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理论频道> 干部论坛 > 正文
为灾后恢复重建提供强大精神力量
www.fjsen.com 2011-05-12 15:58  郑晓幸 来源:人民日报    我来说两句

抗震救灾与灾后恢复重建带来的启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生动实践

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和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下,四川汶川地震灾区人民用勤劳的双手建设美好新家园,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已基本完成。在这一过程中,四川省把文化恢复重建摆在突出位置,实现了文化事业大发展、文化产业大繁荣、文化地位大提升,为整个灾后恢复重建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

规划文化恢复重建。在抗震救灾的同时,中央和四川省就把文化恢复重建作为重要内容纳入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中,并在实施过程中给予高度重视和充分保障。城乡重建规划提出,要优先恢复重建覆盖城乡的各类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满足灾区群众基本文化需求;产业重建规划提出,要恢复发展文化产业,促进灾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动灾区扩大文化就业、保障文化民生。目前,四川省1575个文化市场服务网点恢复重建项目已全部完成,245个灾后文物抢救保护项目全部开工;世界文化遗产都江堰古建筑群伏龙观、二王庙抢救保护工程等文物保护系列工程正式竣工。丰富的文化资源要素融入城乡基础设施重建,促使重建的城乡涌现出大量具有浓郁民族风格的文化景观、体现时代风貌的文化标志、丰富群众生活的文化设施。

抚慰灾区群众心灵。文化活动和文艺作品具有调节情绪、抚慰心灵、疏导心理、安定人心的显著功效,可以增强灾区群众自强不息、重建家园的信心和决心。在灾后恢复重建中,四川省根据灾区群众心理变化,迅速启动文化安民行动,开展一系列文化服务和文化活动,给灾区群众送去温暖,激励灾区群众顽强拼搏、感恩奋进。在灾后1个多月里,264支电影放映队先后深入成都、德阳、绵阳等地40多个重灾县的乡村和受灾群众集中安置点,放映电影近1万场;全省文艺团体深入灾区,送去以“弘扬抗震救灾精神”为主题的100多个舞台剧节目和广场文艺演出;公共文化服务单位依托快速建成的780个板房文化站,及时开展公共文化服务活动。

加快文化事业发展。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也是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的灵魂。在灾后恢复重建中,四川省始终将以人为本的理念贯穿其中,以统筹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为目标,以构建公共文化网络为手段,实现了灾区文化事业跨越式发展。绵阳市3年内投入上百亿元,恢复重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涉及项目达6500余个;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文化恢复重建以“文化惠民”工程的形式展开,启动104个乡镇文化站建设和涉及11个县的96个行政村文化活动中心的农家书屋建设工程;广元市文化设施排危工程全部完成,95%的公共文化单位和文化经营单位开放服务。经过努力,灾区公共文化服务已基本形成了以各级公益性文化单位为龙头、乡镇和村为基础的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性、便利性得到充分体现,普惠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推动文化产业振兴。文化具有创造财富的经济属性。把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资本,加强文化产品生产,健全文化产业链条,能够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增加灾区群众收入。在灾后恢复重建中,四川省紧紧抓住多种资本、多种主体积极参与的重大机遇,大力推动文化生产要素聚集,引导银行资本、民间资金、援建资金和政府投资投入文化产业发展。中国工商银行与四川省文化厅、国家开发银行与成都市等先后签订备忘录,推动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建设;民间资本大量进入四川广元市昭化古城文化产业园区、广元利州区民俗文化园等;汶川大禹祭坛园区、茂县羌城等文化服务项目投资来自援建资金。多种资本、多方力量的参与,不仅为灾后文化产业结构调整注入生机与活力,而且促进了文化产业发展理念和方式的转变,从而推动了文化产业振兴。

积极建设精神家园。文化恢复重建的过程,也是灾区人民大力建设精神家园的过程。在灾后恢复重建中,四川省着眼于建设精神家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与人的全面发展结合起来,用文化塑造品格,不仅提高了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综合发展能力,而且增强了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培育了乐观向上、自强不息的良好心态,为整个灾后恢复重建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在灾后文化恢复重建中体现出的特别讲大局、特别讲付出、特别讲实干、特别讲纪律的作风,是灾区人民良好精神风貌的生动展示。文化恢复重建取得的重大成就,是伟大抗震救灾精神的具体体现,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生动实践,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巨大力量。(作者为四川省文化厅党组书记、厅长)

责任编辑:王秀钦
相关新闻
更多>>视频现场
更多>>囧视频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