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长江三角洲比较优势新变化与安徽经济发展新机遇
长三角经过长达近20年的发展,支撑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的劳动力成本和土地约束比较优势正在逐步减弱,产业发展的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已经构成了对经济增长的硬约束。据估计,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长三角地区综合商务成本上升了76%,工人工资平均上升了51%,石油、煤炭、钢材和土地等要素价格持续上涨。长三角的要素成本不断上升,部分制造业向中西地区转移的趋势不可避免。进入21世纪后,长三角不断加快产业结构升级,开始调整区域产业布局,实行产业区域转移,把资源和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渐转移扩散出去,以集中力量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高端制造业。而中西部地区交通、通讯和能源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制度环境、投资环境、市场环境大大改观,其固有的区位劣势在不断弱化,外加低廉的土地、劳动力成本和丰富的资源,成为大规模承接这种产业转移的理想区位。长三角地区交通设施的不断完善,形成了巨大的时空压缩,更使这种转移变得更加容易。一方面,长三角地区已经越来越认识到经济转型是它们不容回避的严峻挑战;另一方面,中西部地区也在积极准备承接沿海地区的产业转移。
与长三角相邻的安徽因为交通便利优势,成为产业转移的热门地区。据合肥市政府网站的信息,在最近两年不到的时间内,共引进大项目50多个。从长三角向合肥转移的产业主要以制造业为主,包括机械装备、汽车配套,以及一些电子产品类的企业。长三角部分化工企业正在向安徽转移,其中有整体转移和部分转移两种方式。 深受沪皖两地关注的华谊集团的整体转移就是一例。 2008年这个全国最大的煤化工企业——华谊集团投资70亿元,在巢湖市建设无为化工产业基地。按照规划,华谊将在无为化工园规划建设23个项目,规划总投资超过230亿元,相当于华谊目前在上海的总投资规模。但华谊无为产业基地的项目技术水平尤其是节能、环保等环节均引进和自主开发了一大批新技术、新设备。华谊集团在皖江地区兴建化工产业园是上海对安徽进行整体产业转移的典型模式,这种整体转移的方式,有利于企业和地方共同发展。
安徽已经在汽车整车与零部件生产方面开展与上海、浙江的合作,以奇瑞、江淮汽车为代表的,通过自主创新而发展出来的龙头企业同时也发挥出对产业转移的“牵引力”。芜湖现在已集聚了200多家汽车零部件配套企业,其中70%来自浙江省。通过技术创新发展起来的淮南矿业集团目前也与上海、浙江等地多家企业形成了联合体。此外,家电业曾经是上海的支柱产业,目前已经向江苏、浙江和安徽转移,浙江慈溪市从做家电零配件起步,正在成长为“长三角”南翼重要的家电制造业高地。安徽滁州打造长三角最大家电制造业基地,而合肥现在已是国内家电巨头们的聚集之地,家电总产量已居全国第三位。在海尔、长虹、美的、格力等企业的带动下,合肥原有的创新能力得到发挥,家电业的专利申请量已居全国前列。
- 2008-03-15沈卫国:将泛长三角区域合作与分工确定为国家区域发展战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