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1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十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规范公安机关警务辅助人员管理工作的意见》,这是中央深改小组通过的又一个司法体制改革文件。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高度擘画司法体制改革宏伟蓝图,加快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推动新一轮司法体制改革大潮涌起。 这是一场气势恢弘的改革,这是一场影响深远的改革。回望改革历程,从顶层设计到基层试点,从健全司法权力运行机制到合理配置司法职权,从提高司法透明度到加大人权司法保障力度,一系列举措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 顶层设计推动司法改革 回望来路,不忘初心,勠力前行。 司法体制改革的路线图,来自于党中央的顶层设计、通盘考虑。 3年前,当中国进入改革开放第35个年头时,世界的目光聚焦新一届党中央研究什么议题、作出什么决定、采取什么措施、释放什么信号,从而判断事关中国未来5年乃至10年的施政方针和工作重点。 2013年11月12日,当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公布时,人们看到,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千头万绪中,“改革司法体制和运行机制”占据了相当大的篇幅,许多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首次提出,建设法治中国成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鲜明目标之一。 推动省以下地方法院、检察院人财物统一管理,探索建立与行政区划适当分离的司法管辖制度;健全司法权力运行机制,完善主审法官、合议庭办案责任制,让审判者裁判、由裁判者负责…… 十八届三中全会确立的打基础、谋长远的改革举措,奠定了本轮司法体制改革的基石,对确保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健全责权明晰的司法权力运行机制、提高司法透明度和公信力、更好保障人权具有重要意义。 车驰双轮,鹏展两翼。 2014年10月20日,党的历史上首次以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为主题的中央全会——十八届四中全会召开,在三中全会基础上对保障司法公正作出了更深入的部署。 最高人民法院设立巡回法庭、探索设立跨行政区划的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探索建立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制度、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 许多举措令人耳目一新,全党全社会对推动司法体制改革充满期待。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四中全会上强调:“司法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如果司法这道防线缺乏公信力,社会公正就会受到普遍质疑,社会和谐稳定就难以保障。” 这一论断有的放矢,直指现实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司法不公、司法公信力不高,一些司法人员作风不正、办案不廉,办金钱案、关系案、人情案,“吃了原告吃被告”。而这一切的深层次原因在于司法体制不完善、司法职权配置和权力运行机制不科学、人权司法保障制度不健全。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一条基本经验。在推进司法体制改革和法治建设中,他理直气壮、大张旗鼓讲坚持党的领导,科学回答了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的关系。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这件大事能不能办好,最关键的是方向是不是正确、政治保证是不是坚强有力,具体讲就是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他两次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听取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党组工作汇报;他亲自出席中央政法工作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或在中央政法工作会议前夕,对政法工作作出重要指示;他主持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会议,多次研究部署司法体制改革。 领导核心坚强有力,司法体制改革就能蹄疾步稳。 每一项举措都着眼于实现公平正义 如今,走进全国任何一家法院都能看到“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的标语。 这一要求,来自于2013年2月23日新一届中央政治局就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进行的第四次集体学习。 上任伊始,习近平总书记就在思考,要让公平正义成为司法机关的目标追求。“所有司法机关都要紧紧围绕这个目标来改进工作,重点解决影响司法公正和制约司法能力的深层次问题。” 三年来,司法改革的每一项举措、每一点进步都着眼于实现公平正义。 司法公开力度之大,前所未有。2014年1月1日起,全国3000多家各级法院的裁判文书在“中国裁判文书网”上接受公众监督;最高人民检察院推进检务公开,建立不立案、不逮捕、不起诉决定书等法律文书公开制度;公安部明确提出建立互联网执法公开平台,全面公开执法信息;司法部细化狱务公开标准、明确狱务公开流程…… 2015年11月5日,中央政法委首次根据中央深改小组通过的《领导干部干预司法活动、插手具体案件处理的记录、通报和责任追究规定》,公开通报5起领导干部干预司法活动、插手具体案件处理和司法机关内部人员过问案件的典型案例。“出台这一《规定》,就是要建立防止司法干预的‘防火墙’和‘隔离带’,为司法机关依法独立公正行使职权提供制度保障。”中央司改办有关负责人表示。 在员额制改革中,上海、青海等地制定科学的入额标准和程序,精心操作实施,让老同志感到安心、年轻人看到希望;广东等地把员额制分配和办案数量统筹起来考虑,在全省范围内对员额进行合理分配、动态管理,解决了忙闲不均、案多人少问题;海南、贵州等地对未入额的原法官检察官,保留原有身份和待遇不变,并对继续留在业务部门的,通过安排主持调解、办理简易案件等工作,发挥好他们的积极作用。 中央政法委出台意见,严格规范减刑、假释、保外就医程序;中办国办印发《关于依法处理涉法涉诉信访问题的意见》,建立涉法涉诉信访依法终结制度;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决定,废止劳动教养制度…… 习近平总书记曾深刻分析:“近年来,随着社会矛盾增多,全国法院受理案件数量不断增加,尤其是大量案件涌入最高人民法院,导致审判接访压力增大,息诉罢访难度增加,不利于最高人民法院发挥监督指导全国法院工作职能,不利于维护社会稳定,不利于方便当事人诉讼。” 对此,最高人民法院根据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在深圳、沈阳设立了两个巡回法庭,审理跨行政区划重大行政和民商事案件。一年来,两个巡回法庭受理案件近2000件,审限内结案率达到100%。 2月18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提供司法服务和保障的意见》公布,《意见》提出进一步推进京津冀设立跨行政区划法院集中审理跨区划重大民事案件、行政案件试点工作。 “探索设立跨行政区划的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是习近平总书记十分关心的司法体制改革举措。在十八届四中全会上,他曾指出:“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入发展和行政诉讼出现,跨行政区划乃至跨境案件越来越多,涉案金额越来越大,导致法院所在地有关部门和领导越来越关注案件处理,甚至利用职权和关系插手案件处理,造成相关诉讼出现‘主客场’现象,不利于平等保护外地当事人合法权益、保障法院独立审判、监督政府依法行政、维护法律公正实施。” 对此,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在北京、上海等地探索设立跨行政区划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排除对审判工作和检察工作的干扰。 在采访中,许多法学专家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司法体制改革不是对现有体制的小修小补,而是目标明确、措施得力、有序推进的大变革,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推进司法体制改革、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大手笔、大气魄。 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 对于改革,习近平总书记十分看重实效。他曾强调,在法治下推进改革、在改革中完善法治,突出重点,对准焦距,找准穴位,击中要害,推出一批能叫得响、立得住、群众认可的硬招实招,处理好改革“最先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的关系,突破“中梗阻”,防止不作为,把改革方案的含金量充分展示出来,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 2015年8月,吉林长春的律师张永峰用了不到1个小时就在网上完成了83件股权纠纷的立案手续。“如果这些案件在线下完成立案,至少需要一天时间。”张永峰说,网上立案,对于异地参与诉讼的律师来说最为受益,既不用来回跑路,又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和费用。 2015年5月1日,全国法院全面实行立案登记制,仅仅5个月时间,全国法院就登记一审案件620万件,同比增长31.9%,其中,立案难特别突出的行政诉讼案件同比增长75.8%,刑事自诉案件同比增长60.5%。“长期以来困扰人民群众行使诉权的‘立案难’问题得到根本缓解。”最高人民法院新闻发言人孙军工说。 完善司法责任制等四项基础性改革也取得佳绩。上海法院一线办案力量增加18.5%,审结案件上升11.3%,一、二审后服判息诉率分别达到92%、99%。广东深圳福田区法院审结案件上升30%,一线法官人均办案357起,涉诉信访下降20%。经过一年多探索实践,四项改革试点的理论准备、政策支持、经验积累已比较充分,中央批准在18个省区市试点基础上,在全国普遍开展试点。 长期以来,人民群众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强烈不满,对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不力背后的违法行政或者不作为更是深恶痛绝。但由于与公民、法人和其他社会组织没有直接利害关系,使其没有也无法提起公益诉讼,导致违法行政行为缺乏有效司法监督。 “如果对这类违法行为置之不理、任其发展,一方面不可能根本扭转一些地方和部门的行政乱象,另一方面可能使一些苗头性问题演变为刑事犯罪。”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对此,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探索建立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制度。此后,贵州省六盘水市六枝特区人民检察院对安顺市镇宁县丁旗镇人民政府违法履行职责和怠于监管的行为,提起行政公益诉讼;江苏省常州市人民检察院对许建惠、许玉仙污染环境案提起民事公益诉讼……如今,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制度已经随着越来越多的案件出现而落地生根。 呼格吉勒图、念斌、陈满……三年来,这些普通人的名字被人们所熟悉,他们都有共同的遭遇——蒙冤多年终昭雪。党的十八大以来,超过30件重大冤假错案得到纠正,许多案件是按“疑案从无”的原则改判的。这一司法观念的重大转变来自于十八届四中全会对“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的部署,来自于习近平总书记对“有效防范冤假错案产生”的多次强调。 2014年5月30日,重庆市江津区一位涉诉上访农民,在当地基层法院视频室里,通过远程视频接访系统与最高人民法院法官进行了直接对话。这次对话跨越万水千山,也标志着全国3300多家高、中、基层人民法院实现了与最高人民法院视频接访系统的互联互通,使上访人免受奔波之苦。 三年来,和人民群众关系密切的公安改革也有序推进。大到推进人民警察管理制度、户籍制度改革,小到建立居民身份证异地受理挂失申报和丢失招领制度、出入境改革,公安改革坚持问题导向,目的是提高公安工作整体效能,进一步增强人民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让人民群众充分享受到公安改革的红利。 “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是政法工作的核心价值追求。政法战线要肩扛公正天平、手持正义之剑,以实际行动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公平正义就在身边。”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中央政法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振聋发聩。 唯改革者进,唯创新者强,唯改革创新者胜! 2016年是司法体制改革的关键之年、攻坚之年,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部署的司法体制改革任务,大部分要在今年完成。 一份清晰的任务单摆在面前:在全国推开以司法责任制为核心的四项改革试点;进一步完善诉讼制度,推进繁简分流,努力构建普通程序、简易程序、速裁程序等相配套的多层次诉讼制度体系;深化司法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深化律师和监狱制度改革,健全统一的司法鉴定管理体制;深化公安改革,聚焦能力建设,创新体制机制,提高公安工作整体效能。 司法体制改革的任务仍然艰巨,但实践已经证明:只要按照党中央和习近平总书记的部署指示,严细深实地推进司法体制改革,就能在难得的历史机遇中,开启中国司法新的辉煌,让公平正义的阳光普照。 《 人民日报 》( 2016年02月24日 01 版) |
