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2”汶川大地震十周年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04秒,我国四川省汶川县发生里氏震级达8.0的大地震,近7万人丧生,1.8万人失踪,37万余人受伤,举国哀悼。如今,经过一场场气壮山河、艰苦卓绝的特殊“战斗”,灾区的面貌已焕然一新。多难兴邦,这场灾难给我们带来创伤,也淬炼出我们中华民族坚韧不拔、乐观向上的精神。

 资  讯 

海外侨胞聚焦四川震区发展:最大的变化发生在民众内心

即时 | 2018-05-12 19:55

中新社成都5月12日电 题:海外侨胞聚焦四川震区发展:最大的变化发生在民众内心

“这些年我时常探访四川,灾区的变化日新月异。但这次来,最让我震撼的是灾区群众乐观坚强的心态,他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从未停止。”俄罗斯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荣誉会长温锦华12日在成都表示。

汶川特大地震十周年之际,20位海外侨胞代表走进四川地震灾区,近距离感受四川灾后重建的重要成就。

2008年地震发生后,温锦华与俄罗斯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向四川捐赠680万元(人民币,下同),帮助广元市政府在青川县建设“侨爱家园”。近几年,生活安定下来的居民将这些独具川西特色的木制小楼改造为餐馆或民宿,通过副业为家庭增收。如今,青川已成了小有名气的旅游地。

人们观念的变化让温锦华感到惊喜。他表示,灾区基础设施的重建基本完成后,近五年,灾区民众一直在努力开创新的产业,追求更幸福的生活,而他们的收入也越来越高。

出生在成都的美国云贵川总商会会长周德昭也有同样的看法。他告诉记者,在与灾区民众聊天时,能够充分感受到他们良好的生活状态。“他们已走出伤痛,正充满信心地迈向更美好的未来。”

周德昭对于故乡的发展感到骄傲,他表示,四川灾后重建工作的开展十分高效,当地居民在政府的带领下充分利用重建后的优势拓宽产业发展领域。“看到四川灾区的发展,已有越来越多的美国企业表现出到四川投资的兴趣。”

美国角声基金会中国代表胡嘉骥认为,四川人乐观向上的心态对灾区重建起到了推动作用,其中乡村的变化和发展尤为明显。“人们不再沉浸于过去的悲伤中,而对未来生活满怀憧憬,这让我感到非常敬佩。”

谈及自己在青川遇到的创业者,温锦华感叹道,随着灾区的发展越来越好,从地震灾区出去的年轻人大多选择回乡创业。不论是在电商、物流还是IT等各种领域,他们都具有活跃广阔的思路。“我相信,随着年轻血液的‘回流’,灾区的发展还会更上一层楼。”

汶川特大地震十周年:从灾难中重生 开启新篇章

即时 | 2018-05-12 19:46

中新社成都5月12日电 (记者 徐杨祎)2008年5月12日是一个让13亿中国人心碎的日子。当日14时28分,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县发生8.0级特大地震。

汶川特大地震造成逾69227人死亡,374643人受伤,17923人失踪伤亡。

弹指一挥间,十年过去了。四川人民坚韧地从废墟上站起来,穿越灾难,开启生活新篇章。

面对巨灾考验,中国政府迅速展开了规模空前的抗震救灾行动。在震后不到一个月,《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条例》施行,统一部署对口支援任务,明确了“一省帮一重灾县”的援建机制。随后,18个对口支援省(市)与震区民众携手共力,圆满完成“三年基本恢复”的重建目标。

震后两个月,官方启动了“地震灾区有成员伤亡家庭再生育全程服务行动”,以帮助在汶川地震中失去孩子的家庭再生育一个健康孩子。

数据显示,到2011年9月底,四川纳入国家规划的39个重灾县(市、区)完成重建项目29700个、总投资8613亿元(人民币,下同),全面实现“家家有房住、户户有就业、人人有保障、设施有提高、经济有发展、生态有改善”重建目标。截至2015年底,汶川地震再生育家庭已出生婴儿3542个。

