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理论频道> 文史纵览 > 正文
没有典型就没有现实主义
www.fjsen.com 2011-09-26 16:01  廖小文 来源:《光明日报》    我来说两句

典型问题是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核心问题,是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的重要概念。写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是文艺反映和表现社会现实与历史规律的重要途径。恩格斯就倡导“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怎样选择典型、塑造典型,是现实主义艺术手法的关键所在。可以说,无典型,不现实主义。

现实主义对典型的塑造,是文艺创作本质的体现。典型是表现人的形象的艺术范畴。文艺归根到底是为人的创作,典型的意义就是体现人的本质。在文艺作品中,“人”得以从琐碎庸常的生活中升华出来,其社会性得以展现。个体经验、群体经验、群体精神、群体意识、历史演进和社会变革等种种文艺创作的对象和要素都是通过个体(典型)去体现,典型是现实主义最重要的艺术元素,也是最难表现的。生活现象是复杂多变的。文学艺术是创造性的活动,不是机械复制、简单描摹。通过塑造典型的方法,对现实生活中的诸种素材进行提炼和概括,选取有代表性和有意义的人物与事件,创造出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深刻地揭示生活的本质特征,是现实主义一直坚持的创作方法。

但现实主义这一极为重要又极为有效的创作方法,却也是最容易被人误解和诟病的。这是源于在长期的创作实践和审美接受中,对“典型”这一概念的误解。现实主义被不断批判、反对的主要原因,在于现实主义的追随者本身,很多误解了现实主义的本质,尤其是对典型的认识和处理上存在偏差。特别是在某些特定时期和出于政治需要而“必须”塑造出来的“模范”形象,过多地进入文艺的视野,造成了人们对“典型”概念本身的认知误差。综合恩格斯和黑格尔的有关论述,“典型”这个概念范畴本来是包含“普遍性”和“个体性”的统一,成功的典型应该是有着普遍性、代表性的个体。典型是统计学概念,是在众多样本中最能表达样本特征的那个,离开了普通、普遍和一般的样本,典型就失去了意义。不是最特殊的那个,是多数人都能在典型身上看到自己的那个。

最符合现实主义精神和方法的典型概念,就是从当下社会中选取的最能代表社会生活本质(典型环境)和人的精神状态的人物(典型人物)去描写。在接受心理上,因为熟悉,所以认同,这是优秀现实主义作品经久不衰的重要原因。

在这一点上,与现实主义分歧最大的是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它们不主张塑造典型环境典型人物,不主张直接面对社会和人生,刻意打破传统的时空概念和人物描写规范,以意象、象征、意识流等手法,表现人的个性和陌生化的生活境地,以此控诉对现实的不满。读现实主义的《安娜·卡列尼娜》和读现代主义的《尤利西斯》,一定有完全不同的阅读体验。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的出现,是时代变化和认知发展的结果。社会生活变得日趋复杂,人的个性意识不断地从集体意识中独立出来,传统的、原始的现实主义手法遭遇了表达的困难,在这种情形下,各种各样新手法和流派应运而生,弥补了现实主义传统手法的短处,满足了人们欣赏的多重体验需求。

但是,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等众多新的流派,从本质上来说也都是为了写人。一些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作品之所以能够引起共鸣,是因为对所选择的极具个性的非典型人物的描写,正表达了大社会背景下的人们普遍共同的心理。为什么写这个人而不写那个人,为什么写这件事而不是那件事,就是创作者的基本态度和立场在思想和艺术上的分野。哪个能表达创作者对生活对社会的理解,能达到创作者表现的需要,就是被选择的对象。他或她被选择出来,作为作品要表现的对象和要表达的思想的代言者,这本身就有“典型”的含义。从这个意义上说,典型创作的意义和范畴,可以并且已经从现实主义扩大到其他主义和流派。

因此可以说,各种手法都离不开现实主义的精髓。现实主义的精神和现实主义的典型创作,不可避免地影响着各种流派和思潮。但同时,现实主义要想继续保持其主流地位和吸引力,拘泥于传统的创作手法显然也是难以为继的,必须追求创新。现实主义曾经创造过辉煌,但过去的成功做法,绝不可简单复制到今天这个时代。现实主义本身是不断前进的,典型的塑造和创作方法的运用也应该是与时俱进的。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等各种流派的表达方式都可以丰富现实主义,只要符合时代需要,符合人民对表现现实的要求。现实主义的创作者亦应该明白,在遵循现实主义创作精神的同时,尤其要花费气力的,是将普遍的“一般性”用艺术的提炼和刻画表达为极具艺术魅力的个案的“特殊性”,以期获得更高的“一般性”。这是在诸种新时代的艺术手段中,现实主义能够清楚有力地以典型创作证明自己的必由之路。

责任编辑:王秀钦
相关新闻
更多>>视频现场
更多>>囧视频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