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繁 体
您所在的位置: >> 天下>>国内热词>>“这三年”

【摘要】“三同”建设是城乡协调发展的动力源,也是城乡协调发展的标准,重庆如此,其他地方的城乡协调发展也应如此。城乡协调发展,只有发展相同,要素同权,生活同质,才是城乡协调发展的本质体现

今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考察时指出:要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在加强薄弱领域中增强发展后劲,着力形成平衡发展结构,不断增强发展整体性。作为最年轻、市情也最特殊的直辖市,如何才能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协调发展之路?近年来,重庆不断探索,交出了自己的“答卷”(4月4日重庆日报)

这份答卷,写满人民幸福,发展和谐,是一份美丽答卷,这份答卷的主要内容就是“三同”加强薄弱区域建设。

发展同步。过去,城市发展快,农村发展慢,是基本现实,根本原因是因为农村没有找到自己正确的发展道路,现在,我们积极进行城乡协调发展,努力探索和发现农村发展的道路,让农村的发展速度与城市同步,甚至比城市发展还要快,比如农村土地流转搞规模经营,比如农村发展旅游,比如根据所处的功能区域发展自己的特色产业,总之,薄弱区域之“薄弱”变成了一种发展资源,再加上政府政策“不取多予” “少取多予”,“促品提质”的扶持,发展同步时代悄悄走来。城乡协调,发展速度首先协调起来了。

要素同权。过去,农村的生产要素是呆板的,机械的,被束缚住了,现在,随着土地确权工作的全面普及,农村的生产力要素有了权利,呆板机械的资源活起来了。劳动力、资本、土地,是最重要的三大生产要素。重庆通过制度创新,让这些要素在城乡、区域之间有序、顺畅流动,激发了薄弱区域、薄弱产业的活力,让薄弱区域的生产力要素爆发出强大的活力,必然促进薄弱地区的快速发展。重庆通过制度改革,盘活“沉睡的资源”,积极探索将承包地、林地、宅基地、农村塘库堰、地上种植物及大棚等纳入抵押物范围,去年全市农村产权抵押贷款达到800亿元,这是薄弱地区发展的巨大资金力量。

生活同质。城乡协调发展的最终效果是看生活有没有同质,就是城市的生活与乡村的质量是不是一样。这就需要大力加大薄弱区域的公共设施建设,根据薄弱区域的具体特点,打造个性公益服务保障,比如医疗,比如卫生,比如交通,等等。截至去年年底,重庆已建成2606个“撤并村”卫生室,每个村卫生室都有相对独立的诊断室、药房、治疗室,配置基本医疗设备,而且,重庆还破除城乡户口限制,职工身份限制,建立起统筹城乡的社会保障机制。等等,这是都是生活同质的基本保障。

“三同”建设是城乡协调发展的动力源,也是城乡协调发展的标准,重庆如此,其他地方的城乡协调发展也应如此。城乡协调发展,只有发展相同,要素同权,生活同质,才是城乡协调发展的本质体现。(殷建光)

科技创新加力提速创新驱动作用显著——十八大以来我国科技创新状况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我国研发投入明显加大,原始创新能力不断提升,科技产出成果丰硕,企业创新活力竞相迸发,科技创新为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提供了强有力支撑。

一、研发经费投入强度再创历史新高,国家财税对科技创新扶持作用增强

据初步统计,2015年全国研发经费投入总量为1.4万亿元,比2012年增长38.1%,年均增长11.4%;按汇率折算,我国研发经费继2010年超过德国之后,2013年又超过日本,目前我国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研发经费投入国家。2015年我国研发经费投入强度(研发经费与GDP之比)为2.10%,比2012年提高0.17个百分点,已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居发展中国家前列。我国研发经费投入水平的提高为科技创新实现“并跑”和“领跑”创造了有利条件。

2014年国家财政科技支出为6454.5亿元,比2012年增长15.3%,年均增长7.4%;财政科技支出占当年国家财政支出的比重为4.25%。其中,中央财政科技支出为2899.2亿元,年均增长5.3%;地方财政科技支出为3555.4亿元,年均增长9.1%。2014年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减免税和高新技术企业减免税分别为379.8亿元和613.1亿元,分别比2012年增长27.2%和16.2%,年均分别增长12.8%和7.8%。

二、原始创新能力不断提升,科技成果硕果累累

据初步统计,2015年我国基础研究经费为670.6亿元,比2012年增长34.4%,年均增长10.4%;其中作为知识创新主体的高等学校和研究机构基础研究经费分别为347.2亿元和295亿元,比2012年分别增长26%和49%。2015年我国基础研究经费占全社会研发经费的比重为4.7%。十八大以来,我国基础研究成绩斐然,在量子反常霍尔效应、铁基高温超导、外尔费米子、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热休克蛋白90α、CIPS干细胞等研究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屠呦呦研究员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王贻芳研究员获得基础物理学突破奖,潘建伟团队的多自由度量子隐形传态研究位列2015年度国际物理学十大突破榜首。

2015年我国专利申请受理数为279.9万件,比2012年增长36.5%;其中发明专利申请受理数首次突破百万件,为110.2万件,比2012年增长68.8%,发明专利申请受理数已连续5年位居世界首位。2015年我国专利授权数为171.8万件,比2012年增长36.9%;其中发明专利授权数为35.9万件,比2012年增长65.5%。发明专利授权数占专利授权数的比重为20.9%,比2012年提高3.6个百分点。截至2015年底,我国有效专利和有效发明专利分别为547.8万件和147.2万件,分别比2012年增加了196.9万件和59.7万件;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为6.3件,超额完成“十二五”规划目标。2015年我国共受理《专利合作条约》(PCT)国际专利申请30548件,从2013年起连续两年排名均位居世界第三位。专利的快速增长、结构优化和国际排位的提升,反映了我国科技产出能力、水平和效益的日渐提高。

三、创新资源进一步向企业集聚,企业创新活力竞相迸发

据初步统计,2015年我国企业研发经费逾1.1万亿元,比2012年增长40.3%,年均增长11.9%;占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的比重为77.4%,比2012年提高1.2个百分点。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支出首次突破万亿元,达10150.9亿元。企业研发人员约为425万人,比2012年增长26.2%。截至2015年底,我国累计认定的国家级企业(集团)技术中心为1187家,比2012年增加300家。截至2015年底,建在企业的国家重点实验室为177个,占国家重点实验室的36.8%;建在企业的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144个,占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41.6%。2015年国家新兴产业创投计划累计资金总规模556.8亿元,比2012年增长92%;累计投资创业企业1233家,比2012年增加995家。

据2014年全国企业创新调查,2013-2014年间,在我国64.6万家规模(限额)以上企业中,有26.6万家企业开展了创新活动,占41.3%;其中,实现产品创新、工艺创新、组织创新和营销创新的企业所占比重分别为18.7%、20%、27.9%和25.8%。分行业看,工业和服务业企业中有创新活动的企业分别为17.7万家和8.4万家,所占比重分别为46.8%和32.6%。分规模看,大中型和小型工业企业中有创新活动的企业分别为4.2万家和13.5万家,所占比重分别为64.8%和43.1%。分登记注册类型看,内资工业企业和港澳台及外资工业企业中有创新活动的企业分别为14.8万家和2.9万家,所占比重分别为45.9%和52.4%。创新已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不同类型企业生存发展的共同选择。

四、科技创新优化产业结构,支撑引领经济社会发展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产品开发为改善产品的市场结构奠定了基础。2014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新产品销售收入14.3万亿元,比2012年增长29.3%,年均增长13.7%;新产品销售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为12.9%,比2012年提高1个百分点。2012-2014年,新产品销售收入对主营业务收入增量的贡献为18.2%。在我国经济增速换挡期,以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和医药制造为代表的高技术制造业总体呈现稳中有进的发展态势,为优化我国工业产业结构奠定了基础。2015年,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0.2%,比同期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高出4.1个百分点,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11.8%;全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3.7万亿元,比2012年增长33.9%,年均增长10.2%,比规模以上工业年均增速高3.9个百分点;2012-2015年,高技术制造业对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增量的贡献为19.9%。