“我们北川人,都积极,很乐观。”当年被埋于废墟22小时、获救后双腿高位截肢的郑海洋,在家人及志愿者的鼓励下,坐着轮椅一步步开启了新生活。他近年创建的“假先生”项目致力于残疾人康复,帮助残疾人更好地找到康复医院、理疗师。

经历过灾难,四川人民倍加珍惜当下每一天。

严重受损的青川县,在震后重建时特地规划了20多个供民众跳广场舞的场地。每当夜幕降临,欢快的音符在这座2万余人的县城到处跳跃。从青川到北川,从映秀到汉旺,从都江堰到彭州,各个城镇的广场都会看见老百姓欢快的舞姿,听见他们的欢歌笑语。

四川省高校心理咨询心理健康专业委员会主任肖旭表示,川人面对灾难体现出了坚韧,“古时,四川人曾克服‘难于上青天’的蜀道,这培养了四川人性格里的坚韧、不屈。”

埋头苦干的灾区民众,在十年间创造了令人惊叹的“发展奇迹”。

据四川官方数据,2017年,四川39个国定重灾县(市、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超过6800亿元,是震前的3.2倍;灾区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超过3万元和1.4万元,分别是震前的2.8倍和3.7倍。

震中所在的汶川县,适时调整产业结构,震后栽下2.3万亩经济价值可观的甜樱桃,经过数年培育,如今已进入丰果期。该县克枯乡下庄村村民董富琴家种有200余棵甜樱桃,去年仅甜樱桃一项就收入6万余元。得知今年自家甜樱桃将通过农村淘宝卖到全国,这位已经62岁的农村妇女很骄傲:“我们甜樱桃好得很,味道甜,果肉又紧实,全国人民都可以尝一尝。”

正如中共四川省委书记彭清华所言,灾区恢复重建和发展振兴的十年,也是四川砥砺奋进、不断取得新成就的十年。2007年四川经济总量为1.05万亿元,此后每4年新增1万亿元,2017年达3.698万亿元、居中国第6位。

彭清华曾在署名文章中指出:“灾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改善,最漂亮的是民居,最坚固的是学校,最现代的是医院,最满意的是群众,锦绣巴蜀更加绚丽多姿。”

川震十年台湾援建者回访:见证四川“从悲壮走向豪迈”

即时 | 2018-05-12 18:38

台湾嘉宾参观“5·12”汶川特大地震灾区发展振兴成就展并合影留念。(中国台湾网 赵苗青摄)

中国台湾网5月12日成都讯(记者 赵苗青)“5.12”震灾,寰宇共殇,从地震伊始到重建新生,十年来,台湾同胞与四川人民心手相牵、共克时艰, 5月10日至14日, “‘5.12’汶川特大地震10周年台湾同胞四川行”活动举行,参与抗震救援和灾后援建的台湾同胞代表重返灾区,见证四川“从悲壮走向豪迈”。

64岁高龄率队速降灾区 十年后回访叹灾区巨变

11日上午,在“5·12”汶川特大地震灾区发展振兴成就展馆内,欧晋德凝望着展板上台湾救援队的旧照片陷入了回忆, “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的当天接到很多救援队同仁的电话,大家纷纷表示希望即刻动员尽快赶赴灾区支援。”2008年5月16日年逾六十的欧晋德作为台湾救援队队长率领一支由22名台湾同胞组成的专业队伍迅速前往地震灾区,也是第一支入川的台湾救援队伍。值得一提的是,当年台湾救援队争取到了“包机直飞”在两岸直航尚未开通之时,这种特殊待遇的含义不言而喻。

“深入汶川地震灾区眼前的是一片断壁残垣,灾情比我们设想的严重很多”,欧晋德回忆起十年前进入灾区的情形依然满怀激动,“通过展览了解到灾区这十年间的发展变化,灾区恢复重建的速度之快,振兴发展的成效之大让我非常感动,全世界应该没有几个国家能够在这么快这么短的时间里恢复到如此程度,尤其是发挥重要作用的对口支援机制,高效集中各方力量,是一个非常好的作业模式,两岸可以在地震监测预警和震后灾区重建方面加强交流、沟通经验,中华民族只要团结,再大的灾难也能承受,再大的困难也能克服。”

