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理论频道> 文史纵览 > 正文

大学生的文化自觉及其培养

www.fjsen.com 2012-01-29 16:49  潘玉驹 来源:《光明日报》 我来说两句

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背景下,如何进一步引领大学生文化自觉呢?

第一,注重自主能力培养,引领大学生文化自觉。

一是“自知之明”,培养大学生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知能力。长期以来,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严重影响,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文化底蕴不足和文化历史视野狭窄,对中华民族文化缺少自豪感,而对西方文化却盲目追捧的现象。“文化自觉”包括对自身文化和他人文化的反思,是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关系,实现跨文化交流的前提。因此,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的作用,要充分挖掘学科专业的文化要素,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课堂、进教材、进学生头脑。同时,加强课堂理论教学与课外实践体验的有机结合,引导大学生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自知之明”。

二是辩证取舍,增强大学生对外来文化的选择能力。历史一再告诉我们,任何一种全球化的实践活动或理论探索都必定负载着某种价值观、某种文化观。文化全球化,导致不同文化之间的冲突在所难免。面对不同文化的冲突,要引导学生既反对“文化霸权主义”,又反对“文化割据主义”,坚持“和而不同”。不仅要理解、认知自身文化的优势与不足,扬长避短,继承中华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也要尊重、借鉴异质文化,取长补短,充分吸收外来先进文化的有益成果并最终内化为自身“谋强”的思想品质和精神动力。

三是与时俱进,提升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文化的创造能力。作为思想最活跃、最富创造力的学术殿堂和新思想、新知识、新文化的策源地,在教育大学生传承中华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创新文化是高校的本质要求,要引导大学生从自在自发的、传统的生存状态进入到自由自觉的、创造性的生存状态,不断提升社会主义文化的创造能力。

第二,努力营造良好氛围,引领大学生文化自觉。

一是把校园建设成为学生立志成才、报效祖国的精神家园。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近年来,随着文化多元化浪潮的冲击,当代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和思想意识发生了很大变化,一些人开始习惯用西方一时一地的理论和观点看世界。此外,一些大学人才培养的功利化和实用主义趋向越来越严重。在这种形势下,高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旗帜,进一步营造浓厚的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育人氛围,坚守大学共有的精神家园,显得更为紧迫。

二是把校园建设成为进行文化思考、催生先进文化的阵地。近年来,西方文化以其拥有的经济效用、强势知识而大有抢占发展中国家校园文化舞台之势,多元化文化在校园文化舞台上出现了强势和弱势的分野,不断上演着达尔文式的同化演变和异化纷争。对于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的我国来说,如果想让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大学校园文化舞台上稳占主角宝座,就必须引领大学生认同自己的文化根基,客观地扬弃,并对外来文化,尤其是西方文化做到“美人之美”,在工作中顺应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客观需要,不断创造先进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

三是把校园建设成培养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勇于担当文化强国建设使命人才的摇篮。大学作为培养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坚力量的摇篮,理应承担起培养善于开拓文化新领域的拔尖创新人才、掌握现代传媒技术的专门人才、懂经营善管理的复合型人才、适应文化走出去需要的国际化人才的重要使命,大学的教师和学生理应成为文化自觉的急先锋。为此,高校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完善人才评价机制,为实施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输送一大批优秀文化的生产者和传播者,不断开创中华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的新局面。

(作者系温州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

  • 责任编辑:王坤明
  • 打印
  • 收藏
  • 【字号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