十八大以来,科技创新为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日新月异的变化,我国TD-LTE产业链日趋成熟,2015年末4G用户数超过3.8亿;自主研发的新一代高速铁路技术世界领先,高铁运营总里程达1.9万公里,占世界的60%以上,并进军海外市场;ARJ支线飞机成功实现商业销售和交付运营;油气开发专项再造一个西部大庆;半导体照明技术加快应用推广,2015年半导体照明产业整体规模达4245亿元,比上年增长21%;第四期“超级稻”创造百亩连片平均亩产1026.7公斤的新记录;全球首个生物工程角膜艾欣瞳以及阿帕替尼、西达本胺等抗肿瘤新药成功上市。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产生重大影响,为改善民生提供有力保障。

五、区域创新迈出新步伐,部分地区创新取得明显成效

十八大以来,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深入推进,长江经济带转型升级明显加快,北京、上海积极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创新型省份、创新型城市建设试点初见成效,区域创新改革试验全面启动。2015年江苏、广东、山东和北京等地区研发经费超过1000亿元,北京、上海、天津、江苏、广东、浙江、山东和陕西等地区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达到或超过全国平均水平。2013-2014年,我国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的创新活动企业占比分别为44%、39.8%、37.9%和26.3%,天津、江苏、浙江、广东、陕西等地区位居前列。你追我赶、各具特色的区域创新格局正在逐步形成。

国际地位显著提高

国际影响力明显增强——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的国际比较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了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出台实施了稳定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系列改革措施,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主要经济社会总量指标在世界中的份量继续提高,主要经济社会人均指标位次继续前移,国际地位显著提高,国际影响力明显增强。

一、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占世界经济总量的比重逐年上升

2013-2015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为7.3%,远高于世界同期2.4%(世界银行数据)的平均水平,明显高于美、欧、日等发达经济体和巴西、俄罗斯、南非、印度等其他金砖国家。我国依然是世界经济增长的最重要引擎,2013-2015年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平均约为26%。

自2009年我国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以来,国内生产总值稳居世界第二位,占世界经济总量的比重逐年上升。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2015年,我国GDP占世界的比重为15.5%,比2012年提高4个百分点。同时,与美国的差距明显缩小,2015年GDP相当于美国的63.4%,比2012年提高11个百分点。

二、人均国民总收入大幅增加,已接近中等偏上收入国家平均水平

十八大以来,我国人均国民总收入(GNI)大幅增加,不断迈上新台阶。据世界银行按图表集法统计,2012年人均GNI为5870美元,2013年达到6710美元,2014年达到7400美元,2015年增加到约7880美元。根据世界银行公布的收入分组标准[2],2010年我国实现了由中等偏下收入水平到中等偏上水平的重大跨越,人均GNI相当于中等偏上收入国家平均水平从2012年84.5%提高到2014年93.7%。

我国人均GNI与世界平均水平的差距也大幅缩小,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比例由2012年的56.5%提升到2014年的68.6%,缩小了12.1个百分点。在世界银行公布的214个国家(地区)人均GNI排名中,我国由2012年的第112位上升到2014年的第100位,前进了12位。2012-2014年,我国人均GNI年均增速达到7.3%,远高于世界平均增长水平及高收入国家增长水平。

三、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稳居世界前列

十八大以来,我国主要工业产品产量继续稳居世界前列。其中粗钢、煤、发电量、水泥和化肥产量稳居世界第一位;原油产量稳居世界第四位,仅次于美国、俄罗斯以及沙特阿拉伯。

2012年以来,我国谷物、肉类等主要农产品产量稳步增长。2014年,我国谷物、肉类、花生和茶叶产量稳居世界第一位;籽棉产量仅次于印度排名世界第二位;大豆产量居第四位,较2012年提高一位;油菜籽和甘蔗产量分别稳居第二位和第三位。

四、对外货物贸易总额跃居世界第一位,对外服务贸易总额跃居第二位

(一)我国货物进出口总额跃居世界第一位。2012年以来,尽管世界主要经济体经济复苏乏力,外需疲弱,全球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下跌,但我国货物进出口总额在世界贸易中的份额仍不断提升,2013年首次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一位。2014年,货物进出口总额为43015亿美元,占世界比重由2012年10.4%上升至11.3%。

(二)我国对外服务贸易总额跃居世界第二位。十八大以来,我国对外服务贸易额大幅增长,每年迈上一个新台阶。2012年对外服务贸易总额居世界第四位,2013年上升至第三位。2014年,对外服务贸易总额达6043亿美元,占世界比重由2012年的5.4%上升至2014年的6.2%,并超过德国跃居世界第二位。

五、外商直接投资居世界前列,对外直接投资稳居第三位

(一)我国外商直接投资居世界前列。我国外商直接投资稳步增长,2015年达到1263亿美元,比2014年增长6.4%(增速按人民币计算),仅次于美国和中国香港,居世界第三位。

(二)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稳步增长,继续保持世界第三位。十八大以来,我国实施新一轮全方位对外开放战略,大力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对外直接投资屡创历史新高。2014年,对外直接投资为1231亿美元,连续3年位居全球第三位,占世界的比重也逐年上升,由2012年的6.8%提高到2014年的9.1%。

六、我国出境旅游人数和境外旅游支出均列世界第一位

十八大以来,我国出境旅游高速增长。2014年,公民出境旅游人数为1.1亿人次,继续位居世界第一位。游客境外消费也大幅增长,据世界旅游组织公布,2014年我国游客国际旅游支出再创新高,达1649亿美元,比2012年增长61.7%,居世界首位,比第二位的美国高出541亿美元。

我国入境旅游人数和国际旅游收入也逐年增加。2014年,接待国际游客5560万人次,仅次于法国、美国和西班牙,居世界第四位;国际旅游收入达569亿美元,增长10.1%,由2013年的世界第五位升至第三位,仅次于美国和西班牙。

七、人文发展指数持续提高,在世界中的位次前移

十八大以来,社会发展成就显著,居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测算,2014年我国人文发展指数(HDI)为0.727,超过世界平均水平(0.711)和中等国家水平(0.630),在188个国家(地区)中居90位,比2012年提高6位,属于高等水平国家。从分项指数来说,健康指数和收入指数较大提升,预期寿命为75.8岁,在世界排名第58位。

据世界银行统计,2015年,我国享有清洁饮用水源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为95.5%,比2012年提高2.3个百分点,超过中等收入国家92.0%的平均水平;我国享有卫生设施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为76.5%,比2012年提高3.4个百分点,超过中等收入国家64.7%的水平。

八、国际竞争力和创新能力持续增强,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

(一)国际竞争力持续增强。十八大以来,我国在制度框架、基础设施、宏观经济环境、健康与教育培训、商品市场效率等方面的国际竞争力继续增强。据世界经济论坛《2014-2015年全球竞争力报告》测算,2014年我国的国际竞争力在144个国家和地区中排名第28位,比2012年又提高1位。其中,基础设施指数排名第28位,效率增强指数排名第30位,创新与成熟度指数排名第33位。

(二)创新能力不断提高。随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我国的创新能力不断提高。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美国康奈尔大学以及欧洲商业管理学院共同发布的《2015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显示,我国的创新指数名列全球第29位,在中等收入国家中排名首位,与高收入经济体的差距进一步缩小,我国在人力资本开发和研发资金投入等方面的创新能力已经非常接近高收入经济体。

(三)进入世界500强的企业数不断增加。我国企业经营实力和竞争力进一步增强。据美国《财富》杂志统计,我国(包括港澳台地区)进入世界500强企业数量从2012年的95家增加到2014年的106家,位居全球第二位,数量接近日本的两倍。其中,中国石油化工集团、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和国家电网公司进入世界前10强。进入500强企业的利润总额占世界比重从2012年的17.7%提高到2014年的20.8%。

就业保持基本稳定结构出现较大调整——十八大以来我国就业状况

【治国理政这三年】就业篇

就业是民生之本、和谐之基、安国之策。十八大以来,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面对不断加大的经济下行和稳定就业压力,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牢牢把握经济社会发展主动权,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就业形势保持基本稳定,结构出现较大调整,第三产业和城镇就业大幅增加,个体经济和创业吸收了大量就业,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成绩,也为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奠定了基础。