镜鉴的话 近几年来,哈萨克斯坦这个中亚邻国,正获得国人越来越多的关注。2013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访问哈萨克斯坦期间的演讲中正式提出各国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倡议,“一带一路”的大幕自此正式拉开;去年5月,习主席再次访哈,虽然访问时间不到一天,但习主席两年内两次访问该国,充分证明了中哈关系非同寻常。中哈关系到底有多好?访问后又有了哪些喜人的变化?请听镜鉴(微信号:jingjianpd)细细道来。 ▌人民日报哈萨克斯坦分社记者 谢亚宏 “中国热”在哈经久不衰 最近,笔者造访了习主席2013年访哈时发表演讲的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并采访到了校长胜茂夫。 纳扎尔巴耶夫大学是一所具有国际视野的高校,其八成以上教职工从国外聘请,许多世界名人曾登上这里的讲堂,而胜茂夫曾担任世界银行副行长的职务,与众多国际政要谈笑风生。但当他谈起习主席演讲的情景时,依然十分激动:“我们为演讲做了许多准备。考虑到演讲的火爆程度,我们特意在礼堂加设了座椅,没想到还是不够。只能容纳170人的礼堂最后挤进了250多人。当我在现场听到习主席对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的阐述时,就意识到这将是中国对外交往历史上的崭新一页。” 正如胜茂夫所言,如今“一带一路”已经走向世界,在哈萨克斯坦学界和媒体界,它也已经成为热门词汇。去年5月笔者刚到哈驻站不久,就赶上哈国内乃至中亚地区最大的经济盛会——阿斯塔纳经济论坛。论坛上中国元素无处不在:哈总统纳扎尔巴耶夫在开幕式的讲话中多次提及中国与亚投行在哈经济中将发挥的重要作用,还专门邀请到了世界银行前副行长林毅夫介绍中国的发展经验。前不久笔者采访了论坛主办方之一——哈经济研究院首席经济师穆罕诺夫,他向笔者透露,在今年的论坛上,主办方将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议题设置分论坛,继续邀请中国经济重磅专家参与讨论。 2015年第八届阿斯塔纳经济论坛上“亚投行:‘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展新助力”研讨会现场。 谢亚宏摄 在民间,中国在中亚地区软实力的增加可是实实在在的。汉语热自然不必说,位于哈最大城市阿拉木图的阿里—法拉比国立民族大学孔子学院的老师已经不止一次向笔者“诉苦”,感叹现在对汉语感兴趣的学员越来越多,他们快忙不过来了;笔者在街上与朋友用中文聊天时,常听到路人腼腆地用中文说“你好”,询问后才知道他们曾在中国留学或者去过中国。中国文化的受欢迎程度更让人惊喜:去年8月,哈国家电视台播放了电视剧《红楼梦》,而哈国家通讯社哈通社则贴心地为观众们介绍了播出时间和作品内容;此外,去年年底以来,笔者在电影院内惊喜地发现了《捉妖记》《熊出没》等中国影片的海报。 哈萨克斯坦国家电视台网站对《红楼梦》的介绍。 最后再分享一个在哈耕耘多年的中企人士的小故事:以前在阿拉木图打的,司机总是会问:“你是韩国人吗?”而现在问题则变成了:“你是中国人吗?”在哈所经历的这些小事,让笔者为祖国的发展自豪。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领导人重视对华关系 对于两国关系的重视程度,哈方丝毫不亚于中方。纳扎尔巴耶夫总统已先后20多次访华,平均每年都来一次中国;2015年4月底连任后,他会见的首位外国元首就是习主席,他的首次国事访问也选择了中国。任哈总理前后长达7年时间的马西莫夫,曾在武汉大学学中文,去年12月他在乌镇参加世界互联网大会时,用中文演讲的视频曾在微博大量被转发,相信许多人对此都有印象。 中哈两国互相珍视与对方的友谊,而在具体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上,两国领导人也有许多相似的想法。在习主席提出“丝绸之路经济带”前后,纳扎尔巴耶夫总统也曾提出重振“新丝绸之路”的构想;2016年新年伊始,纳扎尔巴耶夫总统发表署名文章,阐述政府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和决心,号召全国人民为将国家建设为世界最发达30国之一的“哈萨克斯坦梦”而奋斗——是不是与习主席提出的“中国梦”有异曲同工之妙? 纳扎尔巴耶夫总统关于“哈萨克斯坦梦”的署名文章。 更重要的是,两国合作已经在国家战略发展上找到了契合点。2014年,哈萨克斯坦制定了“光明之路” 经济发展战略,致力于在哈国内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保障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稳定,这与“丝绸之路经济带”遥相呼应。2015年习主席访哈时,两国领导人达成共识,做好“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同“光明之路”的对接,并指出两国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方面已经取得早期收获。在“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各国中,中哈合作从速度、规模和政策高度而言都是首屈一指的。 笔者的老朋友、阿拉木图管理大学地区发展研究所所长图列绍夫深有感触地说:“中哈人民都是勤劳勇敢的民族,两国人民的梦想都是在创造个人幸福的同时实现国家富强。目前两国紧密合作,正是朝着实现共同的梦想奋斗,而两国互信也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加深。” 经济合作“多点开花” 众所周知,传统能源领域是中哈经济合作的大头。作为“西气东输”的重要组成部分,已建成的三条中亚天然气管道全部需要过境哈萨克斯坦进入中国。在石油方面,中国企业在哈也有巨额投资。随着合作的深入,中哈间越来越多的经济合作开始绽放出耀眼的光彩。 第一个亮点无疑是各类工业。说到这里不得不提另一个热门名词——“产能合作”,中哈产能合作是开创性的,是国际产能合作的典范,中国的优势产能正在源源不断地进驻这里。笔者曾经走访哈第一座也是目前唯一一座电解铝厂,它正是使用中国技术和装备建造而成;哈方管理人员也在笔者采访过程中一个劲儿地夸中国产品的高性价比;去年12月哈独立日前夕,政府集中验收了一批国家重点工程,在18个项目中有两个是中国承建的。笔者整理了一组数据,大家稍微感受一下:在产能合作框架下,中哈已商定52个重点合作项目,涉及金额超过240亿美元。 电解铝厂建设完成后,哈方专门为中国建设者设立的“功勋墙”。 谢亚宏 摄 第二个亮点是金融业。哈萨克斯坦提出将首都阿斯塔纳建设成地区金融中心,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重要邻国的中国自然是哈重点合作对象。由于中哈本币结算早已开始,这里主要介绍一下银联在哈最新进展:哈第一、第二大银行早已开始发行银联卡,目前已经覆盖了70%的ATM机和50%的销售终端。根据笔者观察,手持银联卡可以在哈大部分大型商场放心地“买买买”,这在独联体地区着实已经走在了前列。正因为成绩出色,2015年10月银联在阿拉木图召开了中亚与高加索地区首届年会。 第三个亮点可能最让大家兴奋——旅游业。长久以来,哈萨克斯坦对于国人来说十分神秘。签证难获取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则是哈对自身的旅游资源宣传不够。目前两国已决定在2017年举办旅游年活动,而签证简化措施也正在商定中。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会有越来越多的中国游客来到美丽的天山山脉纵情于冰雪世界,在辽阔的哈萨克大草原纵马驰骋。 一名男子走过中哈霍尔果斯国际边境合作中心中方一侧的地标(2015年4月30日摄)。该中心沿中哈界河而建,分为中、哈两部分,于2012年4月正式投入运营。在合作中心内,人员、车辆和货物可跨境自由流动。新华社发 此外,在新的一年里,中哈经济合作也有新气象。前不久,纳扎尔巴耶夫总统首次在总统府单独接见了中国企业家并向中国人民致以新春祝福。参加接见的中信资源副董事长、中信哈萨克斯坦公司总经理孙阳兴奋地告诉笔者,在一个多小时里,纳扎尔巴耶夫总统与中国企业家谈到了新能源、金融清算、农业等众多方向的合作前景,听取了企业家们的建议并表示政府将进一步制定配套政策和措施支持扩大两国的务实合作。希望习主席访问的一系列成果能够更快落实,更好造福两国人民! |
怎样寻找差距破解难题?怎样更好体现时度效要求?怎样全面推动讲话精神落实落地?连日来,全国各地新闻舆论工作者和新闻院校师生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认真研究思考,积极寻找对策。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大家表示,要坚持党性原则,铭记人民中心,丰富宣传内容,创新话语表达,加强舆论引领,凝聚社会共识,为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落实五大发展理念、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思想舆论支撑。 中央媒体: 创新报道让新闻入脑入心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尊重新闻传播规律,创新方法手段,切实提高党的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这对我们做好正面宣传、放大主流声音提出了更高要求。”人民日报新闻协调部副主任吴兢说,“人民日报将致力于加快构建舆论引导新格局,发挥全媒体优势,让主旋律新闻春风化雨、入脑入心。” 在即将开展的全国两会报道中,人民日报将利用“人民媒体”传播体系,内宣外宣一体,网上网下呼应,精心讲好中国故事,立体传播中国声音;创新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主题宣传,让生动与深度相结合,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增强报道吸引力、感染力、传播力。 “好新闻是用脚走出来的。”新华社总编室融合发展中心副主任李柯勇深有感触地说,只有坚持走转改,深入调研,才能看见真相、体察真情,当好“喉舌”“耳目”。如果止步于在电脑前敲敲键盘、点点鼠标,就永远不可能得到生动鲜活的素材,更无法提出有价值的见解。 “媒体融合发展要想取得实效,必须以扎实调研为基础。下一步我们将推进全媒体形态的调研创新。”他说。 为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总书记讲话精神上来,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播音部副主任康辉从三个层面概述工作思路:“把话讲对”,传播党和人民的声音,抓好《新闻联播》头条工程;“把话讲透”,把经济社会发展新现象新情况新问题讲透讲清;“把话讲好”,走转改接地气,多提炼生动语言,传递到百姓心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增强国际话语权,集中讲好中国故事,同时优化战略布局,着力打造具有较强国际影响的外宣旗舰媒体。 “要按照总书记要求,提升对外传播实效,切实承担起‘联接中外、沟通世界’的职责和使命。”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西亚非地区传播中心主任夏勇敏表示,要坚持母语传播,让受众“听得懂”;坚持本土传播,让受众“听得进”;坚持综合传播,让受众“听得好”;坚持合作传播,实现“借船出海”“借筒传声”。 地方媒体: 坚守导向组成团结鼓劲大合唱 融合发展方兴未艾。