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理论频道> 热点关注 > 正文
把政德作为一种专业要求
www.fjsen.com 2010-07-13 17:52  董宏君 来源:人民日报    我来说两句

政德,为政之德。对“政德”的张望、期盼与议论,中国人千百年从未停歇过。

受几千年皇权思想的影响,中国民众对各级官员普遍存在着程度各异的仰视心理。仰视的效果就是对方比自己高大,很自然地,人们对这种“高大”的形象也产生了同样“高大”的期望值——好像官员都应接近“圣人”一样完美,他们不仅比一般人聪明能干,更有高尚的情操,宽广的胸怀,仁慈的爱心,刚正的个性,堪做天下人的表率。

但是,细想一下,我们发现这种期许并不合理。在所有官员走上今天的岗位之前,和我们没有什么两样:一样的娘生父母养,一样的恋爱成家,一样琐碎的日常生活,一样的努力与奋斗……有自己的个性,有自己的诉求,有优点,也有缺点。他们和我们一样普通。

那么,为什么人一当了官,人们对他就“另眼相看”了,对他的要求就变“高”了呢?

答案很简单,因为他们在社会生活中占据了特殊的位置,拥有特殊的权力,而他的权力又与社会大众有着密切的权责关系。就是说,他们的行为恰当与否,直接关系到公众利益会否被伤及。因而,对官员的要求的确不能和对一般民众的要求一样。

在孔子时代,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意思是所谓政治的道理,就是领导社会走上一个正道。同时自己先求得端正,然后方可正人,再引领社会风气。季康子是一个当权的人,所以孔子对他说“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只要你领导人自己做得正,下面的风气就自然正了。

孔夫子一个“正”字意蕴深厚:宋代名相司马光“食不敢常有肉,衣不敢有纯帛”,是一种“正”,包拯包青天为官“不持一砚归”,也是一种“正”。当代中国共产党人“两个务必”、“三个代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又是新的富有时代气息的“正”。

“正”者,成就大业,赢得民心。今天,面对领导干部屡屡发生的政治道德失范现象,党中央谆谆告诫各级干部“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毫无疑问,领导干部的道德建设须臾不可放松。但是,我们也不能因此陷入抽象地要求从政者具有更高道德水平的窠臼。“政声人去后,民意闲谈中”,道理是对的,但假如一位官员早已不在乎“民意闲谈”,怎么办?“当官当一阵子,做人做一辈子”,如若一位官员不在乎“一辈子”,就只看重“那阵子”,又怎么办?在今天的社会现实面前,道德理想主义生存的空间,受到奔涌咆哮的物质化潮流的强烈冲击,而传承于中国传统社会的政治伦理,虽然美好,却缺少将其落实细化为制度的有效手段。

如何吸取现代政治文明的成果,把对官员的道德要求和道德期许转变成制度化的制约,首先就是让官员“回归”普通人的行列,放弃对官员“高大全”的道德要求,代之以客观精准的专业要求,从职位与权责入手,制定出官员必须遵守的特定道德规则,以及必须信守的专业伦理信条。同时,在公开透明的权力运行体系中,让监督与制衡各司其职,让责权对等,让德能统一。


责任编辑:王秀钦
相关新闻
更多>>视频现场
相关评论>> 
 赶集网  火车票  福州分类信息  福州租房  福州二手房  福州招聘  福州兼职  福州二手  福州二手车  福州公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