向,更加有利于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科学选拔人才、维护社会公平,彰显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终身学习、人人成才的理念,为亿万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选择和成长途径,搭建符合基本国情的人才成长“立交桥”。

促进教育公平,是坚持社会主义制度下教育公益性普惠性的必然要求。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条件下,我国城乡、区域教育发展还不平衡,贫困地区、民族地区教育发展滞后状况有待改变。对此,《决定》在部署深化教育领域改革时强调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有效机制,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促进教育公平,需要循序渐进和制度创新,既要把促进公民受教育机会公平摆在突出位置,又要善用政策手段促进公共教育资源配置公平,还要更加重视促进教育制度规则公平。这些都将是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着力点。

(三)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必须构建政府、学校、社会新型关系

按照党的十八大精神,《决定》专门就加快转变政府职能进行具体部署。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创新行政管理方式,进一步简政放权,最大限度减少政府对微观事务的管理,特别是加快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推动公办事业单位与主管部门理顺关系和去行政化、建立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等等,都是亮点,必将为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创造良好外部环境。《决定》还提炼出教育管理和办学体制改革要点,大的方向就是构建政府、学校、社会之间新型关系,落实和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建设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

“深入推进管办评分离,扩大省级政府教育统筹权和学校办学自主权,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强化国家教育督导,委托社会组织开展教育评估监测。”《决定》提出的系列改革举措,关键在于推进中央向地方放权、政府向学校放权,通过建立“管办评分离”制度,明确各级政府责任,推进学校分类管理,规范学校办学行为,发挥社会参与作用,形成政事分开、权责明确、统筹协调、规范有序的教育管理体制。政府将更多运用法规、规划、标准、政策、公共财政、信息服务等手段,引导和支持学校发展。

“健全政府补贴、政府购买服务、助学贷款、基金奖励、捐资激励等制度,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决定》提出的极具创新性的政策要求,就是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健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办学主体多元、办学形式多样、充满生机活力的办学体制,要求各级政府因地制宜采取多样化政策措施,引导社会资金以多种方式进入教育领域,支持民办教育事业发展,并积极鼓励行业企业等社会力量参与公办学校办学,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体、全社会积极参与、公办教育和民办教育共同发展的格局。

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保障措施和行动路径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教育系统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继续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规划纲要的新阶段,对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来说也是难得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一定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关于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重大决策部署上来,抓住历史性机遇,统筹安排改革保障措施,坚定不移实现中央改革决策部署。

(一)进一步凝聚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共识

我国改革开放35年的经验表明,任何成功的改革都是上下左右通力合作、紧密配合,都是群众广泛参与、集体同心攻坚的结果。我们要把《决定》精神落到实处,必须科学分析、深刻认识当前教育体制机制积弊,尽快克服改革动力不足、缺乏有效措施手段、不敢或不愿打破常规的想法和做法,在各级政府、教育系统和社会各界中凝聚起改革的高度共识,形成深化教育改革的强大合力。按照中央的要求,凡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教育领域综合改革重大政策举措,一定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坚持改革力度、发展速度、社会可承受程度的统一。除完善专家咨询机制、注重配套政策措施到位等环节外,更重要的是从制度层面提高教育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水平,要求在重大教育改革实施前进行合法性审查和风险评估,根据需要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在改革实施中加强检查监督和定期评估,对于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妥善处理及动态调整,避免产生大的偏差,并加强党内监督、民主监督、法律监督、舆论监督,确保人民群众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行使顺畅,为重大教育改革付诸实施创造更加有利的环境。

(二)不断完善上下联动、各方协同创新的改革推进机制

改革是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如何避免改革的碎片化是包括教育系统在内的各地区各部门都要直面的问题。《决定》强调加强和改善党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领导,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并对各级领导班子和基层组织提出了明确要求。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在不同部门之间会有一定的职能交叉和需要协调的关系。围绕《决定》所布置的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各项重点任务,要在国家层面制定指导性意见,注意加强部委之间的政策协调,逐项明确本届政府任期内重大教育改革清单。地方要以加强本级教育统筹为重点,制定综合改革方案,落实国家重大教育改革任务,体现省域教育改革特征,重在解决本地的实际问题。国家建立鼓励支持改革激励机制,对改革成效显著的地区和学校,在资源配置、权力下放等方面给予更多倾斜支持。

(三)继续坚持系统设计、整体推进、重点突破、试点先行的改革路径

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必须立足基本国情、坚持全国一盘棋,但决不能“一刀切”。根据《决定》总结的“加强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促进”的改革重要经验,要继续沿着系统设计、整体推进、重点突破、试点先行的改革路径,按照《决定》提出的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任务以及2020年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的时间表,对国家和各地的教育改革试点进行整体评估,形成新的改革方案,加强统筹,多措并举,以点带面,扎实推进。

在深化改革中激发前进力量

——四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

本报评论员

“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坚定不移深化改革开放,是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反复强调的一个重大问题。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就是要深刻理解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重大意义、正确方向,不断激发全社会的发展动力和创造活力,把改革发展各项事业推向前进。

35年的改革开放,带来了中国社会的巨大进步,又不断催生着中国人民思想的伟大觉醒,升华了我们党对改革开放的深刻认识,增强了我们党的改革自觉。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改革开放永无止境,在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我们都要高举改革开放的旗帜,决不能有丝毫动摇。当前,我国发展面临一系列突出矛盾和挑战,我们推进改革的复杂程度、敏感程度、艰巨程度,一点都不亚于30多年前。唯有牢固树立进取意识、机遇意识、责任意识,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才能攻坚克难,奋力取得历史接力赛中我们这一棒的优异成绩。

全面深化改革,必须明确目标。把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揭示了改革的方向,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总引领,也是我们必须把握好的第一位要求。实现这一总目标,必须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这样的历程,必然要求改革是全面的改革,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各个方面的改革。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牵引和带动其他领域的改革,就能使各方面改革协同推进、形成合力。

越是深化改革,越要坚持正确方向。我们的改革,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不断前进的改革,偏离了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偏离了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就南辕北辙了。中国是一个大国,决不能在根本性问题上出现颠覆性错误。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这就要求我们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关系,处理好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全局和局部、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胆子要大和步子要稳、改革发展稳定等的关系,从而确保改革积极稳妥、健康有序推进。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最终决定力量。紧紧依靠人民,激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把最广大人民智慧和力量凝聚到改革上来。我们就一定能汇聚起强大正能量,把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描绘的改革蓝图一步步变为灿烂的现实。

新型城镇化,留得住浓浓的乡愁

——专家学者解读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的精彩表述

12月12日至13日,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明确了推进城镇化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基本原则、主要任务。与此同时,也廓清了关于城镇化建设的一些误区。其中,对于城镇化的一些精彩表述,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城镇化建设不能拔苗助长

会议表述:确定城镇化目标必须实事求是、切实可行,不能靠行政命令层层加码、级级考核,不要急于求成、拔苗助长。

现任国际金融论坛理事长的戴相龙曾当过5年的天津市市长,对于推进城镇化建设有实际工作经验。

“有的地方把农民的耕地集中起来,把农民赶到楼上,但是农民下了楼还得去种地,这就不叫城镇化建设了,而是典型的急于求成、拔苗助长。”戴相龙12月14日在国际金融论坛2013十周年年会上表示。

这个表述让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高级研究员管清友非常振奋。“这非常重要,否定了之前大拆大建、人为造城的思路。”他说。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张立群表示,城镇化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要遵循规律、因势利导、顺势而为、水到渠成。一定要避免造城运动,防止城市低水平扩张。这就要求我们要转变发展方式、转变发展理念。

“城镇化最重要的指导思想是以人为本,就是农民进城成为市民,要提高素质,日子比原来过得更好,而不是起来更多的房子,把更多的人挤到城市。”戴相龙认为,没有产业不可能有城镇化建设,只有农民离开了农村,融入城镇产业发展,城镇化建设才会自然而然,也就是顺势而为。

