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繁 体
您所在的位置: >> 国内>>国内热词>>十八届三中全会

明确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全面深化改革,出发点和落脚点必须放在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上。只有时刻把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放在心上,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全面深化改革才能赢得最坚实的群众基础,得到人民群众的真正拥护。

目前,我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综合国力显著增强,这是不争的事实;作为一个中等收入国家,人均GDP超过6000美元,与过去相比,也有了极大的改善。但是,我国在创造举世瞩目增长奇迹的同时,人均GDP在全球所处位置却依然比较靠后。我们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并没有因经济高速发展而发生根本性改变。广大人民群众日益提高的物质、文化和生态环境的需求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的矛盾依然存在,在某些方面矛盾还相当突出。如何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广大人民群众,已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现实课题。

从总体上讲,坚持发展仍然是解决我们面临所有问题的关键。但从具体情况看,继续沿用过去的发展方式不仅国内资源环境承受不了,复苏乏力的世界经济也接纳不了,后起国家的奋力追赶又在逐渐消减我国传统的人口红利比较优势……面对国内外复杂多变的严峻形势,只有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凝聚共识再出发,通过全面深化改革的强大动力,激发市场的内在活力,使之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才能解决发展中的一系列难题,继续创造新的增长奇迹,为全体人民更多更公平地享有发展成果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全面深化改革是一项牵一发动全身、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只有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全面深化改革,才能赢得群众的广泛拥护,取得令人民满意的成果。为此,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进程中,我们不仅要牢牢抓住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这个重点,牵住“牛鼻子”,还要及时深化社会体制改革,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通过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得以充分发挥,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通过深化社会体制改革,健全促进就业创业体制机制、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总之,全面深化改革一定要把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放在突出位置,为广大人民群众创造更多的自我发展机会,提供更公平的分享发展成果的制度环境,使人民的需求真正得到体现,使人民的权益实实在在地受到维护。本报评论员

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聚焦十八届三中全会有关“公平”改革的六大亮点

新华网北京11月17日电(记者 刘敏、侯大伟、赵仁伟)在15日公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一文中,“公平”一词共出现了20次,引人瞩目。

“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保障农民公平分享土地增值收益”、“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频繁出现的“公平”,清晰勾勒出十八届三中全会后的改革走向,让人们期待。

国企与民企:平等使用要素、参与竞争

【百姓期待】浙江迷西仕服饰公司董事长余强春说:“遇到贷款、拿地、缴税,民企总觉得矮人一等,期待全会后,这种不公加速打破。”

【决定亮点】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开公平公正参与市场竞争。废除对非公有制经济各种形式的不合理规定,消除各种隐性壁垒。

【专家解读】“全会在完善基本经济制度方面的一大突破和创新,就是更加公平地对待和认识各种所有制经济。”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杨伟民说,“这次对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的定位十分鲜明,二者没有老大、老二之分。”

城乡建设用地:同等入市、同权同价

【百姓期待】“土地同权同价令人充满期待,希望尽快落到实处,让农民更多享受到土地红利。”陕西省商南县任家沟村党支部书记汪裕礼说。

【决定亮点】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在符合规划和用途管制前提下,允许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出让、租赁、入股,实行与国有土地同等入市、同权同价。建立兼顾国家、集体、个人的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机制,合理提高个人收益。

【专家解读】“同地同权同价解决了‘要不要’的问题,更要依法实践。要解放思想,顶层设计与基层实践相结合,赋权于民,以平等的产权、同等的收益为基础,从农村突破,向城乡一体化总目标迈进。”国土资源部土地争议调处事务中心主任孙英辉说。

公共服务:要素平等交换、资源均衡配置

【百姓期待】江苏籍装修工人冯松明来北京打工多年,小女儿一直带在身边。他希望,将来女儿能有与城里孩子同等接受教育的权利。

【决定亮点】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稳步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把进城落户农民完全纳入城镇住房和社会保障体系,在农村参加的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规范接入城镇社保体系。

【专家解读】“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全覆盖、均等化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要积极推行城乡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的标准化建设,让城乡居民公平享受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国家行政学院决策咨询部研究员王小广说。


司法公正:将奠定社会公平正义的基础

【百姓期待】重庆市民营企业协会会长王金山说,遏制政府权力寻租、保证市场公平竞争,都需要公正司法来做保障。建立良好的法制环境,一要制定完善规则,二要靠严格执法。

【决定亮点】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加快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维护人民权益,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法律的特权,一切违反宪法法律的行为都必须予以追究。

【专家解读】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汪玉凯认为,司法公正是社会公平公正的基础和底线。要通过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建立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的制度,让人民群众真切地在司法实践中感受到司法的公平正义。

机会平等:招工用人一视同仁

【百姓期待】北京外国语大学大四学生小朱说:“听师兄师姐说,招工单位不爱招女生,有时连面试机会都不给。这种情况会改变吗?”

【决定亮点】健全促进就业创业体制机制。规范招人用人制度,消除城乡、行业、身份、性别等一切影响平等就业的制度障碍和就业歧视。建立集聚人才体制机制,择天下英才而用之。

【专家解读】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际劳动保障研究所所长莫荣说,加强就业公平契合了我国经济和产业转型升级的大战略,让人才流动起来是我国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源泉。消除就业歧视,将为我国经济健康发展提供重要保障。

收入分配改革: 缩小收入差距,构建“橄榄型”分配格局

【百姓期待】西安市民张玉霞说,收入分配的城乡差距、行业差距、职位差距三把“剪刀”减掉的是一些居民的幸福感,剪出的是不公感。希望这种情况加速改善。

【决定亮点】建立个人收入和财产信息系统,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清理规范隐性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努力缩小城乡、区域、行业收入分配差距,逐步形成橄榄型分配格局。

【专家解读】四川省社科院社会学研究员胡光伟说,收入差距过大已经成为降低社会幸福感的重要原因。很多时候,收入高还是低,靠的不是聪明才智和勤奋劳动,而是看你的屁股坐在哪儿。只有把社会财富这个“蛋糕”分好,才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

社会保障改革:减少特权、增加平等

【百姓期待】辽宁沈阳69岁的退休工人叶成柏说:“工人的退休金每月只有1000多元,而同等条件退在机关事业单位的至少有4000多元,你说这合理吗?”

