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理论频道> 文史纵览 > 正文
“无神”: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特征
www.fjsen.com 2011-09-14 15:33  王友三 徐小跃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我来说两句

中国无神论思想源远流长,资源丰富。无神论与中国传统文化关系密切。无论儒家还是道家,都是从现实而不是非现实,从人文而不是鬼神角度,即从无神的立场上彰显他们的价值取向。

中国传统文化的思维方式是天人合一。尽管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有多种内涵,但强调“天人合德”是其共同的旨趣,所指向的是符合人性的存在方式。具体来说,就是落实到“人性上”,落实到“心性处”,落实到“生命中”。因此,中国古人所称赞的学问是关乎人的“心性的学问”、“生命的学问”、“为己的学问”、“真学问”、“大学问”。这些学问都是与鬼神无关的。因此,可以说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是以“无神”为重要特征的。

无神论明确主张“两无论”,即无神论和无鬼论。无神论否定一切超自然、超社会的主宰者、决定者、驾驭者,包括实体性存在和非实体性存在,如“命”(专指神秘性的存在)。无鬼论否定人死以后存在于某个地方,并能以特殊的方式影响和作用于现实中的人。构成中国传统文化两大主干的儒、道两家思想也都明确主张“两无”立场,即无神与无鬼。

长期以来,儒家的“人本”和道家的“自然为本”作为中国无神论研究的两条主线,受到了较多的关注。以前的研究主要是强调,在人和神的地位上,谁为本;宇宙天地、大道自然与神相比,谁为本。应当承认,从这样的角度进行研究也能反映出儒、道两家思想的无神论特色,但还没有完全深入到其思想的实质。

实际上,儒、道两家所主张的“人本”、“自然为本”,最终要表达的是现实的人性和生命问题,要解决的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性问题。儒家认为,人的根性即在于人的“几希”,即“良心”、“明德”;要呈现它,必须在现实的境域中,在真实的生命中。所以,才有了儒家的“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发明本心”和“存心养性”的现实价值取向。道家认为,人的根性表现为人的自然性。道家所谓的“自然”不是与文化世界相对的那个纯粹物理化的自然界,而是一种原始的、本然的、未经人为污染的状态。道家自然观的高明之处在于,指出了造成外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秩序混乱的真正原因是人类自身,是人的本性的丧失,是人类受到物之役、情之累、心之滞、意之染,即人欲的横流、私意的泛滥。所以,只有摒弃和破除它们,方可显现真性、复归素朴,并最终达到天人合一。这是道家对人的存在方式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所做的反思。最后得出的结论是:自然万物能否按其本性存在,决定因素是人类能否按其本性生活;人类的生活方式决定着自然万物的生存方式。所以,才有了道家的“心斋坐忘”、“回真返朴”的现实的价值取向。道家“以自然为本”思想的落脚点还是“人文”。儒家的“本心”和道家的“自然”所凸显的本质特征就是“无神”。

(作者为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责任编辑:王秀钦
相关新闻
更多>>视频现场
更多>>囧视频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