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习近平共进行了8次出访,历时共42天,遍布14个国家、21个城市,进行了223次会见以及44次演讲……习近平在出访过程中都做了些什么?表达了中国的哪些态度? 主张和平发展 体现大国担当 2015年5月9日,苏联卫国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日。习近平说:“中国人民重情重义,我们永远不会忘记曾经风雨同舟、相互支持的老朋友。”走得再远,前行路上仍将携手并肩。 9月26日,在联合国发展峰会上,习近平主席的发言全面阐述中国对未来全球发展的看法,他表示:要追求全面的发展,让发展的基础更加坚实,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人民,在消除贫困保障民生的同时,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障人人享有发展权利。 △习近平在联合国发展峰会上发言 9月28日,习近平主席在第70届联合国大会发表了题为《携手构建合作共赢新伙伴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讲话。为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习近平主席提出了“五位一体”的总布局和总路径。建立平等相待、互商互谅的伙伴关系;营造公道正义、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谋求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发展前景;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 2015年11月14日至16日,习近平主席在土耳其安塔利亚出席二十国集团领导人会议。习近平透过表象,直指世界经济增长乏力的“病根”,还开出了舒危解困的四味“药方”:加强宏观经济政策沟通和协调,形成政策和行动合力;推动改革创新,增强世界经济中长期增长潜力;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激发国际贸易和投资活力;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为公平包容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习近平出席二十国集团领导人会议 11月29日,在气候变化巴黎大会上。习近平向与会各国领导人介绍了中国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中国在“国家自主贡献”中提出,将在2030年左右使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并争取尽早实现,2030年单位GDP排放比2005年下降60-6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达20%。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加强大国关系 注重合作共赢 2015年,习近平主席和俄罗斯总统普京5次会晤。如此频密的高层接触,强化了中俄战略互信,推动了双边务实合作稳步发展和在国际舞台上的战略协作。在中俄两国元首的战略引领下,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继续保持高水平发展。用普京总统的话来说:“中俄关系目前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9月,习近平在访问美国时指出,要坚持构建新型大国关系正确方向,使和平、尊重、合作始终成为中美关系的主旋律,确保两国关系沿着健康、稳定的轨道不断发展,更多更好造福两国人民和世界人民。 奥巴马总统再次重申,美方欢迎稳定、繁荣、和平的中国崛起,这有利于促进全球贸易的发展,推动全球性问题的解决。美中两国齐心协力,将使世界更安全、更繁荣。 从“跨越太平洋的握手”到“跨越太平洋的合作”,从庄园会晤、瀛台夜话到白宫秋叙。习近平的美国之行增进了中美之间的相互信任,再次确认了中美构建新型大国关系的共识,勾画出了两国未来合作的蓝图,为中美关系的长远发展指明了方向。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10月,习近平访问英国,在中英全面战略伙伴步入第二个10年、中欧建交40周年之际,中英两国领导人达成多项共识,一致决定共同构建中英面向21世纪的全球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开启持久、开放、共赢的中英关系“黄金时代”。为中欧合作注入新动力,为中欧交流互鉴谱写新篇章。 “凡是过去,皆为序章”,出自莎士比亚1611年写的戏剧《暴风雨》。10月20日,习近平主席在英国议会发表演讲,借用它深刻阐述了面对新的历史条件,中英需要共同携手、开创两国关系合作共赢的崭新时代。 从出席全英孔子学院年会开幕式到体验酒吧文化,从同民众互动到参观曼彻斯特城市足球学院,习近平的英伦之旅,充满浓浓的人文色彩。 从英国在欧洲国家中率先加入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到习近平这次访英给予的高规格接待,不仅反映出英国敏锐的外交触角和前瞻的战略眼光,也折射出英国对中国大国地位和发展前景的认可。英国在西方国家发展对华关系的进程中,发挥了引领作用。 △习近平和彭丽媛出席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举行的欢迎晚宴 回眸近现代国际关系史,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一部大国如何相处的历史。无论是历史还是现实,都证明了:大国对维护地区和世界和平稳定、推动全球共同发展,肩负着重要的历史担当和国际责任。面对历史的呼唤和世界的期待,中国致力于探索新的时代背景下大国相处之道,着力推动构建相互尊重、合作共赢、良性互动的大国关系架构。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一带一路 实质推进 2015年4月20日,习近平访问巴基斯坦。习近平关于“一带一路”的伟大构想,赢得了巴各党派人士的热烈赞赏和强烈共鸣。访问期间,中巴签署了50多项合作协议。 在两国领导人的共同见证下,中国设立的丝路基金签下了首单。丝路基金将中巴清洁能源合作项目作为首个支持项目,具有重要示范效应。 “一带一路”让中巴命运共同体更加紧密,也成为中国同周边国家构建命运共同体的样板和典范。 △习近平同巴基斯坦总理谢里夫举行会谈 与巴基斯坦一样,印尼也是在“一带一路”的“南线”。“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与印尼发展海洋经济、建设海洋强国战略实现了对接。 随着习近平主席的出访路线,“一带一路”的立体布局日趋清晰:4月刚刚南下巴基斯坦和印尼,5月就北上欧亚三国—— 哈萨克斯坦、俄罗斯、白俄罗斯,这三国均是“一带一路”上的重要国家。 在访问过程中,中哈商定加强丝绸之路经济带与“光明之路”新经济计划衔接。中俄决定加快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欧亚经济联盟”合作对接。中白携手共建“中国-白俄罗斯工业园”也成为“一带一路”建设的标志性工程。 2015年秋冬之交,习近平主席用了两天多的时间,走访了两个邻国——越南、新加坡。访问期间,中越加紧磋商在“一带一路”和“两廊一圈”框架内合作。在新加坡,中新决定进一步对接发展战略,积极探讨两国企业在“一带一路”倡议下的合作模式。 △习近平同新加坡总理李显龙举行会谈 “一带一路”应者云集。沿线60多个国家积极响应。传播速度之快、参与范围之广,令世界惊叹。 中国同31个国家签署了“一带一路”合作协议,积极同沿线国家商建自贸区,为中国对外贸易带来新机遇。 由习近平倡议筹建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历经800余天筹备,正式成立。亚投行的成立,有利于促进亚洲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助力地区经济发展。它同习近平于2014年宣布成立的丝路基金一道成为“一带一路”的重要融资平台。 2015年,“一带一路”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从宏伟蓝图到具体成果,立足周边,依托周边,造福周边,却又不限于周边。在“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下,它的开放性、包容性,给地区、给世界带来无限希望。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义利相兼 以义为先 2015年12月4日,在中非合作论坛约翰内斯堡峰会上,习近平说:“中方将秉持真实亲诚,对非政策理念和正确义利观,同非洲朋友携手迈向合作共赢、共同发展的新时代。我提议将中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提升为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中非关系定位再提升和新版《中国对非洲政策文件》的发布,是中非关系重要性的持续显现,也是双方各领域合作拓展的自然结果。 习近平郑重宣告:为推进中非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建设,中方愿在未来3年同非方重点实施“十大合作计划”。中非工业化合作计划、农业现代化合作计划、基础设施合作计划等……每一个计划宣布后,全场都响起热烈的掌声。十大合作计划高度契合非洲大陆发展需求,启动了中非互利合作的升级版。 在中非合作论坛峰会上,习近平深刻阐述正确义利观,他表示,“义利相兼,以义为先”,正确义利观是新时期中国外交的一面旗帜,大家一起发展才是真发展,可持续发展才是好发展。这是中国对待非洲的态度,也是中国致力于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具体体现。需坚持各国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坚持合作共赢、共同发展。 非洲国家领导人纷纷表示,中国是非洲伟大的朋友,中方高度重视非洲国家令人钦佩。中非合作论坛成立15年来,中非团结不断巩固,非洲国家同中国已成为战略性伙伴。 △习近平出席中非合作论坛开幕式并发表主旨演讲 2015年,习近平主席的一次次出访,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与世界各国的追求、共同进步融为一体,不断密切着联结中国与世界关系的纽带,推动世界各国同中国一道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而不懈努力! 2016年的钟声已经敲响,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紧握历史接力棒,中国外交的宽阔大道在脚下延伸,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向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未来伸向远方。 |
新华社台南2月8日电 (记者何自力、柳新勇、王昀加)6日凌晨,台湾南部地区发生6.7级地震,造成台湾同胞生命财产重大损失。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对此高度关注,对受灾同胞表示慰问,对不幸遇难的台湾同胞表示沉痛哀悼。习近平的慰问在台湾社会广受关注。 中华基督教两岸交流协会理事长魏悌香表示,看到习近平先生表示“两岸同胞是血浓于水的一家人,愿意提供各方面的援助”,非常感动,谢谢习近平先生对台湾同胞的关心和爱护。 8日清早,从台北搭乘高铁来台南的魏悌香与正在灾区开展前期工作的两岸基督教团体同仁开会,讨论具体工作项目。 魏悌香说,大陆基督教爱德基金会主任高绮君6日已来台湾,中华基督教两岸交流协会正会合台湾的基督教救助协会、安得烈慈善协会一起在台南灾区勘察实地情况,希望能提供实质的帮助。 据介绍,爱德基金会正在大陆开展募款。魏悌香说,他们动作非常迅速。本来就是两岸一家亲,我们盼望能够建立起两岸联合救援的模式、平台。 中华两岸劳动关系发展协会理事长姚江临说,习近平先生表示两岸同胞血浓于水,“兄弟之间应该给予协助,我个人表示非常的赞佩”。 他表示,习近平先生谈到台湾这次灾难,对遇难者和人民财产损失都表示相当的关切。还有对台湾各界的慰问、对遇难者的哀悼,愿意提供各方面的援助,我个人特别敬佩。 姚江临说,在“5·12”汶川地震的时候,我们协会给大陆送去救援物资。这次台湾发生地震灾害,四川省总工会立即打电话给我,问需不需要援助。“我个人是非常欢迎大陆方面也能参与救援。两岸交流到了现阶段,已经非常紧密。” 姚江临说,现在救灾工作进入最关键时刻,以最快速的方式,在有效的时间内进行救助,可能还能救出很多人。他强调,救人不分党派不分地方,救人不要政治化。“应该人性化地处理这个事情。” 新华社北京2月8日电 (记者查文晔)台湾南部发生6.7级地震,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高度关注,对受灾的台湾同胞表示亲切慰问,对不幸遇难的台湾同胞表示沉痛哀悼,并指出两岸同胞是血浓于水的一家人,愿意提供各方面的援助。大陆涉台专家受访时表示,总书记的慰问体现了“两岸命运共同体”的理念,饱含对台湾同胞的深切情感,充满诚意与善意。 全国台湾研究会常务副秘书长杨幽燕表示,此次地震正值春节前夕,大陆领导人和各有关部门高度重视,及时表达关切与慰问,并表示愿意及时提供各种协助。这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两岸一家亲”“两岸命运共同体”等重要理念,反映了大陆同胞对台湾乡亲的牵挂和关心。 上海台湾研究所常务副所长倪永杰表示,大陆方面对台湾此次遭遇地震灾害高度关注,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都特别表示慰问,国台办、海协会第一时间启动应急机制,各社会团体、企业等纷纷表态愿意伸出援手,这充分说明两岸同胞是休戚相关的命运共同体。 他说,大陆社会各界和广大民众都非常关注台湾的灾情,人们自发地在网络平台上为台湾同胞祈福,愿逝者安息,生者坚强。无论台湾同胞还是大陆同胞遭遇灾害,一定都牵动彼此的心。大陆同胞遭遇汶川地震、玉树地震时,就受到台湾同胞的关怀和援助。在台湾同胞蒙受生命和财产损失时,大陆同胞亦非常强烈地感同身受。患难更见真情,两岸同胞间是骨肉天亲的关系,有着血浓于水的深厚感情。 倪永杰还表示,本着同胞爱、兄弟情,在台湾同胞最困难的时候,大陆方面愿意提供各方面援助,尽一切可能帮助受灾台胞尽快从灾难中恢复过来,重建家园。希望台湾方面从灾区和受灾民众需要出发,接受大陆各方的援助,共同打通跨越海峡的生命救援通道。 |