【决定亮点】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推进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统筹发展。

【专家解读】王小广认为,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是一个涉及面广、利益调整较大的艰巨任务,与行政体制、金融税制、新型城镇化、户籍制度、医疗卫生体制等一系列改革紧密关联,只有充分考虑当前利益和长远持续,减少盲目性、增加理性,减少特权、增加平等,才可能实现目标。

“探索实行官邸制。”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中的短短几个字,如同吸铁石般牵动中国社会的神经,这个过去曝光率很低的词儿,瞬间成为社会热点。昨天,“中国特色官邸制研究”课题负责人——国家行政学院教授、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汪玉凯向外界披露了一份上报中央的建议方案,就官邸制进行了详细阐述。

研究

课题形成三个研究报告

据汪玉凯介绍,“关于建立中国特色‘官邸制’的建议”,是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会2013年初设立的重大研究课题。

课题在今年6月初步完成,共形成三个研究报告:《国外官邸制研究》、《中国古代官邸制研究》、《当前我国领导干部住房现状分析与改革趋势》。

今年7月,由汪玉凯撰写的官邸制建议方案,经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会上报中央。这份方案不仅详细介绍了我国领导干部的住房现状,还对官邸制的含义、意义、历史沿革、国外做法及实施建议进行了具体阐述。

汪玉凯 “中国特色官邸制研究”课题负责人、国家行政学院教授、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

现状

部分干部永久占用房产

这份建议指出,新中国建立后,我国没有按照国际惯例实行官邸制。改革开放前,实行的是典型的福利分配制度。改革开放后,随着住房制度改革的深入,除党和国家领导人之外,所有公务员都参加了住房制度改革。但是经过十多年的探索和实践,住房制度改革虽有重大突破,但同时暴露出一些突出问题。

领导干部违规建房、“以权谋房”成为腐败的新形式。其突出表现是,房改后不少地方,程度不同地出现了一些领导干部利用职权违规建房的现象,多占、低价套购或者超标准侵占国家公共资源的问题也很突出,有的甚至还出现了官员建造别墅的热潮。

一些腐败官员涉及房产腐败问题,令社会震惊。原铁道部长刘志军贪污腐败案中,仅涉及的房产竟然高达374套。

此外,干部交流、异地任职等,客观上为官员滥用权力“以权谋房”提供了便利。领导干部住房在内的特权泛化,引起人民群众的强烈不满,损害了政府的形象。一个领导干部到某地任职,地方大都为其准备好了“住所”,这个“住所”往往就成了其个人的资产。调离后多数不退,实际上为永久占用,还可留给后代。

建议中,汪玉凯写道:实行“官邸制”是遏制领导干部“以权谋房”的根本途径。


■链接

美国:总统州长必须住官邸

美国对民选的联邦、州、市主要官员,如总统、副总统、州长、副州长和市长(只有相当规模的大、中城市市长),法律规定政府应提供官邸,任职期间可享用,任职期满则应搬出。基于安全理由,总统、副总统、州长、副州长必须居住官邸,市长则可选择自愿放弃居住官邸的权利,自购居所居住。官邸的购买、日常使用和维护费均由政府预算支出,居住者则只需交纳象征性的年租金1美元。

德国:总理等必须居住官邸

德国实行“官邸制”的对象,主要是在任的高级公务员,包括总理、联邦政府各部部长。除了总理等必须居住官邸外,各部部长则可以有一定的灵活性:可以居住官邸,也可以自有或租用住房,国家为两间房间配备相应附属设备和承担相应的房租。所有的联邦官邸,均由联邦政府出资,根据现有财力配备相应的设备和家具、维护保养,并对维护保养做出严格规定。

法国:各部部长住房补贴制

法国的官邸制范围比德国还要小,除政府领导人外,国家对各部部长也没有实行统一的官邸制度,而是实行了住房补贴制度。国家资助的部长公寓最大面积限定为80平方米,部长家庭中每增加一个孩子,房屋的面积可以扩大20平方米。

日本:两类官员免费用住宅

日本的情况比较特殊。在小渊惠三执政时,除了首相和房屋长官保留官邸外,其余官邸一律废除。但是仍有两类官员可以免费使用住宅:一类是内阁大臣以上的政府高级官员和国会有关领导;另一类是特殊工作需要的官员。在这些享受免费居住公务员宿舍的高级官员的住宅中,应配备桌、椅等日常生活必需的家具等财物,免费提供给他们及其家属使用。

韩国:四个职位有专门官邸

韩国只有总统、总理以及国防部长、外交部长四个职位有专门官邸。

官邸制建议方案

何为官邸制?

所谓官邸制,就是由国家为重要官员在任期内提供住房的一种制度。

哪些人实行官邸制?

就实行官邸制,课题组提出四点建议。

首先是明确实行官邸制的适用范围和主体资格条件。方案建议,确立官邸制范围不一定只与官员的行政级别挂钩,主要是从国家的尊严、工作性质、工作需要、有利于廉洁四个原则出发。

范围宜限定在四类人群:

党和国家领导人中的总书记、国家主席、国务院总理、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全国政协主席及其他政治局常委;最高人民法院院长、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

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书记、省长(自治区主席、市长)、人大常委会主任、政协主席以及法院院长和检察院检察长。

市、县(含县级市)两级的书记、市长县长、人大常委会主任、政协主席、法院院长和检察院检察长。

异地交流的领导岗位如组织部长、纪委书记、公安厅局长等。

哪些人实行公宅制?

对其他党和国家领导人可以实行公宅制。实行公宅制度的官员群体,主要指那些不参加房改的正部级以上的、但又不属于实行官邸制的那些党和国家领导人。国家为他们在任职期间提供公宅,卸任后搬出。具体来说主要包括除政治局常委以外的政治局委员、国家副主席、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国务院副总理、国务委员、全国政协副主席等。

干部异地任职怎么办?

任职期满后必须从官邸搬出

课题组的第二个建议是探索异地任职干部“官邸制”的改革路径。

汪玉凯介绍,在异地交流任职的领导干部中,最高的只涉及正部级。鉴于我国正部级以下的领导干部都参加了房改,所以原则上在异地任职入住官邸时,不管其是否带家属前往,领导人的原房屋都应该保留。但任职期满后必须从所住官邸搬出。

考虑到房屋在不同地区间的价格差异很大,对那些从低房价地区交流到高房价地区的领导人,比如进京,就要考虑相应的补偿政策,如确保在原地的房屋出售之后,可以容许其在京购买相应面积的经济适用房。

年轻领导干部也可以自己到市场上按市场价租房或买房,国家提供租房补贴,如果不担任领导职务后就不能继续享受租房补贴。


官邸房源都从哪里来?

官邸公宅由国家统一购建

建议三是对于官邸和公宅,一律由国家统一建造、购买或租赁,并按照严格的制度,配置设施和修缮。汪玉凯介绍,按照国际惯例,绝大多数官邸和公宅都是免费入住的,即使交费也是象征性的。按照我国的国情,对于所有国家拥有的官邸和公宅,实行免费入住较为合适。这些官邸和公宅的内部设施配置和维修,国家要建立统一制度,予以规范。

课题组认为,在建立官邸制和公宅制的过程中,首先要按照实行官邸制和公宅制的范围、对象等,明确现有房源;还要对历史上形成的包括已经离退休的党和国家领导干部的住房现状等,进行详细的统计和调查。

如何清理干部现有住房?