中国人民大学土地规划研究中心主任严金明表示,从历史发展来看,先有市后有城,城市在发展初期都是由产业带动发展起来的。“找个地方建空城,没有任何产业,光把人聚集在这里,一时可以,但长远来看没有形成城市本身内在的良性循环。”

不是每个城镇都要长成巨人

会议表述:城镇建设用地特别是优化开发的三大城市群地区,要以盘活存量为主,不能再无节制扩大建设用地,不是每个城镇都要长成巨人。

盘活存量在实际执行中面临不少阻力。“使用存量土地涉及拆迁、补偿,代价高,难度高,牵涉很多社会问题;增量土地好规划、好使用、成本低,所以地方政府更热衷于增量土地的开发。”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副所长高国力说,要想把住建设用地的闸门,就要真正有效地管住增量,制定更严格的程序、指标,才能逼迫地方政府优化、整合存量建设用地,提高利用效率。

在张立群看来,只有从根本上界定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才能遏制住政府大规模城市扩张的冲动。“城镇化不是意味着某个城市自身膨胀得多快、多大,而是意味着城市之间关系的完善,大、中、小城市各有定位、功能互补,形成系统完善的城市群。”

戴相龙刚从央行行长转任天津市市长时,对于城镇化建设,是从规划、定位抓起的。“城镇化建设第一条要义就是定位,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小城镇,各有什么禀赋,有什么产业,定位得好一路顺风,定位不好造成浪费。”他说。

城镇化建设也要有“自知之明”,不是每个城镇都能成长为巨人。张立群表示,城镇化不是规模越大越好,更重要的是内涵,城市之间的基础设施建设体系要打通。

“根据各个城市不同的资源禀赋,形成有特色的城市产业体系,强化城市间的分工协作,从而增强中小型城市的产业承接能力,实现就近的城镇化。”严金明说。

划定每个城市特别是特大城市开发边界

会议表述:根据区域自然条件,科学设置开发强度,尽快把每个城市特别是特大城市开发边界划定,把城市放在大自然中,把绿水青山保留给城市居民。

北京大学旅游研究与规划中心主任吴必虎表示,有的官员、城市习惯于用工业来主导城镇化,但是雾霾和土地财政已经让旧的城镇化道路走到了尽头。

“自然环境一旦被改变再恢复就很难了,城镇化发展不能为了现任政府或是某任政府的政绩,而是要考虑子孙后代,是千年大计。”张立群说。

一方面要把绿水青山保留给城市居民,一方面农民进城需要就业。如何平衡二者关系?“把就业机会主要集中在服务业,这是未来城镇化发展主要目标。”吴必虎说,“过去从上到下我们不习惯怎么用现代服务业为主要推动力促进城镇化,大家习惯于盖工厂。用商业、旅游业、创意产业推动城镇化,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一个挑战。”

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会议表述:要体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以往的工作规划大多是物质规划、技术规划,‘乡愁’一词带着社会、文化因素融入规划,这是很少见的。” 严金明表示,城市建设有一个原则是因势利导,但一些城市建设中并非如此,比如有的遇到山推平了,有的把弯曲的河流改成直的。因此好多城市千篇一律,实际上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个性,在规划的过程中一定要尊重自然。

“这些年我们身边多少村落不见了?有多少亲朋好友分散到不同的城镇里头去了?原来的社会关系、宗族关系都不见了,这难道是我们想要的城镇化吗?”管清友对这句话颇有感触。

张立群指出,我们正处在社会形态发生改变、城乡布局正在调整的时代,随着城镇化的推进,一部分村庄的消失是不可避免的,但并不意味着村庄要彻底消失。

张立群说,在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中,要注意保留村庄原始风貌,特别是要保护一些经历了几百年甚至上千年历史的村庄,尽可能在原有村庄形态上改善居民生活条件。中央提出的“慎砍树、不填湖、少拆房”就体现了对这种传统“乡愁”文化的保护。

对于这句诗意的描述背后,高国力则认为,是对城市内部空间合理科学布局的形象化描述。“如果建设用地都用于工业,而用于生态、居住的土地没有合理划分和使用,就会造成城市空间结构失调,土地利用失衡。”

高国力提醒说,现在中小城市处于快速增长期,人口会进一步增加,建设用地规模会进一步增长,尤其要关注结构优化,功能完备的规划与实施,才能让乡愁留住。

(本报记者熊建、黄碧梅、林丽鹂、林琳采写)

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

楼继伟

建立现代财政制度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立足全局、面向未来提出的重要战略思想,是中央科学把握现代国家发展规律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抓住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环节,对于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建立现代财政制度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财政制度安排体现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中央与地方关系,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各个方面。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财税体制改革和财政制度建设。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财税体制历经多次调整,大体上经历了从“统收统支”到“分灶吃饭”的包干制、再到“分税制”的沿革历程。其中,1994年实施的分税制改革是我国财政制度建设的里程碑。分税制财政体制的建立及其后的调整完善和稳健运行,为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奠定了良好基础,充分调动了地方、企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实现了政府财力增强与经济高速增长的双赢目标,增强了中央宏观调控能力,对推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对外开放、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

当前,我国已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既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也面临前所未有的风险挑战,尤其是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这些问题从机制上看,都与现行财税体制改革不到位有一定关系。就财政自身而言,随着国内外形势和我国发展阶段的变化,现行财税体制的制度优势正在削弱。主要表现:一是预算管理制度的完整性、科学性、有效性和透明度不够,预算管理偏重收支平衡状态,支出预算约束偏软,不利于依法治税和人大监督。二是税收制度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改革、转型的新形势,特别是在解决产能过剩、调节收入分配、促进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功能较弱,税收优惠政策过多过滥,不利于公平竞争和统一市场环境建设。三是中央和地方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存在不清晰、不合理、不规范等问题,转移支付制度不完善,项目过多,规模过大,资金分散,常有配套,不利于建设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财政体制和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四是财政收入中低速增长与支出刚性增长矛盾加剧,加之支出结构固化僵化,财政赤字和债务风险加速积聚,财政中长期可持续面临严峻挑战。

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建立现代财政制度,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快转变政府职能的迫切需要,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建立健全现代国家治理结构、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要求我们围绕建立现代财政制度这一重大任务,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原则,立足基本国情,借鉴国际经验,以现行体制为基础,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结合,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加快形成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利于建设公平统一市场、有利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现代财税体制机制。

建立完整、规范、透明、高效的现代政府预算管理制度

现代政府预算制度是现代财政制度的基础。预算编制科学完整、预算执行规范有效、预算监督公开透明,三者有机衔接、相互制衡,是现代预算管理制度的核心内容。当前,应重点推进以下几个方面的改革和制度建设。

改进年度预算控制方式。根据现行预算法相关规定,目前我国预算审批包括收入、支出和收支平衡三个方面内容,但核心是收支平衡,而不是支出规模与政策,这在客观上容易带来预算执行“顺周期”问题。也就是说,当经济下行时,一些财税部门为了完成收入任务可能收“过头税”,造成经济“雪上加霜”;当经济过热时,财税部门完成收入任务后又容易搞“藏富于民”,该收不收,造成经济“热上加热”。这既不利于依法治税,也会影响政府逆周期调控政策效果。因此,《决定》明确提出,“审核预算的重点由平衡状态、赤字规模向支出预算和政策拓展。”与此同时,收入预算应从约束性转向预期性。这是我国预算审批制度的重大改革,必将有利于加强人大对政府预算的审查监督,也有利于改善政府宏观调控、促进依法治税。