一、就业规模持续扩大,就业人员有所增加

2015年末,全国就业人员77451万人,比2012年的76704万人增加747万人,年均增加249万人。虽然受劳动力供给减少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就业人员增加量有所减少,但我国劳动力供给总量仍处高位,就业规模依然庞大,就业总量矛盾仍然突出。就业人员的持续增加,除了各部门、各地区高度重视就业工作,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积极出台和落实各项稳就业、促就业的政策,千方百计地采取各种措施扩大就业外,主要得益于我国经济保持了比较快的增长。中央明确指出,稳增长就是保就业,要将保障比较充分的就业作为稳定经济增长的目标和底线,要把稳定和扩大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建立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的联动机制。三年来,我国经济年均增长7.3%,虽然经济增长率有所下降,但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作用依然明显,经济增长仍然是保障就业的第一稳定器。

12013 2015年全国就业人数(万人 )

【治国理政这三年】就业篇

【治国理政这三年】就业篇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二、城镇新增就业增加较多,登记失业率较为稳定

三年来,虽然我国经济进入“三期”叠加的新阶段,就业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但在就业优先战略的指引下,我国城镇新增就业人数仍然增加较多,城镇失业得到了有效控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数据显示,2013—2015年,我国城镇新增就业人数分别高达1310、1322和1312万人,连续三年保持在1300万人以上,累计城镇新增就业超过390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人数分别为926、952和966万人,登记失业率大致稳定在4.1%左右的较低水平。

22013年以来城镇登记失业人数和登记失业率

【治国理政这三年】就业篇

  三、就业结构出现较大调整,就业分布更趋优化

(一)第三产业就业人员大幅增加。伴随着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我国就业在产业中的分布也发生了较大变化。一方面,第三产业是吸纳就业的蓄水池,服务业特别是新兴服务业吸纳就业的能力远强于传统制造业。近三年来,在第三产业快速发展的带动下,我国第三产业就业人员从2012年末的27690万人增加到2015年末的32839万人,平均每年增加1716.3万人。另一方面,第三产业的增速明显快于一、二产业,带动劳动力不断向三产转移,促进了第三产业就业人员比重的明显上升。目前,我国三次产业就业人员的比重已从2012年末的33.6:30.3:36.1转变为2015年末的28.3:29.3:42.4,第三产业就业人员占比三年间提高了6.3个百分点。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32012年末— 2015年末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及其占比

【治国理政这三年】就业篇

(二)城乡就业结构持续改善。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进一步促进了城乡就业结构的改善。目前,我国城镇化率已从2012年的52.57%提高到2015年的56.1%,增加3.53个百分点。与此同时,我国城镇就业人员从37102万人增加到40410万人,年均增加1102.7万人;乡村就业人员从39602万人减少到37041万人,年均减少853.7万人。城乡就业结构从48.37:51.63调整为52.17:47.83。这表明,我国城镇吸纳就业的能力已超过农村,成为我国就业的主要阵地。

(三)个体私营经济吸纳就业能力显著增强。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围绕激发市场活力,进一步深化商事制度改革,“三证合一”、“一照一码”全面实施,新登记注册企业平均每天超过1万户。个体、私营经济的快速发展,有力带动了非公经济就业人员的增加。2014年末,全国个体、私营经济就业人员达24975万人,占全国就业人员的32.33%,分别比2012年末增加5050.6万人和8.47个百分点,平均年增2525.3万人和4.24个百分点;在全部城镇就业人员中,个体、私营经济就业人员达16866.7万人,占42.91%,分别比2012年末增加3666.6万人和7.32个百分点,平均年增1833.3万人和3.66个百分点。

(四)重点人群就业扎实推进。高校毕业生、“下岗再就业”人员、“4050”人员、“零就业”家庭、退役军人等的就业,是就业工作的重点和难点。近三年来,各级各部门紧紧围绕“社会政策要托底”的政策思路,通过加强就业援助,强化对灵活就业、新就业形态的扶持,加大再就业支持力度,托底帮扶就业困难人员,搞好职业技能培训,完善就业服务体系,落实好援企稳岗、社保补贴、税费减免等政策和措施,有力帮扶了就业重点和难点人群的就业。据教育部数据,近3年来我国共有2175万高校毕业生进入就业大军,初次就业率连续13年超过70%。据人社部统计,整个“十二五”期间,我国共解决失业人员再就业2770万人,就业困难人员就业890万人,“零就业”家庭基本消除。

本报记者栾姗 本报通讯员赵翔宇

开栏的话: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也是最持久的动力。3月30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会议确定设立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这是河南拓展创新空间、提升创新水平的重大历史机遇。据了解,申请示范区的主体必须是国家级高新区且排名在全国前20名,郑州高新区作为全省首个获批的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在全国146个国家级高新区中排名第16位,是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核心载体,也是我省科技创新最活跃、科技投入水平最高、新技术新产品及专利产出最多的区域。

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将举全省之力建设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并以示范区为纲统筹全省科技创新工作。自今日起,本报推出【走进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载体——郑州高新区】系列报道,从科技创新能力提升、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创新创业环境营造等方面,展示郑州高新区作为国际商都建设创新驱动战略主引擎的综合实力,彰显其在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中的使命担当,为全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工业文明以来,每一次科技变革,都颠覆着人类生产生活方式,重塑国家和城市竞争格局。从18世纪的伦敦,到19世纪后期的法兰克福,再到20世纪的纽约,郑州试图从这些先后屹立于世界之巅的城市,寻找勃兴路径。

只有创新,才能决定城市的未来,举全省之力建设的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正在中国创新版图上书写激动人心的篇章,将继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之后,成为郑州新的历史注脚。

郑州高新区作为全省首个获批的国家级高新区,面对“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先行先试建设机遇,应该担当起什么样的使命?郑州高新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赵书贤说,高新区所应担当的使命就是国际商都建设创新驱动战略的主引擎,这既是战略部署,也是使命担当。

中原创新资源集聚中心

全球最大的矩形盾构顶管“中原1号”在郑州下穿中州大道隧道工程中,在浮土只有3米的情况下,成功“顶”过南北交通大动脉——中州大道,做到了既不影响正常交通,又不干扰居民生活,开创了我国市政交通隧道建设的新模式。这一科研成功正是来自郑州高新区内的中铁隧道“盾构及掘进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郑州高新区集聚了全省22%的科教资源,不仅有“军中清华”的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河南唯一的国家“211工程”高校郑州大学和河南工业大学、郑州轻工业学院等重点知名高校,还有中铁隧道“盾构及掘进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郑州机械所“新型钎焊材料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中棉所“棉花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信息工程大学“数学工程与先进计算国家重点实验室”、郑州磨料磨具磨削研究所“超硬材料磨具国家重点实验室”5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产业技术研究院,8个国家级工程中心,8个部属研究院和495家市级以上研发机构,是中原创新资源集聚中心。

科教资源的背后是人才资源,大量科技型人才和追梦“合伙人”云集于此。郑州高新区有刘炯天、弗朗斯瓦·马蒂、高俊、谢剑平等驻区院士12人,黄明贤、吴豫生国家“千人计划”特聘专家2人,各类创新创业型人才5万多人,科技人才密度更是居全省之首。

如果仅仅将目光停留在省内,如何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必须要有站位全国的视野,郑州高新区积极“走出去、引进来”,加强与西安交大、天津大学、武汉大学等国内知名大学合作,补足自身发展短板;加强与中科院合作,引进国家级科研院所,走出一条具有郑州高新特色的创新资源集聚道路。

奋力攀登中国创新塔尖

今年是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起步之年,是“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郑州高新区以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统揽,通过实施创新和攻坚,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的关键之年,奋力做好全年的各项工作至关重要。

GDP242亿元,增长10%;实现固定资产投资360亿元,增长17%;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91亿元,增长11%;完成利用域外资金105亿元……今年郑州高新区各项主要经济发展指标新鲜“出炉”,不仅要主动适应经济新常态,更要保持10%以上的平均增速,奋力攀登中国创新塔尖,实现综合实力跻身全国高新区第一方阵的目标。

