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建智力冲浪开放环境
江阴开发区引进了120多位科技领军人才,带来86个科技创业项目。其中3人入选国家“千人计划”,5人入选省“双创人才”。江阴开发区在集聚创新主体的同时,努力为人才创新发展营造开放优越条件,开拓广阔发展空间。
强化产学研载体建设。江阴开发区在江阴区域产学研战略联盟框架下,积极构建各类专业性技术联盟,推动产学研围绕新兴产业建立公共技术研发平台。为强化服务和提高执行力,建立了科技创新政产学研联席会议制度、科技合作联络员制度;选派开发区工作人员担任“创业助理”,建立全程跟踪产学研合作的保障机制,对产学研活动中签订的合作项目,明确专人重点管理;同时加大督导力度,打造特别适宜生长和裂变成功的发展平台。
设立境外“创新驿站”。按照“领军人才—领先产品—领先产业”的发展思路,开发区抓住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高端人才相对富余的有利时机,提出多方引进专业人才、大量汇聚创新因素的三个“100”目标,即各引进100名海归人才、科技领军人才和博士。为此,开发区把引进人才的前沿阵地向外延伸,到美国等人才聚集地延揽、猎获尖端人才,与旧金山美中交流协会合作,在美国“硅谷”设立“创新驿站”,聘请对中美政策比较熟悉的美方人员帮助引进科技人才和项目。扬子江国际生物医药孵化园在不到一年时间内聚集了来自世界生物医药领域的32个海归创业团队。其中近一半孵化企业进入试生产阶段。一个国际水平的包括生物、医药化学、临床动物和药代、制剂等全方位的医药研发产业园区初具雏形。
提供科技信息服务平台和技术对接、转让中介服务。江阴开发区与江阴市区域产学研战略联盟、各行业协会、生产力促进中心等科技中介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实现科技信息共享。每年从企业征集技术难题,从高校、科研院所收集最新技术成果,提供给技术供需双方,搭建信息沟通平台,定期组织院校和科研单位与企业面对面对接。鼓励企业在国家级科技项目、省重大成果转化项目等各级各类项目申报中加强与院校的对接,着力提高全区企业承担科技项目的竞争力,争取更多优质项目落户开发区并实现产业化。
打造科技创业强劲磁场
建设创新型开发区,科技创新成为“立区之本”,开发区从一般“工场”蜕变为创新企业“孵化场”、科学家企业家“创业场”。而产生这种变化的先决条件则是政策的变化。
激励政策是最基础的支撑政策。加大财政科技投入,设立自主创新成果转化重大科技专项和产学研专项经费,支持企业引进科研成果,奖励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的产学研合作项目和科技创新创业先进个人。对留学归国创办企业的留学生在房租、物业管理费、个人住房、税收等方面提供减免、补贴等优惠政策;对满足条件的项目除享受市财政给予的100万、60万、40万创业资金外,区财政予以同等金额支持。
创新政策侧重在动态中提供必要的扶持。针对创新型企业碰到的问题及时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比如针对企业融资难,开发区积极研究制定知识产权抵押体系,加快建立切合新兴战略性产业发展需要的投融资体系。同时,进一步完善研发孵化、科技加速、产学研、投融资及公共服务五大平台建设,突出专利、标准和品牌等自主知识产权,积极引导企业增强自主创新主体意识。
个性化政策重在提高政策服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引智与引资最大区别是:“智”是无形资产,而且是投资人的主要财产,每个投资人情况千差万别。开发区管委会以专业视角和战略眼光,根据不同情况制定相应政策。2007年,任职于英国投资银行的张雷回来创办远景能源科技公司。公司得到开发区提供的300平方米研发用房和500万元启动资金,汇聚来自摩根斯坦利、麦肯锡、维斯塔斯、通用电气、西门子、丰田等的20多位精英,组建了一支拥有风电核心技术的团队,在2000平方米厂房中创造年销售20亿元的高速聚变奇迹。(执笔:中共江苏省委党校 严翅君 马宗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