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5月9日电(记者谢鹏 何瑛 何柳)随着中美第三轮战略与经济对话本周进入全球视野,有关这两个世界最大经济体经贸互动关系的话题再度升温。新华社记者就此专访了数位国际金融机构高级管理和研究人员。被采访者普遍期待,两国顺应世界经济格局变化,在经贸合作与协商方面进一步提升层次,扩展空间,惠及全球。
因势而动:中美经贸关系正在经历变化
“中国正在成为越来越大的全球市场,比如苹果手机在中国的出货量就非常大。中国的角色越来越不局限于一个全球‘供应者’”。瑞银集团亚太区财富管理研究主管浦永灏在接受专访时如是说。
浦永灏谈到,生产在中国、消费在美国,供应在中国、需求在美国的旧有中美经贸关系已经发生变化。
花旗集团中国区投资研究与分析部主管沈明高则认为,本轮金融危机本质是美国消费泡沫的破灭,集中表现在房地产市场的崩盘式调整。这无疑改变了以往中美之间的“平衡”或“互补”关系,双方需要寻求新的平衡或常态。
他认为,美国人在减少家庭债务的过程中,消费将趋于正常化,这意味着过去中国对美国出口的高速增长将向常态回归,中国需要着眼于在外部消费与国内消费之间取得平衡,并逐步倚重内需。另外,中国对美投资的方式将会改变。过去中国购买美国国债,向其提供资金,美以此进口中国产品,形成某种互补,但这种方式难以继续。
巴克莱资本公司中国经济学家常健也持类似观点。在她看来,中国角色的变化正在并将继续对两国互动产生影响:其一,中国正在由“世界工厂”向“世界市场”转变;其二,中国正在由商品输出国向资本输出国扩展;第三,中国也和美国一样处于经济结构调整的过程中。
受访专家都认为,资本合作是未来中美经贸合作的一个新领域。浦永灏认为,中国企业目前在直接投资方面渠道还不太畅通,中国有投资需求,但美方因为多种考虑不敢“接单”。他认为,在联邦财政压力巨大,不少项目缺乏政府资金支持的情况下,引入中国资本是美方的一个选择。而沈明高明确表示,美国放开对来自中国直接投资的限制,有利于刺激就业和消费。
但专家也提到,中国在全球产业价值链上的位置还没有出现根本性转变。全球最大的需求依然来自美国,其消费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在70%上下,而中国目前占比还不到40%,仍有很大提升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