“做明白”,必先“想明白”;知道“如何干”,必先知道“干什么”。今年,郑州高新区工作的总体指导思想是紧紧围绕建设北斗云谷·千亿科技城的总目标,以打造郑州国际商都创新驱动战略主引擎为使命,持续深入推进“一个使命、一条主线、两个目标、三大战略”的“1123”发展战略,以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统揽,以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为驱动力,克难攻坚,开拓创新,通过实施“356工程”(强化三大优势、实现五大提升、做好六项保障),使高新区“创新创业环境更加优越、发展优势和竞争力更加凸显、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大幅提升、社会事业和谐发展”,为实现跻身全国高新区第一方阵的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日前,安徽省政府印发“先照后证”改革后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的实施意见——

商事制度改革以来,我省市场主体快速增加,去年平均每月新登记市场主体近4万户,其中企业在1万户以上;同时,随着经济全球化,企业经营形式越来越多样化,活动半径不断加大,使得加强监管面临更多新的挑战。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安徽省适时出台了“先照后证”改革后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的实施意见,重点明确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省推进事中事后监管工作的重点任务和具体措施,成为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工作的操作指南和规范性文件。

以“先照后证”为依托,倒逼审批改革

清理市场主体登记前置审批项目,由“先证后照”改为“先照后证”,是党中央、国务院部署的一项重大改革。2015年,按照国家统一部署,我省递进式推进“先照后证”“三证合一”“一照一码”等改革任务,办理营业执照时间由改革前的20个工作日缩短为3个工作日,80%以上的工商登记业务实现即来即办、当日办结,“办照难、办照慢”问题从根本上得以解决。

“先照后证”改革,以市场主体登记改革为切入点,通过工商系统主动放权,加快职能转变,打破了市场主体准入的玻璃门,还权于企业,还权于市场,从而倒逼相关部门审批制度的改革,为创业创新提供一个制度平台。意见明确,除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决定外,一律不得设定工商登记前置审批事项,也不得通过备案等方式变相实施前置审批;凡依法依规新增、取消工商登记后置审批事项的,省级相关审批部门应及时书面告知省工商局、省编办、省法制办,并对相关事项目录予以更新公开。

制定工商登记后置审批事项目录,是实施意见的核心内容之一。结合我省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安徽省工商登记后置审批事项目录》共列入后置审批事项194项,从审批部门、设定依据、监管部门、监管依据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细化和规定,务实管用、便于操作,涵盖了国家、省、市、县四级工商登记后置审批事项,做到全覆盖。另外,在提高行政审批效能和服务水平方面,实施意见提出年内建设全省标准统一的网上审批系统,适时推广上海自贸区“证照分离”等可复制改革试点经验。

以厘清职责为基础,推进协同监管

“通过前置审批改为后置审批、‘先证后照’改为‘先照后证’,在制度层面确立了‘谁审批谁监管,谁主管谁监管’原则,形成了放管结合、宽进严管的工作格局。 ”省工商局有关负责人说,在部门职责划分上,实施意见按照政府主导、部门负责、属地监管、重心下沉的要求,对工商部门、审批部门和行业主管部门的市场监管职责进行了充分细化和明确划分,厘清了“谁的事”、“谁来管”、“依据什么管”这三个关键环节,避免监管缝隙,防止推诿扯皮、一放就乱。

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是商事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是确保简政放权取得预期效果和优化市场环境的重要保障。对此,意见明确要求,各审批部门必须制定本部门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的具体方案,防止出现监管真空;在监管执法过程中,要加强协同配合,形成分工明确、沟通顺畅、齐抓共管的监管格局;要严格监管执法,完善以随机抽查为重点的日常监督检查制度,坚决防止弹性执法、选择性执法。

实施工商登记“双告知”制度,是在“宽进”之后实施“严管”的有效手段,能有效化解“都不管”问题,提高协同监管能力。意见强调,在办理登记注册时,工商部门要根据《安徽省工商登记后置审批事项目录》,告知申请人申请审批的经营项目和相应的审批部门,并由申请人书面承诺在取得审批前不擅自从事相关经营活动。在办理登记注册后,工商部门通过省公共信用信息共享服务平台,及时告知相关部门市场主体登记信息。

以信用监管为核心,强化主体约束

加强信用约束,是事中事后监管的基本原则,也是规范市场秩序的治本之策。去年以来,围绕建立信用约束机制,我省建立完善经营异常名录制度,推动信息互联共享,加快构建联合惩戒机制。全年在市场准入环境拦截法院失信被执行人任职申请206人次,有7万多户市场主体被列入经营异常名录,在贷款、政府采购等方面受到不同制约。

市场经济本质是信用经济,通过信用约束和行政处罚的联动,能更好地实现市场监管效果。意见要求,在今年10月底前,各地各部门要建立健全异常名录管理和严重违法失信企业名单管理制度,形成跨部门、跨地区、跨行业失信行为联动响应和失信惩戒机制。在经营、投融资、取得政府供应土地、进出口、出入境、注册新公司、招投标、政府采购、资质审核等工作中,将信用信息作为重要考量因素,对被列入经营异常名录、严重违法失信企业名单、重大税收违法案件当事人名单、失信被执行人名单、行贿犯罪档案等失信主体依法予以限制或禁入,形成“一处违法,处处受限”的联合惩戒机制。

我省明确要求,工商部门要加强统筹协调,加快推进统一的经营异常名录库、严重违法失信企业名单库建设,推动各部门履行企业信息公示义务,建立跨部门信息交换机制。各地各部门要细化企业信用信息公示操作程序和衔接措施,实现公示主体、公示时间、公示载体、公示内容、公示流程“五统一”,建立失信主体身份信息自动识别和通报制度,完善失信信息记录和披露制度,推动信用信息查控一体化建设,努力把信用约束机制的“篱笆”扎紧扎牢。

 

新华网记者 李晶瑶

【学习进行时】今年两会,习近平总书记在6个团组参与审议讨论时,先后发表讲话。习近平与代表委员在互动交流中的讲话,非常重要。其“重”在何处呢?新华网“讲习所”今日推出《习近平两会新语之“重”字篇》,助你读懂总书记讲话中的“重”。

3月7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黑龙江代表团的审议。新华社记者 兰红光 摄 

总书记讲话“重”在何处

其“重”,首先在于在关键节点统一思想认识。

2016年是落实“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在世界经济复苏艰难、中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背景下,开局之年无疑也是关键之年。因此,统一思想、凝聚力量、振奋精神,就显得尤为重要。

其“重”,更在于习近平通过与代表委员的交流,全面阐释了五大发展理念。梳理习近平在本次两会审议讨论中的讲话,大到家国战略,细至民生细节,无一不紧紧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指导,破解发展难题、增强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一次次的对话交流、一次次的系统阐释,使各项发展理念形象生动、深入人心。

总书记的讲话精神,是我国“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方向指引。焉能不“重”?