作者:中共中央党校 严书翰 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续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的最新理论成果,它主要在三个层面上发展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 一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深刻揭示。从一定意义上说,探索和把握规律就是把实践经验理论化。在延安时期,毛泽东就提出“要使中国革命丰富的实际马克思主义化”这个重要命题,也就是说要总结和把握中国革命规律。党的十八大向全党提出了探索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要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对探索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新发展,集中体现在他对世界社会主义五百年的论述以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和发展规律的揭示。2013年1月5日,习近平同志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八精神研讨班的讲话上把世界社会主义五百年的发展划分为六个时间段:空想社会主义产生和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列宁领导十月革命胜利并实践社会主义、苏联模式逐步形成、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的探索和实践、我们党作出进行改革开放的历史决策并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习近平同志对这六个时间段从史论结合上作了深入全面的论述,从而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哪里来、往哪里去的问题。 习近平同志强调,我之所以要从世界社会主义思想源头讲起,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发展讲起,就是要说明,我们党在推进革命、建设、改革的进程中,是怎样经过反复比较和总结,历史地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的;是怎样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独立自主走自己的路的;是怎样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习近平同志在这次讲话中明确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世界社会主义五百年发展的六个时间段中的一个完整阶段,并且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根植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习近平同志的讲话无疑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 此外,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体系还形成了对“三大规律”即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新认识,这也是在规律范畴内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 二是提出并破解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个重大课题。这是历史发展和伟大事业赋予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重要使命,因而也是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中引人注目的亮点。 纵观社会主义发展历史可以看出,怎样治理社会主义社会这样的全新社会,是一个在实践中没有解决好的重大课题。我们这么说,并不是苛求前人,仅仅是指解决这个课题的艰巨性和极端重要性。马克思恩格斯有许多关于未来社会的科学预测,但是他们没有经历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更没有遇到后来社会主义囯家所面临的大范围、全局性、长时间的矛盾和问题。列宁虽然经历了几年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他生前也已经看到了社会主义实践中产生的问题超出了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预计,而且在初步探索苏维埃国家治理方面也创造性地提出了一些政策措施,但是由于列宁过早去世,没有来得及深入探索和持续实践。后来,苏联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探索,取得了一些成功经验,但也犯下了严重错误。今天,我们回过头来分析和总结苏联失败的教训,可以清楚地看出,由于没有解决好有效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问题,并且在这个问题上犯了的严重错误,这是导致苏联国亡政息的重要原因。 我们党在全国执政后,也遇到了如何治理社会主义社会这个问题。在没有现成经验的情况下,我们一度照搬了苏联模式,但很快发现苏联治理社会模式不适合我国国情,我们较快地作出了调整,进行了积极探索并取得了重要成果。20世纪五六十年代,毛泽东发表的两部光辉著作《论十大关系》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集中体现了我们党这一时期在这方面的探索成果。但是总体来看,改革开放前,我们在国家治理体系上还没找到一种完全符合我国实际的治理模式。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开始以全新的角度思考国家治理问题。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我们在这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总的看,前半程即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并在这个基础上进行改革,我们己经走过;后半程即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更完备、更稳定、更管用的制度体系的任务,己经历史地落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肩上。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在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经验和汲取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无疑是我们党在治国理政方面的重大创新。过去我们提出过很多现代化,比如农业现代化、工业现代化、科技现代化、国防现代化等,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第一次提出来的。实现了这个目标就能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为人民幸福安康、为社会和谐稳定、为国家长治久安,提供一整套更完善的制度体系。正如习近平同志所指出的,这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应有之义。对于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中提出的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意义,要给予充分估计。因为这是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国家治理体系,怎样治理社会主义社会”的科学回答,无疑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丰富和发展。 提出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创新之处还在于,它是与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密不可分的。这两句话构成了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第一句话“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讲中国特色制度模式选择的根本方向,第二句“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讲中国特色制度模式的内涵和形成路径。两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不能只讲其中一句,而不讲另一句。我们的改革是有方向、有立场、有原则的。正如习近平同志指出的,我们的方向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如果偏离了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偏离了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就南辕北辙了。中国是个大国,决不能在根本问题上出现颠覆性错误,有些不能改的,再过多长时间也不改。 第二句话指出了中国特色制度模式的内涵和这个制度模式形成的必经路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国家制度和制度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我国的国家治理体系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管理国家的制度体系,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领域在内的一整套的制度和制度体系安排;国家治理能力则是运用国家制度管理社会各方面事务的能力,包括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方面能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有机整体,相辅相成,有了好的国家治理体系才能提高治理能力,提高国家治理能力才能充分发挥国家治理体系的效能。 习近平同志还指出,中国特色制度模式中的国家治理体系,是在我国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长期发展、渐进改进、内生性演化的结果,是我们坚持独立自主选择自己的道路,走出了一条不同于西方国家的成功发展道路,形成了一套不同于西方国家的成功制度体系。当然,这并不是说我国治理体系就没有弊端、不需要改革了,治理能力也不需要提高了。但是,怎么改,怎么完善,怎么提高治理能力,我们只能从中国国情出发,走自己的路。我们要吸收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但绝不照搬西方政治制度模式。 三是提升以人为本理念和民生建设在治国理政中的战略地位。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自己理论过程中多次指出,他们的理论是科学性、阶级性和人民性的统一。也就是说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是马克思主义的价值理念和政治立场。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因此,这个价值理念和政治立场始终贯穿于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整个过程中。毛泽东曾经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来加以概括,邓小平以“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党的方针政策正确与否的标准,江泽民同志认为 “三个代表”最终要落到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上来,胡锦涛同志指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可以说,任何国家和政党的治国理政的主张或方案中都包含有民生思想和措施,所不同的是它的真实性或落实状况。我们常常看到西方一些政党在竞选时也是高举“民生”旗帜的,并且作出种种慷慨的许诺。至于能否兑现,这些国家的老百姓最有体会。 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鲜明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民生理念。2012年11月15日,习近平同志当选为中共中央总书记后在同中外记者见面讲话中,就鲜明表达了新一届中共中央以人为本的民生理念。他说,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全国各族人民的幸福安康息息相关。随着这个目标实现的期限越来越近,人们对它的期盼也越来越强烈。