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如何履行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职责和使命?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将大力开展“优化采编供给、补齐内容短板”活动,深化融合创新。总编辑鲍洪俊在介绍新一轮媒体融合改版总体方向时表示,建设主流网络媒体平台,构建新媒体矩阵;纸媒端、PC端、移动端三大舆论场全方位、全天候、全覆盖报道;更快一步的新闻时效、言论评论和深度加工的新闻信息、思想信息集成报道三点发力。 “南方日报将以评论或系列评论,完整、准确体现党的意志、反映党的主张。”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党委书记莫高义表示,集团将进一步增强看齐意识,坚持“1 X”采编策划联动机制,发挥南方日报的带头作用,带动旗下报、刊、网站和新媒体,在重大宣传报道战役中发挥各自优势,形成实现民族复兴、讲好中国故事的舆论大合唱。 东方早报、澎湃新闻党委书记王伟注意到,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新媒体在当前传播形势下的优势。“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应始终把握共同舆论导向,坚守一个底线和底色。”王伟说,澎湃新闻将持续发挥创新精神,研究用户需求,坚持内容创新和技术进步,提高用户规模,提高新闻传播实效。2016年,澎湃新闻团队将针对海外用户,探索创办一个新媒体产品,集中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立体、生动、蓬勃发展的中国。 “都市类报刊、新媒体也要讲导向”“副刊、专题节目、广告宣传也要讲导向”“娱乐类、社会类新闻也要讲导向”——对总书记的要求,河南大河报总编辑杨青印象深刻:“纵观当前文娱、副刊报道,在新闻价值要素把握上有过于强调‘名人新闻’‘明星效应’的现象。通过认真学习讲话精神,我们更加清晰认识到,降低品格迎合某些需求不可取,保持健康品味和格调是基本要求。” 新闻院校: 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培养全媒型专家型人才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要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引导广大新闻舆论工作者做党的政策主张的传播者、时代风云的记录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公平正义的守望者。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王斌认为,这些要求和嘱咐传达出一个信号,说明新闻舆论环境更复杂,新闻从业人员社会角色更丰富,记者编辑肩上的担子更重。“这意味着我们思路要更开阔,措施要更务实。” 王斌介绍,学院将在三方面着力突破:一是今年5月成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中心”,强化和巩固传统优势;二是关注中国新闻业界重大现实问题的研究和破解;三是继续扩大“新闻学子走基层”活动路线和规模。 “锻造全媒型专家型人才,要更多到一线、循规律、出佳作。”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教授赵振宇说,“到一线”,就是到新闻发生地,到可以发掘新闻的地方;“循规律”,即遵循社会发展规律和新闻报道规律;“出佳作”,指报道必须客观、真实、全面,鞭笞邪恶、弘扬正气,有利于推动问题解决和促进社会和谐健康发展。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仅要有良好国内舆论环境,也需要稳定的国际舆论环境。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张晋升认为,当前,要加强国际媒体合作,加快“媒体走出去”步伐,增强国际舆论话语权,以主动开放的心态设置议题、引领舆论;探索创新话语体系与合作机制,使中国新闻舆论能更大程度影响西方主流社会。 (新华社北京2月23日电执笔记者周玮,参与记者许晓青、双瑞、岳德亮、梁建强、王凯蕾、魏梦佳) |
习近平对加强老龄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 加强顶层设计完善重大政策制度 及时科学综合应对人口老龄化 李克强作出批示 新华社北京2月23日电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日前对加强老龄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有效应对我国人口老龄化,事关国家发展全局,事关亿万百姓福祉。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加强顶层设计,完善生育、就业、养老等重大政策和制度,做到及时应对、科学应对、综合应对。此事要提上重要议事日程,“十三五”期间要抓好部署、落实。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出批示指出,要围绕科学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结合“十三五”规划编制实施,抓紧研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并注重可操作性。 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第十八次全体会议23日在京举行。国务委员、全国老龄委主任王勇主持会议并讲话,他强调,要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各成员单位和有关部门要结合自身职能,抓住重点任务,明确完成时间表、路线图和责任状。要各司其职、协调配合,把工作做细、做实,确保各项工作按质、按量、按时落到实处。要着眼于解决老年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让老年群众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切实增加获得感、幸福感。 |
习近平对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作出重要指示强调 坚持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为引领 促进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持续健康发展 李克强作出批示 张高丽出席国务院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电视电话会议并讲话 新华社北京2月23日电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日前对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就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下一步,关键是要凝心聚力抓落实,蹄疾步稳往前走。今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新型城镇化建设一定要站在新起点、取得新进展。要坚持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为引领,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更加注重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更加注重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更加注重环境宜居和历史文脉传承,更加注重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要遵循科学规律,加强顶层设计,统筹推进相关配套改革,鼓励各地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大胆创新,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促进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持续健康发展。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出批示指出,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我国最大的内需潜力和发展动能所在。各地区、各部门要牢固树立五大发展理念,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围绕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紧紧抓住人的城镇化这个核心和提高质量这个关键,用改革的办法和创新的精神,全面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着力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着力增加适应居民需求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着力构建与农业现代化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体制机制,惠及更多城乡群众,为促进经济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注入强劲动力。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张高丽23日出席国务院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电视电话会议并讲话。张高丽强调,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李克强总理的重要批示要求,为进一步做好新型城镇化工作指明了方向。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若干意见》。推进新型城镇化是当前和长远相结合,统筹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的重要战略举措。各地区各部门要切实把思想认识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上来,充分认识新型城镇化的重大意义,牢固树立和坚决贯彻五大发展理念,扎实做好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各项工作。 张高丽表示,要积极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加快落实户籍制度改革政策,全面实行居住证制度,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覆盖常住人口。要加快城镇棚户区改造和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新型城市建设,加快培育中小城市和特色小城镇,全面提升城市综合承载能力。要充分发挥新型城镇化对新农村建设的辐射带动作用,推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搭建多层次、宽领域、广覆盖的融合发展平台,带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要做好“地”、“钱”、“房”三个方面的改革,完善土地利用机制,创新投融资机制,完善城镇住房制度,为新型城镇化提供科学合理的制度保障。要进一步深化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努力在建立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多元可持续城镇化投融资机制、完善农村宅基地制度、创新设市设区模式等方面,尽快实现突破。 张高丽要求,各地区、各部门要发扬钉钉子精神,按照“三严三实”要求,加强纵横联动,强化部门间政策协调,鼓励地方主动作为,搞好宣传引导,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把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各项工作抓实抓好抓出实实在在成效。 国务委员兼国务院秘书长杨晶主持会议。 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部门、中央有关金融机构、部分企业负责同志在主会场参加会议。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各市(地)、县(市)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单位负责同志在各地分会场参加会议。发展改革委、公安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土资源部和浙江省、重庆市政府负责同志在会上发言。 |
