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繁 体
您所在的位置: >> 国内>>国内热词>>中国一季度GDP

4月15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一季度宏观经济数据。经初步核算,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14066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7.0%,从环比看,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增长1.3%。GDP增速与市场预估中值基本相符。

此前一天,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经济座谈会,表示经济运行的下行压力持续加大,部分产业发展迟滞,区域间也有不同,处在分化的状况。但李克强总理也强调,要充分认识我国发展仍具有巨大潜力、韧性和回旋余地,同时指出,针对新情况新问题,用好多种政策工具,守住稳增长保就业增效益的基本盘。

下行压力持续加大的背后,传统增长引擎失速与新增长点青黄不接是重要原因。正如总理在座谈会上对中国经济作出的判断:现在中国经济正处在“衔接期”,一些传统的支撑力量正在消退,与此同时,一些新的力量则在成长,有的新业态、新产业呈爆发式成长,但目前新旧产业与动力转换还没有衔接到位。

面对挑战,如何破题?李克强总理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答记者问时曾经生动地表示:在新常态下,我们会保持中国经济在合理区间运行。我们这几年没有采取短期强刺激的政策,可以说运用政策的回旋余地还比较大,我们“工具箱”里的工具还比较多。

好钢须用在刀刃上。在当前结构调整的阵痛期,我们的“工具箱”里有哪些“工具”可以拿来保持定力、稳中求进、促进稳增长和调结构的平衡?

最大的工具就是“改革”,这是总理在经济形势座谈会上的表态,也是把握好稳增长和调结构平衡点的关键。

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守住稳增长保就业增效益的基本盘,要着眼大局。

简政放权从而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仍是工作重心。去年,一共246项行政审批被下放取消,今年,非行政许可审批将全部取消;全国范围内的区域通关一体化和外贸领域的跨境电子商务将全面启动;同时,加快推进“一照一号”改革,在“三证合一”登记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降低社会成本和行政成本。


今年以来,沉淀已久的财政存量资金开始部署盘活和统筹,将存量资金用于发展急需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对专项用途资金实行清单制管理,并推动建立事权与支出责任相适应、与财力相匹配的财税制度,有助于从资金使用效率层面更好支撑经济发展。

同时,治庸治懒、治理为官不为也从组织层面为改革的全面深入推进提供了保障。拿了钱却不办事儿,中央拨付的资金无法真正进入实体经济、有效惠及民生,庸政懒政亦是拖累国民经济发展的隐患恶疾。2015年,总理已多次提出对为官不为坚决问责,对于不改革、缓改革的官员,要下大力拿掉一批。

4月14日,央行公布了2015年一季度金融统计数据,一季度人民币贷款增加3.68万亿元。同时,受央行连续降息降准影响,企业融资成本持续回落。3月末企业融资成本为6.83%,比上年同期下降50个基点。信贷结构的调整为经济转型提供积极的支持,降息的效果也日益显现。

民生证券研究院执行院长管清友在剖析下一步政策走势时提出,货币政策有望进一步放松,在下调逆回购利率等“价格”型宽松的基础上,央行可能进一步推出降准、MLF等“数量”型宽松手段,以配合公共部门需求的再扩张。

事实上,在继续保持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的方针指导下,财政工具和货币工具已经待机而动。总理在经济形势座谈会上提到,要抓紧政策和项目落地,精准增加短板投资,完善创新创业政策组合,形成发展新动能。财税、金融、价格、投融资等一系列改革也要同步推进,以形成叠加效应,释放改革红利。

一季度的数据显示,尽管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有所放缓,但仍然蕴藏着巨大的投资潜力。去年11月,国家发改委力推7个重大工程包,健康养老服务、生态环保、清洁能源、粮食水利、交通、油气及矿产资源保障工程等重大工程将陆续上马。

铁路新投产里程超8000公里,在建重大水利工程投资规模超过8000亿元,保障性安居工程新增740万套……

可以预计,在进一步优化结构、淘汰落后产能的过程中,铁路、公路、机场、地下管网建设以及其他与民生相关的基础设施都有望挖掘出更大的投资空间,从而在调结构的同时释放稳增长的动力。

房地产方面,前期陆续出台的放松限购、降低房贷利率、放松公积金贷款规则、降低二套房首付、降低营业税标准等政策已经显现出积极信号。据统计,截至4月13日,全国监测的一二线30多个城市二手房销售量同比增长了130%,而量增价格微涨的格局已经出现并正在向新房市场传导。房地产市场的回暖对于产业联动、提振经济、对冲下滑将起到关键工具的作用。

“一带一路”、京津冀、长江经济带等区域协同战略更将成为灵活机动的政策工具,在充分发挥核心区域辐射作用的基础上,有效提升以交通、环保和“互联网+”为核心的基建投资;同时,在公共领域大力推广特许经营、PPP等模式,吸引社会投资,着力营造释放消费潜力的体制机制环境,也将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增加“韧性”和可持续性。

一季度已经过去,纠结速度不如深耕质量,在稳中求进总基调的指引下,不断加强改革创新能力、加大定向调控力度,适时开启政策工具箱,我们满怀信心。

一季度增长率符合预期 二季度有望迎来多项政策“红包”

专家预计,央行可能进一步推出降准、MLF等数量型宽松手段,4月份将是一个关键的时间窗口

-本报见习记者 苏诗钰

“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和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困难局面,我国一季度国民经济开局平稳。”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盛来运在2015年一季度国民经济运行情况发布会上表示,“尽管一季度的增长速度略有回落,但是经济运行总体在平稳区间。对于一季度的经济形势一定要全面地、辩证地和发展地来看。”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初步核算,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14066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7.0%。从环比看,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增长1.3%。

民生证券研究院执行院长管清友表示,一季度GDP同比增长7 %,符合预期,但环比增幅1.3%却是历年最弱的。二季度经济能否企稳还要看稳增长力度。

“从需求角度来讲,虽然投资增速有效放缓,但消费增长比较稳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一季度实际增长10.8%,和去年基本持平。新产业、新业态、新主体、新产品、新动力正在加快孕育,中国经济向中高端迈进的步伐比较明显。尽管一季度经济增速略有回落,但缓中有稳、缓中有新、缓中有进,所以中国经济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的态势没有改变。”盛运来表示。

上海金融学院国际金融研究院副教授肖本华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7%的经济增长率基本符合预期。该数据没有破七,与政府年度目标增长率相同,增长率和失业率数据说明经济形势没有预期的悲观。因此当前要保持定力,稳增长的同时不能放弃调结构。

