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本哲学教科书的出版及其留下的理论学术话题
《辩证唯物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作为中国第一本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其划时代意义是中国人用自己编的教材取代了采用苏联的哲学教科书。该书1961年11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后,第1版很快销售一空。1962年8月又出了修订后的第2版。至第5次印刷时,它的销数已达93.7万册,此外解放军系统内部亦印制了数十万册。1978年,该书经韩树英、王哲民、肖前等人校改后,重印15次以上,总数远远超过200万册。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当《辩证唯物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1961年夏在北戴河修改完成之时,毛泽东曾与老友李达相约庐山,嘱他另编一本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据陶德麟教授回忆,8月20日毛泽东约李达到他的住所长谈了近4小时,讨论到不少哲学问题,并表示对苏联教科书“一统天下”很不满意,故要李达将《社会学大纲》加以修改后出版。1965年,李达主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大纲》(内部讨论稿上册,唯物辩证法)完成后送毛泽东审阅时,毛泽东在书页上写了255个字符的批注。在批注中,毛泽东否定苏联哲学教科书将辩证法三个规律平列的做法,并阐述了以对立统一规律为核心的辩证法思想体系。可惜,这本历经5年完稿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大纲》上册未及出版、下册正在撰写时,“文化大革命”开始了。直至1978年,陶德麟才将书稿加以修订,以《唯物辩证法大纲》为书名由人民出版社出版。这是“文革”结束后最早出版的一本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同时,肖前等教授主编的《辩证唯物主义原理》、《历史唯物主义原理》也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1994年,肖前教授又主编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与此同时,各省市、各高校开始自编哲学教科书,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可谓遍地开花。迄今为止,“原理”类教科书在全国已达数千本,仅国家图书馆就收藏了400本左右。但是,这些教材的基本体例、篇章结构和内容、叙述的话语方式,多与1961年版的“第一本”大同小异。其篇目、行文或举例虽有增删、修改,基本框架则没有大的突破。
“第一本”留给我们的一个学术话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教学体系与马克思及恩格斯的哲学思想体系是一种怎样的关系?怎样使以苏联教科书为范型的这个“第一本”达到自我升华和超越,以撰写出“第二本”更加全面、系统地解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教科书?从根本上说,对“第一本”的升华与超越就是中国哲学界的自我升华与超越。这种升华与超越的前提是:在广泛深入阅读原始文献的基础上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进行解读。须知,马克思是哲学巨匠而不是“原理”哲学家。作为思想英雄,马克思有着常人难及的智慧,由于他的勤奋使他的知识结构相对全面而成为百科全书式的人物,他广涉经济学说史、语言学、自然科学、民族学、地理学等。显然,要真正达到自我超越,需要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品质和丰富内容,不能将马克思、恩格斯的某些话语和某些观点从其思想体系中剥离或肢解出来,使之离开具体历史条件,再把它变成若干“原理”。须注意的是,如果解释者自己读书很少,又以自己贫乏的知识去解读马克思,那么马克思会在解释者的笔下变得同样贫乏。如果连马克思的书都未认真去读,这就不具备解释马克思主义的起码能力。这样,编写出来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更多的是自己的一种主观理解,尽管其中也有一些马克思主义的术语,但并不真实、完整地反映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作者为中央党校教授)
- 2010-09-27合理分配财富与鼓励创造财富同等重要
- 2010-09-27结构性失衡严重市场静待修正时机
- 2010-09-27人民币升值不是地产商的遮羞布
- 2010-09-27自主创新都可以成为经济增长新的动力
- 2010-09-27周天勇:收入分配差距形成的历史和时间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