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大学生就业难相对应的,是技校生职场的走俏。但技校、职校不可能替代大学教育,当大学毕业生纷纷回潮读技校寻找就业出路时,拷问的则不是教育体制,更深层次折射出的是当前经济结构的问题。目前,我国一些重要产业仍停留在资本与劳动双密集阶段,“世界加工厂”吸纳的劳动力是蓝领工人,对大学生的需求有限。相应的是,社会上需要大学毕业生从事的白领岗位需求不足。这个不足,主要是因为我国的产业结构不完善,特别是第三产业不够发达造成的。有关数据显示,我国第三产业只占到全部GDP的36%-38%,而一般市场经济发达国家该比例达到60%甚至70%。我国很多企业处于产业链的低端,需要的只是生产工人和技术工人,且这些企业本身抗风险能力不强,所以,金融危机给今年的大学毕业生就业带来了很大压力。从长远来看,只有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才能解决更多大学生就业,当生产和消费达到了均衡,从生产到消费的各个环节便都能提供就业机会。当我国产业不再高度依赖于外向型,而形成自己完整的产业链时,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就可能得到缓解。
就业市场中还有一种怪现象,就是经常是一方面大学生找不到工作,另一方面用人单位又抱怨招不到满意的人才。用经济学的观点来看,就业难说明在人力资源市场上大学毕业生供过于求。但在我国,事实并非如此简单。从制度层面分析,大学生就业难既是高等教育公平与效率矛盾的体现,也是高等教育市场上供求双方的行为所致。目前,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着这样的矛盾:一方面,我国高等教育还较为落后,社会对高等教育有强烈需求,大学生占适龄人口比例不高;另一方面,由于配置不合理,本来不足的高等教育供给又出现了大量资源被浪费。现在,大学生就业的供求矛盾主要表现在,毕业生的专业结构、知识结构、综合素质、学历层次,甚至就读院校等不适应市场需求;毕业生的择业倾向与技能不适应市场需要;毕业生的择业期望值与用人单位要求不一致。这些矛盾的存在,导致了非自愿的摩擦性和结构性失业。
关注就业难派生的新问题
大学生就业难,会派生出不少新问题,值得引起注意。
首先,容易形成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群体。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转变,是大学毕业生就业分配制度改革将大学毕业生推向了市场。大学毕业生成为了一种资源———人力资源,在就业市场上也要受价值规律的作用和影响,要通过使用价值和价值来判断,与供求关系紧密相连。就业状况的变化,对培养大学生、实施高等教育的高等学府提出了新要求,也对社会应对措施提出了新考验。
- 2009-12-09大学生就业竞争激烈催生新的就业杀手锏
- 2009-12-04大学生就业市场回暖 部分学生提高薪酬期望
- 2009-12-01国考变大学生就业练兵场 企业笔试成小儿科
- 2009-11-17放下手段,大学生就业就能春暖花开
- 2009-10-19大学生就业难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