面对经济下行压力,管清友表示,货币政策有望进一步放松。在下调逆回购利率等“价格”型宽松的基础上,央行可能进一步推出降准、MLF等“数量”型宽松手段,以配合公共部门需求的再扩张。预计4月份可能是一个关键的时间窗口。

上海财经大学银行系教授曹啸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想要降低企业成本最有效的手段还是降准降息。尽快地降准降息是央行较有效的选择,第二季度肯定会迎来调整。

华泰宏观分析团队研究报告指出,进入二季度以后,货币政策仍会继续维持宽松基调,同时直接拉动需求的财政和基建投资、地产类政策正蓄势发力。财政、货币、地产等多政策齐为改革转型保驾护航的格局在二季度将尤为显著。

申万宏源宏观分析师李慧勇表示,未来要实现增长目标,需要政策重拳出击。稳汇降息降准,加大财政支出。预计最近一个月货币政策会有动作。若政策能提前到位,经济有望在二季度企稳,全年能实现7%的目标。

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

部署落实2015年经济体制改革重点任务 以深化改革增添发展动力

决定核准建设“华龙一号”三代核电技术示范机组 在调整能源结构中促进稳增长

新华网北京4月15日电国务院总理李克强4月15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落实2015年经济体制改革重点任务,以深化改革增添发展动力;决定核准建设“华龙一号”三代核电技术示范机组,在调整能源结构中促进稳增长。

会议听取了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2015年经济体制改革重点任务的汇报。会议指出,要按照中央关于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总体部署和今年改革工作要点,抓紧实施既具有年度特点、又利于长远发展的改革,向深化改革要动力,用改革破难题、除障碍,为完成《政府工作报告》确定的全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任务提供有力的体制保障。会议对实施简政放权、财税金融、农业农村、对外开放、民生保障等方面38项改革任务提出了具体要求。会议强调,一要围绕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这个核心,加大简政放权、放管结合力度,再取消一批行政审批事项,深化商事制度改革,降低投资创业门槛,促进打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增加公共产品、公共服务“双引擎”取得更大成效,稳定和扩大就业,推动经济稳中有进和提质增效升级。二要聚焦当前面临的深层次矛盾凸显、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等问题,优先推出一批激活市场、激发活力的改革举措,在公共领域大力推广特许经营、PPP等模式,吸引社会投资,着力营造释放消费潜力的体制机制环境,推进区域通关一体化改革,更好服务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三要着力用改革的办法,更多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扩大教育、卫生、文化等领域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促进社会公平,更好兜住民生底线,努力在改善民生中培育经济增长新动力。四要狠抓改革发展政策措施落实不放松,强化法治意识、责任担当和督查问责,重大改革要于法有据,及时把行之有效的改革成果上升为法律法规,各项改革都要明确在哪些方面有突破、有哪些硬措施,推进改革发展要分工实施、督办评估、奖励追责环环相扣。五要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各地区、各部门要奋发有为,以改革的新成效、新红利支撑稳增长、保就业、增效益,增强全社会的信心,促进中国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

会议指出,“华龙一号”是以我国20多年核电建设运营成熟经验为基础,汲取世界先进设计理念的三代核电自主创新成果。会议决定,按照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在沿海地区核准开工建设“华龙一号”示范机组。这既是顺应国际能源发展趋势,优化能源结构,构建风、光、水、核等多元化清洁能源体系的必然选择,也有利于巩固和提升我国装备制造业国际竞争力,带动有效投资,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和经济稳定增长,推进节能减排和可持续发展。会议要求,要通过实施示范工程,采取国际最高安全标准,完善应急预案和应急响应措施,确保工程建设和运营安全,形成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装备与核心技术,为核电装备走出去开展第三方合作创造有利条件。让高效、清洁、安全的绿色能源改善人民生活品质,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新动力。

会议还研究了其他事项。

新常态的辩证思考 2015-04-15 20:37

所谓新常态,就是中国的经济将在速度上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在结构上体现为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在动力上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如何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要求,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笔者认为,需要以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来全面思考和把握。

新常态的动与静。新常态是相对于过去老常态、旧常态而言的。新,本身就是动,就是变,就是非静止。但新常态形成之后,又是相对长期、相对稳定的状态,又是静,又是一个时期之内的相对静止,一个时期的不变。这是事物的相对稳定性。可以预期,在国际国内环境不发生大的变化、环境和资源的制约压力没有根本改观、要素驱动经济发展的瓶颈没有突破的条件下,新常态是不会随意变化的,这也是新常态将在一个相当长时期持续、在全国整体空间上相对静止和不变的基本依据。新常态不能朝令夕改,不可瞬息万变,一当形成,应成常态。之所以说是相对静止,是因为静止具有相对性,是有条件的而不是绝对的。宏观中的静与微观中的动,整体的不变与局部的变,都是常态,这就是新常态动与静、变与不变的辩证法。

新常态的质与量。回首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历程,我们不难发现,“旧常态”时期,我们的发展更多的是靠量的扩张实现的,基本方式是不断增加投入,不断注入生产要素,拼人力物力甚至牺牲环境。这种发展有明显的数量优势,同时也有质量的缺失,短期可以,长期不行。由“旧常态”进入新常态,并非主观臆断而是科学选择,这是理念的更新、思路的调整和方式的革命,是质的变化。新常态要求坚决摒弃唯GDP论,挤掉发展的水分,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立足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和增长方式,使发展更有质量、更有效益、更可持续。质的等级、规模、范围和结构将成为今后经济增长的主流导向和灵魂。当然,质与量是辩证统一、密不可分的,无质之量与无量之质同样徒有虚名,毫无价值。更何况我们仍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发展是第一要务的任务没有变,发展是硬道理的判断没有变。因此,新常态还是要谋求发展,事实上,7%~8%的增长速度也还是名列全球前茅的。

新常态的点与面。新常态作为一种相对静止的大“存在”,是由无数相对运动的小“存在”而形成的。在这一矛盾的发展运动当中,特殊的、变化的个体汇聚成一个一般、稳定的总体。一方面,作为思考和谋划经济工作的出发点和总依据,我们必须把新常态贯穿于经济发展全过程,不折不扣地落实到经济发展的各个领域各个环节各个地方,坚持稳中求进的总基调,保持宏观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坚持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努力实现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这就是新常态的全面性特征。另一方面,我们国家地域广阔,发达与不发达地区、城市与乡村、东部与西部之间都存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均衡,这就决定了在总体适应新常态的发展状态下呈现出的快慢不一样、进程不一样、转型重点不一样的个性特征。因此,辩证理解和把握新常态,就要理解其既是一种全面的、普遍的状态,又是一种兼顾点与面、局部与全局、一般与特殊的状态。比如,某一特定地区在前期生产要素集聚到了一定程度,找到了适合的新型产业与发展路径,突破新常态、超常规跨越发展也是可行的。这并不是否定新常态,而是更加积极能动地适应新常态。

