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理论频道> 群言荟萃 > 正文
郝雨凡:只有充分国际化才能真正本土化
www.fjsen.com 2009-12-29 09:11   来源:人民网    我来说两句

人文社会科学是社会发展和民族崛起最重要的智力支撑和推动力量,其重要性不亚于自然科学。在发达国家,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被普遍认为是推动人类发展的三个超级领域。

中国的人文传统深厚,但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则先天不足,早期起步受到相当的历史局限,后又经历了近百年的艰难挣扎。经过30年开放和引进,人文社会科学的重要性在中国越来越受到广泛的认可,学术队伍已初步成型,学术体制和组织形式也积累了相当的经验。尤其近十年来,中国人文社会科学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时期,学术国际化程度明显提升,某些学科领域更出现了能与国际媲美的成果,其发展朝气蓬勃,令人瞩目。但同时,仍有许多问题不容忽视,值得反思。

近年来,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深化及学术交流体系的成熟,西方学术成果被大量介绍和引入国内。在中国学术研究与世界快速接轨的同时,学术本土化的呼声也日益高涨。很多学者呼吁关注中国社会现实,倡导在特殊的历史文化传统基础上进行本土理论创新,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科学理论体系。客观而言,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不可避免具有一定的社会属性和效用性,人文社会科学体现民族传统和本土特色的确是一个普遍现象,很大程度上也是产出具有生命力和穿透力的人文社会科学理论的重要源泉。因此,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强调关注本土经验,强调对西方理论的文化局限性保持高度的警醒,强调不能亦步亦趋机械套用西方理论研究中国现象,有一定的合理性和积极价值。然而,这种态度一旦走向极端,变成一味抵制西方理论,把西方理论都排除在自己的视野之外,那么显示出的绝不是成熟的学术品格,而是自卑意义上的消极防卫。更糟糕的是,如果把本土化理解为对西方理论的简单颠覆,无疑将构成中国人文社会科学进一步发展的最大阻力。事实上,近十年来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已经出现了这种情绪。

我认为,目前很多源自本土经验的研究成果,最后往往只能简单地证实中国现实不符合西方理论,暂时未能提出自己的理论与之抗衡,更无法与其对话,这种情况非常不利于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成果获得广泛的国际认可。因此,当务之急是如何与西方理论界的前沿接轨。只有在充分国际化的基础上,才能谈自主性,才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本土化。我们的自主性和本土化研究,应该是以国际学界既已存在并得到认可的理论方法为前提。

此外,也正是由于近十年来对学术本土化的过分强调,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还出现了普遍的规范性危机。20世纪90年代,中国学界开始提出学术规范问题。经过多年的“规范化运动”,情况已经有了一些改善。但是,学术界仍有些人忽视遵循基本的学术规范而精心构思自己的“理论”,并乐于把自己的成果形容为前无古人。从这个意义上看,目前中国学术界不是缺少原创,而是原创太多,自由发挥的程度太大,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的国际交流和对话。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正处于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不断摸索,日益积蓄,待土壤丰厚到一定程度,必将出现划时代的大师和真正意义上的原创成果。关键是,我们要把今天的事情做好,在追求学术本土化的同时,还需要继续深化学术国际化的程度和高度重视学术规范化的价值。我们应该以更加严肃的态度对待日趋复杂的人和社会,以及研究人与社会的人文社会科学。

文章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责任编辑:赵舒文
相关新闻
更多>>视频现场
相关评论>> 
 赶集网  火车票  福州分类信息  福州租房  福州二手房  福州招聘  福州兼职  福州二手  福州二手车  福州公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