重要的事情说N遍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今年两会期间,习近平在湖南代表团详细询问了十八洞村近两年“精准扶贫”进展情况。在青海代表团,他关心的还是扶贫脱贫。

网谚曰:“重要的事情说三遍”,而总书记在两会上的强调,又何止“三遍”。“创新”“生态”“扶贫攻坚”“科技”……不仅是习近平在本次两会上的高频词,也是近几年两会“下团组”时必讲的话题。发展短板反复讲,为的是攻坚克难;发展理念不断讲,为的是实现目标。

而“讲N遍”绝不是简单的重复。新意,在“反复讲”中叠现;思想,在“反复讲”中深化。

讲“创新”,他去年讲“人才是创新的根基”,今年更是强调“是方向、是钥匙,首要的是创新”、“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年年讲“脱贫”,今年又进一步提出了“更加注重教育脱贫”“更加注重提高脱贫效果的可持续性”问题。“贫”,不只是物质上的,知识的“贫”更可怕;“脱贫”不能只是一时的,要时时警惕“返贫”。

讲“两岸一家亲”,去年强调“合作共赢”,今年则更具体地提出两岸共建“命运共同体”,使之有了很强的可操作性。

年年讲“绿水青山”,今年又鲜明地指出“黑龙江的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两山论”。

……

词虽叠而义更进,辞有尽而意无穷。

一声声深情叮嘱、一句句谆谆告诫,满载着总书记对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历史担当。

响鼓也要“重”敲

脱贫攻坚,习近平提出一定要做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精准到户、精准到人”,一连四个“精准”,就是指向“扭住精准”的重音;“加大力度,加快速度,加紧进度”,便是“时不我待”的重音。

改革攻坚,习近平提出了“三气”:“锐意创新的勇气、敢为人先的锐气、蓬勃向上的朝气。”

环境保护,习近平指出:“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

政商关系,习近平用“亲”“清”两字提出明确要求,这是谆谆告诫。

反腐倡廉,习近平再次重申对腐败行为“零容忍”的政治态度。

两岸关系,习近平强调:“我们对台大政方针是明确的、一贯的,不会因台湾政局变化而改变。”再次重申了“九二共识”是任何人、任何时候也不能逾越的底线。

一次次讲话,铿锵有力,敲响了时代重音,宣示着坚定不移的决心,求真务实的态度。

习近平讲话之“重”,句句是国家之重,民族之重。

   学习路上·跟总书记上两会之七

2016年3月13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解放军代表团全体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解放军报记者冯凯旋摄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北京3月14日电 (姚茜)13日下午,习近平出席了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解放军代表团全体会议。他强调,把创新摆在我军建设发展全局的重要位置,靠改革创新推动国防和军队建设实现新跨越,是决定我军前途命运的一个关键。这是公开报道中,习近平首次提出通过创新驱动发展,开创强军兴军新局面。

中央领导人下团组,与代表委员共商国是、共话发展,是每年全国两会的一大看点。公开报道显示,自2013年两会以来,习近平已经连续四年到解放军团。

2016年两会第四次到解放军团 “创新”成强军主题词

创新是引领国家建设发展的第一动力,也是引领军队建设发展的第一动力。“创新”成为了今年习近平出席解放军代表团全体会议时的主题词。据记者统计,在1000多字的新闻稿件中,习近平提到“创新”30余次。

“创新能力是一支军队的核心竞争力,也是生成和提高战斗力的加速器。”习近平强调,把创新摆在我军建设发展全局的重要位置,靠改革创新推动国防和军队建设实现新跨越,是决定我军前途命运的一个关键,必须全面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战斗力标准,下大气力理论创新、科技创新、科学管理、人才集聚、实践创新,以重点突破带动和推进全面创新,不断开创强军兴军新局面。

“要把军队创新纳入国家创新体系,大力开展军民协同创新,探索建立有利于国防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军队创新同样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重要讲话足见对创新的重视。

从强军目标到创新驱动 4年4次下团绘制清晰路线图

公开报道中,解放军代表团是习近平每年两会必去的代表团。

2013年两会期间,习近平在出席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解放军代表团全体会议时强调,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是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同时,习近平就这12字目标具体阐释到,听党指挥是灵魂,决定军队建设的政治方向;能打胜仗是核心,反映军队的根本职能和军队建设的根本指向;作风优良是保证,关系军队的性质、宗旨、本色。全军要准确把握这一强军目标,用以统领军队建设、改革和军事斗争准备,努力把国防和军队建设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2014年两会,习近平在出席解放军代表团全体会议时围绕实现强军目标发表了重要讲话。习近平指出,实现强军目标,必须勇敢承担起我们这一代革命军人的历史责任。实现强军目标, 必须抓住战略契机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解决制约国防和军队建设的体制性障碍、结构性矛盾、政策性问题,深入推进军队组织形态现代化。实现强军目标, 必须同心协力做好军民融合深度发展这篇大文章,既要发挥国家主导作用,又要发挥市场的作用,努力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

2015年3月12日,习近平出席解放军代表团全体会议,他指出,“过去的一年,全军着力加强和改进政治工作,着力开展实战化军事训练,大力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深入谋划推进军队改革工作,出色完成了一系列重大任务,贯彻强军目标取得了新的重大进展。”在此次会议上,习近平重点就深入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提出要求。

而今年两会,在解放军代表团全体会议上,习近平围绕“创新”就国防和军队建设提出了具体要求。他强调,把创新摆在我军建设发展全局的重要位置,靠改革创新推动国防和军队建设实现新跨越,是决定我军前途命运的一个关键。

从“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的强军目标,到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创强军兴军新局面,习近平从目标树立、定位措施及具体抓手,绘制了一幅强军兴军的清晰路线图。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北京3月14日电 (万鹏)“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要创新,就要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必须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大幅提高国防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也对国防和军队建设创新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

“把创新摆在我军建设发展全局的重要位置,靠改革创新推动国防和军队建设实现新跨越,是决定我军前途命运的一个关键。”“下大气力抓理论创新、抓科技创新、抓科学管理、抓人才集聚、抓实践创新。”13日下午,在出席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解放军代表团全体会议时,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国防和军队建设实现新跨越”,提出开创强军兴军新局面的五个“抓手”。多位学者分析认为,习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主题重大、立意高远,通过创新,军队建设发展将找到新的动力源、新的增长点。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生成和提高军队战斗力的“加速器”

改革就是要创新,没有创新,改革就没有动力。党的十八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鲜明提出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强调国防和军队改革是“我们回避不了的一场大考”。在去年中央军委改革工作会议上,总书记曾强调,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是实现中国梦、强军梦的时代要求,是强军兴军的必由之路,也是决定军队未来的关键一招。

对于国防和军队建设来说,创新居于什么位置?早在201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军委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专题民主生活会时就曾表示,“实现强军目标是一项具有很强开拓性的事业,面临大量新情况新问题,必须勇于探索、大胆创新、锐意改革”。在昨日的讲话,总书记再次明确强调,“创新能力是一支军队的核心竞争力,也是生成和提高战斗力的加速器。”他指出,“把创新摆在我军建设发展全局的重要位置,靠改革创新推动国防和军队建设实现新跨越,是决定我军前途命运的一个关键”。

“从中国看,人民军队的建设发展史,就是一部改革创新史。”国防大学校长张仕波曾撰文分析认为,我军历史上的每一次重大改革,都为军队发展增添强大动力、注入新的活力。各级领导干部要自觉站在时代前沿、军事前沿、科技前沿,破除守旧观念、守常心理和守成思想,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各项工作中。军事科学院研究员陈舟认为,通过创新,军队建设发展将找到新的动力源、新的增长点,找到提高军队建设质量效益的新途径、新方式,使国防和军队建设步入创新驱动发展的新轨道。

军队创新五个“抓手”:

发挥官兵首创精神,以重点突破带动和推进全面创新

如何确保如期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三步走”发展战略第二步目标,不断开创强军兴军新局面?在昨日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为军队创新工作提出了五个“抓手”。他指出,“坚持战斗力标准,下大气力抓理论创新、抓科技创新、抓科学管理、抓人才集聚、抓实践创新,以重点突破带动和推进全面创新。”

为何要以这五个方面为抓手?总书记在讲话中也给出了答案。之所以抓理论创新,是因为“科学的军事理论就是战斗力,一支强大的军队必须有科学理论作指导”;抓科技创新,是因为“必须高度重视战略前沿技术发展,通过自主创新掌握主动,见之于未萌、识之于未发,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抓科学管理,是因为“军队能不能打仗、打胜仗,科学管理起着关键作用”;抓人才集聚,是因为“人才是创新的核心要素,加紧集聚大批高端人才是推动我军改革创新的当务之急”;抓实践创新,是因为“实现强军目标需要全军官兵共同奋斗,推进军队改革创新需要全军官兵共同努力”。