建立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预算审核重点由财政收支平衡状态向支出政策拓展后,收入预算从约束性转为预期性,预算执行结果有别于预算预期的平衡状态将成为常态,特别是年度预算赤字可能突破。要进一步严格规范超收收入的使用管理,原则上不安排当年支出。年度预算执行超赤字,要建立跨年度弥补机制。为确保财政的可持续,全国年度总赤字规模应设置一定的警戒线。为实现跨年度预算平衡,还应抓紧研究实行中期财政规划管理,增强财政政策的前瞻性和财政可持续性。

清理规范重点支出挂钩机制。据统计,目前与财政收支增幅或生产总值挂钩的重点支出涉及教育、科技、农业、文化、医疗卫生、社保、计划生育等7类,2012年仅财政安排的这7类重点支出即占全国财政支出的48%。支出挂钩机制在特定发展阶段为促进上述领域事业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也不可避免地导致财政支出结构固化僵化,肢解了各级政府预算安排,加大了政府统筹安排财力的难度,而且不符合社会事业发展规律,容易引发攀比,甚至导致部分领域出现了财政投入与事业发展“两张皮”、“钱等项目”、“敞口花钱”等问题。这也是造成专项转移支付过多、预算管理无法全面公开、资金投入重复低效的重要原因。为此,《决定》明确提出,“清理规范重点支出同财政收支增幅或生产总值挂钩事项,一般不采取挂钩方式。”这有利于增强财政投入的针对性、有效性和可持续性。各级财政部门要实事求是地推进清理规范工作,并继续把这些领域作为重点予以优先安排,确保有关事业发展的正常投入。

完善转移支付制度。完善一般性转移支付的稳定增长机制。增加一般性转移支付规模和比例,更好发挥地方政府贴近基层、就近管理的优势,促进地区间财力均衡,重点增加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的转移支付。中央出台减收增支政策形成的地方财力缺口,原则上通过一般性转移支付调节。清理、整合、规范专项转移支付项目。大幅度减少转移支付项目,归并重复交叉的项目,逐步取消竞争性领域专项和地方资金配套,严格控制引导类、救济类、应急类专项,对保留的专项进行甄别,属于地方事务且数额相对固定的项目,划入一般性转移支付,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及时清理专项转移支付项目。

建立政府性债务管理体系。为切实加强政府债务管理、防范和化解财政风险,《决定》提出,“建立权责发生制的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建立规范合理的中央和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及风险预警机制。”这意味着建立在地方政府信用评级基础上地方发债的管理体制。

实施全面规范的预算公开制度。借鉴国际经验,从我国实际情况出发,注重顶层设计、明确实施步骤,积极稳妥推进预算公开。逐步扩大公开范围、细化公开内容,不断完善预算公开工作机制,强化对预算公开的监督检查,逐步实施全面规范的预算公开制度。

建设有利于科学发展、社会公平、市场统一的税收制度体系

现阶段,深化税制改革需要把握以下几点:一是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调节社会财富分配、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环境,促进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发展。二是坚持税费联动、有增有减,保持宏观税负相对稳定。既要考虑保障国家事业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正常需要、适当集中财力,也要考虑有关方面特别是企业和居民的承受能力。三是有利于培育地方主体税种,调动地方组织收入的积极性和自主性。四是尽可能不开征新税种,适当简并现有税种与税率,税制设计尽可能简单透明,减少自由裁量权,降低征管成本。五是加快税收立法步伐,推进依法治税。

进一步发挥消费税的调节功能。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居民消费水平提高,现行消费税制度存在征收范围较窄、课税环节单一且靠前、税基偏小、税率结构欠合理等问题,对消费行为调控作用总体偏弱,迫切需要进行改革。消费税改革的重点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居民消费水平的变化,适当扩大消费税的征收范围,将一些高耗能、高污染产品以及部分高档消费品等纳入征税范围;调整征收环节,弱化政府对生产环节税收的依赖,促进解决重复建设和产能过剩问题,努力提高经济发展质量;调整部分税目税率,进一步有效发挥消费税的调节作用。

加快房地产税立法,适时推进相关改革。完善房产税等相关制度,有利于稳定市场预期,引导居民形成合理的住房消费,也有利于为地方政府提供持续、稳定的收入来源。要坚持积极稳妥的方针,认真总结房产税改革试点经验,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立税清费,适当减轻建设、交易环节的税费负担,提高保有环节的税收。

加快资源税改革。从经济发展角度考察,资源税从量计征,极易造成税负水平偏低,难以发挥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作用,改革迫在眉睫。重点是推进煤炭等重要矿产品资源税从价计征改革,清理相关收费基金;适当提高其他仍实行从量计征的资源品目税额标准,进一步发挥税收的调节作用。

推动环境保护费改税。为发挥税收在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方面的调控作用,促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要按照正税清费、循序渐进、合理负担、有利征管的原则,参照国际通行做法,将现行排污收费改为环境保护税,税率设计要综合考虑现行排污费收费标准、实际治理成本、环境损害成本和收费实际情况等因素。

全面推进增值税改革。按照税收中性原则,全面实行营业税改征增值税,建立符合产业发展规律、规范的消费型增值税制度,消除重复征税问题,更好地发挥市场作用,激发企业活力,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与商业模式创新。今后,要在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全面实行“营改增”的基础上,适时将其他服务行业分步纳入改革范围,实现“十二五”完成“营改增”的改革目标。同时,适当简化税率。

清理规范税收优惠政策。目前,各种税收优惠区林立,已批准或正在申请待批的优惠政策几乎涵盖了全国所有省份;有些地方政府或财税部门执法不严或出台“土政策”,甚至通过税收返还等方式,变相减免税收,制造政策“洼地”。区域性税收优惠政策过多过滥,不利于实现结构优化和社会公平,影响了公平竞争和统一市场环境建设,不符合建立现代财政制度的要求。因此,《决定》明确提出:“按照统一税制、公平税负、促进公平竞争的原则,加强对税收优惠特别是区域税收优惠政策的规范管理。税收优惠政策统一由专门税收法律法规规定,清理规范税收优惠政策。”

健全中央和地方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财政体制

中央和地方财力与事权相匹配是包容性很强的表述,也是历来的提法。如何科学合理分配财力和事权,《决定》作出了明确部署。

完善中央和地方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目前,我国中央和地方政府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不清晰、不合理、不规范,制约市场统一、司法公正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一些应由中央负责的事务交给了地方承担,一些适宜地方负责的事务中央承担了较多的支出责任。同时,中央和地方职责交叉重叠、共同管理的事项较多。这种状况客观上造成地方承担了一些不适合承担的事务,而中央不得不通过设立大量专项转移支付项目对地方给予补助。这种格局不仅容易造成资金分配“跑部钱进”、“撒胡椒面”现象,而且容易造成中央部门通过资金安排不适当干预地方事权,影响地方的自主性、积极性,还会造成地方承担中央事权与地方的积极性不一致,导致执政行为不当,影响市场统一、公正。贯彻落实《决定》要求,应立足于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在转变政府职能、合理界定政府与市场边界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公共事项的受益范围、信息的复杂性和不对称性以及地方的自主性、积极性,合理划分中央地方事权和支出责任。一是适度加强中央事权。将国防、外交、国家安全等关系全国政令统一、维护统一市场、促进区域协调、确保国家各领域安全的重大事务集中到中央,减少委托事务,以加强国家的统一管理,提高全国的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二是明确中央与地方共同事权。将具有地域管理信息优势但对其他区域影响较大的公共产品和服务,如社会保障、跨区域重大项目建设维护等作为中央与地方共同事权,由中央和地方共同承担。三是明确区域性公共服务为地方事权。将地域信息性强、外部性弱并主要与当地居民有关的事务放给地方,调动和发挥地方政府的积极性,更好地满足区域公共服务的需要。四是调整中央和地方的支出责任。在明晰事权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中央承担中央事权的支出责任,地方承担地方事权的支出责任,中央和地方按规定分担共同事权的支出责任。中央可通过安排转移支付将部分事权支出责任委托地方承担。根据事权和支出责任,在法规明确规定前提下,中央对财力困难的地区进行一般性转移支付,省级政府也要相应承担起均衡区域内财力差距的责任,建立健全省以下转移支付制度。