四川省统计局近日发布的“5·12”汶川特大地震10年重灾区经济发展报告显示,10年间,灾区经济增速始终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017年,全省39个重灾县(市、区)生产总值是震前(2007年)的3.2倍,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分别是震前的2.8倍和3.7倍。

一年往返灾区十九次只为呵护“美丽的花朵”

灾难发生时,台湾顶新集团第一时间为灾区民众送去食品饮料等物资,顶新公益基金会理事长滕鸿年当年5月19日就抵达灾区,参与集团在灾区的热食供应公益活动,期间他先后到访什邡、绵阳、绵竹等地,动员当地同仁开展全面紧急救援。

为了让灾区的孩子尽快回到校园,2008年8月,台湾顶新集团委请台湾著名建筑设计师姚仁禄无偿设计,投资援建抗震强度可达9级的都江堰顶新新建小学以及绵竹顶新小学,并于次年9月顺利交付使用。在援建项目建设的一年时间里,滕鸿年往返灾区达19次,“这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帮助灾区孩子快乐成长。”

学校投入使用后滕鸿年每年都会回访,他大概数了数,自己十年间从台湾往来四川累积超过了40次。“就像温总理鼓励学校同学时讲的‘大家一起呵护这些美丽的花朵’。”滕鸿年表示,对于小朋友们未来长期的发展,顶新投入了大量心血,成立“持续关怀办公室”,持续关注学校发展和学生成长,自2009年两所顶新小学投入使用以后,每年持续不断地为学校进行硬件投入,更新各种设备,增建教学楼,捐赠图书室等等。

灾难面前两岸同胞更深刻感受血浓于水的亲情

台湾花莲县县长傅崐萁对川台两地深厚友谊深有感触,今年2月6日台湾花莲发生强震后,四川有关方面和社会各界高度关切花莲地震灾情,心系灾区同胞安危纷纷捐款援助,短短五日就筹集善款170余万元人民币。

其中,在“5.12”四川汶川特大地震后受到台湾慈济慈善基金会大力捐款援建的德阳什邡市组织有关方面和方亭慈济中学、洛水慈济中学、洛水慈济小学师生家长通过台湾慈济慈善基金会向花莲灾区同胞捐款13万余元人民币。

汶川地震后,台湾同胞捐助资金落实援建灾后重建项目189个,傅崐萁认为这体现了两岸同胞血浓于水的亲情,全面展现了大爱精神。“天灾降临的时候我们是如此渺小,汶川大地震对四川乡亲带来的巨大伤痛我感同身受,希望所有灾民远离伤痛,两岸不再有天灾考验。”傅崐萁说,不管两岸关系潮起潮落,唯一不变的是两岸同文同种同根,尤其在灾难发生的时候,两岸同胞更是全力互助,虽然这几年两岸关系有些变化,但是依然无法阻隔我们对彼此的关怀。

习近平:汶川灾区重建成就举世瞩目

即时 | 2018-05-12 12:43

新华社成都5月12日电 汶川地震十周年国际研讨会暨第四届大陆地震国际研讨会12日在四川省成都市开幕,国家主席习近平向会议致信。

习近平指出,今年是汶川地震十周年。在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下,汶川地震灾区恢复重建工作取得举世瞩目成就,为国际社会开展灾后恢复重建提供了有益经验和启示。

习近平强调,人类对自然规律的认知没有止境,防灾减灾、抗灾救灾是人类生存发展的永恒课题。科学认识致灾规律,有效减轻灾害风险,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需要国际社会共同努力。中国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坚持以防为主、防灾抗灾救灾相结合,全面提升综合防灾能力,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提供坚实保障。希望各位代表围绕本次研讨会“与地震风险共处”的主题,踊跃参与,集思广益,为促进减灾国际合作、降低自然灾害风险、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积极贡献。

