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繁 体
您所在的位置: >> 天下>>国内热词>>“这三年”

央广网北京1月31日消息 据中国之声《新闻和报纸摘要》报道,中共中央政治局1月29号就“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重点进行第三十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强调,发展战略重点,是“十三五”时期我国发展的“衣领子”、“牛鼻子”。抓准、抓住、抓好战略重点,是保证“十三五”发展开好头、起好步的关键,是保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获得全胜的关键。这次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由中央政治局同志自学并交流工作体会,刘延东、李源潮、汪洋、张春贤、韩正就这个问题作了重点发言。

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发表了讲话。他指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既有战略目标,也有战略举措,每一个“全面”都具有重大战略意义,是我们党在新形势下治国理政的总方略,是事关党和国家长远发展的总战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集中体现了“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的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是管全局、管根本、管长远的导向。要抓住能够带动五大发展理念贯彻落实的重点工作,统筹推动五大发展理念贯彻落实。

习近平指出,宏观政策要稳、产业政策要准、微观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实、社会政策要托底的政策组合,是当前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五大支柱性政策。贯彻落实这五大政策,都要注意突出重点。推进结构性改革特别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十三五”的一个发展战略重点。要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点是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实现整体跃升。

习近平强调,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短板特别是主要短板,是影响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主要因素,必须尽快把这些短板补齐。脱贫开发工作是我们的一个突出短板,要举全国之力抓好,确保到2020年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各方面都要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明确自己工作方面的短板是什么,以扎实的思路、举措尽快把短板补齐,避免各种各样的短板牵扯我们的工作、影响既定目标的实现。要增强忧患意识、未雨绸缪、抓紧工作,确保我国发展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增强责任感和自觉性,提高风险监测防控。

新华社北京1月31日电 题:用“吹糠见米”的实干把日子过红火——节前重访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过的地方

开栏的话:盼望着,盼望着,2016年春节将至,新华社自1月31日起开设“新春走基层”栏目,陆续播发记者从基层采访来的新闻报道,讲述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地各部门贯彻落实中央精神的生动实践,反映基层干部群众的生活状况和对美好生活的期待,以生动的故事、细腻的笔触展示“十二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表达人民群众对“十三五”开好局、起好步的热切盼望。

新华社记者

冬日正午,年根将近,陕北高原山沟里的梁家河村,25岁的梁强在去年刚开业的农家乐“梁家小院”招呼着把招牌菜农家炖土鸡、养生麻汤饭给客人端上桌。

这个青年农民自己都不敢相信,一年前习近平总书记的到访,为他带来了红火日子。“开业7个多月,15万元的成本已经收回了,一年下来能挣20多万元,比在外面打工强多了!”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了十几个像梁家河村一样的老少边穷地区,他带头用实际行动践行自己的要求:对困难群众,我们要格外关注、格外关爱、格外关心,千方百计帮助他们排忧解难,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时刻放在心上,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千家万户……

行动推动顶层设计。加快脱贫致富奔小康,成为“十三五”规划的一项重要内容。

猴年春节在即,新华社记者回访了习近平总书记到过的陕西、河北、贵州三处贫困地区,看看百姓的日子过得怎么样。

因地施策 “日子越过越痛快!”

陕西省延川县梁家河村,一条蜿蜒平坦的柏油马路,将大山深处的村子与外界连接。村委会小院里的一块展板上,记录着习近平总书记对梁家河的寄语与牵挂。2015年2月13日,习近平回到阔别40年的梁家河看望父老乡亲,整个乡村为之沸腾。

转眼快一年了,当时的情景仍历历在目,小山村的大变化,已在不经意间发生。

村民张卫庞家的果园,去年总书记察看过。一年过去,果树进入丰产期,2015年他的收入达到5万多元,68岁的张卫庞说,这是“这辈子收入最多的一年”。

几年前,张卫庞家还是村里的贫困户,后来,他栽种了10亩果树,光景开始有起色。起初他不会田间管理,县上镇上的技术人员就来下乡指导,手把手教他修枝、防虫。果树开始挂果,干部们又帮着联系销路。“门外汉”渐渐成了“老把式”,苹果树上摘下了真金白银。现在,他家过上了和城里人一样“有房有车”的日子。

如今,窑洞成了梁家河搞旅游开发的招牌。新当选的村支书巩保雄介绍,去年五一节,村上依托风光旖旎的黄土高原地貌和知青旧居等文化景观,成立了乡村文化旅游公司。村民集中接受培训,统一着装上岗,学习旅游知识,一百多位梁家河农民实现了向公司员工的“华丽转身”,拿上了固定工资。公司自营业至今,村里累计接待游客30多万人次,高峰时每天有6000多人,旅游收入300多万元。

变化,犹如涟漪,传递到陕北不少区县。清涧县委书记杨怀智还清楚记得2015年2月13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延安干部学院主持召开陕甘宁革命老区脱贫致富座谈会时的情景。

“我向总书记介绍了清涧县近年来在城镇化、水利、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方面的建设情况。同时结合清涧县情实际,谈了自己关于贫困老区脱贫致富的想法。”杨怀智说,一年来,清涧县把扶贫攻坚工作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任务来抓,正在以“吹糠见米、刀下见菜”的实际行动,打好这场脱贫攻坚战。现在全县通过产业扶持、项目带动、城镇化引导和民生保障,全年脱贫40个村1.28万人。

金融扶贫 “为农民持续增收兜起一张网”

三年前的冬天,刚刚履新的习近平总书记到访太行山深处的特困村——河北省阜平县龙泉关镇骆驼湾村。

如今,记者在总书记去过的村民唐荣斌家看到,土坯砖房翻修一新,还新建了厨房、门头和带洗浴的卫生间。翻修材料取之于本土,原汁原味地保留了当地特色。

“这在过去想都不敢想,我们真是托共产党的福!”唐荣斌边擦新安的窗户边说。

正是享受了政府危旧房改造政策的福利,骆驼湾村低矮破旧的房子得以修缮。

面对脱贫攻坚难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进一步坚定信心、找对路子,坚持苦干实干,推动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加快发展。

三年来,除了为特殊困难群众提供资金支持,阜平县为摘掉贫困帽子进行了不少尝试。去年以来,经中国保监会批准,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根据阜平县农业产业特色,专门设立肉牛、肉羊、核桃、大枣成本价格保险,为由于市场价格波动造成的成本损失为农民持续增收兜起一张网,兜住农民种植、养殖的经营风险。

2015年3月17日,阜平县平阳镇王快村村民张晓明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他先后为自己的370只绵羊购买了肉羊成本价格保险。每只羊的保险费为85.5元,保险金额为950元,保险金额包含羊羔成本和饲养成本。

县委书记郝国赤介绍:“成本价格保险针对的是阜平经济基础差、发展水平低、人民群众抵御种养业生产经营风险能力较弱这一现实,目的是‘兜’住经营风险的底,防止农户因不可抗力返贫。”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把钱真正用到刀刃上,真正发挥拔穷根的作用。“三年来,我们通过深化精准扶贫提高扶贫成效,金融扶贫培育致富产业,山区综合开发实现借地生金,找到了农民脱贫致富的新路径。尽管取得一定成效,但大都处于探索起步阶段,最终效果还有待在今后实践中检验。”郝国赤说。


绿色发展 美丽乡村建设见实效

贵州省遵义县枫香镇花茂村,灰瓦白墙的黔北民居白雪覆盖,一派冬日景象。农家乐“红色之家”老板王治强的家门口,一幅幅对联、一盏盏灯笼喜庆热烈,透出红火的年味。

“红色之家”农家乐从2014年8月开业到现在,接待游客有10万人之多,生意特别好。回忆起半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到他家的情景,王治强记忆犹新:“总书记进来看我的房子,说建得不错,问我生意好不好。”给他印象最深的是总书记那句话:党中央的政策好不好,要看乡亲们是笑还是哭。

花茂村过去是贫困村,原来村名叫“荒茅田”,这些年因为脱贫致富效果好,改名“花茂”,寓花繁叶茂之意。最近几年,经过美丽乡村建设,枫香镇变化很大。“镇里换了几届领导,给老百姓做了不少实事,比如水、电、路,枫香镇每年都打(铺)串寨路,甚至看不到的地方,包括山后面串户路都打通了。”王治强说。

“我们这里贫穷落后,总书记的到来对我们鼓励相当大,现在工作起来浑身是劲。”村委会主任彭龙芬介绍,近年来,花茂村在保护好当地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凭借红色文化大力发展红色游、田园游,用收益反哺生态建设,进入绿色发展的良性循环。花茂村还通过招商引资建设现代高效农业园区,种植大棚蔬菜,脱贫攻坚效果明显。

乡亲们认识到,路子找对了,致富效果就好。在扶贫开发过程中,贫困地区逐渐把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理念贯彻到位,这样,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就指日可待。(执笔记者崔清新,参与采写记者:梁爱平、王昆、陈晨、李惊亚)

2015年8月,《华尔街日报》刊文称,中国的人才库正将这个国家带入另一个发展阶段,中国的创造力正在迅速增长,今后很多创新将来自中国。该报的观察颇具见识,也是近年来我国人才事业蓬勃发展的佐证。

“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这一重要论断,在全社会引起强烈反响,日益深入人心。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关键是创新,根本靠人才。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人才工作高举改革创新大旗,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创新,充分激发各类人才的创造活力。

——人才总量不断扩大、素质不断提高、效能不断提升,人才队伍建设取得长足进展。

——人才体制机制持续深化改革,人才活力澎湃释放,中国特色人才制度优势进一步彰显。

——服务重大战略更加有效,“中国创造”加速崛起,人才事业支撑经济社会发展成效显著。

人才工作再一次站在时代前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

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树立强烈的人才意识,全力推动人才大国向人才强国迈进——

造就规模宏大的高素质人才队伍

党中央对人才发展高度重视。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人才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我们也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渴求人才。”“在全社会大兴识才、爱才、敬才、用才之风”“择天下英才而用之”……这些论断内容丰富、思想深刻、为人才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推动我国由人才大国迈向人才强国”——十八大确立的这一目标,寄托着我们党对民族复兴的拳拳之心,倾注着抢赶“新科技革命”高速列车的殷殷之念,凝聚了对国家富强的深深之盼。

为抓好人才工作,让人才事业兴旺起来,中央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党管人才工作的意见》。各地普遍制定了党管人才工作的实施意见,13个省区市建立了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黑龙江、吉林、辽宁、福建等地省委书记担任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组长,“一把手”抓“第一资源”成为自觉。

各地各部门坚持高端引领、整体开发,人才队伍建设加力向前——

突出培养创新型科技人才。科技部深入实施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中科院建立特聘研究员计划,陕西启动实施创新人才推进计划,辽宁全面推进双千计划,加快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

大力培育高技能人才。人社部深入实施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天津启动百万技能人才培训福利计划,浙江开展旨在培养技能大师的“千企千师”培养行动,湖北实施高技能人才培养工程,高技能人才工作蓬勃发展。

协调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国资委、工信部、人社部、农业部、民政部等部门先后启动实施了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素质提升工程、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农业科研杰出人才培养计划、社会工作服务和管理人才素质能力提升工程等项目,人才发展迎来又一春。

一路快马加鞭,一路砥砺前行,人才工作成就显著,一树繁花春似海——

人才总量大幅攀升,人才素质明显提升,每万劳动力中研发人员已达45.9人年;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比例为26%;国民平均受教育年限达9.3年,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受高等教育比例达14.2%。人才效能进一步提高,人力资本投资占国内生产总值14.5%;人才贡献率达31.9%,人才对我国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进一步提升。

滴水见光辉。在承担“神舟”飞船、“嫦娥”探月工程的数万科技人才当中,35岁以下的占66%。“这些人真年轻啊!”美国航空航天局前局长迈克尔·格里芬不禁感慨。

一支门类齐全、梯次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大军,正在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加快集结。

坚持以人才引领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积极服务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努力把人才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人才引擎”提速创新驱动发展

从神舟系列遨游太空,到嫦娥探月工程圆满成功;从取得第四代核电技术、高性能计算机等领域重大成果,到量子通信及组网、高温超导研究等重大科学问题取得突破……近年来,我国科技发展突飞猛进,一些领域逐步从世界科技的“跟跑者”跃升为“并跑者”“领跑者”。

科技创新的源头活水在人才,创新驱动发展的核心在人才。

人才工作把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围绕创新驱动发展、“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自贸区建设等重大战略,我国不断加大人才政策和项目统筹力度,一幅以人才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的生动画卷,在大江南北徐徐展开——

国家发改委在编制“一带一路”建设战略规划中专设“强化人才支撑”一节,提出人才支持具体措施。有关部门会同新疆自治区研究起草丝绸之路经济带新疆人才培养计划……人才支持政策保障更加给力。

中组部等10部门制定实施“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人才支持计划”。人社部推进万名专家服务基层行动计划,组织高级专家深入一线开展服务活动……人才项目引领作用更加凸显。

中组部、教育部、科技部、中科院联合印发《“西部之光”访问学者培养管理办法》,中组部、团中央研究制定《博士服务团工作管理办法》……人才服务项目更加科学规范。

事业召唤人才,让每个人都有成才的机会。时势造就人才,让每个有志成才的人都有发展空间。

这是智慧光芒和科技进步互动交融的生动实践。

1987年创立的华为公司,现在已成为全球第一大电信设备制造商。其令世界艳羡的强劲技术实力背后,是其重视人才的战略驱动。目前,华为公司集聚了院士14名,高层次科技创新专家2000名。近3年,约有700名世界优秀人才加入华为。人才撑起了华为公司创新的高度。

这是个人才智和伟大事业交相辉映的美妙画卷。

“沙棘、枸杞废渣如何深度融合进行开发?提取物如何有效开发成功能食品?”高原初秋,中组部开展的“一带一路”建设专家咨询服务活动来到青海,20位院士专家把脉支招,受到当地企业负责人热烈欢迎:“专家一句话捅破了窗户纸,让企业少走很多弯路!”

这是人才事业与国家梦想同频共振的雄浑乐章。

广大专家人才在突破关键技术、带动新兴学科、培养青年人才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在《自然》《科学》等国际一流刊物发表论文量质齐升,《自然》杂志去年底发布全球自然指数,中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科研产出国家,很多科技领域实现了从“望其项背”到“弯道超车”的跨越,带动联想、海尔等中国品牌方阵不断壮大,有效提升了我国核心竞争力。

坚持以海纳百川的姿态,实行更开放的政策,统筹开发利用国内国外人才资源——

全球化“人才红利”垫高跨越基石

邦之兴,由得人。今日之中国,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更加接近民族复兴的梦想,也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更加渴求亿万人才的助力。

要看银山拍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在实现中国梦的征途上,如何更好地引进海外留学人才,统筹开发利用国内国际人才资源,是人才发展必须直面的问题。

“我们热诚欢迎更多留学人员回国工作、为国服务。”2013年10月,在欧美同学会成立100周年的庆祝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一席温暖的话语触动了无数海外学子的心。

全球化催生人才跨国流动常态化,为我国充分利用全球人才红利提供了历史性机遇。“广开进贤之路,广纳天下英才”变为一项项具有有力的措施——

——深入实施“千人计划”。突出“高精尖缺”导向,积极拓宽非华裔外国专家申报渠道。目前已累计引进5000多名专家,其中包括发达国家科学院院士近60名,正教授近1400名。

在“千人计划”的带动下,各省区市先后实施地方引才计划。北京启动“海聚工程”,江苏实施“双创计划”,浙江开展“省级千人计划”等,这些引才计划与教育部“长江学者计划”、中科院“百人计划”等部委引才计划一起,形成多层次、多渠道、相互衔接的引才格局。

——扎实推进“万人计划”。首批3个层次、7个类别共遴选产生819名人选。2014年,各评审牵头部门和财政部积极统筹教育、科技和重大人才工程经费,落实特殊支持经费1.9亿元,并建立了青年拔尖人才项目国防科技领域特殊支持渠道。

涓涓细流,汇聚成河。海纳百川,气象万千。

海外引进人才交出的成绩单越来越靓丽、越来越长:清华大学施一公在细胞凋亡机理方面连续取得重大突破;中国科技大学潘建伟在世界上首次实现拓扑量子纠错研究并获2012年“国际量子通信奖”;浙江大学陈骝因在等离子体物理理论的开创性贡献被美国物理学会授予2012年度“麦克斯韦奖”……

棋落关键处,抢得制高点。“走,到中国去”“回到祖国去”成为新的风尚,中国正成为全球人才竞相创新创业的沃土。

近年来,在“千人计划”“万人计划”的领跑下,在“中国机遇”磁吸效应持续放大下,我国留学人员回国数量不断攀升:2012年超过27万人,2013年超过35万人,2014年超过36万人,中国正激荡起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规模海外人才归国潮。