进一步理顺中央和地方收入划分。《决定》提出,“保持现有中央和地方财力格局总体稳定,结合税制改革,考虑税种属性,进一步理顺中央和地方收入划分。”这一要求综合考虑了我国地方政府承担事权和支出责任的实际情况,既有利于保证中央履行职能和实施重大决策,又有利于保障地方既得利益、培育地方主体税种、调动地方积极性,从而有利于形成改革共识、确保改革顺利进行。贯彻落实《决定》要求,要根据税种属性特点,遵循公平、便利和效率等原则,合理划分税种,将收入周期性波动较大、具有较强再分配作用、税基分布不均衡、税基流动性较大、易转嫁的税种划为中央税,或中央分成比例多一些;将其余具有明显受益性、区域性特征、对宏观经济运行不产生直接重大影响的税种划为地方税,或地方分成比例多一些,以充分调动两个积极性,为实现“五位一体”的全面小康提供制度保障。

《新闻1+1》2013年12月13日完成台本

——明年的中国经济,怎么走?

主持人 董倩:

晚上好,欢迎您收看正在直播的《新闻1+1》。今天下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闭幕了,与往年相比,今年的会议在会期上是比往年要长,是四天。由于这次会议是在三中全会之后召开的第一次经济工作会议,那么人们也就非常的关注,在三中全会之后,三中全会反复提及的改革在经济领域方面将会呈现出什么样的变化。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关注。

解说:

今天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为期四天,不但打破了历年来会期绝大多数为三天的惯例,也创下了十多年来会期最长的记录。作为中共中央召开的最高层次的经济工作会议,它的任务不仅要总结当年工作,更重要的是要对下一年经济工作提出总体要求和指标任务。十八届三中全会刚刚闭幕,面对一系列历史性的重大部署,每一个人都清楚明年的经济所面临的压力。

刘永好 新希望集团董事长:

它不单单满足我们十三亿人,吃得饱、吃得好的问题,还要满足数亿农民的工作和就业的问题。

高尚全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名誉会长:

政府是什么?政府是创造环境的主体,老百姓和企业是创造财富的主体。

解说:

中国的经济影响有多大?看一看国外媒体对今年会议的报道就能感受到。早在会议召开第一天,美国彭博新闻社就报道称,中国最高领导曾宣布对中国经济实施雄心勃勃的改革,现在他们正在研究如何实现这份改革计划。韩联社从本月初举行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嗅出了中国经济明年定调为“稳中求进”。新加坡联合早报则把重点放在了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是否会调低明年的GDP增长目标上。经济运行下行压力、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结构性就业矛盾、生态环境恶化、食品药品质量堪忧、社会治安状况不佳,这些问题都在深刻影响着中国的经济发展。

值得注意的一个细节是,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召开第一天,国家统计局发布了今年11月份主要经济数据。

潘建成 国家统计局经济景气监测中心副主任:

总体来看,走势非常平稳,按照目前的情况来看,全年经济实现7.5%的增长,应该是没有悬念。

解说:

经济稳增长的背后是保就业的现实考量。根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目前GDP增长一个百分点,能够拉动130万甚至150万人就业,但2014年就业压力不容乐观。明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数将达727万人,比2013年增加28万。加上农民工就业,新增就业人口将突破千万人大关。

主持人:

我们看每一年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最重要的就是要看它对来年的经济发展,将用什么样的词汇去表述,因为这个关键词实在太重要了,它会在第二年的经济运行中直接的就体现出来。我们不妨回顾一下从2008年在全世界遭受了金融危机,以至后来的经济危机以后,那么中国的这个定调都是什么。

你看2008年定调2009年是“保增加、促发展”,大家知道在这一年有4万亿的投入。那么到了2009年,中央决定再进一步促进经济的发展,于是叫“转方式、调结构”。那么到了2010年的时候,中央发现经济过热,这时候通胀已经表现出相对严重,因此在2010年定调2011年的时候是三个字“稳”、“调”还有“控”。那么到了2011年就是“稳中求进”。2012年“稳中求进”。到了今年再定调第二年的时候,同样使用了“稳中求进”四个字,但是大家发现又多了四个字的表述,就是“改革创新”,这是在三中全会上反复出现的一个关键词。

怎么看待今年对于明年经济发展的表述,我们来连线一下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的迟福林院长。迟院长,您怎么看待对于第二年,2014年经济发展的这个八个字的表述“稳中求进、改革创新”?

迟福林 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

我想“稳中求进、改革创新”是今年最重要的一个指导思想,我们讲稳中求进和以往的有区别,就是在短期保持7%左右增长的同时,要为中长期的增长奠定基础。第二,它最重要的强调用改革的办法、思路,来改善宏观调控,这个特别重要。因为我们市场尤其公平竞争的市场,宏观经济稳定,宏观经济平衡的重要因素之一。所以用改革的办法来改善宏观调控,最重要的我们要更多的用市场的办法,而不是用行政的办法来宏观调控。 第四,我想最重要的就是它这个改革创新,明年或者近期我们一些改革可能有加快的趋势,比如资源价格改革,比如利率汇率改革,比如财税改革、国企改革等,恐怕在近期或者明年,都会有突破性的进展。


主持人:

迟院长,人们除了关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给第二年经济发展,它有一个关键词的定调之外,人们还非常关注GDP在未来会用什么样的速度去发展,当然这个数字不会呈现在这次会议上,而是第二年的两会。但是我们在这次会议中发现了一个非常一种以前没有见过的表述。您看,要全面认识持续健康发展和生产总值增长的关系,抓住机遇保持国内生产总值合理增长、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关键的话在这,“努力实现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在得到提高的同时,又不会带来后遗症的速度。”好了,迟院长您给我们解释一下,这个是什么样的速度?既保证了质量和效益,又不会留下后遗症?

迟福林:

这个提法也是一个新的提法,我们经济增长的合理增长区间,我认为未来恐怕从明年或者中期来看,7%或者略高一点是一个合理的增长。那么这样的一个增长,第一,为我们调结构,改善经济质量、提高经济效益留下了空间。第二,不至于造成更多的经济风险的后遗症。更重要的这里提出了可持续的健康发展,我想这个提法特别重要,尤其我们现在的情况来看,怎么样以经济健康发展为目标,以维护生命健康为导向的这样一种资源配置和发展方式,我想这样一个可持续的健康发展,恐怕第一它以绿色增长为突出特点。第二,它要以促进生命健康为基本前提,现在雾霾的问题。第三,要以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为主体结构,这为我们保增长的同时,如何调结构提出一个路子,也为保持短期可持续增长的时候,实现中长期可持续健康发展,提了一个重要的指导思想。

主持人:

迟院长,刚才我注意到您提到了一个数字,就是7%,但是我们也注意到,李克强总理在10月份的时候,他在一个经济形势报告会上,他提到了如果要保证新增就业1000万,城镇失业率是4%左右的话,要7.2%的增长。换句话说,又要保证这个增长在一定的数值上不能够掉下来,同时又要保证就业等等等等。要满足如此之多的条件,您的评估。

迟福林:

GDP的增长速度和就业是很密切的相关。我们前些年一直谈不能低于8,低于8我们的就业就出毛病了。现在我们说不能低于7,不能低于7.2,这个都很重要。问题在于,第一,一定的GDP,在我看来7这个GDP,那么它对于促、就业是一个最基础的条件。第二,更重要的我讲7,或者略高于7,那么重要的在这个7左右,是一定有调结构。比如说我们大学生就业难,可是要解决大学生的就业,我们出路在哪里呢?就是大力发展服务业,使更多的大学生进入白领阶层,这是扩大就业渠道,尤其解决大学生就业的一条主要的出路。所以不仅要看GDP的增速,而且要看结构,尤其是服务业发展的结构对就业理论的影响。所以最重要的是把这两个问题结合起来。如果在7左右,结构调整尤其服务业的发展有一定进展,我们1000万的就业是可以解决的。

