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前沿资讯 > 正文
借鉴德国经验思考城镇化进程
访中国农业大学叶齐茂教授
www.fjsen.com 2009-10-19 09:01   来源:经济参考报    我来说两句

控制对农业用地和开放空间的消耗是城镇区域交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政策基础

降低土地和开放空间的消耗,提高现有城市土地和开放空间的利用效率,是德国城市可持续发展政策基础。在此之上,再考虑城镇区域内的工业布局、就业安排、交通组织和城乡生态环境保护,以实现可持续的城镇化和城乡生态的良性循环。例如,在慕尼黑的城市建设策略———“紧凑的慕尼黑:城市和绿色”中,市区建筑容积率为0.9~2.5,30%~50%的用地为公共设施、绿地和交通用地,轨道交通条件优越。出于经济和生态目的,将这些区域建设为居住工作的混合区域,容积率提高到1.6~2.5,个别地区容积率提高到3。而对于容积率为0.9的行列式楼房住区、容积率为1.0和1.6的代表城市典型特色的住区予以保留,不做改进。

郊区以有偿方式为市区维护生态环境

内城和远郊政府合作投资建设的方式,有偿地维持农业、林业用地和环境保护用地,帮助远郊区开发新的服务经济,解决生态环境保护和地方增长之间的矛盾。例如,虽然两德统一和德国首都移至柏林曾经使柏林面临巨大的土地开发压力,但是,自1990年代以来,柏林市为了给柏林人提供清洁的饮用水、清新的空气、绿地和娱乐空间,维持柏林郊区的自然和文化特征,一直与勃兰登堡州一起,以“合作、整合、景观识别和区域行动”的发展战略,在柏林市周边以“区域自然公园”的名义投资保留和正在建设一个总面积达2866平方公里的远郊区,其中60万人相对集中在138个聚落中居住和工作。

都市区内部按人均分担全部税收以维持郊区市政最低运行标准

尽管从财政收入上讲,德国都市区的郊区有富有穷,但是,郊区社区日常市政运行费用的50%是按照都市区内部人均分担税收的方式得到的,这样,至少可以在郊区乡村地区维系一个最基本的市政运行水平,不会因为社区贫穷,从居民那里征收不到足够的房地产税费,而导致市政运行低于整个区域最基本的水平。

城市与水

一般来讲,城市发展总会受到它所依赖的水资源的质量和数量的约束。如何通过环境保护提高可利用的水资源的质量,如何多次甚至循环使用有限的水资源,增加可利用的水资源的数量,都是一座城市乃至一群城市可以持续发展下去的基本前提。尽管这些经验可能是老生常谈,但是,对于我们今天的城镇化来讲,也不是没有警示作用的。目前我国已有的669个城市中,从水量上讲,缺水城市高达60%,而严重缺水城市也有16%;从水质上讲,2007年我国7大水系197条河流407个断面中,1-3类占49.9%,4-5类占26.5%,劣5类水质占23.6%。28个国控重点湖(库)中,满足Ⅱ类水质的2个,占7.1%;Ⅲ类的6个,占21.4%;Ⅳ类的4个,占14.3%;Ⅴ类的5个,占17.9%;劣Ⅴ类的11个,占39.3%。主要污染指标为总氮和总磷。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不能不考虑到淡水资源正制约着我们城镇化的可持续发展。


相关新闻
视频现场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