10年前在国外,留学生见面,大抵会相互询问“什么时候毕业”“找到工作没有”“买了房子吗”。而现在,留学生们说得最多的是:“你怎么还没回国呀?”“到中国去”“赢在‘十三五’”,正成为当下海外人才口里的高频词。

行进在伟大复兴征程的中国正对越来越多的海外人才产生巨大的感召力。


坚持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优势,充分激发人才活力——

人才在“创时代”展翅高翔

一个崇尚创新的民族是充满希望的民族,一个致力创新的社会是生机勃勃的社会。

改革创新是时代主题,也是激发人才活力的动力源泉。各地各部门牢牢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着力破除阻碍人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最大限度调动人才积极性,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活力。

——人才政策创新亮点迭出。扩大永久居留证受益范围,将地方和部委55个人才项目与“千人计划”一并考虑,为外籍高层次引进人才提供签证及居留便利。“千人计划”建立完善评审、巡察、经费管理和退出等制度,形成较为完备的政策体系。

——人才评价、流动、激励等机制改革不断破冰。

党中央、国务院先后出台《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等文件,对科研人才双向流动、成果转化激励机制等作出改革部署。

改进完善院士制度。针对院士制度出现的一些社会关注、科技界反映较突出的问题,修订章程,对院士遴选渠道、优化学科布局和年龄结构、退出和退休机制等进行改革,并制定完善相关规范,对院士在科学道德、社会活动等方面的行为提出要求。

中央11个部门和北京联合推进科研项目评审改革,为科研人员潜心研究创造良好环境。北京、上海等地允许科研人员在职或离岗创业。安徽等地推行股权期权激励试点。黑龙江赋予事业单位高级职称评审权。浙江全面推进技能人才自主评价。

——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探索稳步推进。北京中关村、广东粤港澳等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在加强科研项目经费管理、完善新型科研机制、改进外籍人才居留政策等方面进行创新探索。

一系列举措的实施,正催生出人才价值得到体现、能力得到发挥、活力得到释放的可喜局面——

2014年4月29日,一张营业执照送到了北京农学院食品学院教授刘慧的手上,和她同一时间获得企业法人营业执照的,还有学校其他21名教师。

一边当教授,一边办企业当老板,以前,刘慧只敢想想。如今政策的破冰,让刘慧有了“名利双收”的机会。现在,她的公司已拥有多家生物科技公司客户,科技成果落地转化步入正轨。

坚持关心关爱人才,在全社会大兴识才爱才敬才用才之风,创造人尽其才的环境——

凝聚起共筑中国梦的磅礴力量

人既尽其才,则百事俱举。人才队伍的成长和人才活力的激发,离不开良好的人才发展环境。

小细节折射大情怀。

“我虽然年纪大了,但还想再给国家干点事,可现在没助手没设备,我真的不愿就这么无所事事地老去。”几年前,因为科研条件问题,屠呦呦给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打来电话。

她没有想到,当天下午,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有关负责人就向她当面了解困难,帮助解决亲人团聚、户籍迁移等问题,并与她建立了长期联系。“从你们身上我感受到了党对知识分子的关怀。”这位获得诺贝尔奖的老人由衷地说。

关心关爱专家人才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近年来,我国人才工作注重发挥党的政治优势,进一步加强专家人才团结、引导、服务工作,最大限度把广大人才团结凝聚到党和国家事业中来。

密切思想联系——

有关部门深入实施高层次人才国情研修规划,帮助专家了解国情,增强报效祖国、奉献人民的责任感使命感。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先后召开20多场座谈会,当面听取430余位院士专家意见,积极为他们做好服务。

增进感情交流——

每年8月,一份如约而至的关怀都会吹进专家人才心田——党中央邀请优秀专家人才代表到北戴河休假。同时,各地各部门不断完善党委联系专家工作制度,精心安排在京院士专家集中体检,做好看望专家工作,帮助专家解决实际困难。

营造暖心环境——

各地各部门把专家人才当亲人,为人才提供工作条件、营造工作环境、打造交流平台,助力人才成就梦想。积极加强宣传,让各类人才受到尊敬、体现价值,形成人人渴望成才、努力成才的社会风尚。

一个热心发现人才、诚心使用人才的国家,是充满希望、富有活力的国家;一个精心爱惜人才、用心聚集人才的政党,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政党。

回顾既往,豪情满怀。展望未来,信心百倍。

“十三五”的大幕徐徐拉开,人才事业新的征程已经开启,又一个充满希望的人才春天正向我们走来。日益壮大的人才大军,必将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顺利实现!

2016年,“十二五”规划胜利收官,迎来“十三五”规划开局之年。

回顾辉煌过往,更好开创未来。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牢牢把握经济发展主动权,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妥善应对重大风险挑战,保持经济运行总体平稳,实现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取得了世所瞩目的成就,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

这是勇于实践的必然结果,这是善于创新的生动诠释。

深谋远虑,大思路绘就新篇章

刚刚过去的2015年12月,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49.7%,高于上月0.1个百分点。

这是1月1日,国家统计局在新一年发布的第一个统计数据。“PMI虽然仍在临界点以下,但供给侧和需求侧双双回暖,消费需求持续释放,产业结构升级不断推进,企业采购意愿有所增强。”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高级统计师赵庆河说。

去年我国主要发展目标任务的完成,标志着“十二五”规划圆满收官,我国已站在更高的发展水平上。

抓住关键时机,中国经济方能砥砺前行。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际经济环境复杂多变,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各类风险挑战明显增多,中国经济这艘大船能否保持正确方向事关全局。党中央深刻洞察国内外大势,准确把握经济发展内在规律,引领经济航船行稳致远。

保持战略定力和战略眼光,中国经济实现中高速——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处于“三期叠加”和深层次矛盾凸显阶段,面临结构调整压力、资源环境约束压力、支撑增长的需求乏力等因素,潜在增长速度下降。

面对“速度情结”和“换挡焦虑”,党中央始终以战略的平常心,在保持经济平稳运行的情况下,坚持不懈地推动经济发展提质增效升级,先后创新实施区间调控、定向调控和相机调控,努力做到调速不减势,量增质更优。

“保持战略定力主要表现为追求远大目标矢志不渝,应对复杂局势泰然自若,运筹利益全局胸有成竹,化解风险挑战胜券在握。这是一个国家、政党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志。”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主任张占斌说。

“十二五”前4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不仅高于同期世界2.5%左右的年均增速,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也名列前茅,对世界经济复苏作出重要贡献。

美国《时代》周刊评论说:“中国经济增速在放慢,但是增长水平仍然让所有发达国家艳羡。”

明确发展大逻辑,中国经济迈向中高端——

201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

201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又提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是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必然要求。

从经济新常态到供给侧改革,再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党中央坚持用新理念破解发展难题,开创发展新局面。

“十二五”期间,我国第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超过第二产业,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明显上升,信息消费、电子商务、物流快递等蓬勃发展。

“十二五”期间,我国以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为基础,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建设,为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培育了广阔的区域发展新空间。

“我国发展依然有着无限的空间,随着改革的推进和一系列政策的落实,新的动力正在形成。”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李伟说。

转型升级,大目标引领新发展

2015年的最后一个月,先后有8家中央企业被批准实施4起重组,国资委直接监管中央企业减至106家。

“作为央企提质增效工作的重要一环,国资委将推动中央企业集团层面和行业板块的兼并重组,优化整合服务业资源,减少重复投资,发挥产业协同效应。”国务院国资委副主任张喜武表示。

新常态下,结构调整、转型升级是大逻辑、大格局、大趋势,是中国无法回避、必须进行的一场变革。

打赢攻坚之役,中国经济方能蓄势而发。

党的十八大以来,从东部率先企稳向好到中西部爬坡过坎,结构调整棋局正在华夏大地上展开;从高技术产业蓬勃发展到服务业走势强劲,结构调整不断激发新动力、打造新引擎;从简政放权到商事制度改革,中国经济土壤正在发生质的变化。

在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宁吉喆看来,经济结构逐步优化升级表现为三个方面的转变:

——从要素结构看,由以前主要依靠劳动力数量和资本存量增长来驱动经济增长,转变为主要依靠科学技术和人力资本增长来驱动经济增长;

——从需求结构看,由以前主要依靠投资需求来拉动经济增长,转变为主要依靠消费需求来拉动经济增长,2015年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66.4%,比上年大幅提高15.4个百分点;

——从供给结构看,由以前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发展来促进经济增长,转变为主要依靠服务业发展来促进经济增长,2015年服务业对增长的贡献率已占据半壁江山。

“在传统增长点逐步褪色的当下,新的增长点正在破茧而出,中国经济未来仍有大好的发展前景。”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李稻葵说。

数据显示,2015年全国新登记企业443.9万户,同比增长21.6%,平均每天新登记企业1.2万户,创历史新高。

在经济承压的情况下,去年全国城镇新增就业1312万人,超额完成全年1000万人的目标任务,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创业带动就业。

当中国经济成功实现转型升级,实现由投资驱动转向消费拉动为主、由工业主导转向服务业主导的重大转变后,中国经济将会步入一个更加稳健、更有质量、更可持续的新的发展阶段,将会更好地发挥世界经济增长引擎的作用。


开放融合,大格局赢得新空间

新年伊始,57国共同筹建、历经800余天筹备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正式开业,全球迎来首个由中国倡议设立的多边金融机构。

“成立亚投行,是为了支持亚洲国家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本地区互联互通,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一个持久繁荣的亚洲,将为世界各地有竞争力的企业提供广阔市场,也有利于促进世界经济的持续发展。”亚投行行长金立群说。

赢得战略机遇,中国经济方能放眼世界。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打造横贯东中西、联结南北方的对外经济走廊,努力培育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把“一带一路”战略作为开放的总抓手和新引擎,助推我国外向型经济水平稳步提升。

——“十二五”期间,我国货物出口年均增长6.5%,占全球份额从2010年的10.4%提升到2015年的约13.2%,明显快于全球主要经济体;

——“十二五”期间,我国累计实际使用外资预计达到6200亿美元,比“十一五”期间增长30%以上,第三产业实际利用外资占比提高到60%以上;

——截至2015年底,我国与“一带一路”相关国家贸易额约占进出口总额的1/4,投资建设了50多个境外经贸合作区,承包工程项目突破3000个。

商务部部长高虎城说:“我国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经贸大国,正在稳步迈向经贸强国。”

2015年12月23日,匈牙利至塞尔维亚铁路塞尔维亚段正式启动,这一铁路项目由中国铁路总公司牵头组成的中国企业联合体承建,中国铁路走出去取得又一重大成果。就在这一年,中泰铁路、雅万高铁等全部采用中国技术、中国标准、中国装备的境外铁路项目纷纷启动,中国对外开放竞争的新优势正在生成。

近年来,我国装备制造业持续快速发展,产业规模、技术水平和国际竞争力大幅提升,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步伐加快,集群式、抱团式走出去增多,涌现了一批大型投资合作项目。“十二五”前4年,我国制造业对外投资累计达324.9亿美元,占同期对外投资总额的8.3%,海外装备制造企业达到2000余家。

更为重要的是,在亚太经合组织、二十国集团、联合国、金砖国家峰会、中非合作论坛等国际舞台,随着一个个中国方案、中国建议的提出,世界看待中国经济的态度发生质变,中国成为推动全球经济治理的重要力量。

“我国打造对外开放新格局将为世界发展作出更多更大的贡献,也意味着中国的影响力和软实力越来越强,从而推动世界进入共赢时代。”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胡鞍钢说。

(新华社北京1月30日电)

习近平同党外人士共迎新春

代表中共中央,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向统一战线广大成员,致以新春的祝福

俞正声、张高丽出席

新华社北京1月30日电 在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猴年春节即将到来之际,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29日下午在人民大会堂同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负责人和无党派人士代表欢聚一堂,共迎佳节。习近平代表中共中央,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向统一战线广大成员,致以诚挚的问候和新春的祝福。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张高丽出席。

民革中央主席万鄂湘、民盟中央主席张宝文、民建中央主席陈昌智、民进中央主席严隽琪、农工党中央主席陈竺、致公党中央主席万钢、九三学社中央主席韩启德、台盟中央主席林文漪、全国工商联主席王钦敏和无党派人士代表林毅夫等应邀出席。应邀出席的还有全国政协副主席董建华、何厚铧,已退出领导岗位的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原主席、第一副主席和常务副主席。

韩启德代表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致辞。他表示,过去一年,我们国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全国各族人民对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中共中央充满信心,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充满信心,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充满信心。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三五”规划建议,为今后5年乃至更长时期的发展描绘了新蓝图。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倍感振奋、倍受鼓舞。他还就加强协商民主宣传等问题提出了意见建议。

在听取了韩启德致辞后,习近平发表了重要讲话。他强调,2015年,中共中央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主动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成功应对重大风险挑战,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国际影响力都迈上了新台阶。2015年,也是统一战线和多党合作成果丰硕的一年。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围绕“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发展战略实施提出意见和建议140份,积极参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习近平代表中共中央对大家表示衷心的感谢。

习近平强调,2016年,“十三五”时期正式开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大幕正式拉开。今后5年,各项工作都要紧紧围绕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来部署、来落实、来推进。我国发展航船要抵达全面小康社会的彼岸,既需要中国共产党为这艘巨轮掌好舵,也需要中国共产党和广大统一战线成员一起划好桨。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准确把握和抓好我国发展战略重点扎实把“十三五”发展蓝图变为现实

新华社北京1月30日电中共中央政治局1月29日下午就“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重点进行第三十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强调,发展战略重点,是“十三五”时期我国发展的“衣领子”、“牛鼻子”。抓准、抓住、抓好战略重点,是保证“十三五”发展开好头、起好步的关键,是保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获得全胜的关键。要准确把握“十三五”时期我国发展的战略重点,做到胸中有数、落实有策、行动有策,以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攻坚克难的拼搏意志、只争朝夕的紧迫劲头,通过抓好发展战略重点带动发展全局,把“十三五”发展宏伟蓝图一步一步变为现实。

这次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由中央政治局同志自学并交流工作体会,刘延东、李源潮、汪洋、张春贤、韩正就这个问题作了重点发言。

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发表了讲话。他指出,抓住重点带动面上工作,推动事物发展不断从不平衡到平衡,是唯物辩证法的要求,也是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历史进程中一贯倡导和坚持的。要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新发展理念、五大支柱性政策、补短板防风险来把握发展战略重点。

习近平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我国发展虽然取得了巨大成效,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这就决定了我们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聚精会神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同时,要协调推进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其他各方面建设,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全面进步,为经济发展提供更好制度保障和环境条件。

习近平指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既有战略目标,也有战略举措,每一个“全面”都具有重大战略意义,是我们党在新形势下治国理政的总方略,是事关党和国家长远发展的总战略。推进“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一定要紧紧扭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个战略目标不动摇,紧紧扭住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三个战略举措不放松,努力做到“四个全面”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习近平强调,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集中体现了“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的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是管全局、管根本、管长远的导向。要抓住能够带动五大发展理念贯彻落实的重点工作,统筹推动五大发展理念贯彻落实。对每个发展理念,也要抓住重点,以抓重点推动每个理念在实践中取得突破。这就要求我们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既总体分析面上的情况,又深入解剖麻雀,提出可行的政策举措和工作方案。新发展理念就是指挥棒、红绿灯。全党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新发展理念上来,努力提高统筹贯彻新发展理念的能力和水平,对不适应、不适合甚至违背新发展理念的认识要立即调整,对不适应、不适合甚至违背新发展理念的行为要坚决纠正,对不适应、不适合甚至违背新发展理念的做法要彻底摒弃。

习近平指出,宏观政策要稳、产业政策要准、微观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实、社会政策要托底的政策组合,是当前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五大支柱性政策。贯彻落实这五大政策,都要注意突出重点。推进结构性改革特别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十三五”的一个发展战略重点。要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点是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实现整体跃升。

习近平强调,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短板特别是主要短板,是影响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主要因素,必须尽快把这些短板补齐。脱贫开发工作是我们的一个突出短板,要举全国之力抓好,确保到2020年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各方面都要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明确自己工作方面的短板是什么,以扎实的思路、举措尽快把短板补齐,避免各种各样的短板牵扯我们的工作、影响既定目标的实现。要增强忧患意识、未雨绸缪、抓紧工作,确保我国发展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增强责任感和自觉性,提高风险监测防控能力,做到守土有责、主动负责、敢于担当,积极主动防范风险、发现风险、消除风险。

