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12月12日电(记者 李金磊)十八届三中全会闭幕至今已然一月。作为全面深化改革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已取得多项突破和进展。不动产登记职责整合、营改增试点扩围、同业存单发行、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分步推进、廉租房和公租房并轨、新型城镇化规划即将出台……新一轮经济体制改革渐次铺开。 政府职能转变:整合不动产登记职责 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下称:《决定》)提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11月20日,三中全会后的首次国务院常务会议即聚焦规范“有形之手”,大力推进政府职能转变。会议决定整合不动产登记职责,将分散在多个部门的不动产登记职责整合由一个部门承担。 会议指出,整合不动产登记职责、建立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是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的重要内容,也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现代市场体系的必然要求。随后,国土资源部副部长胡存智11月26日表示,将尽快启动《不动产统一登记条例》的起草。 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赵锡军在中新网记者采访时认为,这是中国推进政府职能转变的又一实招。目前中国的不动产登记存在多头管理、权责不清晰的情况。整合不动产登记职责,有助于保护权利人的合法财产权,提高登记的效率和水平,方便企业和群众。 财税体制改革:营改增迎行业扩围 作为新一轮经济体制改革“牛鼻子”的财税体制改革在十八届三中全会后也获得实质性进展。 12月4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从2014年1月1日起,将铁路运输和邮政服务业纳入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至此,交通运输业已全部纳入营改增范围。 营改增是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的“重头戏”,其扩围是对十八届三中全会有关税制改革要求的直接落实。《决定》提出,科学的财税体制是优化资源配置、维护市场统一、促进社会公平、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制度保障。要完善税收制度,推进增值税改革。 上海交通大学海外教育学院税务教研组组长汪蔚青指出,铁路运输和邮政服务业纳入营改增试点,有利于减轻交通运输业总体税负,同时推动相关行业企业税负进一步降低。 营改增的扩围将使这一重大改革的红利持续显现。近两年来,营改增试点和今年扩围已取得明显成效,有力推动了服务业发展,促进了结构调整,增加了社会就业。根据国家税务总局的数据,今年前10个月,营改增试点共减税939.65亿元,预计全年减税超1200亿元。 金融改革:同业存单发行、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推进 在金融体制改革方面,《决定》明确强调要“加快推进利率市场化”。12月8日,央行公布《同业存单管理暂行办法》,自12月9日起正式实施。分析认为,这将促进利率市场化提速。 同业存单是指由银行业存款类金融机构法人在全国银行间市场上发行的记账式定期存款凭证,是一种货币市场工具。它的推出被视为中国存款利率市场化的突破口。 目前,中国只对人民币存款利率有上限管理。此前,货币市场利率、债券市场利率、外币存贷款利率均已先后实现市场化,人民币贷款利率管制今年7月20日起也全面放开。 此外,《决定》中明确提出的“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也在分步推进。继证监会主席肖钢11月19日明确阐释“推动注册制改革”后,11月30日,中国证监会发布《关于进一步推进新股发行体制改革的意见》,明确提出了以信息披露为中心的监管理念。监管部门对新股发行的审核重在合规性审查,企业价值和风险由投资者和市场自主判断。证监会转向加强事中监管,事后严格执法。 这一改革被外界视为中国股票发行从核准制向注册制过渡的实质性突破。证监会新闻发言人邓舸近日表示,注册制改革是牵一发动全身的系统性工程,需要创造条件,稳步推进。证监会下一步将从切实落实以信息披露为中心的改革理念、推动监管转型、加强监管执法作为市场化改革的法制保障等3个方面推进有关工作。 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公租房、廉租房将并轨 在住房保障制度改革方面,《决定》明确提出要“健全符合国情的住房保障和供应体系”。12月6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财政部、国家发改委公布了《关于公共租赁住房和廉租住房并轨运行的通知》,要求从2014年起,各地公共租赁住房和廉租住房并轨运行,并轨后统称为公共租赁住房。 作为保障性住房的重要组成部分,公租房和廉租房在平行运行过程中存在着申请不方便、保障房与保障对象不相匹配等问题。近年来,社会呼吁两者并轨运行的声音不断。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齐骥近日表示,公租房和廉租房并轨后可以方便群众申请,给群众提供更大选择余地,并且将优先解决收入较低家庭的住房困难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针对既不符合廉租房申请条件、又买不起普通商品房的城市“夹心层”,住建部下一步将指导各地有序开展共有产权保障的探索,以解决他们的住房难题。 所谓的共有产权保障房,指的是保障对象根据自己的条件购买保障性住房一定比例的产权份额,地方政府持有保障性住房的另一部分产权。分析认为,这有利于降低门槛,减小购房者的购房压力,保障更多“夹心层”群体。 城乡体制改革:新型城镇化规划将出台 在城乡体制改革方面,《决定》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12月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分析研究2014年经济工作,明确提出要“要走新型城镇化道路,出台实施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 作为顶层设计,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无疑将指明中国城镇化的方向和路线图。而这一纲领性文件有望在不久后召开的城镇化工作会议后正式面世,外界对此寄予厚望。 目前,中国的城镇化某种意义上存在着“半城镇化”现象。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2年中国城镇化率达到52.57%,但户籍城镇化率仅为35%左右。2亿多农民工及其随迁家属,未能在教育、就业、医疗、养老、保障性住房等方面平等享受城镇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 如何破解上述问题,即将出台的规划或将给出答案。分析认为,中国新型城镇化应该从速度型转向质量型,而推进户籍制度、土地制度、财税体制改革、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城乡发展一体化等将是下一步相关改革重点。(完) |
中新社北京12月11日电 (记者 丁栋)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对改革作出全面部署,11日在北京举行的央视财经论坛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吴敬琏表示,改革要面对意识形态的障碍,特殊既得利益的障碍和旧体制造成的实际困难,要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来解决这些问题。 吴敬琏认为,第一个障碍是意识形态的障碍。苏联模式和苏联体制的思想在中国几代人中间影响都是非常深远的,改革以来这方面的障碍在减弱。 第二是特殊既得利益的障碍,吴敬琏称,有一种既得利益会阻碍进一步改革,就是利用权力。因为我们原来的体制存在缺点,所以寻租的力量就很多,这些年这些力量是壮大了,进一步市场化改革、法制化改革都会触及他们的利益。像股市IPO的这套制度,会触及一些能够通过审批得到上市好处的人。 他表示,还有一个障碍就是由于旧体制造成了实际困难,比如过去银行靠低存款利率高利息差来维持,如果改革了以后存款利率提高,银行就受到了冲击,还有能够很容易拿到国家银行贷款的国有企业就受到了冲击,这是一种实际的困难。这种实际的困难也会使得我们不敢快速地推进改革。 对于行政审批过多造成企业负担过重,吴敬琏认为,企业登记在80年代大概盖40个图章就行了,到了本世纪初普遍要盖100多个图章,“因为审批就是一种寻租,多一个图章就多一份寻租的机会,权利和利益就在里面。” 对于如何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吴敬琏认为,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中用大量篇幅论述了如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另一方面,也对更好发挥政府的作用做了明确的界定,政府要发挥作用的领域,应该是保持宏观经济的稳定,提供好的经营环境,在市场失灵的地方提供公共产品。(完) |
美丽中国 生态建设砥砺前行(一年形势观察) 本报记者 武卫政 孙秀艳 “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是党的十八大强调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时提出的宏伟目标。 “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这也是民意所在。”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这一问题的极端重要性。 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迫使富起来的中国转变发展方式,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党的十八大以来,广大干部群众攻坚克难,各部门各地区全方位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亮点频现,令人欣喜。 改善环境质量 出台硬措施,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空气、水和土壤等污染问题 11月24日,河北唐山、邯郸、承德等3个市,集中拆除了8家钢铁企业的10座高炉、16座转炉,共减少炼铁产能456万吨、炼钢产能680万吨,打响了这个钢铁大省、雾霾重灾区化解过剩产能的第一枪。 进入采暖期,北京市郊区农村的许多居民买到了政府补贴的优质无烟煤。目前,京郊农村居民取暖用煤量达430万吨,北京计划用5年时间,让乡亲们全部烧上优质煤,降低散煤燃烧的污染。 因没有履行冬季大气污染防治责任,兰州市3家国字号企业和1家省属企业,近日被通报批评,1名镇党委书记和1名环卫站长被免职。 防治大气污染,各地动真格了。 不动真格不行。社科院和中国气象局最近发布《气候变化绿皮书:应对气候变化报告(2013)》,指出今年以来全国平均雾霾天数为29.9天,较常年同期偏多10.3天,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多。 这两年,雾霾成为普通人热议的话题。今年1月的重度雾霾,总体上覆盖中东部地区近270万平方公里国土,影响约6亿人。雾霾严重时,北京的PM2.5小时浓度最大值达680微克/立方米,石家庄的PM2.5小时浓度最大值接近1000微克/立方米。 “如果中华大地被雾霾笼罩,如何看见她的美丽?”群众在诘问。 “美丽中国,从健康呼吸开始。”媒体在呼吁。 防治大气污染,政府必须有所作为。 1月,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加快形成能源消费强度和消费总量双控制的新机制,画定了“2015年能源消费总量不超过40亿吨标准煤”的红线;2月,环境保护部宣布将在重点控制区实施大气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值;3月,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公布消息,中国环境保护预算比去年增加18.8%,大大超过财政支出的整体增幅。 9月,国务院发布《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从减少污染物排放、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增加清洁能源供应、严格节能环保准入、完善环境经济政策、严格依法监督管理、统筹区域环境治理、建立监测预警应急体系、动员全民参与等10个方面,提出35项措施。 有人打比方说“这是要对空气污染动大手术”,实际正是如此。这一行动计划体现了综合防治的思路,是以防治大气污染为引导,全面优化经济社会发展的“硬措施”。 紧接着,中央财政安排50亿元资金,用于京、津、冀、蒙、晋、鲁6个省区市的大气污染防治。 雾霾逼着全社会在防治大气污染这一问题上,形成最大共识,扎实行动。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大气、水、土壤,是良好生态环境的基本要素,人民群众评价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效,首先看这三样。 治理水污染和与土壤质量相关的污染,行动同样在提速。 3月,国务院批准四部门联合编制的《华北平原地下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5月,环境保护部开展华北平原排污企业地下水污染专项检查;9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条例(草案)》;11月,国务院发布《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条例》。 国务院七部门组织的2013年环保专项行动,除了查处大气污染,还重点查处废水污染地下水和医药行业的环境违法问题,对于涉重金属行业的污染作了“回头看”。 加强司法保障 降低环境污染犯罪入罪门槛,完善法律制度,为生态文明护航 在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上,就是不能越雷池一步,否则就应该受到惩罚。 雷池,是党纪,是国法。 十八大刚闭幕,中央做出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最近,中央出台《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无论是轻车简从、不铺设迎宾地毯、不出席各类剪彩奠基活动、不摆放花草、不安排宴请等禁令,还是在用车、用房、建房、节电节水节粮、提高办公用品利用效率等方面划出的“硬杠杠”,都体现了生态文明的内涵。 