主持人:

好,非常感谢迟院长,稍后我们还会有更多的问题请教您。除了人们关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主题词的表述,还有GDP的发展速度是多少之外,人们还非常关注另外两个政策,一个是货币政策,一个是财政政策。我们不妨回顾一下,从2008年开始,财政政策一直是稳健、积极、积极、积极;货币政策是从紧、适度宽松、稳健和稳健。如果我们比较一下今年和去年的表述,就会发现不管是财政政策还是货币政策,用的形容词都是一样的,就是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怎么看待相同?相同之下是否会出现微妙的不同?我们接下来继续连线中国农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向松祚先生。向先生,刚才我们已经说了,在文字表述上是相同的,但是您看这种在相同的表述之下,因为它是不同的背景,因为我们知道三中全会反复提到改革,而且刚才说到了有八个字的关键词。那么在这种背景下,您觉得这种不变,是否里面也有变的含义?比如说货币政策是否会在这个货币的发行量上出现变化,要稳住货币的发行量?

向松祚 中国农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

是的,刚才因为您讲,我们这几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于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定调用词基本一样,叫“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但是用词虽然一样,含义却是完全不同的。今年我们中央经济工作定调的积极的财政政策,这个“积极”主要体现在双减,也就是要削减财政开支,调节这个财政的支柱机构。同时我们要进行大规模的这个结构性的减税。所以从2014年开始,我相信三公经费,楼堂馆所,当然楼堂馆所可能要全面停下来,三公经费也会得到大幅度的削减。当然,利用财政资金、公款吃喝、铺张浪费的现象一定要全面的遏制。那么在这个大的背景下,我们过去的积极的财政政策,可能主要在收入上要想一些办法怎么征收,但是随着经济增收的放缓,这一次的工作会议明确讲经济下行的压力仍然存在。经济下行,我们财政收入的增长速度,特别2013年我们看出来增长速度在下降。在这个背景下,我们必须从支出结构上想办法,怎么实现这个财政的基本的平衡。同时要通过结构性的减税,来激发企业和市场的活力。所以今天稳健的积极的财政政策,这个积极主要体现在支出结构的调整上。那么货币政策的稳健,这几年我们都是这么提,但是2014年的货币政策会有非常重要的变化,这个稳健主要是总量的稳健,但是结构上必须要进行大规模的调整。也就是说李克强总理反复强调的怎么盘活存量。

所以我预计在2014年有一些行业的贷款一定要停掉,有一些行业的贷款必须大幅度缩减,有一些行业的贷款需要支持。比如我们对于“三农”、小微企业,对于新兴行业、对于服务业、对于大学生的创业,这些行业在现在要大力支持,但是对于“两高一剩”,特别对于这次经济工作会议强调的过盛的产能的行业,贷款肯定要停掉的。对于房地产、钢铁很多行业的贷款,不能说停掉,但是也必须至少缩减。对地方融资平台的贷款,也必须要在稳中削减,特别是对于省级以下的这些地方的融资平台贷款,我相信基本要停掉,所以这个稳健的货币政策主要体现在结构的调整。

主持人:

好,谢谢向先生,稍后有更多的问题向您请教。我们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看到了这样的表述,就是在未来的一年,中国的发展经济形势将极为复杂,世界的经济形势也将呈现出不确定、不稳定,那么到底未来的一年中国的经济发展会呈现出一种什么样的状况?我们继续关注。

解说:

今天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特别提到了要着力防控债务风险,要把控制和化解地方政策性债务风险作为经济工作的重要任务。

今年6月,审计署公布的2012年度,地方政府性债务审计结果显示,36个地区中的部分地区和行业债务风险凸显,由9个省会城市本级政府赋有偿还责任的债务率已超过100%,最高达189%。地方政府性带来的负面影响值得重视。

刘家义 国家审计署审计长:

如BT(建设移交)融资,年利率最高达20%,且不易监管,蕴含新的风险隐患。二,部分地区债务增长较快,有的过度依赖土地收入和举借新债偿还。

高培勇 中国社科院财政与贸易经济研究所所长:

所以对于这部分债务,拿什么样的财力去偿还,这是一个比较大的事,搞不好,它就有发生区域性和系统性金融风险的这种可能。

解说:

审计还发现,36个省本级及省会城市本级,两年间新举借的债务中,采用信托、违规集资等方式融资2180.87亿元,其中违规集资30.59亿元。融资成本普遍高于同期银行贷款利率。

刘力云 审计科研所副所长:

它深层次的原因还是在于地方政府,它想要做这些事情它没有钱。比如说我们现在下一步,我们可能还面临比如说更进一步地推进城镇化,那它要搞建设,它哪里去取得这些资源,然后税收不能够满足它,那它怎么办?它就去举债。国家不允许它举债,它怎么办呢?就采取有很多的办法去变相地去举债。

解说:

今年7月底,审计署表示,将组织全国审计机关对政府性债务进行审计,也就是说要摸底地方政府债务。

崔振龙 审计科研所所长:

经过上一次审计,地方政府债务在管理上应该说有了很大的提升,但是又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那么比较突出的问题就是地方政府债务的增长速度比较快,仍然在持续地增长,这是一个值得重视的,应该说是提示了一个很重要的风险。

解说:

除了防控债务风险,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依然是舆论关注的焦点。会议指出,做好明年经济工作,必须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而就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召开期间,12月11日,财政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11年1-11月累计,全国财政收入同比增长9.9%。其中中央财政收入同比增长与6.5%,地方财政收入同比增长13.1%,中央与地方有一个明显的差异。

刘尚希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副所长:

整体来看地方的财政收入增长更快,大体比中央财政收入要增长高出一倍。那么具体的成因,一个就是从中央财政收入增长来看,受外贸方面的影响比较大,像进口环节的税收,增长比较缓慢。地方的财政收入增长比较快,主要是受地方房地产成交量的回升的影响,这一块对地方财政收入的影响是比较明显的。

主持人: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明确下来,明年六项经济工作的重点,第一项我们看到是切实保障国家的粮食安全。那么怎么看待这个出现在第一位?接下来我们连线向先生。向先生您怎么看,粮食安全排在第一位的经济工作,您怎么看?

向松祚:

对,这是这次经济工作会议一个非常特别的地方,可能很多人不太理解,为什么把粮食安全战略放在第一位。实际上很多人忽视了我们现在有越来越多的粮食的品种,甚至从总量上更多的依赖于进口,越来越多地依赖于进口,这个里面就会产生非常大的问题,特别从长期来看,有一些我们的农业可能会萎缩,由于大量的进口的粮食,使得我们这些品种就会减少生产,我们在这个方面的产业升级换代、科技进步也会停滞。

那么与此同时,这次经济工作会议它对国际形势有一个非常准确的判断,也就是说国际形势是不确定、不稳定,尤其是大宗商品价格,这就包括粮食。粮食的价格在非常不稳定的条件下,如果国际市场出现很大的问题,而且我们有很多的粮食依赖进口,一旦出现问题,一些国际的出口商如果停止对中国的出口,或者大幅度提高粮食的价格,对整个中国粮食的供应就会产生动荡。一旦粮食出现动荡,我们知道这不仅是一个经济的问题,而且是关系到整个国家长治久安的一个核心的话题,关系到社会稳定的核心话题。通常老百姓讲,“家中有粮,心中不慌”。如果粮食的价格出现大幅度波动、大幅度上涨,那一定会出现社会问题,所以我觉得这是整个经济的核心的基础,这里面提的就是要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这里面适度进口非常关键,也就是说我们的进口不能过度,过度依赖进口,一定对我们的长期的粮食安全会构成巨大的威胁。

主持人:

好的,向先生,我抱歉打断您,谢谢您给我们解释为什么国家会把粮食安全放在未来经济工作的第一位,感谢。接下来我们还是要连线迟院长,因为在这次经过工作会议上我们又看到了改革反复出现,而且对于下一步的改革,他提出了这样的一个话,就是对方向明、见效快的改革,属于地方和部门的,可以授权操作的这样的改革,明年或者近期就可以加快推进。另外还提到了比如在中央层面需要的改革。另外到现在为止,大家认识不深入,但是又必须要推进的改革等等等等。对这些有轻重缓急,还有一个眼前和长远的改革,在这次会议上都有了一个勾勒,怎么看待这种推进的步骤?我们接下来连线迟院长。迟院长,您怎么看待?