习近平治国理政秘笈 2016-01-30 10:41

【学习小组按】

一周时间,读懂三年。

这是一次,不虚此行的思想之旅。

读懂这三年,需读懂一党;读懂一党,需读懂一人;读懂一人,需读懂他的治国理政新思想、新理念、新战略、新境界。

他就是习近平

本周一到周五,学习小组(微信号:xuexixiaozu)尝试和组员一起,读懂习近平这三年,乃至中国的这三年。此前,从周一到周四,我们分别推送了周新民谈“习近平治国理政秘笈”中的 四大贡献、四大支柱、四大特征、四大核心能力

今天,学习小组(微信号xuexixiaozu)集合而成全文版,含4部分:四大贡献、四大支柱、四大特征 、四大核心能力。因单篇微信字数限定2万字,本文有删节。完整的内容,大家往前翻看。本次推荐,到此完成。祝大家周末愉快。

今天,习总主持政治局会议。会议强调,只有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才能使我们党更加团结统一、坚强有力,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大家请留意4个意识。尤其要向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看齐。

【独家】习近平治国理政秘笈(全文版)

(1)这三年,习近平治国理政的四大贡献

周新民

习近平总书记履新三年。这三年产生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不仅功在当代,而且利在千秋。可以预见,这三年已经践行、正在践行的思想路线和政策方略,必将对未来中国产生持续而深远的影响。

有理由相信,这三年不断积累的宝贵经验和升华形成的思想成果、理论成果,必将为在全新起点上开创更高的治国理政境界发挥不可估量的作用,必将有力指导、引领和推动治国理政的伟大实践不断向纵深推进。

根据这三年治国理政呈现的特点和取得的巨大成就,可以把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贡献归结为四个方面。就是:

(1)全面重塑了党在人民群众心中的良好形象;

(2)形成了“中国梦”引领下的治国理政思想体系;

(3)构建了执政党治理、国家治理、全球治理“三合一”的治理格局;

(4)巩固了符合中国政治体制特点的高效领导模式。

贡献一:

全面重塑党在人民群众心中的良好形象

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是中国共产党。历史经验表明,党在人民群众心中的形象越好,事业就越兴旺,前景就越光明。但必须正视,脱离群众的危险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尖锐地摆到了党和国家的面前。事实上, 一个时期以来,党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形象较过去相比,不是变高了,而是变低了、变小了、变差了,主要是一些贪官污吏损害了党的形象,败坏了党的名声,伤害了人民群众对党的感情

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以清醒的认知,看到了人民群众对党的向心力在变弱的杀伤力和危害性。在凝聚党心的同时,迈开了凝聚民心的新步伐, 以自信的态度、果敢的勇气、坚定的意志、正义的情怀,坚定不移执行“八项规定”,反对“四风”,深层发力破除潜规则,重拳出击打击腐败,积极构建清正廉明的政治生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重塑党在人民群众心中的形象,取得了超出预期的成效,党在短时间内重塑形象,赢取人民群众的信任,为开创治国理政新局面夯实了坚实的人心根基。

1

政治局带头执行“八项规定” ,让人民群众领略了党的鲜明姿态。

重塑党的形象,坚持从党中央做起,响亮喊出了“向中央看齐”的口号。无论“八项规定”,还是“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党中央高层以上率下反四风、转作风、树新风,让人民群众眼前为之一亮,心头为之一热,看到了党中央与人民群众一条心的自觉姿态。 习总书记到地方调研,吃自助餐,一顿饭限定6个菜。

  2

“零容忍”反腐败,让人民群众看到了党解决自身问题的坚强决心。

首先是动作快,十八大后不到两个月,“首虎”落马;其次是力度大,上不封顶,下不设限,没有禁区;再次是公信力强,党纪国法面前人人平等,没有人能持丹书铁券,成为“铁帽子王”。重拳反腐深得党心民心,国人为之称道、官场为之肃然。

  3

聚焦“获得感”,让人民群众在得实惠中感到了党的伟大

“我们党和政府做一切工作出发点、落脚点都是让人民过上好日子。”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把改革方案的含金量充分展示出来,让人民群众有更多 获得感”“让几千万农村贫困人口生活好起来,是我心中的牵挂。”

人心是最大的政治,得民心者得天下。民心历来是不断开创党和国家伟大事业的根基工程。因此,党群关系得到迅速理顺,党的民望得到日益攀升,全党上下凝聚力得到普遍增强,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党和国家未来发展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首要贡献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贡献二:

基本形成了“中国梦”引领下治国理政的思想体系

十八大召开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实现“两个一百年”的目标,凝炼提出了“中国梦”的伟大目标。这三年,在“中国梦”的引领下,我们国家在治党治国治军、内政外交国防的全领域、全方位形成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这些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简单概括,就是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这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最新成果,也是鲜活的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

  1

形成了以治理为内核的治国理政思想框架体系。

十八大以来,围绕“治理”,我们党不断创新治党、治国、治军理念和思路,已经基本形成了完整系统的治国理政思想框架体系。这个框架就是:

一个梦想——“中国梦”召唤,两大目标——“两个一百年”引领,三大主线——治党、治国、治军统筹,“四个全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战略布局,“五位一体”——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建设协调发展。

  2

强化了党领导一切根本原则下治国理政系统思路。

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和最本质的特征。当今时代,我国发展的广度和深度前所未有,各种利益关系的复杂程度也前所未有,必须有一个坚强的核心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习近平总书记把坚持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作为加强党的领导的关键,形成了党领导一切根本原则下的治国理政系统思路。

首先,强化了新形势下党的领导核心地位。习近平总书记理直气壮指出“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必须突出党的核心领导地位,发挥好领导核心作用。在这个思想指引下,确立了新形势下要由党站在全局高度把握发展方向、制定发展战略、统筹各方力量、协调各方利益、理顺重大关系,形成全国一盘棋的这一重要领导原则。

其次,创新了党的领导方式和工作方法。更加注重将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变为国家意志,更加强调党委综合运用思想、政治、组织、经济、法律手段实施党的领导。

再次,切实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确保党的战斗力。

党领导一切根本原则下的治国理政系统思路,既继承了党的光荣传统,发挥了党的传统优势,又符合党情、国情实际,并最终将用实践证明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党的领导是中国最大的优势。 有了党的领导才能处变不惊、化险为夷;有了党的领导,才能攻坚克难、创造奇迹;有了党的领导,才能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

  3

形成了加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建设和党的建设等配套方略。

在治国理政思想框架体系引领下,在治国理政系统思路统领下,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党建等各个领域进入了全面创新、全面治理、全面推进的新阶段,各个领域都形成了系统而有针对性的具体方略,有效支撑和丰富了治国理政思想的框架体系和整体思路,成为治国理政思想的重要内涵。

核心思想主要有:

经济建设坚持走转型发展的道路;政治建设 紧紧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文化建设积极倡导优秀传统文化,传播正能量; 社会建设着力解决民生问题,构建公平正义的社会生态;生态建设 实施绿色战略,经济发展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党的建设回归本源,严明政治纪律、组织纪律、廉洁纪律、群众纪律、工作纪律和生活纪律。 另外,在军队建设上,强化政治建军这个灵魂,加强党对军队绝对领导,全面聚焦能打仗、打胜仗本质

整体看,以上三个层次,有总有分、有骨有肉、有纲有目,相互支持,具有严密的逻辑支撑、理论支撑和实践支撑。因此,完全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体系已经形成。作为思想结晶和实践成果,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党和国家未来发展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理论创新贡献。

贡献三

基本构建了执政党治理、国家治理、全球治理“三合一”的治理格局

一党长期执政条件下国家治理的难度、进入需避免中等收入“陷阱”发展阶段国家治理的难度、世界一体化开放背景下国家治理的难度、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家治理的难度,决定了必须创新治理理念、完善治理体制, 构建符合执政党建设规律、国家发展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新型治理模式,形成开放、包容、高效、科学的治理格局,真正走出一条科学治理社会主义的新路。

十八大以来,围绕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党中央以加强执政党治理为牵引,以深化国家治理为中枢,以参与全球治理为载体,保证了党和国家的治理更好地融入全球治理平台,不仅大大增强了治理的整体性,而且大大提升了国家治理水平层次,放大了国家治理效能。

  1

以执政党治理为牵引,着力解决党的执政能力问题。

对照党的核心地位和肩负的神圣使命,针对执政党建设上存在的突出矛盾和薄弱环节,党中央集中发力,猛药去疴,根治病灶,用从严治党的显著成果,高扬了党的旗帜,重塑了党的威望,凝聚了亿万人心。同时,大力提高党解决自身问题能力,通过保持党的纯洁性、先进性,全面增强党执政的合法性。

  2

以国家治理为中枢,着力加强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

党中央把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上升到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地位。

一方面,通过大力完善制度和创新机制,处理好政府、市场、社会的关系。在经济治理体系中,坚定按照政府调控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逻辑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发挥市场在配置经济资源中的决定性作用; 在政治治理体系中,严格按照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逻辑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发挥法治在配置政治资源中的决定性作用; 在社会治理体系中,坚持按照党和政府领导、培育、规范社会组织,社会组织配置社会资源的逻辑深化社会体制改革,发挥社会组织在配置社会资源中的决定性作用。

另一方面,针对国家治理能力水平与治理体系不相适应的矛盾,大力加强执政骨干队伍能力建设,通过提高执行效率弥补制度本身缺陷,致力形成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相辅相成的良性循环。

3

以参与全球治理为载体,着力在融入世界中发展自己、强大自己。

经济全球化的加速演进,把世界各国利益和命运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利益共同体,很多问题不再局限于一国内部,很多挑战也不再是一国之力所能应对,在巨大风险和挑战面前,任何一个国家都不能独善其身,各国通力合作是大势所趋。 这就决定了中国不能关起门来搞治理,必须融入世界,积极构建开放合作的治理格局,努力使执政党治理、国家治理在更大的平台、更高的格局、更多回旋余地中高层次运行。

十八大以来,我国积极主动参与全球治理,在为党和国家治理创造良好外部环境的同时,赢得了外交主动,树立了新型大国形象,展示了中国力量,为促进世界经济增长和完善全球治理贡献了中国智慧,取得了辉煌成就,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

主要有四个标志:

一是形成了独到的全球治理观。坚定不移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全面践行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的理念,倡导共建命运共同体,积极推动国际经济治理体系改革和创新。

二是突出了全球治理载体建设。以“一带一路”“亚投行”为抓手,建立了更广泛的国际合作框架;召开中国-拉共体论坛,改善全球治理格局。通过以上载体建设有效掌握全球治理中的主动权。

三是提高了国际影响力。通过巩固G20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核心地位,引领G20向长效治理机制转型;通过人民币加入SDR,催化国际货币体系改革,不断增强中国的国际影响力。

四是构建新型国家关系。建设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协调解决全球治理难题;推进中非务实合作,打造中非“命运共同体”;持续深化南南合作,实现了历史性新跨越,等等。

在全球治理议程上,中国正从规则接受者向制定者转变,从被动参与者向主动塑造者转变,从外围协商者向核心决策者转变。

执政党治理、国家治理、全球治理“三合一”的治理格局,打破了国家治理的传统模式,拓展了国家治理的外延和纵深,开创了新时期社会主义国家治理的新境界。无疑,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党和国家未来发展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体制创新贡献。

贡献四:

巩固了符合中国政治体制特点的高效领导模式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唯一的执政党,是领导事业发展的核心力量,但必须正视的是,长期以来,我们党如何高效发挥核心领导作用,一直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充分发挥政治体制的独特优势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体制优势,构建了 确保党领导一切最高原则落地、有利于集中力量办大事的领导机制和运行模式。最具代表性的是,习近平总书记亲任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等多个小组组长, 通过加强顶层领导、协调八方力量、统筹优势资源、高层带动中层、中层带动基层,有效解决了一系列深层问题、复杂问题、棘手问题,形成了工作合力,提升了多方利益博弈格局下的治国理政效率

  1

推动了责任落地

切实把责任压到一把手肩上,形成了一把手抓一把手,一把手抓矛盾交织问题的高效机制,所谓“老大难老大难,老大挂帅又出征什么都不难”

2

提高了执政效率

主要领导亲自抓,减少了扯皮摩擦、弱化了相互博弈,高效调动了优质资源,整合了优势力量,减少了协调成本,最大限度提高了效率、效能和效果。

3

放大了领导效应

这种领导模式,为解决中国问题提供了一种高效、可复制的范本,这种模式自身的扩张性、辐射性、渗透性、带动力,随着模式的完善深化,必将在上行下效中释放出巨大能量,成为解决中国问题的利器。

应该看到,这种模式和机制的建立,很大程度源自主要领导人的担当精神,依赖于主要领导人的创新气质。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党和国家未来发展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机制创新贡献。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习近平治国理政秘笈

(2)这三年,习近平治国理政的 四大支柱

周新民

综观习近平总书记的治国理政思想体系,视野开阔、高屋建瓴、深接地气、富有创见、环环相扣、亮点纷呈, 充分展现了治国理政高瞻远瞩的大思路、运筹帷幄的大智慧、锐意进取的大气魄、胸怀天下的大抱负、心系苍生的大情怀

综合分析研究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实践,之所以成效卓然、令人振奋,受到党内外、国内外高度关注, 很重要的一条就是紧紧抓住了治国理政的关键问题、本质问题,从一开始就有力地筑起了治国理政大厦的四根擎天大柱,坚定不移从四大支柱的内在逻辑关系上整体系统发力,从而取得了超出预想的效果

支柱一:战略定力

抓住战略定力这一支柱,确保大局不偏方向。

我国在高速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背景下,要确保党和国家在新的历史阶段继续向前发展,必须在保证方向不偏离、大局不失控的前提下,解决好老问题,处理好新问题,应对好难以预料的问题发生。

面对种种认识问题以及错误思潮和倾向,习近平总书记用鲜明的态度、果敢的决心、坚定的主张及时回答了在新时期、新阶段、新征程上中国将往何处走、怎么走等重大方向性问题,为执政开局解开了认知困扰、清除了思想障碍、廓清了治国管党思路、拓展了前进发展格局、奠定了再创辉煌基础,更为打赢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赢得了先机、创造了条件

1

聚焦“三个自信”,

坚定方向,防止在根本性问题上犯颠覆性错误。

习近平总书记把中国走什么样道路的问题作为关系党和国家生死存亡、事业兴衰成败的根本性问题,紧抓不放,旗帜鲜明。

首先,在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等方向性问题上展示出强大的政治定力。他郑重提出全党在任何时候都必须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其次,在坚持党的坚强领导上展示出强大的政治定力。在思想和机制上确保“切实加强党的领导”原则落地,确保始终在党的领导下实现“中国梦”,确保在党的领导下全方位深化改革,确保在党的领导下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再次,在意识形态领域斗争中展示了强大政治定力。鲜明确立了治国理政的根本方向,即无论如何深化改革、无论怎样强化创新,都不能偏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2

突出从严治吏保障方向,

切实建设一支高素质干部队伍,打牢治国理政的组织基础。

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必先治吏。政治路线确定以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十八大后,习近平总书记阐述了一系列科学治吏、从严治吏的新思想,进一步确立了新时期党的干部队伍建设的目标方向和整体思路。集中体现在坚持遵循吏治建设规律,紧密结合党情国情,把干部制度创新、组织部门建设、干部成长发展三位一体统筹谋划、整体推进上。

在明确用人更加注重品德、担当、作风导向的同时,提出了“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 ”的新时期好干部五条标准;“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的“四有”要求,干部选拔坚持 不唯票、不唯分、不唯GDP、不唯年龄等“四不唯”原则,不仅为树立正确的用人导向,切实把党和人民满意的好干部选出来、用起来提供了思想支持和理念引领,而且为解决干部队伍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开出了一剂良药,起到了正本清源的作用。

3

抓住政治建军支撑方向,

切实加强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确保人民军队永远 跟党一条心

习近平总书记突出强调人民军队必须姓“党”,必须加强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确保人民军队永远忠于党、永远听党指挥、永远跟党一条心。同时,还高度重视军事建设,严格要求人民军队必须紧紧扭住善谋打仗、能打胜仗这个强军之要,按照打仗的标准推进军事斗争准备,推动部队一切工作向打仗聚焦、向打仗用劲。

4

描绘中国梦想引领方向,

最大限度凝聚思想、凝聚共识、凝聚力量。

改革开放后,随着国门的打开,在市场经济得到空前发展、生产力得到空前解放、物质生活得到极大丰富的同时,一些腐朽消极的思想开始滋生,理想空心化、行为庸俗化、奋斗功利化等以自我为中心的利己主义价值观在中华大地有所抬头。 习近平总书记深谋远虑、清醒睿智、不失时机地提出了“中国梦”的奋斗目标,不仅有机地把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命运、个人的命运紧紧连接在了一起,而且使“中国梦”在更高的层次、更广的领域、更大的平台,成为凝聚人心、寻求共识的最大公约数。