新常态的热与冷。新常态的提出,在全党全国乃至全世界引发了热烈反响,已成为当前最热的经济关键词。这一现象充分说明新常态认识到了我国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得到了全国上下的普遍认同,加上新闻媒体的立体式宣传和理论工作者的集中式解读,新常态已日益深入人心。与此同时,新常态不能仅停留于口头上、报告中、文件里,而应该把“热”宣传与“冷”思考结合起来,认真研究新常态的科学内涵、基本特征与运行规律,真正掌握新常态的精神实质和本质要求,从而更加理性地把握新常态、适应新常态、驾驭新常态。这就需要我们具备新常态的思维,提高对新常态的认知和理解,以新的思维提炼新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思路。要把新常态作为判断我国当前和今后一个相当长时期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点,科学运用新常态的理念来指导实践工作。更重要的是,要把新常态的思想认识、思维方法转化为经济工作的自觉行动,真正把发展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最终以方式的转变、结构的调整、动力的创新提振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周小毛 黄海作者单位: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新华网北京4月15日电(记者黄博阳游苏杭)2015年中国经济开局成绩单今日交出,一季度我国GDP同比增长7.0%,增速比上季度回落0.3个百分点。

在此前一日召开的经济形势座谈会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把脉当前中国经济时,再次以自行车妙喻中国经济,“‘稳’不意味着不动,不动就会像骑自行车,会摔下来。”

要在骑行中做到行稳看远,必须在中国经济新旧动力“衔接”之际掌握一套新骑术:“保持定力、灵活施策,针对新情况新问题,用好多种政策工具。”

“衔接期”的此消彼长

事实上,一季度经济增速的回落已在市场普遍预料之中。从此前公布的数据来看,3月份PPI降4.6%,连续37个月负增长,一季度进出口总额同比下降6%……经济运行仍然存在下行压力。

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盛来运在解读当前经济形势时指出,虽然新动力加快孕育,但体量还比较小,虽然增速比较快,但短期内难以弥补传统动力的消退带来的影响。

14日召开的经济形式座谈会上,李克强总理明确指出,中国经济正处在“衔接期”,一些传统的支撑力量正在消退,与此同时,一些新的力量则在成长,有的新业态新产业呈爆发式成长。但目前新旧产业与动力转换还没有衔接到位。

在这种“青黄不接”的阵痛之下,新动力的加速孕育显得尤为重要。

数据显示,一季度我国基础设施投资增长23.1%,比去年同期加快0.6个百分点。盛来运指出,我国人均基础设施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具有较大差距,环保设施、民生改善设施等方面仍然具有很大投资空间。

此外,以互联网技术,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蓬勃发展,并且加快了与城镇化、制造业和工业化的融合,这必将催生经济增长的新业态,培育持续增长的新动力。


稳增长的新“骑术”

一季度数据回落,表明2015开局之际我国经济下行压力仍存。不少专家预期,稳增长过程中,政策工具箱中的调控“利器”将陆续被运用。

事实上,除却此前陆续出台的各类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之外,中央早已备齐一套“调控工具”,尤其是定向调控,保持经济运行处于合理区间。

自去年开始,国家发改委已陆续推出“七大工程包”和“六大领域消费工程”。经济学家张其佐表示,这两大抓手几乎包括了主要稳增长领域,是阻止经济继续下滑的果断科学决策,也是把握好稳增长与调结构平衡的重大举措。

“值得赞赏的是,这次投资组合拳是‘巧刺激’而不是‘强刺激’ ”,张其佐指出,“投资组合拳”充分考虑了在稳增长和调结构的平衡中突出“稳增长、稳投资”,可以避免重复投资、低效率投资。也是在区间调控基础上加大定向调控力度的大胆探索。

此外,今年政府工作报告进一步强调推进“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和京津冀协同发展三大区域型发展战略,针对房地产市场的多项政策措施也在逐渐显现出释放需求的积极作用。

盛来运在发布会上称,中国政府有应对复杂局面宏观调控的经验,面对新情况、新问题会不断地完善宏观调控。未来将继续创新调控方式,确保经济稳增长、调结构保持合理的平衡。

“国富”走向“民富”

值得注意的是,社会消费零售总额实际增长10.8%,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盛来运指出,“三驾马车”中的消费项目已成为贡献力度最大的一支,消费给大家打开的需求潜在空间是无限的。

随着消费结构不断升级,中国不缺少增长点,不缺少消费热点,如何将这些消费潜力激发出来,至关重要的有一点就是要继续提高居民收入。

数据显示,一季度GDP同比增长7%,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087元,实际增长8.1%——居民收入再次“跑赢”GDP。

“近几年服务业增加特别快,就业增加,工资也相应提高”,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曹和平认为,居民收入增速跑赢GDP增速,这是近些年中国经济的特别现象,表明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取得了积极效果。换句话说,就是“国富”正逐渐向“民富”的趋势转变。

盛来运在发布会上指出,不仅居民整体收入不断增加,收入差距也在转件缩小。农村居民的收入增速继续快于城镇,城乡居民的收入倍差在下降,可以明显看到中国经济的结构在持续优化,转型升级的步伐在继续加快。

他强调,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以后,增速的放缓是在预料之中,而这种换挡和回落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经济各项领域的调整。

(新华全媒头条·中国经济)“衔接期”中国经济没有意外——知名首席经济学家解读一季报

国家统计局15日公布,一季度经济同比增长7%。“新常态元年”的第一季度,中国经济如预期,没有意外。

多位国际投行的知名首席经济学家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表示,尽管中国经济仍面临较大下行压力,但增速等主要指标保持在合理区间,经济基本面仍然向好,运行之中亦不乏亮点。他们还认为,随着稳增长、调结构的措施落到实处,政策效果有望逐步显现,中国经济“硬着陆”的风险很小。

瑞银证券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汪涛14日参加了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的经济形势专家和企业负责人座谈会。她认为,整体来看,中国经济仍然承受着较大的下行压力。但是,相对于中国经济的体量,7%的增速依然十分可观。

