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 正文
从“海防前线”到海峡西岸经济区主体地位的形成
www.fjsen.com 2009-10-12 10:20   来源:福建日报    我来说两句

◆巩固海防的斗争

福建位于中国东南沿海,东隔台湾海峡与台湾相望。自明清以来,福建就是抗击海外侵略的第一线。1949年10月福建解放后,它又成为抗击美国和国民党台湾当局战争威胁的第一线。

1949年12月31日,中共中央发表《告前线将士和全国同胞书》,明确提出,1950年的任务就是“解放海南岛、台湾和西藏,全歼蒋介石集团的最后残余势力,完成统一中国的事业”。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美国派出第七舰队进入台湾海峡,公然以武力阻止中国人民解放台湾。由于美国的武装干涉,中共中央调整战略方针,武力解放台湾的计划被迫搁置,但是中国共产党“一定要解放台湾”的基本方针并没改变,中国人民解放台湾的决心从来没有动摇过。在“一定要解放台湾”方针指引下,为巩固东南海防,防备和消灭冒险窜犯的台湾国民党军队,福建前线部队在创造条件准备解放金门、马祖的同时,采取“全面巩固,积极进攻”的海防方针,同台湾国民党军队的袭扰活动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

朝鲜战争结束后,台湾国民党当局加紧推动与美国签订“共同防御条约”。为反击美国和台湾当局勾结进行的军事和政治挑衅,重新向全世界表明中国人民解放台湾的决心,9月3日至22日,福建前线于3日、10日和22日炮击金门。此后,台湾国民党军队经常对厦门及大陆前沿阵地实施扰乱破坏射击,海战、空战、炮战连绵不断,史称“第一次台海危机”。

美国政府为阻止中国解放台湾,与台湾签订了《共同防御条约》,出台了“台湾问题决议案”,加大对台湾的军事援助与控制。另一方面,为避免与中国直接冲突,美国并不愿意协防沿海岛屿,美台分歧严重。在此形势下,中国共产党适时地采取了缓和“台海危机”的措施。周恩来在全国人大常委会第15次会议上明确提出:“中国人民解放台湾有两种可能的方式,即战争的方式和和平的方式。中国人民愿意在可能的条件下,争取用和平的方式解放台湾。”这是党和政府第一次公开提出“和平解放台湾”的主张。

1956年以后,中国开始进入全面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为加快和平解放台湾的进程,中国共产党进一步确立了争取用和平方式解放台湾的思想,并且提出同国民党进行第三次合作。1958年7月中东事件爆发后,原已缓和的台海局势再度恶化升级。1958年8月23日,遵照中共中央、中央军委的部署,福建前线部队向金门发起大规模炮击。

自“八二三”炮战后20年间,海峡两岸关系由过去激烈的军事对峙,转变为政治对峙为主、军事对峙为辅的冷战对峙状态。中国共产党对台湾当局的武装窜扰进行坚决打击,但并未因此中断争取和平解放台湾的各种努力,提出了“一纲四目”方针,分批释放了国民党战犯和美蒋特务,缓和海峡两岸紧张局势,促使两岸关系朝着有利于和平统一的方向发展。

◆对外开放福建先行先试

由于历史的原因,福建经济基础十分薄弱。福建地处海防前线,因台海关系紧张,福建曾一度被列为中央在地方投资建设最少的省份之一,新中国成立后至1978年30年间的基建投资仅占全国投资总额的1.5%,绝大多数工业企业的设备和技术都很落后。加之计划经济的长期推行,福建经济发展一直处于封闭和半封闭状态,居于全国的后进地位。1978年,地区生产总值在全国29个省区中名列第22位,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居全国第23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7%。

1979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下达50号文件,确定广东、福建两省在“对外经济活动方面实行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1980年10月,决定在厦门设立特区。在全国仍实行计划经济之时,福建、广东因其区位、与港澳侨台的历史联系,某种程度上也因其在全国经济地位的相对不重要,在看似不经意的偶然中,成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田和对外开放的飞地,获得了改革和对外开放的试验权、率先发展的历史机遇。


相关新闻
视频现场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