支柱二:科学治理

抓住科学治理这一支柱,推动国家高效发展。

治理的科学性决定了国家治理水平的层次和效能。习近平总书记以政治家和战略家的远见卓识,第一次把治理好社会主义国家这个宏大命题摆到了全党面前,立志走出一条与资本主义发展道路迥异、具有中国特色的治理之路,全面驱动中国现代化发展进程。

1

系统规划国家治理体系顶层设计

党的十八大首先描绘了一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顶层设计蓝图,提出了“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在清晰勾画了党和国家未来发展的方向标、路线图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同时,围绕加强改革的顶层设计,习近平总书记亲自领导、亲自主持制定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问题的重大决定》和《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把长远和眼前、治本和治标、战略和战术有机结合在一起。

2

着力提升国家治理现代化能力水平。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认识到,国家治理体系的完善程度及治理能力的强弱,是决定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竞争力的关键。首次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中国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之一),把执政骨干队伍的能力建设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通过大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确保国家治理能力有根基、有灵魂、有底蕴。

3

多措并举推动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实践。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社会各个方面协同并进,习近平在治国理政中非常注重社会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首先,强调依法治国。将“依法治国,依法执政”当作治国理政的基本方略之一,弘扬法治精神、发展法治理论、运用法治思维、创新法治方式。 其次,重视社会管理。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人口户籍制度改革,改善劳动力供给;加速推进高校招生制度改革,促进优质教学资源向农村和落后贫困地区倾斜;积极改善土地供给,着力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推进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

支柱三:变革创新

抓住变革创新这一支柱,激活发展内生动力。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带领全党解放思想,向不合时宜的旧思维、旧思想、旧理念宣战,果断地将创新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把全社会的智慧和力量引导和凝聚到创新发展上来。

1

特别注重通过理念变革夯实 创新基础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经济领域引发了观念变革,科学理性地指出,经济发展不仅仅是追求GDP数字的提高,更是要追求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发展绝不能以牺牲人的生命为代价;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等理念。

与此同时,习近平在树立新型政绩观上快速发力,倡导“功成不必在我 ”的执政新境界,推动建立完善符合科学发展要求的干部考评机制。十八届五中全会,确立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并被习近平在2016年新年首次调研中明确为“指挥棒”。

2

致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改革突破。

在推进新一轮改革中,习近平总书记特别注重发挥经济领域改革的引领作用。他深刻指出,经济体制改革对其他方面的改革具有重要影响和传导作用,重大经济体制改革的进度决定着其他领域体制改革的进度,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在这一思想理念指引下,中国首先选择立足从国资国企、财税体制、行政管理体制和涉外经济体制四大关键领域入手,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在突出经济领域改革引领中,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通过发挥经济等重点领域改革的先导和牵引作用,为全面深化改革创造条件、提供动力,并促进其他领域改革的协同深化。

3

坚持始终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事业。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这是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必然要求。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总结了改革开放积累的宝贵经验,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群众首创精神,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习近平总书记还告诫党员领导干部,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很重要一条就是要坚持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和建议。正是这种对群众主体地位的充分尊重,确保了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采取的一系列改革举措得到了人民群众的广泛支持和拥护。

4

及时把创新驱动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

习近平总书记针对国家发展新阶段的特点和使命,及时把创新驱动战略上升到“决定中华民族前途命运”的高度,把“大力实施创新驱动”纳入了国家发展战略,进一步全面系统地阐述了推进科技创新的目标、思路和重点,提出了五个“着力”要求。他还尤其重视 学习与软科学研究这两个根基工程和国家智库建设。

支柱四:人心工程

抓住人心工程这一支柱,凝聚民族复兴力量。

国家、民族的复兴不仅要靠科学文明的制度、心系人民的政党、卓越一流的治理,还要靠公平正义的秩序。

1

实施民生工程凝聚亿万人心。

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关系国运。习近平总书记坚持把“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民有所求,我有所为”作为执政理念,坚持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作为执政目标,坚持把民生工程上升到凝聚亿万人心的高度全面推进。在百姓住房上,以政府为主提供基本保障、以市场为主满足多层次需求的住房供应新体系加速构建;在百姓就业上,把经济发展蛋糕做大、把就业蛋糕做大的“双大”思路得到了有效落地;在百姓养老上,坚持推动养老事业多元化、多样化发展理念。

2

和平发展合作共赢展现博大情怀。

强调中国始终不渝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坚持把合作共赢作为处理国际事务的基本政策取向,不仅致力于中国自身的发展,也强调对世界的责任和贡献;不仅造福中国人民,而且造福世界人民。主持中央工作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面对复杂的国际大环境,积极完善发展外交战略:避免对抗、寻求合作、积极构建世界命运共同体。既强调要将大国、周边、发展中国家及多边合作等各领域工作密切结合,通盘谋划、统筹协调,又强调要和衷共济、共同发展,建立更加平等均衡的新型伙伴关系,增进人类共同利益,共同建设一个更加美好的地球家园。

3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激发正向能量。

把核心价值观作为一种“国家哲学”,作为国家“软实力”的灵魂。积极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通过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实践养成、制度保障,使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如同空气一样无所不在,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在核心价值观塑造上,重视文艺作品的力量和文化领域的引领作用,将家庭建设视为重要载体。随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社会民众正确处理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关系的能力正在不断提高,以公心处理相互关系、以公平处理各种矛盾、以公正处理各类问题的社会环境正在逐步形成。

4

以正面舆论不断巩固壮大主流思想。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牢牢控制思想舆论阵地,让主流思想占主导、让杂音噪音没市场,主动营造团结向上的思想舆论环境。 同时,高度重视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时刻把控重大舆论导向,推动制定意识形态重大战略和政策,正确处置信息安全重大突发事件,使国家意识形态的掌控权始终在党和人民手中。

如果把习近平总书记的治国理政之道比作一座大厦,以上四大支柱是保证大厦稳固的根本。战略定力是解决国家发展的方向问题,科学治理是解决国家发展的中枢问题,变革创新是解决国家发展的活力问题,人心工程是解决国家发展的根基问题。由此可见,习近平总书记的治国理政之道具有科学的理论根基、严密的逻辑支撑、深厚的实践基础和不竭的生命源泉。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习近平治国理政秘笈(3)

这三年,习近平治国理政的四大特征

周新民

为何要谈这三年?

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履职已满三年。三年时光虽然短暂,但相对于五年任期而言,已走过大半。

总结这三年,意义何在?

作为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实践一个重要的时序节点,很有必要对过去三年进行全面回顾和总结,这对加深对治国理政新阶段的认识,加深对领导人治国理政 智慧的理解,更好地提振精神状态、凝聚奋进力量,更好地激发全国人民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 追求和探索,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三年间,成果丰硕

这三年,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思想与实践,从大的方面涵盖了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方面,贯穿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法治、外交等各个领域。

无疑,这三年,是我们党治国理政新思想集中涌现的三年,是让全党、全国人民耳目一新、满怀期待的三年,也是治国理政水平提升、成果丰硕的三年。

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直面时代要求、直指事物本质、直击问题要害,必将成为有效解决中国现实问题、党和国家未来发展问题及社会主义前途命运问题的“金钥匙”。

习近平治国理政格局已基本形成

应该说,经过三年的实践,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格局已基本形成。具体而言,就是当代和未来的中国,要在“中国梦”宏伟愿景的引领下,按照“两个一百年”阶段性目标,通过治党、治国、治军统筹推进,实施“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五位一体”整体方略,不断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综观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和实践,有四个特点最为突出。

一是遵循客观规律

所谓遵循客观规律,就是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始终坚持了尊重规律、发现规律、揭示规律、按规律办事的重要原则。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不能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直接道出了治国理政必须遵循规律、不能违背规律的真谛。

在这三年治国理政实践中,习近平总书记带领新一届党中央,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不断进行大胆探索实践。

1遵循共产党执政规律(四个坚持)

遵循共产党执政规律,主要体现在“四个坚持”上:

一是坚持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的领导覆盖一切

二是坚持推进任何改革发展事业必须以加强党的领导为前提

三是坚持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提升人民群众对党执政的信任度和支持度,不断增强党执政的合法性

四是坚持加强党的自身建设,保持执政党的先进性、纯洁性,不断增强自身的凝聚力、战斗力、号召力。

2遵循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四个坚信)

遵循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主要体现在“四个坚信”上:

一是坚信社会主义制度比资本主义制度更优越,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同样能发展中国,更能壮大中国、成就中国。

二是坚信任何时候都要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这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实践的明证。

三是坚信党有能力最大限度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必须坚持开放、包容、吸收、借鉴一切文明成果,扬长避短,完善自己、强大自己。

四是坚信中国道路本质是社会主义,中国特色必须服从、服务于社会主义本质,理念可以创新,但本质不能改变。同时,绝不能只走老路,而要勇闯新路,坚决不走邪路。

3遵循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四个坚持)

遵循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主要体现在“四个坚持”上:

一是坚持把本国、本民族发展这条“河流”融入全球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既遵循人类社会发展大规律,又大胆探索,向世界提供富有创造力的“中国智慧”“中国经验”“中国方案”,使中国发展和世界发展紧密相连相融。

二是坚持把发展生产力和理顺生产关系同步协调,通过深化改革解放生产力,通过体制创新优化生产关系,最大限度化解二者之间不相适应的矛盾。

三是坚持以创新理念为发展“指挥棒”,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理念,实施创新发展、开放发展、和谐发展、竞合发展、共赢发展,解决人类社会发展持续驱动力问题。

四是坚持以人为本推动包容性发展。强调包括弱势群体在内的所有人民群众的实际需求,让国家经济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让人民共同承担发展责任、拥有发展机会、分享发展红利,形成最大公约数,增强发展的持续性和内生动力,从而形成良好的政治生态。同时,处处体现以人为本思想,时时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二是紧贴中国实际

所谓紧贴中国实际,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方针和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

一方面,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作为一切发展的归宿;把以人为本、一切为了人民福祉,作为发展 不可动摇的目标

把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根本目的。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理念,坚持遵循经济规律科学发展,遵循自然规律可持续发展,遵循社会规律包容性发展,积极开创当代中国政治经济新气象。

另一方面,紧密结合世情、党情、国情,想问题、作决策,搞改革、谋发展

办中国的任何事情,一刻都没有脱离中国5000年的传统文化、13多亿人口和8700万党员的巨量、经济总量世界第二位但同时亿万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矛盾、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状等实情和本质。始终坚持注重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形式和内容的有机统一,既把握长期形成的历史传承,又把握走过的发展道路、积累的政治经验、形成的政治原则,还把握现实要求、现实问题和长远问题。

三是着力顶层设计

所谓着力顶层设计,就是站在顶层的高度,进行整体谋划、系统设计

针对发展进入转型期、改革进入“深水区”、国际环境错综复杂的新阶段、新形势、新特点,特别是针对长期以来国家在顶层设计上的缺陷和战略规划上的不足,以 前瞻性的思维、强烈的问题导向站在顶层的高度,进行整体谋划、系统设计,切实把治国理政思想、思路、方略理清楚,把前进道路上的问题、矛盾、挑战搞明白,增强各项改革发展举措的关联性、系统性、协同性,形成统分结合、举纲张目、 前后贯通的整体解决方案,进而从根上解决制度政策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甚至前后矛盾、相互博弈的问题,防止政策空转、走冤枉路、花冤枉钱、资源浪费、来回折腾等顽症危害全局发展,探索走出一条立足顶层设计,谋定而后动,最大限度释放宏观政策效能的治国之路。

不难看到,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虽然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进和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社会体制改革、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全面加强从严治党,推行的新理念、出台的新政策、实施的新措施层出不穷、接踵而至、全面开花,但是这些理念、政策、措施之间,并不是各自为战、各行其是,而是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和逻辑关系,充分体现了全局与局部、重点与一般、先与后、缓与急的战略部署内涵,治国理政实践呈现了整体有序、有章有法、张弛有度、前后贯通的新格局。

四是整体协同发力

所谓整体协同发力,就是在强化顶层设计和统筹谋划的基础上,更加注重治国理政的协调性、协同性、协作性,致力形成协调运作、协同发力、协作互促,整体推进、内应外合、上下联动的治理 新格局

突出标志

1坚持民族利益、国家利益、人民利益相一致2坚持当前与长远相结合3坚持改革发展稳定相统一4坚持治党治国治军一盘棋5坚持法治与德治相兼顾6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两手抓7坚持中国发展与世界发展相融合

以上四大特点,相互联系、相互支持,实现了治国理政科学性、针对性、系统性和有效性的高度统一

遵循客观规律,可以确保治国理政始终沿着科学的道路前进发展;

紧贴中国实际,可以确保治国理政永远具有不息的生命力;

着力顶层设计,可以确保治国理政牢牢把握战略主动;

整体协同发力,可以确保治国理政高效有序推进。

这些特点,抓住了治国理政的根本、核心、关键和要害,为形成系统的治国理政思想提供了实践支撑。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习近平治国理政秘笈(4)

习近平治国理政的四大核心能力

周新民

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之道,集中体现了最高领导人的思想思路和智慧才略,而正确的思想思路和不凡的智慧才略背后必定有深层次的因素起决定作用。我们党和国家三年发生的巨大变化,深得党心民心,广受世界赞誉,与习近平总书记具有卓越的领袖核心能力密不可分、高度关联。习近平总书记的核心能力主要体现在 四个方面

1自信笃定的政治意志力

  特质之一:

践行信仰,抱负远大。习近平总书记是一名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者,始终秉承着有信仰、有理想这一共产党人最高贵的品质。家庭的熏陶,自幼就在他心中埋下了共产主义信仰的种子。跨入政界之初,就坚定了坚持当公仆、立志做大事的信念。始终坚信理想信念是国家和民族强大的精神支撑、不懈的奋斗动力,安身立命的根本、永葆本色的根基。“革命理想高于天”是他执著追求信仰的真实写照。上任伊始,即向世人宣示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既不走老路,更不走邪路,及时粉碎了敌对势力的政治图谋,重挫了别有用心者的嚣张气焰,坚定了举国上下走中国道路的信心决心,同时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强大的政治定力。

特质之二:

胸怀全局,擎一引百。有政治定力的政治家必定是有卓越治理能力的战略家。习近平总书记在把握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上,善于抓住问题要害,善于站在高处运筹帷幄,善于透过现象揭示本质,寻求系统解决中国问题之道。突出表现在具有高远的全局观、强烈的问题观和科学的方法论。他始终把解决影响党和国家全局的现实问题、焦点问题、深层问题,作为治国理政的切入点和发力点。“一个伟大梦想”“两个百年目标”“四个全面布局”“五大发展理念”,不仅站得高、想得深、看得准,而且遵循规律、紧贴实情、统筹谋划、协同推进,紧紧抓住了党和国家发展的要害,牵住了改革发展的“牛鼻子”。

特质之三:

以民为本,强国兴邦。“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坚持以民为本和强国兴邦高度统一,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作为基本执政理念。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围绕收入分配、食品安全、医疗保障、教育公平等人民群众最关心的利益问题,瞄准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目标,实施了一揽子民生和民心工程,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效,人民群众在享受改革发展红利、获得感不断增强的同时,党和国家的凝聚力、向心力也得到日益提升。

特质之四:

放眼全球,运筹帷幄。杰出的政治家必定具有世界眼光,必定善于智慧处理国际关系,破解全球治理难题,推动世界和平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引领当代中国融入世界和构建世界新秩序上,充分展示出一个战略家的大气度、大胸襟、大智慧,展现了东方大国领导人的大视野、大运筹、大气势。针对国际紧张局势,理性呼吁世界跳出冷战思维和零和博弈;针对一些国家对“中国梦”的质疑,及时阐明世界各国人民的梦想是互通互联的实质;针对中国威胁论,系统提出“亲诚惠容”等外交理念和打造“世界命运共同体”的外交主张。同时,致力把爱国主义和国际胸怀统一起来,向全世界阐明国家谋求自身发展必须也让别人发展、谋求自身安全必须也让别人安全、谋求自己过得好必须也让别人过得好等共赢思想和理念。

2高瞻远瞩的全局掌控力

  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掌控全局能力直接关联国家的有序高效协调发展。

特质之一:

成竹在胸,擘画有道。习近平总书记的全局掌控力主要有三个特点。一是党情国情世情吃得透。一步一个台阶的成长经历,广泛而丰富的执政经验,使他对党和国家治理的方向、路径、难点、重点洞若观火、了如指掌。二是布局谋篇格局大。十八大后迅速形成了以一个“中国梦”宏伟愿景和“两个一百年”阶段性目标引领,治党、治国、治军三方面协调推进,“四个全面”和“五位一体”整体统筹谋划的宏大格局。三是掌控全局落脚实。坚信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坚持立足中国国情、依靠自身力量解决问题,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决不搞政绩工程,决不求虚假繁荣。

