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理论频道> 文史纵览 > 正文
闽南民俗的形成及其传播
www.fjsen.com 2009-12-29 14:39  陈桂炳 来源:光明日报    我来说两句

当我们考察闽南民俗时,即可看到闽南民俗的形成及其传播与历史上的移民潮有密切关系。

福建在秦汉以前为蛮荒之地,虽有闽越人的开发,但社会经济的发展仍大大落后于中原地区。由于自然条件比较优越,社会相对安定,自汉晋开始,北方汉人就不断迁入福建,使福建成为一个移民社会。北方移民的继发性开发,使福建社会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并逐步跻身于全国发达地区行列,同时,北方移民带来的中原文化,在与当地原有文化交融中创造出独具特色的闽南地域文化。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一般说来,一种方言的历史,往往是与该方言区的文化并行发展的,闽南方言与闽南文化的关系也不例外。因此我们对闽南民俗的研究,自然也应以闽南方言为切入点。尽管大家对闽南方言形成的时间看法不一,但都认为社会的分化与人们的迁徙是闽南方言形成的主要原因。由于北方移民入闽,是先闽江流域,后晋江流域,再九龙江流域,故闽南地区的开发迟于闽北地区。就闽南地区本身而言,今泉州地区的开发又早于漳州地区,因此,作为历史上闽南第一县的东安,即于孙吴永安三年(260年)在泉州晋江下游南畔设置。东安县的设置,是闽南开发和汉族人口初步汇集的第一个标志。北方移民定居闽南后所形成的闽南方言,其过程相当漫长,唐及北宋为其成熟发展的时期。闽南民俗即是在闽南方言广泛传播的基础上形成的,因此,我们可以把具有地域特色的闽南民俗最后形成的时间定在北宋。

闽南民俗是讲闽南语的族群在其长期发展过程中所形成并传承的民俗,闽南民俗史的发展轨迹与闽南移民史大体一致。闽南民俗不能简单地理解为“闽南的民俗”,不能与闽南民俗形成前的闽南闽越民俗混为一谈。在我们所说的闽南民俗中,汉民俗居主体地位,同时保留了部分古闽越民俗,并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具有多元互补蕴蓄的内涵与特色。在福建现存最古的旧方志《三山志》卷40《土俗类·岁时》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原主要岁时年节习俗,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中元节、重阳节等,宋代时都已在福建普遍流行,闽南地区也不例外。《三山志》的作者梁克家(1127-1187)为南宋初年的泉州人,志中所载的岁时土俗绝大部分至今在闽南与台湾等地仍然可见。而古闽越人风俗的遗留在现代的闽南民俗中亦能见到,如泉州城乡旧时端午节独特的驱邪消灾习俗“采莲”,即被认为是古闽越人的遗风。


责任编辑:赵舒文
相关新闻
更多>>视频现场
相关评论>> 
 赶集网  火车票  福州分类信息  福州租房  福州二手房  福州招聘  福州兼职  福州二手  福州二手车  福州公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