“总书记提出的这五个方面的‘抓手’,把握了我国国防和军队建设创新工作的重点问题。”国防大学教授颜晓峰在接受中国共产党新闻网记者采访时指出,理论创新是先导,我们当前许多改革问题的解决,很大程度上源于理论的创新;科技创新反映了提升当代军队战斗力的关键因素;科学管理解决的是“软件”的问题,只有管理水平提高,才能全面地提升军事资源的效用;创新说到底是由人来推动的,很多军事理论、高科技和组织形式的创新都是由军事人才来实施的,这是基础性条件;实践创新强调两个意思,一是要求创新落实在实践层面,否则创新解决不了改革问题,另一个方面则是强调创新是一种变革和飞越,应有主体作为和主动努力,所以总书记激励大家“争当创新的推动者和实践者”。陆军政治工作部主任张书国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也指出,习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主题重大、立意高远,当前时代就是一个创新的时代,特别是军事领域竞争异常激烈,不创新或是创新慢了,就会与别人出现技术鸿沟,陷入战略被动,甚至落后整整一个时代。

“新常态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关键看怎样认识和把握,认识到位、把握得好、工作得力,就能把挑战变成机遇。”3月4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民建工商联联组会上发表讲话,又一次提到了“新常态”。

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的公开文章和讲话中,“新常态”被提及了160余次。为什么说新常态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把挑战变为机遇具体应该怎么做?这些问题,在习近平的文章和讲话中,已经多次进行了阐释。

新常态下的“定”和“变”

2014年5月,习近平在考察河南的行程中,首次提及“新常态”。他说:“中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

2015年7月在吉林调研时,习近平强调,适应和把握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趋势性特征,保持战略定力,增强发展自信,坚持变中求新、变中求进、变中突破……

以发展的眼光来看,事物是常新常变的,中国经济也不例外。面对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一方面求“定”,保持平常心和战略定力,以不变应万变,这是一种自信;另一方面求“变”,在变化中寻求创新、进步和突破,以万变应万变,这是一种智慧。

求“定”,是因为认识到新常态“是我国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必然反映,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是“一个客观状态”和“一种内在必然性”,所以我们要适应。求“变”,是因为“在新常态下,我国发展的环境、条件、任务、要求等都发生了新的变化”,所以“我们要因势而谋、因势而动、因势而进”。

新常态带来新机遇

在新常态提出6个月后,习近平在2014年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开幕式上发表演讲,首次系统阐述了新常态。

他说:“中国经济呈现出新常态,有几个主要特点。一是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二是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第三产业、消费需求逐步成为主体,城乡区域差距逐步缩小,居民收入占比上升,发展成果惠及更广大民众。三是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新常态将给中国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增速虽然放缓,但由于中国经济体量大,对世界经济的拉动作用不会降低。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6.9%。在世界范围内,这一增速依然名列前茅,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仍在25%以上。

而不论是结构优化还是动力转化,都离不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2016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共有23次谈到结构改革,包括供给侧改革、调结构等,62次谈到创新。供给侧改革要求清理“僵尸企业”,淘汰落后产能,将发展方向锁定新兴领域、创新领域,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这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双创”战略相吻合。显然,它们都会带来很多新机遇。

新常态需要改革

伴随着新常态而来的,还有新矛盾新问题。“能不能适应新常态,关键在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力度。”习近平说。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就全面深化改革作出总体部署,涉及15个领域、330多项重大改革举措。其中,经济体制改革是重点,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是出发点和落脚点。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现在的中国,改革已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但只有“改革是推动发展的制胜法宝”。习近平曾坚定地表态:“开弓没有回头箭,我们将坚定不移把改革事业推向深入。”

在包括全面深化改革在内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下,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这正是“针对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世界经济复苏低迷开出的药方”。而无论是推进全面深化改革,还是践行五大发展理念,都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正如习近平所说:“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

国际在线报道(记者黎萌):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话题再次成为焦点,最直接的原因是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的人代会上,首个下到的团组就是黑龙江代表团。“扬长避短、扬长克短、扬长补短,向经济建设这个中心聚焦发力,打好发展组合拳,奋力走出全面振兴新路子。”——普遍认为,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代表团参加审议时的讲话,是为东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的一剂“强心剂”。

三下团两考察

这是十二届全国人大召开以来,习近平第三次来到东三省的代表团。2013年和2015年全国两会期间,他曾分别到辽宁和吉林代表团参加审议。总书记对东北地区振兴发展的牵挂与关心由此可见一斑。

除这三次参加审议之外,习总书记上任三年多来还两次到东北地区考察调研。2013年8月,习近平到辽宁大连、沈阳等地,深入了解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和振兴发展情况。2015年7月,习近平来到吉林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和长春市,深入农村、企业,深入广大干部群众,就振兴东北等地区老工业基地、谋划好“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进行了调研考察。

在中国全面推进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东北是重要的战略一极。东北的经济社会发展对于中国整体发展战略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近年来东北的GDP降幅比较大、经济转型缓慢、人才流失严重。分析认为,这些问题可能会对我国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中央领导对此高度重视。

2015年7月在吉林,习近平还专门召开了座谈会,听取对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和“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见和建议,提出了着力完善体制机制、着力推进结构调整、着力鼓励创新创业、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等四点要求。习近平说,有矛盾有风险本身并不可怕,关键要有化解矛盾和排除风险的决心和办法,不能在困难和挑战面前束手无策、无所作为。


东北三获国家政策支持

就在那次考察调研之后,外界有分析认为,东北地区会因此收到一份“大礼”,它将包括政策扶持力度的加大、中央在投入投资上对东北的倾斜等。果然,2015年12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若干意见》。据悉,这是2003年以来国家出台的第三个关于支持东北振兴的政策文件。

“若干意见”提出,到2020年,东北地区要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重大成果,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结构性改革取得重大进展,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同步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到2030年左右,东北地区要成为全国重要的经济支撑带,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和重大技术装备战略基地,国家新型原材料基地、现代农业生产基地和重要技术创新与研发基地。

打好发展组合拳,奋力走出全面振兴新路子

7日,习近平在黑龙江团同代表们交流的话题包括了煤炭、生态、农业、民族、国企、法治环境等诸多方面。习近平说,希望企业面向市场、面向技术创新,增强企业发展活力和原生力。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划定生态保护红线,为可持续发展留足空间,为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清的家园。绿水青山是金山银山,黑龙江的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

对于来自黑龙江省桦南县梨树乡和平村孙斌代表的发言及希望总书记到黑龙江考察的邀请,习近平说,黑龙江农业很重要,将来去了肯定要看农业。对于东北的少数民族,习近平强调,在发展道路上要发挥好制度优势,人数较少民族也都要奔小康,一个也不能少。

谈到国有企业,习近平说,现在是市场经济,哪里有优势,哪里要素齐备,哪里就具有集聚的优势。对国有企业发展,政府的作用更多体现在支持、扶持、杠杆作用,但没有现存的“金娃娃”摆在那里。在这种情况下,国有企业要深化改革,要“借东风”,激发内生动力,在竞争中增强实力。

习近平强调,全面振兴决心不能动摇,工作不能松劲。要瞄准方向、保持定力、一以贯之、久久为功,急躁不行,浮躁更不行。要向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要发展,向选好用好各方面人才要发展,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发展不能守株待兔、固步自封,要在市场环境下、竞争中求发展。要扬长避短、扬长克短、扬长补短,向经济建设这个中心聚焦发力,打好发展组合拳,奋力走出全面振兴新路子。

内容摘要: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其治国理政思想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国防、外交和党的建设等方方面面,但在这些讲话和思想中,最根本的一条红线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这一维度使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与马克思主义密切联系而成为当代中国正在发展着的、现实的马克思主义。在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中,既有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政治理想的执着坚持,又有对中国传统、中华文明和中国文化的强调、重视和弘扬。也正是从这一维度出发,习近平总书记非常注重实干,他反复强调“空谈务国、实干兴邦”,求真务实是他治国理政又一精神品质。

关键词:治国理政;习近平;共产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文化;坚持;中国共产党;一维度;重要讲话

作者简介: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以高超的政治智慧,推进各个领域的改革,实施了一系列创新性政策和举措,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阔步前进。在治国理政的实践中,习近平总书记形成了他的治国理政思想。统观他的治国理政思想,可以发现,这些思想不是一系列具体的观点、政策和举措的集合,而是一个具有丰富内涵和深厚底蕴的,闪烁着马克思主义光辉的思想理论体系。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在他的治国理政思想中贯穿着三个重要的维度,即理想的、传统的和现实的三个维度。