增速放缓的同时,一季度中国经济运行之中不乏亮点,表现在就业稳定、居民收入增长稳定、发展预期稳定,还表现为第三产业增长速度快、消费增长快、市场主体增加快。

汪涛认为,一季度销售和消费增长较快,对于促进居民收入增长有积极意义。另一方面,在传统制造业增速下滑较为明显的情况下,以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仍然保持7.9%的较高增速,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进一步提升,经济结构调整初见成效。

摩根大通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朱海斌也表示,一季度固定资产投资明显下滑,拖累经济增速放缓,但消费作为中国经济的稳定器,一季度实际增长10.8%,增速较快。

“原以为经济下行压力大、企业利润不好,会影响家庭部门消费和零售部门的增长,进一步拉低零售消费的增长,但是消费依然保持较为稳定的增长。”他说。而就业基本稳定,意味着中国对经济放缓的容忍度会有更大的空间。

汇丰银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屈宏斌认为,虽然农业和制造业景气度有所下滑,但服务业稳步增长,吸纳了大量转移就业和新增就业。

摩根士丹利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乔虹说,中国经济步入新常态,增速放缓只是一个表象,更重要的表现是,消费取代投资作为增长的主要动力,对外需的依赖转向内需,需求引导资源从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等。

乔虹认为,决策层已采取货币、财政等多种稳增长的政策措施。随着这一政策周期的展开,其效果会在二季度末至三季度初逐渐显现,有利于防范经济失速的风险。

汪涛说,经济发展方式转型是一个较为长期的过程,短期的阵痛不可避免,而中国经济的体量已经位居世界第二,有足够的能力应对经济发展过程当中的风险。

汪涛认为,尽管一季度的增速与全年7%左右的增长目标保持一致,但是一季度GDP环比仅增长1.3%,表明经济增长的动力还没有完全恢复。如果要实现全年的目标,还需要进一步的政策支持。

屈宏斌建议,第三产业对劳动力吸纳能力的可持续性,离不开实体经济的支撑。“应当进一步为小微企业减负,逐步提高社会保障水平,进一步盘活沉淀财政资金,扩大社会需求。”

朱海斌指出,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在努力通过释放改革红利为中长期发展创造条件,但是改革也带来短期阵痛。短期尤其在产能过剩、制造业、房地产等行业将继续调整,投资的贡献率未来仍然会下行。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关键是抓紧培育新的增长点。

他认为,未来中国还拥有很多新增长点,其中主要有两个,一是技术创新,在去产能过程中让好的企业进行产能升级,对中长期发展很关键。二是通过简政放权,鼓励企业创新,不只是技术,还有商业模式的创新,比如互联网+计划等。

对于简政放权,汪涛认为是一项长效机制,需要政策层面更有耐心。“通过简政放权,地方政府的政绩冲动得到制约,有利于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将投资和发展的主动权交给市场。”

乔虹还表示,改革最重要的目标是让市场起决定性作用,转变政府职能,这就需要政府在不同方面采取措施作“加减乘除”:完善公共服务(+),减少对经济的直接控制(-),确立市场机制在资源分配中的基础性作用(×),服务外包与服务行业开放(÷)。(记者林建杨、张正富、罗政)

“缓中有稳、缓中有新、缓中有进”

——国家统计局发言人盛来运评一季度经济“成绩单”

“中国经济出现二次探底或者硬着陆的风险很小,”国家统计局发言人盛来运15日在国新办发布会结束后,对蜂拥而上的记者说,“中国经济增长不缺增长点,不缺动力源,关键是怎样把这些潜力和活力激发出来。”

当天发布会上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经济在2015年首个季度同比增长7%,与政府工作报告中制定的年度GDP增长7%左右的目标相符,但相比于2014年7.4%的经济增长速度,放缓比较明显。

盛来运对此并不回避。他表示,今年一季度增速回落,在预料之中。“这种回落也很正常,因为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以后,增速换挡、增速回落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调结构和转方式。”

他从国际和国内两个方面分析了经济放缓的原因:世界经济仍处在危机后的深度调整之中,复苏缓慢;国内增速换挡的压力和结构调整的阵痛相互交织,新动力虽然加快孕育,但体量较小,短期难以弥补传统动力消退带来的影响。

但他仍强调,一季度国民经济开局是平稳的。“尽管一季度经济增速略有回落,但缓中有稳、缓中有新、缓中有进。”

他引用了一系列数据。首先,经济增长指标、就业总体情况、居民消费指数和收入增长水平等主要指标都在合理区间。同时,产业结构、需求结构、收入分配结构和节能降耗等方面的数据,显示出中国结构调整稳步推进,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再有,新登记注册企业数、互联网零售额、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新能源汽车和机器人、快递业务量等一批新产业、新业态、新主体在快速孕育和成长。

“中国经济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的态势没有改变。中国经济这艘巨轮仍然驶在正确的航向,向着既定目标砥砺前行。我们对于经济前景总体看好。”盛来运说。

“砥砺前行”,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14日召开的当前经济形势座谈会上也使用了这个词形容中国经济。在2015年首季“成绩单”发布前夕,李克强先赴东北视察,又与专家、企业负责人座谈,“把脉”中国经济,并再次释放了对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信心。

但仍有人对中国经济的未来有所担忧。一位外国媒体记者提问,3月份的固定资产投资、销售和工业生产都呈现疲弱趋势,二季度经济能否“保7”?

盛来运认为,虽然现在面临着下行压力,但中国经济保持稳定的潜力和条件是存在的,中国经济具有巨大的韧性、潜力和回旋余地,增长动力的基本面并没有根本改变。

他指出,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会带来新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同时,中国政府加快改革开放,在不断地释放改革红利;再有,中国政府有应对复杂局面宏观调控的经验。政府面对新情况、新问题会不断地完善宏观调控,创新调控方式,确保经济稳增长、调结构保持合理的平衡。

他也一再强调了中国经济不缺少增长点的观点,“这也是我们为什么对中国经济增长有信心、有底气的重要方面。”

那么新旧产业和发展动能转换的接续将会持续多久?发布会结束后,记者拦住盛来运问道。

“不同的地区会有不同的节奏,总体上来讲,我觉得还是要持续若干年吧。不是那么很快的,尤其是一些过剩产能的淘汰,不能急于求成,要让市场发挥更多的调节作用。”盛来运说。(记者 韩淼)