汶川地震十年:聚焦中国应急管理之变

即时 | 2018-05-12 12:33

中新网客户端北京5月12日电 题:汶川地震十年:聚焦中国应急管理之变

记者 张尼

十年前,一场8.0级的汶川地震让巴蜀大地遭受重创。

中新社记者 任海霞 摄

恶补”救援能力

10年前的汶川地震中,救援人员彻夜奋战的画面,成为不少民众难忘的记忆。但当年救援知识、救援装备相对缺乏,救援手段较为落后,造成救援的实际效率降低。

此后十年间,中国成立了多个应急救援管理研究及培训机构,使救援能力显著提升。

2008年9月,中国高校首个灾难医学系在同济大学医学院正式成立;2010年4月,中国救灾应急装备领域首个国家级科技平台国家救灾应急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成立;2011年12月,中华医学会灾难医学分会在上海成立,并陆续组建地震、火灾、水灾、爆炸、科普等多个学组,为中国灾难医学的起步打下人才储备基础……

据中国地震局办公室、震害防御司2017年10月公布的数据,全国已建成80多支、1.3万余人的省级搜救队伍,数10万人的市县级搜救队伍,3000多支、近30万人的地震志愿者队伍。

此外,减隔震等技术在重大工程设施中得到应用。目前中国已有昆明长水国际机场航站楼等各类减隔震建筑6000余幢,约占世界的一半。

与此同时,240个地市政府将防震减灾工作纳入政府目标责任考核,推动职责和责任落实,271个地级市将抗震设防要求管理纳入基本建设管理程序,有效保证了建设工程地震安全。

攻克前沿技术

中国地震和地震灾害的特点为地震多、强度大、分布广、灾害重。

据统计,中国大陆年平均发生20次5级以上地震,3.8次6级以上地震,3年2次7级以上地震。因此,地震预警对于减少民众生命和财产损失至关重要。

2011年4月,中国的“ICL地震预警技术系统”首次成功预警。中国继墨西哥、日本后,成为第三个有能力向公众发布地震预警的国家。

2017年8月8日晚,四川阿坝州九寨沟县发生7.0级地震,中国提前逾一分钟发出预警。

今年年初,“张衡一号”发射入轨。这是中国地震立体观测体系的第一个天基平台,有效弥补了地面观测的不足。

在大考中涅槃

汶川地震后的十年里,中国的应急管理体系在不断完善的过程中,也经历了几次大考。这其中就包括2010年玉树地震、2013年雅安地震、2014年鲁甸地震和2017年九寨沟地震等。

据报道,2008年汶川地震后,次生灾害不断,汶川、北川灾区与外界的交通线路一度瘫痪,直至灾后第三天,几条生命线才在抢修下恢复通行。

而2013年雅安地震后,国家救援队伍同样需要面对这个难题,但凭借充足的人才、设备和过硬的爆破等专业技术,灾后第二天,宝兴县灵关镇苏家岩段成功开辟便道,芦山县至宝兴县的省道210线最后一处阻断处被彻底打通。

四年后的九寨沟地震中,应急管理机制再一次得到了练兵。

地震发生时间是21时19分,中国地震局22时39分就启动I级应急响应,派出现场工作队赶赴震区开展应急处置工作。

22时41分,从阿坝州、绵阳市以及九寨沟周边县紧急抽调的医疗救援力量赶赴地震灾区。

22时59分,四川省军区集结民兵队伍,命令九寨沟县武装部人员快速赶往震中漳扎镇。

这次地震,从地方到中央部委迅速启动应急机制展开救援,在地震救援“黄金时间”内采取了一系列应急动作。

多难兴邦,十年过去,当年满目疮痍的地震灾区如今已经焕发出新的活力,而在经历过一系列灾难考验后,无论是国家的装备、技术,还是对灾难的反应速度及灾情研判,都有了质的飞跃。

从应灾走向防减救灾

汶川地震发生后,中国应急管理体系建设也驶上快车道。中国应急管理预案、体制、机制和能力都有了跨越式的进展。

2008年12月,中国对防震减灾制度进行完善,重点对防震减灾规划、地震监测预报、地震灾害预防、地震应急救援、震后恢复重建等制度做了修改、完善,新增了地震灾后过渡性安置和监督管理等制度。