各地立行立改,高档酒楼公款吃喝大幅减少,各类会议简短务实,多个城市取消节庆焰火晚会,多个单位承诺春节不放“开门鞭”。 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 今年下半年,多名污染环境的当事人被追究刑事责任,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在云南昆明,东川“牛奶河”污染案有了一审结果。3家企业产生的选矿废水含有二硫化碳、砷、铅、镉等有毒物质,直接排放河中,构成污染环境罪,7名涉案人分别被判刑。 在浙江宁波,慈溪市非法从事电镀加工的业主陈某,因污染环境罪被判刑,并处罚金4000元。 在湖南株洲,佳旺化工贸易公司非法倾倒化工废液,构成污染环境罪,3名涉案人被判刑,主要责任人被处罚金4万元。 在广西,导致贺江水污染事件的8名责任人被公安机关刑拘,当地法院公开审理此案,目前尚未宣判。 在河北廊坊,部分县市小电镀污染严重,公安机关抓获38个犯罪嫌疑人,依法向检察机关移交起诉26人,上网追逃54人。 …… 打击环境污染犯罪的力度明显加大,依据是6月19日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环境污染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解释》针对办理环境污染刑事案件取证难、鉴定难、认定难等实际问题,对这类犯罪的定罪量刑标准做出了新规定。 过去,污染环境定罪量刑需要“造成重大环境污染事故,致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或者人身伤亡的严重后果”这一要件,现在,不论是否造成财产损失和人身伤亡,只要对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就可判定污染环境罪,这就降低了入罪门槛。 11月初,环境保护部和公安部又联合发文,就加强两部门执法衔接配合工作提出指导意见,推动各地建立健全环境执法联动机制。 “两高”司法解释,以及越来越多的环境污染犯罪立案、判决案例,在社会上产生相当的震慑。温州的许多企业主,主动邀请北大的法学教授解读《解释》和刑法有关规定,主动参加环境监测培训,聘请环保监督员,以免“稀里糊涂进监狱”。 去年以来,全国人大常委会三次审议《环境保护法修正案(草案)》。《环境保护法》被视为生态文明建设司法保障的“基本法”,此次修订面向社会广泛征求意见。修正案草案初审稿、二审稿在网上公布之后,收集到许多建议,均作了针对性修改。三审之后,还将继续听取各方面意见,进一步修改完善。 尊重客观规律 探索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考核办法,按市场规律自然规律办事 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制度建设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要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具体怎么做?一些地方做了有益的探索。 江苏的张家港市,今年考核8个乡镇,把生态文明和经济发展、科技创新、城乡一体化,作为关键性指标。 生态文明关键性指标,涵盖新增重大节能项目、主要污染物削减量、新增绿地面积、新增城镇污水管网、环境影响评价执行率等5个方面。生态文明建设绩效考核,影响的不只是相关领导,而是一个镇所有的公务员,影响的不仅是“票子”,还有“面子和位子”。 河北的鹿泉市,对各个乡镇实施差别化考核,让那些为保护生态环境而放弃工业项目的乡镇丢掉包袱,放开手脚,立足比较优势谋发展,引导各乡镇树立“发展经济是政绩,保护生态环境也是政绩”的理念。 2008年,广西来宾市就尝试对金秀县、忻城县、合山市实施差别化考核。十八大提出生态文明建设考核导向,来宾干部群众信心倍增。 金秀是珠江流域重要的水源地,考核重点是生态环境保护、旅游产业发展和城镇化建设。忻城是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和石漠化治理示范县,考核重点是生态环境治理;合山是资源枯竭型城市,考核重点是接续替代产业发展、棚户区改造、生态植被恢复。 差别化考核,让金秀、忻城、合山轻装上阵,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 绿色考核制度在“摸着石头过河”,绿色经济政策也在探索中前行。 如今,江苏苏州市一些为保护生态做出牺牲的乡镇尝到了生态补偿的甜头。去年,苏州共投入生态补偿资金15.59亿元,今年12月下旬,市人大常委会将审议《苏州市生态补偿条例(草案)》,以立法形式推动生态补偿。 今年1月,环境保护部、保监会再次联合发文,进一步推动环境污染责任保险试点。目前,已有19个省份开展环境污染责任保险试点,投保企业超过4500家,占纳入环境统计企业数的3%以上。 对于自然规律的认识,也更进一步—— 今年,在春季西南抗旱、缓解夏季南方高温干旱等重大减灾活动中,各级气象部门开展的增雨防雹作业发挥重要作用。甘肃省用这一办法,有效增加了自然降水和河道来水量,给石羊河流域的生态恢复注入活力。据今年10月、11月卫星资料分析,红崖山水库的水域面积为22平方公里,比2012年同期增加了12.2%。 入冬以来,北方地区时不时大风降温,大风有利于雾霾扩散,但也带来许多沙尘,防沙治沙任重道远。 细心的人们注意到,今年3月颁布实施的《全国防沙治沙规划(2011—2020年)》提出了封禁保护的措施。目前,全国还有173.11万平方公里沙化土地,其中120万平方公里不具备治理条件,实施封禁保护,就是在这些地区消除放牧、开垦、挖采等人类活动的影响,静待生态自然恢复。 生态文明理念,核心是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实践证明,只要我们真诚地尊重、自觉地顺应、有效地保护,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就一定能够早日共享美丽中国的成果。 |
政绩考核新政立下严规 给盲目举债的干部上“紧箍咒” 本报记者 盛若蔚 日前,经中央批准,中组部印发《关于改进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引起社会广泛关注。新政虽只有短短8款条文,但透出的鲜明导向和坚定口吻,让人印象深刻。有关专家表示,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召开前夕,出台这样的重大新政,意义不言而喻。 纠偏,“唯GDP”非改不可了 政绩考核标准从根本上说体现的是政绩观。有什么样的政绩考核标准,往往就会有什么样的政绩行为。 “当前各地的考核制度普遍过分偏重经济指标的考核,考核评价指标体系片面、单一,没有很好地解决政绩评价唯GDP的问题。”中央党校党建部副主任戴焰军指出,这种考核方法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这些年来也越来越明显。 “从近年来情况看,一些地方的领导干部政绩行为存在扭曲现象。”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王一鸣表示,有的地方单纯以GDP论英雄,不计投资和债务成本,不讲资源和环境代价,不注重改善民生和公共服务,这样的GDP不是老百姓所需要的GDP;有的盲目搞“政绩工程”、“形象工程”,嘴上说的是为了群众,心里想的实际上是自己的帽子;有的一上任就换蓝图,对前任的发展蓝图全部推倒重来,追求“功成必须在我”,把领导岗位作为追求功名的平台。“新政的出台,对于纠正这些不计成本、不计代价,盲目追求GDP、以GDP论英雄的做法无疑将起到重要作用。”他说。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完善干部考核评价机制。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要完善发展成果考核评价体系,纠正单纯以经济增长速度评定政绩的偏向;要改革政绩考核机制,着力解决“形象工程”、“政绩工程”以及不作为、乱作为等问题。今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不再简单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论英雄”,并要求中组部抓紧研究提出落实意见。 “这一新政既是落实十八大精神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决定的重大举措,也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实际举措。”中国社科院政治学研究所所长房宁认为。 据悉,在文件稿起草过程中,中组部书面征求了31个省区市和发改委、财政部、国土资源部、环保部、人社部、民政部、审计署、税务总局、统计局等9个部门的意见。从总体上看,各地各部门都赞成改进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工作,认为文件稿政策性、导向性很强,有较强的针对性、指导性和可操作性,较好地回应了干部群众的期盼和关切。 改进,政绩考核要“跟上趟” 通览《通知》全文可以发现,新政着眼于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不简单以GDP论英雄的指示,在改进地方各级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政绩考核方面多方发力。 《通知》强调,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各类考核考察,要看全面工作水平,不能仅仅把GDP作为考核评价政绩的主要指标,具有十分鲜明的现实针对性。王一鸣指出,多年来,各级地方定经济增长目标时普遍存在“层层加码”的做法,“已近岁末,地方都在制定明年的经济增长目标,要以《通知》出台为契机,纠正盲目追求GDP的做法。” 在完善政绩考核评价指标上,《通知》也提出了新要求,强调根据实际设置各有侧重、各有特色的考核指标,把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社会和谐进步、文化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党的建设等作为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强化约束性指标考核。 值得注意的是,《通知》规定,对限制开发区域等不再考核地区生产总值。有关要求基本是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和“十二五”规划规定表述的。“这就从考核制度上,给在这些区域工作的干部松了绑,让他们真正对生态环境负起责任来。”王一鸣表示。 同时,《通知》还强调对政府债务状况等情况的考核,防止急于求成,以盲目举债搞“政绩工程”。“这给盲目举债的干部上了‘紧箍咒’。”王一鸣说,不顾有无偿债能力盲目举债,根源在于不承担责任,要强化教育和考核,从思想上纠正不正确的政绩导向,把政府债务作为一个硬指标纳入政绩考核。 《通知》提出要加强对政绩的综合分析,强调全面历史辩证地评价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政绩。戴焰军解释,这反映出考核部门已经注意识别和制止“形象工程”、“政绩工程”,防止和纠正以高投入、高排放、高污染换取经济增长速度,防止和纠正不作为、乱作为等问题。 “对违背科学发展的行为要实行责任追究,视情节轻重,给予组织处理或党纪政纪处分,已经离任的也要追究责任。”王一鸣对这一新规十分欣慰,“近年来完善政绩考核评价体系成效不甚明显,最根本的是责权利不对应,责任追究不到位。这次《通知》强调实行责任追究,这样才能根本解决问题。”他认为,拍脑袋决策造成重大损失的要追责,拍胸脯蛮干造成生态环境破坏的要追责,盲目举债留下烂摊子的要追责,要处理、处分直至摘帽。离任要审计,终身要追责,不能让有些人不顾条件、为了政绩搞了一屁股债,最后拍拍屁股走人,甚至一路升官。 落实,既得辩证看更要务实办 政绩考核,在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实际工作中有风向标和指挥棒的作用。受访专家均表示,中央强调不简单以GDP增长率论英雄,不是不要GDP了,我们仍然要牢牢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合理的经济增长率一定是要有的,需要防止的是把发展简单化为增加生产总值,一味在增长率上攀比,以生产总值排名比高低。这对各地是新挑战新考验。 “有了科学的政绩考核标准,就有了正确的指挥棒,才能引导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真正把工作重心转向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社会和谐和生态环境建设上来。”王一鸣说。 “这次出台新政,对于长期以来各级党政机关工作以及干部选拔工作中实际执行的标准体系进行了重大修正,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建立和形成了一套新的党政机关和党政干部考核评价的标准体系。”房宁认为,这是我们党和国家政治建设、国家治理能力建设和党的建设的一项重要发展。 据了解,根据“十二五”规划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要求,目前全国2787个县中,明确不考核GDP的县有1100多个,其中重点生态功能区600多个,农产品主产区500多个。受访专家认为,此时制定实施这个《通知》,有利于这些要求的落实。 房宁相信,随着这项考核评价标准的建立和实行,将大大改变长期以来在一定范围内和一定程度上存在的非科学发展的理念、做法和弊端,如“唯GDP主义”、“政绩工程”、“面子工程”等,“大大提升中央和地方各级党政机关治国理政的水平。” 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了新的历史条件下好干部的标准。戴焰军认为,“这是体现时代要求和实践需要的标准,从《通知》的内容可以清楚地看到,我们通过多年的实践,总结多年的经验,对干部政绩考核所提出的新要求,与好干部的标准完全一致。” “实行新的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工作的标准,也是一项调动广大干部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推动力量。”房宁表示,这会使广大干部感受到在干部评价工作的公平与公正,对进一步完善干部队伍建设,具有积极的正面推动作用。 新政出台意义重大,但关键还得看落实。专家强调,当务之急,各地需仔细体味《通知》意蕴,做好与本地实际结合的“大文章”,让新政落地生根。 |
