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繁 体
您所在的位置: >> 国内>>国内热词>>中国经济半年报

中新网北京7月18日电 (记者 杜燕)今年上半年,北京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769.3亿元人民币,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同期增长7.2%。其中信息服务业、金融服务业、科技服务业这三个行业对全市GDP增长的贡献超过50%。

北京市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夏沁芳在18日举行的一场发布会上透露,初步核算,今年上半年北京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769.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同期增长7.2%,增速比1季度提高0.1个百分点。

她表示,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68.9亿元,增长0.7%,增速回落2.6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1974.5亿元,增长6.9%,增速提高0.8百分点,其中工业增加值1642.3亿元,增长6.1%,增速提高0.6个百分点;建筑业增加值332.2亿元,增长11%,增速提高1.6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7725.9亿元,增长7.3%,增速回落0.2个百分点。

北京市今年全年GDP增长目标是7.5%左右,那么,如何看到上半年的经济增速?夏沁芳认为,上半年7.2%的增速比一季度还略有回升,且主要的经济指标比较工业、投资、销售都有所回升。“这个还在全年的目标7.5%的合理目标内,也呈现稳中有升的态势。”

她分析,今年上半年北京经济增长更加突出高端引领,比如在工业内部,代表未来产业发展方向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引领了工业增长。

她说,据测算,上半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长14.9%,对工业增长贡献率超过50%,也就是说工业增长6.3%,其中有3.2个百分点是由战略性新兴产业贡献的。

她还举例,服务业内部高端引领也很明显,像信息服务业、金融服务业、科技服务业这三个行业增速明显高于第三产业的平均水平,对全市GDP增长的贡献超过了50%,即在全市GDP增长7.2%中有3.8个百分点是由这三个行业贡献的。

她还从区域的角度来分析高端引领的特点很突出。她说,北京市有六大高端产业功能区,1至5月,六大高端产业功能区实现收入增长10.1%,对全市收入的贡献率超过60%,创造了全市90%以上的高技术制造业的收入、80%以上信息服务业的收入、60%以上科技服务业的收入。

此外,夏沁芳认为,今年以来,科技创新对全市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支撑引领作用进一步增强。从中关村看,1至5月实现收入增长14.3%,这个增速快于全市收入增速7.1个百分点,其中像环境保护领域收入增长42.4%,电子信息领域收入增长24%,这两个领域都是创新比较活跃的领域,所以收入增长很快。

夏沁芳还指出,今年北京经济更加突出了绿色发展。近年来北京市增加对高耗能、高耗水、高污染企业的调整退出力度,上半年工业中六大高耗能行业的增加值占工业的比重比去年同期下降了1.9个百分点。与此同时,积极引导存量企业进行节能改造,在节能降耗上也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上半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了9.4%。

夏沁芳强调,北京正处在疏解非首都核心功能和治理大城市病的深度转型期,经济下行的压力仍然是存在的,但北京各项改革措施的积极作用也在显现。

她表示,近期开展的专项调查的结果来看,工业企业和服务业企业中有90%左右的企业认为未来3个月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会向好或者持平,这个比重有所提升;同时,二季度消费者信心指数比一季度出现明显的回升。

夏沁芳表示,从下半年的情况来看,经济形势仍然还是比较复杂,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并存。但预计下半年随着经济各项利好因素的逐步释放,全年经济有望连续稳中向好的态势。(完)

东南网7月17日讯(本网记者 卢金福)记者今日从福建省财政厅获悉,今年上半年我省市县财政收入实现平稳增长,全省九个设区市和平潭综合实验区完成地方公共财政收入1115.11亿元,增长11.5%,完成年初预算的52.5%,超序时进度2.5个百分点,实现了“时间过半,任务过半”。

此外,上半年我省市县财政支出结构进一步优化。今年以来,全省各级财政部门认真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和省委、省政府有关精神,进一步加强预算执行管理,严格控制一般性支出,加大民生投入力度,财政支出结构进一步优化。

1-6月,全省市县一般公共服务支出140.53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0.9%,占市县总支出比重10.9%,增幅和比重分别低于上年同期17.1个和1.9个百分点。全省市县民生相关支出919.34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3.4%,占市县总支出比重71.4%,增幅和比重分别高于上年同期5.7个和2.7个百分点。

东南网7月17日讯(本网记者 王坤明 实习生 卢佩钰)记者今日从福建省发改委获悉,上半年,全省重大水利项目建设目标任务均按计划稳步推进,全省重大水利项目累计完成投资81.61亿元,占年度目标任务的60.5%,比增33.2%。

上半年,全省重大水利项目前期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如:水利部出具了平潭及闽江口水资源配置工程、罗源霍口水库工程项目建议书行业审查意见。龙岩坪坑水库、霞浦县吴坑水库、永安市溪源水库等项目前期工作取得新进展。省发改委共批复中型水库工程、防洪防潮工程等重大水利项目12项。项目建设按计划推进,新开工建设重大水利项目24个,永泰县长庆溪整治工程、泉州市桃源水库扩蓄工程等4个项目基本建成。

据省发改委透露,下阶段将加强向上汇报衔接力度,争取尽快获批平潭及闽江口水资源配置工程、福建霍口水库工程项目建议书以及平潭综合实验区防洪防潮工程可研报告;尽快完成福建上白石水利枢纽工程涉及浙江省乌岩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部分功能区调整事宜。加快省内审批项目前期工作,重点推进龙海九九坑水库、“五江一溪”防洪工程等项目前期工作,实现全年45个以上项目开工建设,35个以上项目前期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此外,将协调推进建设进度,争取到年底,福州市闽江中下游南港防洪工程、九龙江(西溪)平和县防洪排涝工程等防洪工程基本完成。确保全年重大水利项目投资超过135亿元,实现30个以上项目建成或部分建成。