多占住房逾期不退要加倍收取租金

建议四是建立严格的住房监察制度。汪玉凯建议,全面清理领导干部的现有住房。特别对那些曾经在多地任职、交流、进京的领导干部的住房情况,进行认真清理,对多占住房的要限期清退,逾期不退的,除按市场租金标准加倍收取租金外,同时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及程序交由纪检监察部门严肃处理。

建立领导干部住房申报制度及住房档案,加强动态管理。建立和健全领导干部住房腐败的问责制度,明确住房腐败的问责对象、程序、内容、方法和责任追究范围。

推进干部住房公开制度,自觉接受社会监督。

晨报记者 邹乐

综合本报驻外记者报道: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国际社会对此给予高度关注和积极评价。外国专家学者等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纷纷表示,《决定》深刻剖析了我国改革发展稳定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阐明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义和未来方向,改革力度前所未有,显示了中国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坚持改革的坚定决心。

有胆有识 勇于担当

南非国际关系研究所研究员丹·拉吉表示,改革并非易事,任何一个国家进行改革都需要勇气和决心,更需要对实际形势的清楚认知,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三中全会的改革力度是前所未有的,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全方位的领域,这凸显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胆识和魄力。此次会议“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经济体制改革主线也非常清晰,加深市场驱动的经济政策不仅对中国而且对全球经济来说都有积极影响。这是因为中国政府对本国经济进行的宏观调控,将不可避免地对全球经济产生影响,这也是此次会议如此吸引全球目光的原因。

俄罗斯莫斯科卡耐基研究中心主任特列宁表示,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在改革广度、深度和力度上前所未有,体现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有胆有识、勇于担当的气魄。此次会议确立的主题是“全面深化改革”,这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前6次三中全会有所不同。毫无疑问,前6次会议也都在努力进行改革,但改革仅集中在某一方面,此次则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党建等六大领域。确立这样宏大的主题,不仅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相衔接,保持政策的连贯性和一致性,而且反映客观现实,满足实践发展需要。

布鲁塞尔当代中国研究所高级研究员邓肯·弗里曼表示,《决定》涉及中国的方方面面,可以说是一份非常全面的改革规划,为今后10年中国的发展提供了十分明确的方法、路线和原则方针。《决定》包含了经济、政治、军事、教育、民生乃至所有制问题,照顾到了当今中国民众关心的各个方面。其中,从有关所有制、清晰界定政府职能和作用等措施来看,中国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确希望在经济改革方面作出重大突破。《决定》涉及各个领域,要将其落实到位需要一定时间,但我从文件中看到了中国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深化改革的决心,我也相信中国政府将采取切实措施推进《决定》的落实,在很短的时间内取得成果。

立体推进 多力并举

哈萨克斯坦东方问题研究所首席研究员阿斯卡尔·杜津诺夫表示,改革是一个国家实现持续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中国是当前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全球和地区事务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中国改革的成败将对全世界产生影响。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全面深化改革的决策,改革内容涵盖国家发展的方方面面,并提出大量具体改革措施。这一系列举措是非常有力度、有针对性的,可以说是针对当前中国经济发展中的现实问题对症下药,充分反映出当今中国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改革的决心。改革开放30多年的成绩和经验充分说明,中国的改革是卓有成效的,这也让我们对中国改革之路的光明前景充满信心。

马里前计划、财政和经济协调部长库亚特表示,《决定》是中国在合适的时机做出的具有跨时代意义的重要决定,改革力度空前,涉及领域全面,可谓一场新的“革命”。“中国一直是马里等非洲国家学习的榜样,《决定》的实施将使中国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取得更大成就,我对中国的改革和发展充满信心”。

巴基斯坦政策分析家苏尔坦表示,《决定》反映了中国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坚定实行改革的决心。此次改革的措施很具体,可操作性强,包含范围广,为应对当前复杂局面、全面深化改革指明了方向。只要落实好相关思路和政策,中国在各方面就有望取得更大的发展和进步。

特列宁认为,经过35年的不断深入,当前中国的改革已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继续深化改革需立体推进、多力并举。《决定》提出的“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就是这一思想的有力佐证。在横向上,生态文明体制是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搞好生态文明建设自身,有利于经济改革全面出击、齐头并进,有效避免可能出现的“短板”。在纵向上,保护生态环境不仅有利于可持续发展,而且可避免因返工“补课”迟滞改革进程。在国际上,重视生态保护也有利于与世界接轨,惠及左邻右舍。对幅员广袤、邻国较多的中国,就更是如此。

全面蓝图 切实可行

韩国檀国大学政治外交系教授金珍镐表示,《决定》是一个未来中国发展的全面蓝图,涵盖15个领域、60个具体任务,延续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履新以来真抓实干的执政风格,紧紧围绕改善民生和社会改革,涵盖了当前中国社会面临的各种难题和挑战,《决定》对谁来改、怎么改、改什么、目标如何都做出了规划,不仅向中国人民,也向世界明确展示了改革的未来路线图和时间表,改革力度空前,改革措施步伐稳健,内容切实可行。金珍镐还认为,改革会面对很多阻力和难题,但是他相信到2020年《决定》提出的改革任务一定会完成。

泰国开泰研究中心专家披彬表示,此次会议指明了中国深化经济改革的方向,突出强调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明确指出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会议强调了完善城镇化发展机制和发挥地方作用的立场,反映了中国政府依靠国内因素来确保中国经济稳定的思路,同时提出进一步对外开放,鼓励外商投资和中国企业走出去对外投资,与国际市场深度融合,提高中国经济在国际经济中的重要性。中国政府推出全面深化改革政策是为了保证中国经济的长期稳定持续发展。

(本报记者倪涛、陈效卫、张杰、黄文帝、张建波、杨迅、万宇、孙广勇)

中新社布鲁塞尔11月16日电 题:欧洲智库学者解读三中全会:期盼分享中国发展的“红利”

中新社记者 沈晨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于11月9日至12日在北京召开。会议闭幕后,中共对外发布了《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公报》及《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路透社、英国广播公司、《金融时报》等欧洲主流媒体均在第一时间进行了详尽的报道和分析。欧洲智库的专家学者通过媒体的报道,对中国今后推行全面深化改革的总蓝图和总目标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

欧洲智库专家学者怎么看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对于中国十年来最富雄心的改革“蓝图”,欧洲智库专家学者最关注那些方面?前欧盟高官、马达里亚加欧洲学院基金会执行主任皮埃尔·德福安与比利时布鲁塞尔当代中国研究所高级研究员邓肯·弗里曼分别给出了他们心中的答案。

常年关注中国问题的皮埃尔·德福安自然不会“遗漏”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的消息。他告诉中新社记者,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了中国未来深化改革的重点,还向世人描绘了一幅“路线图”。会议为中国全面深化改革作出了系统部署,不仅将为中国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还将给世界带来新的发展机遇,这其中自然包括与中国有着密切经贸往来的欧盟。

皮埃尔·德福安历任欧盟贸易代表拉米办公室主任、欧盟南北关系司司长、欧盟委员会副主席办公室主任、欧盟贸易部副部长等职,对中欧经贸往来的情况十分了解。他认为,中欧双方未来合作的领域十分广阔,其中包括绿色能源、城镇化等多个方面。中共领导层未来能够在多大程度上成功推动中国经济稳步增长,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欧盟的经济发展。