退休年龄最低群体或首先延退 人保部:延迟退休迈小步 一年提高几个月 人保部副部长胡晓义表示,我国将采取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的方式,以一年提高几个月的“迈小步”方式进行。曾有传言,延迟退休对公务员更为有利,政策可能会先从机关事业单位开始实施,胡晓义对此明确表示没有听说过。 何为渐进式? 提前几年告知 分步骤 迈小步 “研究制定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政策”、“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已经写入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胡晓义表示,所谓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有三方面内容,第一是有一个预告期,提前几年告知社会;第二要分步骤,可能会考虑从现在规定的退休年龄最低的群体开始;第三,要“迈小步”,以“一年提高几个月”这样的方式,一步一步来,用较长的一段时间逐步完成平滑过渡。 胡晓义认为,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符合我国实际。 公务员率先延退? 未听说率先延迟公务员退休年龄 针对延迟退休对公务员更为有利、机关事业单位率先开始实施的说法,胡晓义首次做出了回应。他表示,公务员的退休问题是有《公务员法》和其他的法律来规定的,现在仍是按照法律执行,延迟退休年龄的问题是作为社会总体政策来研究,并不是单对哪一个领域的就业群体来研究,“没有听说过有哪个人提出过率先延迟公务员退休年龄。” 何时打破双轨制? 养老金双轨制并轨尚无时间表 打破“养老金双轨制”的呼声近年来越来越高。对此,胡晓义表示,机关事业单位应该实行与企业目前大体一致的模式,也就是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模式。这样有利于实现社会公平,也有利于实现人力资源的合理流动。他介绍说,要实行单位和个人双方缴费制度,然后建立社会统筹基金和个人账户基金,这样就可以实行资金的统筹安排和调剂使用,用大数法则来均衡企业之间的退休养老负担。 不过胡晓义表示,养老金双轨制并轨目前没有明确的时间表。 计发办法怎么改? 按缴费长短多少来计发退休费 胡晓义称,改革养老金的计发办法,就是把现在按最后的工资是多少计算一定比例来计发,改成按照缴费年限的长短、缴费的多少,来计发退休费,进而体现整个职业生涯的劳动所得、劳动贡献,同时也激励大家更好工作。同时,建立兼顾各种群体的社会保险待遇确定和正常调整机制,也就是全社会的社会保险待遇统筹考虑统筹安排,并要与经济发展水平联系起来,同时建立职业年金制度,构建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 社会上有声音认为,延迟退休会增加养老金缴费年龄,从而损害缴费个人的利益,胡晓义指出,实际上工资的增长比养老金的增长要快,多工作一年多缴费一年,工资的基数就更高,替换成的养老金水平也更高。 就业问题怎么办? 将开发更多适合中老年人岗位 延迟退休是否会跟青年人争夺就业岗位?胡晓义坦言,这样的顾虑不无道理。但真正的出路还在于创造新的岗位、新的就业机会。他认为,社会老龄化是一种挑战也是机遇,本身就将产生大量岗位需求。 胡晓义表示,在延迟退休的同时,国家还将严格控制提前退休,强化养老保险激励机制,调整产业结构,开发更多适合中老年人、又不与青年人争夺工作机会的岗位,加强中老年人技能培训等,最大限度降低延迟退休的不利影响。 ■解读 目前谁退休年龄最低? 多为重体力劳动者 男50岁和女45岁为最低退休年龄 根据目前现行的规定,国家法定的企业职工退休年龄是男年满60周岁,女工人年满50周岁,女干部年满55周岁。从事井下、高温、高空、特别繁重体力劳动或其他有害身体健康工作的,退休年龄男年满55周岁,女年满45周岁,因病或非因工致残,由医院证明并经劳动鉴定委员会确认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退休年龄为男年满50周岁,女年满45周岁。 按照这一规定,男50岁和女45岁是目前现行规定的最低退休年龄,可能会成为延迟退休政策的先行者。但实际上不难看出,退休年龄低的群体基本都属于重体力劳动者,甚至是失去劳动能力的人。有观点认为,对于脑力劳动者,延迟退休年龄可能不会对其生活造成过大的负面影响,但是对于那些体力劳动者,延迟退休的影响将更为明显。一位工作了20多年的清洁工就曾经抱怨,年纪一大就不能继续当清洁工了,“然而那个时候我还领不到养老金。我的生活该怎么办?” 哪些人支持哪些人反对? 一线体力劳动者不愿延退 脑力和体力劳动者应区别对待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就业与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专家刘庆龙表示,对于延迟退休,应该先搞清楚是什么人赞成延迟,又是哪些人反对,“在劳动一线的人没有想延迟退休的,想延迟退休的都不在体力劳动一线上。”他认为延迟退休政策更多地顾及了脑力劳动者的利益,一定程度上未考量体力劳动者的利益,“对于一线的体力劳动者,他们根本不是八个小时工作制,在劳动力最旺盛的时候,体力全都透支,他们希望在退休时能养养身体,怎么可能愿意延迟退休?” 北京晨报记者昨晚在微博上看到,不少人对这一话题也发表了观点,其中网友“因风吹过蔷薇之2011”的观点比较有代表性——退休年龄推迟方案应有强烈的行业特征,脑力劳动者和体力劳动者不可能采用相同的模式。晨报记者 肖丹 |
延迟退休要分步走(权威访谈·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 ——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胡晓义 本报记者 鲍 丹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研究制定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政策”。所谓“渐进式”,一是要提前若干年预告,让公众、特别是相关群体有必要的准备期。二是要分步走,比如先从退休年龄最低的群体开始,从人力资源替代弹性系数低的群体开始,逐步扩展到各类群体。三是要迈小步,比如每年只延迟几个月。四是要多措并举,调整产业结构、开发更多适合中老年人又不与青年人争夺工作机会的岗位,以最大限度降低对相关群体的不利影响。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中提出,“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要“研究制定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政策”。为什么要推行这些改革?改革将以怎样的步骤推进实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胡晓义作出深入解读。 养老保险“并轨”怎么并 记者:养老保险制度将怎样“并轨”? 胡晓义:我国养老保险“双轨制”的形成有特定的历史原因。从我国国情出发,解决“双轨制”问题必须提上改革日程。以历史的、发展的眼光看,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由计划经济体制的“单轨制”变为特定时期的“双轨制”,再到今后逐步“并轨”,是一个历史演进过程,也可以说是一个“螺旋式上升”过程。 “并轨”的总思路是依法依规、适应特点、平稳过渡。改革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大体应包括这几个方面:一是机关事业单位实行与企业总体一致的统账结合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模式,体现公平;二是实行单位和个人缴费,建立社会化的养老保险基金,实行社会统筹互济,均衡单位负担;三是改革基本养老金计发办法,基本养老金水平与个人历年的缴费水平、缴费年限挂钩,体现多缴多得、长缴多得,权利与义务相适应,更好体现整个职业生涯的贡献;四是改革基本养老金待遇调整办法,要改变现在“调一次好几年不动,好几年不动又一次突然猛涨”的“跳跃式”调整,建立兼顾各类人员的待遇确定和调整机制,保障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及各方面的承受能力相适应;五是建立职业年金,构建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改革过程中,要做好新老制度衔接,力求平稳顺利。 记者:2008年,国务院曾经确定广东等五省市进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试点,结果却不理想。您怎么看这个问题? 胡晓义:五省市的改革试点工作遇到问题,原因有多方面。养老保险制度改革,需要机构定性、人事制度改革、财务制度改革等相互配套,事业单位的配套改革不到位,养老保险改革很难推进。虽然在推进途中遇到问题,也不能全盘否定2008年的改革试点工作,它积累的经验和教训,对今后全面推进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很有意义。 为什么要延迟退休年龄 记者:有传言,养老保险基金的巨大资金缺口,是提出研究延迟退休政策的主要原因。您怎么看? 胡晓义:我国人口老龄化正加速到来,养老保险基金确实负担沉重。三中全会提出要“研究制定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政策”,并不仅仅是从养老金缺口考虑提出的政策。退休年龄是一项重大社会经济政策,其确定和调整,与人民健康水平、人口结构及变化趋势、就业形势、劳动条件、人力资源合理利用诸多因素直接相关,与产业结构及人力资源的分布状态也密切相关。从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阶段看,确有必要将研究延迟退休年龄问题提上日程。 记者:如果不延迟退休年龄,会有怎样的后果? 胡晓义:我们认为,延迟退休年龄是党中央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性、长期性、战略性角度出发,做出的一项重要决策。从社会财富创造的角度看,目前我国城镇人均预期寿命达75岁以上,加上劳动条件改善,平均劳动强度比以前大大降低,这意味着劳动者平均有劳动能力的年龄段实际在延长。如果继续维持较低的退休年龄,将导致创造财富少而消耗财富多,其结果是:一方面使社会财富分配不平衡,不利于调动中青年人劳动的积极性,不利于激发社会的创造活力;另一方面退休人员的养老金待遇也得不到持续、合理提高。 从劳动力供给上看,虽然我国总的就业形势依然是劳动力供大于求,但2012年首次出现劳动力资源总量绝对下降的现象,比上年减少345万人。这是一个重要的信号,预示着未来我国劳动力将逐步进入供给总量减少时期。众所周知,经济发展是需要一定数量的人力资源供给做支撑的,因此我们必须改变过去滥用青壮年劳动力的粗放方式,更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的效能。加强技能培训、适当延迟退休年龄等都是增加扩大劳动力供给量、保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要举措。 从人力资源利用效能上看,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劳动者受教育年限不断延长并形成起始工作年龄普遍推后的格局。如果退休年龄仍维持较低水平,将限制中老年人力资源特别是女性人力资源充分利用,并影响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从目前实际情况看,许多专业技术岗位,五六十岁正是经验丰富、技艺纯熟的阶段,而且这种高端人力资源的替代弹性较低,如果早早退休,是人力资源的巨大浪费。 记者: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渐进式”的含义是什么? 胡晓义:所谓“渐进式”包含多层含义:一是要提前若干年预告,不能今年宣布明年就实施,而要让公众特别是相关群体有必要的准备期。二是要分步走,比如先从退休年龄最低的群体开始,从人力资源替代弹性系数低的群体开始,逐步扩展到各类群体。三是要迈小步,比如每年只延迟几个月,小步徐趋,用较长的一段时间完成平滑过渡。四是要多措并举,在延迟退休的同时,严格控制提前退休,进一步强化养老保险长缴多得的激励机制,调整产业结构、开发更多适合中老年人又不与青年人争夺工作机会的岗位,加强中老年人技能培训,并研究支持中老年人就业的扶持政策等,以最大限度降低对相关群体的不利影响。 是否会增加“就业难” 记者:有人认为,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不能只改事业单位不改政府机关。您怎么看? 胡晓义:我认为这种观点也有一定道理,长期以来,机关和事业单位有类似的工资待遇,这次三中全会提出的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就是将机关和事业单位一并提出的。 记者:不少人担忧,延迟退休年龄会让老年人与中青年竞争就业岗位,令“就业难”问题雪上加霜。您怎么看待这种担忧? 胡晓义:这种担忧事出有因,因为供大于求还是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基本态势,但也要客观看到,我国劳动力供给也在发生变化。除了劳动力总量开始下降,我国的产业结构也在发生变化,由此带动劳动力需求发生变化。过去只能由中青年承担的体力劳动岗位逐渐减少,如工矿企业的一线工人,能够广泛容纳各种年龄层的劳动岗位开始增多,如餐厅服务员、家政人员等。此外,人口老龄化还将催生老年产业的发展壮大,也将产生大量工作岗位。综合看,我国仍有化解“就业难”的空间。 记者:对于个人来说,延迟退休政策意味着养老金的“多交晚领”,许多人认为是吃亏了。您怎么看? 胡晓义:将来的政策研究中包括完善激励政策, 也就是要让缴费时间长、缴费多的人多受益。即便按照现行的养老金核算机制,多工作一年,工资基数就提高一点,将来的养老金的基数也会有提高。缴费是多一年,但提高的养老金却是退休后每年都领取的,加上将来的激励政策,细算下来,个人不见得会吃亏。 记者:社会上有传言,公务员是延迟退休年龄政策的最大受益者,延迟退休年龄也将从公务员领域开始实行。传言是真的吗? 胡晓义:公务员的退休年龄问题,由《公务员法》来界定。延迟退休年龄政策,是作为社会整体性政策来研究的。就我目前掌握的信息,还没有人提出过延迟退休政策先从公务员开始实施。 |
财政部发出通知 政府购买服务防止“两头占” 本报北京12月9日电 (记者李丽辉)财政部近日发出通知,指出要充分认识推进政府购买服务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鼓励支持地方和部门先行先试,发挥其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精神,积极有序推进政府购买服务工作。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推广政府购买服务,凡属事务性管理服务,原则上都要引入竞争机制,通过合同、委托等方式向社会购买。 通知要求,对于政府新增的或临时性、阶段性的公共服务事项,凡适合社会力量承担的,原则上都按照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进行。看得准、拿得稳的先推下去,一时看不准、有疑问的要深入研究,条件成熟了再推进。要通过购买服务,推动政府简政放权,防止“大包大揽”。要确保政府全面正确履行职能,防止将应当由政府直接提供、不适合社会力量承担的公共服务事项推向市场。购买服务的范围、内容和目录应倾听群众呼声,反映群众意愿,根据经济社会和政府职能的发展变化,及时进行动态调整。 要做好政府购买服务与事业单位分类改革、行业协会商会脱钩等相关改革的衔接,按照国务院关于“财政供养人员只减不增”的要求,在有效增加公共服务供给的同时,积极研究探索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支持改革的政策措施,实现“费随事转”。要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推动公办事业单位与主管部门理顺关系和去行政化,推进有条件的事业单位转为企业或社会组织,坚决防止一边购买服务,一边又养人办事、“两头占”的现象发生。 |