东南网7月17日讯(本网记者 王坤明 实习生 卢佩钰)记者今日从福建省发改委新闻通气会上获悉,1-6月份,全省在建重点项目完成投资1979亿元,占年计划比例60.0%,投资完成超过序时进度。

1-6月份,工业、城乡建设、服务业三大行业投资进度较快,投资完成量分别为539亿元、455亿元、329亿元,占年计划比列分别为69.6%、74.3%、66.6%,三大行业完成投资占全部在建省重点项目投资比重达67%。

1-6月份,共有133个省重点项目(含子项目)实现开竣工,开工建设莆田赤港至三江口疏港公路一期、三明市城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福州海峡医药城等86个项目;建成或部分建成宁德核电2号机组、福建圣农(浦城)生物质发电项目、平潭对台小额商品贸易市场项目等47个项目。

1-6月份,重大项目前期工作取得突破。漳州天宝至龙岩蛟洋高速公路改扩建工程初步设计获交通部批复,鹰厦铁路沙县改线工程初步设计获中国铁路总公司批复,福州长乐国际机场第二轮扩能工程和二期扩建工程有关的机场总体规划(2013年版)获国家民航局和省政府联合批准,宁德核电5、6号机组获国家能源局同意开展前期工作,中化泉州乙烯项目获国家发改委同意开展前期工作。

交通方面,1~6月完成投资320.78亿元,占年计划的43.1%。合福铁路铺轨完成90%,赣龙铁路路基完成95%、开始铺轨,南三龙、福平两线全面开工,衢宁铁路正在报批可研、争取年底控制性工程开工。

东南网7月17日讯(本网记者 王坤明 实习生 卢佩钰)记者今日从福建省发改委获悉,上半年,全省21项为民办实事项目绝大部分已启动建设,全省累计到位资金341.25亿元、完成投资335亿元。

上半年,全省部分为民办实事项目建设超序时推进,其中:保障性安居工程开工率86.14%,全省累计到位资金205亿元、完成投资202亿元;提高城乡居民基本医疗补助标准、提高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助残工程分别完成投资46.07亿元、7.16亿元、2.1亿元,占年度投资计划52%、53.84%、71.26%;公交服务便民工程、农村“村村通客车”工程完成投资4.5亿元、6.71亿元,分别完成年度投资计划75%、51.62%;水土流失治理工程完成投资3亿元,占年度投资计划78.92%;治理“餐桌污染”建设“食品放心工程”完成投资0.94亿元,占年度投资计划50.65%。

上半年,中小学扩容工程、新一轮公办幼儿园建设、完善计划生育奖励扶持政策、水土流失治理工程、治理“餐桌污染”建设“食品放心工程”、城乡菜市场建设改造工程等项目全省补助资金到位率超80%;提高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提高城乡居民基本医疗补助标准、提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助残工程、推进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公交服务便民工程、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支持驻闽部队改善生产生活等项目全省补助资金到位率超50%。

国家统计局发布了上半年主要经济数据。受惠于全面深化改革等措施,我国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结构调整稳中有进,转型升级势头良好。新浪微博“@亥时热评”邀请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李佐军与广大网友在线交流,分析主要经济指标,解读数据背后的含义。

李佐军指出,从上半年经济运行数据看,我国经济稳增长和调结构基本实现了预期目标,且比多数人预期的要好一些。谈及上半年经济发展的亮点时,李佐军说,在一系列稳增长措施的作用下,多数经济指标自5月份开始出现反弹,6月份反弹更为明显,经济平稳增长,物价保持稳定,企业效益、财政收入、居民收入都实现了稳定增长,调结构更是成效明显。

李佐军认为,从上半年的经济数据来看,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了第二产业,说明我国的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升级。由于第三产业吸纳就业的能力较强,随着第三产业占比的上升,我国的就业压力有可能缓解。

针对中国提振经济的举措,李佐军指出,为了实现7.5%左右的稳增长目标,下半年还应该继续适时采取适度的稳增长措施。稳增长措施可分为短期性措施和长期性措施两类。短期性措施主要是财税政策、金融政策和产业政策等,可以选择的措施有进一步减税、定向降准、适度放松信贷、加大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投资、鼓励新兴产业的发展等。可选择的长期性措施有深化改革、优化结构、创新驱动等。较好的组合是,增加长期性措施的比重,适当减少短期性措施的比重。短期性措施尽管能带来立竿见影的效果,但副作用和后遗症较大。

此外,李佐军表示,引导市场和民间资金提供公共产品供给,是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决定性作用的具体体现。政府上半年已出台的大多数稳增长措施中,如加强棚户区改造、水利设施建设、城市公共设施建设、西部地区铁路建设等,都强调要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参与,今后还会有更多的鼓励民间资本参与的政策措施出台。

李佐军同时指出,未来在更好地激发金融资本特别是民间资本的活力方面,政府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一是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放开民营金融机构的准入条件,让更多的民营金融机构参与金融市场竞争;二是加快推进利率的市场化改革,为民营资本创造平等竞争的环境;三是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保障民营资本在混合所有制中的平等权益;四是加快审批制度改革,推行负面清单制度,降低民营资本进入各个行业的门槛。

另外,就网友问到的人民币国际化问题,李佐军表示,年初以来,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明显加快。从3月底开始,中国人民银行已与德国央行、法国央行和卢森堡央行做出了人民币清算机制的安排。目前,人民币已经与日元、新西兰元、澳元、英镑等展开直接交易。但人民币国际化是一个逐步前进的过程,既取决于我们自身的努力,也取决于国际环境。

《政府采购法》规定,采购人采购纳入集中采购目录的政府采购项目,必须委托集中采购机构代理采购。但在中央级采购中,规避集中采购问题突出,仅今年上半年,纳入集采范围而委托社会代理机构操作的项目就达116个,涉及资金近5亿元。

