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理论频道> 理论参考 > 正文
一个创意如何做成一个产业
www.fjsen.com 2009-12-09 08:51   来源:羊城晚报网络版    我来说两句

文化产业研究专家、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陈少峰教授在其《文化产业读本》一书中,提出了独特的文化观,并且从不同视角,分析了当下文化产业领域的诸多问题。在书中,作者提出了“许多地方都把历史文化遗存的多少等同于文化资源的多少,而忽视了文化创造中的人力资源才是最重要的文化资源。”特别强调“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是发展和繁荣文化的两翼”。对于传统艺术的衰弱,陈少峰认为,传统文化艺术一类要完全保护;一类要在创新中保护;一类则任其淘汰,试图将所有文化艺术都保留下来的做法是不现实的。

如何把一个创意做成一个产业?与国外强者的差距在哪里?中国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瓶颈何在?加拿大的动画教育家罗宾·金教授认为,中国的文化产业在未来“大有可为”。但如何实现创意到“创富”,无疑能够激起一场让创意人士碰撞思想的头脑风暴。其实,拥有创意并不代表拥有产业,一个创意从产生到最终创造财富,中间要有很长的路要走。国外文化创意产业的完整链条包括资源—内容创作—生产—集成包装—发行—展示等众多环节,像时代华纳、迪士尼等知名传媒集团旗下的公司,从上游内容到下游渠道一个都不少,整个链条完整而闭合。

无论是《哈利·波特》还是《古墓丽影》,这些优秀的创意产品之所以能创造上百亿美元的市场价值,都是依赖完整而强大的产业链,从小说、游戏到电影,再到主题公园、卡通玩具,不断挖掘创意的影响力,然后生成财富。相比之下,中国的文化创意企业虽然众多,但产业的整合程度并不高。譬如,2006年,美国时代华纳420多亿美元的利润分布在电影、网络、基础广电线路、广告以及出版等众多领域;迪士尼的盈利中,媒体收入和主题公园也只是分别占到50%和20%。而中国不少电视台几乎90%的盈利来自广告,众多国产电影大片的收入也清一色地来自于票房,盈利方式的单一折射出国内文化产业链上的各个环节分散的产业现状,说明上下游的潜在优势还远远没有发挥出来。

化腐朽为神奇,似乎已成为创意产业最大的魅力所在。目前,创意在建设创新型国家中的地位和作用日渐凸显,尤其是在以人为本、艺术化创造方面,体现了从技术创新到人文创新的思维转变。和许多国家一样,在“制造”之后,“创造”正成为中国最为流行的词语。而在制造到创造的演变中,扮演着举足轻重角色的正是创意。尤其是在经济低迷时,人们更加需要文化产品来慰藉心灵。美国在1929年至1933年经济萧条时,好莱坞反而呈现出加速发展的态势;在20世纪70年代西方经历那场经济危机后,日本的动漫产业迅速崛起;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时,韩国所受到的影响很大,但之后“韩流”风靡全亚洲。或许当前的金融危机对于中国的文化创意产业来说正是一场历史性的难得机遇。

如果说,前些年人们的主要精力是在宣传文化创意产业的概念,提升社会关注度方面,那么,现在,则是到了需要理性思考和行动的时候了。当然,文化创意产业整合背后隐藏着一个更为深层的问题:资金匮乏。由于国内文化创意企业普遍规模偏小,处于起步阶段,而一个创意项目回报周期长、价值难以评估、投资风险较大,融资难已成为制约各地文化创意产业快速发展的一个难点。事实上,文化创意产业在中国被明确提出已经有四五年的时间,随着中国调整经济结构进程的加快,各地正纷纷将文化创意产业确定为产业升级的着力点。这些举措无疑为文化产业实现创意到“创富”提供助力。


责任编辑:赵舒文
相关新闻
更多>>视频现场
相关评论>> 
 赶集网  火车票  福州分类信息  福州租房  福州二手房  福州招聘  福州兼职  福州二手  福州二手车  福州公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