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理论频道> 文史纵览 > 正文
胡乔木谈文献编辑中的“改”与“不改”
www.fjsen.com 2009-12-02 08:39  陶永祥 来源:北京日报    我来说两句

在党的文献编辑过程中,如何处理好保持文献历史面貌与对文献进行修订整理的关系,是一个极其重要而敏感的问题。对此,胡乔木本着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通过大量具体细致的工作,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意见和见解。

在编辑党的文献工作中要尊重历史人物的本来面目

在一段时期内,由于受到极“左”思想的束缚,在历史文献的编辑出版过程中曾出现过不顾历史真实、人为地进行删节或修改的现象。如“文革”期间大量重印《毛泽东选集》时,就删去了《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问题》和《整顿党的作风》两文中引用刘少奇的话,并将其他文章和题解、注释中刘少奇的名字统统删掉。这不仅破坏了文献的历史原貌,也严重损害了党的文献编辑工作的声誉,在社会上造成许多不良的影响。“文革”结束以后,党的文献编辑事业也面临着一个拨乱反正的问题。在编辑历史文献的过程中,要不要保持文献的历史面貌,尤其是如何对待历史文献中出现的一些敏感的人名和事件,则是这个问题的焦点所在。

1980年6月,中央文献研究室在编辑《周恩来选集》(上卷)过程中,就编辑工作中的一些问题请示中央。其中一条意见是:在编辑过程中涉及到王明、林彪等人在历史上做过某些工作的地方,整理时保留历史事实的叙述,对他们的称呼仍保留历史的面貌,称同志或称职务。对此,胡乔木非常赞同,他在这个报告上批示:“这是一项重要改革(即斯大林著作也对历史人物保留原状),请中央审定。以后遇同类问题即准此办理。”(1980年6月17日,胡乔木在中央文献研究室给中共中央《关于编辑出版〈周恩来选集〉上卷的报告》上的批语)这一意见得到了中央的认可,也成为以后党的文献编辑工作中的一条准则。

在编辑党的文献工作中尊重历史人物的本来面目这一原则,后来也被胡乔木引申到在撰写辞书中的历史人物条目时,不用颂扬性评价语(如“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等等)问题上。1986年10月,胡乔木就此问题写信给中央政治局常委,得到邓小平及其他常委的赞同。

对文献中的一些讹误,胡乔木认为,应尽量保持其历史原貌,必要时可加注说明,不要随意改动

对于历史文献中领导人手稿或谈话中出现的一些讹误,胡乔木认为,应尽量保持其历史原貌,必要时可加注说明,不要随意改动。1982年12月,有关部门在编辑《毛泽东墨迹》(出版时定名为《毛泽东书信墨迹选编》)过程中,对于一封致胡乔木的信中提到林彪、康生的内容感到不好处理,原文是:“林彪、康生诸同志,林、康因长期休养,病已好了。”还有一篇看似毛泽东默写的《正气歌》,错漏颠倒之处颇多,但字很好,原诗也好,编辑人员提出,拟舍掉错漏多的篇页,留下连贯无误的篇页。对此,胡乔木批示:“信中提林、康处因是历史,且系手迹,又不涉及政治评价,不宜删改。删后下句的亦字即讲不通。”“主席凭记忆写前人诗,错漏之处可以在书末加注,亦不必因此删节。”(1983年2月21日,胡乔木在中央档案馆关于编印《毛泽东墨迹》的请示报告上的批语)


责任编辑:赵舒文
相关新闻
更多>>视频现场
相关评论>> 
 赶集网  火车票  福州分类信息  福州租房  福州二手房  福州招聘  福州兼职  福州二手  福州二手车  福州公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