专家分析认为,控制中标结果是一些采购人选择规避集中采购的最大诱因,而长期以来的监管缺失,则造成目前我国政府采购领域规避集采行为十分普遍,甚至到了明目张胆的地步,这不仅严重影响了政府采购市场的规范性,也影响了集采规模的扩大。

上半年中央部委规避集采资金近5亿

根据政府采购网显示的中标信息,记者粗略统计发现,今年上半年,仅中央级采购中,该纳入集采范围而委托社会代理机构操作的项目就达116个,涉及资金48786万元(部分项目因公告中未公布金额,无法统计)。

记者调查了解到,在政府采购几个主要项目中,由于IT采购实行批量集中采购,汽车采购实行协议供货的采购方式,规避集中采购现象少有发生。而以往不被人重视的印刷服务、物业管理服务、会议服务等项目,目前则成为规避集中采购的“重灾区”。

以印刷服务类项目为例,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中央预算单位2013-2014年政府集中采购目录及标准的通知》明确规定,单项或批量金额在2万元以上的本单位文印部门(含本单位下设的出版部门)不能承担的票据、证书、期刊、文件、公文用纸、资料汇编、信封等印刷业务纳入集中采购目录,必须委托集中采购机构代理采购。从2013年1月1日至2014年6月30日,在中国政府采购网公示的40个中央本级单位印刷类项目采购中,就有19个委托社会代理机构采购或者自行采购,额度均超过集采目录标准。例如,中国民用航空局清算中心《航空运输电子客票行程单》印刷服务项目,采购金额4725万元,委托中航材国际招标有限公司进行招标。海关总署海关通用业务单证印刷服务招标项目,总额近7000万元,委托中国远东国际招标公司进行招标。

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中央预算单位2013-2014年政府集中采购目录及标准的通知》,单项或批量金额在50万元以上,用于机关办公场所水电供应、设备运行、建筑物门窗保养维护、保洁、保安、园林绿化等项目应当纳入集中采购。但中国人民武装警察边防部队边防局机关物业管理服务项目,中标金额174万元,却由中机国际招标公司招标;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后勤保障处物业管理服务中心保安服务招标项目,中标金额208万元,由中国机电工程招标有限公司招标;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卫星频道节目制作中心2013-2014年物业管理费项目,中标金额668万元,由中招国际招标有限公司招标。


控制中标结果是规避集采最大诱因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王丛虎认为,采购人更愿意选择社会中介的原因很简单,是更容易实现对招标项目的控制,选择自己“中意”的供应商,在这种情况下不少采购人更乐意将政府采购项目委托给具有政府采购代理资质的社会中介机构来办理。久而久之,政府采购规模虽然在快速增大,但由集中采购机构来完成的比例却增长缓慢,还有的地方甚至出现了倒退的趋势。有些地方,一个市就有二三百家社会代理机构,争抢政府采购这个市场,导致当地集采机构成为摆设“应采尽采”成为一句空话。

中央国家机关政府采购中心评审处处长高志刚认为:“同样一个项目,交给社会代理机构和交给集采机构性质是完全不同的,集采机构还起着监督制衡的作用,这是社会代理机构无法实现的。”

中央财经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徐焕东认为“把政府采购工作交给中介机构来做,问题会很多,政府采购的质量也难保证。集中采购由政府来主导是主体方向。将大量集采项目委托给中介机构,权力寻租空间太大了。”

政府采购专家、北京市辽海律师事务所高级律师谷辽海认为,虽然《政府采购法》将集中采购机构也定义为采购代理机构,但作为非营利性质的事业法人,集中采购机构和“经国务院有关部门或者省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认定的具有政府采购代理资格”的社会中介机构是有本质区别的。招标公司是以盈利为目的的,对采购人言听计从,即使其中有“猫腻”也会照办。而政府集中采购机构更加规范,有着更为严格的监督检查,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采购人难以控制中标结果。因此,不少采购人更愿意委托招标公司,来达到控制招标结果的目的。同时,《政府采购法》虽然规定纳入集采目录的项目必须委托集中采购代理机构,但对这种应当委托集中采购机构而自行委托其他代理机构行为应当承担什么法律后果没有相关规定,也就无从处罚。

长期监管缺失导致规避行为明目张胆

业内专家表示,政府集中采购代理业务遭到“分抢”可以说是困扰政府采购管理和执行机构的一个带有普遍性的问题,有专家对这种现象表示无奈:“这个问题很难解决,长期以来的监管缺失造成了目前的局面。在目前的法律框架下,即使是纳入集中采购目录的项目,采购人要找中介代理机构基本不会被追究责任。此外,也没有中介代理机构因此被追究责任。没有人为此承担责任,也就听之任之。采购人能靠这种手段选择自己偏好的供应商,中介代理机构能获得项目和收入,形成了一个利益链条。现在很多地方的集采机构项目比一般代理机构还要少,政府采购规模如何扩大?”

“目前来看,投标供应商是最直接的监督队伍,在投标时和中标结果发布后,对这种不符合《政府采购法》的行为都可以通过正当渠道提出质疑。”谷辽海表示。

高志刚认为,目前监督规避集采的行为主要手段是通过审计,但审计有滞后性。财政部门应该加大检查力度,社会各界发现情况也应及时向财政部门报告,及早制止违法违规行为。

王丛虎认为“目前这种应当纳入集中采购而自行采购的行为十分普遍,甚至可以说是明目张胆,这严重影响了政府采购市场的规范性,也影响了集采规模的扩大。《政府采购法》第七十四条规定,采购人对应当实行集中采购的政府采购项目,不委托集中采购机构实行集中采购的,由政府采购监督管理部门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停止按预算向其支付资金,由其上级行政主管部门或者有关机关依法给予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分。各级财政部门应该积极行动,针对这种情况进行执法检查,加强监管力度,对违法行为进行处罚,而不是有投诉才处理。在执法人员较少、无法将检查常态化的情况下,可以在支付环节使用电子化手段进行审核,不符合法律规定的不予支付,以有效手段来减少这些违反《政府采购法》的行为。”