《国家地震应急预案》2012年修订。以该《预案》为核心,纵向到底、横向到边、条块结合、结构完整的全国地震应急预案体系已基本形成。

2017年初,《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对外公布。该意见明确提出要“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坚持常态减灾和非常态救灾相统一,努力实现从注重灾后救助向注重灾前预防转变,从应对单一灾种向综合减灾转变”。

此外,目前国务院和31个省区市均建立了抗震救灾指挥机构,同时建立了地震应急指挥平台,具备监测监控、预测预警、震灾情获取、应急指挥辅助决策、信息通告和调度指挥等功能。

2018年3月,伴随机构改革推进,应急管理部成立,将分散在13个部门的应急管理相关职能进行整合,统一管理。

外界评论称,应急管理部成立也意味着中国特色应急管理体制正式组成。汶川地震后,中国正从应灾走向防减救全过程、安全与发展有机融合的模式。

回望这十年,也见证了中国应急管理领域的巨大改变。(完)

地震灾区,习近平时常牵挂

即时 | 2018-05-12 12:31

新华网记者 黄玥

【学习进行时】又到“5·12”,汶川特大地震已经过去整整10年了。人民的安危是总书记的牵挂,灾区的重生是总书记的欣慰。新华社《学习进行时》原创品牌栏目“讲习所”推出文章,为您讲述习近平心牵灾区、情系群众的故事。

“我很牵挂这个地方”

10年前,汶川大地震,天塌地陷,满目疮痍。时任国家副主席的习近平曾到映秀灾区看望受灾群众。

10年后,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春节前又到映秀,为当地百姓送来温暖。

2018年2月12日上午,习近平在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县映秀镇看望慰问群众。 新华社记者 鞠鹏摄

看到地震灾区涅槃重生、百姓生活幸福安康,习近平说:“我很牵挂这个地方,十年了,这里的变化我也很欣慰。”

“生命是最值得珍惜的”

灾难面前,习近平说得最多也最重的一句话是:把救人放在第一位。

四川芦山、甘肃岷县、云南鲁甸、四川康定、新疆皮山,每一次灾难,习近平首先强调的都是“要把抢救人员放在第一位”,“尽最大努力减少人员伤亡”。

以人为本,生命至上。尊重生命、敬畏生命。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2016年7月28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到河北唐山市调研考察。这是习近平在唐山市截瘫疗养院康复室了解截瘫伤员的康复治疗情况。新华社记者 谢环驰 摄

“24万人的名字都刻上去了吗?有没有遗漏的?”镌刻着24万罹难同胞姓名的唐山地震遗址纪念公园纪念墙前,习近平关切地询问。

一个姓名都不能漏,每个生命都应珍视。

因唐山大地震截瘫的杨玉芳、高志宏夫妇努力融入社会、自食其力的故事给总书记留下深刻印象。习近平称赞他们乐观上进、事迹感人,用行动诠释了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生命是最值得珍惜的”“要树立人的生命是最可宝贵的观念”,习近平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要珍惜生命、追求健康,努力创造无愧于时代的精彩人生。

“安置好没?”

芦山、鲁甸、汶川……一个个帐篷、一间间活动板房曾经响起过习近平关切询问的声音。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2015年1月19日至21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来到云南昭通、大理、昆明等地,看望鲁甸地震灾区干部群众,深入企业、工地、乡村考察,就灾后恢复重建和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进行调研。这是1月19日,习近平来到鲁甸县小寨镇甘家寨红旗社区过渡安置点,看望受灾群众。新华社记者 鞠鹏 摄

“震后,我一直牵挂着你们:安置好没?能不能吃上一口热饭?孩子有没有学上?生病能不能治疗?现在我特别关心你们越冬和灾后重建情况,能不能尽早搬进新居?”在鲁甸地震灾区板房学校,一个又一个追问背后,是习近平对灾区人民生活冷暖的牵念。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2013年5月21日至23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到四川芦山地震灾区考察,看望慰问受灾群众。这是5月21日,习近平在芦山县体育馆安置点一帐篷内亲抚一名小孩。新华社记者兰红光摄

2013年在四川芦山地震灾区,当得知年轻的飞行员张尚年第一时间奔赴救灾前线,误了婚期,总书记叮嘱他:“要抓紧时间把婚礼给办了!”