习近平同志在总结党的十六大以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践的基础上,用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话语,把再过几年我囯就要实现的全面小康具体化,从而回应了人民群众的期盼。习近平同志指出,我们要建成的全面小康,是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的全面小康;是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的全面小康;是国家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都增强,全国各族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改善的全面小康;是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的全面小康;是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全面小康;是为实现中国梦提供坚强力量支撑的全面小康等。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战略全局出发,提出并形成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这是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核心。“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体现了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的社会主义价值理念和政治立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居于引领位置的战略目标,就是把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期盼放在首位。全面深化改革,是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的,要从人民利益出发谋划改革思路、制定改革措施,紧紧依靠人民推进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强调的是人民主体地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是为了人民、依靠人民、保护人民、造福人民。全面从严治党,是新的历史起点上加强党的建设的指针,其核心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要下大气力解决党内存在的问题,让人民群众满意。总之,“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鲜明地表达了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中以人为本的民生理念。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对我国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食品药品安全、生产安全以及精准扶贫等社会事业和社会管理改革发展,做出一系列具体部署,并要求各级党委政府要把这些加强民生建设的举措落到实处。习近平同志关于治国理政的论述中还包含大量的具体的加强民生建设的举措。《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一书共有18章,其中有3章即第五、第七和第八章是专门论述加强民生建设的思路和举措的。 综上所述,我们从中至少可以得出两点重要结论。 一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内含具有长远意义的指导方针。应该看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观照的时间节点主要是我们党第一个一百年目标的实现。因此,“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无疑是现阶段我们党治国理政的总方略和总抓手。但是,我们更应该看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包含的这些重要思想是具有长远指导意义的。如,发展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发展仍然是党治国理政的第一要务,改革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和活力的源泉,依法治国首先是依宪治国、依法执政首先是依宪执政,坚持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本质特征,是实现中国梦的根本保证等等,这些重要思想仍然对2020年之后的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起指导作用。 此外,从我们奋斗目标的衔接性上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基础、关键一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是紧密衔接发展阶段。我们今天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就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奋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意味着世界上有五分之一人口在解决温饱后过上了中等偏上的生活,这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上的一座重要里程碑,是人类社会的伟大壮举,标志着我们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迈出至关重要的一步。 正是从上述意义上,我们说“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适应了时代和实践发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其中包含今后我们继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奋斗的具有长远意义的指导方针。 二是强调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我们这个党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立党的,历来重视全党特别是领导干部学习理论。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马克思主义政党,把学习型摆在第一位。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多次就全党特别是领导干部的学习尤其是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了多次重要讲话。总体而言,我们的党员干部队伍尤其是领导干部学习理论的氛围和态度是好的,但还应该强调在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方法基础上学习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强调这个问题,首先是由我们正在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决定的。因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是在解决我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中产生和形成的,它又会对进一步解决我国建设和改革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起指导作用。当前,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仍然突出,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尤其是城乡差距拉大和居民收入分配不公情况仍然突出,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等问题仍然存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形势仍然严峻复杂。解决这些问题,取得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的胜利,无疑需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特别是迫切需要我们重点学习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 之所以强调要重点学习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也是针对我们党员干部队伍存在的实际情况提出来的。一些党员干部认为,在当前改革发展的形势下,学习首先是学专业知识,甚至片面理解“缺什么补什么”。于是出现了有些党员干部对学习理论不感兴趣,而推崇西方大学的“案例教学”等等。邓小平曾经针对一些领导干部对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感兴趣或认为不重要的状况,讲过一段语重心长的话。他说,或者会有同志问:现在我们是在建设,最需要学专业知识和管理知识,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有什么实际意义?同志们,这是一种误解。马克思主义理论从来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它要求人们根据它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不断结合变化着的实际,探索解决新问题的答案,从而也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习近平同志也指出,领导干部首先要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这是我们做好一切工作的看家本领,也是领导干部必须普遍掌握的工作制胜的看家本领。邓小平和习近平同志这里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既指经典马克思主义,又指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当然,今天我们讲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精神。 毛泽东有句名言: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要能够精通它,应用它,精通的目的全在于应用。当前,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定性阶段,全面深化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开启新的征程,全面从严治党进入关键阶段。我们现在仍处于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与矛盾凸显期即各种矛盾交织叠加和新常态下各种挑战并存的阶段。因此,必须以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尤其是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解决这些现实问题。正如习近平同志所指出的,学习的目的全在于运用。领导干部加强学习,根本目的是增强工作本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水平。 |