稳中求进 深化改革推动转型发展(一年形势观察) 本报记者 朱剑红 开栏的话 十八大开局一年来,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牢牢把握经济工作主动权。经济社会发展稳中有进、稳中向好,全年主要预期目标能够较好完成,实现了良好开局。 本报从今天起,开辟《一年形势观察》专栏,突出报道一年来的新思路、新变化、新成就,重温宏大开局的喜人收获,展望来年发展形势,凝聚起共同奋斗、继续前行的力量。 面对中国经济告别高速增长而进入中速增长阶段,面对世界经济复苏缓慢、GDP增速连续十几个季度放缓的巨大压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经济走出了缓中趋稳、稳中向好的轨迹。2013年经济年终大考成绩单尚未出炉,一项亮丽的“单科成绩”已经公布:全国粮食总产量实现了人们期盼中的“十连增”。与此同时,国民经济整体稳定增长、物价上涨幅度温和可控、新增就业超额完成预期指标……2013年经济发展稳中有进、实现全年发展预期目标已成定局。 “稳”字当头,国民经济换挡不失速 从2010年一季度开始,在世界经济不景气和中国经济潜在增长率回落的叠加影响下,GDP增长的速度连续十几个季度放缓。进入2013年,经济下行的压力一度非常之大。 上到学者、官员,下到企业家,都着实感受到这压力。经济学家林毅夫从历史观察中发现压力:“这是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第一次出现这么长时间的经济增长速度的下滑!”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委书记魏志平从财政收入看到压力:“从1月到4月,我们的国税、地税增速都减慢了,经济下滑明显。”神华集团神东煤炭公司董事长张子飞从企业利润里感受到压力:“经济不景气,煤炭价格一个劲掉,我们公司利润大幅度减少,而企业的人工成本等还在上涨。”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姚景源从数字分析中证实了压力:“中国的出口过去百分之二三十的增长率,到今年5月份只增长1%,6月份甚至出现了负增长,这是多年来从未有过的情况。我们的中央财政收入也一改多年来两位数增长的格局,上半年仅仅实现同比增长1.5%,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到6月份也只增长了6.3%,就业的压力随之而增大。” 保持合理的经济增速对中国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王一鸣说:“没有一定的速度,扩大就业、提高收入和改善民生就没有物质基础,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也无从谈起。我们既不能不顾发展环境和条件变化,盲目刺激经济增长,也不能放任经济减速跌出合理区间。” 面对大考,新一届党中央、国务院头脑清醒,决策稳妥。虽然经济增速已经换挡,但换挡过程中不能失速。2012年12月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释放出明确信号,2013年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是“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总基调是“稳中有进”。面对下行压力,党中央运筹帷幄,妥善应对,宏观政策没有“猛踩油门”,也没有“急打方向盘”。4月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宏观政策要稳住,微观政策要放活,社会政策要托底。要按照稳中求进的要求,坚持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继续实施和用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增强政策针对性,统筹考虑稳增长、控通胀、防风险。 一年将尽,姚景源认为,“稳中有进”这四个字可以成为全年经济表现的基本评价。稳中有进,难的是稳。一是表现在经济运行的态势比较平稳,实现全年7.5%的预期目标已胜券在握。前三季度GDP同比增长7.7%,其中三季度增长7.8%,二季度增长7.5%,一季度增长7.7%,基本上在0.3个百分点之间波动,波动幅度不大。二是表现为就业稳,前三季度就超额完成全年实现新增就业900万的预期目标。三是表现为物价稳,在全球、特别是新兴经济体通胀率高企的环境下,中国CPI前三季度上涨2.5%,11月上涨3%,通胀率全年控制在3.5%的调控目标以内没有问题。 稳中有进,来之不易。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副主任潘建成分析前三个季度中国经济表现时说,“虽然与金融危机后的5年数据比,目前的增长速度是比较低的,但在全球范围来看,中国7.5%以上的经济增长依然是一枝独秀,不要说远远高于美国、日本2%以下的低增长和欧洲的负增长,也比新兴经济体经济增长高出一大截,比金砖国家除中国外增长最快的印度高3个百分点。” 贵在有“进”,结构调整毫不放松 11月24日,一个平常的星期天,河北省唐山、邯郸、承德三个城市里,同时响起了轰隆的爆破声,随着爆破声响,一座座钢厂烟囱应声倒下。炮声中河北省拆除了8家钢铁企业高炉10座、转炉16座,共减少炼铁产能456万吨、炼钢产能680万吨。这既是中国钢铁第一大省河北打响的化解产能过剩和治污“第一炮”,也是中国应对产能过剩的响亮一炮! 时近岁末,一场严重的雾霾袭击了大半个中国,20省份104城市重污染,京津冀长三角雾霾连成片。雾霾不仅影响着人们的健康,更影响着GDP的健康。它再一次告诫我们:比增长放缓更令人担忧的是增长的方式和质量问题,是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 产能过剩、环境污染重,都是这个深层次问题在当下的突出表现。2012年底,我国钢铁、水泥、电解铝、平板玻璃、船舶产能利用率分别仅为72%、73.7%、71.9%、73.1%和75%,明显低于国际通常水平。钢铁、电解铝、船舶等行业利润大幅下滑,企业普遍经营困难。更值得关注的是,这些产能严重过剩行业仍有一批在建、拟建项目,产能过剩呈加剧之势。如不及时采取措施加以化解,势必会加剧市场恶性竞争,造成行业亏损面扩大、企业职工失业、银行不良资产增加、能源资源瓶颈加剧、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直接危及产业健康发展,甚至影响到民生改善和社会稳定大局。 面对速度和质量的矛盾,面对长期和短期目标的取舍,党的十八大强调的是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要求的是尊重经济规律、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速度,在不断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断优化经济结构中实现增长。习近平总书记在与党外人士座谈经济形势时更是掷地有声地表示:“增长必须是实实在在和没有水分的增长。” 牢牢抓住结构调整这一重点,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不断推出。针对日益严重的空气污染,国家发布《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国务院与有关地方政府立下防治任务的“军令状”。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防治大气污染十项措施、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针对产能过剩,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的指导意见》,提出化解产能过剩的8项任务和工作路线图,成为新一届政府统筹稳增长、调结构、促转型的工作重点,成为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重大举措。此外,针对发展新兴产业,推出了促进信息产业、健康服务业、光伏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按照国务院的要求和部署,各地化解产能过剩不断推进,各项结构调整工作在稳步推进。 稳中有进,贵在“进”字。据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盛来运分析,目前无论是从地方政府还是从企业的层面上,调结构、转方式的认识比较统一,积极性也比较高,所以今年在产业层面上出现一些分化,新兴产业增长的速度要远远快于传统产业,特别是一些新兴现代化服务业的增长速度比较快,例如网购,今年11月11日,仅阿里巴巴旗下的淘宝和天猫就创下了一日销售额突破350亿元人民币的销售奇迹,由此所带来的快递物流等行业发展增速都比较快。从前三季度的情况看,第三产业增长速度比第二产业快0.6个百分点,三产所占GDP的比重比上半年提高0.2个百分点。“中国经济内在的结构与其增长的质量都在向好的方向发展。这说明,党中央、国务院保持定力、冷静发力,创新宏观管理方式,统筹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的方式是有效的,是正确的。” 功在改革,激发市场内生力量 “拿到‘准生证’可真不易”!广西南宁市80后小伙李家诚上半年自主创业申请注册一家企业,前前后后跑审批折腾了40多天才注册成功。李家诚如果知道深圳韦先生的经历,可能会羡慕死了!韦先生3年前就想开一家物流公司,但由于程序太繁琐一直搁置着。在深圳工商登记制度改革后,韦先生免去了李家诚遭遇的工商登记前置审批、对于经营范围限定过多等苦恼,11月20日1天时间就完成了注册,拿到了公司的营业执照。 盘点一年发展成果,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姚景源深有感慨地说:“今年经济发展的成就固然来之不易,更为难得的是,这些成绩是在我们没有采取大规模的刺激政策,而主要是靠改革、靠搞活微观来释放市场的内生动力所取得的。” 的确,今年以来,在稳定经济方面出台的政策被称为“微刺激”,而与之形成对比的是,改革的规划和举措是“大规模”。 以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为例,今年改革举措涉及面尤广,国务院有关部门一举取消和下放334项行政审批事项。据国家发改委主任徐绍史介绍,仅发改委就取消和下放了44项。比如,取消企业投资开发新油田、新气田项目核准,取消电力市场份额核定等等。这些改革措施的落实,可以激发市场主体创造活力,落实企业自主经营权,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 市场取向的资源产品价格改革今年的动作频繁,成品油、煤炭、电力、天然气、水资源、铁路等领域价格改革,都迈出较大步伐,并取得积极成效。1月,电煤价格取消双轨制,实现完全放开由市场调节;国家发改委、财政部、水利部联合下发文件,明确水价改革思路,以及水资源费征收标准制定原则、规范水资源费标准分类等,提高了地下水水资源费征收标准。3月,国家出台了成品油价格机制完善方案,将调价周期由22个工作日缩短至10个工作日,并取消4%的调价幅度限制。方案实施后,成品油调价频率加快,调价时间节点透明度增强,国内油价能够更加灵敏地反映国际市场油价变化。7月,国家调整非居民用天然气价格,为天然气价格建立了新机制。 财税制度改革领域力度尤大,对部分小微企业减免税收,惠及600万户小微企业,年减负近300亿元,直接关系几千万人的就业和收入。财税改革的“重头戏”营改增向全国范围推开,在结构性减税上迈出大大一步。各项财税改革措施不断释放红利,财政支出更加公开透明,企业负担不断减轻,经济内生动力进一步增强。 多予少取,放水养鱼。改革释放了新的动力和活力,激发了民营企业的投资活力。今年以来,全国各类企业登记数比去年同期增长25%,其中民营个体企业增长37%。民间投资增速在下半年开始止跌向稳,1—10月份,全国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名义增长23.4%,增速比1—9月份加快0.1个百分点,比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高出3.3个百分点。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总体保持稳定提升势头,从1—2月的61.4%,稳步上升到1—10月份的63.5%。改革也提振了信心,中国制造业PMI已经连续14个月站在临界点以上。 谈到改革对经济发展释放的红利,姚景源特别提醒人们注意:“今年的宏观调控给2014年的经济奠定了一个健康的基础,同时也给我们一个重要的启示,只要我们用改革唤醒和激发市场内生力量,就可以保持国民经济健康持续地发展。这也使我们对今后落实三中全会精神、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决定性作用,有了底气,充满信心。” |