一句叮咛,是长辈的心愿,更让人看到了大国领袖对个体“人”的暖心关爱。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谱写了一部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

2016年7月28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到河北唐山市调研考察。这是习近平在唐山地震遗址公园向唐山大地震罹难同胞和在抗震救灾中捐躯的英雄敬献花篮。新华社记者 兰红光 摄

“主要是看一看这座英雄的城市,看一看这里英雄的人民。”唐山大地震40周年之际,习近平来到唐山,向这座“英雄之城”致敬。

惨烈的大地震摧毁了一个城市,但没有击垮这方热土上的人民。

面对这座在瓦砾废墟上矗起的新城,习近平深深感慨:“在中华民族奋斗史上谱写了一部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人类生存发展的永恒课题”

殷忧启圣,多难兴邦。习近平说:“同自然灾害抗争是人类生存发展的永恒课题。”

2015年1月19日至21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来到云南昭通、大理、昆明等地,看望鲁甸地震灾区干部群众,深入企业、工地、乡村考察,就灾后恢复重建和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进行调研。这是1月19日,习近平来到鲁甸县小寨镇甘家寨红旗社区过渡安置点,走进邹体富老两口和孙子住的帐篷,询问家里吃饭、补助、收入等问题。新华社记者张铎 摄

面对灾难,习近平强调,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只要大家一条心,有党和政府支持,有全国人民支援,再大的坎都能迈过去。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2016年7月28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到河北唐山市调研考察。这是习近平在唐山市截瘫疗养院看望慰问截瘫伤员。新华社记者 兰红光 摄

铭记来路,习近平强调弘扬抗震精神。“在同地震灾害斗争的过程中,唐山人民铸就了公而忘私、患难与共、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抗震精神。这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体现。”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这是2018年2月12日上午,习近平在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县映秀镇场镇考察。 新华社记者 鞠鹏摄

重塑信心,习近平强调,要更加自觉地处理好人和自然的关系,正确处理防灾减灾救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不断从抵御各种自然灾害的实践中总结经验,落实责任、完善体系、整合资源、统筹力量,提高全民防灾抗灾意识,全面提高国家综合防灾减灾救灾能力。

灾难,检验了一个民族的精神意志;灾难,也展示出人民领袖的责任担当。

十年来,习近平一直牵挂着这个地方

即时 | 2018-05-12 11:57

央视网消息:2008年5月12日的汶川,山崩地裂,人间痛哭。这场夺走数万鲜活生命的浩劫,成为国家之殇、民族之痛。

十年间,巴蜀大地呈现出顽强的生机与活力,“5·12”汶川特大地震的伤痛记忆正在被修复。

十年来,灾区恢复重建怎么样?群众日子过得怎么样?始终牵挂在习近平心头。

数次深入震区 指导恢复重建

2008年四川“5·12”汶川地震过后不久,时任国家副主席的习近平冒着余震深入游仙、平武、北川、江油、都江堰、汶川等灾区,看望慰问受灾群众、救灾人员和组工干部。

在受灾群众安置点,习近平走进一个个帐篷和一间间活动板房,详细询问群众吃饭、购物、就医等情况,关心还有什么困难。他说,妥善安置受灾群众是当前抗震救灾工作的重中之重,一定要抓紧、抓实、抓细。

习近平强调,一手坚持不懈抓抗震救灾,做好灾区生产自救和恢复重建,一手坚定不移抓经济社会发展,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

2011年8月19至22日,习近平赴四川调研经济社会发展和灾后恢复重建情况。一下飞机,他首先驱车前往三年前受灾最严重的北川县。在北川县擂鼓镇吉娜羌寨,习近平同村民和旅游观光者亲切交谈,同乡亲们围坐在一起拉家常,仔细了解群众生产生活情况,关切询问还有什么困难,勉励大家坚持艰苦奋斗,依靠自己双手把家园建设得更加美丽、更加富饶。

今年春节前夕,习近平再次专程来到阿坝州汶川县映秀镇,这里是汶川特大地震震中地。10年过去了,映秀镇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片祥和安宁。

