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理论频道> 热点关注 > 正文
周文彰:“从实际出发”为什么这么难?
——是从“客观实际”出发还是从“主体化的实际”出发
www.fjsen.com 2010-03-29 15:21   来源:红旗文稿    我来说两句

三、客观实际的“主体化”并不意味着客观实际必然都要被“主观化”,即被主体主观随意性地歪曲或“幻化”

随着脑中的“主体化的实际”的形成,主体旋即开始了构成“从实际出发”的总过程的第二阶段,即从主体所认识和把握的实际出发,制定实践活动的目标及实践过程的计划方案。由此,主体活动从认识阶段转入了实践阶段,由解释世界进行到了改造世界。

我们所说的“实际”的第二个层面的规定,就是指“主体化的实际”。与“从实际出发”的两阶段相对应,“主体化的实际”先后采取了两种形态。首先是实物形态:主体按照自己的图式选择和确定客观实际的某些方面作为认识的对象。其次是观念形态:主体按照自身的图式理解和把握客观实际,形成思想或理论的认识,以提供实践阶段的出发点。所以说,从实际出发,无论从哪个阶段看,其实都是从“主体化的实际”出发。

客观实际的“主体化”并不意味着客观实际必然都要被“主观化”。客观实际“主体化”的过程也就是主体“对象化”的过程,即主体通过实践——认识活动把自身本质力量外化给客观实际的过程。主体本质力量增强到多大程度,客观实际也就在多大程度上成为主体的对象,并在多大程度上被认识和改造,换言之,就在多大程度上被“主体化”。因此,主体认识图式愈是最大限度地凝聚和体现主体本质力量,主体就愈是能最切近地认识和把握客观实际,从而达到科学的“真”。认识和把握客观实际只能靠主体本质力量、主体能动性的增强和发挥来实现。然而,主体的本质力量在一定时期总是有限的,主体认识图式的实践——认识功能总是不完善的,因此“主体化的实际”难免有偏离甚至完全偏离客观实际的可能性。这样我们就面临一个实实在在的矛盾:一方面,现代化建设要求严格地从客观实际出发;另一方面,我们注定要从“主体化的实际”出发。这个矛盾也许是我们面临的最深刻、最持久的矛盾之一。矛盾双方之间的距离可以逐步缩短,但永远不可能根本消除。难怪人总难免犯错误!至此,本文开头提出的带着从实际出发的善良愿望,为什么并不总能收到从实际出发的理想效果的问题,总算有了部分答案。说是“部分”,是因为除主体方面的原因外,还有客观实际本身发展程度的限制,实践——认识工具完善程度的限制等客观原因。

四、“从客观实际出发”和“从主体化的实际出发”之间的距离,主要靠提高主体素质来缩短;从实际出发的关键在于提高主体的素质

对“从实际出发”的认识论分析说明了什么?说明主体自身的建设何其重要!“从客观实际出发”和“从主体化的实际出发”之间的距离主要靠提高主体素质来缩短。

首先,态度要真诚。从实际出发不是供人空喊的口号,装点门面的涂料,而是实实在在的实践——认识过程。如果到实际中转一圈、开点座谈会,只是故作姿态,做做样子,拍起板来仍然从书本和原则出发,或者从臆想和经验出发,那是典型的“有哗众取宠之心,无实事求是之意”。以这种态度是不可能做到实事求是的。

第二,作风要深入。从实际出发,光有真诚的态度和愿望不行,实际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而要把握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就要深入事物内部去“求”、去“研究”。蜻蜓点水式的浮光掠影,结伴旅游式地走马看花,就难免只见现象,不见本质;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这样把握到的实际,其实不是实际;以这种实际为出发点制定计划方案,不出乱子才怪哩!

第三,观念要正确。观念不正确,即使真诚地深入实际,也很难真切地把握实际。观念不同,对于实际的结论自然也就不同。正如带着“左”的观念和右的观念,都不能恰当地评价我国当前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不能恰当地评价改革、开放、搞活的实际一样。

第四,知识结构要合理。人的知识结构直接制约着人对实际的认识和把握。知识结构不同,着眼点就不同,看到的实际也不同。现实生活中许多失误重大的决策,并非都由于决策者的偏见,更非出于故意,而是由于决策者或者对此全然无知,或者囿于自己的狭隘知识结构。

第五,意向要健康。人深入实际时,总伴有一定的意向性心理,如动机、目的、欲望、兴趣、爱好、情绪等。意向不同,看到的实际也会大不一样。例如,若要论证某一措施的失当,实际中的问题和困难无疑会被突出和强调;如果旨在发现先进典型,实际中成绩显著的集体和个人一定会得到更多的注意。正如看一件古玩,古董商看到的是它换来的金钱,历史学家则看到了它所凝结的那个时代的精神文化。一些不正当的动机、欲望、私念,可能驱使当事人故意无视实际,甚至不惜歪曲实际。如夸大本地困难以申报“贫困县”;制定不切实际的冒进指标以迎合上级个别领导骗取“先进”等,就属于这一类。

以上五点很难说哪一种对于从实际出发更为关键。比如说,在偏见和无知之间,一般更斥责偏见而原谅无知,故有“偏见比无知更糟”之说。这在某些场合也许然也,但对于经济建设上的重大决策,无知造成的危害往往要比偏见的危害更为严重。总之,加强人的自身建设,特别是干部队伍的“四化”建设,至关重要。如果各级领导干部都能自觉地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身素质,就一定能够更好地坚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作者:国家行政学院副院长)


责任编辑:王秀钦
相关新闻
更多>>视频现场
相关评论>> 
 赶集网  火车票  福州分类信息  福州租房  福州二手房  福州招聘  福州兼职  福州二手  福州二手车  福州公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