织牢反浪费制度之笼 ——透视《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 本报记者 盛若蔚 江 琳 11月19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闭幕后一星期,中央印发了《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作为贯彻落实全会精神的一项重要举措,《条例》对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工作作出全面、系统的规定,是关于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一部综合性、基础性党内法规,对于推进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从源头上狠刹奢侈浪费之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部重要的党内法规是如何起草的?有着怎样的鲜明特点?将对党政机关的作风建设产生哪些重大影响?本报记者走访参与《条例》起草的有关方面负责人,对此一一详解。 ■起草历时8个多月,中央领导给予明确具体指导 反浪费“基本法”诞生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着力加强作风建设,把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工作放到突出位置来抓。针对“舌尖上的浪费”、“车轮上的铺张”、“楼堂馆所的豪华”等现象,习近平总书记等中央领导同志多次作出重要指示,要求采取有力措施,予以坚决整治。特别是2013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抓住制度建设这个重点,以完善公务接待、财务预算和审计、考核问责、监督保障等制度为抓手,努力建立健全立体式、全方位的制度体系,以刚性的制度约束、严格的制度执行、强有力的监督检查、严厉的惩戒机制,切实遏制公款消费中的各种违规违纪违法现象。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等中央领导同志的重要指示精神,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会同有关部门制定了推进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制度建设工作方案。一个“1+20”的制度建设框架逐渐清晰起来,涵盖预算管理、公务接待、公务用车、因公临时出国(境)、会议活动、办公用房、领导干部待遇、国有企业负责人职务消费以及审计、纪律监督等各方面。 在反浪费制度体系建设这个系统工程中,最关键的就是制定一部关于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基本法”——《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简称《条例》)。 2013年3月,根据中央的部署和要求,中办、国办会同中纪委、中组部、中宣部、中央外办、外交部、发改委、财政部、审计署、国管局、国务院法制办、中直管理局等部门组成《条例》起草小组,启动了《条例》制定工作。具体起草工作由中办法规局牵头组织实施。 为保证起草的《条例》“接地气”,起草小组赴部分省区市进行了深入实地调研,在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部委范围内多次听取意见,形成了《条例》征求意见稿。此后,广泛征求了31个省区市和35个中央部委的意见,有关地方和部门对《条例》稿提出900多条意见建议。 一次次热烈讨论,一遍遍修改充实。经过多轮征求意见,反复研究论证,集智集力攻关,历时8个多月,累计修改18稿,《条例》起草工作顺利完成。 在起草的每一个阶段,中央领导同志都给予明确具体的指导。送审稿形成后,先后提交中央书记处办公会议、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中央政治局会议进行审议。根据审议意见,起草小组又多次进行了修改完善。3次上会审议,充分体现了中央对《条例》制定的高度重视和严谨审慎态度,确保了《条例》的科学性、针对性、指导性、可行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后,起草小组根据全会的精神和有关要求,对《条例》稿又进行了认真修改,使之更加完善。 ■六大特点凸显问题意识与改革导向 给浪费者划定制度“红线” 大吃大喝、坐高级轿车、住高档宾馆、豪华旅游……奢靡之风,看似小事,涉及的是体制机制上的一些顽症痼疾。 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这是人民的期待,也是中央的决心。《条例》起草之初,中央领导同志就强调,要用改革的举措解决一些多年来未能解决的难题。 12章、65条、9000余言,《条例》用规约构筑起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党内法规堤坝,给奢侈浪费者划定了制度“红线”,给以身试法者设定了“高压线”。 《条例》发布后,网友感言,力度之大、针对性之强超出预期。据中办法规局介绍,《条例》起草中特别注意体现问题意识与改革导向,以将反浪费的制度之笼织得又密又牢,具体体现为六大特点: 特点一:综合性 改革开放以来,中央先后发布过近50个有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文件。这些文件起到过很好的作用,但从推进制度体系建设的角度看,也存在一些不足,最突出的就是制度较为分散、琐碎甚至交叉打架,有碎片化现象。《条例》作为一部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牵头管总的法规制度,坚持统筹规划和顶层设计,集中了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工作的各个重要方面,较好地体现了方向性、原则性、目标性,同时也为各项配套制度的制定留出了空间。 特点二:针对性 一部好的法规制度,必须能够有效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条例》紧扣干部群众反映强烈的公款浪费中的热点焦点问题,对经费管理、国内差旅和因公临时出国(境)、公务接待、公务用车、会议活动、办公用房等方面单独列章,拿出有效管用措施。这些措施,有的是对以往要求的重申和强调,有的是根据新情况新问题作出的调整和完善,有的则是具有改革意义的突破和创新。 特点三:约束性 以往关于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制度规定失之于软,提要求的多,讲监督和问责的少,这是导致制度虚化、空化,以致不了了之的一个重要因素。有鉴于此,《条例》明确划出红线,逐项列举禁止性事项,减少制度执行的自由裁量空间。《条例》用超过1/5的条数对督促检查、责任追究予以强化,对违反制度怎么办、需要追究什么样的责任作出明确规定,以切实增强制度的刚性和约束力,防止“破窗效应”,避免《条例》成为“稻草人”。 特点四:操作性 操作性是检验一项制度是否具有生命力的重要标尺。《条例》在明确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一些大的原则和方向的同时,也十分注重条文的可行性,坚持从实际出发,突出标准制定和执行程序,力求做到可定义、可量化、可检查、可考核,目前做不到的就先不作规定,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 特点五:创新性 改革创新是这次《条例》制定的一大亮点。《条例》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坚持深化改革、标本兼治,努力通过改革创新破解体制机制障碍,解决公款浪费的“老大难”问题,构建不能不愿不敢铺张浪费的长效机制。特别是在财政预算制度、政府采购制度、公务接待制度、公务用车制度和宣传教育、监督检查等方面有不少新思路新举措。 特点六:公开性 公开是保证制度得到执行的有效举措。《条例》专条规定了建立健全厉行节约反对浪费信息公开制度,提出公务活动中的相关事项应当按照及时、方便、多样的原则,以适当方式进行公开,并详细列举了公开内容。《条例》全文公开发布,这既有利于各级党政机关和广大党员干部遵照执行,也有利于各方面进行有效监督。 ■踏石留印、抓铁有痕,对违规行为零容忍 配套制度体系正在健全 从“规定”到“禁令”,再到“条例”,从中可以清晰地感受到党中央在狠刹奢靡之风方面“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坚定决心。 “通过制度体系的不断完善,制度刚性约束力的不断加强,制度设定的精细化程度加深,表明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长鸣警钟已走向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条例》公布,有评论认为。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围绕反对“四风”提出加快体制机制改革和建设的新要求,正在全党深入开展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则把制度机制建设和创新作为必选项。事实上,《条例》的公布实施正是教育实践活动建章立制的重要成果,也是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重大举措。 据参与起草人员介绍,把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制度措施以党内法规的形式固定下来,就是要通过刚性的制度约束让人不愿浪费,严格的制度执行让人不能浪费,有力的监督检查让人不易浪费,严厉的惩戒机制让人不敢浪费,使公务支出和公款消费中的各种违规违纪违法现象得到切实遏制。 《条例》指出大方向,确定大原则,而要真正释放出《条例》的效力和威力,还需要有相关具体制度的配套。据介绍,目前已有7项配套制度出台,还有20多项相关制度正在加紧制定中。这些相互衔接、成龙配套的制度,有望改变过去“几个规定管不住一张嘴”现象的发生。 强化了制度的刚性,还须“伸展”执行的刚性。如何让好制度在基层不被束之高阁、积满尘灰,社会十分关切,有待实践检验。 据介绍,目前中央已对《条例》贯彻实施作出周密部署。时间表与路线图都已确定,当务之急就是逐项抓好落实。特别是对违反制度踩“红线”、闯“雷区”的行为实行零容忍,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坚决杜绝“破窗效应”,以制度的刚性约束力产生倒逼机制,遏制和根治作风之弊、行为之垢。 人们有理由相信,随着《条例》宣传贯彻和相关配套规定的相继出台,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工作将稳步走向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真正实现“转作风不是一阵风”。 |
编者按 举世瞩目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胜利闭幕了。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展现了中共中央全面深化改革的智慧和勇气,是2020年前中国深化改革的时间表和路线图。 在这张全面深化改革的路线图中,财税体制改革占据了显要的位置。《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郑重提出,科学的财税体制是优化资源配置、维护市场统一、促进社会公平、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制度保障。必须完善立法、明确事权、改革税制、稳定税负、透明预算、提高效率,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财税体制改革,将沿着“改进预算管理制度”、“完善税收制度”、“建立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三条路径渐次推进。 财税体制改革,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它与所有社会成员密切相关,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诸多难题的破解,也几乎都以财税体制改革的全面深化为前提。十八届三中全会第一次把它和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相对接,指出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其重要性大大提升。本轮财税体制改革,将是1994年分税制改革以来的又一历史性里程碑。 最关注财税体制改革、最明白其重要含义的无疑是各级地方政府,因为财税体制改革将撬动地方财政“钱袋子”,使之从收入、支出、监管等各方面均发生显著变化。对于目前地方财政面临的诸多深层次问题,如财权与事权不统一、土地财政过度膨胀、预算不够公开透明等等,本轮财税体制改革都将拿起“手术刀”,直剖病灶予以解决。社会公众也有充分理由关注财税体制改革,因为它不仅涉及居民税负等民生项目的调整,其总目标——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也将带来公共利益的最大化。 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已上路出发。当前,地方政府财政在收入、支出、监管方面存在哪些体制机制问题?十八届三中全会推出的改革方案又将怎样改善、重塑地方政府财政状况?地方领导干部对改革有何期盼,对贯彻完善改革方案有何建议?半月谈记者深入全国各地,调研地方财政“钱袋子”现状,聚焦地方财政即将发生的巨大变革,着力展现基层视野中的财税体制改革。 “把政府收支关进统一的制度笼子” 预算,历来是社会公众了解政府财政收支状况的主渠道,也是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对政府财政收支状况履行监督审批职责的总开关。在财税体制改革中,预算管理制度改革是重中之重,“透明预算,提高效率”是中央在十八届三中全会公告中明确提出的改革方向。透明的财政预算和高效的绩效管理,有助于让预算每一分钱花得更科学,减少浪费,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同时,对预算管理制度的改进,也是提高国家治理能力的一项重要工作。只有让预算更科学合理,才能以强大财力物力保证国家的正常运转与各项事权的充分落实。对于尚未全部进入预算管理体系、透明度亟待提高的地方政府“钱袋子”而言,这项改革的力度将是空前的。 完善预算管理,严堵“钱袋子”之漏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预算管理要全面规范、公开透明,抓住了问题的要害。”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院长高培勇表示,要实现规范和透明,就要细化全口径预算,把所有政府收支按照同一性质、同一制度加以管理,把政府的收支关进统一的制度笼子,实现“财政收支=预算收支=政府收支”。 高培勇指出,事实上,当前财政收支只大体等于预算收支,而不等于政府收支。整个政府收入从构成上来讲基本上可以分为六大块,最大一块是税收收入,第二块是财政收入中的非税收入,第三块是掌握在各个部门手中的各种基金性收入,第四块是土地出让金收入,第五块是社会保险收入,第六块是国有资本经营上缴的利润。政府基金收入、社会保险收入、国有资本上缴利润大体是备案制管理,人民代表大会只审不批。在管理层面上,则分属各个政府部门,不能做到统筹安排。 目前,在各个地方,依然存在着以各种名义收取的游离于人大监管视野之外的非规范性政府收入。除财税部门之外,其他政府部门仍然有行使财政管理权、从企业居民那里直接取得收入的行为。 对于预算外资金,许多地方政府往往讳莫如深,甚至在概念上将其与财政资金割裂开来。2009年,西部某市动用融资平台资金建设一个占地约30亩的仿古建筑,工程投资超过2亿元人民币。当地有人大代表对此提出质疑,得到的答复却是:“没动用财政一分钱。”地方政府往往通过投融资平台等预算外资金搞建设,由于不是“直接意义上”动用财政资金,相关监管难以有效实施。这些都是财政监管遭遇的难题。 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课题组在《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系统构想》中建议,应将全口径预算细化为“立法层面的全口径控制”和“行政层面的全口径管理”,并以此为标准,将所有政府收支全部纳入严格化的预算管理,铲除所有游离于预算之外的政府收支。 除了少许的、经由财税部门授权的情形之外,将所有政府收支全部纳入财税部门的管理,非财税部门一律不得从事财政性分配活动。以可审批、能统筹为标准,对政府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做彻底改革。以可审批为标准,将全部社会保障预算收支纳入各级人大的监督审批范围。最终以此为基础,取消事实上存在的预算“备案制”。 理顺体制机制,管住政府“闲不住的手” “预算改革并不仅仅是在钱上做文章,更重视体制机制的作用。”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刘尚希认为,本轮财税体制改革内容相当丰富,而且不少是突破性的改革,除了提出预算要全面规范、公开透明之外,在预算审核、重点支出、预算平衡机制、财务报告、债务管理、转移支付等方面都提出了改革新举措。