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理论频道> 群言荟萃 > 正文
如何理解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
www.fjsen.com 2010-01-22 13:49  曹泽华 来源:中国改革报    我来说两句

探索统筹城乡发展的互动机制,最重要的是把小城镇建设成为城乡互动的“桥梁”

统筹城乡发展,目标是走上城乡互融、城乡一体的道路。尽管这将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进程,但是,加快小城镇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就是这个历史进程中的无可替代的路径。因此,小城镇,尤其是行政乡镇所在地的农村乡镇更要成为城乡统筹、良性互动的“桥梁”。这个“桥梁”,就是要建立起城乡之间的产业、就业、基础设施、社会事业良性互动,促进城乡劳动力、人才、资金等资源的整合。一方面,要通过加快小城镇建设,要把布局在县市区域内的各中心乡镇建设成为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平台,把乡镇培育成农村产业的聚集区,农村经济的增长极,农民市民化的转换地,农村公共服务的中心区;另一方面,通过发展设施齐全、交通方便、生态良好、风景优美和最适宜居住环境的各具特色的小城镇,吸引城市人到农村创业、住家、休闲。

我们要看到,将来的农村是城市人的天堂。农村会减少农民,但不一定要绝对减少“住民”。事实上,许多早已实现工业化的发达国家,已经有大量城市居民在农村建别墅,入住农村。像德国是欧洲各国人口最多的国家,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也高,农业人口在40%以下,而他们以发展小城镇为主,居住在小城和风景优美农村的人口,迄今仍超过40%,加上在农村有别墅,假日到农村休闲居住的城市居民,比例就更高。瑞士城市不算发达,但小城镇和乡村美丽繁华。他们全国湖多山多,小城镇和乡村大都临山傍湖、绿地如毯、湖光倒影、风格各异。每个乡村更是如一幅幅油画斜挂山中,美丽至极,居住乡村的不少是城市居民。中国是个人口大国,人口既要聚集城市,又要聚集在风景优美的的旅游城镇和有传统文化特色名胜古镇。所以,在加快小城镇发展中,更要发展各种有文化特色、生态良好和最宜居住的小城镇和风景优美的休闲农村,吸纳城市人口,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

通过加快小城镇建设带动农村公共社会事业发展,可以降低新农村建设成本

中国的农村布局,聚集性的大村大庄少,而且有些原本传统性的大村大庄也呈现分散性趋势,更多的是散布零乱的二三十户、乃至十几户的小村小庄。特别是山区的农村小村多、分散乱、人口稀少、条件差。这为新农村建设带采很大尴尬:改善了这个村的村容村貌和公共设施,相邻的村又望尘莫及,出现“一家欢喜多家愁”的现象。而且,现在中国的自然村呈减少趋势,据有的专家调查发现,全国平均每天消失70个自然村,据山东省调查,“十五”期间全省消失6162个自然村。其实,还有不少的村落已经是仅有极少几户的“恋乡”老人和贫困户居住。面对这样一个现实和趋势,在新农村建设进程中,必须考虑两个问题:一个是,新农村建设的覆盖面,要尽最大可能使更多的农村和农民能更加切实地享受到党的新农村建设的好处;再一个是,要以科学发展观作指导,珍惜资源的合理利用和整体性效益,降低新农村建设成本。这两大问题,很大程度上靠加快发展小城镇求解。要按照资源节约、环境优美、特色明显、生态良好和服务共享的原则打造中心乡镇,使其成为农村文化、教育、科技、卫生、体育等公共服务的中心,以此辐射和带动乡镇区域内的社会事业发展。考虑到现在乡镇到村的公路、广播电视等,很快就要实现“村村通”,今后,村到乡镇交通便捷,来回方便。因此,在各个村庄主要着力于改善生产和生活设施条件,文化、教育、卫生、体育等重大公共设施,要以乡镇为中心,辐射农村,带动全乡镇。这样,既能降低新农村建设成本,又能最大化地发挥公共设施的效益,而且还更加具有长期性、稳定性和发展性。

(作者单位:江西省委教授)


责任编辑:赵舒文
相关新闻
更多>>视频现场
相关评论>> 
 赶集网  火车票  福州分类信息  福州租房  福州二手房  福州招聘  福州兼职  福州二手  福州二手车  福州公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