迟福林:

我对这段话我想用六个字概括,全面深化改革上我们表现“坚定”、“务实”、“有力”。“坚定”就是我们强调把改革贯穿于经济发展各个领域、各个环节,尤其是着力发展,这个指导思想很明确。第二,“务实”,刚刚你讲的四个方面,这是从实际出发,务实推进改革的行动路线。第三就是有力。我们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是在中央政治局常委领导下开展工作,最高层的。第二,各地区各部门都要指定一个机构负责改革,而且主要领导同志要亲自抓。所以这样就使得我们能看到,第一,很多改革可能很快落地。第二,对全面深化改革有信心。

主持人:

谢谢迟院长,因为时间的关系不得不打断您了。那么今天闭幕的这个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让我们看到,2014年中国的经济将会往何处去?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它是基础,决定着国家的未来,但是归根到底经济发展它要让我们每一个老百姓从中受益。

十八届三中全会11月12日闭幕,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发起“全面改革总动员”。一个月来,全会部署的多项改革已现雏形或已经启动,本报据公开报道统计,《决定》60项改革任务已有至少17项启动。在此,我们选取反腐、司法、民生和政府职能转变4个角度进行了观察。综合新华社电

反腐倡廉

对领导干部的考核与规范频出新招

继11月下旬公布《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后,中央12月8日又公布了新修订的《党政机关国内公务接待管理规定》,意在革除公款吃喝“顽疾”,被媒体冠以“26条铁律”。分析称,几乎每一条新规的制定与发布,都能展现中共高层的反腐意志。

随着改革步入深水区,反腐工作也迎来了重要的转折点,纪律检查体制改革的原则、方向和具体思路得以进一步明确。

三中全会闭幕后,中央纪委次日即在京召开会议,就相关改革作出部署。后又连续多日在其官方网站刊发对《决定》的系列解读文件,内容涉及“领导干部工作生活保障制度”、“加强和改进对一把手监督”和“进一步健全改进作风常态化制度”等方面。12月11日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刊文指出,将适时开展对领导干部住房、办公用房、公务用车的专项清理工作,对违规多占超配的,一律清退。

全国政协常委、复旦大学教授葛剑雄近日接受媒体采访时透露,他今年全国两会上关于“制定离任国家领导人礼仪规定,明确退休官员待遇”的提案已经得到答复。提案承办单位在答复函中称,正在对省部级干部生活待遇规定进行修订,党和国家领导人生活待遇规定也正在研究修订。

中组部近日也出台新规,明确地方干部考核不再以GDP论英雄,不搞GDP及增长率排名。这被外界解读为通过干部考核制度改革推动党风政风转变。

目前,试点财产公开、改革纪检体制等多个反腐新动作也在进行之中。针对反腐“加速度”,舆论指出,这不仅显示了中共反腐败的坚强决心,也是对三中全会强调制度反腐的积极回应。

司法改革

防范冤假错案,司法公开成亮点

一个月来,最高法力推审判流程公开、裁判文书公开、执行信息公开三大平台,以司法公开为突破口推进司法改革、促进司法公正的思路已然明晰。

三中全会闭幕不到10天,11月21日,最高法率先迈出改革大步,出台《关于建立健全防范刑事冤假错案工作机制的意见》;同日,最高法官方微博、微信开通;11月27日,全国法院司法公开工作推进会召开,最高法党组书记、院长周强提出要把司法公开作为司法改革的突破口,会后《关于推进司法公开三大平台建设的若干意见》对外发布;12月4日,最高法举办“12·4”公众开放日活动。

最高人民检察院12月10日也公布了《2014—2018年基层人民检察院建设

规划》,提出深入推进基层人民检察院检务公开工作,细化执法办案公开的内容、对象、时机、方式和要求,健全主动公开和依申请公开制度。

分析指出,推进信息公开、增强司法透明度是深化司法改革、促进法治进步的重要支点。随着近期一系列举措的出台,中国在健全司法运行体制方面的相关改革已经进入实施环节。

三中全会提出废止劳动教养制度。据媒体报道,多地已经停止劳教审批。上海、长沙等地的劳教学员已全部释放。北京市劳教局一位负责人称,在今年年底的全国人大常委会上,可能正式宣布劳教制度废止,劳教废止具体实施方案也将有望在年底公布。


民生领域

“生、老、病”新政密集出台

三中全会后,各有关部门针对三中全会部署,就“单独二孩”、高考改革、延迟退休、养老体系等民生议题密集出台政策,体现让民众分享改革成果的施政思路。

随着三中全会公报公布“单独可生两孩”,国家卫计委副主任王培安日前表示,各省将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具体实施时间。关于高考改革话题,教育部网站12月7日披露了已经制定完成的考试招生改革总体方案的部分细节,总体方案和高考改革等配套实施意见将于明年上半年出台。针对三中全会决定“研究制定渐进式

延迟退休年龄政策”的精神,人社部副部长胡晓义近日表示,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要分步走,用较长的一段时间完成平滑过渡。民政部副部长窦玉沛近日称,将综合构建涵盖最低生活保障、医疗、临时救助等专项救助在内的制度体系框架,正会同有关部门起草这方面法规。

舆论分析称,与“生、老、病”息息相关的改革方案在一个月内密集问世,成为三中全会后改革的最大亮点,“民本精神”在中国未来新一轮改革中的烙印,正在变得明确、切实和生动。

行政改革

继续职能转变,抓紧“放手”

三中全会提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商务部等12部门近日联合下发了《消除地区封锁打破行业垄断工作方案》,在全国范围内部署开展消除地区封锁、打破行业垄断工作。舆论分析,这是政府服务于市场、站好位的一个重大改革举措。

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依然在加速推进。国务院12月4日召开常务会议,讨论通过公司法等7部法律的修正案草案,还审议通过了对进出口关税条例等16部行政法规作出修改的决定草案。通过修订以上法律法规,使今年以来推出的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严格事中事后监管、优化审批流程等改革措施在法律层面得到落实。

12月10日,国务院又再度公布取消和下放68项行政审批项目,并公布82项取消和下放管理层级的行政审批项目目录。此前一天,财政部发布《关于做好政府购买服务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这被认为是政府“放手”的又一举措。

政府的放手还体现在社会组织的去行政化。教育部12月初首批核准6所高校的章程,去行政化倾向明显。民政部部长李立国12月5日表示,争取在明年1月份之前,在全国性行业协会、商会中选择100个左右的单位进行试点,让其与行政机关真正脱钩,并在明年铺开试点工作。

另外,11月20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将分散在多个部门的不动产登记职责整合由一个部门承担。舆论分析,这不仅仅是政府职能的调整,在反腐等方面也具有重大意义。

那些误读

三中全会结束后,各方热议改革,改革在成为焦点的同时,也出现误读情况,尤其是在单独二孩政策和土地改革方面。

误读一:“单独二孩”等同“单独二胎”