这些专业性极强的举措,正是着眼于完善财政管理的体制机制,加快形成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利于建立公平统一市场、有利于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现代财政制度。 采访中,不少基层干部反映,现代财政制度能否顺利建立,与当前进行的政府职能转换密切相关。目前,一些地方政府在角色定位方面,缺位、越位、错位问题非常突出,重经济建设、轻民生服务的现象普遍存在,这往往导致财政资金的使用上出现乱象。 比如在招商引资等经济建设领域,一些地方政府往往慷财政之慨,出台种种不合理的优惠政策和奖励扶持,如零地价拿地、税费减免等,还有的甚至拿出巨额财政资金直接奖励给企业。如安徽太和县财政就曾奖励安徽晶宫大酒店1500万元,以兑现该酒店获“四星级旅游饭店”称号的奖励。 任何一项改革都无法单兵突进,财税体制改革也不例外。建立现代财政制度,仍有赖于厘清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安徽一名县委书记表示,转换政府职能,把很多本来由政府“闲不住的手”来做的事情,交给市场“看不见的手”来完成,如此一来,当前一些政府职能部门的人数和经费可以大幅削减,不仅可以减轻财政负担,还能促使财政投入重心向公共服务转换。他粗略估计,以目前的县级政府各个职能部门的人数规模进行计算,至少可以裁减1/3的人员。 加强法治建设,打造现代财政制度 现代财政制度的关键词是“现代”,而“现代”的必备特征之一无疑是法治而非人治。“财政资金的使用,很多时候还是‘一把手’说了算,常常难以做到科学、透明、高效。”四川某市市长认为,加强对财政资金使用的管理,应健全民主集中制的议事规则,凡是能够上会讨论决定的一定要上会,实行票决制,对决策完整记录存档,让资金使用情况事后可追溯、决策过错可追究。 公开透明必须由法律提供保障。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财政研究室主任杨志勇建议,一是不断完善法律体系,为预算信息公开提供法理基础。二是在政府和人大专设相关部门,便于预算制定各个环节的信息全面公开。三是预算全流程公开透明,提高民众参与度。四是推动信息公布内容全面、易懂。五是搭建“友好型”发布渠道,便于民众获取信息。 现代财政制度的建立离不开立法方面的完善。中央财经大学税务学院教授汤贡亮认为,预算法的修订是首要的。此外,还应制定转移支付法、债法,进一步调整政府采购法。税收方面,除了修订税收征管法外,还应推进制定增值税法,将来还应进一步推进资源税、环境税的立法。 让政府的钱袋子“稳”下来 在政府“钱袋子”收入的诸多来源中,依法征收的地方税几乎是唯一的稳定来源,也理应成为政府收入的主要来源。但是,自1994年分税制改革以来,地方政府税收来源不断缩小,而事项支出却不断增加,导致的后果就是地方政府在收入方面过多依赖非税手段,如转移支付、举债、收费等等,产生一系列弊端,地方债务膨胀就是表象之一。“钱袋子不鼓没法办事”,在地方缺乏自主稳定收入的情况下,土地财政、城市投融资平台……一个个财政扩张工具伴随着地方政府“钱袋子”在负债红线上奔跑。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深化税收制度改革,完善地方税体系”,正是对上述问题的正视与解决。通过重整税制,地方政府有望获得自主稳定的收入来源,这将对遏制地方财政乱象起到有力作用。 地方债务危机背后的税收之困 湖北某县财政局王局长告诉半月谈记者,每年县里都会有很多任务下达给他们,要求筹集多少资金,特别是一些基础设施项目的资金要求他们予以解决。但他们手里可控的资金又有限,无奈之下,只有举债。以前是向银行举债,现在是向社会举债。 “目前我们的偿债能力可以说很低,而债务却在一直增长,就怕总有一天会崩溃。”王局长对此忧心忡忡,“因为政府债务积累多、时间长,现在已经有不少人开始起诉。” 广西一名官员坦言当地“钱袋子”一靠土地出让金收入,二靠政府投融资平台。据他透露,近年来该市先后设立了城市投资建设发展公司、建设投资开发公司、新城投资开发公司等多家投融资平台。“截至2011年,城投公司银行负债就超过了100亿元,其他几家公司负债也接近这个水平。由于政府投资平台的相关债务是计入财政负债,政府负债水平不断攀升,到2012年下半年市财政负债水平已经超过90%。” 谈到地方财政紧张状况时,许多基层干部指出,地方税收的缩小是根源之一。1994年分税制改革以来,税收重心向中央财政倾斜,国家陆续进行了多次微调。然而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刚性民生支出种类的扩展和总量的不断加大,基层政府面对的是不断加大的事权和逐年攀升的支出压力,地方财力日益捉襟见肘。 广西壮族自治区合浦县财政局纪检组长黄乃盛说:“合浦县是农业大县,财政穷县,以前有农业税,包括特产税4000多万元收入。农业税取消以后,县财政更加困难了。”内蒙古自治区固阳县地税局副局长常占青说:“从这几年来看,地税收入不少转成国税,而且分配比例上也向中央倾斜。未来‘营改增’要在全国推开,或许对我们还会有影响。” 黑龙江七台河市国税局干部仁慧丽更是以结构性减税算了一笔账。她说,从2010年到2012年七台河市进行结构性减税,共减少税收逾9亿元,扣除上缴国家部分,地方财政收入减少逾2亿元,相当于一年国税收入留存地方的税收总额。 除了税收减少,现行税收体制也存在考核制度不合理等弊端。记者在调查中甚至发现,部分基层政府和税收部门迫于考核压力,不惜采取征收“过头税”、“招商引税”等“非常规”手段创收。 税制改革有利于稳定地方政府收入来源 十八届三中全会对税制改革做出了具体部署,既涉及增值税、消费税、资源税、房地产税等专业税种,更涉及“逐步提高直接税比重”、“完善国税、地税征管体制”等结构性安排。其中许多措施都有利于完善地方税体系,为地方政府建立稳定的收入来源。 一些生态功能区的干部群众建议,国家应继续完善公益补偿机制,保护生态,同时应开征环境保护税,突出“绿色GDP”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一些拥有丰富矿产资源的地方政府则对资源税改革充满期待。对于安徽淮北市这样的资源型城市而言,能否在资源税征收上有所突破,对当地财政盘子大小举足轻重。 “希望能加快资源税改革,尽快从计量征收变成计价征收。”淮北市财政局总会计师叶卫平说,当地政府以每吨2元征收煤炭资源税,该税种收入归地方。但是,这种计量征收的方式,与煤炭价格波动无关,以前煤炭每吨300元的时候征收2元,煤价升高到每吨1000多元的时候,还是按照2元征收,地方所能征收税收体量长期处于较低水平。如果能改为按照销售额的百分比来进行征收,对地方而言更为划算。在改变征收模式的同时,不能仅仅关注地方税收是否增加,还必须避免给企业增加税负,这就需要由中央层面统筹协调,才能实现目标。” 与此同时,还有必要对征税管理模式进行改革。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审核预算的重点由平衡状态、赤字规模向支出预算和政策拓展。对此,财政部部长楼继伟指出,税收将不再是预算确定的任务,而是转为预期目标。这意味着税务机关将按照法律法规征税,不是为了完成任务多收或少收。这无疑有利于减轻地方政府的税收考核压力,根治“引税”、“买税”等乱象。 稳住政府“钱袋子”同时更要确保中国经济活力 财税改革涉及多方关系。财政部财科所副所长刘尚希表示,财税实际上一头连着政府的钱袋子,另一头连着老百姓的钱袋子,财税是两个钱袋子之间的桥梁、纽带。显然,这两个钱袋子要有一个平衡。 “按照经济学上的‘拉弗曲线’,一国的实际税负一旦超过33%,一定会降低该国的经济活力,因为大家都不愿意做事了。”中国税务学会学术委员、四川大学经济学教授李航星说,“十八届三中全会可视为新一轮税改的启动,总体目标是要在保证政府税源稳定的基础上,确保中国经济活力。” 对此,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财政室主任杨志勇建议,未来新培育的地方税种多属新开征或提高征税水平,基本都是加税措施,而结构性减税、为经济运行减负才是当下税收改革的主题,短期内不宜大幅加税。所以除了推进地方独有税种外,还可对目前中央地方共享税种进行进一步完善,提高共享税种的地方分成比例,可以较快见效地解决地方财力问题。 激活中央、地方两个积极性 改革就是利益的调整,财税体制改革调整的重点之一就是中央和地方的利益关系,其目标是理清权责,建立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对此,近年来在财权的不断减少和事权的不断增加中“煎熬”的地方政府充满期待。 地方政府账本载不动太多事权 广西柳城县人口过40万,财政供养人员1.1万,以甘蔗种植为支柱产业。2012年全年实现地方财政收入6.7亿元,其经济和财政状况在相邻县中算中等。 对县情非常熟悉的县长告诉半月谈记者,老百姓有很多修水利、通公路方面的要求,可财政又无力解决,“囊中羞涩”的地方干部都不敢轻易下乡调研。他只能表态:“尽力向上级争取。” 县财政局提供了一份详细清单《财政预算项目支出应列未列表》,密密麻麻共9页,详细列出了县里数十个部门的经费支出,上面写着:“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经费75万元”、“第六次人口普查费30万元”、“水利项目配套100万元”…… 县人大常委会一名副主任告诉记者,上面这份清单通过了人大审议,但因为超出收入范围,不能实现财政平衡预算,所以只能以“应列未列”体现。实际上,仅2010年,该县无法安排进预算的必需开支项目支出达1.2亿元。由于可用财力不足,该县甚至连维持正常运转的需要都难以保证。 2012年6月8日,审计署对54个县财政性资金进行审计调查。结果显示,当前县、市两级政府确实存在事权不清晰,上级政府下放事权过多,地方支出责任不断增加,与其自身财权不完全匹配的现象。这些都让地方财力背负沉重负担。 黑龙江七台河市财政局干部刘庆浦举例说明了基层财政增支压力不断加大的现状:七台河市教育经费支出占财政支出比例从2009年的13.8%提升到2012年的18.2%;保障房建设支出占财政支出比例由几乎为零发展到现在的15.3%。 转移支付改革化解“专项配套”之困 从制度设计上看,现行财税制度通过转移支付能够弥补地方在执行事项上的财力不足,但实践中却问题多多。 1994年我国实行分税制,确定了中央和地方的财政收入划分,对于中央集中财力、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财力补助、促进区域均衡发展,都发挥了巨大作用。分税制有利于中央意图的实现,强化了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的调节,使中央财政在宏观调控中处于主动地位。如今,三农、文教、卫生、科技等支出,都是由中央、省、市、县、乡镇各级政府共同负责。 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课题组研究表明,当前,中央政府集中了大部分财政收入,其中很少一部分会被存起来,作为中央预算金的来源;中央政府自己花的钱大概占1/3;最大的一块则是通过税收返回、转移支付等途径拨付给地方政府。地方政府除了自己挣的钱外,约一半财政收入要靠上一级政府的财政转移支持。 安徽淮北市财政局预算科科长焦福生认为,分税制的实施效果及其优点,都是显而易见的,然而在长期的实践中,问题逐渐显现,以专项配套对地方“钱袋子”的负担尤甚。在一些地方,转移支付资金大部分是专项转移支付,地方可自由支配的资金数量有限。专项转移支付项目很多都要求地方财政配套资金,有些项目要按照1:1比例配套。 中部地区某县县长向记者反映,虽说争到项目,就争到了钱,可上面要求县财政拿出钱配套,而县里面实在拿不出钱。县长回忆,2009年县里向省里各部门争取项目资金1.3亿元,主要用于水库加固除险等方面。为争取这些项目资金,他到省里申请项目的专项汇报不下20次。争取到资金后,县财政被要求配套资金3000多万元。上级经常前来检查某些工作是否足额支出财力,县里不得不拆东墙补西墙挪用经费。他无奈地比喻道,“八个瓶子四个盖,只有轮换着来盖”。 针对此,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要求,完善一般性转移支付增长机制,重点增加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的转移支付。中央出台增支政策形成的地方财力缺口,原则上通过一般性转移支付调节。清理、整合、规范专项转移支付项目,逐步取消竞争性领域专项和地方资金配套,严格控制引导类、救济类、应急类专项,对保留专项进行甄别,属地方事务的划入一般性转移支付。 转移支付向一般性转移支付倾斜,将有效减轻地方财政配套负担,有利于地方轻装上阵落实各项建设。此外,专家建议,在保持分税制财政体制基本稳定的前提下,围绕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主体功能区建设,优化转移支付结构,形成统一规范透明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调整事权,激活中央、地方两个积极性 许多专家学者表示,地方“钱袋子”的窘迫现状与各级政府间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存在不清晰、不合理、不规范的现象有直接关联。事权划分不清,既不利于尽责,也不利于问责。 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建立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强调“适度加强中央事权和支出责任,国防、外交、国家安全、关系全国统一市场规则和管理等作为中央事权;部分社会保障、跨区域重大项目建设维护等作为中央和地方共同事权,逐步理顺事权关系;区域性公共服务作为地方事权”。 “突出强调支出责任,实际蕴含了‘钱由谁来花更合理’的内涵。”财政部财科所副所长刘尚希说,权责的明晰将有效激活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 专家建议,对于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间的财政关系,应当用法律进行规范。中央财经大学中国公共财政与政策研究院院长乔宝云认为,成熟市场经济国家在财税体系建设方面的一大共性,是制定具有较高层次效力的法律,对政府间支出责任、收入划分以及转移支付安排等财政关系以立法形式予以明确。以美国为例,作为联邦制国家,美国的宪法对于联邦、州和地方三级政府的支出责任作出了明确界定。 一些专家认为,针对事权的具体划分,中央和地方将展开新一轮互动。通过这种良性的互动,彼此的权责将更为明晰。互动的结果,将带来各级政府权力清单的明晰化,推进政府效能建设,使公共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记者 程士华 闫祥岭 李斌 徐海波 江毅) |