特质之二:

统揽全局,举纲张目。“举纲张目”是中国古代思想家推崇的一种治国策略。习近平总书记继承并发展了这一传统治国思想,深刻把握治国理政规律,始终坚持通过解决影响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核心问题,带动一般性问题、从属性问题和表层性问题的解决和突破,展示了统揽全局、善抓主要矛盾的高超领导艺术。最为典型的是,先后亲任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中央国家安全领导小组(中央外事工作领导小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等7个领导小组组长,并亲自谋划部署、亲自推动督办,解决了一系列深层次、交织性、顽固性问题。这不仅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掌控党和国家大局的深层思考和责任担当,而且为促进国家大政方针落地生根创造了一种全新高效的领导模式,有力推动了党、国家和军队建设的协调发展和全面进步。

特质之三:

德法兼治,依规束范。一个国家要复兴崛起,法治和德治不可偏废。离开法治,复兴没有根基;离开德治,复兴没有灵魂。习近平总书记在治国理政上,立志走出一条德法兼治、依规束范的新路。一是致力提高全体国民思想道德文化素质。倡导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国家软实力,凝聚民族正能量。二是致力加强法律法规刚性约束。坚持依法治国、依规办事,树立底线、红线、高压线意识,打破潜规则,营造新风尚。三是致力打造一支坚定践行“德法兼治”方略的执政骨干队伍。围绕提高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目标,不断完善治理体系,提升执政骨干队伍治理能力,实现治理制度和治理队伍双向互动、良性循环,从制度和组织上保障德法并举、德法合治。

特质之四:

善谋敢断,气宇非凡。善于洞穿事物本质、不失时机决断、快速高效应对,既是习近平总书记给世人留下的强烈印象,也是他治国理政的一个鲜明特征。十八大以后,当人们习惯性地觉得他会等一等、看一看、望一望的时候,党中央却以雷霆万钧之势迅速拉开了反腐大幕。会后不到两个月,四川省委副书记李春城应声落马,鸣响了“打虎”第一枪。军队反腐问题一向极其敏感,任何领导人都会慎之又慎,而习近平总书记从军队高层严重腐败看到了“刀把子”、“枪杆子”问题对党和国家全局的杀伤力,于是横下一条心果断出手,清除军中害群之马。在处理芦山大地震、新疆暴恐袭击等重大突发事件上,习近平总书记同样展示了当机立断的果敢、雷厉风行的气魄、气宇非凡的风范。

3坚韧无畏的变革创造力

国家要崛起,社会要进步,要靠变革创造;推动变革创造,要靠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破冰前行的勇气、撼动乾坤的实力和力排众议的魄力。习近平总书记主持中央工作以来,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矛盾,充分展现出勇于变革的领导特质,站在人类发展和社会制度创新高度,带领党中央坚决摒弃不合时宜的旧观念,努力打破制约发展的旧框框,走出了一条科学治理社会主义的新路。

特质之一:

思路开阔,全面创新。突出表现在思维思想具有很强的开放性和全面性。所谓开放,就是推进变革没有禁区、没有束缚、没有限制,敢于打破禁锢、除旧布新,自觉以开放的心态和姿态面对问题、面向世界。“对内对外同步开放、市场资源双向开放”战略思想的提出,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有序推进,自贸区建设的加速推动,“一带一路”战略的积极实施,使中国开放型经济的层次和水平得到整体提升。所谓全面,就是以创新的思路、创新的体制、创新的模式,全面推进改革,没有空白、没有盲区、没有死角。十八大以来,党中央迈开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步伐,经济变革力度空前、政治变革稳步推进、军事变革如火如荼、文化变革有章有法、社会变革步伐加快,治国理政呈现出重点突破、系统发力、全面见效的新局面。

特质之二:

自觉担当,义无反顾。崇高的历史使命决定了中国共产党人必须具有担当的勇气、担当的精神、担当的情怀。习近平总书记深知,中华民族要开创历史,真正实现“惊人一跃”,必须大力弘扬胸怀天下、济世图强的精神,充分营造敢试敢闯、敢于担当的氛围,培育尊重担当者、重用担当者、保护担当者的文化。习近平总书记不仅是勇于担当的积极倡导者,更是率先垂范的坚定引领者。在维护国家主权问题上,他不回避、不躲闪,针锋相对、寸步不让;在关系国家兴亡问题上,他敢于向各种利益集团亮剑,不容许任何人在法律制度面前搞特殊;在关系国家发展未来上,他咬定改革不放松,面对危险不惧怕,在全党全国人民面前充分展现了直面矛盾迎难而上、推进变革义无反顾的坚强意志和恢弘气度。

特质之三:

体大思精,勇闯新路。历史上成功的变革者大都具有博而有约、体大思精的特质。习近平总书记集大开大合的气势和精细入微的风格于一身,既善于从大处着眼,整体布局、谋定而动,又善于从小处入手,步步为营、层层推进。人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谋划“中国梦”和“两个一百年”愿景目标是何等远大;扶贫攻坚、足球改革等措施方案又是何等具体。他不仅思路宏大缜密,而且力主创新开放,把创新发展上升到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通过顶层设计推动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管理创新,促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全要素、全系统、全方位变革。有理由相信,这种体大思精、勇闯新路的个性特质,必将引领推动中国从后发到先发、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发展。

特质之四:

无私无畏,坚韧不拔。一般而言,具有变革特质的领袖人物都具备定力如山、刚直坦率、诚正宽容的钢铁意志和独特气质,具有不计得失毁誉的忘我境界和以天下为己任的高尚情怀。三年多的执政实践证明,习近平总书记完全具备这些特质。十八大以来,在意识形态领域斗争异常激烈的时候,坚持“三个自信”、坚守“两个不能否定”;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阶段,坚持该改的坚决改,不能改的坚决不能改;在反腐“过头论”、“刮风论”甚嚣尘上的时候,坚定指出对腐败分子一网打尽,零容忍、全覆盖;在经济转型爬坡过坎关头,坚持走转型发展新路。这种不畏艰难、坚韧不拔的意志,破除了摇摆不定者的观望心理,打消了犹豫不决者的思想顾虑,让人民群众看到了希望,对中国的前途更加充满信心。

4大气厚重的凝聚感召力

治国有大成的卓越领袖,普遍具有巨大的凝聚力、引领力和影响力。习近平总书记主持中央工作以来,在中国和世界的政治舞台上,以其特有的大气、坚毅、亲切、朴实的风格,赢得了赞许,赢取了人心,向世人昭示出一个正在复兴崛起的大国领导人的泱泱风范。

特质之一:

学以修身,兼济天下。“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习近平总书记深知,要建设文明之中国、先进之政党,必须具有“治天下者先治己,治己者先治心”的自觉,必须具有深厚的学养、渊博的学识、深邃的思想和过人的智慧。长期以来,他始终把修身立德、治心养性作为立身之本、从政之基。一是把学习当成一种责任、一种境界、一种追求;二是重视思想和知识的融合和交互运用;三是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坚持“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实现以文化、智慧、修为三位一体济治国家。

特质之二:

知行合一,率先垂范。唯有立身正、为政正,才能聚人心、合众力。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自身形象不仅是一道无声的命令,更是一种无形的力量。习近平总书记虽位高权重,但处处严格自律、率先垂范。他从不搞特殊,决不搞例外,坚持以上率下,既是纪律制定者,又是遵纪守规带头人。特别是把重信守诺作为从政的一条准绳,始终践行“言必信,行必果”。大到关系百姓福祉的民生工程和国际援助资金,小到与作家贾大山的君子之约,无不一诺千金、信字当先,充分展示出习近平总书记讲信义、重情义、树道义的君子之风和人格魅力。

特质之三:

爱民如亲,万众归心。在基层一线与劳苦大众同甘共苦的成长经历,使习近平总书记与人民群众建立了一种亲密无间的天然感情,身上有着浓浓的公仆情怀。从踏上从政之路起,他就将“为老百姓谋利益,带老百姓奔好日子”作为一种使命。走上党和国家领导人岗位后,更是将人民放在心中的最高位置,用实际行动诠释“权为民所赋、利为民所谋”的群众观。他时刻把人民群众记在心上,像对待亲人一样,爱得真切、爱得深沉。从到河北阜平山区踏雪“访真贫”、走进工地“夫妻房”看望农民工等细微举动中,亿万人民感受到了总书记亲人般的气息。毫无疑问,习近平“平民书记”的爱民亲民风范已经成为凝聚中国人民团结一心、实现“中国梦”的强大力量。

特质之四:

宽和大气,近亲远孚。领袖人物宽广的胸怀、包容的品性、海纳百川的气度、容人容事的雅量,能形成巨大的磁场,凝聚旺盛的人气,产生无穷的人格力量。作为党和国家领导人,习近平总书记宽和大气的品质突出体现在“团结”二字上,特别注重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在处理班子集体关系上,信奉“懂团结是真聪明,会团结是真本领”;在处理民族关系上,强调各民族同胞要手足相亲、守望相助,构筑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在处理港澳台关系上,呼吁兄弟齐心,同心共圆“中国梦”;在处理国与国关系上,主张“力量不在胳膊上,而在团结上”,推行“多极多赢不独享”理念,广交天下朋友。

以上四大核心能力,软硬结合,相互支撑,融会了中国领导人必须具备的政治信仰和政治抱负、统帅本领和深层能力、风险意识和担当精神、家国情怀和人格魅力。同时,这四大核心能力具有严密的 内在逻辑性,自信笃定的政治意志力处在领头位置,发挥着引领作用;全局掌控力发挥着中枢作用;变革创造力发挥着催化作用;凝聚感召力发挥着保障作用。简而言之,政治意志力决定治国理政方向,全局掌控力决定治国理政进程,变革创造力决定治国理政层次,凝聚感召力决定领袖人物形象。

树标立杆,一呼百应。习近平治国理政四大核心能力,为我国各级各类各层领导者核心能力的培养塑造树立了标杆和典范。

当前,向党中央看齐,就是要向习近平总书记看齐;向习近平总书记看齐,就是要向习近平总书记学习;向习近平总书记学习,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学习他卓越的核心能力。

要尽快把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核心能力这一标杆树起来,成为全党各级领导干部学习追求的榜样。通过延伸制定领导者核心能力标准,构建 领导事业的核心力量——领导核心的核心能力——各级领导者的核心能力为逻辑链条的核心能力建设体系探索建立考评、塑造领导干部核心能力的新思路,更加科学地把具有核心能力的 真人才选出来、用起来,发挥作用,成为主政一方、造福一方、带动一方、振兴一方的执政骨干,为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中国梦”奠定坚实的组织基础。

全文略有删节。(作者周新民,现供职于中国石化集团公司,系领导者核心能力理论创立者)

“重农固本,是安民之基。”“农村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三农’工作,关键在于向改革要活力。”“农村要发展,根本要依靠亿万农民。”在去年12月召开的中央农村会议的重要指示中,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了“三农”工作的重要性。他指出,要“牢固树立和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加大强农惠农富农力度,深入推进农村各项改革”。

近日,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正式出台。作为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央连续发布的第13个“一号文件”,文件体现出了习总书记所强调的“重农固本”的理念,将“发展新理念”、“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农业绿色发展”、“产业融合作为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手段”等内容列入文件当中。学者分析认为,习近平总书记对于“三农”工作一系列重要论述,对于可持续推进“三农”工作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作为指导全国农业发展的行动指针,2016年“一号文件”扎扎实实地为全国亿万农民的福祉着想,为“十三五”时期广大农民群众走上全面小康之路发出了“新红包”。

“三农”工作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

破解新常态下“三农”发展突出问题

当前,我国农业仍是“四化同步”的短腿,农村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农业农村发展正面临一系列新挑战。“‘十三五’时期,必须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牢固树立和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去年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在指示中强调,“十二五”时期,我国农业农村发展成果丰硕,为我们赢得全局工作主动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必须看到,我国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难题和挑战还很多,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和放松“三农”工作。推进农业现代化,出路在深化改革。“增强创新动力、厚植发展优势,积极推进农业现代化。”习近平进一步指出,要通过“深入推进农村各项改革”,破解“三农”难题。当前农业面临的诸多矛盾和难题,突出表现在结构方面,主要是在供给侧。加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任务。

“长期以来,解决‘三农’问题是党的工作重中之重。经过长期的努力工作,虽然我们解决了许多重大的‘三农’问题,但还面临新的‘三农’问题等待破解。”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研究员姜文来在接受中国共产党新闻网记者采访时指出,面对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三农”也毫不例外地进入新常态。只要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引领“三农”新常态,“三农”问题会逐渐得到解决。他认为,“三农”问题解决必须遵循“新常态”这个逻辑,认识“三农”新常态、适应“三农”新常态、引领“三农”新常态是“三农”问题重大命题。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篇大文章,需要进行理论创新,通过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领农业经济进一步发展,是农业结构调整的重大创新,也是适应农业新常态的必然抉择。”姜文来分析认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调整,在充分考虑市场、需求和资源环境约束的基础上,应该主动适应大众高品质、需求多样、价廉物美的需求。加强农业现代化基础建设,保护和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以及农产品品质、效益,是未来一段时间内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资金和政策的重点。姜文来指出,我国农业结构要进行调整,过去的结构调整偏重于资源环境、需求、竞争力等方面的因素,今后的农业结构调整除了注重这方面的因素外,要将农业供给侧的结构性调整放在重要的位置。

“一号文件”四个“首提”值得关注:

“发展新理念”首次进入中央“一号文件”

“中央‘一号文件’连续13年聚焦‘三农’,说明‘三农’问题的复杂性、长期性、重大性”,姜文来在指出,2016年的“一号文件”围绕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实现全面小康目标提出了一系列新观点、新政策、新举措。与往年的“一号文件”相比,有四个“首提”值得特别关注。

——“发展新理念”首次进入中央“一号文件”。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五大理念”,中央“一号文件”以此理念为指导在标题中特别提出,并在文件的首段强调“各地区各部门要牢固树立和深入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中心思想和解决“三农”的路径设计均凸显了“五大理念”。姜文来认为,理念先行,抓住了“三农”问题的“牛鼻子”,为“三农”问题顺利解决指明了方向。

——首提“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于“一号文件”中“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保持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的要求,姜文来认为,“三农”问题很大程度上是供需问题,目前我国农产品数量上供大于求,质量上难以满足广大民众需求的现象较为普遍,这些问题相当一部分出在农业供给侧方面。农业转型升级从农业供给侧入手,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产品质量,增加有效供给是“三农”问题必须着力解决的问题。

——突出强调“农业绿色发展”。绿色发展是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针对农业,就是农业绿色发展。姜文来向记者谈到,农业绿色发展的核心还是发展,只是发展的方式要转变,是建立在保护资源环境的基础上的发展。彻底改变过去牺牲资源环境换取农业发展的老路,农业发展要转型升级,要在保护资源环境的基础上促进农业健康发展。姜文来认为,这种发展才是健康的、可持续的,是我们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必须坚持的。

——提出“产业融合作为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手段”。姜文来谈到,过去我们采取了多项措施提高农民收入,卓有成效,此次提出将“产业融合”作为一个重要手段促进农民增收的途径,在中央“一号文件”中未曾有过。中央提出“产业融合”解决“三农”的路径,必将促进农业产业融合向纵深发展,充分发挥农村的独特优势,深度挖掘农业的多种功能,培育壮大农村新产业新业态,为农村发展打开一片新天地。(中国共产党新闻网万鹏)

新华社北京1月29日电人民日报1月30日文章:创新,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党的十八大以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述评

本报记者 白天亮、刘志强、赵展慧

神舟飞天、嫦娥探月,创新缔造中国高度;

蛟龙入水、海上钻探,创新成就中国深度;

高铁飞驰、天河运转,创新缔造中国速度。

党的十八大作出了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大部署。三年多来,新技术、新成果加速转化,新模式、新业态不断涌现,创新千帆尽举,有力地引领着中国经济航船破浪前行。

创新成为第一动力源——加快从要素驱动、投资规模驱动发展为主向以创新驱动发展为主转变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去年两会期间,3月5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上海代表团审议时提出了这一重大论断。

“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去年11月,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创新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定调”。

创新,成为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核心理念之一;创新驱动,成为中国发展的核心战略之一。

强调创新驱动,是因为“创新兴则国家兴,创新强则国家强,创新久则国家持续强盛”的道理从未改变——

纵向看,500年来,世界经济中心几度迁移,背后的重要力量就是创新。科技创新在哪里兴起,发展动力就在哪里迸发,发展制高点和经济竞争力就转向哪里,现代化高潮就兴起在哪里。经济强国无一例外都是创新强国。横向看,进入21世纪以来,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孕育兴起,世界主要国家争相寻找科技创新的突破口,抢占未来发展先机。激烈竞争中,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