【编者按】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提出了许多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习近平总书记的执政风格和个人魅力深受中国人民喜爱,为深刻领会、准确把握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感知其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大意义。光明网时评频道特别策划了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好好学习之家、国、情怀、梦”系列评论,以飨读者。 【“好好学习之家、国、情怀、梦”系列评论——“梦”】 中国梦,强国梦,人民的梦 作者:许 翀 每一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梦想;每一个国家,也都应有一个国家的梦想。自习近平总书记上任以来,“梦”便是一个重要的议题,在各行各业的“梦”里,习近平总书记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表达了自己的期待。从这些话语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梦的构想与组成。 “一切工作出发点、落脚点都是让人民过上好日子”、“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站只有新起点”……这样的观点,习近平曾在多个场合多次强调,这里所阐释的,就是习近平的“民生观”、“民生梦”。习近平曾提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民生工作的着力点,是将广大人民群众凝聚到追求幸福中国的目标上来。而在具体的形成上,民生梦已经深入到住房、就业、养老等关乎老百姓生活的各个方面,并具备实惠性、持久性的特点。 “梦” 焦海洋图 一百多年前,梁启超发出“少年强则国强”的时代强音。诚如斯言,青少年是最富有朝气、最富有梦的人群。在近几年的五四青年节,习近平都会阐述自己对于青年的期待,表达自己的“青年梦”: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实现我们的发展目标就有源源不断的强大力量。青少年的梦,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未来的中国梦,有怎样的青少年,我们就有怎样的未来。 在历史发展的征程中,“落后就要挨打”的理念,我们有过太深的体验。清王朝与列强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是一种耻辱,但更应该成为一种纪念碑,不忘我们屈辱的历史,更加拥护与珍惜现在来之不易的和平生活。正如习近平所言,“中国梦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梦”。这里所说的,便是“和平梦”。广大群众的幸福的实现和维护,需要一个内在的和外在的和平环境,才能真正地延续下去,惠及后世子孙。在这样的理念下,才有了我国裁军30万向和平致敬的举动。 神舟十号飞船的发射,让我们知道了习近平的另一个梦:航天梦。神舟十号飞船的发射,正好是端午节前后,习近平总书记十分关心,专门指示有关方面,一定要让航天员在天空吃上粽子,过一个有特殊意义的端午节。而且,习近平还专门来到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与航天员通话,为航天员加油,对他们提出期待。这样的话语,既是对航天员的一种希冀,也是对中国航天事业快速发展的一种祈盼。中国人探索太空的步伐,必然会迈得更大、更远。 无论是航天梦、青年梦,还是民生梦、和平梦,归结到底,是中国梦、是强国梦,而中国梦说到底,又是人民的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共同为之努力。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这是习近平的谆谆教导,这应该成为一代又一代人,一个又一个地方的行动指南。毕竟,实现中国梦,离不开每一个人的努力与奋斗,因为每一个人都是其中的一分子。 中华民族的昨天,可以说是“雄关漫道真如铁”。中华民族的今天,正可谓“人间正道是沧桑”。中华民族的明天,可以说是“长风破浪会有时”。谨以此互相勉励,让“中国梦”更加触手可及!(许 翀) |
编者按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提出了许多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习近平总书记的执政风格和个人魅力深受中国人民喜爱,为深刻领会、准确把握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感知其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大意义。光明网时评频道特别策划了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好好学习之家、国、情怀、梦”系列评论,以飨读者。 【“好好学习之家、国、情怀、梦”系列评论——“情怀”】 人民利益大如天,一枝一叶总关情 三年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解放思想、开拓进取,稳重部署并切实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建设等领域取得了斐然的成绩:新常态下经济健康永续发展,收入分配改革稳步推进,居民收入持续增加,简政放权巨大成效正在展现,社会保障扩面提质,教育、医疗、居住等领域持续扩容提质。治国理政结出累累硕果,在我们面前展现出了一份沉甸甸的民生答卷。 这份沉甸甸的治国理政答卷,凝聚着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人民群众的浓厚情怀;而作为“班长”的习近平总书记,更是从大至国际场合的一觞一咏,小到对偏远乡村乡亲们的嘘寒问暖,将自己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情怀展露得淋漓尽致。 习近平总书记对治国理政的独到见解、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情怀,体现在他对中国古诗词的娴熟运用上。诗言志,歌咏言。无论在世界政要云集的国际场合,还是对于一名“小小”的县委书记的真情怀念,习近平总书记的情怀透过凝聚中国传统文化菁华的诗词、古语,让人们一览无余。面对机遇和挑战并存的中美关系,引用“不畏浮云遮望眼”、“风物长宜放眼量”的诗句昭示了政治家的博大胸襟和对国际风云的举重若轻;在阐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时,引用“雄关漫道真如铁”“人间正道是沧桑”,深刻把握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抗争奋斗的光辉历史,彰显出对民族复兴中国梦的雄壮信心。 “情怀” 焦海洋图 古语有云:郡县制,天下安。从这个意义上说,县委书记可谓是县域公共治理的“定海神针”,对基层公共治理质量有着关键作用。众所周知,兰考县委书记焦裕禄是为国为民县委书记的优秀代表,是公职人员学习的楷模。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州任职时,曾填词《念奴娇》纪念这位“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优秀县委书记:“生也沙丘,死也沙丘,父老生死系。”表达了焦裕禄同志深得人民群众爱戴的情感;“暮雪朝霜,毋改英雄意气!”对焦裕禄同志矢志提升人民生活质量的果毅精神充满敬佩;“路漫漫其修远矣,两袖清风来去。”则赞扬焦裕禄同志一生甘守清贫的优秀品质。 我们都知道,习近平总书记在青年时代曾经“上山下乡”来到陕北农村插队。在延川梁家河这个陕北黄土高原上的小村庄里,他跟乡亲们一起劳动,带领乡亲们修大坝、挖水井、建沼气池、种蔬菜,并带领乡亲们发展副业,大大改善了乡亲们的生活质量,与乡亲们结下深厚的感情。他曾在建沼气池捅导气管时被喷满脸粪,他曾与后来以《平凡的世界》蜚声文坛的作家路遥彻夜长谈,正是在跟乡亲们一同劳作、朝夕相处的日子里,他对土地、对人民的情怀有了更加质朴的体悟,和更加醇厚的积淀。 与路遥的彻夜长谈,与贾大山的君子之交,与梁家河父老的亲情守望,对“夙夜为公”县委书记焦裕禄的真情嘉许,无不透露出习近平总书记浓郁的人文情怀和“人民利益大如天”的民生关怀。参透了黄土地的民生密码,积淀了醇厚的为民情怀,在诗词等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渐染下,将传统中国社会“修齐治平”理念菁华和现代治国理政思想有机融合,浓郁的情怀归结到一点就是:人民利益大如天。“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三年前的庄严承诺,投射到“让人民共享发展成果、让人民对改革有更多获得感”的治国理政实践中,坚守初心,必能行稳致远。我们相信,明天会更好! 作者:花果嶺 |
全面深化改革,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三年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精心部署,稳步推进,全面深化各项改革,让人民群众有了更多获得感。 “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 党的十八大后,习近平总书记第一次到外地考察去的是广东。在那里,他表达了“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的决心和态度。2012年12月,他在主持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体学习时又强调:“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的今天,也就没有中国的明天”。 为什么如此重视全面深化改革?习近平总书记做过生动和透彻的阐释。2013年9月,他在征求党外人士意见和建议的座谈会上指出,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而深化。在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决定的说明中,他列举了倒逼改革的一系列问题。包括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发展方式依然粗放,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社会矛盾明显增多,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住房、生态环境、食品药品安全、安全生产、社会治安、执法司法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较多,部分群众生活困难,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问题突出,一些领域消极腐败现象易发多发,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等等。他指出:“解决这些问题,关键在于深化改革。” 在习近平总书记看来,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面临的各种难题,尤其是深层次问题,只能通过改革加以解决。十八大以来,他一再强调问题意识、问题导向,这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改革要“敢于啃硬骨头” 改革是思想观念和利益格局等方面的深刻变革,具有很大的难度。如果说改革开放初期改革的主要障碍是旧的思想观念,而今天更多的困难是来自于不同群体的不同利益诉求。对很多人而言,改革如能受益则容易接受,没有好处会很漠然,如果利益受损一定会反对。今天,几乎没有一项改革能让不同群体同等程度地受益,改革难就难在这里。 习近平总书记深知改革的难度。2014年2月7日,他在接受俄罗斯电视台专访时说:“在中国这样一个拥有13亿多人口的国家深化改革,绝非易事。中国改革经过30多年,已进入深水区,可以说,容易的、皆大欢喜的改革已经完成了,好吃的肉都吃掉了,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这就要求我们胆子要大、步子要稳。” 他强调,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正确的方法论。要加强顶层设计和整体谋划,加强各项改革的关联性、系统性、可行性研究。还要摸着石头过河,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他还提出,成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负责改革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 在习近平总书记主持下,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就全面深化改革做出总体部署。提出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制定了改革的路线图和时间表,涉及15个领域、330多项较大的改革举措,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各个方面。在十八大后仅仅一年,就能推出如此范围和力度的改革方案,反映了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总揽全局和协调各方的高超智慧和能力。 改革必须“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改革为了人民,改革也必须依靠人民。而要想得到人民支持,就必须体现公平正义,让人民从改革中受益,有更多获得感。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上强调:“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要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作为一面镜子,审视我们各方面体制机制和政策规定,哪里有不符合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问题,哪里就需要改革;哪个领域哪个环节问题突出,哪个领域哪个环节就是改革的重点。” 十八大以来的改革,之所以能够稳步推进,最重要的是因为很好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上述指导思想,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比如,养老双轨制的改革,机关事业单位同企业实行一样的办法,大家觉得公平了;降低国企高管的过高收入,取消职务消费,赢得了包括国企普通员工在内的很多人的认同;户籍制度改革,对农民有利,有助于推进城镇化,实现农村的小康,改变过去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结构,公众支持这样的改革;农村土地制度的改革,确保农民的土地承包权、经营权、流转权,保障农民房屋、宅基地等的用益物权,农村建设用地也可以投放市场,受到广大农民欢迎;公车制度改革,省部级以下干部取消专车,极大地减少了浪费,让绝大多数人叫好;高考制度改革,取消了很多名目的加分,重点高校拿出一些名额,定向招收农村地区生源、欠发达地区生源、少数民族地区生源,广受好评;司法制度改革,有助于实现司法公正,保障人民的合法权利,防止冤假错案的发生,受到社会公众欢迎。 当然,全面深化改革正在推进中,还面临着不少难题。但是,只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促进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全面深化改革就一定能够推进下去,取得预期的成功。 (作者谢春涛为中央党校党史教研部主任、教授) |
