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理论频道> 理论参考 > 正文
科学应对全球气候变暖 提高粮食安全保障能力
www.fjsen.com 2009-12-02 16:05  郑国光 来源:求是    我来说两句

全球气候变暖也会给我国部分地区的农业生产带来一定的有利因素。高纬度地区热量资源将有所改善,喜温作物界限北移,进一步带动种植业的结构调整。在我国东北地区,20世纪90年代以来气候增暖明显,水稻种植面积得以北扩,以前是水稻种植禁区的伊春、黑河,如今也可以种植水稻。由于年平均气温升高,特别是农作物生长期气候条件发生变化,2000年黑龙江省水稻种植面积扩大到1980年的7倍,全省玉米主产区南移,麦豆产区北移,使得近15年来该省粮食增产10%—13%。热量条件的改善同时使低温冷害有所减轻,晚熟作物品种面积和产量都有所增加。吉林省的玉米成熟期较以前延长了7—10天,高产晚熟玉米种植面积增长迅速。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我国长江以北地区,特别是中纬度和高原地区,作物适宜生长的日期提前、停止生长的日期延后,农业生产潜在的生长季节有所延长,导致我国现行的种植制度和作物布局发生改变,复种指数提高。据估计,在温度上升1.4℃、降水增加4.2%的条件下,我国农作物每年一熟的种植面积由当前的62.3%下降为39.2%;每年两熟的种植面积由24.2%增加到24.9%;每年三熟的种植面积由当前的13.5%上升到35.9%。但是,由于气候变暖导致土壤水分的蒸散量加大,一些作物可利用的水资源量将减少,这种热量资源增加的有利因素可能会由于水资源的匮乏而无法得到充分利用。同时,为提高对热量资源增加量的利用,短期内对水资源的恶性透支,也会对国家粮食的长期安全造成严重影响。

总体来看,全球气候变暖将导致我国主要粮食作物生产潜力下降、不稳定性增加。如果不采取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有效措施,以我国现有的生产水平和保障条件,到21世纪后半期,我国主要农作物,如小麦、水稻和玉米的年产量最多可下降37%。气候变化和极端气象灾害导致我国粮食生产的自然波动,将从过去的10%增加到20%,极端不利年景甚至达到30%以上。气候变化也将使世界粮食总产下降、粮食生产的波动性增大。预计到2050年,在极端异常年份,南亚谷物产量可能减少30%。世界粮食储备水平大幅下降,将加大我国粮食进口的难度,依靠进口来弥补我国粮食产量不足的形势不容乐观。气候变化和气候异常通过影响粮食生产大国和主要粮食进口国的粮食产量变化,进一步影响国际市场粮食价格变化。


责任编辑:赵舒文
相关新闻
更多>>视频现场
相关评论>> 
 赶集网  火车票  福州分类信息  福州租房  福州二手房  福州招聘  福州兼职  福州二手  福州二手车  福州公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