在当地群众经营的制茶坊,习近平了解发展茶产业带动群众致富的情况。在村民开办的饭店,他询问生意怎么样,一家人的生活过得好不好。

看到百姓生活幸福安康,习近平表示:“我很牵挂这个地方,十年了,这里的变化我也很欣慰。”

十年新生巨变 见证中国力量

抚平伤痛,获得新生。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全国人民八方协助、对口支援,灾区人民强忍伤痛、再建家园。遭受自然重创的汶川大地焕发出勃勃生机。十年后的灾区,最漂亮的是民居、最安全的是学校、最现代的是医院、最满意的是群众,一幅幅产业兴旺、环境优美、生态宜居、幸福和谐的美好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经济总量不断跃升。2017年,39个重灾县GDP达到6829.7亿元,是2008年的3倍;10个极重灾县GDP为1657.5亿元,是2008年的3.3倍。

人均GDP大幅提升。2017年,39个重灾县人均GDP达42188元,是2008年的3倍。

城乡建设进度加快。39个重灾县建成幸福美丽新村6384个。2017年末,39个重灾县城镇化率达到47.8%,比2008年提升11.8个百分点。

基础设施明显完善。灾区重建完成11条、1372公里高速公路,建设61条、4752公里干线公路,水利、农田、输电等各项基础设施与灾前相比大幅提升。

居民收入明显增长。2017年,39个重灾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0870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4430元,分别是2008年的2.9倍、3.1倍。

在汶川县水磨镇,这个10年前以高能耗、高污染工业为主导产业的小镇,如今已变身国家5A级风景区、著名旅游景点。旅游业、教育业成为主导产业。

在北川新城城南,一个集研发、制造、运营、培训、维修、旅游及航空运动、航空赛事于一体的绵阳(北川)通用航空产业园正从这里“起飞”。

重建后的映秀,三层高的小洋房林立,街头巷尾开起了无数的民宿、餐馆;雁门镇萝卜寨上,漫山的樱桃挂满枝头,这一当地百姓的“致富果”,通过电商平台走向全国各地……

十年来,巴蜀大地见证了应对巨灾的“中国力量”。

以人民为中心 新起点再出发

力量的背后,是中国共产党坚强有力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在阿坝州汶川县映秀镇,习近平实地察看灾后恢复重建及发展情况。他强调,要在推动产业发展、民生改善等方面继续发力,把人民家园建设得更加美好。要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常怀忧民、爱民、惠民之心,采取针对性更强、覆盖面更大、作用更直接、效果更明显的举措,解决好同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教育、就业、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社会稳定等民生问题,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汶川特大地震灾区十年重建发展历程正是“以人民为中心”理念的充分体现和有力彰显。

十年巨变向世界昭示:一个坚强、自信、笃行的社会主义中国感动世界,正巍然矗立在世界东方;一个团结、奋斗、创新的中华民族共同体赢得尊敬,正傲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投身新时代,踏上新征程。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我们重整行装再出发,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文/余晓玲)

如果能在此刻回到十年前……

即时 | 2018-05-12 11:34

如果能在此刻回到十年前

我一定奔走呼号

用尽一切办法告诉人们

一场灾难即将来临

可惜

时间没有如果!

2008年5月12日

下午两点二十八分

这是一个被

永远铭记的时刻

四川省汶川县映秀镇

发生里氏8级特大地震

最大烈度达11度

大地发出巨响

吞噬着青翠的山川

撕碎了无数个

原本在青山绿水间

其乐融融的家

8万多人

永远地离开了他们的至爱

30多万人受伤

1000多万人心理严重受创

1500多万人无家可归

......

断墙残瓦上

父母哭喊着孩子的名字

地动山摇时

失去妻子的丈夫悲痛欲绝

......

汶川告急!!

北川告急!!

绵竹告急!!

青川告急!!

......