皮埃尔·德福安指出,中国目前首要解决的问题就是缩小收入差距。他说:“缩小收入差距含有多个方面的含义,其中既有缩小贫富差距,也有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缩小东西部收入差距。”

这位前欧盟高官认为,“缩小收入差距”至关重要,因为这将影响中国的内部团结与稳定。他说,中国的稳定是世界稳定的重要前提,世界需要一个有凝聚力的中国。

邓肯·弗里曼与皮埃尔·德福安一样关注中国如何缩小收入差距的问题。他说,城乡二元结构和农民财产权是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改革“蓝图”中的“重头戏”。“解决好农村经济中存在的问题,将为中国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做出重大贡献。”

邓肯·弗里曼指出,中国的城镇化建设将在未来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之一。随之而来,城镇化建设也会给中国政府带来一系列的挑战,就业、住房、交通、环境及公共服务等方面的问题会逐渐显现。对此,中国政府需要对未来城市的发展有明确、可持续的规划蓝图。

英国《金融时报》指出,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发布了中国十年来最富雄心的改革“蓝图”,邓肯·弗里曼对此表示认同。他说,欧盟各国政府与企业都相当关注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因为,中国深化改革将使欧洲经济与欧盟企业受益。改革不仅能够给中国带来长期、稳定的经济增长,还将进一步开放中国的市场,让欧洲的企业分享中国进步发展带来的“红利”。

欧洲智库专家学者还将持续关注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及其发布的一系列改革计划。欧洲智库--欧洲之友主办的中欧论坛即将于11月26日在布鲁塞尔举行。欧洲之友在其官方网站透露,论坛的主要议题就是讨论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及其发布的一系列改革计划。(完)

——十八届三中全会民生改革十大看点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国改革开放的一个新起点。15日播发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是对全面深化改革进行总体部署的纲领性文件,回应了社会关切的民生期盼。

人口计生政策重大调整:启动“单独二胎”

【百姓视角】媒体工作者小王看到消息后第一时间向妻子“报喜”:“我们可以生二胎了!”一项网络调查显示,受访者大都支持这一政策调整。

【决定看点】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启动实施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逐步调整完善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解读】“这是中国人口和生育政策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形势所作出的重大调整。”国家卫生计生委新闻发言人毛群安说,“完善生育政策既要考虑维持低生育水平,又要考虑民众意愿,还有经济社会发展等因素。启动‘单独二胎’是应对人口红利下降、劳动力短缺等问题的积极措施。”

户改瞄准破除城乡壁垒,大小城市门槛“高低有别”

【百姓视角】北京朝阳区的“群租客”小黎回老家就业的想法更坚定了一些:“大城市很难落户,小城市可能机会更多!”北京市常住人口中,每3个人里就有1个是外来人口。

【决定看点】全面放开建制镇和小城市落户限制,有序放开中等城市落户限制,合理确定大城市落户条件,严格控制特大城市人口规模。

【解读】“不放开不合理,全部放开不现实,户籍政策大门要开,但又要防止一下挤破门。”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主任欧阳淞说,“‘松紧有别’的落户制度既能满足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增强产业发展、增加活力的需求,也有利于缓解大城市人满为患的现状。”

探索统考减少科目,高考打破“一考定终身”

【百姓视角】北京101中学高一学生小杨平时成绩不是很稳定,一向担心高考发挥失利的他对决定意见很期待:“机会越多,负担越小,希望越大!”

【决定看点】逐步推行普通高校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的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机制。探索全国统考减少科目、不分文理科、外语等科目社会化考试一年多考。

【解读】“决定内容一针扎到现行考试体制的弊端,是打破‘分数决定命运’现状的需要,也是培养综合型人才的需要。”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储朝晖说,“改革将高考从‘指挥棒’变成‘服务器’,从现行以行政为主导的计划招生转变为专业为基础的自主招生,学校和学生选择权都会扩大。”

推进资源价改,民生必需品加大“人文关怀”

【百姓视角】西安市民张女士家去年天然气开销为900多元,她担心资源价改后花销再加大。

【决定看点】完善主要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推进水、石油、天然气、电力、交通、电信等领域价格改革,放开竞争性环节价格。

【解读】“重点领域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既保障稳定供给,又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和节能减排。” 国家发展改革委能源所原所长周大地说,“但水、电、油、气等也属于民生必需品,加大对困难群众补贴,制定科学、公平、人性化的改革方案是本轮资源价格的应有之举。”

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农房农地能抵押能担保

【百姓视角】安徽淮南市凤台县农民殷孝英近日很高兴,因为由政府部门的人来对她的农房进行测绘及估价,告诉她这个房子在银行能值几十万元。老人家说把房子卖了就去城里和孩子们相聚。

【决定看点】赋予农民对集体资产股份占有、收益、有偿退出及抵押、担保、继承权。保障农户宅基地用益物权,改革完善农村宅基地制度,选择若干试点,慎重稳妥推进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担保、转让,探索农民增加财产性收入渠道。

【解读】“决定准确把握了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平等发展权问题、市场经济核心的产权问题,使我国城乡统筹进入一个新时期。”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宏观室主任党国英说:“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显示了土地制度改革的一个方向。”

加快房地产税立法并适时推进改革:租、卖哪个更划算?

【百姓视角】家住北京宣武门的孙女士有三套房子,其中两套是100平方米以上的大户型。看到加快房地产税立法的消息,她心里打起算盘:“是租出去合适还是卖了少交点税金划算?”

【决定看点】逐步建立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加快房地产税立法并适时推进改革。

【解读】中国房地产及住宅研究会副会长顾云昌说:“全会的提法意味着对整体房地产税收体系的调整。对于房地产税的立法和改革可能涉及到一揽子的增减调节,而不仅仅是房产税一项。”

社保改革新探索:渐进式延迟退休

【百姓视角】临近花甲的老干部意气风发:“还想多干几年!”50多岁的普通职工却“不想再干了!”多个网络调查显示,“一线工人盼退与领导干部盼延”的意见争议比较突出。

【决定看点】研究制定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政策。

【解读】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郑秉文说:“‘渐进式’既符合国际惯例,又符合中国国情;既是应对老龄化的措施,又能缓解养老金压力。以前提‘研究’,这次明确为‘研究制定’,体现了改革的决心,意味着延迟退休进入到实质操作层面。”

深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改革,“契约服务关系”是亮点

【百姓视角】69岁的北京居民老王家门口就有一个社区医院,但每次不管大病小病都往大医院跑。“如果这种‘契约’关系能像家庭医生一样,再多些人文关怀,那就不用再去挤大医院了。”

【决定看点】深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健全网络化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运行机制。建立社区医生和居民契约服务关系。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促进优质医疗资源纵向流动。

【解读】“这次改革特别关注加强基层医疗力量,切中了医疗资源‘头重脚轻’的结构弊病。”北京协和医学院校长曾益新说,“契约制度一旦建立,医生便要负责相关家庭的病史、健康教育、慢性病预防、大病早期发现等事务。像家庭医生一样的保健、诊疗在未来是可期的。”