习近平对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作出重要指示强调 坚持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为引领 促进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持续健康发展 央视网消息(新闻联播):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日前对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就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下一步,关键是要凝心聚力抓落实,蹄疾步稳往前走。今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新型城镇化建设一定要站在新起点、取得新进展。要坚持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为引领,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更加注重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更加注重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更加注重环境宜居和历史文脉传承,更加注重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要遵循科学规律,加强顶层设计,统筹推进相关配套改革,鼓励各地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大胆创新,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促进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持续健康发展。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出批示指出,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我国最大的内需潜力和发展动能所在。各地区、各部门要牢固树立五大发展理念,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围绕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紧紧抓住人的城镇化这个核心和提高质量这个关键,用改革的办法和创新的精神,全面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着力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着力增加适应居民需求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着力构建与农业现代化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体制机制,惠及更多城乡群众,为促进经济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注入强劲动力。 |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北京2月23日电 (朱书缘 沈王一)即将于3月初召开的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将审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下文简称“十三五”规划)。这份备受关注的中国未来五年发展“规划书”将主要阐明国家战略意图,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是国家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也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2015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针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长远规划开展调研,足迹先后遍及云南、陕西、浙江、贵州、吉林、浙江、重庆、江西等省市。同时,他在多次中央会议上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就如何谋划“十三五”展开深入阐述。习近平心中的“十三五”蓝图,渐次展开。 “两个百年梦想”发展愿景: 全面建成小康进入最后冲刺 “我坚信,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一定能实现,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一定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一定能实现”, 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在刚担任总书记之时,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的一番讲话至今振聋发聩。“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我们党确定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决胜阶段。 2015年5月,习近平在浙江考察调研期间表示,要干在实处永无止境,走在前列要谋新篇。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进程,切实解决改革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努力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在2015年11月召开的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指出,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光荣使命。他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对全国人民的庄严承诺。脱贫攻坚战的冲锋号已经吹响。我们要立下愚公移山志,咬定目标、苦干实干,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到2020年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 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研究院院长唐任伍指出,在2020年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是中共十八大根据中国经济社会实际做出的重大决策,将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坚实基础。如果说“全面小康与中国梦相互激荡,凝聚为全社会的‘最大公约数’”,那么,扶贫、脱贫则是全面小康的“最后一公里”。还有学者分析指出,当前中国扶贫脱贫已进入攻坚克难的重要阶段,习近平的“精准扶贫”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和政府今后一个时期对于贫困治理工作的指导性思想,将对中国扶贫成败起到决定性作用。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部研究员周宏春表示,从目前看,实现“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并不困难,而真正难就难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的“全面”二字上,这意味着要让社会中大多数人享受到改革与发展的成果,这需要在精准扶贫、收入分配、基本医疗、养老保障等方面下大功夫。 发展理念管全局管长远: 是对新矛盾新挑战的积极回应 发展理念是战略性、纲领性、引领性的东西,发展理念搞对了,目标任务就好定了,政策举措也就跟着好定了。新年伊始,习近平在重庆调研时,给五大发展理念中的每一个词语都配上了一个动词:崇尚创新、注重协调、倡导绿色、厚植开放、推进共享。 在1月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上,习近平强调,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集中体现了“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的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要抓住能够带动五大发展理念贯彻落实的重点工作,统筹推动五大发展理念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集中体现了‘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的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是管全局、管根本、管长远的导向”,习近平这样表述“五大发展理念”的重要性。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李伟在人民日报理论版撰文指出,“五大理念”充分体现了理想和现实的统一、主体和客体的统一、发展目的和发展手段的统一,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完成“十三五”发展目标任务,必须切实把思想统一到五大发展理念上来。 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胡鞍钢指出:“五大理念深刻总结了中国实践的宝贵经验,充分体现了时代的新趋势、新特点,核心和最终目的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也正如人民日报“任仲平”文章谈到,“五大理念”之所以会成为一场“关系发展全局的深刻变革”,正在于它针对的是我国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回答的是中国当前最为紧迫的现实问题,是对新矛盾新挑战的积极回应,是着眼于长远发展的行动先导。 贯彻“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指引和统领“十三五”发展 东风洒雨露,会入天地春。“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确立了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路线图。2015年2月,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四中全会精神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习近平将“四个全面”定位为“战略布局”。2015年3月,在博鳌亚洲论坛2015年年会上,习近平鲜明地提出,“中国人民正在按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齐心协力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四个全面”从提出到上升为“战略布局”,再到指引中国发展道路,展现了新一届党中央的总方略和总框架。中央党校副教育长兼哲学部主任韩庆祥认为,这一战略布局,实质上就是要回答怎样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问题,它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论指导、行动指南和总体方略。 中央文献研究室副主任孙业礼撰文指出,“十三五”规划建议体现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也进一步推进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贯彻;而要实现“十三五”规划,也离不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指引和统领。“十三五”规划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高度契合:“四个全面”第一个“全面”就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也是我们的战略目标。习近平论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说过,我们的所有奋斗都要聚焦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样一个目标。“十三五”规划建议紧紧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样一个目标来制定。如果说“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从战略上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行布局的话,那“十三五”规划实际上就是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从具体工作的角度进行部署。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既有战略目标,也有战略举措,每一个“全面”都具有重大战略意义,是我们党在新形势下治国理政的总方略,是事关党和国家长远发展的总战略。推进“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一定要紧紧扭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个战略目标不动摇,紧紧扭住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三个战略举措不放松,努力做到“四个全面”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