其一,理想的维度。一个理论,一个政治家,其灵魂是什么?是崇高的理想。没有崇高的理想,一个理论难以称为有指引作用的理论;没有崇高的理想,一个政治家也难以称为一个伟大的政治家。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其治国理政思想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国防、外交和党的建设等方方面面,但在这些讲话和思想中,最根本的一条红线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在他的思想中,鲜明地体现出对共产主义崇高理想的执着追求。他再一次高高扬起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伟大旗帜,一再明确指出,我们所坚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首先是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就是要建成社会主义,实现共产主义。这是社会主义革命运动在一百多前的兴起以来一直坚持的远大理想,也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推进改革九十多年来一直坚持的远大理想。这一维度使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与马克思主义密切联系而成为当代中国正在发展着的、现实的马克思主义。也正是因为从这样的理想维度同时也是价值维度出发,习近平总书记在治国理政实践中就有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担当精神,就会有无比坚定的勇气和定力,也就会非常注重推进社会的公平正义,义无返顾地惩治腐败,毫不迟疑地推进从严治党。只要不符合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价值原则,只要有悖于社会公正正义,只要危害到人民的根本利益,就都是必须予以改变的。在一维度体现对中国共产党党员干部的要求和教育中,则表现为他对理想信念的极端重视,他一再强调,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坚定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

其二,传统的维度。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中贯穿着的另外一个重要维度就是对中华文明传统的认同、坚持和弘扬,即中国传统。中国是一个有数千年历史和文明积淀的国家,有绵延深厚的文明传统,有丰富灿烂而又颇具魅力的文化。在这样的土地上建设社会主义,就必须充分注重中国文化的和价值的基因,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学习和传承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在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中,既有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政治理想的执着坚持,又有对中国传统、中华文明和中国文化的强调、重视和弘扬;既强调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更深刻地强调文化自信。除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阐述、对传统价值的弘扬,在具体的治国理政理念中,也有对传统文化和思想的运用,如在法治思想中坚持“德法并治”,把古圣先贤的“心学”概念运用于共产党员的党性修养,等等。传统的维度使习近平总书记治理政思想有了“根”,有了“源”,有了深厚的文化内涵。

其三,现实的维度。强烈的现实感是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第三个鲜明的特点。治国理政,既要坚持崇高的理想,又要重要和继承传统,更需要从现实出发,着眼于现实的发展和改造。实事求是,讲一切从实际出发,从实际中来,到实际中去,是马克思主义的正确的思想路线,也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总是着眼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现实进程,总是聚焦于发展和改革的现实,以强烈的问题意识,研究和解决问题。因此,他的治国理政思想,不是从理想的、理念的、价值的抽象原则出发,相反,都是结合治国理政各各方面、各各领域的现实,尤其是存在的问题,深入研究后形成的真知灼见。马克思曾言:“理论只要能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本质。”习近平总书记在一系列重要讲话中,都是直面现实,直击事物的本质,因而也特别能说服人、打动人,发挥理论应有引领作用。也正是从这一维度出发,习近平总书记非常注重实干,他反复强调“空谈务国、实干兴邦”,求真务实是他治国理政又一精神品质。

(作者系中共西藏自治区党校副校长、教授)

习近平的“两手论” 2016-03-09 23:07

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是一个最有效地配置资源的过程,对资源进行配置的力量主要有两种:政府和市场。习近平总书记形象地将这两种力量称为“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并对它们之间的辩证关系作过多次深刻论述。2016年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他所在的上海代表团审议时再次指出:“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核心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这就要讲辩证法、两点论,‘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都要用好。”请随“学习中国”小编一起学习。

   图为:2016年3月5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海代表团的审议。

   一、用好“看不见的手”

“看不见的手”是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对“自然秩序”规律所作的比喻。现在,“看不见的手”指的是市场之力。

我们党对市场的定位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出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党的十五大依然提出“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党的十六大提出“在更大程度上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党的十七大提出“从制度上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党的十八大提出“更大程度更广范围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使巿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这个定位,更为透彻地表达了市场经济运行规则的真谛。习近平在对《决定》的说明中指出:“作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定位,有利于在全党全社会树立关于政府和市场关系的正确观念,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利于转变政府职能,有利于抑制消极腐败现象。”2014年5月26日,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五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修改为起决定性作用,虽然只有两字之差,但对市场作用是一个全新的定位,‘决定性作用’和‘基础性作用’这两个定位是前后衔接、继承发展的。”

遵循子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用好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尽管市场配置资源存在着过度竞争、事后平衡、外部不经济以及过于偏重“效率”等配置失效的问题,但是市场在灵敏反应市场信号、激发市场主体动力、推进技术进步等方面的作用是无法替代的。两利取其重,两害取其轻。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尊重和遵循这一基本规律。习近平在对《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中指出:“经济发展就是要提高资源尤其是稀缺资源的配置效率,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投入生产尽可能多的产品、获得尽可能大的效益。理论和实践都证明,市场配置资源是最有效率的形式。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市场经济本质上就是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经济。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遵循这条规律,着力解决市场体系不完善、政府干预过多和监管不到位问题。”

坚持问题导向,用好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20多年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实践留下了一些“痼疾”,束缚了市场主体活力,阻碍了市场和价值规律充分发挥作用。习近平指出:“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其实就是贯彻了问题导向。经过20多年实践,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发展,但仍然存在不少问题,仍然存在不少束缚市场主体活力、阻碍市场和价值规律充分发挥作用的弊端。这些问题不解决好,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难以形成的,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也是难以推进的。我们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从广度和深度上推进市场化改革,减少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减少政府对微观经济活动的直接干预,加快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把市场机制能有效调节的经济活动交给市场,把政府不该管的事交给市场,让市场在所有能够发挥作用的领域都充分发挥作用,推动资源配置实现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让企业和个人有更多活力和更大空间去发展经济、创造财富。”

管好“看得见的手”,用好“看不见的手”。市场对资源的配置主要是通过价格、竞争等来实现的。当价格高涨时,产品自然会不召而自来,每个生产者也都会力图用好他的资本,生产利润高的产品以便使其产出能实现最大的价值。同样,如果想获得购买者的认可,生产者又必须通过竞争,通过生产物美价廉的产品,通过无意识的增进社会利益来最终实现个人的利益最大化。所以,我们不能人为的扭曲市场,不能以政府命令、行政干预来生产产品,来制定价格,更不能以地方利益为由来划分市场、“拉偏架”,来保护、扶持“僵尸企业”,要简政放权,优化服务改革,实行权力清单。习近平指出:“我们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从广度和深度上推进市场化改革,减少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减少政府对微观经济活动的直接干预,加快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把市场机制能有效调节的经济活动交给市场,把政府不该管的事交给市场,让市场在所有能够发挥作用的领域都充分发挥作用,推动资源配置实现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让企业和个人有更多活力和更大空间去发展经济、创造财富。”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图为:2016年3月5日下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来到他所在的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海代表团参加审议。

   二、用好“看得见的手”

“看得见的手”指的是政府之力。市场有无数的生产者与消费者,生产者生产的产品不可能完全等于消费者的需求,当生产与需求严重扭曲时,市场就会失灵;排他性技术、垄断等也会导致市场失灵;不完善的市场体制更是会导致市场失灵。当市场失灵的时候,就需要使用“看得见的手”。社会公共产品与基础设施,有的建设周期长、收益率低,有的不能以盈利为目的;在这种情况下,就要发挥政府的作用。市场如果要维持正常的运转,也需要作为上层建筑的各种制度安排。习近平指出:“我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我们仍然要坚持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发挥党和政府的积极作用。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并不是起全部作用。”“科学的宏观调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是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的内在要求。”中国过去35年的经济高速增长,改革开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这本身就说明了我国政府的作用不仅是必要的,也是重要的。

用好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要对政府授权。通过法律形式赋予政府一定的经济权力,为政府对市场进行必要干预提供制度支持。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市场管理行为,二是宏观调控行为。前者是对市场主体经济行为进行直接干预,后者则是对市场主体的行为进行间接影响。政府通过直接和间接两种方式在微观经济领域和宏观经济领域行使经济权力,履行国家经济管理职能,促进市场经济健康发展。