编者按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提出了许多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习近平总书记的执政风格和个人魅力深受中国人民喜爱,为深刻领会、准确把握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感知其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大意义。光明网时评频道特别策划了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好好学习之家、国、情怀、梦”系列评论,以飨读者。 【“好好学习之家、国、情怀、梦”系列评论——“情怀”】 人民利益大如天,一枝一叶总关情 三年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解放思想、开拓进取,稳重部署并切实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建设等领域取得了斐然的成绩:新常态下经济健康永续发展,收入分配改革稳步推进,居民收入持续增加,简政放权巨大成效正在展现,社会保障扩面提质,教育、医疗、居住等领域持续扩容提质。治国理政结出累累硕果,在我们面前展现出了一份沉甸甸的民生答卷。 这份沉甸甸的治国理政答卷,凝聚着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人民群众的浓厚情怀;而作为“班长”的习近平总书记,更是从大至国际场合的一觞一咏,小到对偏远乡村乡亲们的嘘寒问暖,将自己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情怀展露得淋漓尽致。 习近平总书记对治国理政的独到见解、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情怀,体现在他对中国古诗词的娴熟运用上。诗言志,歌咏言。无论在世界政要云集的国际场合,还是对于一名“小小”的县委书记的真情怀念,习近平总书记的情怀透过凝聚中国传统文化菁华的诗词、古语,让人们一览无余。面对机遇和挑战并存的中美关系,引用“不畏浮云遮望眼”、“风物长宜放眼量”的诗句昭示了政治家的博大胸襟和对国际风云的举重若轻;在阐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时,引用“雄关漫道真如铁”“人间正道是沧桑”,深刻把握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抗争奋斗的光辉历史,彰显出对民族复兴中国梦的雄壮信心。 “情怀” 焦海洋图 古语有云:郡县制,天下安。从这个意义上说,县委书记可谓是县域公共治理的“定海神针”,对基层公共治理质量有着关键作用。众所周知,兰考县委书记焦裕禄是为国为民县委书记的优秀代表,是公职人员学习的楷模。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州任职时,曾填词《念奴娇》纪念这位“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优秀县委书记:“生也沙丘,死也沙丘,父老生死系。”表达了焦裕禄同志深得人民群众爱戴的情感;“暮雪朝霜,毋改英雄意气!”对焦裕禄同志矢志提升人民生活质量的果毅精神充满敬佩;“路漫漫其修远矣,两袖清风来去。”则赞扬焦裕禄同志一生甘守清贫的优秀品质。 我们都知道,习近平总书记在青年时代曾经“上山下乡”来到陕北农村插队。在延川梁家河这个陕北黄土高原上的小村庄里,他跟乡亲们一起劳动,带领乡亲们修大坝、挖水井、建沼气池、种蔬菜,并带领乡亲们发展副业,大大改善了乡亲们的生活质量,与乡亲们结下深厚的感情。他曾在建沼气池捅导气管时被喷满脸粪,他曾与后来以《平凡的世界》蜚声文坛的作家路遥彻夜长谈,正是在跟乡亲们一同劳作、朝夕相处的日子里,他对土地、对人民的情怀有了更加质朴的体悟,和更加醇厚的积淀。 与路遥的彻夜长谈,与贾大山的君子之交,与梁家河父老的亲情守望,对“夙夜为公”县委书记焦裕禄的真情嘉许,无不透露出习近平总书记浓郁的人文情怀和“人民利益大如天”的民生关怀。参透了黄土地的民生密码,积淀了醇厚的为民情怀,在诗词等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渐染下,将传统中国社会“修齐治平”理念菁华和现代治国理政思想有机融合,浓郁的情怀归结到一点就是:人民利益大如天。“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三年前的庄严承诺,投射到“让人民共享发展成果、让人民对改革有更多获得感”的治国理政实践中,坚守初心,必能行稳致远。我们相信,明天会更好! 作者:花果嶺 |
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湘西考察时首次提出了“精准扶贫”,后来又在多种场合进一步阐述并丰富这一概念的内涵,从理论到实践形成了系统的思想,不仅成为指导我国扶贫工作的重要方针,为我国扶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能够取得成功奠定了思想基础,而且提升了关于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思想认识,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个重要的最新成果,具有深远的实践意义和广泛的理论意义。 农村贫困人口如期脱贫关系到是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关键在贫困的老乡能不能脱贫”。让农村贫困人口如期脱贫是最终判断我国是否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标志。 按照我党领导全国人民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总体战略部署,到2020年我国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这一宏伟目标还有大约5年时间,目前正处于决胜阶段。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还存在着很多短板,其中农村还有几千万人口的贫困则是最突出的短板,必须合理安排公共资源、动员全党全社会力量齐心协力打赢这场脱贫攻坚战。 改革开放以来,全国各地通过大规模扶贫开发,让7亿多农村贫困人口摆脱了贫困,成就举世瞩目。但是,全国仍然有几千万农村贫困人口,贫困人口规模庞大,更加严峻的是这些贫困人口主要分布在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连片特困地区,基础条件差,开发成本高,脱贫难度相当大,而且这些贫困人口贫困程度深。2014年,全国592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农民人均纯收入6610万,比全国农民平均水平低3282元,这还仅仅是一个平均数,不能反映贫困人口的真实经济状况。贫困地区的贫困人口收入水平更低,几千万农村贫困人口每年人均纯收入离3000元还有不小的差距,甚至有的家庭除了政府救济外都没有稳定的现金收入来源,面临着生计难题和困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不能一边宣布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另一边还有几千万人口的生活水平处在扶贫标准线以下,这既影响人民群众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满意度,也影响国际社会对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认可度”。 让几千万农村贫困人口如期脱贫确实面临很多困难,任务十分艰巨,据此有人提出贫困是人类社会一直存在的现象,消除贫困在当今中国是一个不现实的目标,让所有贫困人口如期脱贫仅仅是政治口号而已。很显然,这种认识虽然坚持了唯物主义原则,但没有用辩证法来看待几千万贫困人口难题,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 习近平在形成精准扶贫思想时就提出扶贫要实事求是,不要定好高骛远的目标,切忌喊口号。按照习近平后来的阐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让贫困人口如期脱贫是指农村几千万人口的生活水平要提高到贫困标准线以上。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按2010年贫困标准确定的贫困人口全部如期脱贫。按照2010年物价水平确定的贫困标准是人均纯收入2300元,据此计算在2014年全国贫困人口规模为7017万。 我们在实际调研中了解到,各地按当年价格计算的2015年农村贫困标准大约是人均纯收入2900元左右,在扶贫工作一线的干部普遍反映如期脱贫有难度,但通过努力一定能够完成任务。 实际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让所有农村贫困人口如期脱贫,不仅仅是一个指标和标准的问题,更是人心向背的大问题。我们曾经犯过严重的左倾错误,宣布跑步进入共产主义社会,结果让老百姓失望。这次到2020年我国正式宣布已经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时候,不仅仅各项指标实现了,更需要让中国老百姓满意,让世界心服口服。 让农村贫困人口如期脱贫的根本在于精准扶贫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扶贫开发推进到今天这样的程度,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关键是要找准路子、构建好的体制机制,在精准施策上出实招、在精准推进上下实功、在精准落地上见实效”。 目前,我国贫困分布还比较广。到2014年,全国还有14个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592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12.8万个贫困村、近3000万个贫困户。如何扶贫?如何让脱贫成效显现?这是问题的核心,需要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精神,很好把握并落实到行动上。 回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扶贫工作,国家在确定的扶贫对象上经历了多次转变。20世纪80年代中期,国家扶贫主要针对县级贫困区域。2001年国家扶贫重点对象转向15万个村级贫困区域,实施整村推进扶贫。2011年国家划定了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进行重点扶贫。这种以区域为对象推进扶贫工作,实践表明有助于在短期内集中政策和资金资源,有助于改善发展的基础条件,有助于让有能力的贫困人口尽快脱贫。同时,我们看到,一些地方为了争取到国家贫困县或者贫困村或者贫困地区而放“鞭炮”的时候,农村仍然有几千万人口需要脱贫,可见公共的和社会的资源配置在扶贫脱贫方面存在的错位,需要新思想。如果说过去国家确定的扶贫对象往往以区域为主,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精准扶贫思想的最大突破点体现在扶贫脱贫对象由区域转到精准的贫困家庭和贫困人口。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思想让扶贫攻坚明确了方向和任务,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习近平于2015年6月在贵州提出,扶贫工作要做到“切实落实领导责任、切实做到精准扶贫、切实强化社会合力、切实加强基层组织”,“扶贫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 扶贫必须精准识别工作的对象,真正弄清楚扶持谁,让谁脱贫,既要把现有的贫困家庭确定出来,又要把已经脱贫的家庭退出去,把返贫的家庭纳为帮扶对象。这是精准扶贫和脱贫的基础性工作。只有精准识别了扶贫对象,才可能确保扶贫资金、扶贫资源和扶贫力量精准配置到户到人。 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思想,就要求创新体制机制,组织动员并整合扶贫资金,把专项扶贫资金、相关涉农资金和社会帮扶资金捆绑集中使用,推动扶贫开发项目与行业重大项目、重大工程、重大政策试点安排相衔接,扶贫开发与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新型城镇化、特色产业发展、新农村建设融合起来,既作用于地贫困地区,更要作用于贫困家庭和贫困人口,这样才能加大扶贫投入,提高扶贫资金使用效果。为此,要组织动员并整合人才和人力资源,集中贫困地区贫困人口的脱贫,在贫困乡建立扶贫工作站,在贫困村选派好第一书记、建设好驻村工作队,配合村两委落实帮扶措施和帮扶责任,保证贫困户有人帮、有人扶。 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又一重要思想 习近平同志指出,“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 我国现有农村贫困人口大多数分布在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自然条件差,基础设施薄弱。贫困家庭致贫原因多样复杂,因病致贫、因学致贫突出,缺劳力、缺资金、缺技术普遍,贫困家庭贫困人口发展能力发展条件严重不足,因病返贫、因灾返贫、因市场风险返贫、因发展能力不足返贫常见,贫困家庭贫困人口脱贫致富信心缺乏,内生发展动力严重缺失。社会上有人提出不惜代价对这些贫困人口扶贫是否值得的观点。 精准扶贫是直接关系到我国是否走社会主义道路的根本性问题。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过去,社会主义理论认识到共同富裕需要发展公有制经济,后来这一理论突破了“又大又公”的认识局限,鼓励发展多种所有经济,先富后富再共同富裕,从而在理论上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实现共同富裕,除了让有能力有条件发展经济的所有人能够脱贫致富,也不能让没有能力条件或者暂时没有能力条件发展的人被忽略,这就需要对每个困难人口进行扶贫,这是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实现共同富裕思想的核心所在。 精准脱贫更是关系到我国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志之一。从理论上说,动员组织公共资源和社会力量让每个农民过上好日子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重要体现之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让现行标准下的任何一个贫困人口没有如期脱贫,就是证明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最好例证,事实胜于雄辩。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面的论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重大理论发展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又一重大实践,也是我党兑现在建党时就提出来的带领全中国人民走社会主义共同道路的庄严承诺,进一步强化了我们马克思主义理论自信和社会主义道路自信,我们需要认真学习领会,形成思想力量和精神力量,完成时代赋予我们这代人的重任。(作者:李国祥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 |