习近平对加强老龄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 加强顶层设计完善重大政策制度 及时科学综合应对人口老龄化 李克强作出批示 新华社北京2月23日电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日前对加强老龄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有效应对我国人口老龄化,事关国家发展全局,事关亿万百姓福祉。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加强顶层设计,完善生育、就业、养老等重大政策和制度,做到及时应对、科学应对、综合应对。此事要提上重要议事日程,“十三五”期间要抓好部署、落实。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出批示指出,要围绕科学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结合“十三五”规划编制实施,抓紧研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并注重可操作性。 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第十八次全体会议23日在京举行。国务委员、全国老龄委主任王勇主持会议并讲话,他强调,要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各成员单位和有关部门要结合自身职能,抓住重点任务,明确完成时间表、路线图和责任状。要各司其职、协调配合,把工作做细、做实,确保各项工作按质、按量、按时落到实处。要着眼于解决老年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让老年群众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切实增加获得感、幸福感。 |
新华社北京2月22日电 题:行稳致远展宏图--从全面依法治国看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新华社记者邹伟、陈菲 治天下者,善谋大势;决胜负者,长于布局。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提出并形成“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实现治国理政方略与时俱进的新创造,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新飞跃。 滚滚春潮中,蓝图徐徐展开-- 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宏伟坐标中,全面依法治国书写出治国理政的新篇章;在协调推进“四个全面”的伟大进程中,开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征程。 建章立制 引航助推--为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奠定法治基石 法者,天下之程式,万事之仪表。 去年底,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表决通过一项决定,授权国务院在北京市大兴区等232个试点县(市、区)、天津市蓟县等59个试点县(市、区)行政区域分别暂时调整实施有关法律规定。 这项决定为深化农村金融改革创新,有效盘活农村资源、资金、资产,创造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经验和模式,进一步提供了法律上的依据和支持。 “要推动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不断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就必须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从法治上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制度化方案。”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 全面依法治国,就是要用制度的现代化为经济社会的现代化提供保障。 纵览“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可以清晰地看出,围绕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着眼于建立一套紧密相连、相互协调的国家制度,全面依法治国对完善和发展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各领域体制机制、法律法规进行系统设计,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出了全面部署。 如果把治国当成一本大书,那么法治就是大纲,纲立文顺、纲举目张。治理体系中,法治体系成为治国理政之基石;治理能力中,依法治国成为重要内容。法治的引领和保障,确保我国社会在深刻变革中既生机勃勃又井然有序。 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以法治为规范-- 通过刑法修正案(九),修订食品安全法、大气污染防治法,按照法定程序对土地制度改革、司法体制改革等作出授权决定……回顾党的十八大以来尤其是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以来的治国理政历程,科学立法民主立法,确保改革在法治轨道上推进,也令国家治理体系拥有更坚实的制度根基。 建设法治政府,必须以法治为纲要-- 去年底出台的《法治政府建设实施纲要(2015-2020年)》,明确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成法治政府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基本原则和衡量标准,成为法治政府建设的蓝图。依法决策机制、政府法律顾问制度等,正在各地普遍建立并加紧完善。 将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必须以法治为遵循-- 《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一并出台,以道德为“高线”,以纪律为“准则”,以法治为“底线”,进一步扎紧了管党治党的“笼子”。《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13-2017年工作规划》,全面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坚决遏制腐败蔓延势头。 “无论是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还是治党治国治军,都需要以法治为框架、用法治作保障、由法治来贯彻。”中国法学会法治研究基地主任、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徐汉明说。 把全面依法治国放到当前中国发展的大棋局中,我们就能更加深刻体会这一战略部署的重大现实意义。 “全面依法治国与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从严治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战略目标提供可靠保障、强大动力、根本支撑。全面依法治国作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的关键一环,就是要用法治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根本性、全局性、长期性的制度保障。”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姜明安说。 凝聚共识 镌刻信仰--让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融入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方方面面 2015年8月,海南省乐东黎族自治县万冲村。一个农家院里,土坯墙上挂着法徽,十几个人围坐在石桌周围,一个临时简易法庭就在这里开庭。 当事人陈家父子没有想到,他们信访反映的问题这么快就有了回应,最高人民法院第一巡回法庭竟然开到了这个偏僻的山村,开到了自家门口。更让陈家父子惊喜的是,困扰10余年、几乎让全家流离失所的一起宅基地纠纷,终于得到圆满解决。 这一场景,是设立巡回法庭这一司法改革成果的生动呈现。挂牌运行一年来,第一巡回法庭的信访量从开门之初日均200多人次,降为现在日均30多人次;第二巡回法庭的信访量从1000多人次下降到100多人次。显著变化的背后,正是大量矛盾纠纷依法得到实质性解决。 在法治轨道上预防和处理各种矛盾,是全面依法治国的具体体现,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必然要求。 当前,由于触及的深层次问题增多,改革的复杂性显著增强,更需要在法治框架内协调各方诉求,凝聚最大共识,消除体制壁垒,固化改革成果,使改革不断向纵深推进。 --创新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是改革必须解决的一道难题。今年1月1日起,《居住证暂行条例》开始施行,用法治方式助推户籍制度改革和新型城镇化稳步推进。其中若干重要制度创新,正是来自一些地方先行先试的改革成果。 --保障和激励创业创新,是激发改革动能的重要抓手。如今,改革完善知识产权制度已经列入中央重要议事日程。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将完善快速维权机制,加大侵权行为查处力度,提高法定赔偿上限,将故意侵犯知识产权纳入企业和个人信用记录。 --大量行政审批、行政管制仍是制约市场活力的重要障碍。今后法治政府建设的一个重要着力点,就是深入探索“证照分离”,提高市场准入便利化,推动审批制度改革,促进市场主体持续增长、活跃发展。 “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改革中的矛盾、发展中的问题,才能让竞争更加公平、社会更为和谐,使一切创造财富的源泉竞相迸发,使改革红利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徐汉明说。 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从严必有法度。 只有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从严管党治党,自身确立起严格的制度、严明的纪律,才能把党建设好、管理好,让党始终成为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灵魂和统帅。 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让铁规发力、让禁令生威,才能确保各项党内法规制度落地生根-- 2015年,30多名中管干部被立案审查,40多名中管干部因严重违纪被开除党籍;共查处群众身边的“四风”和腐败问题8万多起,处理9万多人,近2万人被点名道姓通报曝光。 “全面依法治国与全面从严治党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中国社科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吴玉章说,全面依法治国要求全面从严治党,作为一个组织,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开展活动;作为一个个个体,任何党员,无论职位高低,都要遵守国家的法律,严格遵守党的纪律。