国企运行保持平稳 经营难题亟待突破

经济日报记者 崔文苑 曾金华

经济日报记者7月16日从财政部获悉,今年上半年,全国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营业总收入和利润总额同比继续增长,增幅分别为6%和8.9%,保持了整体平稳运行、结构优化、质量提升的态势。但是,问题依然存在,经营难题亟待突破。

整体运行喜中有忧

财政部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国企实现利润总额12211.1亿元,同比增长达8.9%。同时,实现利润环比增长明显,增幅达到41.2%,尤其是投资收益环比增长116.8%。这意味着,国企投资运作行为增加,助力企业盈利增长。

财政部企业司有关负责人表示,总体运行平稳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国企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如成本增幅高于收入增幅等。今年3月以来,国企成本增幅连续4个月高于收入增幅。1至6月,国企累计实现营业总收入233065.3亿元,同比增长5.9%,而国有企业累计发生营业总成本224723.8亿元,同比增长6%。

为何成本增幅会高于收入增幅?财务费用大幅上涨是重要成因。上半年,国企销售费用和管理费用分别同比增长9%和2.5%,财务费用则同比增长达20.6%。从环比来看,财务费用上涨26.3%。财务费用的上涨,一定程度上是由融资难、融资贵造成的。

财政部企业司有关负责人表示,汇率波动也可能会造成企业汇兑损失加大,影响企业利润。今年以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持续贬值,虽然第二季度有所缓和,但受到贬值预期的影响,不少企业遭受汇兑损失。

行业盈利有“天壤之别”

随着经济结构优化、国企改革推进,国有经济布局也在不断优化。符合国家战略的产业发展较快,1至6月,实现利润同比增幅较大的行业有国有交通、汽车等。与此同时,化解产能任务较重的行业盈利状况不佳,如煤炭行业亏损企业亏损额达278.4亿元,同比增长32.9%。

从财政部监测的十大重点行业来看,有7个行业亏损企业亏损额超百亿,主要因为“供大于求,产品滞销”。这些行业与经济形势关联度较高,在经济下行压力之下市场需求减少,价格下跌,利润下滑。

同时,由于煤炭、化工、钢铁等行业中地方国企较多,地方国企亏损企业亏损额加大,1至6月为1398.1亿元,同比上升15.5%。

加强政策措施针对性

下半年,随着稳增长政策效果的显现,经济增速将进一步回升,为国企运行和深化改革创造有利环境。这时,如果继续加强政策措施的针对性,解决国企运营难题的效果会更加明显。

不少企业负责人期待信贷政策改革步伐不断加快。“希望银行等金融机构采取有保有压的信贷政策,不要‘一刀切’,对符合产业发展、生产经营好的,继续给予信贷支持。”中国钢铁工业协会财务负责人表示。

他们期待,进一步清理不合理税费。据煤炭企业反映,目前国家征收的18项税种及1项有税收性的收费中,涉及煤炭企业的有16项,同时,相关行政性收费多达31项。清理税费,对煤炭行业减负前行至关重要。

此外,不少企业负责人也表示,加大经营创新、提高管理水平是企业的主攻方向。中国铁路总公司就将通过提高非运输业务质量、深化客运改革、实现创利增效。

每经记者 胡健 发自北京

在一季度经济增速创下6个季度新低后,关于中国经济增长会否“失速”的问题成为国内外关注的一大热点。国家统计局16日发布的中国经济“半年报”有助于回答上述问题。

上半年中国经济增长7.4%,呈缓中趋稳态势。从拉动经济增长“三驾马车”看,投资增速高位放缓,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比一季度加快0.1个百分点,外贸进出口增速从5月份开始由负转正。结构调整稳中有进,转型升级势头良好。

我国经济正进入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这是中国跨过粗放型增长、进入结构调整阵痛期的必然选择,就要从昔日的GDP崇拜和速度情结中挣脱出来,以平常心对待一个并不太快但扎实有效的增长速度。

中国经济半年报昨日(7月16日)正式出炉。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据初步核算,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269044亿元,同比增长7.4%。分季度看,一季度同比增长7.4%,二季度增长7.5%。

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今年二季度经济同比增速相比一季度回升0.1个百分点,GDP总量环比回升0.6个百分点,GDP增速开始企稳回升。

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盛来运在展望下半年经济时表示,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面没有变,支撑经济增长的动力要远大于下行的压力,所以中国经济有能力、有潜力、有回旋余地,有条件保持经济持续较快发展。

但包括连平在内的诸多经济学家都提醒地产对今年经济下半场的潜在压力。“房地产新开工面积大幅回落,预示年内房地产投资增速将延续回落格局,预计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可能降至10%左右的水平,将成为拖累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的最大不确定性。”连平说。

内需成经济拉动主要贡献/

关于三大需求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国家统计局数字显示,上半年最终消费对GDP增长的贡献率是54.4%,拉动GDP增长4个百分点,固定资本形成对GDP增长的贡献率是48.5%,拉动GDP增长3.6个百分点。货物及服务净出口对GDP增长的贡献率是负的2.9%,负拉动GDP增长0.2个百分点。

盛来运说,中国的经济增长目前主要靠最终消费拉动,净出口贡献率为负数,内需继续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主动力。

今年以来,我国消费增速呈现出波动中逐月有所回升的态势。上半年消费名义增速已经由一季度的12%上升至12.1%。6月份当月消费增速达到12.4%。

上半年全国网上零售额11375亿元,同比增48.3%。其中,限额以上单位网上零售额1819亿元,增长56.3%,商务部研究院消费经济研究部副主任赵萍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网络消费一直都是消费增长最大的亮点,保持在30%~50%增长的水平。

