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真诚和真情注入到春节文化中
www.fjsen.com 2012-01-18 09:43 华羽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我来说两句
春节文化凝结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情感,是民族的文化血脉和思想精华。当下,我们的春节文化亟应增加真诚、真情,减少敷衍、应付,使我们的春节文化能够健康地传承下去。 拜年,是一种温暖的文化仪式,表达着对历史的尊重,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折射出人们慎终追远的情结、衍伸着知恩图报的道德自觉、延续着华夏文明的千年礼仪。如今,许多人拜年不再限于互相串门问候,拜年的形式趋于多样,短信拜年,已经跃升为最主要的拜年形式。短信一经群发,成百上千条祝福同时送出,虽很便捷,只是,这其中真情实感有几多?排比句式,华丽辞藻,空洞虚假,应当改变。人们没有时间、没有精力去施展那么多的创造力,拜年的感情就如同加了水,已经稀释到可有可无,收到这样短信的人恐怕也难从其中得到多少快乐。我倒觉得,简简单单地写上收信人的名字,“新年好”“给您拜年”,或许比上来就“龙腾虎跃”、连个收信人名字都阙如要好一点。 压岁钱,由长者赐于晚辈,表达镇岁、去病、避邪、祈福等,是长者对晚辈的美好祝愿。然而现在,红包越包越大,其中意味恐怕也变异了。最近听到广播上反复放一则广告,一个童声在说:爸爸妈妈,新年买保险就买什么什么的,特便宜,省下的钱都给我包大大大红包……这让人感到贪婪和俗气,丝毫感受不到童真,以及压岁钱原有的文化意味和真情实感。这种现象,与社会不良风气的浸染有关,与社会价值观的歪曲有关。如果钱的多少与感情的厚薄成正比,只有给更多的钱才意味着更多的爱,这将原本无私的亲情置于何处呢? 爆竹,其象征意义从最初的避邪驱鬼,转变为节日的吉祥、热闹、喜庆和欢乐。王安石诗曰:“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过去老百姓认为不放鞭炮就不算过年,而随着人们居住密集性的提高,放鞭炮烟花就面临着安全、噪音、污染等诸多问题。目前许多城市虽然有限放开了燃放烟花爆竹的禁令,但总有些人不守规矩、罔顾他人,为了自己追求热闹刺激而令他人不堪其扰。许多人怕过年、怕鞭炮,一到那几天就精神紧张,惧怕突如其来的响声带来的强刺激。那些不守规矩放鞭炮的人,如果真的心存对他人、对年俗的诚意,在自己热闹了高兴了的同时,就没有对他人的愧疚吗? 春节,是喜庆团圆的时刻,这样的时刻最重要的还是人伦亲情,最温暖人心的还是发自每个人内心的期盼、喜悦和祝福。而这一切的获得,都需要人们内心的真诚和真情,否则,一切只是形式,不会悦人,也不能悦己。让我们敞开胸怀,用最大的诚意和最深厚的情感,去迎接最美的春天。(华羽) |
- 心情版
-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
- 查看心情排行>>
- [ 01-11]全国政协10日在北京举行春节茶话会 贾庆林出席
- [ 02-09]春节全国旅游接待和收入增长超15%
- [ 02-12]李长春看望慰问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演职人员
- [ 02-09]春节是中华民族最大的非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