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要求的,全社会都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把法治思维、法治方式贯彻到治国理政的全过程、落实到改革发展的大棋局,法治才能成为中国前进的坚强保障,从而实现经济发展、政治清明、文化昌盛、社会公正、生态良好。 稳中求进 击楫中流--由法治之路迈向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新境界 “‘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是从我国发展现实需要中得出来的,从人民群众的热切期待中得出来的,也是为推动解决我们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来的。”习近平总书记的深刻论述振聋发聩。 全面依法治国与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从严治党,作为三大战略举措,共同服务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战略目标。 扬帆远航的“中国号”巨轮,面对的并非潮平浪静。能作为“压舱石”的,是坚若磐石的法治。 当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战阶段、胜利在望,但仍存在亟待补齐的“短板”;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一系列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凸显,迫切需要“啃硬骨头”“涉险滩”;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复杂,落实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任务更为繁重艰巨……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加强法治建设。 法治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也是全面小康的重要保障-- 从设立国家宪法日、推行宪法宣誓制度,到建立政府权力清单制度,再到深入推进司法人员分类管理、司法责任制、司法人员职业保障、省以下地方法院检察院人财物统一管理4项改革…… “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当然包括到2020年初步建成法治中国的战略目标。这既是全面小康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顺利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法治保障。”中国社科院法学所所长李林说。 以法治保驾护航,全面深化改革蹄疾步稳、破障闯关-- 修改《人口与计划生育法》,正式实施全面两孩政策;依法解决无户口人员登记户口问题,进一步保障公民权利;新环保法实施一年来查处违法排污企业5.1万家,成为防止环境污染的“常规武器”…… 从群众最期盼的领域改起、从最突出的问题抓起,一部部法规制度,与一项项改革相伴而行。在改革的“破”与法治的“立”中,在改革的“经”与法治的“纬”中,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路径愈发清晰。 坚持鲜明的法治导向,全面从严治党沉稳通达、足音铿锵-- 当前,全党持续开展法规制度宣传教育,着力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牢固树立法治意识、制度意识、纪律意识,形成尊崇制度、遵守制度、捍卫制度的良好氛围,坚持法规制度面前人人平等、遵守法规制度没有特权、执行法规制度没有例外。 法治视野下的全面从严治党,更加突出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更加重视提升管党治党的法治化水平,更加强调让广大党员将法治内化于心、外践于行。 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法治正在凝聚起协调发展的强大合力,推动各项工作稳中有进、同频共振。 “要把全面依法治国放在‘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中来把握,深刻认识全面依法治国同其他3个‘全面’的关系,努力做到‘四个全面’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习近平总书记高屋建瓴的论述,进一步指明了前进方向。 谋小康之业、扬改革之帆、行法治之道、筑执政之基,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必将为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绘就更加壮美的画卷。 |
牢记职责使命,打造过硬队伍——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引起强烈反响 “媒体竞争关键是人才竞争,媒体优势核心是人才优势。”在19日举行的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快培养造就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湛、作风优良、党和人民放心的新闻舆论工作队伍。 总书记的讲话,在广大新闻工作者和新闻院校教职人员中引起强烈反响。大家纷纷表示,新闻工作者要牢记职责使命,积极改革创新,努力提高本领,转作风改文风,用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新闻作品,向党和人民交上满意答卷。 牢记职责使命——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中找准坐标定位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职责和使命是:高举旗帜、引领导向,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团结人民、鼓舞士气,成风化人、凝心聚力,澄清谬误、明辨是非,联接中外、沟通世界。“新闻舆论工作者要增强政治家办报意识,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中找准坐标定位,牢记社会责任,不断解决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这个根本问题。” 大家表示,这“48个字”及相关论述,体现了党中央对新闻舆论工作的基本定位和明确要求,为新闻舆论战线不负重托、履职尽责指明了努力方向。 如何坚持正确方向、找准坐标定位?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地方记者部新闻联播组制片人张宇珺说,新闻工作者要打通“现场”和“立场”,接通“天线”和“地线”,拿出群众爱看、服务大局的有生命力的新闻作品,在舆论场上赢得主动,唱响主旋律、传递正能量,尽最大努力凝聚共识,更好服务中心工作。 山东师范大学新闻系主任常庆认为,政治家办报一直是党的新闻宣传工作的核心要求,在当今多元化的传播形态中更要突出政治家办报的原则。“新形势下坚持政治家办报,就是要始终坚持党性原则,传播党的理念、主张、方针、政策,以正确的舆论引导公众,凝心聚力,汇聚起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力量。” “总书记的讲话让广大新闻工作者坚定了在媒体融合大背景下的责任担当和坚持坚守。”辽宁日报集团总编辑丁宗皓表示,要旗帜鲜明地坚持“党报姓党”立场,将牢牢把好政治关和舆论导向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立足点。 文中有导向,笔下有千钧。甘肃省广播电影电视总台党委书记、台长康坚表示,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和党性原则是新闻媒体做好新时期舆论工作的前提。只有紧紧围绕党的中心工作开展新闻宣传和舆论引导,才能做好党的政策主张的传播者、时代风云的记录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公平正义的守望者。 积极改革创新——全面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 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对全国新闻工作者提出殷切希望:要提高业务能力,勤学习、多锻炼,努力成为全媒型、专家型人才。他强调,随着形势发展,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必须创新理念、内容、体裁、形式、方法、手段、业态、体制、机制,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 广大新闻工作者表示,总书记讲话将极大推动新闻舆论战线改革创新,促进新闻工作者全面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 “打铁还要自身硬”,甘肃日报社社长马克利说,面对互联网时代纷繁复杂的舆论传播格局,要切实承担起引导舆论、凝心聚力的责任,媒体人必须要有新的知识、新的理念、新的本领。 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院长张志安认为,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围绕新时期的新闻舆论工作,对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要求。做好新媒体语境下的新闻舆论工作,需要把握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的“国情单”,为公众提供理性的“认知框”,寻找舆论引导的“话语包”。 《中国日报》云南记者站记者李昕意表示,新形势下媒体的自身建设尤为重要,只有不断强化自身建设,才能促进整个新闻行业的健康发展。“如今很多媒体人都在努力向全媒体人才方向发展,这已经成为一种趋势。” “在新媒体环境下的媒体生态,越发要求记者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与时俱进的思维、眼光。”《现代快报》的青年记者金风说,总书记提出的“勤学习、多锻炼,努力成为全媒型、专家型人才”,将成为每一名记者职业发展的目标与追求。 广州日报总编辑李婉芬认为,目前传媒格局深刻变革、舆论形势错综复杂,党报既面临着巨大挑战,也面临着历史机遇。“我们一定要善于研究、敢于变革,不断创新方法手段,大力推动媒体融合,实现高效传播,抢占舆论高地,切实提高党的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 转作风改文风——推出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作品 无论是召开座谈会还是在3家中央媒体实地调研,新闻工作者深入群众、深入实际开展调查研究,是总书记的关注点之一。他强调,新闻工作者要转作风改文风,俯下身、沉下心,察实情、说实话、动真情,努力推出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作品。 这一要求的实质,是解决新闻舆论队伍对人民群众的感情和态度问题,是树立正确的新闻立场和新闻理念的问题。 新华社国内部记者孙铁翔回忆起自己向总书记汇报到河北正定塔元庄村“走基层”的情况,深有感触地说:“总书记鼓励记者多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这是我们做好新闻工作的一大关键。只有沉下心、俯下身,与人民群众心气相通、血肉相连,才能得到真正有价值的报道素材,才能更好地凸显新闻的品格与力量。” “新闻靠脚板走出来,靠田间地头聊出来。‘站在天安门上看问题,站在田埂上找感觉’被大家视为新闻采写的‘真经’。只有到基层,才能把握社会脉搏的律动;只有到基层,观察、思考问题才能深入;只有到基层,写出的新闻作品才有感染力、生命力和吸引力。”人民日报浙江分社社长王慧敏认为,媒体竞争说到底是传播内容的竞争。传统媒体欲在竞争中占领先机,必须在传播内容上下功夫,将自己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以精对新,以深对快。而要做到“精”、“深”,就必须“沉下去”、“走基层”。 齐鲁晚报记者张刚16年来坚持跑社区,成为老百姓信任的“胡同记者”。他说,基层是新闻富矿,新闻工作者只有眼往下看,脚往下跑,才能写出真正反映社会实际、又为群众喜闻乐见的新闻。“俯下身、沉下心,察实情、说实话、动真情”应当成为新闻工作者共同的职业遵循和操守,每一名新闻人应在职业生涯中做到知行合一、身体力行。(执笔记者史竞男,参与记者王凯蕾、王海鹰、凌军辉、李铮、姜伟超、庞明广) |