中新社莫斯科12月3日电 (记者 贾靖峰)中国驻俄罗斯大使李辉3日在俄国际文传电讯社就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三中全会举行中外记者吹风会,近50名中外记者出席。 李辉向中外记者介绍了全会的主旨精神和《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主要内容及特点。李辉表示,《决定》从总体要求、基本原则、重点领域等方面对全面深化改革进行了顶层设计,作出了重大战略部署,为中国经济转型、全面深化改革指明了方向,为中国未来发展描绘出宏伟蓝图,必将给中国发展带来历史性的变化,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呈现出更加广阔的前景,对世界和地区的和平与稳定、发展与繁荣带来积极影响,将进一步促进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向纵深发展。 吹风会持续近两个小时,现场气氛热烈。重点宣介结束后,与会记者纷纷就全会提出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市场同政府的关系、国有企业改革、推进价格改革、城镇化建设及反腐败等内容踊跃提问,李辉一一详细作答。此外,中方还就中俄关系、两国经贸和投资合作、能源和地方合作、互办“旅游年”等回答了提问。 会后,李辉与国际文传电讯社社长科米萨尔举行会见,就加强两国媒体和新闻合作交换了意见。(完) |
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在改革蓝图已经绘就、改革号角已经吹响的今天,坚决服从服务于改革大局,才能谋之长远,得之全盘。 自觉服从服务于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是党和人民对军队最基本的政治要求,也是我军义不容辞的政治责任。全面深化改革,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前途命运,关系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只有全面深化改革,才能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完成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各项战略目标和工作部署。因此,全面深化改革,就是当前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就是当前党和国家的工作大局。作为党绝对领导下的人民军队,必须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全会精神上来,齐心协力贯彻落实好全面深化改革的各项决策部署。 全面深化改革,一个突出特点就是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因为任何一项改革都会对其他改革产生影响,任何一项改革又都需要其他改革协同配合。如果不注重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不仅单项改革无法取得突破,而且整个改革无法整体推进。国防和军队改革作为国家改革大棋盘上的一颗棋子、作为国家改革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只有与国家改革进程相一致,与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等方面的改革相衔接,才能既推动国家的改革又加快自身的步伐,从而使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实现富国与强军的统一。 改革越深入,国家越发展,越需要可靠的安全环境。全面深化改革能否顺利推进,“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能否如期实现,一个重要因素在于是否有一个和平、安全、稳定的发展环境。当前,我国安全和发展的国际环境更加复杂,维护国家政治安全和社会稳定的任务更加艰巨;军事力量在国家战略全局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国家安全和发展对军队的依存度越来越高。高度警惕国家被侵略被颠覆被分裂的危险、改革发展稳定大局被破坏的危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程被打断的危险,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有效的安全保障,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构建稳定的安全环境,是军队的使命所系、职责所在,也是军队服从服务于改革大局的题中应有之义。 改革说到底是利益关系的调整。无论是国家的改革,还是军队的改革,都可能牵涉到部门利益和个人利益。这是对广大官兵大局意识、大局观念的实际检验。每个官兵特别是党员干部要强化责任担当,既立足本职岗位勇挑改革重担,又突破利益藩篱承受改革代价,坚决克服本位主义和部门利益羁绊,不当看客,不添障碍,坚决拥护改革,积极支持改革,自觉投身改革,在强国强军伟大征程上奋力书写新的华彩篇章。 |
为推动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中央决定,由中宣部会同有关部门组成中央宣讲团到全国各地进行宣讲。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批示,对以宣讲的形式宣传阐释全会精神给予肯定,对如何开展好宣讲提出明确要求,为做好宣讲工作提供了重要指导和遵循。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批示精神,把面向基层的宣讲工作安排好组织好,真正使全会精神深入人心。 一、充分认识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重大意义,增强做好宣讲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召开的重要会议。现在,我们党和国家已经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正在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正面临着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破解发展难题、化解来自各方面的风险挑战,掌握发展的主动权、赢得发展的新优势,根本动力在改革,根本出路也在改革。应当说,经过35年不平凡历程,我国改革已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到了一个新的重要关头,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改革,朝着什么样的方向推进改革,按照什么样的步骤实施改革,考验的是我们党的决心、智慧和能力。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落实十八大要求,重点研究和部署全面深化改革问题,这是我们党立足当前、面向未来作出的主动选择,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举改革开放旗帜的鲜明立场和坚定决心。 这次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在改革理论上有一系列重大创新,在改革政策上有一系列重大突破,研究部署改革的力度、广度、深度都是空前的。就力度来说,《决定》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了总动员、总部署,既明确了改革的路线图,又确定了“到2020年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的时间表;就广度来说,《决定》部署的改革不是单项的改革,而是全面的改革,是五位一体的改革,还有国防和军队改革、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实际上是把伟大事业和伟大工程都包括在内的改革;就深度来说,《决定》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涉及深层次矛盾和问题,需要涉险滩、啃硬骨头、破瓶颈,需要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推进改革的复杂程度、敏感程度、艰巨程度一点都不亚于30多年前。完全可以说,《决定》是我们党和国家历史上第一个全面深化改革的文件,是指导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改革发展的行动纲领。习近平总书记在全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总揽党和国家发展大势和战略全局,深刻阐述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以一系列新的思想观点升华了我们党对全面深化改革的认识,为凝聚改革共识、形成改革合力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武器。如果说《决定》是全面深化改革的蓝图和纲领,那么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就是动员令和方法论。贯彻落实好《决定》和讲话精神,把我国改革开放伟大事业继续不断推向前进,必将使我们党和国家事业焕发出新的勃勃生机,必将对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产生深远影响。 学习好、宣传好、贯彻好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党全国的重大政治任务。实践经验证明,每逢中央重大决策,组织开展宣讲活动,对于把中央决策及时宣传到群众中去,具有重要意义。组织好宣讲活动,是推动全会精神走进群众、兴起学习宣传贯彻热潮的迫切需要,是凝聚改革共识、把全会提出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的迫切需要。现在,各地各部门和广大干部群众正在通过各种形式,认真学习领会全会精神,普遍期待对全会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进行深入浅出的解读。广大干部群众对改革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十分关心,有的还存在这样那样的疑虑,确实有必要面对面地向干部群众讲清楚我们的改革为什么改、改什么、怎么改,这样才能在深化改革上找到最大公约数,调动起各个方面支持改革、参与改革的积极性主动性。组织中央宣讲团成员到全国各地进行示范性宣讲,有利于推动全会精神更好走进基层、走进群众,有利于营造学习贯彻全会精神的浓厚氛围。宣讲团的同志们一定要深化思想认识、提高行动自觉,增强责任感使命感,以饱满的政治热情做好宣讲工作。 二、牢牢把握全会精神的丰富内涵、核心要义,全面准确、科学严谨地宣讲全会精神 全会明确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和总目标,用“六个紧紧围绕”深刻阐释了改革的顶层设计和总体思路,从四个方面系统总结了35年改革开放的重要经验,从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从国防和军队改革、从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等方面,具体部署了改革的主要任务和重大举措。全会精神内容十分丰富,开展宣讲一定要领会精神实质、掌握核心要义,做到全面准确、科学严谨。 1.讲清楚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和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义。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对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和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义作出一系列深刻论述。我们开展宣讲,就要紧紧围绕这些论述,把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性、必要性、紧迫性讲清楚讲透彻。要深入阐释全会以全面深化改革为主题,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的高度自觉;深入阐释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深入阐释改革开放取得的历史性成就,讲清楚正是由于改革开放,中国才有今天的大好局面,才有在国际上举足轻重的地位,才有今天整个民族的自信心自豪感;深入阐释实现十八大提出的宏伟目标和历史任务,深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必须全面深化改革。总之,要通过深入宣讲,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充分认识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历史地位和深远影响,充分认识全面深化改革对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意义,进一步增强进取意识、机遇意识、责任意识,增强全面深化改革的自觉性、坚定性。 2.讲清楚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基本原则。全会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基本原则,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探索的基本结论,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丰富和发展。要牢牢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深入阐释如何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党、国家、社会各方面事务治理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牢牢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总开关和目的,深入阐释如何引导和推动进一步解放思想、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进一步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牢牢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主要任务,深入阐释如何坚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牵引和带动其他各领域的改革,使各方面改革协同推进、形成合力;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深入阐释如何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牢牢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深入阐释如何促进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更好地通过创新制度安排保障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牢牢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依靠力量,深入阐释如何坚持以人为本、以民为本,同人民一道把改革推向前进。