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理论频道> 干部论坛 > 正文
中国传统耻感文化的内涵与意义
www.fjsen.com 2010-07-16 16:06  胡凡 来源:人民日报    我来说两句

耻感文化与人的行为模式

人是以群体方式生存的,人的各种行为受其内心价值判断的制约,但人内心的价值判断又往往受外部世界的影响。中国传统耻感文化不仅向内要求人慎独内省、行己有耻、崇尚操守,而且向外要求人改过迁善、见贤思齐,形成了立足于耻感文化的社会道德评价机制,从而影响着人们的社会实践。

改过迁善、见贤思齐的道德修养模式。这是建立在耻感文化基础上的内省机制的外化。人知耻而有所不为,是道德修养的第一步;再进一步,就是在立身行事时做到改过迁善、见贤思齐,最终达到“至善”的崇高境界。这是无数往哲先贤所追求的道德修养模式。儒家关于改过迁善、见贤思齐的论述很多。如孔子曰:“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论语·季氏》)意即看见善的言行应该想着自己怎样达到,看到不善的言行应该赶快避开。孔子所说的“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等,都已成为千古不易的至理名言。孟子曰:“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禹闻善言则拜。大舜有大焉,善与人同,舍己从人,乐取于人以为善”。(《孟子·公孙丑上》)孟子这里谈的也是改过迁善、见贤思齐的道德修养模式。立足于耻感文化而形成的改过迁善、见贤思齐的道德修养模式,对几千年来中国社会的发展起着激浊扬清的整肃作用,成为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宝贵遗产。

建立在耻感文化基础上的社会道德评价机制。立足于耻感文化,中国传统社会事实上形成了一种社会道德评价机制,影响着人们的行为。比如,北宋周敦颐认为,人生之大不幸就是“无耻”,因为无耻乃是不仁的表现。朱熹对此解说道:“知耻是由内心以生,闻过是得之于外。人须知耻,方能过而改,故耻为重。”(《朱子语类》卷94)欧阳修称廉耻乃“士君子之大节”。(《欧阳修集》卷130)纵观中国传统社会,凡是丧失廉耻之人都会遭到全社会的谴责,无德、无耻之徒都会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这种社会道德评价机制对中国传统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耻感文化与中国历史的发展

耻感文化的心理基础在于人们对自己的行为具有一种责任感,社会基础在于人们对社会行为规范能达成共识。中国传统耻感文化作为中国古代哲人对于人生的一种高度抽象,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中国传统耻感文化特别强调礼、义、廉、耻,力倡知耻而勇、知耻则有所不为,并且使耻感文化广泛地深入到中国社会各阶级、各阶层人士的内心之中,体现在各个群体的行为之中,成为一种普遍的文化现象,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行为选择,进而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中国传统耻感文化不但对人们的日常生活、社会交往有着巨大影响,而且对中华民族的生存发展也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在中国历史上,每当时代发生巨变、民族蒙受苦难的关键时刻,耻感文化都是挺起民族脊梁的重要支柱。尤其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屡遭外敌侵略,蒙受巨大的民族屈辱。在无数志士仁人为民族的独立和复兴而奋起抗争的大潮中,耻感文化是促使整个民族奋起的重要内因。在民族危难中,“勿忘国耻”成为高昂的时代主旋律,显示了中华民族团结一致、共御外侮的坚强决心。

当前,我们正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培育文明风尚。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一些人心中的耻感逐渐淡化甚至出现了道德滑坡现象。有鉴于此,我们党提出了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这是对中国传统耻感文化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的重大发展。在新形势下,我们要以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需要认真发掘、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耻感文化的积极因素,将其作为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这对于我们继承和发扬中华文化优秀传统、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无疑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作者为黑龙江大学教授)


责任编辑:王秀钦
相关新闻
更多>>视频现场
相关评论>> 
 赶集网  火车票  福州分类信息  福州租房  福州二手房  福州招聘  福州兼职  福州二手  福州二手车  福州公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