【学习进行时】随着传播技术的跨越发展与受众心理及习惯的变化,新闻工作迎来了重大变革。习近平审时度势,对媒体创新融合做出重大部署。近日,习近平密集调研3家中央新闻单位,加快创新融合的信号更加强烈。新华网“讲习所”今天推出《习近平亲密接触新媒体释放了什么信号》,为您解读习近平关于这一问题的重要论述。 2月19日上午,习近平来到新华社调研。在新闻发稿中心,一位编辑介绍说,新华社客户端“现场新闻”受到欢迎,很多网民给记者点赞。总书记按动“为全国新闻工作者点赞”页面,屏幕上立即闪现“点赞+1”。采编人员对总书记说,您的鼓励就是我们的动力。新华社记者兰红光 摄 2月19日,是习近平总书记格外忙碌的一天,也是各大媒体网站和“两微一端”格外活跃的一天。当天上午,习近平来到人民日报社、新华社、中央电视台3家中央新闻单位调研,下午主持召开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 “总书记今天到央媒调研,报道速度真是太快了,瞬间刷屏!”一位记者的感慨折射了当下新闻舆论工作的新趋势、新格局:新媒体已成为新闻竞争的主战场,也是党的舆论工作的新阵地。这也是习近平此次调研的一大关切。 “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是党的一项重要工作,是治国理政、定国安邦的大事。”随着传播技术的跨越发展与受众心理及习惯的变化,新闻工作迎来了重大变革。习近平审时度势,对媒体创新融合做出重大部署,对党的新闻队伍提出了更严的要求和更高的期待。 以强化互联网思维为重要切入 习近平曾就宣传思想工作强调,要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找准工作切入点和着力点,做到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 互联网的蓬勃发展是习近平眼中的“大势”之一。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底,我国仅手机网民规模就达到6亿,在互联网的深度普及下,移动互联网时代已全面开启。 据《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收录,习近平对各级宣传工作负责同志讲话中指出,很多人特别是年轻人基本不看主流媒体,大部分信息都从网上获取。必须正视这个事实,加大力量投入,尽快掌握这个舆论战场上的主动权,不能被边缘化了。要解决好“本领恐慌”问题,真正成为运用现代传媒新手段新方法的行家里手。 此次来到3家中央新闻单位,习近平对互联网催生的新闻传播新技术、新业态、新机制尤为关心和重视。他不仅听取汇报,还多次试用体验。对“互联网思维”这一创新融合工作的切入点做了细致调研。关心从“相加”到“相融”的新型主流媒体建设进程。 在新华社,习近平亲手点击手机屏幕,通过新华社客户端为全国新闻工作者点赞;拿起手持视频直播云终端,对着随行人员试拍,体验新华社记者的工作状态;通过全媒报道平台远程指挥系统同正在河南兰考县采访的新华社记者连线。参观新华社“历史与发展”主题展览时,听说新华社建立了180多个海外分社,看到新华社已经用海事卫星、无人机等现代装备武装记者,总书记点头表示赞赏。新华社的机器人写稿系统“快笔小新”、新华丝路数据库、中国照片档案馆数据管理系统、海外社交媒体等特色产品和服务,也都引起习近平的兴趣,他对新华社着力发展新媒体业务,创新表达形式,增强新闻传播力影响力给予肯定,称赞“新华社事业取得了很大发展”。 在人民日报社,习近平亲手点击键盘,通过“两微一端”向全国人民致以元宵节问候;通过人民网视频连线福建宁德市赤溪村,同村民“面对面”交流。 在中央电视台,习近平同央视北美分台视频连线,了解建设运行情况,问候海外工作的人员。 一个多月前,习近平在解放军报社视察时,也曾敲击键盘,发出微博,向广大官兵祝贺新年。 习近平与新媒体的亲密接触,不只是吸引了网民的高度关注,对于全国媒体来说更是一个强烈的信号——这是习近平对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高度认同和有力支持,是对创新融合的倾力“点赞”。 谆谆话语,寄望殷殷:“读者在哪里,受众在哪里,宣传报道的触角就要伸向哪里,宣传思想工作的着力点和落脚点就要放在哪里。要顺应互联网发展大势,勇于创新、勇于变革,利用互联网特点和优势,推进理念、内容、手段、体制机制等全方位创新。”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2月1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主持召开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 新华社记者 鞠鹏摄 以先进技术为内容建设的支撑 2月19日,实地调研3家中央新闻单位后,习近平主持召开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习近平强调,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坚持党性原则,最根本的是坚持党对新闻舆论工作的领导。党和政府主办的媒体是党和政府的宣传阵地,必须姓党。他用48个字概括了在新时代条件下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职责和使命:高举旗帜、引领导向,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团结人民、鼓舞士气,成风化人、凝心聚力,澄清谬误、明辨是非,联接中外、沟通世界。 当今世界,传播手段日新月异。先进的思想,若无先进的传播手段支撑,便很难深入人心;正确的主张,若没有快速多样的先进技术传播,便无法有效占据舆论阵地。 针对新的时代特点,习近平指出,随着形势发展,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必须创新理念、内容、体裁、形式、方法、手段、业态、体制、机制,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要适应分众化、差异化传播趋势,加快构建舆论引导新格局。要推动融合发展,主动借助新媒体传播优势。要抓住时机、把握节奏、讲究策略,从时度效着力,体现时度效要求。而早在2014年8月召开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上,习近平就提出了以“先进技术为支撑、内容建设为根本”,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深度融合的创新发展思路。 以坚持党性原则为内容建设的根本,以先进技术为内容建设的支撑。习近平的系列论述,为党的媒体利用互联网加快创新融合指明了方向。 以增强实力为融合之本 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媒体创新融合的顶层设计出台。 习近平在这次会议上强调,要坚持先进技术为支撑、内容建设为根本,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深度融合,着力打造一批形态多样、手段先进、具有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建成几家拥有强大实力和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的新型媒体集团,形成立体多样、融合发展的现代传播体系。 在19日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进一步提出,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增强国际话语权,集中讲好中国故事,同时优化战略布局,着力打造具有较强国际影响的外宣旗舰媒体。 建设新型媒体集团,打造外宣旗舰媒体,说到底是要不断增强媒体自身实力。在当前国际舆论环境中,西方媒体掌握话语权的现状依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我国的切身利益遭受侵犯、我国的正确主张遭受误解甚至黑白颠倒的现象依然时有发生。我国媒体的实力与国家地位不相适应的状况亟待改变。 随着改革不断深化、对外交流不断拓展,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守住舆论阵地的要求越来越迫切。通过创新融合增强实力,增强国际话语权,媒体责无旁贷。 要担起重任,就需要整合新闻媒体资源,推动新闻生产要素的共享融通。打造有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以强大的实力为保障,掌握新技术、发展新业态,再造采编流程、升级信息服务,以内容优势赢得发展优势。 如今正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党的新闻队伍续写光辉历史,描绘时代华章,正当其时。责任在肩,我们应当牢记总书记的期许:“做党的政策主张的传播者、时代风云的记录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公平正义的守望者。”加快创新融合,不断增强实力,牢牢占据国际国内舆论阵地的制高点。(记者王子晖) |
作者:邓海建 历史纵横捭阖,时代风云激荡。三年,在引力波时代,不够弹指一挥间。然而,在中国,疏忽而过的“这三年”,在习式治国理政下,却是英雄多壮志、日月换新天。于此背景下,在中国舆论场备受关注的“‘国平’十六论”,便是对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新思想新成就系统解读的最佳“通俗版”。 《“以人民为中心”开辟伟大事业新境界》《开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航程》等系列文章,以激情笔墨、辽阔视野,对习近平治国理的格局与智慧,做出精准分析,既有网言网语的轻松活泼,又有理论逻辑的严谨缜密。“‘国平’十六论”,传递着理论界与网评圈的好声音——梦,是中国梦;心,是爱国心;情,是众志成城砥砺前行的中华情。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人民至上、恪守发展为先,将唯物论与辩证法的智慧、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活力,写就成大国崛起的一片新天。路子对了,心气顺了,顽疾解了,目标近了……2016年初,“干得不错嘞”,从朔风飞扬的赣鄱之地传来,却代言着亿万人民的心声与点赞。 东风浩荡,草树知春。三年变化,悄然发生。 在“‘国平’十六论”里,民众深刻体认了很多关键词——在战略层面,“四个全面”“五大发展理念”;在经济层面,“新常态”“供给侧改革”“创新驱动发展”;在政治层面,“净化政治生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在社会层面,“获得感”“脱贫攻坚”“补短板”;在文化层面,“核心价值观”;在生态文明层面,“美丽中国”“绿色化”;在党建层面,“八项规定”“三严三实”“政治规矩”;在外交国际关系层面,“命运共同体”“新型大国关系”“亲诚惠容”“义利观”“一带一路”“亚投”……“国平”系列文章,对重要理论与重点概念深耕细作,深入浅出,既庄严大气,又清丽脱俗。 在“‘国平’十六论”里,历史记住了很多关键数字——这三年,习近平总书记到地方考察调研28次,足迹遍布全国23个省区市和澳门特别行政区;调研时,吃自助餐,吃大盆菜,住临时板房,同村民一起摘柚子,排队点餐,用自己的钱为乡亲购买年货。这三年,从登甲板、进舱室深入战位了解训练,到上战车、入班排观摩实兵实弹演练,再到冒着零下30摄氏度的严寒察看执勤设施和内务设置,习近平主席足迹踏遍全军部队。这三年,习近平主席出访20次,累计138天,行程近40万公里,相当于绕地球飞行近10圈,足迹遍布各大洲……正因有了习近平的躬身亲为,有了特色鲜明的人格魅力,这载入史册的三年,才呈现出“四个打通”等鲜明特征。 看得见的微观变化,看不见的雄韬伟略。在习式治国理政的三年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航程翻开波澜壮阔的一页:打通了局部改革与全面改革的关隘,打通了传统文化与现代发展的通路,打通了民生工程与政治改革的瓶颈,打通了内政治理与外交拓展的思路。民生法治、政经文史,理论架构、制度建设,“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纵览习近平治国理政之路,高度体现了三个“大”——大国复兴需要大思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越来越有分量。大国复兴需要大谋略,“三个自信”、“四个全面”、“五个理念”,这些系统而前瞻的理论构建,在中国实践中激发出无限动能。大国复兴需要大智慧,新中国建立以来最大规模的军改、网络强国的宏伟愿景等,彰显着天时地利、因应国情的战略光辉。 日月经天,江河行地。“‘国平’十六论”,站在新高度、立足新视角,向世界说明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新思想新成就,更让亿万国人看到:中国改革开放进入全新纪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航程,正由这三年铿锵开启。蓝图日渐清晰,梦想日趋接近。共识凝聚力量,“朋友圈”联接命运。普通人的名字越来越有分量,陌生人的尊严越来越有倚仗。是的,深水区总要趟过去,硬骨头也要啃下来。挑战再多,没有机遇多,风险再大,没有信心大。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为人民治国理政,为民族履职担当,为时代开来既往,这是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党中央的使命与荣光。寻找最大公约数,形成最大同心圆,梦想激越,豪情万丈。“国平”系列文章,让我们畅想“十三五”的波澜壮阔,带我们领略中国梦的旖旎风光。而中国这艘巨轮,正在“舵手”的指引下,御风而行,行稳致远。(邓海建) |