“餐饮增长也比去年乐观,特别是高端餐饮由负转正,保持较高增速,对消费拖累效应也将减弱。”赵萍说。

需求结构继续优化的同时,产业结构同样稳中有进,去年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为46.1%,第一次超过二产,今年上半年三产占GDP的比重是46.6%,继续保持增速快于工业,占GDP比重继续提高的势头。

盛来运说,这是趋势性的,意味着中国经济正在由原来的工业主导型经济向服务主导型经济转变,这种趋势将对中国经济增长、就业以及各个方面带来深远而持久的影响,值得高度关注。

他列举说,因为投资强度不如工业等因素,服务业主导型经济虽然可能会促使经济增速放缓,但这有利于提升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对就业的吸纳能力比较强,中国就业弹性可能会趋于提高。同时,服务业主导型经济还有利于促进居民收入增长,促进收入的分配,并且提升消费,进而促使投资和消费的关系合理化。

稳增长措施促进经济企稳/

4月,国务院在保持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的基础上实施了预调、微调,在坚持区间调控的基础上更加重视定向调控,出台一系列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的政策措施。

盛来运说,从二季度和6月份的情况来看,政策效应正在显现,以6月份为例,一些指标都出现了积极变化,二季度经济运行的状况也比一季度要好。

其中,PMI指数6月份达到51%,连续4个月回升;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是止跌企稳,1~6月份增速为17.3%,比1~5月份回升0.1个百分点;工业也在回升回暖,6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2%,比5月份提升0.4个百分点。

衡量政策加码的一个关键指标是基建投资,1~6月基础设施投资(不含电力)同比增长25.1%,增速比1~5月份提高0.1个百分点,其中铁路运输业投资增长14.2%,增速提高5.9个百分点。同时,1~6月份,施工项目计划总投资同比增长14.5%,增速比1~5月份提高1.3个百分点。

申银万国首席宏观分析师李慧勇表示,总体上符合预期,稳增长举措和旺季叠加,带动工业增长的恢复,下半年经济能保持平稳。

房地产数据藏风险/

上半年有些令人担忧的是地产相关数据。1~6月,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42019亿元,同比增长14.1%,增速比1~5月份回落0.6个百分点。其中,住宅投资28689亿元,增长13.7%,增速回落0.9个百分点。

上海易居房地产研究院研究员朱光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房企对行业及市场预期趋于谨慎,投资力度有所下降,开发投资同比增幅继续回落,这对经济增长的拖累作用愈发凸显。

地产商经营策略趋向保守在房屋销售数据中可以找到原因,1~6月份,我国商品房销售面积48365万平方米,同比下降6.0%,其中,住宅销售面积下降7.8%,而商品房销售额31133亿元,下降6.7%。

销售不旺直接施压企业资金链,1~6月份,房地产开发企业到位资金58913亿元,同比增长3.0%,增速比1~5月份再度回落0.6个百分点。

目前包括山东、浙江等地均传出放松限购以及刺激楼市等政策措施。“即使近期房地产限购政策和货币政策出现了明显放松的迹象,年内难以对房地产形成积极反应,房地产投资在年内总体或将仍呈下跌之势。”联讯证券宏观分析师杨为敩说。

招商银行分析师刘东亮也表示,下半年地产仍将处于下行周期,这将带来三方面的压力。

其一是压制投资、消费等领域的反弹,其二是加大地产资金链压力,信托等影子银行领域违约风险不减,其三是开发商拿地意愿低迷,将恶化地方政府土地出让收入,加大地方财政压力,可能促使各类平台加大融资力度。

 

中新网7月17日电(房产频道陆肖肖)昨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了2014年1-6月份全国房地产开发和销售情况,数据显示,1-6月份商品房销售面积、开发商土地购置面积大幅下降,商品房待售面积有所增加。另外,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房屋施工面积、开发企业到位资金增速出现收窄,表明了上半年我国房地产全面趋冷的态势。

从今年上半年整体市场表现来看,年中年房企业绩不佳,楼市降价潮蔓延,全国多地商品房销量萎缩。从政策层面来看,多地已出台“微调控”政策,限购松绑城市增多,但效果还有待市场考察。专家表示,商品房销量和土地成交量下跌是意料之中的事,下半年楼市仍将处于调整期,房价下行压力明显。

上半年商品房销量和房企拿地面积大幅下降

今年上半年,全国商品房销量一直呈下降趋势,伴随销量的下降是库存的高企。数据显示,1-6月份商品房销售面积48365万平方米,同比下降6.0%。与此同时,6月末商品房待售面积达54428万平方米,比5月末增加1026万平方米。

“不同地区房地产价格也出现了分化,二三线城市房地产价格出现了往下调整的态势。”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盛来运在答记者问时表示,出现这种情况有两个原因:一是去年同比基数比较高,今年的1—6月份商品房销售面积为4.8亿平方米,去年同期是5.1亿,而且去年上半年增长速度将近30%,在这样高基数的情况下出现回落也是很正常的;二是市场自身的内生调整需要,上半年房地产市场出现回落也是一种向理性回归的正常反应。

房地产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朱中一在接受中新网房产频道的采访时也表示,商品房销量和土地成交量下跌是意料之中的事,这和去年楼市快速增长基数高有关系,另外去年有许多项目提前入市,房价涨幅过快,所以造成今年销量涨幅回落。

不仅仅是销量下降,土地市场上半年也呈现降温态势。1-6月份房地产开发企业土地购置面积14807万平方米,同比下降5.8%,降幅比1-5月份扩大0.1个百分点。对此,中新网房产频道采访了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原所长牛凤瑞,他表示房企购地面积降低说明土地市场趋冷,上半年多数房企销量不佳造成资金链趋紧,并且开发商对房地产前景的预期影响了拿地的热情,总体来说全国房市下行的压力比较明显。