强调创新驱动,更因为创新是适应和引领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关键之举——

习近平总书记算过这样一笔账:世界发达水平人口全部加起来是10亿人左右,而我国有13亿多人,全部进入现代化,那就意味着世界发达水平人口要翻一番多。不能想象我们能够以现有发达水平人口消耗资源的方式来生产生活,那全球现有资源都给我们也不够用!老路走不通,新路在哪里?“就在科技创新上,就在加快从要素驱动、投资规模驱动发展为主向以创新驱动发展为主的转变上。”

新常态下,要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发展方式粗放、产业层次偏低、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等急迫问题,兼顾发展速度与质量、统筹发展规模与结构,关键是要依靠科技创新转换发展动力。如此,方能破解经济社会发展瓶颈,顺利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创新驱动已成为决定我国发展前途命运的关键、增强我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的关键、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和国际地位的关键。

创新驱动跑出加速度——创新投入更多、转化更高效、版图更辽阔、模式更多样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这一重大的理论创新为今年乃至今后一个时期的中国经济发展设立了“路标”。

2014年3月,商事制度改革拉开帷幕,“我们没花一分钱,网上下载表格,提交材料5天后就领到了工商营业执照。”26岁的郑星轻松当上了“老板”,制度创新的正能量惠及每一个普通人。

去年12月,年过八旬的中国药学家屠呦呦一身“典雅紫”站在诺贝尔奖的领奖台上,中国的科技创新让世界瞩目,也让国人自豪。

去年7月,一部网络众筹的国产动画电影《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创造了国内动画电影票房新高。“对经典充满敬意,又有大胆创造”,西游迷张研在微信上点赞。文化创新让中国精神、中国气派历久弥新、活力焕发。

理论创新提供“脑动力”,制度创新提供“原动力”,科技创新提供“主动力”,文化创新提供“软实力”。党的十八大以来,创新发展渗透到经济社会、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一份来自麦肯锡全球研究院的研究报告写道,“中国的创新规模不断扩大,有潜力坐上全球创新领导者的宝座,甚至有望成为全球创新典范。”

创新投入更多了——

2014年,我国全社会研发投入(R&D)经费13015亿元,比上年增长9.9%;投入强度持续加大,R&D占GDP比重约2.1%,超过欧盟平均水平。其中,来自政府的投入稳中有增,2014年中央财政科技支出2899.2亿元,增长6.3%,发挥着“定海神针”之效;企业的投入强度也在快速增长,开展研发活动的企业比5年前增长一倍以上,专利量质齐升。

创新转化更高效——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一个系统工程。科技成果只有同国家需要、人民要求、市场需求相结合,完成从科学研究、实验开发、推广应用的三级跳,才能真正实现创新价值、实现创新驱动发展。”习近平总书记的阐述让越来越多的科技工作者认识到,创新不是一种珍藏,如果束之高阁,再好的创新成果也会消弭于无形。

高速列车总里程达世界之最,正向谱系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特高压输变电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千吨级履带起重机、300吨自卸车等装备制造水平大幅攀升;半导体照明市场将超过4000亿元;新能源汽车产销量世界第一;农业科技进步率达到56%……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更多的创新成果走下书架走向货架。

创新版图更辽阔——

如果在中国的版图上标注出一个个国家高新区,你会发现星星之火已经燎原。目前,国家高新区总数已达145家,2014年实现营业总收入22.7万亿元,“十二五”以来年均增速达20%以上。除了高新区、自主创新示范区这样的传统孵化器外,创客空间、创新工场等插上互联网翅膀的新型孵化器也风生水起,创新创业结合,线上线下结合,孵化投资结合,开放式的创新生态系统正浮出水面。

创新模式更多样——

“制造并非必须有工厂。”成立5年,小米公司便卖出1.5亿部手机,智能可穿戴产品跻身全球市场前三。小米靠的是什么?正是商业模式的种种创新:开发设计环节,消费者、供应商可通过论坛、微博、微信、QQ等方式参与;制造环节,寻求全球分工合作,迅速将用户线上线下反映的需求在产品上体现;销售环节,以电商直销为主,去除中间渠道,大幅降低营销费用。模式创新,让企业觅得赶超的捷径,打开一片灿烂晴空。

不创新就要落后,创新慢了也要落后。在创新驱动的竞赛中,中国正在跑出加速度。

创新驱动助力调结构——创新支撑中国经济有效应对下行压力、保持“中高速”;助力中国经济调结构促转型、迈向“中高端”

2015年11月2日,中国商飞公司总装制造中心内,C919大型客机正式总装下线。这个历经7年自主研发的新型商用大飞机,既圆了中国人自己制造大飞机的夙愿,也为中国航空工业乃至整个高端装备制造行业开启了崭新的未来。

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党的十八大以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大江南北落地生根,为经济稳中求进、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重要动力。

创新驱动,支撑中国经济有效应对下行压力,保持“中高速”——

前不久,国际航运和造船市场陷入低迷,中船重工却接连签下两艘2万箱集装箱船大单、6艘30万吨新型环保绿色原油船等大单。“技术是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总经理孙波看得透彻,越是日子不太好过,技术优势就越有市场价值,创新驱动就越需要强化。

创新,是企业应对市场竞争的不二法宝,也是新常态下“稳增长”的宝贵财富。2015年前11个月,轻工、纺织等消费品工业对工业增长的贡献达到33%。这背后,最重要的支撑就是创新:2014年,纺织业规模以上企业获得专利数是2010年的3.4倍;家电行业10家主要上市公司获专利授权3.8万件,发明专利增长超过8%。


创新驱动,助力中国经济调结构、促转型,迈向“中高端”——

依托创新,传统产业告别“傻大黑粗”,焕发青春活力。

“每一台数控机床都能远程监测!”在沈阳机床集团,工作人员轻点手机,屏幕上便显示出一张用户分布图,再点击其中一家用户的数控机床,显示“加工中,已工作96小时”。“互联网+”,让传统数控机床变身“智能机床”,企业从单纯的卖产品走向卖研发、卖服务,利润率更高。

“互联网+汽车”“互联网+装备制造”……抓住新一轮产业革命机遇,“互联网+”让传统制造业更加智能更加绿色,向着价值链高端努力攀登。2015年上半年,我国工业投资9.6万亿元,其中技术改造投资3.9万亿元,占比达40.9%,同比增长12.8%,比工业投资增幅高出3.6个百分点。向创新要效益,“绝版货”取代了“大路货”、成套总包取代了单机制造,“中国制造”迈向“中国创造”。

依托创新,新兴产业“弯道超车”,勇立时代潮头。

车间内,机器人来回穿梭不停;从取货、搬运、装配零部件,再到喷涂、烘干、检测、成品入库,诸多环节全部由机器人完成……在沈阳新松机器人公司,数字化无人工厂已成为现实,年产能达5000台,生产效率比人工操作提高5到10倍。机器人,被誉作“制造业皇冠顶端的明珠”。如今,我国已成全球最大的机器人市场。

不单是机器人,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创新鼓点密集敲响,合奏出中国经济最强音。3年多来,我国技术密集型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崛起,让制造业的“高精尖”色彩越发凸显。华为、联想、中兴、阿里巴巴等一大批企业步入全球高技术行业领先者行列。2015年,我国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11%,超过规模以上工业增速4个百分点。

创新驱动,推动中国企业扬帆出海,竞相“走出去”——

我国高技术产品出口规模不断扩大。神舟飞天、高铁奔驰、北斗导航向全球拓展……一个个响亮的中国品牌,是中国企业自主创新的见证,也成为国际市场上闪光的“中国名片”。

从“跟跑者”到“并行者”,再到“领跑者”,创新驱动的火车头正牵引着中国号列车全速前进。

创新驱动激发新活力——改革与创新两个轮子一起转,培育创新沃土,让创新活力迸发

“如果把科技创新比作我国发展的新引擎,那么改革就是点燃这个新引擎必不可少的点火系。”2014年6月两院院士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掷地有声。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最紧迫的就是要破除体制机制障碍!

党的十八大以来,改革与创新两个轮子一起转,培育创新沃土,让创新活力喷涌。《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有关创新驱动的顶层设计日臻完善,围绕体制机制的改革举措蹄疾步稳。

——打掉“拦路虎”,为创新创业开辟大道通途。

“证明不开了”“费用少交了”“‘衙门’好跑了”……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针对阻碍创新发展的“堵点”,一方面大力推行简政放权,国务院部门共取消或下放行政审批事项537项,工商登记中85%的前置审批改为后置;一方面全面清理涉企收费,每年约可减轻企业和个人负担近千亿元。

有了更加公平、透明、良好的市场环境,创新创业活力充分释放:2015年前11个月,全国新登记企业保持19%的快速增长,平均每天诞生1.17万户新企业。

——铺设“快车道”,让创新因子充分活跃起来。

“沉睡”的科研设备“醒”过来了。

过去,高校院所购置的大量科研仪器设备在高墙内“睡大觉”,研发需求旺盛的企业却无法共享。2014年10月,《关于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向社会开放的意见》发布。此后,开放共享好的单位,奖!反之,罚!机制畅通了,设备利用更高效,创新活动也更给力。

“原地踏步”的研发成果“转”起来了。

一边是科研院所的研发成果束之高阁,一边是企业苦苦寻觅新技术。打破成果转化的“玻璃墙”,惟有改革“利斧”。2015年8月修改后的《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明确了科研机构、高校的科技成果处置权,“国家设立的研究开发机构、高等院校对其持有的科技成果,可以自主决定转让、许可或者作价投资”。“南京九条”“成都十条”……各地纷纷“开闸”,让一批“锁在柜子里”的科研成果加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天女散花”的科研资金“统”起来了。

曾经,每年近百项、涉及上千亿元资金的中央财政科技计划分别由各部门掌握安排,科研人员只好“四处烧香”、多头申报。2014年9月,中央深改组第五次会议审议《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的方案》,决定将中央财政科技计划进行优化整合。从此,“钱袋子”交给专业机构打理,资金用在了刀刃上。

——护航“追梦人”,让每个有创新意愿的人都有大展身手的机会。

不到5年时间,靠着2000万元资本金,实现销售收入超3.5亿元,北京理工雷科电子公司迅速“蹿红”的背后,是股权激励的“魔力”发挥了功效:6名核心科技人员拿到180万元股权之后,创新积极性立马被调动起来,先后开发出北斗卫星导航基带芯片等7项新产品。

创新归根到底是人才创新,创新驱动归根到底是人才驱动,人才是支撑创新发展的第一资源。实施股权激励、实行成果转化奖励、破除人才流动制度障碍……十八大以来,一系列改革指向激发科研人员的创新热情,努力形成人人崇尚创新、人人渴望创新、人人皆可创新的良好环境。

“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而要实现这个目标,我们就必须坚定不移贯彻科教兴国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定不移走科技强国之路。”习近平总书记语气坚定。

以梦为马,创新路上,中国大步向前!

大大开讲啦@治网有道 2016-01-30 09:38

理上网来微信公众号今天开张啦!感谢您的关注,有理君这厢有礼啦!这两天,网络上的新闻铺天盖地,相信小伙伴们都已经get到了——习主席治国理政三年啦!这三年,习主席治网有“数”,管网有方!

导 读

上任伊始,习主席就敏锐地洞察到互联网建设的重要性,网络安全与信息化被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他亲自担任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组长,参加中美互联网论坛,奔赴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可是你们知不知道我们的习主席还是一位网络潮人——

0-5

大大发微博

0

与村民远程视频

0-2

与机器人互动

0-3

体验3D眼镜

640

  大大开讲啦       


屏幕快照 2016-01-29 18.35.11

640-2

屏幕快照 2016-01-29 18.35.23

0-4

屏幕快照 2016-01-29 18.35.40

640-3

屏幕快照 2016-01-29 18.35.52

  监制:唐 宋

制作:刘海梅、周武兵、王敬东

资料来源:央视网、中国日报网站

 

再取消150多项审批事项,扩大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点……新年伊始,接连几次国务院常务会议都涉及同一议题——简政放权。

党的十八大以来,“简政放权”始终是改革发展的一大高频词。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决策部署和坚强领导下,旨在理顺政府与市场关系的探索和实践,在中国全面推开,蹄疾步稳。

三年来,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成为稳增长促改革的坚实基础。简政放权之于中国,不仅是审批的减少、权力的下放,是“壮士断腕”的自我革命,更是政府治理方式革故鼎新的跨越。

让市场起“决定性作用”,打造中国经济新动能

从今年1月1日起,重新修订的《中央定价目录》正式实施,其最大变化是政府定价项目砍掉八成左右。

“凡是能由市场形成价格的都交给市场,政府不进行不当干预。”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胡祖才说,这一改革规范了政府定价行为,将政府定价权“晒”在了阳光下。

价格改革破冰,就是要矫正政府“有形之手”的错位,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

党的十八大以来,简政放权成为全面深化改革的“先手棋”和转变政府职能的“当头炮”。这是基于历史的启示,特别是我国30多年来改革开放内在成功逻辑的启示。

经济发展史表明,政府对微观经济运行干预过多、管得过死,就会抑制经济发展活力。而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取得的成就,正是不断减少政府对微观经济干预、逐步提高市场在资源配置中作用的过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市场经济本质上就是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经济。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遵循这条规律,着力解决市场体系不完善、政府干预过多和监管不到位问题。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国家行政学院决策咨询部副主任王小广认为,当前我国正进入必须依靠质量效益提升、创新驱动才能保持健康发展的新阶段,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就是要通过深化政府的行政改革和宏观调控创新,为市场和企业的发展创造公平稳定宽松的宏观经济环境,使巨大的发展潜力不断释放。

三年来,简政放权系列举措稳步推出。国务院相继取消和下放了大量行政审批事项,全部取消非行政许可审批,本届政府承诺减少1/3以上审批事项的目标提前两年多完成。投资核准事项中央层面减少76%,境外投资项目核准除特殊情况外全部取消。资质资格许可认定和评比达标表彰事项大幅减少。特别是工商登记实行“先照后证”,前置审批事项85%改为后置审批。

在经济下行压力之下,我国不搞强刺激,而是抓住了政府和市场关系没有理顺的“病根”,用改革的办法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激发经济的内生动力。

2015年,全国新登记企业443.9万户,同比增长21.6%,平均每天新登记企业1.2万户,创历史新高,创业创新蔚然成风。与此同时,商事制度改革通过为商事主体准入“减负”、为创业者“松绑”,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成为经济运行的“稳定器”。

“三年来,国家始终坚持和积极推进简政放权、商事制度改革,将宏观调控与深化改革结合起来,以激发活力增强创新动力。”王小广说,未来要进一步把政府改革引向深入,最大化减少政府对微观经济的直接干预,加快消除市场准入限制,继续创新宏观调控的思路和方式。

在改革发展的道路上,简政放权肩负重任。将改革推向纵深,就要坚决把该“放”的彻底放开、该“减”的彻底减掉、该“清”的彻底清除,用政府的“减法”换取市场活力的“乘法”。


以改革促开放,助力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这是来自中国(杭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的最新成绩单:截至2015年11月底,跨境电子商务交易规模从2014年不足2000万美元快速增至30.4亿美元;新建的各类跨境电子商务园区12个,引进企业330家。

跨境电子商务被认为是提振外贸的重要方式之一。在借鉴杭州经验基础上,国务院近日批复在天津市等12个城市设立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为推动全国跨境电子商务发展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积极稳妥扩大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点,是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等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商务部部长助理张骥说,这既可吸引大中小企业聚集,促进新业态成长,又能便利有效监管,推动创业创新,培育外贸竞争新优势。

用改革促开放,以开放促改革。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扩围,是我国简政放权改革促进开放发展的最新注脚。

开放是国家繁荣的必由之路。近年来,世界经济处于国际金融危机之后的深度调整期,我国国内则步入经济发展新常态。特别是随着国际经贸格局调整和国内资源要素条件变化,我国传统外贸竞争优势弱化。

面对复杂严峻形势,十八大以来,我国通过简政放权改革,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培育和扩大国际合作竞争新优势。

在贸易便利化方面,我国出台了一系列高含金量的政策举措——

从《关于支持外贸稳定增长的若干意见》到《关于加快培育外贸竞争新优势的若干意见》,从《关于促进进出口稳定增长的若干意见》到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各项政策正在促外贸“优进优出”,打造外贸竞争新优势。

在投资便利化方面,一系列改革措施相继出台,对外开放新体制构建初具模型——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国投资法》(草案)已公布,随之取消外资三法确立的逐案审批制管理体制,探索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的管理模式;新修订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大幅减少限制性措施;2018年起,中国将正式实行全国统一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

