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理论频道> 文史纵览 > 正文
日据时期台湾籍民社团初探——以厦门台湾公会为例
www.fjsen.com 2009-11-17 09:38  林 星 来源: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我来说两句

摘 要:关于台湾籍民的问题,学界已有不少研究,但多注重政治和军事方面,从社会学的角度进行探讨的比较少,而对台湾籍民的社团组织尚未见专文讨论。本文从社会学的视角,以厦门台湾公会为个案,探讨这一基层社会团体的沿革、组织、活动和特殊性质,以及在城市社会管理中的作用,以此说明城市现代化对社会组织功能多样性的需要。台湾公会不同于通常意义上的城市自治团体,它从成立、发展、组织乃至活动上,均受到日本领事馆和台湾总督府的严密操纵和控制,成为协助日本管理台湾籍民社会,配合日本推动南进政策的工具。

长期以来,由于档案资料以及其它原因,在闽台关系研究中存在着“两头热,中间冷”的状态,即日据时期及台湾光复初期的研究相对较为薄弱,这段历史对两岸关系的发展具有特殊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台湾籍民问题是研究这一时期两岸关系的重要内容之一[1]。根据1895年《马关条约》的规定,台湾居民在两年选择期满后尚未迁回大陆,仍居留台湾者,被视为日本臣民。作为日本籍的台湾人到大陆或东南亚居留,被称为台湾籍民。目前关于台湾籍民的研究大多集中在政治和军事方面,如抗战开始后台湾籍民的安置、台湾义勇队的活动等等[2]。而从社会学的角度进行探讨的比较少,关于台湾籍民的社团组织至今未见专文讨论。厦门与台湾一水之隔,大量台湾籍民来到厦门,当地也有一些人加入日本国籍。厦门成为台湾籍民聚居最集中的城市之一,抗战前,人数约有万余人。1906年,成立台湾公会。1936年,改名为台湾居留民会。它是台湾籍民的核心团体,是厦门最大的外侨组织,也是厦门城市社会中较有影响的社会团体之一。本文以厦门台湾公会(台湾居留民会)为例,从社会学的视角,探讨该组织的沿革、组织、活动和性质等,以期对认识日据时期闽台关系有所帮助。

一、台湾公会的历史沿革和组织变化

1906年9月,台湾籍民商人施范其、殷雪圃、庄有才等人发起组织厦门台湾公会,在布袋街芳记洋行设立临时办事处,呈报驻厦日本领事馆立案。次年春,新任日本驻厦门领事濑川浅之进到任后,修订公会规则,选举职员,广招会员。5月在天仙茶园召开成立大会,以施范其为首任会长,殷雪圃为副会长,议员12名,会员不满百人。1910年,领事菊池义郎到任,访查公会内部,延期选举,“有欲改良会务之计划”。公会投票选举时领事到场,当场任命江保生及曾厚坤为公会督察。当时厦门的台湾籍民约有3000人,会员500多名[3]。

1918年秋,厦门部分台湾籍民向领事馆提出申请,设立台湾同乡会。1922年1月,藤井领事取消同乡会,同乡会所有事务均归台湾公会继承。两个组织合并后,会员一下子增加到千余名。1928年,台湾公会集资4万余元,在民国路建筑公会堂,次年11月竣工。

1934年,领事冢本毅参考在华各埠日本居留民团、居留民会及台湾市街庄制度,对公会进行大幅度的改组,“以期实现侨胞唯一自治团体之质”。改革台湾公会规则,撤销会员制度,规定“旅厦侨胞执有独立生计者,俱要负担本会课金”。课金分为所得、资产、营业、公安补助费等。设庶务、财政、学务、调停、资产部,各部均设委员长1名。事务上也分为5课,各课设课长1名。并且特派领事馆外务主事丰岛中兼任台湾公会理事长,指挥监督事务之进行[4]。


责任编辑:赵舒文
相关新闻
更多>>视频现场
相关评论>> 
 赶集网  火车票  福州分类信息  福州租房  福州二手房  福州招聘  福州兼职  福州二手  福州二手车  福州公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