回应:卫计委相关人士澄清,如果“单独家庭”的第一胎生的是双胞胎或多胞胎的话,那该家庭就不再适用此次的新政了。

误读二:抓紧抢生“单独二孩”

回应:卫计委相关人士称,单独二孩是长期政策,无须抢生。另外,目前各地计划生育工作仍按照现行法律法规执行,抢生仍将被处罚。

误读三:小产权房将转正

回应:国土部与住建部11月22日联合发布《关于坚决遏制违法建设、销售小产权房的紧急通知》,11月24日两部委再度联合召开视频会议,“对在建、在售的坚决叫停,并依法查处”。

误读三:宅基地可以自由买卖

回应:相关负责人称,农民对宅基地只有使用权,所有权属于农民集体所有,宅基地不能自由买卖。可以买卖的是在宅基地上的住房财产。


误读四:农村土地都可以入市

回应:相关负责人称,不是所有土地都可以入市,只有符合规划和用途管制的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才可以。

误读五:土地承包权可以抵押

回应:相关负责人称,土地承包经营权可抵押的是经营权,承包权作为物权依然不许抵押。

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涉及15个领域60项具体任务。如今距十八届三中全会落幕已有一个月。通过梳理公开报道进行统计,已有至少17项具体改革任务开启。

(9)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决定》提出,清理和废除妨碍全国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商务部等12个部门近日联合下发《消除地区封锁打破行业垄断工作方案》。(12)完善金融市场体系。

《决定》提出,推进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

证监会11月30日发布《关于进一步推进新股发行体制改革的意见》。

《决定》提出,加快推进利率市场化。

中国人民银行12月8日公布《同业存单管理暂行办法》。

(13)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决定》提出,加强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

11月20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关于依法公开制售假冒伪劣商品和侵犯知识产权行政处罚案件信息的意见。

(14)健全宏观调控体系。

《决定》提出,完善发展成果考核评价体系,纠正单纯以经济增长速度评定政绩的偏向。

中央组织部12月10日印发《关于改进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工作的通知》。

《决定》提出,建立全社会房产、信用等基础数据统一平台。

11月20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将分散在多个部门的不动产登记职责整合由一个部门承担。

(15)全面正确履行政府职能。

《决定》提出,推广政府购买服务。

财政部12月9日发布《关于做好政府购买服务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

《决定》提出,进一步简政放权,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12月4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公司法等7部法律的修正案草案,在法律层面落实已有的审批改革举动。

12月10日国务院再度公布取消和下放68项行政审批项目。

《决定》提出,逐步取消学校、科研院所、医院等单位的行政级别。

教育部12月初首批核准6所高校的章程,所有985高校将在明年6月前完成章程制定,所有高校在2015年年底前完成。

(18)完善税收制度。

《决定》提出,推进增值税改革。

12月4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铁路运输业和邮政服务业将从2014年1月1日起纳入营改增试点。

(23)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机制。

《决定》提出,完善设市标准。

民政部部长李立国12月5日表示,民政部将提出对1993年制定的设市标准的修改意见,形成和完善新的设市标准。

(33)健全司法权力运行机制。

《决定》提出,推进审判公开、检务公开,录制并保留全程庭审资料。

最高人民检察院12月10日公布《2014—2018年基层人民检察院建设规划》中提出,健全主动公开和依申请公开制度。

(34)完善人权司法保障制度。

《决定》提出,废止劳动教养制度。

据新京报报道,多地已经停止劳教审批。有消息称劳教废止具体实施方案有望在年底公布。

《决定》提出,健全错案防止、纠正、责任追究机制。

最高法11月21日公布《关于建立健全防范刑事冤假错案工作机制的意见》。

(36)加强反腐败体制机制创新和制度保障。

《决定》提出,健全反腐倡廉法规制度体系。

中共中央、国务院11月25日印发《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并据此制定并印发了《党政机关国内公务接待管理规定》。

(37)健全改进作风常态化制度。

《决定》提出,规范并严格执行领导干部工作生活保障制度。

全国政协常委葛剑雄近日透露,相关部门正对省部级干部生活待遇规定进行修订,党和国家领导人生活待遇规定也正在研究修订。

(42)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

《决定》提出,逐步推行普通高校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的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机制。

教育部副部长刘利民12月5日表示,教育部已经完成制定考试招生总体方案,即将面向全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45)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

《决定》提出,健全符合国情的住房保障和供应体系。

住房建设部12月6日联合财政部、发改委发布通知称,2014年起各地公共租赁住房和廉租住房并轨运行。

《决定》提出,研究制定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政策。

人社部副部长胡晓义近日阐释“渐进式”,会提前若干年预告,且每年只延迟几个月。

(46)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决定》提出,加快健全重特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

民政部副部长窦玉沛12月5日称,民政部将综合构建涵盖最低生活保障、医疗、临时救助等专项救助在内的制度体系框架,正会同有关部门起草这方面法规。

《决定》提出,启动实施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

国家卫计委副主任王培安11月16日表示,将由各省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启动实施单独两孩政策。有望明年初开始逐步实施。

(48)激发社会组织活力。

《决定》提出,限期实现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机关真正脱钩。

民政部部长李立国12月5日称,全国性行业协商会明年铺开去行政化试点。同时4类社会组织的直接登记工作逐步试点和铺开。

(52)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决定》提出,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国务院12月2日印发《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调整管理规定》。(57)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决定》提出,调整理顺边海空防管理体制机制。11月23日,中国国防部宣布划设东海防空识别区,并表示将适时设立其他防空识别区。

潇湘晨报

中新网北京12月12日电 题:三中全会闭幕一月 “组合拳”为权力设“高压线”

记者 马学玲

一个月前的今天,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闭幕,诞出决定中国未来5至10年走向的纲领性文件,全面深化改革正式起步。打铁还需自身硬,在改革新程中,作为世界第一大执政党,中共深谙此道。一个月来,打落多名“老虎”“苍蝇”。反腐持续加码的同时,更是祭出多项规范权力运行的新规。“组合拳”织密权力之“笼”,中共从严治党决心可见一斑。

“老虎”“苍蝇”一起打 三中全会后反腐加力

自十八届三中全会闭幕至今,已有三名省部级官员因涉嫌严重违纪违法接受调查,其中包括湖北省副省长郭有明,湖北省政协原副主席陈柏槐,以及江西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省总工会主席陈安众。

其间,厅局级官员被查的消息也不时曝出。如,国家信访局党组成员、副局长许杰涉嫌严重违纪违法接受组织调查;雅安市委原书记徐孟加涉嫌严重违纪问题被立案检查等。

“十八届三中全会后,反腐力度再加强,有助于凝聚改革共识,增强民众对反腐工作的信心,赢得民众对全面深化改革的认可与支持。”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汪玉凯向中新网记者分析,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当前反腐的影响已超越惩治贪腐本身,而是关系到改革新政的推进落实。

“老虎”“苍蝇”一起打,中央重拳整治违纪违法官员的同时,反腐查贪的范围也在不断拓展。一个月以来,中国铝业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李东光、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副总经理戴春宁等央企高管被调查。此外,中国人民大学原招生就业处处长蔡荣生被查的消息也得以证实。

“从政府部门到央企,再到高校,中央反腐重拳正在全方位出击,纵深方向发展。”汪玉凯说,近年来,国企和公共事业领域腐败现象日益严重,更加影响社会公平正义。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中央纪委监察部特邀监察员任建明教授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评价道,中共反腐久久为功,要“不留死角”,就必须全方位进行。

反腐治本之道:“三管齐下”规范权力运行

“从长远来看,反腐的治本之道则是规范权力运行。”中央编译局当代马克思主义研究所所长何增科向中新网记者谈道,除加强监督,还应强化对权力的分解与制约。

对一个拥有8500多万党员、在一个13亿人口大国长期执政的党,管党治党一刻不能松懈。为此,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进行重点部署。