“国平十六论”应时而发,据实而论,掷地有声,激荡人心。 连日来,“国平”连续刊发16篇文章,系统论述了习近平总书记三年多来治国理政的新思想和新成就。 “国平十六论”分别从“中国梦”、改革发展、“新常态”、“三个自信”、生态文明、外交成就、网络建设、法治建设、从严治党、军队改革等方面展开论述。虽然涉及领域众多,但中心主题只有一个:人民,不仅是三年多来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更是党执政兴国的思想源泉与奋斗坐标。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共迎2016年元旦的全国政协新年茶话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如此强调。 “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是一个抽象的、玄奥的概念,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止步于思想环节,而要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新年伊始,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进一步强调。 “国平十六论”开篇即称,以人民为中心”“人民至上”,三年多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不断深化对“人民”的理论与实践认知,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论断新要求,付诸造福人民的生动实践,使人民得到更多实惠,使党群干群关系更紧密,使党心民心更凝聚。 事实上,习近平一直告诫全党、警醒全党,“一个政党,一个政权,其前途和命运最终取决于人心向背。如果我们脱离群众、失去人民拥护和支持,最终也会走向失败。” 这三年多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率先垂范,形成领导带头、以上率下的强大势场,党风政风社风民风显著改变,党心军心民心更加凝聚。 这三年多来,习近平到地方考察调研28次,足迹遍布全国23个省区市和澳门特别行政区,深入农村、社区、工厂车间、港口码头;调研时,吃自助餐,吃大盆菜,住临时板房,同村民一起摘柚子,排队点餐,用自己的钱为乡亲购买年货。 这三年多来,习近平出访20次,累计138天,行程近40万公里,相当于绕地球飞行近10圈,足迹遍布各大洲。十八大以来,习近平的每一次出访、主持的每一次“主场外交”,都成为国际舆论关注的热点,“习式外交”成为了国际外交舞台上“现象级”风景线。 “民心”一词贯穿“国平十六论”始终。 “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这是历史启示的真理。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以人民为中心治国理政,让人民得到了更多福祉,也赢得了人民的支持和拥护。 正如“国平”所说,习近平强调的人心问题,首先就是一个民众在民生体验中是否得到实惠、有否得到尊重的问题。人民观得到高度的重视和厚重的阐释,是近三年民生观受到政治重视的显著标志。从“权为民所赋”到“让人民群众参与、让人民群众做主、让人民群众受益、让人民群众满意,真正使群众成为利益的主体”,民生问题,不再是一个油盐酱醋菜的琐碎问题,而是一个政治授权和政治履责的严肃问题。 “国平十六论”在枚举了一个又一个铁一般事实后得出结论:三年多来的实践已经证明并将进一步证明,习近平总书记具有统筹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的雄才大略,高瞻远瞩、运筹帷幄的领袖风范,心系国家、情系人民的人格魅力,习近平总书记具有马克思主义政治家的政治智慧、理论勇气、卓越才能、驾驭全局能力,提出的一系列新的重大理论观点,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开辟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境界。 |
“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2012年11月15日,刚刚当选中共中央总书记的习近平与中外记者见面,在谈到人民期盼时,首先提到了教育。 教育兴则国兴,教育强则国强。在习近平的心中,教育一直被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上。 三年多来,总书记走进校园,与师生促膝长谈;挥笔疾书,与青年学生畅谈理想人生;而在万众瞩目的教育改革方面,由习近平担任组长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成立两年来,共召开了19次会议,审议了102份有关国计民生的重要文件,其中直接涉及到教育的就有6份,均直指改革发展的关键,发力精准,影响深远。 立德树人,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 2014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走进北京大学,与广大师生们共度“五四”青年节,这也是习近平到中央工作以来第五次走进北大。他勉励青年学生,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 三年多来,在中南大学、国防科技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昌大学等校园,都曾留下过总书记的足迹和身影。 和孩子们一起过“六一”,和大学生们一起迎“五四”,和老师们一起庆“教师节”,已经成了总书记工作日程表上的新常态。 无论走到哪里,总书记讲得最多的,是中国梦,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在海淀民族小学,他跟小学生们说:“只要从小就沿着正确道路走,学到一点,就实践一点,努力做最好的我、在自己最好的方面,人生就会迎来一路阳光。” 在北京大学,他跟大学生们说:“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 2013年的教师节,正在乌兹别克斯坦进行国事访问的习近平,关山万重,仍不忘向全国1400万教师致信慰问,勉励广大教师“自觉增强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写信,是总书记与各界群众交流最频繁的一种方式。而他回信最多的,恰恰是青年学生群体,将“青春梦”融入到“中国梦”是他对莘莘学子的殷切期待。在写给北大考古文博学院2009级本科团支部的信中,他提到“中国梦”是“包括广大青年在内的每个中国人的梦”,并寄望他们为实现中国梦奉献智慧和力量。在给留德学生的回信中,他鼓励海外学子“在中国人民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奋斗中实现自身价值,努力书写无愧于时代的华彩篇章”。 2014年5月30日,习近平在海淀区民族小学参加队日活动,书法老师请总书记为“中国梦”点上最后一笔。习近平对孩子们说:“中国梦要靠你们来实现,‘两个一百年’要靠你们接力奋斗,还是你们来点这一笔吧。” 均衡发展 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2015年农历春节前夕,正在陕西考察工作的习近平总书记专程来到延安杨家岭福州希望小学,察看学校办学情况,同老师们进行交流。说起这所希望小学,与总书记还有着不解之缘。1995年,时任福州市委书记的习近平发起“千家企业建千校”爱心活动,福州一家企业全体员工捐款52万元,对建于1974年的延安杨家岭小学进行了重建。期间,习近平曾两次给师生们写信,并于2009年11月专程到学校看望师生。 习近平对大家说,教育很重要。革命老区、贫困地区要脱贫致富,从根儿上还是要把教育抓好,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国家的资金会向教育倾斜、向基础教育倾斜、向革命老区基础教育倾斜。 2014年9月9日,习近平在北京师范大学与贵州国培计划培训班同学交流时,他强调,教育短板在西部地区、农村地区、老少边穷岛地区,尤其要加大扶持力度。 倾斜、扶持。 革命老区、贫困地区、农村地区的教育让总书记牵肠挂肚。 2013年的最后一天,一项被称为“义务教育学校建设史上中央财政投资最大的单项工程”——《关于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的意见》正式出台,这是党中央、国务院为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发展“补短板”所实施的一个重大民生工程。目前全国已有77%的县纳入“全面改薄”实施范围,覆盖学校达到21.8万所。截至2015年10月底,全国已完成5166万平方米校舍建设,以及282亿元的教育仪器设备,分别占规划数的25%和27%。 “全面改薄”,惠及万千民生。为了将这一民生工程办好、办到位,2015年8月18日,中央深改小组第十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工作专项督导办法》,为“全面改薄”保驾护航。 而农村教育的最大问题在于师资,“下不去”、“留不住”、“教不好”是三大核心问题。 2015年4月1日,中央深改小组第十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这其中,既有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师德水平、提升能力素质这样的软件建设,也有拓展补充渠道、提高生活待遇、职称评聘倾斜、推动城镇优秀教师向乡村学校流动等含金量十足的“干货”。 如今,各省市区乡村教师支持计划的实施方案已经陆续出台,乡村教育的美好明天值得期待。 勾画蓝图 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高考,牵着千家万户;高考改革,牵一发动全身。 虽然现行高考模式为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遴选输送了大批人才,但应试教育、学生负担过重、择校等问题也屡被诟病。 2014年8月18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审议了《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了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总体要求、主要任务和措施,正式拉开了高考招生制度改革的序幕。上海市和浙江省高考招生制度综合改革方案随之出台,试点工作正式启动。这次的改革,不是敲敲打打,不是缝缝补补,而是大刀阔斧。在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钟秉林看来,这次高考招生制度改革是自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最全面最深入的一次改革。 如果说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是改变了“一考定终身”的话,那么,一年之后,中央深改小组第十五次会议审议通过的《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则吹响了中国大学积蓄力量,冲刺国际前沿的“冲锋号”。 《方案》提出,到2020年,中国若干所大学和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到2030年,更多的大学和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所大学进入世界一流大学前列,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高等教育整体实力显著提升;到本世纪中叶,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数量和实力进入世界前列,基本建成高等教育强国。 对于中国众多名校校长来说,如此清晰明确的目标给他们带来了压力,也带来了动力。哈尔滨工业大学校长周玉认为,以前的建设中,明确提出了要建设世界高水平的大学这一宏观目标,但对高水平大学的具体要求没有做出界定。《方案》第一次提出大学、学科要在一定的时间内进入世界一流前列这样一个宏伟的目标。 相对于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职业教育一直是我国教育领域的软肋。2014年6月,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习近平总书记专门就加快职业教育发展作出重要指示,要求营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环境,努力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他特别强调,要加大对农村地区、民族地区、贫困地区职业教育支持力度,努力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而在此之前,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职业教育有望从此走出“断头教育”的无奈。 让全民共享改革与发展的成果,让每个公民都能够平等享有医疗、教育、就业等各领域资源,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而这,也正符合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