房企年中业绩不佳 楼市降价潮蔓延

截止到7月10日,全国已经有24家房企公布了上半年销售业绩,但多数业绩不佳。从同比数据来看,24家企业中有10家出现同比下调,这是数年来首次出现如此大幅度的下降。从市场反应来看,北京市也频频传出降价潮蔓延,开发商使出浑身解数揽客,多项目已经出现实质性降价,甚至“零首付”也重新出现在市场。近日位于通州的首开香溪郡项目推出“零首付”业务,由开发商垫付三成首付,购房人只需交剩余7成房款,尽管名额很少,但发出的信号很明确,楼市低迷,新盘蓄客难度越来越大。

中原地产首席分析师张大伟告诉中新网房产频道,2014年上半年的房地产市场,虽然不是历史最差的,但却是争议最多的。这背后是房地产行业高速发展的15年之后,整体格局已经发生改变的状况。楼市高增长时代已经终结,现在处于向平稳发展的过渡阶段,地区之间、不同需求之间的差异分化凸显。主要城市新房市场的巅峰期已过,大部分已进入平稳期,增长空间有限。

地方“救市”政策频出 专家:对楼市有信心

各地为挽救市场颓势也推出一系列“微调控”,继呼和浩特发文正式宣布取消限购之后,济南日前已经被证实已经取消限购政策,近来又有厦门、长沙、郑州、南昌传出限购松绑的消息。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已有安徽、杭州、无锡、天津、沈阳、广州等至少18个城市采取或直接放松限购条件、或放宽落户条件、或采取调整公积金贷款等方式促进楼市走量,一些地方政府的救市措施或为楼市回温助力。

尽管各地纷纷“微调控”政策来拉动楼市,但效果如何还需市场的检验。在谈及房地产对于未来发展趋势时,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盛来运表示,房地产市场的分化调整短期来讲会对经济的运行产生一定压力,但是从长期来讲,调整既有利于房地产市场本身的健康运行,也有利于国民经济可持续健康发展。

中原地产首席分析师张大伟认为,下半年楼市开始周期性调整,过去十年中国房地产市场也并非一直上涨,总是出现3-4年的周期变化。近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政策研究中心主任秦虹在参加某高峰论坛时也表示,“中国房地产市场并未到濒临崩盘的境地,而是处于调整期,我对当前的房地产市场还是有信心的。”(中新网房产频道)

根据审计署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6月底,地方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约11万亿元,有媒体测算,按照上述偿债比例,今年地方政府需偿还债务或为2.4万亿元。同时,建行首席经济学家黄志凌表示,地方政府隐性债务增长速度也不容忽视。

今年上半年,受宏观经济增速放缓、地方财政增速回落以及土地和房地产市场调整等因素影响,地方政府偿债压力进一步增大,化解地方性债务风险问题再度被提上日程。由于我国的地方政府债务呈现出总余额数量巨大、债务构成复杂、隐蔽性强等特点,如果得不到有效抑制,地方政府债务危机或不可避免,将影响到经济稳定运行与社会稳定。

面对这一日趋严峻的问题,财政部部长楼继伟曾在公开场合强调,要坚决制止地方政府违法违规举债行为。研究赋予地方政府依法适度举债融资权限,建立以政府债券为主体的地方政府举债融资机制,将地方政府性债务分门别类纳入政府预算统一管理,开展地方政府债券自发自还试点。

今年5月21日,经国务院批准,开始在上海、浙江、广东、深圳、江苏、山东、北京、江西、宁夏、青岛试点地方政府债券自发自还。目前,广东省、山东省已完成首批试点债券招标发行工作。“自发自还”试点陆续启动,意味着政府举债“阳光化”改革正在逐渐步入正轨。

但中诚信国际的分析指出,在目前地方政府债务新的融资趋势下,未来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还将面临以下三大风险:房地产市场调整风险将成为最主要风险;在风险上移以及国家信用兜底减弱两端挤压下地方(局部)风险放大;地方财政收入放缓、贷款和非标融资压缩背景下,融资渠道切换导致的换挡风险。

“地方政府隐性债务增长速度也不容忽视。”建行首席经济学家黄志凌表示:“如承诺的社会福利越来越多,维护区域稳定、承担社会道义责任的压力越来越大等。部分地区的政府性债务已经严重超过了财政承受能力,过高的偿债压力迫使地方政府不得不举债度日,新增债务规模越来越大,问题也越来越严重,拆东墙补西墙的方式如果难以为继,将会引发流动性风险。”

不过,考虑到我国地方债债务规模占GDP比重没有超过60%的国际警戒线水平,仍在安全线以下,并且地方政府债务问题已经引起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通过地方政府、银行、中央政府拉起的三道防线,均可以控制局部性偿债风险的蔓延。分析人士认为,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仍在可控范围之内,引发系统性债务风险的可能性不大。(记者 杨迪)

《政府采购法》规定,采购人采购纳入集中采购目录的政府采购项目,必须委托集中采购机构代理采购。但在中央级采购中,规避集中采购问题突出,仅今年上半年,纳入集采范围而委托社会代理机构操作的项目就达116个,涉及资金近5亿元。

专家分析认为,控制中标结果是一些采购人选择规避集中采购的最大诱因,而长期以来的监管缺失,则造成目前我国政府采购领域规避集采行为十分普遍,甚至到了明目张胆的地步,这不仅严重影响了政府采购市场的规范性,也影响了集采规模的扩大。

上半年中央部委规避集采资金近5亿

根据政府采购网显示的中标信息,记者粗略统计发现,今年上半年,仅中央级采购中,该纳入集采范围而委托社会代理机构操作的项目就达116个,涉及资金48786万元(部分项目因公告中未公布金额,无法统计)。

记者调查了解到,在政府采购几个主要项目中,由于IT采购实行批量集中采购,汽车采购实行协议供货的采购方式,规避集中采购现象少有发生。而以往不被人重视的印刷服务、物业管理服务、会议服务等项目,目前则成为规避集中采购的“重灾区”。