营造创业环境,健全促进就业创业体制机制

【百姓视角】北京语言大学应届毕业生小张和几位同学想开办一家翻译公司,但十几万元的启动资金却难住了他们:“希望创业基金能帮忙渡过难关,圆大家的创业梦。”

【决定看点】完善扶持创业的优惠政策,形成政府激励创业、社会支持创业、劳动者勇于创业新机制。实行激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政策,整合发展国家和省级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基金。

【解读】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劳动科学研究所所长郑东亮说,决定强调了政府责任,着力破除“拼爹”等就业不公平制度障碍,更大范围地促进社会向上流动。高校毕业生是创业的生力军,整合高校就业创业基金将会形成一个统一的帮扶体系,有助于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

废除劳教制度,司法保障重大进步

【百姓视角】“假设:一个犯人,犯罪轻微、证据不足,可能因一纸行政命令就劳教一年。而如果证据充分,他可能只需要判半年,这本身就不公平。”一位法律专家说。现在,这种不公平可以破除了。

【决定看点】废止劳动教养制度,完善对违法犯罪行为的惩治和矫正法律,健全社区矫正制度。

【解读】“废除劳教制度是对民意的回应,是我国司法保障制度的重大进步。”中国政法大学副校长马怀德说,“废除劳教制度而加强法制建设,是对人权和司法的尊重。接下来教育矫正立法将是改革的关键。”(记者刘敏 周凯 徐海波)

原标题:三中全会民生改革十大看点 回应群众呼声和期待

中新网11月16日电 15日公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在司法、政治等领域改革方面有巨大突破。境外华文媒体分析指出,决定在劳教、司法、纪委以及“官邸制”的相关规定和改革,皆是中国在政法方面用制度和法律管人管事管权,建设公平正义、建设法治中国的重要举措。

废除劳教制度

台湾《中国时报》指出,司法体制改革,为历年幅度最大改革清单,包括废止劳动教养制、推动省以下地方法院、检察院人财物统一,探索建立与行政区划适当分离的司法管辖制度;健全错案防止、纠正、责任追究机制,严格实行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等。

美国《侨报》援引律师陈有西的观点认为,《决定》在涉及法制建设方面亮点不少:“废止劳动教养制度,意味着将来所有丧失人身自由的案件必须由法庭来审判,这是非常实质性的进步。”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所社会问题研究中心主任于建嵘表示,废止劳动教养制度的问题已经被讨论了很多年,是必然的趋势,对保障人权有重大意义。

泰国《亚洲日报》指出,三中全会强调了“建设法治中国,必须深化司法体制改革”,特别强调了“要维护宪法法律权威”、“完善人权司法保障制度”。维护社会的稳定,最大的利器正是宪法和法律,以法律来疏导和公正地解决社会矛盾,这就是以法治国,也就是全会所说的“建设法治中国”。


司法改革刀刀见血

香港《文汇报》指出,在昨日公布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中,司法改革成为一大亮点。《决定》首次提出要推动省以下地方法院、检察院人财物统一管理,探索建立与行政区划适当分离的司法管辖制度,完善主审法官、合议庭办案责任制,这意味着中国司法在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迈出实质性步伐。

台湾《旺报》指出,中共中央力推法治中国,三中全会《决定》要求改革司法管理体制,推动省以下地方法院、检察院人财物统一管理,探索建立与行政区划适当分离的司法管辖制度,保证国家法律统一正确实施。

香港《星岛日报》指出,目前,中国各级法院实行“双重”领导,专家认为,将各地法院的财权及人事权,独立于地方政府及政法委,由中央统一管理,有助减少地方官员干预司法。

香港《商报》称,2012年以来,对司法机关独立行使职权的阐述颇多。“保障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依法独立公正地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的说法,在中共十八大报告、中央政治局第四次集体学习中被重申。对于司法独立来说,其中的关键和难点无疑是司法机关的人、财、物与地方党委的剥离。就当前法院系统内部讨论的意见来看,至少要在制度上解决人、财、物三方面的保障,法院才更有底气在审判过程中与地方主义相抗衡。《决定》相关表述无疑显示了中央试图破除司法地方化的勇气和决心。

香港《文汇报》援引中央党校政治学法学教研部主任张恒山观点表示,此次三中全会公布决定关于司法改革内容新亮点之多,改革力度之大超过学界预想,可以说是历年来中国司法改革最全面最系统的一次,也是最实在的一次。

此外,张恒山提出,“健全法官、检察官、人民警察职业保障制度”这一全新的提法也很重要,这就意味着地方行政领导不能随便把一个法官、检察官解职,以前这些司法人员都是按照一般公务员来管理的,会受到各种各样的干预,自身职务身份得不到保障就不能保障其独立行使职权。

美国《侨报》援引学者观点指出,三中全会司法改革内容可谓“刀刀见血”,法学界人士谈及《决定》中有关司法改革问题时表示,若落实相关措施,中国法治将上新台阶。


扩大纪委权利 保证纪委独立性

美国《侨报》援引分析指,《决定》中提出的改革纪检体制,实质是强化上级纪委对下级纪委的垂直领导,是治理预防腐败的关键措施。过去的地方纪委既要向地方党委书记报告、又要向上级纪委报告使得纪检系统在同级当中无法监督同级党组织。现在纪检改革将使上级纪委对下级纪委垂直领导大大加强中央集权,加强了腐败的监督力度,是要将权力关进笼子里的重要举措。

台湾《旺报》文章指出,目前《中国共产党章程》虽有此规定(即地方纪委和基层纪委在同级党的委员会和上级纪委双重领导下进行工作),但属原则性且缺乏配套,分工存在模糊空间。但会议提出要“具体化、程序化、制度化”,未来可望明确职权划分。

《文汇报》援引中国监察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人民大学反腐败与廉政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毛昭晖观点称,《决定》对改革纪检体制作出部署,包括强化上级纪委对下级纪委的领导,查办案件和纪委书记提名以上级纪委为主,这有助于突破现有的“同体监督”困境,纪检机关办案更加独立;同时,又未完全推行垂直领导,而是双重领导体制的互调主次,这也是防止纪检系统一枝独大的举措。

香港《商报》援引学者观点指出,学者认为,增强纪委独立性非常重要,以限制同级党委对办案的干预。国家行政学院公共政策教研室主任竹立家说,目前正在警醒的改革纪委双重管理制度,明确纪委书记任命制度,可增强其权力独立性。


官邸制:保证“铁打的房子流水的官”

《文汇报》指出,决定提出,要强化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并亮出“三把利剑”,加强反腐败体制机制创新和制度保障,包括推动中共纪检工作双重领导体制具体化、程序化、制度化,强化上级纪委对下级纪委的领导;推行新提任官员公示财产等“有关事项公开制度”试点。

新加坡《联合早报》指出,为加强和改进对官员行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当局也决定推行地方各级政府及其工作部门权力清单制度,表明要探索实行“官邸制”,明定“六个不准”来严格规范官员的生活配置。