中新社北京4月15日电 (记者 庞无忌)在中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保持同比增长之时,铁路货运量和发电量两项衡量工业运行的核心数据却出现明显下滑趋势。对此中国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盛来运15日作出解释。

盛来运表示,从变动方向上来看,工业增加值与工业用电量和铁路货运量是一致的。一季度,工业增速比上年四季度回落1.2个百分点,而铁路货运量和工业用电量增速也是回落的。

国家统计局当日公布的数据显示,2015年3月份,中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实际增长5.6%,比1至2月份回落1.2个百分点。一季度,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4%。

官方稍早时候公布的数据显示,1至2月,中国铁路累计完成货运量同比下降9.1%。发电量日均产量3月份也出现3.7%的同比下滑。三个数据的表现并不“同步”。

对此,盛来运解释说,工业增加值与用电量和铁路货运量的变动并不是线性的。在经济增长速度加快的上升期,往往是重工业、尤其是高耗能重工业上升速度更快。

但当经济下行的时候,重工业下滑速度快,尤其是高耗能的重工业下滑更快。盛来运指出,六大高耗能工业增加值占整个工业增加值比重的30%左右,但六大高耗能工业的用电量却占全国工业用电量的60%以上。所以在经济增速下滑的时候,由于高耗能工业快速回落,造成用电量下滑幅度更大。

此外,盛来运指出,一季度工业用电量的下滑,跟官方加大节能减排力度是有关系的。去年单位GDP能耗下降4.8%,今年一季度下降5.6%。节能技术的运用,减少了电力消耗,所以用电量下降幅度更大。另外,今年春天天气偏暖也有利于节约用电。

而铁路货运量与工业增加值变化的“背道而驰”,盛来运表示,铁路货运量目前在整个货运量的占比不到10%,所以铁路货运量对宏观经济的解释力度是在下降的。

铁路货运量下滑有三方面原因。一是铁路货运的50%以上是煤,另外还有铁矿石等大宗原材料。但经济下行期对这些原材料需求是下降的,一定程度上转嫁到铁路货运量上,表现出运量下滑。

二是以前“西煤东运”需求大,但现在很多发电厂建在西部,不再需要“西煤东运”。

三是随着高速公路、高速铁路通车里程不断增加,航运运量增长,许多货物运输可以实现多样化、分散化的运输,也使铁路货运量出现下滑。(完)

新华网北京4月15日电(记者黄博阳 游苏杭)2015年中国经济开局成绩单今日交出,一季度我国GDP同比增长7.0%,增速比上季度回落0.3个百分点。

在此前一日召开的经济形势座谈会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把脉当前中国经济时,再次以自行车妙喻中国经济,“‘稳’不意味着不动,不动就会像骑自行车,会摔下来。”

要在骑行中做到行稳看远,必须在中国经济新旧动力“衔接”之际掌握一套新骑术:“保持定力、灵活施策,针对新情况新问题,用好多种政策工具。”

“衔接期”的此消彼长

事实上,一季度经济增速的回落已在市场普遍预料之中。从此前公布的数据来看,3月份PPI降4.6%,连续37个月负增长,一季度进出口总额同比下降6%……经济运行仍然存在下行压力。

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盛来运在解读当前经济形势时指出,虽然新动力加快孕育,但体量还比较小,虽然增速比较快,但短期内难以弥补传统动力的消退带来的影响。

14日召开的经济形式座谈会上,李克强总理明确指出,中国经济正处在“衔接期”,一些传统的支撑力量正在消退,与此同时,一些新的力量则在成长,有的新业态新产业呈爆发式成长。但目前新旧产业与动力转换还没有衔接到位。

在这种“青黄不接”的阵痛之下,新动力的加速孕育显得尤为重要。

数据显示,一季度我国基础设施投资增长23.1%,比去年同期加快0.6个百分点。盛来运指出,我国人均基础设施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具有较大差距,环保设施、民生改善设施等方面仍然具有很大投资空间。

此外,以互联网技术,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蓬勃发展,并且加快了与城镇化、制造业和工业化的融合,这必将催生经济增长的新业态,培育持续增长的新动力。

稳增长的新“骑术”

一季度数据回落,表明2015开局之际我国经济下行压力仍存。不少专家预期,稳增长过程中,政策工具箱中的调控“利器”将陆续被运用。

事实上,除却此前陆续出台的各类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之外,中央早已备齐一套“调控工具”,尤其是定向调控,保持经济运行处于合理区间。

自去年开始,国家发改委已陆续推出“七大工程包”和“六大领域消费工程”。经济学家张其佐表示,这两大抓手几乎包括了主要稳增长领域,是阻止经济继续下滑的果断科学决策,也是把握好稳增长与调结构平衡的重大举措。

“值得赞赏的是,这次投资组合拳是‘巧刺激’而不是‘强刺激’ ”,张其佐指出,“投资组合拳”充分考虑了在稳增长和调结构的平衡中突出“稳增长、稳投资”,可以避免重复投资、低效率投资。也是在区间调控基础上加大定向调控力度的大胆探索。

此外,今年政府工作报告进一步强调推进“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和京津冀协同发展三大区域型发展战略,针对房地产市场的多项政策措施也在逐渐显现出释放需求的积极作用。

盛来运在发布会上称,中国政府有应对复杂局面宏观调控的经验,面对新情况、新问题会不断地完善宏观调控。未来将继续创新调控方式,确保经济稳增长、调结构保持合理的平衡。

“国富”走向“民富”

值得注意的是,社会消费零售总额实际增长10.8%,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盛来运指出,“三驾马车”中的消费项目已成为贡献力度最大的一支,消费给大家打开的需求潜在空间是无限的。

随着消费结构不断升级,中国不缺少增长点,不缺少消费热点,如何将这些消费潜力激发出来,至关重要的有一点就是要继续提高居民收入。

数据显示,一季度GDP同比增长7%,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087元,实际增长8.1%——居民收入再次“跑赢”GDP。

“近几年服务业增加特别快,就业增加,工资也相应提高”,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曹和平认为,居民收入增速跑赢GDP增速,这是近些年中国经济的特别现象,表明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取得了积极效果。换句话说,就是“国富”正逐渐向“民富”的趋势转变。

盛来运在发布会上指出,不仅居民整体收入不断增加,收入差距也在转件缩小。农村居民的收入增速继续快于城镇,城乡居民的收入倍差在下降,可以明显看到中国经济的结构在持续优化,转型升级的步伐在继续加快。