用好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要对政府限权,保证政府职能不错位、不越位。“大道至简,有权不可任性。”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也可能像市场一样出现失灵的状况。因此,在对政府授权的同时,更需“限权”,进一步约束和规范政府的行为,有效防止政府干预行为的失灵。2013年3月17日,李克强总理在回答中外记者提问时谈到,“不是说政府有错位的问题吗?那就把错装在政府身上的手换成市场的手。这是削权,是自我革命,会很痛,甚至有割腕的感觉,但这是发展的需要,是人民的愿望。我们要有壮士断腕的决心,言出必行,说到做到,决不明放暗不放,避重就轻,更不能搞变相游戏。”

用好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政府职能不能缺位,一方面要把该管而没管好的事坚决管好,另一方面,在公共服务、市场监管、社会治理等很多领域,政府要积极来补位。在补位过程中,要促进国家经济权力规范行使,使政府在行使经济权力的同时,意识到权力即意味着义务和责任,一旦政府的市场管理行为或宏观调控行为违法,政府相关部门需依法承担相应的法律后果。习近平指出:“各级政府一定要严格依法行政,切实履行职责,该管的事一定要管好、管到位,该放的权一定要放足、放到位,坚决克服政府职能错位、越位、缺位现象。”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图为:2016年3月5日下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来到他所在的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海代表团参加审议。

   三、“两只手”相得益彰

在现代市场经济体系中,政府和市场是相互关联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政府行为往往表现为经济管理和宏观调控,市场功能往往表现为供求、价格自发调节和公平竞争,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是辩证统一的关系。2014年5月26日,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五次集体学习时指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二者是有机统一的,不是相互否定的,不能把二者割裂开来、对立起来,既不能用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取代甚至否定政府作用,也不能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取代甚至否定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在市场作用和政府作用的问题上,要讲辩证法、两点论,‘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都要用好,努力形成市场作用和政府作用有机统一、相互补充、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格局,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十八大以来,“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辩证思想一直贯穿于习近平的思想和实践之中。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七次会议上习近平指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就是要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坚持需求导向和产业化方向,坚持企业在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增强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形成新的增长动力源泉,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八次会议上习近平强调:“‘一带一路’建设是一项长期工程,要做好统筹协调工作,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发挥市场机制作用,鼓励国有企业、民营企业等各类企业参与,同时发挥好政府作用。”在华东七省市党委主要负责同志座谈会上习近平指出:“要围绕破解经济社会发展突出问题的体制机制障碍,全面深化改革,增强改革意识,提高改革行动能力,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形成对外开放新体制,加快培育国际竞争新优势。”

政府作用和市场作用各有千秋、各有其用。习近平指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要发挥市场作用,也要发挥政府作用,但市场作用和政府作用的职能是不同的。”市场经济既不是纯粹的自由放任型,更不会是完全的国家干预型,更多是在突出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政府有效发挥作用基础上的一种混合型经济。因此,一方面,要从更大的广度和深度上推进市场化改革,大幅度减少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推动资源配置依据市场规则、市场价格、市场竞争实现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另一方面,政府也要发挥好“看得见的手”的作用,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加强和优化公共服务,保障公平竞争,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推动可持续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弥补市场失灵。“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都大有用处,但也都不是万能的,只有“各就各位”,成为优势互补的“黄金搭档”,才能协力保障我国经济社会健康有序地发展。

习近平指出:“中国要前进,就要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就必须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只有正确运用“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使之相得益彰,琴瑟和鸣,才能上演中国经济发展的速度与激情。

导语: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主动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取得数百项重要改革成果。央广网于近期策划推出《习近平治国理政“100句话”》专栏,全方位梳理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主席的重要讲话、理论表述及形势论断,对习近平主席的讲话精神进行深度解读。

2014年11月9日,习近平在APEC工商领导人峰会上指出,“我们要不断发掘经济增长新动力。生活从不眷顾因循守旧、满足现状者,而将更多机遇留给勇于和敢于、善于改革创新的人们。在新一轮全球增长面前,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我们要拿出‘敢为天下先’的勇气,锐意改革,激励创新,积极探索适合自身发展需要的新道路、新模式,不断寻求新增长点和驱动力。”

随着我国进入经济发展的新常态,改革创新对中国经济转型升级至关重要。近年来,在习近平的历次讲话中,“创新”成为高频词。    

2015年,习近平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海代表团审议时再次强调:“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他指出,人才是创新的根基,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谁拥有一流的创新人才,谁就拥有了科技创新的优势和主导权。

在浙江调研企业时,习近平指出,企业持续发展之基、市场制胜之道在于创新,各类企业都要把创新牢牢抓住,不断增加创新研发投入,加强创新平台建设,培养创新人才队伍,促进创新链、产业链、市场需求有机衔接,争当创新驱动发展先行军。

2015年12月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指出:“要支持企业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降低企业债务负担,创新金融支持方式,提高企业技术改造投资能力。培育发展新产业,加快技术、产品、业态等创新。”

2016年1月,习近平在重庆调研时指出:“创新作为企业发展和市场制胜的关键,核心技术不是别人赐予的,不能只是跟着别人走,而必须自强奋斗、敢于突破。”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在重庆调研期间,习近平总书记也强调,“全党同志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新的发展理念上来,崇尚创新、注重协调、倡导绿色、厚植开放、推进共享,努力提高统筹贯彻新的发展理念能力和水平”。五大理念突出了创新的动力作用,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专家点评】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党委副书记、博士生导师刘瑞

当前,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面对经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的“三期叠加”的影响,“创新”成为中国经济不可缺少的驱动力。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党委副书记、博士生导师刘瑞表示,时代呼唤创新,习近平总书记“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的表述,实际上是在为中国创新鼓劲。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经济高速发展达到高点,如果此时我们不在思想上突破常规,进行大胆改革创新,那么中国经济可能会面临‘高点停滞’的危险”,刘瑞表示。

他认为,供给侧与需求侧是一对孪生兄弟,当前,通过改善生产、降低成本、革新技术等改善供给侧,推动供给侧改革,有助于使供给与需求更加匹配,最大限度的满足社会需要,而这个改革过程也离不开创新。

“创新意味着打破以往的习惯性认识和做法,需要我们解放思想,从技术层面、理念层面、制度层面三个层面进行突破”,刘瑞说。他认为,当前我国创新需要我们大胆运用最新科学技术手段,灵活转变解决问题的理念,破除制约创新的思想障碍和制度藩篱,推进制度创新。他指出,通常“创新”是小概率事件,如果要在全社会形成创新的风气,那就需要一个宽容的社会环境,这就需要从制度上和观念上为创新留有空间。

在西藏,阳光是从来不缺的,它总是把自己的光芒毫不吝啬洒向世界屋脊的各个角落。清晨,当一缕阳光照射在人们身上时感觉就像充上了满满的能量,永远是那么的暖和、那么的灿烂.。因此,在雪域高原暖暖的太阳总是被人们称赞着,很是亲切。在西藏,有那么一群人犹如高原上的阳光在不同的岗位发光发热,为人民群众排忧解难,办实事,在人们群众心中树立了一个个良好形象。

在当下,人们会常说,“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这是我们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梦”的深情阐述。实干,才能够创造幸福。梦想再好,只会空想不行,只靠计划不行,只说不干不行,圆梦只有靠实干。

作为一个不断进步、不断发展的西藏来说,更是让“中国梦”在西藏的发展以及人民群众生活的不断变化中展现的淋淋尽致。西藏两万余干部进驻各村,走进人民群众的生活,不断发现并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所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以一种“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理念给当地的群众开班授课,让人民群众通过自己的双手与智慧发家致富;以一种同甘苦的精神,跟当地的群众一起工作,让人民群众时刻明白党和人民在一起。通过每一个驻村干部的实干,让老百姓的日子过得越来越踏实!

俗话说:“功夫不负有心人!”我相信在西藏各方干部群众共同努力下西藏的明天会越来越好,也相信人民群众的生活会得到质的飞跃,更相信一批又一批驻村人员会成为那缕暖阳,照进人们群众的心里!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