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60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改造,历经曲折与坎坷,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将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建设具体实践相结合,初步实现了中华民族重新崛起的光荣梦想。但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城乡差别不断增大,社会贫富差距日益凸显,解决这一社会深层矛盾刻不容缓。合作社是人民群众自助性经济组织,发展合作经济是促进社会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径。当前,我国合作经济发展水平整体较低,难以适应时代发展需要。创新马克思主义合作制理论,积极探索合作实践,大力发展合作经济,不断改善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和时代要求。
一、我国合作经济的发展及现实意义
市场经济在促进生产力迅速发展的同时,一定会带来社会贫富两极分化,贫者过多的靠政府接济非根本之策,只有联合起来,才能更好地改善自己生产生活条件,维护自身利益,增加合理收入,提高生活水平。
1、缩小社会贫富差距,促进大众共同发展。197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获得者、美国经济学家西奥多?舒尔茨在《穷人的经济学》中强调:一个社会穷人太多,富人太富,迟早要出问题。目前我国基尼系数已超过国际警戒线,且有不断增大趋势,是社会安定团结的隐患。
合作社是市场竞争中弱势群体为谋取和维护自身利益,在自愿出资、自由组合、民主管理、互助合作、劳动联合的基础上,生产资料、资金等各类生产要素通过合作占有而建立起来的经济组织。1844年,英格兰罗虚代尔小镇的28名纺织工人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合作社——罗虚代尔公平先锋社,社员不仅从自己办的商店买到货真价实的生产生活资料,还可以通过分红获得原来由商人赚取的利润。其创建的罗虚代尔原则奠定了世界合作经济发展的基石。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广大农村实行家庭承包经营,农村经济曾一度迅速发展,但小规模家庭经营与大市场的矛盾随之显现,农村小农户生产与现代市场经济难以对接,农副产品销路不畅,交易成本过高,中间商获利过大,农民贱卖现象突出;化肥、种子、农药、日用消费品等农业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价格涨幅过快、质量难以确保,农民压力过重;农村水利设施陈旧老化,灌溉费用无人负担,不少地方靠天吃饭,生产停滞不前。农民纷纷涌入城市寻找出路,很多村庄只剩下老人和儿童,有的土地甚至抛荒,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千家万户农民只有积极组建和参与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开展产前、产中、产后联合与合作,共同应对千变万化的市场,将市场竞争中的个体弱势转变为团体优势,不断提高劳动效率,合理引导剩余劳动力转移,农民生活才有望改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