他强调,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以后,增速的放缓是在预料之中,而这种换挡和回落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经济各项领域的调整。

李克强在经济形势专家和企业负责人座谈会上强调

切实把握好稳增长和调结构的平衡

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推动升级发展

张高丽等出席

  新华社 丁林 摄

  中国日报 冯永斌 摄

  中新社 刘震 摄

  中新社 刘震 摄

  中新社 刘震 摄

  中新社 刘震 摄

4月1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座谈会,就当前经济形势和经济工作,听取专家学者和企业负责人的意见建议。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张高丽出席。

会上,李扬、胡鞍钢、海闻、刘尚希、汪涛、吴晓波等专家学者和中兴、海尔、新松机器人、网易公司的负责人围绕当前经济形势和企业转型、创新发展等谈了看法。大家认为,面对当前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和复杂严峻的国内外环境,我国经济运行开局总体平稳,结构调整亮点频现,定向调控等政策一定程度对冲了下行压力,但市场需求依然低迷,稳增长仍须持续发力。李克强与大家深入交流。

李克强说,在全球经济深度调整和我国发展进入新常态的大背景下,中国经济砥砺前行,增速等主要指标保持在合理区间,就业基本稳定,收入同步增长,能耗强度下降。同时,新旧产业和发展动能转换正处在接续关键期,积极因素和新兴力量正在积聚,行业和区域走势分化,结构调整起步较早的企业、行业和地区走势向好,但也必须清醒看到下行压力还在持续加大。我们要科学把脉形势,既分析客观因素,又要找主观原因,既对长期向好充满信心,也要做好应对更大困难和挑战的准备。尤其要更加注重培育新生力量,抓住和用好发展的新机遇,奋力开创工作新局面。

李克强指出,要充分认识我国发展仍具有巨大潜力、韧性和回旋余地,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要求,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保持定力,灵活施策,在区间调控的基础上加大定向调控力度,针对新情况新问题,用好多种政策工具,守住稳增长保就业增效益的基本盘。

李克强说,要把握好稳增长和调结构的平衡。政府工作报告确定的打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增加公共产品、公共服务的双引擎,推进互联网+行动计划,实施中国制造2025,推动中国装备走出去和国际产能合作,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现代服务业等一系列稳增长、调结构的有力措施,可以释放出巨大的内需潜力。要抓紧政策措施和相关项目落地,精准增加短板投资,完善创新创业政策组合,形成促进经济稳定增长和结构优化升级的新动能。

李克强强调,促进经济稳定增长要用足改革创新动力源,坚持以结构性改革推动结构调整,助力破障过坎,实现中国经济行稳致远。政府自我革命要加码,把简政放权、放管结合持续向纵深推进,通过进一步减少行政审批,破除制约市场活力和发展的各种束缚。财税、金融、价格、投融资等一系列改革也要同步推进,以形成叠加效应,释放改革红利。把开放之门开得更大,在积极参与国际合作竞争中拓展发展空间。

李克强最后说,各级干部要振奋精神,主动作为。各位专家和企业家要多谋良策、多出实招。大家共同努力,为完成今年发展的主要目标任务打好基础,推动中国经济保持中高速发展,迈向中高端水平。

刘延东、汪洋、马凯、杨晶、王勇参加会议。

中新网4月15日电据国家税务总局网站消息,4月15日,国家税务总局发出通知,再次明确目前不得将不达增值税起征点的小规模纳税人纳入增值税发票管理新系统推行范围。

税务总局货物和劳务税司有关负责人介绍,今年4月1日起,税务总局在全国范围内分步全面推行增值税发票管理新系统,利用网络技术,实施发票信息源头管理,从根本上保证发票本身及内容的真实性,实现增值税一体化管理。在推行增值税发票管理新系统时,纳税人购买设备的费用及缴纳的技术维护费在增值税应纳税额中全额抵减,因此,发票管理新系统的推行不增加纳税人负担。

“但小规模纳税人有其特殊性。”该负责人解释,不达增值税起征点的小规模纳税人由于暂免缴纳增值税,购买设备的费用及缴纳的技术维护费暂时不能抵减,只有企业壮大后缴纳增值税时才能抵减。为避免推行发票管理新系统增加小规模纳税人负担,税务总局要求各级税务部门目前不得将不达增值税起征点的小规模纳税人纳入新系统。增值税起征点以下的存量小规模纳税人可暂继续使用现有方式开具发票。税务部门将加强为小规模纳税人代开发票等工作,进一步优化纳税服务,方便小规模纳税人生产经营。

税务总局要求,各地国税部门要加强对服务单位的管理,对服务单位发生搭售设备和软件等损害纳税人利益的行为要采取必要措施严肃处理。

中新社北京4月15日电 (记者庞无忌)虽然一季度中国经济增速下滑至7%这一近年来的低点,但中国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盛来运15日在北京指出,研判一季度经济形势不能只看增速。从就业、结构调整等多个维度综合观察,中国经济这艘巨轮仍然行驶在正确的航向上。

盛来运表示,虽然一季度GDP增长7%,小幅回落。但7%这个速度在国际范围来讲仍然是比较高的速度,而且在基数比较大的情况下,7%的增量仍然较大。所以中国经济从增长指标来讲并没有滑出合理区间。

此外,就业、收入以及物价三个主要指标均较为平稳。盛来运透露,统计局内部的一个调查失业率数据显示,中国目前城镇失业率在5.1%左右,就业情况总体比较稳定。另外,3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上涨1.4%,总体上低位平稳运行。居民收入增长相对也比较稳定:一季度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8.1%和GDP增长基本同步。

与此同时,盛来运指出,中国经济在产业结构、需求结构、收入分配结构以及节能降耗等方面都有积极变化。

产业结构的一个明显变化是:经济结构由工业主导向服务型主导转型的趋势更趋明显。2013年第三产业占中国GDP比重46.9%,这个数据在2014年提高到48.2%,今年一季度又提升至51.6%。

而且收入分配结构也在持续改善,农村居民的收入增速继续快于城镇,以至于城乡居民收入倍差下降。一季度,城乡居民收入倍差是2.61,比去年同期缩小0.05。

三是新主体、新产业、新业态、新产品、新动力加快孕育,中国经济向中高端加快迈进。

盛来运指出,互联网网上的零售额一季度增长41%;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11.4%;新能源汽车、机器人都增长50%以上。这些数据均说明中国经济在分化调整中,一批新产业、新业态、新主体在加快孕育,所以中国经济的新动力在加快成长。