值得注意的是,三中全会闭幕次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纪委书记王岐山即主持召开中央纪委常委会,强调扎实推进反腐败体制机制创新和制度保障,提出要“研究制定纪律检查工作双重领导体制具体化、程序化、制度化的意见”,并“与时俱进地修订《中国共产党巡视工作条例(试行)》”。

从11月22日起,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相继发布解读三中全会《决定》系列文章,其中首篇即聚焦“如何加强反腐败体制机制创新和制度保障”,提出要“改革和完善各级反腐败协调小组职能”“强化上级纪委对下级纪委的领导”“强化纪委的派驻监督”以及“强化纪委的巡视监督”。

作为系列解读的第三篇,题为“如何进一步健全反腐倡廉法规制度体系”的文章提出,要建立健全廉政风险防控制度,健全防止利益冲突制度,着力健全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等制度,加强反腐败国家立法。

分析指出,面对腐败问题,新一届中央领导层提出在制度、机制、立法三个层面采取全方位行动,“三管齐下”规范约束权力,强化监督,这是反腐败的治本之策。

粗疏的牛栏关不住猫:织密权力之“笼”

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决定》,对“强化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予以专章论述,并指出,“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让人民监督潜力,让权利在阳光下运行,是把权力关进制度笼子的根本之策。”

当下中国,“把权力关进制度笼子”已成普遍共识,但正所谓“粗疏的牛栏关不住猫”,要真正实现“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制度的笼子则一定要更加扎实细密。

继今年5月公布《中国共产党党内法规制定条例》及《中国共产党党内法规和规范性文件备案规定》、8月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13-2017年工作规划》之后,十八届三中全会闭幕以来,中央再祭出多个重磅文件,织密权力之“笼”。

其中,11月颁行的《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包括“取消一般公务用车”等系列具有很强针对性和指向性的内容,被称为“重拳遏制三公腐败”。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发布的系列解读文章指出,要“统筹制定领导干部工作生活待遇标准,包括离职退休后待遇标准”,并“探索实行官邸制等改革措施”。

此外,据上述条例制订的《党政机关国内公务接待管理规定》于12月8日获予公布,重点在“吃”、“住”、“行”、“游”等方面划设“高压线”,革除公务接待中暴露的“顽疾”。

值得注意的是,中共首个党内法规制定工作五年规划纲要已于此前11月下旬发布,作为加强党的制度建设的一项战略工程,透露出中共在规范权力运行上的坚定决心。

分析称,规范权力运行的制度之“笼”越严密、越刚性,越能倒逼心有所畏、行有所止,而风清气正,才能最终取信于民、凝聚人心。(完)

中新网北京12月12日电 题:三中全会闭幕一月:多项民生热点获进展

作者:白琥

一个月前闭幕的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描绘了中国全面深化改革蓝图,对民生热点着墨尤多。一个月以来,全会部署的多项民生改革已现雏形,单独二孩、教育改革、延迟退休等均已取得进展。

单独二孩新政获积极推进 广东或率先实施

作为本届三中全会最受瞩目的改革,单独二孩政策公布后迅速成为舆论热点。国家卫计委副主任王培安随后表示,对于新政的实施,全国不设统一的时间表,各省(区、市)将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具体时间。而据报道,多省市目前已展开相关工作。

据悉,黑龙江、上海等地正组织开展摸底调查,北京、云南等地已启动立法程序,而河南正在进行调查研究和科学测算论证。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陆杰华分析称,新政法律层面的调整,最快有望在今年底和明年初各地召开两会的时候提上日程。

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第46条提出,“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启动实施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逐步调整完善生育政策”,这是计划生育作为中国基本国策实施35年来首次放开单独二孩。

人口政策松动作为国家战略层面的变动,将对社会产生巨大的影响。中国人民大学人口学院教授翟振武受访时表示,单独二孩政策全面落实后,在全国范围内将影响1500万至2000万符合生育新政的夫妇。这位国家卫计委专家委员会委员引用官方开展的生育意愿调研称,上述人群中“约50%-60%愿意生育第二个孩子”。

放开二胎政策,虽然一定程度上被给予尊重生育权、给予国人更多生活选择、缓解老龄化等多重利好解读,且有一半以上夫妇有生育意愿的民意基础,但社会对单独二孩政策仍反应不一。由于生活压力大、抚养成本高等原因,见于公开报道的不少年轻人因怕“养不起”而对生育二胎持谨慎态度。对此,一月以来官方和舆论多预测政策落实后不会导致人口暴涨。

值得注意的是,单独二孩政策成为焦点的同时,亦出现被误读的情况,由于《决定》出台到政策落地有较长的时间间隔,目前各地计划生育工作仍按照现行法律法规执行,“抢生二胎”仍将被处罚。对此,官方予以积极回应。

外语社会化考试率先披露 招考改革总体方案明年出台

《决定》公布后的第23天,教育部便在其官网披露了已经制定完成的考试招生改革总体方案的部分细节。据悉,外语将探索不在统一高考时举行、实行社会化一年多考的改革,由学生自主选择考试时间和次数,增加学生的选择权。

在招生制度上,教育部的披露分为两方面,一是普通高校逐步推行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的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机制;二是加快推行职业院校分类招考和注册入学。

在此次三中全会召开前,官方已通过文件、规划等形式多次强调“多元录取机制”。诸如上海、云南等地方教改及高校自主招生也早就开始为更合理的招考机制寻找突破口,此次该机制被写入《决定》并成为教改重点。

中国高考制度被人诟病最多的是“一考定终身”。在《决定》关于教育改革700余字的描述中,“根本上解决一考定终身的弊端”最引人注目,外语社会化考试和多元录取机制等被认为是解决该问题的有益尝试。

作为《决定》中实际进展较快的热点,此轮教改的主要举措涵盖了七个方面,除去上述对高考考试和招生的探索,教改在探索小学初中对口直升、实行学区制、有条件地区新建校实行九年一贯制办学缓解大城市择校热、研究生考试招生制度及学习成果转换认定制度等多个方面亦有建树。

未来三年内参加高考的学生不会受到大影响。跟据“三年早知道”原则,考试招生改革总体方案及高考改革等各领域的改革实施意见将于2014年上半年发布,配套实施意见现行试点,2017年正式推广实施,2020年基本形成新的考试招生制度。

渐进式延迟退休“小步走” 养老金双轨制矛盾逐步化解

在计生政策和教育改革不断推进的同时,短短一个月时间内,与民众生活息息相关的延迟退休和养老金双轨制改革亦获进展。

《决定》第45条提出,将研究制定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政策。人社部副部长胡晓义于12月10日接受采访时表示,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一定要迈小步,一年提高几个月,用较长的一段时间逐步地完成这种平滑的过渡”。

胡晓义还透露,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可能会首先考虑年龄最低的群体,即现在规定退休年龄最低的群体先开始起步,“中间会有一个预告期,会提前几年告知社会”。

由于中国人口老龄化和养老负担的加重,有评论指出,将延迟退休作为政策预备,并非没有必要。

延迟退休还引发了民间对老年人与青年人争夺工作机会的担忧。对此,胡晓义表示,相关部门将调整产业结构、开发更多适合中老年人的岗位,研究支持中老年人就业的扶持政策,最大限度降低对相关群体的不利影响。

作为多年来备受关注的民生热点,“养老金双轨制”一直饱受非议,三中全会对此亦予以重视,提出将“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对于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胡晓义进一步指出,机关事业单位将实行与企业总体一致的统账结合的基本养老保险制模式,实行单位和个人缴费,建立社会化的养老保险基金,改革基本养老金计发办法,建立兼顾各类人员的待遇确定和调整机制,建立职业年金等。

“养老金双轨制并轨暂时没有明确时间表,矛盾需逐步化解。”胡晓义说。(完)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