6日凌晨,台湾南部地区发生6.7级地震,造成台湾同胞生命财产重大损失。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对此高度关注,对受灾同胞表示慰问,对不幸遇难的台湾同胞表示沉痛哀悼。习近平的慰问在台湾社会广受关注。 中华基督教两岸交流协会理事长魏悌香表示,看到习近平先生表示“两岸同胞是血浓于水的一家人,愿意提供各方面的援助”,非常感动,谢谢习近平先生对台湾同胞的关心和爱护。 8日清早,从台北搭乘高铁来台南的魏悌香马不停蹄与正在灾区开展前期工作的两岸基督教团体同仁开会,讨论具体工作项目。 魏悌香说,大陆基督教爱德基金会主任高绮君6日已来台湾,中华基督教两岸交流协会正会合台湾的基督教救助协会、安得烈慈善协会一起在台南灾区勘察实地情况,希望能提供实质的帮助。 据介绍,爱德基金会正在大陆开展募款。魏悌香说,他们动作非常迅速。本来就是两岸一家亲,我们盼望能够建立起两岸联合救援的模式、平台,结合起基督教界的力量。 爱德基金会作为大陆基督教最大的慈善机构,已有几十年历史,经历了四川汶川、青海玉树、云南鲁甸等地震灾害的救难救援工作,积累了丰富的救灾经验。 中华两岸劳动关系发展协会理事长姚江临说,习近平先生表示两岸同胞血浓于水,“兄弟之间应该给予协助,我个人表示非常的赞佩”。 他表示,习近平先生谈到台湾这次灾难,对遇难者和人民财产损失都表示相当的关切。还有对台湾各界的慰问、对遇难者的哀悼,愿意提供各方面的援助,我个人特别敬佩。 姚江临说,在“5·12”汶川地震的时候,我们协会给大陆送去救援物资。这次台湾发生地震灾害,四川省总工会立即打电话给我,问需不需要援助。“我个人是非常欢迎大陆方面也能参与救援。两岸交流到了现阶段,已经非常紧密。” 姚江临说,现在救灾工作进入最关键时刻,以最快速的方式,在有效的时间内进行救助,可能还能救出很多人。他强调,救人不分党派不分地方,救人不要政治化。“应该人性化地处理这个事情。”(记者何自力 柳新勇 王昀加) |
中国经济网编者按:近年来,中国在世界经济和全球治理中的分量迅速上升,中国对外开放进入“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加均衡的发展阶段。中国开放发展的大环境,总体上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有利,但面临的矛盾、风险和挑战也前所未有。着眼当前形势和未来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不断探索实践,提高把握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自觉性和能力,提高对外开放质量和水平。以下为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关于“开放发展”话题的部分精彩话语摘编。 “将顺应中国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的趋势,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 2015年11月2日,习近平会见基辛格等中美“二轨”高层对话美方代表时表示,“十三五”期间,中国将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继续全面深化改革,坚持开放发展,顺应中国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的趋势,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相信“十三五”规划的制定和实施,将推动中国经济在更高水平上持续发展。这将为中美挖掘合作潜力、拓展合作空间提供更多机遇。 “改革开放是中国的基本国策,也是今后推动中国发展的根本动力。” 2015年9月24日,习近平在华盛顿同美国总统奥巴马举行中美元首会晤时指出,改革开放是中国的基本国策,也是今后推动中国发展的根本动力。中国开放的大门永远不会关上,外国企业今后在华投资兴业,将会有更为开放、宽松、透明的环境。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的战略选择,是我们基于对历史、现实、未来的客观判断所得出的结论。 “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是我国改革发展的成功实践。” 2015年9月15日,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六次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是我国改革发展的成功实践。改革和开放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改革必然要求开放,开放也必然要求改革。 “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2014年4月1日,习近平在欧洲学院发表重要演讲。他说,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中国已经进入改革的深水区,需要解决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这个时候需要“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勇气,不断把改革推向前进。我们推进改革的原则是胆子要大、步子要稳。 “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是党中央为推进新形势下改革开放提出的一项重大举措。” 2014年3月5日,习近平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海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是党中央为推进新形势下改革开放提出的一项重大举措。要大胆闯、大胆试、自主改,尽快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新制度,加快在促进投资贸易便利、监管高效便捷、法制环境规范等方面先试出首批管用、有效的成果。 “我们将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完善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 2013年10月7日,习近平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演讲时说,我们将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完善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促进沿海内陆沿边开放优势互补,形成引领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开放区域,培育带动区域发展的开放高地。坚持出口和进口并重,推动对外贸易平衡发展。 “为了使我们欧亚各国经济联系更加紧密、相互合作更加深入、发展空间更加广阔,我们可以用创新的合作模式,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 2013年9月7日,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重要演讲,全面阐述中国对中亚国家睦邻友好合作政策,倡议用创新的合作模式,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将其作为一项造福沿途各国人民的大事业。习近平说,为了使我们欧亚各国经济联系更加紧密、相互合作更加深入、发展空间更加广阔,我们可以用创新的合作模式,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 “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上。中国将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上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2013年4月8日,习近平在同出席博鳌亚洲论坛2013年年会的中外企业家代表座谈时表示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上。他说,过去10年,中国全面履行入世承诺,商业环境更加开放和规范。中国将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上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中国的大门将继续对各国投资者开放,希望外国的大门也对中国投资者进一步敞开。 “把中国的机遇转变为世界的机遇,在中国与世界各国良性互动、互利共赢中开拓前进。” 2013年1月28日,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时指出,世界繁荣稳定是中国的机遇,中国发展也是世界的机遇。和平发展道路能不能走得通,很大程度上要看我们能不能把世界的机遇转变为中国的机遇,把中国的机遇转变为世界的机遇,在中国与世界各国良性互动、互利共赢中开拓前进。 “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 2012年12月7日至11日习近平在广东考察工作,他强调,党的十八大向全党全国发出了深化改革开放新的宣言书、新的动员令,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要坚定不移走改革开放的强国之路,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做到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团结奋斗。(中国经济网记者何欣 整理) |
央广网北京2月8日消息(记者 马闯)据中国之声《新闻和报纸摘要》报道,党的十八大以来,每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都深入基层,走村串户,看望慰问各族群众,向大家拜年。老少边穷地区,就是总书记的牵挂。 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春节前夕去过的地方可以概括为“老少边穷”。 老——羊年春节前夕,总书记来到陕西省,在陕甘宁革命老区脱贫致富座谈会上,他说,革命老区是党和人民军队的根,我们永远不能忘记自己是从哪里走来的,永远都要从革命的历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不久前,他还刚到过江西省井冈山。 习近平:衷心祝愿井冈山人民、老区人民生活越来越好。祝神山村村民生活幸福、老人越来越安心,孩子们好好成长,猴年愉快!猴年吉祥! 少——蛇年春节前夕,总书记来到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东乡族自治县。总书记说,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扶贫开发工作,特别是高度重视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发展,一定会给乡亲们更多支持和帮助。马年春节前夕,他又来到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锡林郭勒盟等地,深入林场、牧场、企业、牧户、社区调研考察。 习近平:“对在草原上的牧民来说,希望大家能够像我们刚刚看到的比赛的骏马一样,今后的工作、生活、事业能够一马当先、万马奔腾、马到成功! 边——在内蒙古,总书记冒着零下30多摄氏度的严寒,来到地处边陲的兴安盟阿尔山市,看望一线执勤官兵。总书记说,有你们站岗放哨,全国人民都觉得很踏实。 穷——总书记的新春足迹既有甘肃定西、临夏这样的连片特困地区,也有井冈山市茅坪乡神山村这样的贫困村。在贫困户张成德家,总书记进厨房、看卧室。张成德老两口对总书记的关心表示感谢。 张成德夫妇:感谢您来看我们,您可是国家的当家人啊。 习近平:是人民当家作主,我们是人民的勤务员。 总书记说,在扶贫的路上,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家庭,丢下一个贫困群众。 习近平: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加大老区的发展步伐,做好老区的扶贫工作,一定要让老区的贫困人口脱贫致富。 |