以印刷服务类项目为例,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中央预算单位2013-2014年政府集中采购目录及标准的通知》明确规定,单项或批量金额在2万元以上的本单位文印部门(含本单位下设的出版部门)不能承担的票据、证书、期刊、文件、公文用纸、资料汇编、信封等印刷业务纳入集中采购目录,必须委托集中采购机构代理采购。从2013年1月1日至2014年6月30日,在中国政府采购网公示的40个中央本级单位印刷类项目采购中,就有19个委托社会代理机构采购或者自行采购,额度均超过集采目录标准。例如,中国民用航空局清算中心《航空运输电子客票行程单》印刷服务项目,采购金额4725万元,委托中航材国际招标有限公司进行招标。海关总署海关通用业务单证印刷服务招标项目,总额近7000万元,委托中国远东国际招标公司进行招标。

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中央预算单位2013-2014年政府集中采购目录及标准的通知》,单项或批量金额在50万元以上,用于机关办公场所水电供应、设备运行、建筑物门窗保养维护、保洁、保安、园林绿化等项目应当纳入集中采购。但中国人民武装警察边防部队边防局机关物业管理服务项目,中标金额174万元,却由中机国际招标公司招标;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后勤保障处物业管理服务中心保安服务招标项目,中标金额208万元,由中国机电工程招标有限公司招标;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卫星频道节目制作中心2013-2014年物业管理费项目,中标金额668万元,由中招国际招标有限公司招标。


控制中标结果是规避集采最大诱因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王丛虎认为,采购人更愿意选择社会中介的原因很简单,是更容易实现对招标项目的控制,选择自己“中意”的供应商,在这种情况下不少采购人更乐意将政府采购项目委托给具有政府采购代理资质的社会中介机构来办理。久而久之,政府采购规模虽然在快速增大,但由集中采购机构来完成的比例却增长缓慢,还有的地方甚至出现了倒退的趋势。有些地方,一个市就有二三百家社会代理机构,争抢政府采购这个市场,导致当地集采机构成为摆设“应采尽采”成为一句空话。

中央国家机关政府采购中心评审处处长高志刚认为:“同样一个项目,交给社会代理机构和交给集采机构性质是完全不同的,集采机构还起着监督制衡的作用,这是社会代理机构无法实现的。”

中央财经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徐焕东认为“把政府采购工作交给中介机构来做,问题会很多,政府采购的质量也难保证。集中采购由政府来主导是主体方向。将大量集采项目委托给中介机构,权力寻租空间太大了。”

政府采购专家、北京市辽海律师事务所高级律师谷辽海认为,虽然《政府采购法》将集中采购机构也定义为采购代理机构,但作为非营利性质的事业法人,集中采购机构和“经国务院有关部门或者省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认定的具有政府采购代理资格”的社会中介机构是有本质区别的。招标公司是以盈利为目的的,对采购人言听计从,即使其中有“猫腻”也会照办。而政府集中采购机构更加规范,有着更为严格的监督检查,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采购人难以控制中标结果。因此,不少采购人更愿意委托招标公司,来达到控制招标结果的目的。同时,《政府采购法》虽然规定纳入集采目录的项目必须委托集中采购代理机构,但对这种应当委托集中采购机构而自行委托其他代理机构行为应当承担什么法律后果没有相关规定,也就无从处罚。

长期监管缺失导致规避行为明目张胆

业内专家表示,政府集中采购代理业务遭到“分抢”可以说是困扰政府采购管理和执行机构的一个带有普遍性的问题,有专家对这种现象表示无奈:“这个问题很难解决,长期以来的监管缺失造成了目前的局面。在目前的法律框架下,即使是纳入集中采购目录的项目,采购人要找中介代理机构基本不会被追究责任。此外,也没有中介代理机构因此被追究责任。没有人为此承担责任,也就听之任之。采购人能靠这种手段选择自己偏好的供应商,中介代理机构能获得项目和收入,形成了一个利益链条。现在很多地方的集采机构项目比一般代理机构还要少,政府采购规模如何扩大?”

“目前来看,投标供应商是最直接的监督队伍,在投标时和中标结果发布后,对这种不符合《政府采购法》的行为都可以通过正当渠道提出质疑。”谷辽海表示。

高志刚认为,目前监督规避集采的行为主要手段是通过审计,但审计有滞后性。财政部门应该加大检查力度,社会各界发现情况也应及时向财政部门报告,及早制止违法违规行为。

王丛虎认为“目前这种应当纳入集中采购而自行采购的行为十分普遍,甚至可以说是明目张胆,这严重影响了政府采购市场的规范性,也影响了集采规模的扩大。《政府采购法》第七十四条规定,采购人对应当实行集中采购的政府采购项目,不委托集中采购机构实行集中采购的,由政府采购监督管理部门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停止按预算向其支付资金,由其上级行政主管部门或者有关机关依法给予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分。各级财政部门应该积极行动,针对这种情况进行执法检查,加强监管力度,对违法行为进行处罚,而不是有投诉才处理。在执法人员较少、无法将检查常态化的情况下,可以在支付环节使用电子化手段进行审核,不符合法律规定的不予支付,以有效手段来减少这些违反《政府采购法》的行为。”

(记者 张棉棉)据中国之声《央广新闻》报道,国家统计局今天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公布上半年经济形势报告,业内人士此前预测,由于一系列稳增长措施陆续实施和显效,二季度GDP增速或回升至7.5%左右,上半年同比增速也有望达到7.5%。下半年经济仍会小幅回升,实际情况究竟如何?

