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知世界,把握2012——驻外记者的新年感悟
www.fjsen.com 2012-01-04 16:32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我来说两句
涨声一片 本报驻阿根廷记者 陈晓航 2011年的阿根廷可以说是“涨”声一片。上至总统,下到普通民众,通胀成为人们每天不得不关注的问题。过去,阿根廷人见面总是以天气作为寒暄话题,而现在则转为食品价格,向亲朋好友推荐一家价格公道的餐馆,成为进一步拉近彼此距离的最佳方式。 物价持续大幅上涨,令阿根廷人焦虑万分。虽然政府推出了“人人有肉吃”计划、“11比索圣诞篮”工程等一系列惠民举措,但这个素有“粮仓肉库”美誉的南美国家民众仍在高物价的灼烧下迎来了2001年金融危机十周年的日子。2011年12月10日,女总统克里斯蒂娜开始为期4年的第二个总统任期,如何让这个曾经以人均消费牛肉领先而自豪的国家不再因为高物价而对吃肉都斤斤计较,成为她面临的一大考验。 在充满挑战的2012年,阿根廷政府的支持率和施政的顺畅程度必将与经济形势休戚相关。当专家和媒体就欧美债务危机对阿根廷经济的冲击是否持续、如何避免阿经济在2012年“硬着陆”、地区国家间如何“抱团取暖”而激烈讨论的时候,广大中低收入阶层民众更关心的则是能否保证基本生活需求、继续受益于政府的补贴政策。2012年,“菜篮子”引发的话题在阿根廷继续…… 寻找故事 本报驻比利时记者 孙天仁 由于债务危机,“希腊”几乎成了2011年的年度热点词汇。希腊的媒体朋友这样说:什么时候这里都有新闻。是呀,希腊受债务危机影响到底有多深?希腊经济衰退到何种程度?希腊会不会退出欧元区? 在雅典,记者先后联系采访了10多名希腊人,其中有议员、企业家、房地产中介商、记者、出租车司机等,听到了很多鲜活的故事,采集到了一批第一手素材。在一次采访民众反紧缩政策示威中,记者还“尝”到了催泪弹的滋味。 记者了解到,希腊经济衰退不假,失业率居高不下,银行真的差钱,消费信心降至冰点;年轻人对自己的未来不确定,随时准备远走他乡,另谋出路;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多,示威游行是家常便饭;但是希腊人不想退出欧元区,也不认为欧盟会让希腊破产;希腊民众意识到举债度日、借新债还旧债不是办法,希腊的出路在于搞活经济,而这必须进行改革。 摸清一个国家的经济情况不容易,但通过这种有计划的实地采访,总有更客观、更可信的收获。走出去就会发现新闻,有故事才能让报道更鲜活。 冰山裂痕 本报驻叙利亚记者 李逸达 叙利亚在中东巨变大潮冲击下持续动荡。在外媒的报道中,这里民众示威不断,美欧磨刀霍霍,近邻纷纷翻脸……叙利亚已然濒临一场内战,似乎马上就会变成下一个利比亚。然而,记者亲身感受到的叙利亚是一个与外媒报道“截然不同”的国家,除了在半岛电视台上看到,所有中国记者都没有目睹过一场真正的反政府示威,看到的是大马士革街头行人如织,咖啡馆里依然有人闲适地抽着水烟,古老的清真寺里孩子追着鸽子嬉戏。爱国集会在全国每座城市的中心广场上频繁举行,高举阿萨德画像的年轻人争先呼喊口号。 当然,叙利亚正在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危机,整个社会就像一座出现裂痕的冰山。在霍姆斯、德拉、伊德利卜……反政府活动正向武装化、暴力化程度不断演变,死伤人数不断攀升。加油站外的汽车长龙延伸几百米,生活必需的煤气煤油高价难寻,货架上的商品一再涨价……外部经济枷锁带来的压力也在逐步显现,这个冬天对于叙利亚百姓而言格外寒冷而漫长。在汹涌的爱国激情外,偶尔能听到低声的抱怨。吉拉德是记者的一位朋友,每次爱国游行都会扛着国旗去参加。一次去他家作客,正听他激情澎湃地痛斥西方阴谋,强调叙利亚必将取得胜利时,突然整个社区停电了,房间一片漆黑。他忍不住嘟哝一句:“再这么天天停电下去,日子还怎么过?” |
- 心情版
-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
- 查看心情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