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理论频道> 群言荟萃 > 正文
“焦桐”无语话政绩
www.fjsen.com 2011-05-30 16:31  郝斌生 来源:人民日报    我来说两句

前不久,河南郑州大学举办穆青学术研讨会,会后安排与会者参观兰考县的一棵泡桐。从郑州出发,去兰考县看一棵泡桐树,对有些人来说,实在有点不可思议。他们可能推崇黄山的迎客松,向往九寨沟的古木,思慕晋祠里的周槐唐柏,而对一棵只有48年树龄的泡桐缺乏足够的认知。

这棵泡桐被称为“焦桐”。这是1963年春天,焦裕禄同志在兰考县胡集村搞调研时栽种的。如今这棵树两人合抱不住,立地参天,自成风景。泡桐是一种很普通的林木,当地百姓把它称为焦桐,一字之改体现了兰考人民对焦裕禄的怀念和爱戴。徘徊树下,清风习习,仰望焦桐直插云霄,如一座挺拔的精神坐标,看似无语,却带给我们深深的思考。

种泡桐,是当年焦裕禄经过大量调查研究,结合当地实际,提出的根治兰考风沙、盐碱和内涝的“施政纲领”,用今天的话说是他的政绩。焦裕禄在兰考工作的有效时间满打满算只有一年半,一年半的时间里,泡桐再怎么生长,也不可能成材,但脉把准了,路找对了,事情就好办了。事实证明,泡桐不仅改善了兰考的生态环境,更是一棵“摇钱树”。经过国家林业部门的考察认定,如今兰考泡桐种植面积和开发利用在全国首屈一指,并且带动了板材加工和民族器乐制作,成了兰考人享用不尽的“绿色银行”。

焦桐的历程,见证了“打基础、谋长远”的历史价值。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前人打井后人汲水。兰考人民之所以深情缅怀焦裕禄,除了永不磨灭的精神财富,主要因为他在任时的举措就像河流的源头一样,源源不断地产生惠及这片土地上人民的效益,而且时间越久远,就越能彰显当时决策的宝贵价值。

每一个领导从主观愿望上都希望把工作搞好,但政声人去后,一个领导干部留下了什么,让人记住了什么,不能仅仅看他在任时出的那些数字、盖的那些楼、修的那些路,更重要的是他开创了什么样的发展思路,奠定了什么样的发展基础,究竟为后任设置了障碍还是开辟了坦途,为政绩寅吃卯粮、竭泽而渔还是厚积薄发、可持续发展?

焦桐的挺立,也评判了追求“潜绩”还是“显绩”的抉择。种树是个苦活、累活,更是个慢活,与盖楼、开路、修罗马式广场相比,确实见效慢。树长的再快,也赶不上盖楼的速度,即便是速生树种,也需要十来年才能长成材。而现在一些干部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开路就像拉拉链一样,盖楼就像栽杆子一样,转瞬之间就是一个新“气象”。诸如“白宫楼”、“遮羞墙”、“绿漆山”、“无根树”,这些华而不实、违背民意、劳民伤财的所谓“政绩”,对国家发展、民生改善又有多少意义呢?焦桐不言,而下自成蹊;高楼乱盖,而批评四起,答案也就不言自明了。

“种树人何在,攀枝空叹嗟;人无重见日,树有每年花”。焦桐是一面镜子,也是一把尺子。它屹立于大地之上,默默地告诉我们,干部的政绩就是人民的利益,干部的前途就是人民的幸福。每一个面对焦桐的党员干部,都应扪心自问:我的工作成果能不能像焦桐一样,经得起风雨的洗礼、历史的检验、人民的评判,在实践里和人心中长久地留存?

责任编辑:王秀钦
相关新闻
更多>>视频现场
更多>>囧视频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