通过上述三个维度观察,尽管一季度经济增速略有回落,但缓中有稳、缓中有进、缓中有新。“中国经济这艘巨轮仍然行驶在正确的航向上,向着既定目标砥砺前行”,盛来运说。(完)

中国日报网4月15日电(涂恬)国家统计局15日正式公布了2015年第一季度国民经济运行情况。数据显示,2015年第一季度,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140667亿元,同比增长7%,创下近六年来最低点。

国家统计局表示,初步核算,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14066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7.0%,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7770亿元,同比增长3.2%,第二产业增加值60292亿元,增长6.4%;第三产业增加值72605亿元,增长7.9%,从环比看,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增长1.3%。

国家统计局表示,今年以来,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和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困难局面,党中央、国务院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主动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以提高质量效益为中心,把调结构转方式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着力深化改革开放,着力激发市场活力,着力加强民生保障,国民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结构调整稳步推进,新生动力加快孕育。

以下为一季度中国国民经济整体运行情况:

一、农业生产形势稳定

根据全国11万多农户种植意向调查,2015年全国稻谷意向种植面积增长0.2%,小麦增长0.7%,玉米增长1.9%,棉花减少11.2%。目前,主产区苗情正常。一季度,猪牛羊禽肉产量2315万吨,同比下降1.4%,其中猪肉产量1557万吨,下降3.1%。

二、工业生产增速有所回落

一季度,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6.4%。分经济类型看,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7%,集体企业增长2.4%,股份制企业增长7.4%,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增长4.3%。分三大门类看,采矿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2%,制造业增长7.2%,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长2.3%。分产品看,564种产品中有333种产品产量同比增长。一季度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销率达到97.2%。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出口交货值26287亿元,同比增长2.9%。3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6%,环比增长0.25%。

1-2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7452亿元,同比下降4.2%。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中的成本为85.55元,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为4.9%。

三、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有所放缓

一季度,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77511亿元,同比名义增长13.5%(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4.5%)。其中,国有控股投资23611亿元,增长14.4%;民间投资50349亿元,增长13.6%,占全部投资的比重为65%。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1553亿元,同比增长32.8%;第二产业投资31361亿元,增长11.0%;第三产业投资44597亿元,增长14.7%。从到位资金情况看,一季度到位资金102672亿元,同比增长6.8%。其中,国家预算资金增长11.0%,国内贷款下降3.7%,自筹资金增长11.3%,利用外资下降33.5%。一季度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58372亿元,同比增长6.1%。从环比看,3月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增长1.04%。

一季度,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16651亿元,同比名义增长8.5%(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9.5%),其中住宅投资增长5.9%。房屋新开工面积23724万平方米,同比下降18.4%,其中住宅新开工面积下降20.9%。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18254万平方米,同比下降9.2%,其中住宅销售面积下降9.8%。全国商品房销售额12023亿元,同比下降9.3%,其中住宅销售额下降9.1%。房地产开发企业土地购置面积4051万平方米,同比下降32.4%。3月末,全国商品房待售面积64998万平方米,同比增长24.6%。一季度,房地产开发企业到位资金27892亿元,同比下降2.9%。


四、市场销售稳定增长

一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0715亿元,同比名义增长10.6%(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0.8%)。其中,限额以上单位消费品零售额32472亿元,增长7.8%。按经营单位所在地分,城镇消费品零售额60709亿元,同比增长10.4%,乡村消费品零售额10007亿元,增长11.6%。按消费形态分,餐饮收入7458亿元,同比增长11.3%,商品零售63257亿元,增长10.5%,其中限额以上单位商品零售30534亿元,增长7.8%。3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名义增长10.2%(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0.2%),环比增长0.71%。

一季度,全国网上商品和服务零售额7607亿元,同比增长41.3%。其中,网上商品零售额6310亿元,增长41.0%,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8.9%;网上服务零售额1297亿元,增长43.0%。

五、对外贸易顺差大幅增加

一季度,进出口总额55433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6.0%。其中,出口31493亿元人民币,增长4.9%;进口23940亿元人民币,下降17.3%。进出口相抵,顺差7553亿元人民币。3月份,进出口总额17555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13.5%。其中,出口8868亿元人民币,下降14.6%;进口8687亿元人民币,下降12.3%。

六、价格水平低位运行

一季度,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1.2%。其中,城市上涨1.2%,农村上涨1.0%。分类别看,食品价格同比上涨1.9%,烟酒及用品下降0.5%,衣着上涨2.9%,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上涨1.2%,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上涨1.7%,交通和通信下降1.8%,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上涨1.2%,居住上涨0.7%。在食品价格中,粮食价格上涨2.8%,油脂价格下降5.1%,猪肉价格下降1.7%,鲜菜价格上涨1.4%。3月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1.4%,环比下降0.5%。一季度,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同比下降4.6%,3月份同比下降4.6%,环比下降0.1%。一季度,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同比下降5.6%,3月份同比下降5.7%,环比下降0.3%。

七、居民收入继续增加

根据城乡一体化住户调查,一季度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087元,同比名义增长9.4%,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8.1%。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572元,同比名义增长8.3%,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0%;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79元,同比名义增长10.0%,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8.9%。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5216元,同比名义增长11.1%。2月末,农村外出务工劳动力总量16331万人,同比减少602万人,下降3.6%。外出务工劳动力月均收入3000元,同比增长11.9%。

八、结构调整稳步推进

产业结构更趋优化。一季度,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1.6%,比上年同期提高1.8个百分点,高于第二产业8.7个百分点。工业内部创新升级步伐加快。一季度,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4%,装备制造业增长7.7%,增速分别比规模以上工业快5.0和1.3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一季度,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速快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个百分点,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倍差2.61,比上年同期缩小0.05。节能降耗继续取得新进展。一季度,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同比下降5.6%。

九、货币信贷平稳增长

3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127.53万亿元,同比增长11.6%,狭义货币(M1)余额33.72万亿元,增长2.9%,流通中货币(M0)余额6.2万亿元,增长6.2%。3月末,人民币贷款余额85.91万亿元,人民币存款余额124.89万亿元。一季度新增人民币贷款3.68万亿元,同比多增6018亿元,新增人民币存款4.15万亿元,同比少增1.64万亿元。一季度,社会融资规模为4.61万亿元,同比减少8949亿元。