国家统计局发言人盛来运表示,初步核算,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6904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7.4%。分季度来看,一季度同比增长7.4%,二季度如预期的出现了起回升势头达到7.5%。

分产业来看,第一产业增加值19812亿元,同比增长3.9%;第二产业增加值123871亿元增长7.4%,超过第一产业将近一倍多。第三产业的增加值是125361亿元增长超过了8%,再次超过第二产业。

从环比来看,二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增长2%,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盛来运评价,首先出现这种情况因为今年以来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国家科学统筹、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也坚持在向改革创新要动力、向结构调整要助力,着力发挥了市场作用,更加注重定向调控,经济运行因此总体平稳,结构调整也是稳中有进,转型升级的势头也是非常好的。

除此之外从未来来看,现在总体来看,刚才我们说稳中有进,但是国内外的经济环境依然是错综复杂,经济发展仍然面临不少挑战,下一阶段要振奋精神狠抓落实,尤其是坚持改革创新不动摇,坚持调结构转方式不动摇,从而来努力巩固经济稳中向好的势头,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在今年公布的一系列数据之中,这几个数据是最先发布,比较受人关注。从固定资产投资来看,上半年固定资产投资达到212770亿元,同比名义增长17.3%,增速比一季度回落0.3个百分点。但是从资金到位来看,上半年到位资金246051亿元,同比增长13.2%,其中国家预算资金出现将近两位数增长15.5%,国内贷款增长12.9%,这些数字都是非常亮丽的一些数字。

除此之外,上半年从房地产开发投资来看略有回落,达到42019亿元,同比名义增长11.1%,增速比一季度回落了2.7个百分点,其中住宅投资增长13.7%,从市场销售来看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4119亿元,同比名义增长12.1%,增速也比一季度加快了0.1个百分点。居民收入大家最关心的,上半年全国的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是5396元,扣除价格增长实际增长9.8%,而城镇的是可支配收入14959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1%。

大家最关心的也是记者们最关心的问题,应该是关于房地产下行压力态势的问题,尤其是对于经济增长的负面影响。盛来运认为,上半年针对国家有下行压力的情况下,房地产市场也出现分化调整态势,1-6月份房地产销售面积下降6%,销售额下降6.7%,不同地区的房地产价格也出现了分化,而二三线城市的房地产价格出现调整趋势。

首先因为去年同比基数较高,今年前六个月房地产销售面积是4.8万亿平方米,去年同期基数是5.1万亿,而且去年上半年的增长速度是增进了将近30%,在这样高基数的情况下,今年出现回落很正常。第二,现在其实调整也是市场自身的一个内升调整需要,上半年房地产市场回落也是一种向理性回归的正常反映。而房地产市场的分化调整短期来讲,对经济确实有一定的压力,但是也相信市场的调整,调控从长期来说既有利于房地产市场本身的健康运行,也有利于国民经济可持续健康发展。

中新网北京7月16日电 (记者 庞无忌)国家统计局今日公布的数据显示,初步核算,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26904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7.4%,上半年国民经济运行缓中趋稳。

分季度看,一季度同比增长7.4%,二季度增长7.5%。从环比看,二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增长2.0%。

国家统计局表示,今年以来,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党中央、国务院牢牢把握发展主动权,科学统筹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坚持向改革创新要动力,向结构调整要助力,着力发挥市场作用,更加主动定向调控,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结构调整稳中有进,转型升级势头良好。(完)

新华网北京7月15日电(记者陈炜伟 安蓓)用电量是经济运行的“晴雨表”。中国国家能源局15日对外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全国全社会用电量累计26276亿千瓦时,同比增长5.3%。

上半年用电量5.3%的增速比去年同期5.1%的增速略有上升。但在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看来,中国现阶段用电量与经济增长同步比较合适,上半年用电量低于全年GDP增长目标,说明经济仍然面临下行压力。

从更能体现短期趋势的逐月数据看,今年全社会用电量在经历一季度的小幅波动后,从4月开始逐步企稳回升。二季度三个月用电量增速依次为4.6%、5.3%、5.9%。

用电量温和回升,反映中国经济回暖,这也与近期披露的相关指标和数据吻合。日前公布的6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1%,连续4个月回升。作为宏观经济的先行指标,PMI连续在荣枯线上方,显示经济逐步企稳。

4月份以来,中国出台一系列“微刺激”政策,包括推进棚户区改造和铁路基础设施等重大项目建设、扩大小微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实施范围、定向下调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率等。在政策暖风下,经济短期企稳迹象初显,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全社会用电量温和走高。

除了增速加快,上半年用电量也呈现出结构的优化。数据显示,上半年第一产业用电量同比下降4.6%;第二产业用电量同比增长5.1%;第三产业用电量同比增长6.9%;城乡居民生活用电量同比增长6.6%。其中,第三产业和居民用电增速均比前5月略有上升。

林伯强认为,今年降雨量较大,受此影响,第一产业用电量增速同比下滑。居民用电和第三产业用电增速有所上升,说明经济结构进一步调整。但他也表示,中国目前正处于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中,这一用电量结构的变化仍然稍显缓慢,经济结构调整任重道远。

当前中国工业用电量占全社会用电量的70%,这其中钢铁、水泥、石化等高耗能产业的用电量消费又占到工业用电量消费的一半左右,用电量的波动跟这些行业的生产形势有很大关系。

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副秘书长欧阳昌裕表示,去年以来中国加大节能减排力度、治理大气污染以及部分高耗能行业去产能化等调控政策效果持续显现。未来,中国用电增速将继续处于换挡期,用电消费结构将延续优化调整态势。第三产业和居民用电将继续维持较高水平,用电比重将持续提高;第二产业用电增速继续平缓,用电比重持续下降。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宏观室主任牛犁说,从目前来看,中国经济二季度趋稳,下半年可能略微好转,通过改革的一系列政策措施,预计能够完成全年调控目标。

分析认为,在经济企稳向好的背景下,下半年用电量或将维持温和回升态势。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此前也预测,今年全社会用电量将保持7%左右的增长。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