《文汇报》援引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汪玉凯观点表示,在中国实行官邸制,有现实的意义,可以作为抑制国有资产流失和预防住房腐败的一项措施。推广试点需自下往上推动,比如由县级带头推行,因为这一级官员最易出现以权谋房的现象,也容易导致与百姓之间的隔膜,最终要将职位和住房相挂鹇,形成“铁打的房子流水的官”的制度。

毛昭晖并指,《决定》提出“推行新任领导有关事项公开制度试点”,这应该可看成呼声甚久的官员财产公示制的开端。基于中国的特殊国情,全面推开官员财产公示,面临诸多风险和阻力,因此中央从策略角度要求在“新任领导”中“试点”,回应了学界和民众的期待。

中新网11月16日电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15日公布。境外华文媒体关注民生社会领域内容表述,认为决定中处处体现最底层民众的愿望和需求,诸多基层民生诉求获回应。

生育政策调整成关注热点 不得不改而利长远

中央决定明确“启动实施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成为境外华文媒体纷纷关注的民生领域政策重点。

新加坡《联合早报》16日报道说,随着中国劳动年龄人口出现下降,“一胎化”政策若再不松绑,将对中国经济和社会稳定造成全面影响。

《星岛日报》报道称,“未富先老”、劳动力短缺、独生子女家庭养老问题日益严峻。各界开始呼吁从“双独二胎”转向“单独二胎”。

《大公报》引述北大研究员郭志刚分析指,近20年来,几乎所有的全国人口调查均反映,中国总和生育率处于1.3-1.5之间非常低的水平,也就是说一个家庭生育子女不到两个。他认为,调整生育政策并不会造成“生育反弹”,只有尽快调整,才能避免中国过早进入人口负增长阶段。

更多媒体分析政策放松的意义和影响。香港《文汇报》援引分析称,中国逐步放开严控生育政策,向“放开二胎”过渡,这是中国人口和生育政策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形势所作出的重大调整。

台湾《联合报》形容,由于“生育解禁”属重大民生关注议题,中共以五十九个字扼要陈述,显示其后续影响重大。

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田雪原对香港《文汇报》表示,放开“单独二胎”短期内,生育率可能略有反弹,但不会造成人口膨胀。而据《星岛日报》报道,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顾宝昌认为,实行“单独二胎”政策将使中国人口结构更为健康、完善。

香港《明报》报道指,数以亿计在1980年“一孩”政策生效后出生的新一代父母,都会受到政策影响。

调整生育政策是否会为明年带来“婴儿潮”,台湾《经济日报》报道称,澳盛银行(ANZ)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师刘利刚指出,仅放开单独二胎政策,不太会带来婴儿潮。但政策放松,能在中长期增强经济发展动力。

南华大学国际暨大陆事务学系主任马祥祐表示,开放“单独二胎”,对于亟需劳动力的农村是一大利多;该政策较偏重中长期效果,若要短期内提高人口红利与拉抬奶粉与婴儿用品产业,效果相当有限。


诸多基层民生诉求获回应 切身利益息息相关

《大公报》16日报道说,三中全会出台的决定,让每一位中国人感受到自己离改革大业如此之近。从教育领域破解择校难、不设重点学校重点班,到“单独家庭”放开二胎,再到研究渐进式延迟退休,这份事关宏观全局改革的决定,真正体现了让民众分享改革发展的施政思路。

该报刊文指,决定中处处体现最底层民众的愿望和需求。从启动“单独二胎”、制定延迟退休年龄政策、探索统考减少科目,到健全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加快房地产税立法、放开小城市落户,几乎与每一个中国人“生、老、病、死”息息相关的切身利益,都在改革方案中得到体现。这些来自街头巷尾的殷切诉求,成为三中全会改革的最终落脚点,“民本精神”在中国未来新一轮改革中的烙印,正在变得明确、切实和生动。

香港《文汇报》发表社评说,决定全文公布的措施显示,中央全面深化改革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联合早报》刊发台湾学者评论说,从台湾的角度来看,我们理解全方位的改革有其一定的难度与风险,大陆不能不改,但也不能乱改。评论说,改革的方法仍然要循序而渐进,以有限的资源和能力,抓大放小,把握重点,由管理型转变为服务型政府,及时回应民意的期望,健全法治,澄清吏治,尤其是要在住房、医疗、教育、户籍、社保、环保、食品卫生方面满足民众要求。

法国《欧洲时报》社论表示,改革不仅需要高层的决心,更需要全社会的共识与支持。而要得到民众的支持,则须坚持公平正义的价值理念,政治清明的社会环境,能带来实惠的改革措施。

在振聋发聩的“大改革”背景下,普通百姓热切期盼的“小日子”也已经有了答案——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社论指出,既不该草率地对中国改革前景失去信心,也不可不切实际地寄望于中国全部改革难点能在一次三中全会“毕其功于一役”。我们有理由相信,还有更多的改革“红利”会逐渐释放,对中国发展产生深刻影响的同时惠及普罗大众。(完)

中新社北京11月15日电 (记者 刘舒凌 陈小愿 石龙洪)《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15日在北京公布,其中有大量表述引人关注。中新社记者疏理了其中18个热词。

——国有资本投资公司: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以管资本为主加强国有资产监管,改革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组建若干国有资本运营公司,支持有条件的国有企业改组为国有资本投资公司。

——知识产权法院:加强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健全技术创新激励机制,探索建立知识产权法院。

——国家创新体系:建立健全鼓励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体制机制,健全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建设国家创新体系。

——同权同价: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在符合规划和用途管制前提下,允许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出让、租赁、入股,实行与国有土地同等入市、同权同价。

——院士“双退制”:改革院士遴选和管理体制,优化学科布局,提高中青年人才比例,实行院士退休和退出制度。

——房地产税:加快房地产税立法并适时推进改革,加快资源税改革,推动环境保护费改税。

——去行政化:加快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加大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力度,推动公办事业单位与主管部门理顺关系和去行政化,创造条件,逐步取消学校、科研院所、医院等单位的行政级别。

——发展成果考核评价体系:完善发展成果考核评价体系,纠正单纯以经济增长速度评定政绩的偏向,加大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等指标的权重,更加重视劳动就业、居民收入、社会保障、人民健康状况。

——协商民主: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深入开展立法协商、行政协商、民主协商、参政协商、社会协商。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建立健全决策咨询制度。完善民主党派中央直接向中共中央提出建议制度。

——废止劳动教养制度:废止劳动教养制度,完善对违法犯罪行为的惩治和矫正法律,健全社区矫正制度。

——减少适用死刑:健全错案防止、纠正、责任追究机制,严禁刑讯逼供、体罚虐待,严格实行非法证据排除规则。逐步减少适用死刑罪名。

——权力清单:形成科学有效的权力制约和协调机制。推行地方各级政府及其工作部门权力清单制度,依法公开权力运行流程。

——官邸制:在“健全改进作风常态化制度”部分提出要规范并严格执行领导干部工作生活保障制度,探索实行官邸制。

——解决一考定终身弊端: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探索招生和考试相对分离、学生考试多次选择、学校依法自主招生、专业机构组织实施、政府宏观管理、社会参与监督的运行机制,从根本上解决一考定终身的弊端。

