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和市场,谁来驱动
目前主要依靠政府补贴,应努力让“看不见的手”发挥作用
“十二五”期间,我国节能环保产业将由“行政手段驱动”转向“市场手段驱动”,这是决定节能环保产业能否由“会走”转向“会跑”的关键时期。《方案》提出了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全社会参与、市场有效驱动的原则,其中,在培育市场方面还应加大力度。
“目前我国对节能环保产业的引导,往往通过上‘大项目’和补贴末端产品的方式来进行示范和支持。”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循环经济与环境评估预测研究中心副主任杜欢政表示,市场培育涉及政府、企业、消费者等,需在理念、政策、技术三个方面下功夫。只有营造“大市场氛围”,才能形成巨大的市场需求。
以节能荧光灯和LED节能灯推广为例,由于价格比白炽灯贵不少,于是政府通过补贴来鼓励消费者购买。“初期看,这样的政府引导非常有必要。但长期看,这样的补贴成本太高。”河北省石家庄市一家LED节能灯企业负责人说,政府用来补贴的资金,今后可以将一部分用来做宣传教育,培养消费者购买节能环保产品的责任意识;另一部分则用来支持研发和改进工艺,以降低生产成本和满足市场需求。
“这样的节能环保产品兼具生产成本低、市场价格低、使用成本低的‘三低’优势,完全可以挤掉高能耗、高污染的低价产品。”这位企业负责人表示,要推动节能环保产业发展,不仅要促进其外延性增长,也要提高其内生性增长能力,二者缺一不可。
“下游”和“上游”,能否变位
产业起步晚,技术研发投入少、强度低,需创新引领,集约发展
在一次浙江省某市的政府办公楼节能环保改造项目招标中,某跨国企业以数十万元的超低价中标,而且能提供节电、节水、节材、治污等“一条龙”服务。“参加招标的十多家国内小企业之所以失败,一是因为技术和产品多数是国外的,二是因为一家企业只能提供一项服务。”项目招标负责人说。
“中国节能环保企业起步晚、底子薄,只好从产业链的下游做起。但技术研发投入少、强度低,这是一个‘硬伤’。”跨国环保企业——吉宝西格斯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李大庆说,欧美节能环保企业的科技投入一般占销售收入的15%—20%,而国内高新技术企业平均为2%。没有形成创新驱动的发展模式,就不可能到达产业链“上游”。
我国节能环保产业发展潜力巨大,大量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正向这个领域聚集。“十一五”期间,我国节能环保产业保持15%—20%的年复合增长率,大幅超过工业增速。到2015年,总产值将超过3万亿元,占GDP的8%左右。然而,我国节能环保产业整体处于国际分工中下游,在国际竞争中处于弱势。此外,产业集中度低,没有形成分工合作、协同发展的产业链条,在国内的发展也面临危机。
专家指出,《方案》在产业结构调整、节能减排管理,以及价格、财政、税收、金融等方面提出了有利于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经济政策,但节能环保产业更应重视解决自身存在的问题,这样才能做大做强。
“长期以来,传统的节能环保产业被当成简单的服务业,分散在各个耗能、排放部门,依附于耗能排放主体产业,这已不适应当前的节能减排形势需求。”中国工业节能与清洁生产协会会长王小康表示,现代节能环保产业集资本、技术、装备、工程、运营服务为一体,具有典型的生产性服务业特征,更应注重产业发展的集中度,认真研究其发展的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