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理论频道> 热点关注 > 正文
防灾减灾要补上规划不足短板
www.fjsen.com 2010-06-25 16:25  毛颖颖 来源:北京日报    我来说两句

观点提要

我们需要决堤后的生命大救援,我们更需要决堤前的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我们需要洪水肆虐时的“利用一切工具救险” ,我们更需要洪水未袭时的“整合一切资源防灾”。只有更多来自国家层面、更强有力的全盘统筹、长远规划、科学调度,才能有超脱于局部利益、短期利益的决策和判断。

5月以来,我国南方遭遇10余轮强降雨袭击,江西、福建、广西、湖南等省区大水成灾,局部灾情超过了1998年。国家防总统计,截至23日16时,已有近3000万人受灾,211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400多亿元。据预报,近两天南方部分地区仍有强降雨,长江的汛情才刚刚开始,更严峻的考验很可能还在后面。

大汛当前,毫无疑问,我们的第一要务是抢险救灾,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尽最大努力将灾害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点。但在众志成城救灾,严阵以待防灾的同时,我们也需要从规划层面、治理层面反思这次水灾中暴露出来的防灾减灾工作中的短板。

从规划层面来看,1998年洪灾过后,国家加大了对大江大河的治理力度,七大江河干流的堤防普遍加高加固,但中小河流,包括一些大江大河的主要支流的堤防,并没有得到系统的规划和全面的加固,防洪能力偏低。这一点从长江干流、洞庭湖、鄱阳湖的水位都还没有超警戒线,抚河唱凯堤就突然溃决中可见一斑。这种规划上的欠账让我们联想到,年初西南五省大旱,暴露出的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滞后,不久前南方多个城市内涝,暴露出的高楼大厦之下排涝系统的脆弱和苍白。

再从治理层面来看,近些年我国大多数地区、大部分城市的防灾减灾能力,没有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完全合拍,经不起大水,也经不起大旱。这一方面是因为防灾减灾工程耗资大、周期长、见效慢,不符合功利主义的政绩需要,另一方面是因为综合防灾减灾机制欠缺,全盘统筹、科学调度的力度不足。最突出的表现是,各地过度重视用水,尤其是社会经济用水,没有充分认识到首先需要保证的是生态水源、抗旱水源、农业水源。此外,各地在用水、治水这个大问题上也出现了“各敲各的锣”、各自为战的局面,平时争相圈水发电、围湖造垸,旱的时候谁都希望当地的水库蓄水发电,涝的时候谁都希望当地的垸堤不要坍,缺乏整个区域联动的大局观念。

水利事业的最大特征是投入大、战线长、打基础、利长远。我们需要决堤后的生命大救援,我们更需要决堤前的长远规划,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我们需要洪水肆虐时的“利用一切工具救险”,我们更需要洪水未袭时的“整合一切资源防灾”。只有更多来自国家层面、更强有力的全盘统筹、长远规划、科学调度,才能有超脱于局部利益、短期利益的决策和判断。

而想要将好的水利规划真正落到实处,除了国家财政不断加大投入、加强统筹力度之外,另一种意义上的全盘统筹也必须重视起来,那就是整合、调动治水的人力资源。目前我国的农田水利设施,大多兴建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大家一起出工、大修水利是那个年代的常见场面。也正因为团结一致协同作战,当时新中国以治淮工程为起点,治理江河洪水、变水害为水利,扭转了几千年来农业靠天吃饭、非旱即涝的历史。但随着包产到户后集体经济缺位,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管护受到了很大影响。要保障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得起来、维护得下去,势必需要改变人们“等靠要”的思想、改变大灾来临后被动抗灾的习惯。虽然我们不能宣称“人定胜天”,但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势必能将“天”的不良影响降低。

旱涝灾害自古是中华民族的心腹之患,随着极端天气日渐频繁,“50年一遇”、“100年一遇”的灾害已不再罕见。我们必须补上经济快速发展另一面积累的欠账,补上防灾减灾领域的短板。抵御天灾,提高全社会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需要各级政府和每位公民共同努力。


责任编辑:王秀钦
相关新闻
更多>>视频现场
相关评论>> 
 赶集网  火车票  福州分类信息  福州租房  福州二手房  福州招聘  福州兼职  福州二手  福州二手车  福州公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