农历猴年春节来临之际,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来到江西,看望慰问广大干部群众,向全国各族人民致以新春祝福。75岁的村民彭水生激动地握住习近平总书记的手,质朴地竖起大拇指:你呀,干得不错嘞!乡亲们用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道出了自己与老彭一样的感受和心情。 天地之间有杆秤,那秤砣是老百姓。天地之间是人间,衡量人间是否公正美好,自然由人民说了算。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的“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就是我们党的奋斗目标。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干部好不好不是我们说了算,而是老百姓说了算”。老百姓一句“干的不错呦”,用简单淳朴的语言说出了对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三年来开拓进取、治国理政成就的由衷肯定和褒奖。 这三年,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勇立时代潮头,锐意改革,沉着应对,引领“中国号”巨轮,向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彼岸奋勇前行。这三年,习近平登高望远,引领13亿人民同圆中国梦,从梦想到现实的路上,成就斐然!这三年,习近平心心念念是百姓,以“帮你们跑事的”态度和定位坚守公仆本色,把百姓冷暖挂心头,坚持精准扶贫,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充分赢得了全国人民的信赖和爱戴。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在党的领导下,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老百姓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实惠,所以老百姓才会给出“干的不错呦”的评价。只有在工作时从人民群众利益出发,多做暖人心、稳人心的好事实事,多解决群众最关心、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始终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的成果与人民共享”的发展目标,坚持“群众利益无小事”的执政理念和更加亲民务实的工作作风,才能赢得广大群众的信任和支持。 “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金奖银奖不如老百姓的夸奖”。有形之碑,固然可以广而告之,昭示天下;而弥足珍贵、真正能够流芳百世的,还是老百姓的口碑。当所有的喧嚣过后,尘埃落定,真正能够被历史铭记的,是那些利国家、顺民心、济苍生的人和事。 |
内容提要 本文通过对习近平同志1989年5月至2015年12月期间所发表的50多篇有关新闻宣传工作的讲话、报告、谈话、批示等的初步梳理,将习近平同志新闻宣传论述的核心内涵主要归纳为八个方面。 关键词习近平 新闻宣传 核心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期新闻宣传工作的重要论述,体现了对新闻宣传工作的高度重视和深入思考,丰富了党的新闻宣传理论,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新闻宣传理论。深入学习习近平同志关于新闻宣传工作的重要论述,深刻领会其核心内涵,有助于我们在实践中更好地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指导,努力形成与党中央治国理政相适应的新闻品格和新闻力量,进一步提高新闻宣传质量和水平,更好地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为党和国家的工作大局服务。 12月25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视察解放军报社,代表党中央和中央军委,对解放军报创刊60周年表示热烈的祝贺,向报社全体工作人员和离退休老同志,向全军新闻工作者致以诚挚的问候。这是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新华社记者李刚 摄 一、坚持政治家办新闻 习近平同志提出“政治家办新闻”与毛泽东提出的“政治家办报”思想一脉相承。他多次强调新闻媒体的意识形态性质,党性原则,并认为这是发展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根本原则。 2003年7月18日,他在浙江省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大省建设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新闻媒体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性质,要确保党和人民喉舌的性质不能变,党管媒体不能变,党管干部不能变,正确的舆论导向不能变。” [1] 2004年8月4日他在浙江省委新闻宣传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强调:“新闻的党性原则,是发展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根本原则,是我们党代表和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本质要求。”[2] 在2013年8月19日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他更加旗帜鲜明地提出:“党性和人民性从来都是一致的、统一的。坚持党性,核心就是坚持正确政治方向,站稳政治立场,坚定宣传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坚定宣传中央重大工作部署,坚定宣传中央关于形势的重大分析判断,坚决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决维护中央权威。所有宣传思想部门和单位,所有宣传思想战线上的党员、干部都要旗帜鲜明坚持党性原则。坚持人民性,就是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民为本、以人为本。”[3] 2015年12月25日,他在视察解放军报社时的讲话中进一步指出:要坚持党管媒体原则,严格落实政治家办报要求,确保新闻宣传工作的领导权始终掌握在对党忠诚可靠的人手中。[4] 习近平同志的系列论述深刻阐明了新闻宣传工作的根本性质和定位,为宣传工作在新的历史时期、在新的舆论格局中更好地体现党的主张、更好地反映人民心声指明了方向。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8月1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新华社记者 鞠鹏 摄 二、坚持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 习近平同志一直强调要坚持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坚持正面宣传为主,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 1989年5月他在福建宁德地区新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舆论引导就是通过新闻报道,弘扬社会正气”,“这就要求每个新闻工作者坚持正面宣传为主,把握新闻宣传的基调”。[5] 2004年6月11日,他在《浙江日报》“之江新语”专栏发表《努力提高新闻质量和水平》一文,认为:“新闻媒体要坚持服务中心、服务大局,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坚持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充分发挥党的喉舌和舆论引导的作用。”“要认真执行改革新闻报道工作的各项规定,始终坚持以正面宣传为主,及时把党的声音传达给广大人民群众,充分反映我们党密切联系群众、关心群众疾苦的内容。要更多地采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不断增强新闻宣传的生动性、可看性,努力提高新闻宣传的质量和水平。”[6] 2013年8月19日,他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提出:“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是宣传思想工作必须遵循的重要方针。我们正在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面临的挑战和困难前所未有,必须坚持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激发全社会团结奋进的强大力量。关键是要提高质量和水平,把握好时、度、效,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让群众爱听爱看、产生共鸣,充分发挥正面宣传鼓舞人、激励人的作用。在事关大是大非和政治原则问题上,必须增强主动性、掌握主动权、打好主动仗,帮助干部群众划清是非界限、澄清模糊认识。”[7] 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需要不断凝聚全国人民积极奋进的思想力量。因而,“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对于振奋民族精神,推进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至关重要。坚持正面宣传为主,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是习近平同志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提出的重要方针,也是我们做好新形势下新闻宣传工作的实践指南。 三、讲述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做好对外宣传,有效传播中国立场中国观点中国声音,同样是习近平同志新闻宣传论述的重要观点。 2013年8月19日,他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在全面对外开放的条件下做宣传思想工作,一项重要任务是引导人们更加全面客观地认识当代中国、看待外部世界”,“要精心做好对外宣传工作,创新对外宣传方式,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8] 2013年12月30日,他在主持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说:“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努力提高国际话语权。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精心构建对外话语体系,发挥好新兴媒体作用,增强对外话语的创造力、感召力、公信力,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9] 2014年11月,他在中央外事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进一步强调:“要提升我国软实力,讲好中国故事,做好对外宣传。”[10] 习近平同志的系列论述,对于新闻宣传工作如何因应全面对外开放的新形势,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无疑起到了重要指导作用。 四、宣传思想工作要抓好理念创新、手段创新、基层工作创新 新闻宣传工作创新是习近平同志提出的具体要求,也是他一直以来的主张。 早在2006年1月26日他在看望人民日报社和新华社驻浙江编辑记者时的谈话中就指出:“新闻宣传是否善于创新,是否能够做到常做常新,是其发展壮大、保持强大生命力的关键。”[11] 2013年8月19日,他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提出:“宣传思想工作创新,重点要抓好理念创新、手段创新、基层工作创新,努力以思想认识新飞跃打开工作新局面,积极探索有利于破解工作难题的新举措新办法,把创新的重心放在基层一线。”[12] 2013年11月9日,他在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中再次强调:“要积极推进理念创新、手段创新、基层工作创新,特别要把握好舆论引导的时、度、效。要引导人们全面客观认识当代中国、看待外部世界,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13] 创新是社会进步的活力源泉。习近平同志对创新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这就要求新闻宣传工作要与时俱进,努力实现理念创新、手段创新和基层创新,以创新带动发展,不断探索社会信息化条件下做好舆论引导工作的新途径、新方法,切实增强新闻宣传的针对性、有效性和影响力。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五、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 面对互联网与新媒体的发展,习近平同志强调要重视网上舆论宣传,运用互联网思维,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 2014年2月27日,他在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中强调:“做好网上舆论工作是一项长期任务,要创新改进网上宣传,运用网络传播规律,弘扬主旋律,激发正能量,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握好网上舆论引导的时、度、效,使网络空间清朗起来。”