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对世界格局的判断,成功地制定了强国富民的重大战略
进入20世纪90年代,苏联解体、东西方冷战格局结束。通过一段时期的冷静观察和思考,江泽民等国家领导人提出了对国际形势的基本看法,认为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变动的历史时期。两极格局已经终结,各种力量重新分化组合,世界正朝着多极化的方向发展。尽管目前国际形势动荡不安,充满各种矛盾,但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世界两大主题。
在和平的环境下加快中国的发展。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决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是整个90年代中国内政的最大调整,也是世界共产主义运动理论的伟大创举。从1993年起,中国围绕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中心任务,加快了改革开放的步伐,有步骤地推进了一系列改革。到20世纪行将结束时,中国已初步建立起有国家宏观调控的市场经济体制。
从90年代下半期开始,中国日益感受到了全球化带来的挑战和影响。1996年8月,江泽民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上指出:“从国际上看,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发展,国际经济竞争愈来愈激烈,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交往和联系越来越频繁,面临的风险可能加大。”这是江泽民第一次提出“经济全球化”的概念。1998年江泽民明确指出,在国际经济领域中,一个引起人们普遍关注的趋势,就是经济全球化。同时,他还强调要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因为“它有利于我们吸引外资,弥补国内资金的不足;有利于我们引进先进技术设备,实现技术发展的跨越;有利于我们学习先进管理经验,培养高素质管理人才;有利于我们发挥比较优势,开拓国际市场。”正是基于这一分析和判断,中央随后作出了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和实施“走出去”等重大战略决策,并坚持不懈地为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而努力。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以来,针对国际形势继续发生复杂深刻变化,胡锦涛指出:“世界多极化前景更加明朗”。在政治上,一方面世界多极化不可逆转,国际关系民主化不断推进;另一方面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有新发展新表现,意识形态领域的对抗依然激烈,国际力量对比呈现北强南弱、西强东弱的基本态势。为此,胡锦涛指出:新挑战新威胁在增加,我们应该严肃地思考如何更好地解决人类社会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严肃地思考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向。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上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这一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并成为指导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思想。
中国共产党认识和驾驭形势的主要历史经验
90年来,中国共产党在异常复杂环境中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创造了伟大的业绩,积累了丰富的分析和驾驭形势的宝贵经验。
坚持辩证观点是认清形势的根本方法。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过程都是互相联系、互相作用的。事物的运动和发展,都是联系中的运动和发展。因此,中国共产党在观察国内形势时,总是联系国际形势;在观察国际形势时,总是联系国内形势,从而得出了正确的形势结论,并据此制定出了行之有效的方针政策,推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不断前进。
从国情出发是正确分析形势的客观要求。“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的根据。”“国情”的“实事”是一种客观存在,相对于人们的主观认识来说,它是第一位的。中国的国情是中国革命赖以发生和发展的基础,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现实基础,因而也是中国共产党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基本依据。1982年9月,在洞察国际国内形势的基础上,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明确指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此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就成为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指导思想。
善于抓住社会主要矛盾是有效驾驭形势的决定因素。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在复杂的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有许多的矛盾存在,其中必有一种是主要的矛盾,“捉住了这个主要矛盾,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在苏联解体的过程中,中共党内在讨论如何吸取苏联和东欧教训中,有人提出了要把“防止和平演变”置于优先地位的观点。江泽民在总结这场讨论时指出,防止和平演变最根本的措施是把国内的事情办好;中国既要坚持改革开放,又要防止和平演变,但不能有两个中心,只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就是紧紧抓住了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
坚持以实践的观点认识形势,坚持用统筹兼顾的方法分析形势,坚持立足社会阶段特征判断形势,才能深刻把握中国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才能破解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难题,这是我们党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强大战斗武器。(作者单位:中共南京市委党史工作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