总的来看,一季度国民经济运行总体平稳,尽管经济增速有所放缓,但就业形势、居民消费价格和市场预期基本稳定,结构调整稳步推进,转型升级势头良好,新生动力加快孕育,积极因素不断累积。下一阶段,要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各项决策部署,把稳增长、保就业、提效益作为紧要之务,坚定信心,真抓实干,更加扎实地推进经济发展,更加坚定地深化改革开放,更加充分地激发创新活力,促进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

央广网财经4月15日消息(记者 李硕)据经济之声《央广财经评论》报道,国家统计局今天公布,初步核算,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14066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7.0%。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同比增长3.2%;第二产业增长6.4%;第三产业增长7.9%。

尽管经济下行的压力不否否认也不容忽视,但在今天公布的数据当中,也有一些亮点频出的感觉。比如,市场销售方面稳定增长,一季度,全国网上商品和服务零售额7607亿元,同比增长41.3%。其中,网上商品零售额6310亿元,增长41.0%。对外贸易顺差大幅增加,价格水平低位运行,居民收入继续增加。

这些数据显示我国经济第一季度取得了什么样的成绩?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研究员张立群做出解读。

经济之声:我们先来看第一季度的GDP同比增长7%,怎么看这个数据?

张立群:这个数据是在意料之中的,跟去年第四季度的7.3%相比,下降0.3个百分点,还是有一定的下行压力。但是刚刚公布的数据,也有很多积极的方面。我个人感觉经济增长的底部正在逐步地显现出来了,这个底部就是在7%左右,或者我个人的观点应该是略高于7%。

具体看积极方面,第一个就是消费,消费的增长是10.8%,还是相当平稳的,它和去年以来的实际增速水平非常接近;另外就是第一季度的就业情况,城镇新增就业3.2万人,就业的形势还是比较平稳的;从收入看,人均可支配收入环比增长是8.1%,这个增长也比较平稳。

第二个就是我们看到出口,出口增长4.9%,这和去年前年同期的增速是持平的,所以今年出口我觉得基本是一个平稳开局,没有进一步下降,这表明了从外部环境来看,尽管有很多不确定因素,但是总的来看,世界经济处在一个触底状态,在这个背景下,出口的增长今年应该能保持平稳。

第三个方面是大家非常关注的投资,这方面我觉得今年和新型城镇化建设和一带一路的建设都是基础设施建设,都会是趋向活跃的态势,整个投资增长未来应该是一个由弱转稳的基本发展态势。

第四是我们的第三产业。服务业今年第一季度平稳增长,对整个经济的增长起到了稳定作用。总体看,今年中国经济很有可能是一个低开稳走的基本态势,全年的增长应该还能略高于7%。

经济之声:您前面提到出口,您觉得是不会更坏了,可能会慢慢地有所好转,这种乐观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张立群:出口我觉得最重要的就是外部的环境,就是世界经济,包括美国经济现在不断地复苏,包括欧洲出现一些经济向好的迹象,整个世界经济在国际金融危机之后的调整,已经由依靠政府救助开始转向自我恢复,这个特点还是表现出来了。也就是说,世界经济基本是触底走稳的,我们出口的外部环境、国际市场环境总体趋稳。所以在这个背景下,我认为出口增长的水平不下降,是一个大概率事件。

经济之声:关于投资,大家也有很多争议、有很多纠结的地方。下一步有没有可能出台进一步的政策来支持投资?

张立群:从投资的角度来看,今年两会期间安排的各项政策措施,包括任务都在加快落实当中,它的效果我觉得在未来会越来越明显地表现出来。未来投资包括房地产投资的增幅我认为都会向好。另外基础设施投资的水平也会略有提高,所以对整个投资增长,我觉得今年基本会是由降转稳的发展态势。

央广网财经北京4月15日消息(记者 李硕)据经济之声《央广财经评论》报道,今年两会上,政府工作报告一出“全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7%左右”这一目标,给2015年的中国经济下了任务。眼下第一季度已经过去,这个任务完成的怎么样呢?国家统计局今天上午公布,初步核算,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14066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7.0%。

针对当前经济形势,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昨天召开的经济形势座谈会上说,现在中国经济正处在“衔接期”,一些传统的支撑力量正在消退,与此同时,一些新的力量则在成长,有的新业态新产业呈爆发式成长。但目前新旧产业与动力转换还没有衔接到位。我们既要有信心,要看到未来是可以保持中国经济长期平稳以中高素发展,向中高端迈进,大家对未来应该有良好的预期,但是对现在这个下行的压力我们又不能忽视。

对于一季度宏观经济数据,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做出解读。

经济之声:一季度GDP同比增长7.0%。怎么看待这样的成绩?

温彬:这几年基本上有一个经济运行规律,一季度的GDP增长,不管同比还是环比都会所下降。今年经济形势下行压力确实比较大,7.0%这个水平对于中国经济来说,仍然还是一个比较合理的中高速增长。更重要的是,我们也看到有很多结构性的优化,能够继续保持在这个水平也有助于就业和经济的稳定,同时随着一些政策的出台,相信二季度也会企稳回升。

经济之声:就像李克强总理指出的,现在中国经济正处在“衔接期”,一些传统的支撑力量正在消退,与此同时,一些新的力量则在成长,有的新业态新产业呈爆发式成长。怎么评价“衔接期”?

温彬:中国经济进入了新常态,在这个过程中传统拉动经济增长靠投资、外需出口这种模式的确很难持续。我们目前正在加大改革开放力度,通过结构性的优化,已经出现了很多新的投资主体,很多的民营资本进入到各个领域,包括新的业态,比如“互联网+”的新的业态,包括服务的、消费的扩大趋势,都说明我们经济结构出现了优化。

但是新的力量要真正变成拉动经济增长的一个主力,目前来看还是有点吃力,所以在这个衔接的过程中,我们一方面还要加大改革的力度,对未来的持续健康增长创造好的环境,同时也要注意短期需求下降过快,对经济稳定造成的冲击,所以在这个过程中,还是要平衡好改革和宏观调控政策的使用。

经济之声:面对当前的经济形势,眼下还需不需要再一次动用货币政策,包括价格型和数量型的货币政策?

温彬:从一季度数据来看,我觉得央行在货币政策还有更大的操作空间。一方面降准的必要性还是存在的,降准以后也确实有利于金融市场的稳定,降低整个货币市场的利率,存保利率下行。第二个方面就是利率,在去年11月和今年3月1日降息以后,政策效应已经显现,实际上银行对企业贷款的幅度也是有所下降,所以可以再进一步观察。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