——渐进式延迟退休:在“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部分提出,研究制定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政策。

——“单独二胎”: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启动实施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逐步调整完善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生态保护红线:第52项任务“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提出建立国家公园体制、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对限制开发区域和生态脆弱的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取消地区生产总值考核。

——扫除身份障碍:打破体制壁垒,扫除身份障碍,让人人都有成长成才、脱颖而出的通道,让各类人才都有施展才华的广阔天地。(完)

中新社北京11月15日电 题:从自我革新起步 中共再创改革关

中新社记者 刘育英 蒋涛

周五晚间《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发布,中共新一届领导集体对未来十年间的中国改革做出顶层设计,描画出13亿人口之国家的未来发展图景,也将对现行利益格局作出深刻调整,展现出执政党的担当。

作为最高决策者,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谈到这次全面深化改革时强调以“自我革新的勇气和胸怀”,“跳出条条框框,克服部门利益”,“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更有力的措施和办法推进改革”。

“面对‘国家利益部门化,部门利益个人化’,这次改革敢于打破利益固化的藩篱”,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研部主任周为民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认为,三中全会提出改革的总目标是实现国家治理的现代化,就是“政府自身要向自身动刀”。

“把权力关进笼子”理念下,三中全会提出形成有效的权力制约和协调机制,改进对主要领导干部行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加强反腐体制机制创新,推动党的纪检工作双重领导体制。

承袭新一届领导层上任以来的“放权”理念,中共在三中全会上再度砍向权力“寻租”空间,明确政府从微观经济领域退出来:企业投资项目,除涉及重大公共利益,一律由企业自主决定,政府不再审批;市场能够调节的,政府不再干预;寻租空间巨大的企业IPO,也将实行注册制。

一向作为“共和国长子”的国有企业,今次和非公有制经济相提并论,“不再有老大老二之分”。组建国资运营公司、划转国资充实社保、允许民间进入垄断行业,坐享种种优惠的国资今后不免要和民资同台竞争。

赋予农民财产权,允许农村建设用地和城市建设用地同价同权,农村土地低价征用高价售出的现象或将逐渐淡出,依赖土地财政的地方政府必须从发展实体经济上谋求新的发展,农民也得以平等参与中国现代化进程。

废除劳教制度,不能再不经审判而“劳教”公民;改革信访制度,杜绝截访和非法关押。以法律保护公民人权,同时给予民众更多司法救济渠道。

35年前的岁末,中共推开“改革开放大门”,一个国家的命运由此改写。35年来,从较为封闭到改革开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一些民众孜孜以求的梦想成为现实。如今,中国站在“二次改革”的路口。

周为民称,三中全会对改革的顶层设计,对改革方向作出清晰认识,符合现代化社会经济发展,政治治理现代化和文明进程的要求,也体现出中共能够拿出办法面对眼前的“硬骨头”。

此次全会的决定不仅对改革作出全面部署,还有重要的机制保证,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利用权威机构开展统筹协调、督促落实,将改革向前推进。

改革从无坦途。处在发展关键节点的中国,期待震撼世界的一次前行。中共面对难啃的“硬骨头”,提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国家行政学院社会与文化管理学部副主任马庆钰认为,从传统式管理走向参与式的管理,是对执政转型的追求,体现了中共极大的政治勇气。(完)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下文简称《决定》)15日全文播发。这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主政后首度针对未来十年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领域,提出全面性的改革路线图,并给出了改革的时间表,其范围之广与力度之大前所未见。

习近平在作起草情况说明时指出,要完成十八大提出的各项战略目标和工作部署,必须抓紧推进全面改革。这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

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以来,已经有35个年头了。改革开放扭转了一个民族的命运,改变了一个国家的未来,中国从此步入快速发展之路。然而,今天的改革开放又到了一个新的重要历史关口。远在会议召开之前,十八届三中全会就肩负着党内外、国内外的期待和关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改革往何处去?未来中国将举什么旗、走什么路?

《决定》坚定不移地回答了这个问题:改革开放的旗帜必须继续高高举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方向必须牢牢坚持。《决定》对改革开放作出了高度的历史评价,指出 “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影响之广前所未有,成就举世瞩目”。习近平指出,以全面深化改革为目标,是我们党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新形势下坚定不移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基本要求,坚定不移高举改革开放大旗的重要宣示和重要体现。

新时期的改革开放将往何处去?《决定》提供了指南针,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重大原则。

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得以深化。面对着国内外环境极为广泛而深刻的变化,新一届领导集体提出全面深化改革关键在六个“进一步”:进一步形成公平竞争的发展环境,进一步增强经济社会发展活力,进一步提高政府效率和效能,进一步实现社会公平正义,进一步促进社会和谐稳定,进一步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

全面深化改革“新”在何处?《决定》描绘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蓝图、新愿景、新目标,汇集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思想、新论断、新举措,反映了社会呼声、社会诉求、社会期盼,凝聚了全党全社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思想共识和行动智慧。

《决定》又不仅仅是一份蓝图。它详细合理地布局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重点、优先顺序、主攻方向、工作机制、推进方式和时间表、路线图。《决定》明确了一系列的战略任务,更注重在落实方面下工夫,确保改革的可操作性。

围绕市场与计划,“无形之手”与“有形之手”的争议贯穿改革开放的历史全程。在《决定》中,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修改为“决定性作用”。三字之变,体现出对政府和市场之间关系的认识不断深化。这也说明,理论创新对实践创新具有重大先导作用,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以理论创新为先导。

“农民”何时仅仅是一种职业,而非身份?从《决定》中,我们看到了破解城乡二元结构这一历史性难题的希望。《决定》要求通过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等措施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

如何进一步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决定》要求,把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作为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强调在党的领导下,以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为内容,在全社会开展广泛协商,坚持协商于决策之前和决策实施之中。

新成立的两大机构将护航全面深化改革。新一轮改革牵扯利益广泛,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单靠某一个或某几个部门往往力不从心,这就需要建立更高层面的领导机制。中央将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负责改革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是改革发展的前提。当前我们的安全工作体制机制还不能适应维护国家安全的需要,需要搭建一个强有力的平台统筹国家安全工作。设立国家安全委员会,加强对国家安全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已是当务之急。

高速发展的互联网牵涉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决定》提出了四大方针:积极利用、科学发展、依法管理、确保安全,要求加大依法管理网络力度,完善互联网管理领导体制。

引人注目的是,《决定》明确了改革的时间表,“即到2020年,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这既是对十八大报告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目标的呼应,也彰显出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丝毫不给自己预留退路,对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心、勇气和自信。

