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理论频道> 热点关注 > 正文
食品安全还应反思传统饮食文化
www.fjsen.com 2011-08-11 16:50  李长庚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我来说两句

近期,一系列危害食品安全的事件接连发生,且屡禁不止,几乎到了人人自危的地步。在笔者看来,仅仅将这一现象归因于社会管理水平低下和企业缺乏自律意识是远远不够的,还应该反思我们传统饮食文化的缺陷。

中国传统饮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人们往往更多地注意它的精华部分,却很少关注其消极的一面。传统饮食,做功之精细、原料之考究、品类之多样,让世人称奇。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中提到:“中国近代文明事事皆落人之后,唯饮食之进步,至今尚为文明各国所不及。中国所发明之食物,因大盛于欧美;而中国烹调法之精良,又非欧美所可并驾。”中国的烹调之术,精则精矣;膳食,美则美矣,但在提供人类生存所必需的营养方面却并非尽善尽美。

传统饮食文化的致命缺陷首先表现在饮食的目的上,过分追求“辨味”而轻视“营养”。在中国的烹调术中,对美味追求几乎达到无以复加的地步,遗憾的是,当我们把追求美味作为第一要求时,却容易忽略食物最根本的营养价值。许多传统食品都要经过加工,或蒸炸炖煮,或腌制烧烤,使菜肴的营养成分受到破坏,许多有机成分都损失在加工过程中了。

传统饮食文化追求味觉享受、感官刺激,忽略食物的营养均衡、科学搭配。“舌头代替了肠胃,作为最后或最高的裁判。” “色香味俱佳”成为判断食品优劣的最高标准,而营养却在其次。过分追求食物的色泽、外观和味感,必然导致饮食文化的宗旨偏离了摄取营养的正常轨道。在饮食方面,大多数人缺乏自觉追求营养的意识和科学合理的膳食观念,缺乏更为丰富广博的自然科学知识。

在市场经济中,“顾客就是上帝”,食品生产者为了获得顾客的青睐,则千方百计使出浑身解数满足顾客的种种奢好“欲望”,从食物的外观、色泽、味道上取悦大众,而食品的安全、营养成分等问题,由于消费者关注不够,科学知识观念的缺乏,往往容易被忽视。如果大多数人关于食品评价的标准都不那么科学的话,怎么会生产安全、有营养的食品?

安全食品不如“问题食品”外表诱人,味道可口。柑之所以“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一方面是因为卖者弄虚作假,另一方面是因为买者“只看其表,不思其里”。消费者满足于食物表面的新鲜光亮,食品生产者投其所好,市场上鱼龙混杂,以营养为宗旨的正规生产者,无利可图;而投顾客所好、迷惑顾客的商家盈利可观。大众口味习性造就了生产者“瞒天过海”的本领。因此,只有大多数人都具有了甄别是非、明辨真伪的“火眼金睛”,“问题食品”才能无立锥容身之地。

“民以食为天,食以味为先”,这是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金科玉律。为了追求“辨味”,食品菜肴的营养成分被破坏;为了追求“味道可口”和“赏心悦目”,滥用各种调料与食品添加剂,以及色素;为了追求“辨味”,厨师过度烹调烧烤。饮食专注于味道的弊病还不止于此,它严重影响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和思维习惯,容易使人们陷入一种唯直觉论和经验主义的陷阱。人人都习惯于依赖自己的直觉经验来判断是非,而不是通过理性思考与科学逻辑去评价人和事物。重现象、轻本质,重直觉、轻逻辑,重具体、轻抽象成为传统文化的显著特征。饮食文化由于缺乏科学的知识和观念做指导,最终使人沦为了自己感觉和经验的奴隶。

食品安全问题,作为社会顽疾久治不愈,不外是管理体制和社会文化两个方面出现问题,而文化往往是最根本的原因。“吃”的问题从来就是最基本的社会问题。要彻底解决食品安全方面“痼疾顽症”,需要各个方面相互配合、协调,“多管齐下,齐头并进”;不仅要加强违法处罚的力度,“一定要让不法分子付出高昂的代价”。同时要建设弘扬先进科学的饮食文化,宣传科学观念和科学知识,使广大人民群众更多地关注食品的营养和卫生,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和思维方式。唯其如此,那些假冒伪劣的问题食品才不会再有市场和顾客,不会有生长的社会土壤。

(作者单位:中共陕西省委党校文史部)

责任编辑:王秀钦
相关新闻
更多>>视频现场
更多>>囧视频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