总之,要通过深入宣讲,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深刻理解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要求,扭住目标任务,坚定不移地把改革开放引向深入。 3.讲清楚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部署和创新举措。全会立足党和国家全局,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一系列新的重大部署。可以说,这些重大部署既抓住了当前我国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又是着眼长远的总体设计和制度安排,体现实践发展的新要求,符合人民群众的新期待。做好宣讲工作,要全面准确宣讲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深入解读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新举措新要求;全面准确宣讲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深入解读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建设、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强化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的新举措新要求;全面准确宣讲文化体制改革,深入解读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建立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文化开放水平的新举措新要求;全面准确宣讲深化社会体制改革,深入解读推进社会事业改革创新、创新社会治理体制的新举措新要求,深入阐释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药卫生等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全面准确宣讲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深入解读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的新举措新要求。总之,要通过深入宣讲,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深刻认识和认真落实这些重大部署,全面深化各领域的体制改革,确保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实现全会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任务。 4.讲清楚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保证。我们党是改革的倡导者、推动者、领导者,改革能否顺利推进,关键取决于我们党,取决于党的领导水平。全会强调,必须加强和改善党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领导,完善党的领导体制和执政方式,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确保改革取得成功。做好宣讲工作,就要深入阐释如何完善党的领导体制和执政方式,不断提高把握和运用市场经济规律能力,不断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深入阐释如何创新基层党建工作方式,健全党的基层组织体系,在全面深化改革中更好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深入阐释如何坚持党管干部原则,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构建有效管用、简便易行的选人用人机制,培养造就更多党和人民需要的好干部,建立健全集聚人才的体制机制,让各类人才都有施展才华的广阔天地;深入阐释如何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建立科学有效的权力制约和协调机制,加强反腐败体制机制创新,健全反腐倡廉法规制度体系,更好地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总之,要通过深入宣讲,引导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深刻认识改革进程中加强党的领导、推进自身建设的重要性紧迫性,以党的制度建设改革为动力,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确保党始终成为全面深化改革的坚强领导核心。 5.讲清楚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要求。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就贯彻落实全会精神提出明确要求,既包括思想认识、思想观念要求,又包括改革方向、改革方法要求,对于我们落实全会精神、完成改革目标任务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做好宣讲工作,要认真落实这些重要要求,深入阐释全面深化改革必须牢牢把握正确方向,引导党员干部始终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基本要求不动摇,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深入阐释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大胆探索实践,引导党员干部认识到只要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只要有利于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只要有利于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只要有利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就要大胆地试、大胆地闯,坚持加强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确保改革积极稳妥、健康有序推进;深入阐释全面深化改革必须注重统筹协调,引导各地区各部门整体推进各领域各环节的改革,注重各项改革举措的关联性、耦合性,加强不同时期、不同方面改革的配套和衔接,着力提高改革的整体效果;深入阐释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加强组织领导,引导各地区各部门结合本地区本部门实际研究制定深化改革具体方案,狠抓工作落实,对认准的改革目标,一张好的蓝图干到底。总之,要通过深入宣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保持清醒头脑、增强战略定力,拿出自我革新的改革勇气,掌握科学有效的改革方法,坚持脚踏实地、真抓实干,以优良作风开创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局面。 三、坚持高质量高水平,圆满完成全会精神的宣讲任务 宣讲好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是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中央的要求很高,群众的期待很高。希望宣讲团的同志们认真总结运用以往的成功经验,既全面准确阐释全会精神,又注意宣讲艺术,用一场场精彩的宣讲报告,给人以思想启迪,给人以精神鼓舞。 一要深入领会全会精神。宣讲好全会精神,前提是我们自己要学深、学透。对全会文件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学习,是一个不断深化、不断提高的过程。宣讲团成员要利用好集体备课的时间,原原本本地学习全会《决定》,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细读深读,真正做到了然于胸、融会贯通、运用自如,为宣讲打好坚实基础。 二要准确把握基调导向。全会精神涉及到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改革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政治性、政策性很强。要把握好主旋律、主基调,确保宣讲全面、准确、权威,防止片面性、简单化,防止抓住一点、不及其余、本末倒置。要强化导向意识,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最大限度地统一思想、振奋精神、凝聚力量。 三要回应干部群众关切。全面深化改革的许多政策举措关系到每个人的切身利益,干部群众十分关注,有很多问题要询问,有很多情况想了解。宣讲过程中,要紧紧围绕全会提出的重大举措,重点阐释解读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改革措施和惠民政策,把中央的精神讲透彻,把对群众的利益安排说充分,帮助人们深化对全会精神的理解和认同。要注意广泛收集、认真梳理干部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科学阐释、深入分析,既讲清楚是什么、又讲清楚为什么,既讲清楚怎么看、又讲清楚怎么办,解疑释惑、析事明理,引导干部群众理性认识、客观看待,形成推进改革的共识。 四要增强宣讲实际效果。组织这样的宣讲,既要有人听,更要让人听得进,听了之后能够入脑入心、产生共鸣。大家都有这样的体会,做好宣讲的一条重要经验就是具体化,一具体就生动。宣讲过程中,要紧密联系国际国内形势发展变化,联系当地改革生动实践,联系干部群众思想实际,努力做到视野开阔、观点鲜明,言之有物、有的放矢,让人听了解渴、听了受益。要多运用生动事例、翔实数据,多采取面对面互动交流的方式,多讲群众听得懂、听得进的话,做到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努力出新出彩、打动人心,切实增强吸引力感染力。 (本文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刘云山2013年11月19日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中央宣讲团动员会上的讲话,发表时有删节。) |
晨报讯(记者 邹乐)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对反腐提出了一系列要求,尤其针对领导干部提出了针对性要求,这些要求将如何落地?昨天,中纪委网站刊发解读文章,针对《决定》中提到了“推行新提任领导干部有关事项公开制度试点”进一步明确,纳入公开的试点将包括新提任领导干部配偶子女从业、财产、出国(境)等有关事项。 文章指出,将着力健全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等制度。推行新提任领导干部配偶子女从业、财产、出国(境)等有关事项公开制度的试点,抓紧制定领导干部个人有关事项报告抽查核实办法,加强报告核查结果的运用和违规惩戒力度。 针对《决定》中提到的“领导干部亲属出国定居”等相关制度,文章称,将进一步建立健全对国家工作人员配偶子女移居国(境)外的管理制度,制定配偶移居国(境)外的国家工作人员任职岗位管理办法,强化对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的监督。 此外,文章表示,将加强反腐败国家立法。现有的法规制度,过时的要及时废止,不完善的要适时修订完善。从近期看,应重点做好反腐败单行法律和配套法规的立法工作。要健全腐败案件揭露、查处机制,畅通来信来访和网络等各种信访举报渠道,完善保护证人、举报人制度;完善惩治贪污贿赂和渎职侵权犯罪法律法规,对腐败实行零容忍政策。 |
新华网北京11月27日电(记者廖翊、徐硙)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所提出的“提高文化开放水平”引起社会关注。 中国对外文化集团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张宇表示,“提高文化开放水平”是深化改革的必然选择。 “我国30多年来经济社会发展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改革离不开开放,深化改革就要提高开放水平,文化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张宇说。 如何提高文化开放水平?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副校长李小牧认为:一是要把文化引进来,让国内文化市场更加繁荣;二是要走出去,真正实现中国文化向世界传播。 作为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第一家大型国有对外文化企业的负责人,张宇对此感受很深: “多年前,中国对外文化集团引进风靡世界的音乐剧《猫》的英文版,但它的贸易、培训、营销等各个方面都与中国毫无关系,我们不过是产业链的最低端——卖票。后来,我们决定自己来做市场,引进《妈妈咪呀》和《猫》的中文版。从拿到版权开始,我们就是全产业链参与,制作水平一下与国际接轨,市场反响非常好。” 就在几天前,中国对外文化集团公司与美国国际管理艺术集团共同投资成立了中美环球演艺股份有限公司。新成立的这家中美合资文化公司将通过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在人才交流、项目运作、院线拓展和艺术节联动等方面加强合作,拓展演艺市场,实现互惠双赢。就中方而言,中国演艺产品可更有效地实现北美市场的本土化操作,更有利于及时掌握第一手市场信息,与终端消费者进行直接有效的互动。 张宇说:“只有真正以投资者的身份走出去,才能在国际演艺市场拥有更多的话语权,掌握更多的自主权。事实证明,文化交流之路也是文化贸易之路,欧美日韩等国都是市场主体走进来的,带来的都是经过市场检验的畅销品。提高文化开放水平,根本是要让市场证明,创造出真正面向市场的作品。” 李小牧表示,要提高文化开放水平,文化领域一定要借鉴经济体制改革的经验。 “现在国外文化产业和文化贸易的发展路径、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都可以借鉴。要用市场手段,学会国际社会的游戏规则,才能更好地实现走出去目标。”李小牧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