无论是经济体制改革还是政治体制改革,核心的问题都是执政党自身的改革。古人云,“疑今者,察之古;不知来往者,视之往”。透过改革开放35年的艰苦历程,我们不难发现,共产党在不断地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在深化改革问题上,一些思想观念障碍往往不是来自体制外而是来自体制内。思想不解放,我们就很难看清各种利益固化的症结所在,很难找准突破的方向和着力点,很难拿出创造性的改革举措。改革将会触动既有权力和利益,它就不可避免地面临很大的阻力和障碍。我们应当进一步提高对全面深化改革重大意义的认识,坚定改革信心、凝聚改革力量,切实增强全面深化改革的自觉性坚定性。改革要取得突破,不但需要中央领导集体具有远大的目光和很高的政治智慧,还需要广大群众的积极参与和监督。

《决定》深刻剖析了我国改革发展稳定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阐明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义和未来走向,形成了改革理论和政策的一系列新的重大突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又一次总部署、总动员,必将对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十八届三中全会,不仅中国人民关心,更令世界为之瞩目。“划时代的意义”、“转折点”、“新里程碑”等是诸多外媒报道三中全会时选择的关键词。从正式播发的《决定》来看,这些赞誉绝非虚言。我们相信,中国改革开放的新航程即将起步,“春天的故事”就要写出新的篇章。(记者 张爽 李春)

15日公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要求,“改革司法管理体制,推动省以下地方法院、检察院人财物统一管理,探索建立与行政区划适当分离的司法管辖制度,保证国家法律统一正确实施。”

“这表明党中央下了大力气解决司法体制问题,更加重视改革的顶层设计。”中国社科院法学所研究员冀祥德说,长期以来,我国司法设置和行政区划设置高度重合,法院、检察院人财物高度依赖地方,使得案件的公诉和审理容易受到地方干扰,影响案件公正审理。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陈卫东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这次司法改革主要是解决制约司法公正的两大体制性障碍:一是司法地方化,二是司法行政化。

“这次改革有望突破。”陈卫东说,虽然只是管理方式的改变但却是制度性的变革。当然这还需要更加具体的制度措施予以跟进、落实。

“地方法院、检察院的人财物,不依赖地方,这对于保证司法机关公正办案是重大促进。”陈卫东对改革充满信心。

冀祥德对改革也充满期待。他说:“应当切断法院在人财物等方面同地方的关联,全面改革司法预算制度。地方部门也不应该以各种方式干预司法过程。”

陈卫东还指出,“长期以来,法院、检察院在办案过程中存在具体承办人承办,法院院长、检察院检察长等组成的审委会、检委会讨论决定的模式。这一模式存在司法行政化的问题,影响司法公正。”

决定指出,“改革审判委员会制度,完善主审法官、合议庭办案责任制,让审理者裁判、由裁判者负责。明确各级法院职能定位,规范上下级法院审级监督关系。”

“从案件承办人到司法机关领导谁都管,而出了办错案等问题,却难以确定责任人,很难追究责任。”陈卫东认为,要改变这个状况,就要推出办案责任制的改革,推行主审法官责任制和主办检察官责任制。 (记者陈菲、杨维汉、邹伟)

中新社北京11月16日电 题:中共力推混合所有制 鼓励非公企业参与国企改革

中新社记者 刘辰瑶

15日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国企改革”路线图千呼万唤始出来。从允许民资参持国企股的“大破”,到提高国有资本收益上缴公共财政占比更多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大立”,中国各界终于看到国有企业改革的“红利”。

提高国企收益上缴比例 改善民生

“这次改革力度最大的地方,在于强化了市场的作用,更好地以市场化形式运作国有企业。”国家行政学院教授张春晓在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表示,《决定》中所指的到2020年国资收益上缴公共财政占比提高至30%,就是市场化的最好说明。

据了解,按照目前的有关规定,根据行业性质不同,一般竞争类中央企业的红利上缴比例是10%。张春晓表示,将上缴比例逐渐提高到30%,是中国决策层基于当前经济形势的成熟决定,有助于增强国有资源的配置能力和国企在行业内部搭建平台的能力。

《决定》提出,“组建若干国有资本运营公司,支持有条件的国有企业改组为国有资本投资公司”。专家普遍认为,建立国有资本运营公司的根本目的在于,作为市场化整合配置国有资产的平台,更好地优化国有资产配置。

国资委研究中心竞争力研究部部长许保利对中新社记者说,《决定》出台后,有必要进一步理清国有资本运营公司与国资委,以及与持股企业的关系。

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中指出,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多位业内专家表示,这是首次在纲领性文件中将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置于平等地位,令人感受到“平等”二字。不但如此,《决定》中还进一步引入了“融合”的概念。

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 交叉持股

《决定》中指出,国有资本、集体资本、非公有资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的混合所有制经济,是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实现形式。允许更多国有经济和其他所有制经济发展成为混合所有制经济。国有资本投资项目允许非国有资本参股。鼓励发展混合所有制。鼓励非公有制企业参与国企改革,鼓励发展非公有制资本控股的混合所有制企业。

许保利表示,这是当今经济大环境下的必然产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有助于公有制与非公有制经济之间的优势互补,进一步提高效率。

国企改革专家周放生认为,允许非国有资本参股国有资本投资项目,在纲领性文件中提出是一个很大的进步,这方面的“融合”在未来会进一步加强。

三中全会提出,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周放生表示,中国市场经济的活力主要来自民营经济,二者融合后,有助于提高国有经济的活力。张春晓也认为,这有利于更好地鼓励非公经济参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加大国有企业改革力度,也为混合所有制经济赋予了更大的内涵。

《决定》共提出改革措施60项,涉及国企改革的四项内容共千余字,而且放在重要位置。专家普遍认为,此次改革的力度是“空前的”,进度也是稳步向前的。

马足出群休恋栈,燕辞故垒更图新。有专家表示,当国有企业的经营权更多地交给市场后,国资委的监管方式改变自然会水到渠成。(完)

新华网北京11月15日电《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今日发布,《决定》明确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思路。

改革开放的成功实践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重要经验,必须长期坚持。最重要的是,坚持党的领导,贯彻党的基本路线,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始终确保改革正确方向;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一切从实际出发,总结国内成功做法,借鉴国外有益经验,勇于推进理论和实践创新;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群众首创精神,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胆子要大、步子要稳,加强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促进,提高改革决策科学性,广泛凝聚共识,形成改革合力。

当前,我国发展进入新阶段,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必须以强烈的历史使命感,最大限度集中全党全社会智慧,最大限度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以更大决心冲破思想观念的束缚、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

到二0二0年,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完成本决定提出的改革任务,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新华网北京11月15日电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今日发布,《决定》指出要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

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在符合规划和用途管制前提下,允许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出让、租赁、入股,实行与国有土地同等入市、同权同价。缩小征地范围,规范征地程序,完善对被征地农民合理、规范、多元保障机制。扩大国有土地有偿使用范围,减少非公益性用地划拨。建立兼顾国家、集体、个人的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机制,合理提高个人收益。完善土地租赁、转让、抵押二级市场。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