灾情就是命令

时间就是生命

一幅惊天动地的抗震救灾长卷

迅速在全国展开

短短几日间

十万大军星夜驰援

“不抛弃、不放弃”

的口号响彻千里河山

那抹军绿色,那些子弟兵

蕴慰了无数心灵

所有的目光

都凝聚到一起

每一条关乎生命的消息

都牵连无数人心

献血队伍排出百米长街

各地人们纷纷为灾区呐喊打气

通往灾区的路上

是数不清的

装满物资、自发前行的私家车

各行各业、千家万户

有钱的捐款、有力的出力

唇依齿傍、心手相连

......

人们永远记得

灾难来临、山崩地裂

但在映秀漩口中学

有一面国旗却始终未倒

灾区人民回忆说:

“悲痛和绝望中

这面红旗真的就是希望”

人们永远记得

那些用生命履行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诺言的老师

张米亚、谭千秋、瞿万容、向倩、张兰

......

生死一瞬间

把生的希望留给孩子们

是他们的唯一选择

在汶川地震中,什邡市前底镇龙居小学的向倩老师自己身体被砸成了三段,而她双手环抱将三名学生紧紧搂于胸前,保护学生。

人们永远记得

那抹“逆着人群而上”的军绿色

为了从死神手中抢救生命

他们无所畏惧

翻过了常人不曾翻越的大山

飞过了飞机从未飞越的航线

邱光华、柳德占、武文斌、李月、张鹏

......

他们

永远长眠在抗震救灾的第一线

余震不断、滚石拦道,某部官兵坠入岷江牺牲。

人们永远不能忘记

救援过后

那些始终坚守灾区的

建设者、劳动者

他们把青春芳华挥洒在了这里

让一幅幅蓝图变成现实

汶川县县城(5月1日无人机拍摄)

10年

于历史不过一瞬

但于灾区而言

却是翻天覆地的巨变

废墟侧畔

一座座新楼拔地而起

新型的建筑材料和建筑方式

赋予了它们

保护好生命的能力

每一栋房屋的精心搭建

每一条街道的细致规划

让这里欣欣向荣、生机勃勃

北川新县城夜景(5月1日无人机拍摄)。

我们礼赞生命

因为它如此

惊心动魄又朝气蓬勃

“敬礼娃娃”

已长成“翩翩少年”

那位高举

“长大我当空降兵”的男孩

已成为空降师的精锐

“可乐男孩”薛枭

成了可口可乐公司的高管

当年那只“猪坚强”

现在依然坚强地

延续着生命的奇迹

……

时光穿越疮痍

也见证重生

今天

映秀人喜欢叫自己的新城

“天地映秀”

十年前

山崩地裂之难来于天地

十年后

巍峨不倒之城立于天地

那场灾难

给山川留下了疤痕

给心灵留下了创伤

给了一代代人负重前行的责任

给了一个国家永不放弃的决心

珍惜生命中的每一天

珍惜身边的每一个人

爱,让我们永远前行

如果

能在此刻回到十年前

......

汶川十周年:雨后牡丹 凤凰涅磐

即时 | 2018-05-12 11:12

512分钟超长直播带你看汶川地震灾区十年巨变

即时 | 2018-05-12 10:04

四川在线消息 距离“5·12”汶川特大地震已经十年了。这十年,地震灾区涅槃重生,焕发了勃勃生机,书写了人间奇迹。现在的地震灾区有着怎样崭新的面貌,人们的生活有了什么新的变化?5月12日上午9时,四川日报、四川在线、川报观察将联合推出时长512分钟(8小时32分)的“川越十年奋斗新时代——512分钟大型网络直播”活动,以最直观的方式,为所有关心灾区的人们呈现四川地震灾区灾后恢复重建和发展振兴取得的巨大成就。

直播“首秀”点位是在汶川特大地震的震中映秀,之后镜头相继切换至都江堰、茂县、彭州、平武、安州、北川、青川、绵竹、什邡10个极重灾区,为你讲述地震灾区从废墟上崛起,在重建中跨越,于振兴中腾飞的“四川故事”。

1  2  3  4  5  


更多>> 视频播报
汶川地震重灾区十年重生记
空中看巨变·彭州
更多>> 福建援建·彭州巨变
三个点位 寻找彭州的变与不变
更多>> 评论
编辑推荐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