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理论频道> 理论参考 > 正文
从民间信仰到群体精神
——农村文化建设的历史视角
www.fjsen.com 2009-11-25 15:25  王平君 来源:人民网    我来说两句

民间信仰是在广大民众中自发产生并自然传播的神灵与神物崇拜,它寄托着广大民众对平安、幸福生活的祈求、期望和追求,并以口头或行为的形式广泛地存在于各种民俗事象之中。正确引导这些自发的精神文化活动,从而形成健康向上的群体精神,是农村文化建设乃至民生工程的应有之义。

群体精神的养成是一个历史过程,它孕育在群体自发的生活追求之中。这种自发的追求形成的点滴经过历史的积淀而提炼和升华为民间信仰,小农经济的历史则造成信仰的区域差别。要形成健康向上的群体精神,必须对民间信仰进行分析和扬弃。

一、民间信仰孕育着群体精神

中国民间信仰主要是非宗教信仰,它在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一个典型特征就是,把传统信仰的神灵和各种宗教的神灵进行反复筛选、淘汰、组合,构成一个杂乱的神灵信仰体系。

首先,审视我国的传统节日,几乎都与民间信仰有关。有些节日直接起源于民间信仰中的祭祀活动,更多的节日则在传承过程中逐渐融合了包含信仰观念的民俗活动,节日的禁忌习俗也无不来源于日常生活中的信仰。农耕传统下的人们把希望寄托在气候的主宰,祈求作物生长收藏的过程始终风调雨顺。最初的岁时祭祀随着季节的推移和物候的转换而举行,它是与生产、生活相关的祭祀活动。经过漫长的演变,内容由简单到复杂,时间逐渐演变为固定的日期,这样就形成了节日的雏形。春祈秋报,春祈演化为二月的春社节;秋报就是秋天的酬神活动,直接影响了春节和腊八节的形成:如春节庆丰收祈求年年有余的民俗,腊八节熬腊八粥。

此外,一些节日则在传承发展过程中不同程度地融入了民间信仰,如端午、重阳、七夕等节日。端午节的农历五月初五在远古时期被看作恶月,而五月初五则为恶日,民间因而有众多的辟邪习俗。再附会上了纪念屈原等著名爱国人物的说法,从而形成端午节。重阳又称为重九。九是阳数中最大的数,在古人的心目中象征着长久,由此而形成了在九月九饮菊花酒、喝菊花茶、登高祈求长寿的习俗;九又是极数,含有终极之义,所以在祈求习俗的基础上又衍生出了辟邪免灾的习俗,登高、插茱萸、饮菊花酒等都有辟邪免灾的意思。七夕则源于有关牵牛、织女星宿的传说。

其次,我国民间艺术有相当大一部分都植根于民间信仰的土壤。民间信仰的祭祀仪式是民间舞蹈或民间戏剧的重要源头。广西壮族每年农历二月初二的师公戏是由巫师主持的、通过众人载歌载舞来纪念壮族主宰生育与健康的女神花婆的诞辰;满族的跳家神源于萨满教的祭祀仪式;藏族的藏戏则源于本教与佛教的祭祀仪式;傩舞、傩戏则是来源于一种以假面巫术驱鬼逐疫的仪式。


责任编辑:赵舒文
相关新闻
更多>>视频现场
相关评论>> 
 赶集网  火车票  福州分类信息  福州租房  福州二手房  福州招聘  福州兼职  福州二手  福州二手车  福州公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