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理论频道> 党建·政法 > 正文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论品性

www.fjsen.com 2012-01-29 16:57  胡长栓 来源:《光明日报》 我来说两句

三是高于实践的理性逻辑。艺术的魅力源于艺术来自生活而又超越生活,理论的魅力源于理论来自实践而又高于实践。因为艺术只有来自生活,才能有感染力,只有超越生活,才能满足人们的艺术享受,升华人们的精神。而理论只有来自实践,才能掌握群众,只有高于实践,才能实现自己的真正本质,指导人们的实际行动。来自实践,就是“必须考虑生动的实际生活,必须考虑现实的确切事实”,因为“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高于实践,就是超越人们日常生活所在的现象世界,去“解决宇宙的秘密、知道主宰一切的最高权力、揭露实体的世界。”简单地说,就是超越经验一般的能力,深入到现象世界之外的理性世界,揭示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这是理性的逻辑,它与旨在改变现象世界的实践不同,确证着理性作为“任何事物所不能抗拒的一种绝对的、唯一的、最高的、无限的力量”的本质,满足着人类理性自身的需要。这就决定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论发展要想能够掌握群众、有魅力,就必须来自实践而又高于实践,并坚持高于实践的理性逻辑,而不是俗化为人们一般的认知,沉沦于人们当下的生活。理论不应趋同于现实,现实本身必须努力上升为理论。只有这样,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论发展才能保持自身作为理论而存在的普遍性、规律性和先验性,才能作为理性的价值观念,成为指导人们思想以及日常生活行为的规范,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理性力量。

四是超越常识的创新精神。“求知是人类的本性。我们乐于使用我们的感觉就是一个说明;即使并无实用,人们总爱好感觉,”从整个人类的存在来看,人们主要的活动,无非可以归结为人类不断对象化和实现自身生命本质和超生命本质的过程,生命本质具体化为人们求生存的需要,而超生命本质则决定了人们求知的欲望。在马克思看来,人类这两种本质的对象化和实现,实际上也就是人们不断“解释世界”和“改变世界”的两种活动,“改变世界”首先满足着人类求生存的需要,表达着人的实践理性,而“解释世界”更重要的则确证着人类求知的本性,反映着人的理论理性。所谓求知,就是探寻真理,设法得到知识。这意味着,人们努力所追求的知识并不是人们已经掌握的,对于人们既存的记忆来说必须是全新的,它绝不能是已经落入凡间,并为人们所熟知的常识。理论必须超越常识,具有能够满足人们好奇心,为人们提供新见解的创新精神。而马克思主义者也“不应抱住昨天的理论不放,因为这种理论和任何理论一样,至多只能指出基本的、一般的东西,只能大体上概括出实际生活中的复杂情况。”这就决定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论发展要想能够掌握群众,有魅力,就必须具有超越常识的创新精神,坚持与时俱进,坚持解放思想,打破对以往理论的依赖和重复,打破摘摘抄抄的思维习惯,打破东拼西凑的写作方式,打破虚空套话的浮华文风,删繁就简,厚实内容,创新理论。(作者单位:中央编译局)

  • 责任编辑:王坤明
  • 打印
  • 收藏
  • 【字号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