[14] 2014年8月18日他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上的讲话中提出:“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要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和新兴媒体发展规律,强化互联网思维,坚持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优势互补、一体发展,坚持先进技术为支撑、内容建设为根本,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深度融合,着力打造一批形态多样、手段先进、具有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建成几家拥有强大实力和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的新型媒体集团,形成立体多样、融合发展的现代传播体系。要一手抓融合,一手抓管理,确保融合发展沿着正确方向推进。”[15] 2015年12月25日,他在视察解放军报社时的讲话中指出:“要研究把握现代新闻传播规律和新兴媒体发展规律,强化互联网思维和一体化发展理念,推动各种媒介资源、生产要素有效整合,推动信息内容、技术应用、平台终端、人才队伍共享融通。”[16] 新技术的发展和运用,不断催生新的传播形态,并使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融合发展成为大方向、大趋势。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多次强调要加快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充分运用新技术新应用创新媒体传播方式,占领信息传播制高点。根据中央的要求和部署,近年来,中央主要新闻媒体和很多地方媒体都在积极探索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之路,注重使各种报道形式、各种媒体终端相互配合、融合,拓展主流声音传播途径和主流媒体覆盖范围,提高传播力影响力和舆论引导能力,通过走融合发展之路焕发出新的活力。 六、调查研究是新闻工作者的基本功 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毛泽东同志曾提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习近平同志在工作和实践中一直非常重视调查研究。 1989年5月,他在福建宁德地区新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要发扬艰苦奋斗精神,深入调查研究。深入实际,调查研究,这是党的优良传统,也是新闻工作者必须具有的工作作风。报道写得好不好,与新闻工作者能不能深入实际、深入采访很有关系。”“调查研究是新闻工作者的基本功,是新闻工作者成才的根本途径;只有坚持调查研究,才能把自己锻炼成思想端正、作风扎实、业务过硬的新闻工作者。”[17] 他还要求新闻工作者不能只是坐在办公室里想点子,靠简报、会议材料编稿子,要深入实际,深入采访,这样才能写出内容深刻、质量高的报道。 习近平同志还在多篇讲话中谈到调查研究,他在这方面的有些论述虽然不是直接针对新闻工作而讲的,但对新闻工作者同样有着重要意义。 七、加强新闻队伍建设 习近平同志还多次谈到新闻工作者应具有的职业道德、业务素养以及如何加强新闻队伍建设。 1989年5月,他在福建宁德地区新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新闻工作者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应该明确新闻机构和新闻工作者都是为党和人民工作的,不论在何时何地,都要对党和人民负责,对改革开放的事业负责。”[18] 2006年1月26日,他在看望人民日报社和新华社驻浙江编辑记者时的谈话中指出:“要提高办报水平,根本在人,在于建设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新闻队伍。希望同志们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加强党性修养,提高能力素质。”[19] 2013年8月19日,他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强调:“宣传思想部门工作要强起来,首先是领导干部要强起来,班子要强起来。各级宣传部门领导同志要加强学习、加强实践,真正成为让人信服的行家里手。”[20] 2015年12月25日,他在视察解放军报社时的讲话中提出:“要建设一支听党指挥、业务精湛、作风过硬的人才队伍。”“要加强队伍教育管理,严肃各项纪律,强化职业精神和职业操守,确保队伍可靠、干净、过硬。”[21] 新闻工作者承担着做好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使命和责任。必须努力建设一支有作为、敢担当的新闻队伍,才能牢牢把握主流舆论宣传阵地的主导权、话语权。我们要按照习近平同志对新闻队伍建设的要求,进一步提高新闻队伍的专业化水平,加强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推动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繁荣发展。 八、 宣传和阐释好中国梦 习近平同志非常重视中国文化的传播和提高中国文化软实力,他所提出的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其中包括了弘扬中国文化、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丰富内涵。 2013年12月30日,他在主持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指出:中国梦的宣传和阐释,要与当代中国价值观念紧密结合起来。中国梦意味着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价值体认和价值追求,意味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意味着每一个人都能在为中国梦的奋斗中实现自己的梦想,意味着中华民族团结奋斗的最大公约数,意味着中华民族为人类和平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的真诚意愿。”[22] 2014年10月15日,他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进一步强调:“我们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之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成为全体人民的共同价值追求,成为我们生而为中国人的独特精神支柱,成为百姓日用而不觉的行为准则。要号召全社会行动起来,通过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实践养成、制度保障等,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23]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提出并深刻阐述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宣传和阐释好中国梦,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这也是新时期做好新闻宣传工作的基本原则和重要遵循。(作者:万京华王会 谭林茂 新华社国家高端智库传播战略研究中心) 【注释】 [1][2][11] [19]习近平.《干在实处走在前列——推进浙江新发展的思考与实践》[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327、308、311. [3][7[8][9][12] [14][20][2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54、155、162、84、198、156、161. [5] [17][18]习近平.《摆脱贫困》[M],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85-88. [6] 习近平.《之江新语》[M],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57、55. [4][10][15][16][21][23] 据新华社北京2015年12月26日、2014年11月29日、2015年5月21日、2014年8月18日、2015年10月14日电. [13]《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86. |
原标题:品读总书记三上井冈山的深意(评论员观察) 《 人民日报》( 2016年02月04日05 版) 不忘本来,方有未来。“人民”二字,无疑彰显着共产党最鲜明的政治立场,也是共产党人最宝贵的政治品格 迎着飞舞的雪花瞻仰革命烈士陵园,怀着深厚的感情登上八角楼旧址,沿着湿滑的山路探访罗霄山脉深处……中国传统佳节春节来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江西看望慰问广大干部群众,首站就是井冈山。 一枝一叶总关情,这是习近平总书记第三次上井冈山。情牵革命老区、心系困难群众,访真贫、问真苦,每一次行程,“与老百姓在一起”始终是不变的旋律。“我们是人民的勤务员”,从翻台账、查看村居改造设计图,到走村入户、与老乡一起打糍粑,总书记念兹在兹的为民情怀,淳厚感人。从叮嘱井冈山革命理想教育要坚持下去,到寄语广大党员多接受红色基因教育,“行程万里,不忘初心”,革命老区的红色精神,为执政党注入绵延不绝的能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井冈山时期留给我们最为宝贵的财富,就是跨越时空的井冈山精神。”忆往昔,岁月峥嵘。“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的井冈山时期,艰苦卓绝,物资何其匮乏,毛主席却将新领的棉衣赠予贫农御寒,自己只穿两层单衣;朱总司令与战士们一同挑柴担米,“朱德的扁担”至今被人铭记。作为“中国革命的摇篮”,井冈山光辉的斗争实践,生动诠释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其所开辟的井冈山道路、所孕育的井冈山精神,烛照着中国革命一步步迈向成功,也为我们党贮藏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90多年来,一代代的共产党人,凝聚在信仰的旗帜下,奋斗在复兴的征程中,书写了今天的中国奇迹,但少数人却将优良革命传统忘却,淡漠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在理想信仰方面缺乏“精神钙质”,在“当官”还是“当勤务员”的内心选择上模棱两可、飘摇不定,甚至不惜为一己之私铤而走险,最终误入歧途。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进一步绷紧理想信念教育之弦,狠抓作风建设,党风政风为之一新,党心民心为之一振,治国理政不断迈向新境界,那些横亘在党同人民群众之间的无形心墙,正被一一打破。“不虑于微,始成大患;不防于小,终亏大德”。事实证明,无论物质如何充盈、时代怎样变迁,“干群一家”的红色传统切不能丢,同甘共苦的群众路线永不可弃,必须以防微杜渐的姿态,及时诊疗作风问题的“细枝末节”。 开国元勋陈毅元帅有诗云,“第一想到不忘本,来自人民莫作恶”。“人民”二字,无疑彰显着共产党最鲜明的政治立场,也是共产党人最宝贵的政治品格。青海省原副省长尕布龙生前曾留下这样一句话:“心是用来换心的,我们共产党人老老实实造福社会,真心实意帮助群众,自然会得到群众的拥护。”不忘本来,方有未来。以“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的意志筑牢信念,心头惦记着百姓、坚持做到“不忘本”,常思“我们当初是从哪里出发的、为什么出发的”,才能擦亮“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政治底色,也才能宣示以民为本、不忘初心的政治伦理。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当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进入冲刺阶段,脱贫攻坚等经济社会发展任务分外紧迫。此次再上井冈山,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共产党人就是帮群众“跑事的”。兑现“不让一个贫困老乡掉队”的庄严承诺,尤其需要发扬“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的井冈山精神,尤其需要每一位党员干部坚定公仆意识和为民情怀,誓做俯仰无愧的共产党人。 1965年,毛泽东重上井冈山时感慨万端:“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赓续红色基因、夯实理想信念,让红色传统薪火相传,八角楼的灯光必能照亮我们的前行之路,共和国的红色江山也必将血脉永续,牢牢掌握在人民的手中。 |
习近平春节前夕赴江西看望慰问广大干部群众 祝全国各族人民健康快乐吉祥 祝改革发展人民生活蒸蒸日上 新华社南昌2月3日电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农历猴年春节即将来临之际,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来到江西,看望慰问广大干部群众和驻赣部队,祝全国各族人民健康快乐吉祥,祝改革发展人民生活蒸蒸日上,向全体解放军指战员、武警部队官兵、民兵预备役人员致以新春祝福。 冬日的赣鄱大地,寒冷中孕育着浓浓春意。2月1日至3日,习近平在江西省委书记强卫、省长鹿心社陪同下,来到吉安、井冈山、南昌等地,深入乡村、企业、学校、社区、革命根据地纪念场馆调研考察,就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进行指导,给广大干部群众送去党中央的新春祝福和亲切关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