从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到建立“负面清单”,简政放权向纵深推进,为中国融入全球、开放发展带来勃勃生机。

一方面,我国继续保持第一贸易大国地位,出口国际市场份额稳中有升。“十二五”前4年,我国货物贸易年均增速高于全球同期4.2个百分点。2015年前三季度,我国跨境电子商务增速超过30%。另一方面,2014年我国利用外资跃居世界第一,2015年利用外资稳中有升,同时外资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服务业占比超过60%。

然而,国际金融危机的后续冲击仍将发酵演进,我国重塑外贸竞争优势、开拓对外开放新局面绝非易事。

“要打造中国参与国际竞争的新优势,需要有体制的保障,需要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的新体制。”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隆国强说,要完善双向投资布局,促进引进来和走出去协调发展。

在引进来方面,要全面试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促进内外资企业一视同仁、公平竞争;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完善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在走出去方面,要完善境外投资管理,健全对外投资促进政策和服务体系,提高对外投资便利化水平。

商务部部长高虎城日前撰文指出,要通过与开放型经济相关的体制机制改革,进一步简政放权、优化职能,促进资本、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顺畅流动、高效配置,在更深层次上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新起点,新征程。以开放倒逼改革,简政放权将助力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构建,促使我国深度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在更加广阔的市场空间中实现可持续发展。

“放管服”三管齐下,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

10多个工作部门,80多个环节,300多个工作日……以往,在北京办理建设投资项目审批,不仅需要各部门“分头跑”,各部门互为前置还有可能“反复去”。如今,审批环节减少到50多个,各事项办理集中在一个大厅,审批时限平均压缩到109个工作日……

“投资项目审批实现了从‘跑断腿’到‘一站式’的转变,源于北京市投资审批制度改革的扎实推进。”北京市政府副秘书长徐熙说,尤其是2015年北京市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正式运行以来,投资项目审批实现了线上线下的“齐头并进”。

简政不是减政,放权不是放任。北京市的探索,阐释了简政放权的全貌:在“放”的同时,深入推进监管方式创新,着力优化政府服务,做到“放、管、服”三管齐下。

政府通过简政放权,实际上是强化了其服务职能,突出其“公共”角色,向服务型政府转变。

三年来,简政放权改革从重数量向提高含金量转变,从“给群众端菜”向“让群众点菜”转变;更加注重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创新市场监管方式;力求建立健全全国统一的社会信用代码制度和信用信息共享交换平台,建设企业信用信息公示“全国一张网”,实行综合监管,探索“智能”监管。

“在放活微观市场主体的同时,坚持宽进与严管相结合,以企业信用监管为核心,初步建立了企业信用约束机制。”国家工商总局局长张茅说,未来要进一步完善事中事后监管机制,强化消费维权,加大市场监管执法力度,为经济发展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营商环境。

三年来,我国着力划定政府与市场、企业、社会的权责边界:以权力清单明确政府能做什么,“法无授权不可为”;以责任清单明确政府该怎么管市场,“法定职责必须为”;以负面清单明确对企业的约束有哪些,“法无禁止即可为”。

从破除审批“当关”到打破证明“围城”,从减少公章“旅行”到消减公文“长征”,简政放权的足迹由点成线,“三张清单”不仅厘清了政府和市场的边界,更成为政府治理的基本遵循。

民之所望,施政所向。简政放权有没有效果,不能只看数字上取消下放了多少,关键要看群众和企业办起事来是不是程序更明白、手续更简单、沟通更顺畅。

群众的“获得感”,正是来自于政府治理的改善。

“通过简政放权,政府减少了对经济领域的微观干预,把精力更多放在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搞好优质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上。”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主任张占斌说。

政府有所不为方能更好有所为,这或许是简政放权改革带来的最重要启示。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法治政府建设实施纲要(2015—2020年)》,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成职能科学、权责法定、执法严明、公开公正、廉洁高效、守法诚信的法治政府,特别是明确了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大力推行“三张清单”、加强市场监管、优化公共服务等政府依法履职的具体举措。

未来,进一步推进政府将不该管的事交出,集中力量把该管的事管好、该服务的服务到位,将会更有效推进政府的治理创新,让市场“无形之手”更好地施展,更好地遂民意、促发展、利和谐。

(新华社北京1月28日电 记者陈炜伟)

习近平治国理政的四大核心能力

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之道,集中体现了最高领导人的思想思路和智慧才略,而正确的思想思路和不凡的智慧才略背后必定有深层次的因素起决定作用。只有把这些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挖掘出来,才能够真正从国家领导人的角度揭示治国理政的规律。我们党和国家三年发生的巨大变化,深得党心民心,广受世界赞誉,与习近平总书记具有卓越的领袖核心能力密不可分、高度关联。习近平总书记的核心能力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1

自信笃定的政治意志力

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有定力,领导集体才能坚守立场、坚持原则,不被表象所惑,不为干扰所动,不为风险所惧。习近平总书记在治国理政中,首先充分展示了自信笃定的政治意志力。表现在对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等重大方向性问题上,旗帜鲜明,毫不含糊;对关乎国家前途命运、人民福祉等大是大非问题上,立场坚定,毫不犹豫;对任何政治风浪考验,始终坚守共产党人的理想信仰,赤胆忠诚,毫不动摇。

特质之一:

践行信仰,抱负远大。习近平总书记是一名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者,始终秉承着有信仰、有理想这一共产党人最高贵的品质。家庭的熏陶,自幼就在他心中埋下了共产主义信仰的种子。跨入政界之初,就坚定了坚持当公仆、立志做大事的信念。始终坚信理想信念是国家和民族强大的精神支撑、不懈的奋斗动力,安身立命的根本、永葆本色的根基。“革命理想高于天”是他执著追求信仰的真实写照。上任伊始,即向世人宣示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既不走老路,更不走邪路,及时粉碎了敌对势力的政治图谋,重挫了别有用心者的嚣张气焰,坚定了举国上下走中国道路的信心决心,同时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强大的政治定力。

特质之二:

胸怀全局,擎一引百。有政治定力的政治家必定是有卓越治理能力的战略家。习近平总书记在把握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上,善于抓住问题要害,善于站在高处运筹帷幄,善于透过现象揭示本质,寻求系统解决中国问题之道。突出表现在具有高远的全局观、强烈的问题观和科学的方法论。他始终把解决影响党和国家全局的现实问题、焦点问题、深层问题,作为治国理政的切入点和发力点。“一个伟大梦想”“两个百年目标”“四个全面布局”“五大发展理念”,不仅站得高、想得深、看得准,而且遵循规律、紧贴实情、统筹谋划、协同推进,紧紧抓住了党和国家发展的要害,牵住了改革发展的“牛鼻子”。

特质之三:

以民为本,强国兴邦。“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坚持以民为本和强国兴邦高度统一,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作为基本执政理念。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围绕收入分配、食品安全、医疗保障、教育公平等人民群众最关心的利益问题,瞄准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目标,实施了一揽子民生和民心工程,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效,人民群众在享受改革发展红利、获得感不断增强的同时,党和国家的凝聚力、向心力也得到日益提升。

特质之四:

放眼全球,运筹帷幄。杰出的政治家必定具有世界眼光,必定善于智慧处理国际关系,破解全球治理难题,推动世界和平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引领当代中国融入世界和构建世界新秩序上,充分展示出一个战略家的大气度、大胸襟、大智慧,展现了东方大国领导人的大视野、大运筹、大气势。针对国际紧张局势,理性呼吁世界跳出冷战思维和零和博弈;针对一些国家对“中国梦”的质疑,及时阐明世界各国人民的梦想是互通互联的实质;针对中国威胁论,系统提出“亲诚惠容”等外交理念和打造“世界命运共同体”的外交主张。同时,致力把爱国主义和国际胸怀统一起来,向全世界阐明国家谋求自身发展必须也让别人发展、谋求自身安全必须也让别人安全、谋求自己过得好必须也让别人过得好等共赢思想和理念。这些新思想、新理念,突破了传统外交思维和冷战时期的旧安全观,不仅为全球和平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正能量,而且使中国在国际多边舞台上展示了开放、包容、负责任的大国形象,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为国家发展创造了更加有利的外部环境。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2

高瞻远瞩的全局掌控力

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掌控全局能力直接关联国家的有序高效协调发展。如果这一能力缺失,党和国家的运转极有可能陷入松散无序甚至混乱崩溃的境地。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环境,习近平总书记在治国理政中充分显示了极强的全局掌控能力,做到了既高瞻远瞩又脚踏实地、既把握全局又直击要害、既果敢决断又大气稳健,高效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局面。

特质之一:

成竹在胸,擘画有道。习近平总书记的全局掌控力主要有三个特点。一是党情国情世情吃得透。一步一个台阶的成长经历,广泛而丰富的执政经验,使他对党和国家治理的方向、路径、难点、重点洞若观火、了如指掌。二是布局谋篇格局大。十八大后迅速形成了以一个“中国梦”宏伟愿景和“两个一百年”阶段性目标引领,治党、治国、治军三方面协调推进,“四个全面”和“五位一体”整体统筹谋划的宏大格局。三是掌控全局落脚实。坚信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坚持立足中国国情、依靠自身力量解决问题,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决不搞政绩工程,决不求虚假繁荣。

特质之二:

统揽全局,举纲张目。“举纲张目”是中国古代思想家推崇的一种治国策略。习近平总书记继承并发展了这一传统治国思想,深刻把握治国理政规律,始终坚持通过解决影响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核心问题,带动一般性问题、从属性问题和表层性问题的解决和突破,展示了统揽全局、善抓主要矛盾的高超领导艺术。最为典型的是,先后亲任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中央国家安全领导小组(中央外事工作领导小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等7个领导小组组长,并亲自谋划部署、亲自推动督办,解决了一系列深层次、交织性、顽固性问题。这不仅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掌控党和国家大局的深层思考和责任担当,而且为促进国家大政方针落地生根创造了一种全新高效的领导模式,有力推动了党、国家和军队建设的协调发展和全面进步。

特质之三:

德法兼治,依规束范。一个国家要复兴崛起,法治和德治不可偏废。离开法治,复兴没有根基;离开德治,复兴没有灵魂。习近平总书记在治国理政上,立志走出一条德法兼治、依规束范的新路。一是致力提高全体国民思想道德文化素质。倡导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国家软实力,凝聚民族正能量。二是致力加强法律法规刚性约束。坚持依法治国、依规办事,树立底线、红线、高压线意识,打破潜规则,营造新风尚。三是致力打造一支坚定践行“德法兼治”方略的执政骨干队伍。围绕提高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目标,不断完善治理体系,提升执政骨干队伍治理能力,实现治理制度和治理队伍双向互动、良性循环,从制度和组织上保障德法并举、德法合治。

特质之四:

善谋敢断,气宇非凡。善于洞穿事物本质、不失时机决断、快速高效应对,既是习近平总书记给世人留下的强烈印象,也是他治国理政的一个鲜明特征。十八大以后,当人们习惯性地觉得他会等一等、看一看、望一望的时候,党中央却以雷霆万钧之势迅速拉开了反腐大幕。会后不到两个月,四川省委副书记李春城应声落马,鸣响了“打虎”第一枪。军队反腐问题一向极其敏感,任何领导人都会慎之又慎,而习近平总书记从军队高层严重腐败看到了“刀把子”、“枪杆子”问题对党和国家全局的杀伤力,于是横下一条心果断出手,清除军中害群之马。在处理芦山大地震、新疆暴恐袭击等重大突发事件上,习近平总书记同样展示了当机立断的果敢、雷厉风行的气魄、气宇非凡的风范。

3

坚韧无畏的变革创造力

国家要崛起,社会要进步,要靠变革创造;推动变革创造,要靠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破冰前行的勇气、撼动乾坤的实力和力排众议的魄力。习近平总书记主持中央工作以来,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矛盾,充分展现出勇于变革的领导特质,站在人类发展和社会制度创新高度,带领党中央坚决摒弃不合时宜的旧观念,努力打破制约发展的旧框框,走出了一条科学治理社会主义的新路。

特质之一:

思路开阔,全面创新。突出表现在思维思想具有很强的开放性和全面性。所谓开放,就是推进变革没有禁区、没有束缚、没有限制,敢于打破禁锢、除旧布新,自觉以开放的心态和姿态面对问题、面向世界。“对内对外同步开放、市场资源双向开放”战略思想的提出,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有序推进,自贸区建设的加速推动,“一带一路”战略的积极实施,使中国开放型经济的层次和水平得到整体提升。所谓全面,就是以创新的思路、创新的体制、创新的模式,全面推进改革,没有空白、没有盲区、没有死角。十八大以来,党中央迈开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步伐,经济变革力度空前、政治变革稳步推进、军事变革如火如荼、文化变革有章有法、社会变革步伐加快,治国理政呈现出重点突破、系统发力、全面见效的新局面。

特质之二:

自觉担当,义无反顾。崇高的历史使命决定了中国共产党人必须具有担当的勇气、担当的精神、担当的情怀。习近平总书记深知,中华民族要开创历史,真正实现“惊人一跃”,必须大力弘扬胸怀天下、济世图强的精神,充分营造敢试敢闯、敢于担当的氛围,培育尊重担当者、重用担当者、保护担当者的文化。习近平总书记不仅是勇于担当的积极倡导者,更是率先垂范的坚定引领者。在维护国家主权问题上,他不回避、不躲闪,针锋相对、寸步不让;在关系国家兴亡问题上,他敢于向各种利益集团亮剑,不容许任何人在法律制度面前搞特殊;在关系国家发展未来上,他咬定改革不放松,面对危险不惧怕,在全党全国人民面前充分展现了直面矛盾迎难而上、推进变革义无反顾的坚强意志和恢弘气度。

特质之三:

体大思精,勇闯新路。历史上成功的变革者大都具有博而有约、体大思精的特质。习近平总书记集大开大合的气势和精细入微的风格于一身,既善于从大处着眼,整体布局、谋定而动,又善于从小处入手,步步为营、层层推进。人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谋划“中国梦”和“两个一百年”愿景目标是何等远大;扶贫攻坚、足球改革等措施方案又是何等具体。他不仅思路宏大缜密,而且力主创新开放,把创新发展上升到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通过顶层设计推动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管理创新,促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全要素、全系统、全方位变革。有理由相信,这种体大思精、勇闯新路的个性特质,必将引领推动中国从后发到先发、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发展。

特质之四:

无私无畏,坚韧不拔。一般而言,具有变革特质的领袖人物都具备定力如山、刚直坦率、诚正宽容的钢铁意志和独特气质,具有不计得失毁誉的忘我境界和以天下为己任的高尚情怀。三年多的执政实践证明,习近平总书记完全具备这些特质。十八大以来,在意识形态领域斗争异常激烈的时候,坚持“三个自信”、坚守“两个不能否定”;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阶段,坚持该改的坚决改,不能改的坚决不能改;在反腐“过头论”、“刮风论”甚嚣尘上的时候,坚定指出对腐败分子一网打尽,零容忍、全覆盖;在经济转型爬坡过坎关头,坚持走转型发展新路。这种不畏艰难、坚韧不拔的意志,破除了摇摆不定者的观望心理,打消了犹豫不决者的思想顾虑,让人民群众看到了希望,对中国的前途更加充满信心。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4

大气厚重的凝聚感召力

治国有大成的卓越领袖,普遍具有巨大的凝聚力、引领力和影响力。习近平总书记主持中央工作以来,在中国和世界的政治舞台上,以其特有的大气、坚毅、亲切、朴实的风格,赢得了赞许,赢取了人心,向世人昭示出一个正在复兴崛起的大国领导人的泱泱风范。

特质之一:

学以修身,兼济天下。“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习近平总书记深知,要建设文明之中国、先进之政党,必须具有“治天下者先治己,治己者先治心”的自觉,必须具有深厚的学养、渊博的学识、深邃的思想和过人的智慧。长期以来,他始终把修身立德、治心养性作为立身之本、从政之基。一是把学习当成一种责任、一种境界、一种追求;二是重视思想和知识的融合和交互运用;三是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坚持“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实现以文化、智慧、修为三位一体济治国家。

特质之二:

知行合一,率先垂范。唯有立身正、为政正,才能聚人心、合众力。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自身形象不仅是一道无声的命令,更是一种无形的力量。习近平总书记虽位高权重,但处处严格自律、率先垂范。他从不搞特殊,决不搞例外,坚持以上率下,既是纪律制定者,又是遵纪守规带头人。特别是把重信守诺作为从政的一条准绳,始终践行“言必信,行必果”。大到关系百姓福祉的民生工程和国际援助资金,小到与作家贾大山的君子之约,无不一诺千金、信字当先,充分展示出习近平总书记讲信义、重情义、树道义的君子之风和人格魅力。

特质之三:

爱民如亲,万众归心。在基层一线与劳苦大众同甘共苦的成长经历,使习近平总书记与人民群众建立了一种亲密无间的天然感情,身上有着浓浓的公仆情怀。从踏上从政之路起,他就将“为老百姓谋利益,带老百姓奔好日子”作为一种使命。走上党和国家领导人岗位后,更是将人民放在心中的最高位置,用实际行动诠释“权为民所赋、利为民所谋”的群众观。他时刻把人民群众记在心上,像对待亲人一样,爱得真切、爱得深沉。从到河北阜平山区踏雪“访真贫”、走进工地“夫妻房”看望农民工等细微举动中,亿万人民感受到了总书记亲人般的气息。毫无疑问,习近平“平民书记”的爱民亲民风范已经成为凝聚中国人民团结一心、实现“中国梦”的强大力量。

特质之四:

宽和大气,近亲远孚。领袖人物宽广的胸怀、包容的品性、海纳百川的气度、容人容事的雅量,能形成巨大的磁场,凝聚旺盛的人气,产生无穷的人格力量。作为党和国家领导人,习近平总书记宽和大气的品质突出体现在“团结”二字上,特别注重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在处理班子集体关系上,信奉“懂团结是真聪明,会团结是真本领”;在处理民族关系上,强调各民族同胞要手足相亲、守望相助,构筑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在处理港澳台关系上,呼吁兄弟齐心,同心共圆“中国梦”;在处理国与国关系上,主张“力量不在胳膊上,而在团结上”,推行“多极多赢不独享”理念,广交天下朋友。

以上四大核心能力,软硬结合,相互支撑,融会了中国领导人必须具备的政治信仰和政治抱负、统帅本领和深层能力、风险意识和担当精神、家国情怀和人格魅力。同时,这四大核心能力具有严密的内在逻辑性,自信笃定的政治意志力处在领头位置,发挥着引领作用;全局掌控力发挥着中枢作用;变革创造力发挥着催化作用;凝聚感召力发挥着保障作用。简而言之,政治意志力决定治国理政方向,全局掌控力决定治国理政进程,变革创造力决定治国理政层次,凝聚感召力决定领袖人物形象。

树标立杆,一呼百应。习近平治国理政四大核心能力,为我国各级各类各层领导者核心能力的培养塑造树立了标杆和典范。

当前,向党中央看齐,就是要向习近平总书记看齐;向习近平总书记看齐,就是要向习近平总书记学习;向习近平总书记学习,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学习他卓越的核心能力。

要尽快把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核心能力这一标杆树起来,成为全党各级领导干部学习追求的榜样。通过延伸制定领导者核心能力标准,构建领导事业的核心力量——领导核心的核心能力——各级领导者的核心能力为逻辑链条的核心能力建设体系,探索建立考评、塑造领导干部核心能力的新思路,更加科学地把具有核心能力的真人才选出来、用起来,发挥作用,成为主政一方、造福一方、带动一方、振兴一方的执政骨干,为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中国梦”奠定坚实的组织基础。(作者周新民,现供职于中国石化集团公司,系领导者核心能力理论创立者)

在落实“军令状”的过程中,人民会更多地共享发展成果;在完成“军令状”的时刻,人民会有更多“获得感”。

“‘打铁还需自身硬’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全面从严治党是我们立下的军令状。”1月12日,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央纪委六次全会上谈到“军令状”。

这种“军令状”,就是党和政府许下的政治承诺。公开报道中,十八大以来的这3年,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向民众立下的“军令状”,涉及全面深化改革、作风整改、脱贫攻坚、全面从严治党等方面。

全面深改“军令状”

全面深化改革是“军令状”。2013年11月在山东考察时,习近平指出,“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已经胜利闭幕,军令状已经下达,集合号已经吹响。”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容易改的问题已经得到有效解决,留下来的大都是难啃的硬骨头,有些甚至是牵动全局的敏感问题和重大问题。然而,全面深改关系党的执政地位,关系13亿中国民众的“获得感”。因此,党中央向民众立下全面深改的“军令状”,决心以更大决心“冲破思想观念障碍,突破利益固化藩篱”。

作风整改“军令状”

有关整改作风问题的“军令状”,是习近平2013年12月在中南海听取河北省委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体情况汇报时提起的。习近平当时说,立了军令状就要看结果。

新形势下中国共产党面临国际国内各种挑战,但最根本的挑战还是来自于党自身。“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作风问题,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历史证明,政党执政后特别是长期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习近平对党的作风问题动真格、讲认真,强调整改这张军令状,不仅是针对河北,更是针对全党全国。立了“军令状”,就是要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态度整顿作风问题,夯实党的执政根基。

扶贫开发“军令状”

有关扶贫开发的“军令状”,是习近平在2015年11月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提及的。习近平强调,“要层层签订脱贫攻坚责任书、立下军令状。”

摆脱贫困,是古今中外治国安邦的大事。“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从梁家河知青到中国最高领导人,习近平深切感受到老百姓对摆脱贫困的渴望,“扶贫始终是我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我花的精力最多”。由习近平担任起草小组组长的十八大报告向全国人民庄严宣布,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脱贫攻坚事关全面小康能否如期实现,这是习近平的牵挂,可谓念兹在兹。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国内考察常到贫困地区看真贫,尤其是去年,先后到云南、陕西、贵州等地调研考察扶贫工作,在延安和贵阳两次主持召开扶贫主题座谈会。地方大员签订脱贫攻坚责任书,不仅是向中央立军令状,更是向7000多万贫困人口立军令状。脱贫攻坚是如期实现全面小康的最大短板,立下军令状,就是向中国乃至全世界宣示,我们将实现真正的、没有任何水分的全面小康。

从严治党“军令状”

如开头所提,习近平最近一次谈到“军令状”,是在十八届中央纪委六次全会上。他当时指出,“全面从严治党是我们立下的军令状。”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一个重要方略是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习近平将“全面从严治党”置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之中,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的组织保障。立下全面从严治党的“军令状”,是中国共产党汲取苏共以及其他国家政党兴亡的历史经验教训所采取的举措。习近平3年来的党建思路,就是全面从严治党,打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兑现政治承诺,崇尚实干,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西方政党的一大特点。在落实“军令状”的过程中,人民会更多地共享发展成果;在完成“军令状”的时刻,人民会有更多“获得感”。

新年伊始,习近平出访中东,实现了出访足迹的“全球覆盖”。此次“谋和平”、“求发展”、“促合作”之旅受到中东地区国家的欢迎,也收获国家社会的广泛赞誉。

三年来,习近平遍访五大洲。“习式外交”不仅开启了中国外交的新时代,在全球范围内不断扩大和巩固着中国“朋友圈”,习近平的足迹也让中国梦与全球梦相连,在提速中国梦的过程中助力全球梦。

访亚洲:扩大“一带一路”朋友圈 与老朋友串门、叙旧

2014年7月3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首尔同韩国总统朴槿惠举行会谈。 新华社记者 兰红光 摄

在国际社会的舞台上,中国发挥着越来越大的影响力。在G20峰会、APEC峰会等国际会议中,中国在扩大“朋友圈”促进自身发展的同时,也发出“中国声音”惠及世界。

2013年9月,习近平出访土库曼斯坦、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中亚四国,并出席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八次峰会以及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十三次会议。在这期间,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重要演讲,将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呼吁传递给亚洲。

2013年10月,习近平对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进行国事访问并出席在印尼巴厘岛举行的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第二十一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期间,中国同两国分别签署了经贸合作五年规划,中国也倡议筹建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以促进东盟及本地区发展中国家互联互通、友好合作。

中国坚持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理念,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在过去的三年中,习近平带着中国人民的祝福,与周边国家的老朋友亲切叙旧。2014年7月,习近平在首尔与韩国总统朴槿惠举行会谈,在首尔大学发表演讲,并出席了“中韩商务论坛”;2014年8月,习近平对蒙古国进行国事访问,出席经贸、人文活动,传递睦邻友好合作意愿;2015年4月,习近平年度首访巴基斯坦,中巴双方签下了51项合作协议和备忘录,用行动践行了“中巴世代友好”。

中国古语有云:“远亲不如近邻。”习近平在亚洲的足迹向各国传递着中国睦邻、安邻、富邻的外交方针,不仅加深了与亚洲各国的友好合作,也为促进亚洲地区乃至全球的和平与发展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访欧洲:深化中欧四大伙伴关系 增进中俄人民深厚友谊

2015年10月20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伦敦白金汉宫出席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举行的欢迎晚宴。新华社记者 鞠鹏 摄

1975年5月,中国与欧盟的前身――欧洲经济共同体建立正式外交关系。中国高度重视中欧关系发展,习近平曾在各个重大场合阐述中欧双边关系的重要意义,也多次访问欧洲国家,增进中欧友谊、深化合作,造福双方人民。

2014年3月,习近平出席在荷兰海牙举行的第三届核安全峰会,对荷兰、法国、德国、比利时进行国事访问,并访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欧盟总部。此次访问取得丰硕成果,中国同四国签署120多项合作协议,深化了中欧和平、增长、改革、文明四大伙伴关系。此外,习近平也在出席核安全峰会期间,系统阐述了中国的核安全观,向世界展示了维护地区和世界和平稳定的大国形象。

2015年10月,习近平对英国进行国事访问。此次名副其实的“超级国事访问”圆满结束后,中英决定构建面向21世纪全球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开启持久、开放、共赢的中英关系“黄金时代”,为发展中大国与西方大国发展关系树立了典范。

作为与中国相邻的欧洲国家,俄罗斯与中国也有着深厚友谊。三年以来,习近平与俄罗斯总统普京在G20峰会、金砖国家领导人峰会等国际会议的舞台上多次会晤。习近平与普京也多次互访,就中俄合作及重大国际议题深入交换意见。2013年3月,习近平出任国家主席后的出访第一站便是俄罗斯,充分体现了中俄一贯的友好合作关系。2015年5月,习近平再次出访俄罗斯,出席莫斯科盛大阅兵活动。习近平多次访俄,不仅深化了两国的政治互信和全方位合作,更在维护二战胜利成果,促进世界和平稳定,推动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做出贡献。

访非洲:中国与非洲永远做可靠朋友和真诚伙伴

2015年12月5日,习近平出席并主持中非合作论坛约翰内斯堡峰会全体会议。新华社记者 李涛摄

习近平曾用“真”、“实”、“亲”、“诚”这四个字概括新形势下的中非关系,并指出,“中方发展对非关系的力度不会削弱,只会加强。”三年来,习近平多次踏上非洲的土地,用行动巩固着中非传统友谊。

2013年3月,习近平访问坦桑尼亚、南非、刚果三国,在坦桑尼亚发表题为《永远做可靠朋友和真诚伙伴》的重要演讲,全面阐述中非关系以及中国对非政策主张。习近平表示,中非在事关双方核心利益的问题上,从来都是立场鲜明、毫不含糊地支持对方。推进中非合作是双方人民共同心愿,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

2015年12月,习近平对津巴布韦、南非进行国事访问并赴南非约翰内斯堡主持中非合作论坛峰会。在约翰内斯堡峰会上,习近平在深刻阐述“正确义利观”时说,“中非关系最大的‘义',就是把中国发展同非洲自主可持续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实现互利共赢、共同发展。” 同时,他也宣布中非和平与安全合作计划,大力支持非洲人以非洲方式解决非洲问题。

中非有着同样艰难而又光荣的民族解放斗争历史,也在同呼吸、共命运中结下深厚友谊。2006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确定了中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而在2015年,中非合作论坛非洲峰会将中非关系确定提升为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开启了中非合作共赢、共同发展的新时代,也向世界道出了中非24亿人携手共进、影响世界的信心与决心。

访美洲:将中国梦与美国梦、世界梦相连

2015年9月25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华盛顿同美国总统奥巴马举行会谈。新华社记者 兰红光 摄

中美是世界上有影响力的大国,中美关系也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自1979年中美建交后,中美关系已过“而立之年”,中美两国也在求同存异、务实合作中促进世界和平、稳定、发展和繁荣。

2013年6月,习近平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安纳伯格庄园同奥巴马举行会晤,双方就双边关系和共同关心的国际和地区问题广泛深入交换意见。习近平在与奥巴马总统举行会晤时指出,中国梦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梦,与包括美国梦在内的世界各国人民的美好梦想相通。

2015年9月,习近平对美国进行国事访问并出席联合国成立70周年系列峰会。访问期间,习近平与奥巴马举行了深入、坦诚、建设性的会谈。双方在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双边务实合作、亚太地区事务、国际与地区问题、全球性挑战等五个方面达成49项共识和成果,对于深化中美经贸战略性合作和共同推动改善全球治理具有重要意义。

而在联合国成立70周年系列峰会上,习近平也发表多场重要讲话,就“构建合作共赢新伙伴、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完善全球治理”、“加强南南合作”、“促进男女平等和妇女全面发展”等议题提出一系列倡议和举措,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事业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力量。

除了两次访美,习近平也到访过许多其他拉美国家。2014年7月,习近平赴巴西出席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六次会晤,并对巴西、阿根廷、委内瑞拉、古巴进行国事访问,并出席中国—拉美和加勒比国家领导人会晤,也大大扩大了自己的“拉美朋友圈”。

访大洋洲:习近平首访大洋洲实现出访足迹“五大洲覆盖”

2014年11月17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与澳大利亚总理阿博特在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举行会谈。新华社记者庞兴雷 摄

2015年12月20日,《中澳自贸协定》正式生效,成为中国与其他国家迄今为止签订的贸易投资自由化整体水平最高的自贸协定之一。中国与以澳大利亚为首的大洋洲国家经贸往来、人文交流频繁,习近平也在2014年踏上大洋洲,进一步深化了太平洋国家的友谊。

2014年11月,习近平出席在澳大利亚布里斯班举行的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九次峰会,并对澳大利亚、新西兰、斐济进行国事访问,在斐济同太平洋建交岛国领导人举行会晤,在10天时间内开展了80余场双多边活动,同近40位国家领导人和国际组织负责人及各界人士广泛接触、交流。此次会晤硕果丰富,中澳双方宣布实质性结束双边自由贸易协定谈判,并将双边关系定位提升为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中新双方宣布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为双方合作交流绘制新图景。

在先后出访亚洲、非洲、欧洲、美洲后,习近平又出访大洋洲,这进一步深化和拓展中国同澳大利亚、新西兰和太平洋岛国之间的互信与合作,对中国完善大周边外交格局具有重大意义。

央视网讯(记者 王小英)近日,甘肃省政府新闻办举办十二届甘肃省纪委五次全会精神新闻发布会,甘肃省纪委副书记、省预防腐败局局长张怀仁通报有关情况:2016年甘肃将坚决整治和查处侵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严肃查处扶贫领域弄虚作假、虚报冒领、截留私分、挥霍浪费等问题,并称此项工作是2016年的工作重点之一。

严惩扶贫开发领域腐败

泾川县罗汉洞乡原党委书记唐保平、原乡长邵等锋截留、挪用扶贫资金278.5万元,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均被开除党籍、开除公职,被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天水市秦州区财政局原局长冯海涛收受他人财物、玩忽职守,导致73万余元专项扶贫资金被骗,受到开除党籍处分……

十八大以来,甘肃省各级纪检监察机关紧盯扶贫资金管理使用中存在的问题,严格监督执纪问责。

甘肃省有58个集中连片特困县(市、区),加上17个“插花型”贫困县,贫困地区几乎覆盖了所有市州,国家和省里每年都有大量的救灾、扶贫资金投入扶贫开发。

扶贫开发领域腐败易发多发,要全民奔小康,该领域的腐败必须严厉惩治。

张怀仁表示,2016年将以严明的纪律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保障,严肃查处侵害群众利益问题,加强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坚决遏制基层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

派驻机构将全覆盖

派驻机构全覆盖是贯彻党章规定、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部署的必然要求,是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重要途径,是强化党内监督、确保监督无盲区的有力举措。

张怀仁表示,为进一步巩固市、县和部门单位、国有企业党组织落实主体责任的成果,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向农村、社区、学校等基层党组织延伸,坚持“一案双查”,加大责任追究典型问题通报曝光力度。

张怀仁透露,推进省市派驻监督全覆盖,切实发挥“派”的权威和“驻”的优势,甘肃计划用40多家派驻机构监督130多家省直单位和部门。

同时,2016年甘肃省纪委还将继续拓宽线索来源渠道,强化对重点场所、重点部位、重点问题的明察暗访,从严查处公款送礼、公款吃喝、公款旅游、公车私用、违规发放津补贴、借婚丧喜庆敛财等问题。

张怀仁透露,2015年甘肃省纪委对全省党政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公款消费发票进行“大起底”,通过大数据分析筛查发票记录近80万条,发现了一批问题线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